杨剑 发表于 2015-3-11 10:23:43

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初探——北宋篇

本帖最后由 杨剑 于 2015-3-11 10:28 编辑

转自作者宋神宗赵頊,授权,侵删,http://hi.baidu.com/uarnoxqfizacfoe/item/5c254f3a5223f5802f8ec2f7

杨剑 发表于 2015-3-11 10:24:16

军事训练作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历来深受重视。宋代由于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因此其军事训练也经常以“教阅不精”等语言形容。作为一个庞大帝国,其军事训练是否就一无是处?这一点恐怕很值得商榷。目前学术界对宋代军事训练的研究相对缺乏全面深入探讨,一般来说都是贬多褒少,因而对于宋代军事训练的开展情况与训练内容需要进行全面认识。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进行探讨。    第一章首先对宋代之前军事训练发展状况进行简介。军事训练从史前起源,至夏商西周时期初步形成以“鬼狩”为主要内容的训练体系,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社会进步、战争形式的变化,旧有军事训练己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战争的要求,经过当时众多兵家的共同努力,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军事训练理论体系初步建立,其影响长达数千年。    第二章对宋代军事训练发展脉络及各时期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宋初军事训练主要承袭中唐五代以来训练规制,前代尚武遗风犹在,一批经过五代乱世的优秀将领仍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加上宋太祖即为武人出身,此时期军事训练开展比较理想,宋军对外作战也相当辉煌。宋太宗之后随着“崇文抑武”国策的逐步推行,武将地位下降,素质也难以保证。尽管中央政府依然很重视军事训练,但由于在组训者一环出现较大问题,军事训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下滑趋势。加上宋真宗时期宋辽遭渊之盟签订,军事训练渐渐被忽视,直至宋仁宗年间在宋夏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战争的惨痛教训,宋政府对军事训练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并对宋初以来相对合理的训练方法继续加以重视,加强法令、增加赏赐,改变不适合时代的训练措施。一系列训练措施使宋军战斗素质发生很大变化。    宋神宗时期的整军活动以提高军队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军事训练作为重点突破口,不断对训练措施加以改良,推行“将兵法”等新政策。而训练内容则由于技术方面制约,从宋初至今并没有根本变化,只是更趋合理。宋神宗当政时军事训练的效果相当明显,宋军在数次对外作战的表现也比较出色。北宋末年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不可避免影响到军事训练,内地禁军训练儿乎陷于停顿。西北地区由于对西夏作战需要,训练比较正常,军队素质相对较高,这部分军队也构成了北宋末、南宋初中央政府主要军事力量。    南宋初年军事训练主要由各大将独立完成,经过战火洗礼,南宋优秀将领总结出许多因地制宜训练方法,而实战中的经验更是军事训练最难得经验。在内容上,南宋军事训练承袭北宋在军事训练中的侧重点,并以实际战争需要灵活改变。宋孝宗整顿武备的雄心对军事训练来说非常必要,灵活的训练措施,严格法纪,使南宋军队在宋孝宗的激励下训练情况相当不错,可惜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南宋后期的军事训练大概能够沿原有轨迹发展,因为连续不断战争迫使政府必须重视军训,而此时南宋军队中装备不少火器,这是一种能够引起军事训练革命的武器装备。此外南宋缘地定势,水军比较发达,水军训练也广受重视。    第三章将对宋代步兵训练内容进行探讨。步兵在宋代军队中占有主体地位,以弓弩训练为重点,既有力量、又有准确性训练。而弓弩之外的其他兵器训练也依作用不同,训练力度均有不同。步兵队形训练历来很受重视,经过对旗鼓金等信号的熟悉,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做到整齐划一,保证队形严密,发挥集团作战优势。    第四章将对宋代骑兵训练进行论述。宋代由于种种原因,骑兵建设一直不甚理想,骑兵所占比例较少,但是骑兵训练的内容依旧很丰富。十分注重骑兵的马上技术训练,各种武器的应用规制也很严格。但是宋代骑兵没有形成集团优势,战术地位主要是从属步兵之下,其战术训练也与步兵相差不大。    第五章主要介绍宋代水军训练。两宋尤其是南宋水军相当发达,当时水军训练内容依旧以冷兵器为主,弓弩远距离攻击,枪刀近战。所练各种阵法也主要是陆军阵法的改进,但是水军在南宋晚期出现了部分火器,对此训练也相应作出改变。    第六章探讨宋代协同作战训练。协同作战训练就是保证军队能在战斗中各兵种协同作战,发挥集团优势,取得胜利。两宋对此进行过相当多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以步制骑”的训练特色。    第七章将对宋代军事训练的特点以及不足进行论述。宋代军事训练基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和战略目的,形成了三个鲜明特点,在当时为保障国家安全产生了不错效果。但是宋弊端也同样突出,存在种种问题,很值得后世加以借鉴。关键词: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

杨剑 发表于 2015-3-11 10:26:08

宋代军事训练的兴衰演变                           第一节宋初三朝军事训练与不足   宋初三朝国防形势相对比较紧张,继对南方持续用兵,消灭各割据政权后,又要面对北方强大辽的军事威胁。军队执行作战任务非常频繁,军事训练自然不能放松,军队建设很受重视。这一时期军事训练体系比较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讲武不辍、武备不弛
“讲武”是由君主亲自检阅军队训练成果的一项军事活动,在宋初三朝很受关注。建隆三年(962)十一月,宋太祖在开封西郊连续举办两次大阅“讲武”,受阅的军队包括殿前、侍卫诸军的步骑兵和京师地区的其他军队,①“讲武于近郊,六军之容甚盛。”②对此,宋太祖道:“晋、汉以来,卫士不下数十万,然可用者极寡。联顷案籍阅之,去其冗弱,又亲校其击刺骑射之艺,今悉为精锐,故顺时令而讲武焉。”③这段话正如李蠢在下注中所说不一定就是于此时,但可以窥见宋太祖继位后勤于武事,检阅军队训练成果的心态。    事实也正是如此,宋太祖非常注重军队建设与训练,乾德元年(964 ),宋太祖“幸玉津园,阅诸军骑射。”④乾德三年((966),又“御讲武殿,阅诸道兵,得万余人,以马军为晓雄,步军为雄武,并属侍卫司。”⑤将藩镇训练出的精锐之师招致都城东京,加强中央军权,使之成为能够震慑各地方藩镇的强大军事力量。“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网。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挺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侯其精练,即送都下。上每御便殿亲临试之,用赵普之谋也。”⑥次年,“命殿前、侍卫将校大阅戎事于军中。”⑦为了能尽快达到强军的目的,命令招募有武——————————————————————————————————————①(宋)李煮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3,建隆三年十一月辛酉、甲子,第74页,中    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礼九之五《大阅讲武》,第531页,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②(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157《兵考九·教阅》,第1370页,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③《长编》卷3,建隆三年十一月甲子,第74页。④《长编》卷4,乾德元年夏四月乙巳,第90页.⑤《长编》卷6,乾德三年九月己巳,第157页。⑥《长编》卷6,乾德三年八月戊戊朔,第156页。⑦《长编))卷7,乾德四年闰八月癸酉,第177页。———————————————————————————————————————



杨剑 发表于 2015-3-11 10:26:27

艺者入军,以减少训练时间。①
    宋太祖时期加强军事训练对保持宋军战斗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太平兴国九年
(984),宋太宗检阅军队,评价道:“兵虽众,苟不简阅,即与无兵同。先帝训练
之方,咸尽其要,联因讲习,渐至精锐,镜统帅得人,何敌不克?”②
    而宋太宗也秉承了宋太祖注重讲武的传统,其登基不久,即将主要注意力集
中在军戎事务,“每朝罢,即于便殿或后苑亲阅禁卒”。③太平兴国二年(977 ),
宋太宗举行了一次盛大阅兵式,“太宗亲征太原,讲武于西京”,④虽然有很大的
表演性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宋军日常训练非常严格,“(崔)翰分布士伍,南北
绵亘二十里,建五色旗以号令,将卒望其所举为进退之节,每按旗指踪,则千乘
万骑,周旋如一,甲兵之盛,’近代无比。,⑤
    此后,一般性的讲武活动仍多见诸史乘文献。太平兴国三年(978 ),宋太宗
“幸讲武台,观发机石射连弩。上将伐北汉,先习武事也。”⑥太平兴国五年(980 ),
“败近郊,因以阅武,赐禁军校及卫士糯裤。”⑦雍熙元年(984)四月,宋太宗
幸金明池,观习水战,并对宰相说:“水战,南方之事也。今其地已定,不复施用,
时习之,示不忘武功耳。”随之率群臣登临开封城西杨村阅兵的讲武台,“阅诸军
驰射,有武艺超绝者,咸赐以帛”。⑧诸如此类等等。
    而宋太宗在效仿宋太祖视察水军训练,“幸金明池,观习水战,谓宰相曰:‘水
战,南方之事也。今其地已定,不复施用,时习之,示不忘武功耳。’因幸讲武台
阅诸军驰射,有武艺超绝者,咸赐以帛。”⑨北宋末年的蔡倏记述:“金明池,始
太宗以存武备,且为国朝一盛观也。”⑩表达了宋太宗“安不忘战”、看重军事训
练的态度。
    至道元年(995 ),宋太宗观看士兵弓弩训练之后,对自己训练成就非常满意:
      上阅武于便殿,卫士挽弓有及一石五斗者,矢二十发而绰有怜力,因谓
    近臣曰:“事有奇异惊听者,此是也。方今寰海无事,美才间出,悉在吾毅中
    矣。肤向于行伍中选气质端谨、勇而知礼、进退有度者,授以挽强之法,俾
——————————————————————————————————————
①《长编》卷to,开宝二年六月癸巳,“遣使分往京西诸州赐太原所徙民帛,人一匹。又命控鹤都虞候京兆
    崔翰差择其勇悍习武艺者籍为禁军。”第227页。
②(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后集卷42,兵制门,第72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③关于此,可参见(宋)杨仲良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教阅”,第333-337页;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据宛委别藏本2003年影印。
④(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55“将帅才略”,第7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⑤《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九月丁未,第413页。
⑥(宋)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统类》卷2,第106页,适园从书本;《丛书集成续编》第40册,上海:上
海书店,1994年。
⑦《长编》卷21,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甲戍,第482页。
⑧《长编》卷25,雍熙元年夏四月乙酉,第576页。
⑨《一长编》卷25,雍熙元年夏四月乙酉,第576页。
⑩(宋)蔡像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卷4,第71页;中华书局,1983年。
——————————————————————————————————————————

相讲教,所以弧矢之妙,夏无伦比。”又令骑兵步兵各数百,东西列阵,挽强
    殷弩,视其进退,发矢如一,容止中节。上曰:“此殿廷间数百人尔,扰兵威
    可观,况堂堂之阵,数万成列者乎!”①
    宋真宗延续对军事训练关注态度,其刚刚即位,就“阅殿前指挥使、内殿直
骑射斗架”。②尔后更甚,“上自即位,每旦御前殿,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
府、审刑院及请对官以次奏事,至辰后还宫进食。少时,复出御后殿视诸司事,
或阅军士校试武艺,日中而罢……其后率以为常。”③将观看军士训练当作日常必
备政务之一。并在咸平二年(999 ),举行了北宋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检阅,动
用三衙军队二十万,殿前都指挥使王超用旗语指挥,“初举黄旗则诸军旅拜,举赤
旗则骑进,举青旗则步进,每旗动则鼓作,鼓作而士噪,皆三挑而后退。次举白
旗,则诸军复再拜,呼万岁。”④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假如没有平时良好训练
作为保障,是很难顺利实现的。
    即便擅渊之盟后,宋真宗还是没有放松军队训练,继续定期检查军队训练成
果,大中祥符元年(1008 ) ,“上御便殿,观捧日、龙骑、晓骑等军习战。”⑤大中
祥符四年(1011),“幸殿前班,召从臣观骑士习武艺,赐物有差,遂幸潜龙园宴
射。”⑥
    正如南宋人所道:
      太宗、真宗以来,循建隆故事,亲阅历旅,武艺精绝,有掷剑凌空续身
    承接、妙捷若神者;有挽强至二石五斗,二十余发而绰有余力者;有盘铁粱
    十五斤,舞于马上往来如飞者;有百人守关,而契丹不敢窥其国者;有对移
    一席地,剩汲一瓶水,而亦蒙简记其姓名,以备后日之用者。⑦
宋初三朝帝王对军事训练投入了极大关注,这才能使宋军顺利完成统一大业,即
使面对辽精锐骑兵,也取得不小战果。⑧
①《长编》卷38,至道元年十一月己未,第823页。
②《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一月己卯,第892页。
③《长编》卷43,咸平元年冬十月己酉,第919页。
④《长编》卷45,咸平二年八月丙寅,“先是,诏有司择地于含辉门外东武村为广场。乙丑,夜三鼓,殿前、
侍卫马步诸军二十万分出诸门,迟明乃绝。上按髻出东华门,宗室、近臣、尚书、侍郎、御史中垂、给谏、
上将军、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并赐戎服以从。上至行营,诸军阵于台前,左右相向,步骑交
属,诸班卫士,翼侍于台后。有司奏成列,上升台东向,召从臣观之。殿前都指挥使王超执五方旗以节进
退。又于两阵中起候台相望,使人执旗以应之。初举黄旗则诸军旅拜,举赤旗则骑进,举青旗则步进,每
旗动则鼓作,鼓作而士噪,皆三挑而后退。次举白旗,则诸军复再拜,呼万岁。有司奏阵坚而整,士勇而
厉,欲再举,上曰:‘可止矣。’遂举黑旗以振旅,军于左者略右阵以还,由台前出西北隅;军于右者略左
    阵以还,由台前出西南隅以归。上御东华门阅诸军还营,顾谓王超曰:‘士众严整,戎行练习,卿之力也。”
    第960一961页。
⑤《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戊申,第1526页。
⑥《长编》卷76,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辛亥,第1744页。
⑦《群书考索})续集卷44,兵制门,第1179页。
⑧《长编》卷11,开宝三年田钦作以兵三千对抗契丹六万骑兵,虽非大胜,也未吃亏太多。第252页。

杨剑 发表于 2015-3-11 10:27:12

二、完善军训体系宋初三朝军事训练不单依靠君主频繁的检阅训练来激励,还有比较完善的军事训练体系作为保障,包括优秀将领、完备的法令、注重激励机制等等方面。      (一)精于练兵的武将      《孙子兵法》云:“将者,国之辅也”,优秀将领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握,还需要善于训练军队,募兵制下,募兵是否精锐取决于募兵之人和领兵之人。    宋初去五代不远,五代时期各藩镇重视军事训练的传统得到较多延续,如郭进训练士兵非常严格,因而取得战果也很突出,“御军严而好杀,部下整肃,每入北汉境,无不克捷。”①蔡审廷屯兵易州,“训练士卒甚整,太祖过镇阳,见于行在所,赐名马、宝剑,命为镇州兵马都铃辖。”②王果“命监河北,有能声,寻命阅教定州诸军骑射,入掌军头引见司。”③名将杨业“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其子杨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搞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④景德元年(1004),李继隆在澶渊,宋真宗视察其摩下军队,“见其所部整肃,叹赏久之。”⑤    正是组训者的责任感以及训练方式适当,使宋初军事训练能够做到实处,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当然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祛码。⑥    (二)法令严明、赏罚有序    宋初士兵生活非常辛苦,伤病和天气都令士兵艰苦异常,频繁战争又使经济凋弊,无处诉苦。“曾见南兵苦,征辽事亦如。金疮寒长肉,纸甲雨生蛆。山小奎霜骨,河枯护腐鱼。黎元无处哭,丁户日相疏。”⑦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军事训练,作为受训者的职业士兵,其训练热情不是仅仅凭借几句话语就能激发的,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实现。    宋太祖很重视士兵精神激励,表现出“爱兵如子”姿态。开宝二年(969 ),其久攻太原不下,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请求率领禁军带头进攻,而宋太祖表————————————————————————————————————①《长编})卷1,建隆元年九月,第104页。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71《蔡审廷传》,第9287页;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③《宋史》卷280《王果传》,第9505页。④《宋史》卷272《杨业传》及《杨延昭传》,第9305 -9308页。⑤《宋史》卷257《李继隆传》,第8968页。⑥现代军事训练学认为:“军事训练要素,是军事训练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因素。通常,主要包括组训者、    受训者、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环境五大要素。从古代简单的军事训练,到现代复杂的军事训练,都    是由上述这五个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固有的、独立的、联系的,而且每个要素都处于不断演变、丰富    和发展之中。”《军事训练学》,第191-192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综合宋代情况,皇帝和掌管    军队训练的各级将领或地方官可以看作是“组训者”,而其中将领的作用尤为重要。⑦《全宋诗))卷104,钱易,《南兵》,第1187页: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示“汝曹皆我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结果令“众皆感泣,再拜呼万岁。”①正合“务令将吏与军士,情同父子,义若兄弟,疾病相扶,患难相救,寒暑饥饱,苦乐均之。”②之意。如此简单的话语对士兵来说仿佛一针兴奋剂,足以激发其在训练与实战中的热情。正如之后宋人评价:“太祖善驭豪杰,得人死力。”③    当然仅有精神激励远远不够,还需要用法令约束和物质鼓励来充分调动地方军政长官训练士兵的积极性。前述蔡审廷、王呆等均因为训练士兵成绩突出而获升迁或物质奖励。且宋太祖针对士兵被将领私役,耽误训练之类的情况,严厉禁止,保证训练正常进行。“诏诸道骑兵颇为长吏役使,失于教习,自今禁止之。甘④    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论及后唐庄宗赏赐禁军,“上抚牌叹曰:‘二十年夹河战争,取得天下,不能用军法约束此辈,纵其无厌之求,以兹临御,诚为儿戏。联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⑤这里表达出宋太祖对训练士兵既不吝惜财物,又法令严明,不致使其产生贪惰心理。正是“器甲精坚,日课其艺而无怠惰者矣。选为教首,严其军号,精其服饰,而骄锐出矣。”⑥    雍熙元年(984),宋太宗亲自拣选士兵,选拔将官,所依据的就是日常训练中的表现。⑦    宋真宗也注重对军训中表现优异者的赏赐与升迁,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幸殿前班,召从臣观骑士习武艺,赐物有差”。⑧次年,真宗命令殿前马步军司拣选禁军,从训练中表现优异者中选取。⑨

杨剑 发表于 2015-3-11 10:27:38

(三)灵活多样的训练措施
    宋太祖对于各地军事训练并没有制定出统一标准,给予将领充分自由,乾德
元年(963),宋太祖派遣往郭进军中的士兵因为临阵逃脱,被郭进处以军法十余
人,太祖听闻后,虽然表示:“御马直,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少违节度,郭进邃
杀之。诚如此,垄种健儿亦不足供矣。”但私下还是对郭进的做法表示赞同,“恃
其宿卫亲近,骄居不察令,戮之是也。”⑩侧面肯定了郭进训练方法。
    宋真宗不单单对中央禁军训练很关心,并派遣使臣前往各地检查训练情况,
————————————————————————————————————
①《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己酉,第224页。
②(明)何良臣撰,陈秉才点注:《阵纪注释》卷1,第1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③《宋朝事实类苑》卷1“祖宗宝训”,第9页。
④《长编》卷5,乾德二年三月丁酉,第124页。
⑤《长编》卷12,开宝四年十一月壬戌,第274-275页。
⑥(宋)王明清著:《挥座录》余话卷1,第219-223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
⑦((长编))卷25,雍熙元年二月壬午朔,“上御崇政殿,亲阅诸军将校,自都指挥使己下至百夫长,皆按名
籍参考劳绩而升黝之,凡逾月而毕。”第573页。
⑧《长编》卷76,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辛亥,第1744页。
⑨《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春正月乙酉,第1751页。
⑩《长编》卷4,乾德元年九月,第104页。
————————————————————————————————————————————————

“遣御前忠佐八人分往京东、西路教阅诸军。”①还命令各地将训练良好的士兵调
入京城禁军:
      令河北、河东路部署等巡视军中,其阅习士卒,有材勇愿隶在京诸军者,
    听其自陈,州给装钱部送阀下;疲老不胜恺甲者,具名以闻。时河北晓健军
    士因防护至京,引对便殿,上询之,有愿留补禁旅者。上以两河就粮军多劲
    勇士,.因广搜择焉。②
    不但中央禁军日常训练有专职将领负责。③地方驻军定时检阅训练也坚持进
行,咸平三年(1000)成都王均之乱,就是由于检阅时两军服装的差异而导致。④
宋真宗还认为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训练方法。“战阵之事,量山
川形势教以兵法,临阵而用之,各察主帅之命,若与京师同法,似非便也。”⑤地
方将领也可以依据实战情况,加强某一方面训练强度,“景德初,契丹犯河北,王
钦若镇魏府,有兵十万余……(孙)全照素教蓄无地分弩手,皆执朱漆弩,射人
马洞彻重甲,随所指摩,应用无常。”⑥
三、水军训练由盛到衰
    北宋建立之初,由于南方地区分布众多小国,特别是依长江以为天险的南唐
势力较大,因此,有意统一全国的宋太祖很重视水军建设与训练,建隆元年(960
宋太祖平李重进,驻于扬州,长江上观看水军训练,借此威慑南唐。“上使诸军习
战舰于迎蜜,唐主惧甚。”⑦这部分水军可能来自后周水军部队,显德四年(9570
后周世宗征伐淮南,有鉴于以往作战缺乏水军配合,于是在京师开封制造战船,
用俘虏的南方士兵教授水战方法,加强训练,结果取得很大成功:
      初,帝之渡淮也,比无水战之备,每遇贼之战掉,无如之何,敌人亦以
    此自恃,有轻我之意。帝即于京师大集工徒,修成艘舰,逾岁得数百艘,兼
    得江、淮舟船,遂令所获南军教北人习水战出没之势,未几,舟师大备。至
    是水陆皆捷,故江南大震。⑧
————————————————————————————————————————
①《长编》卷60,景德二年秋七月甲戌,第1351页。
②《长编》卷66,景德四年秋七月辛巳,第1475页。
③咸平四年(1001)刘谦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岛防御使,权殿前都虞候,“时高翰为天武左
    厢都校,有卒负债杀人,痊尸翰营中,累日,发土得之。上怒翰失检察,执见于便殿。谦即前奏:‘翰职
    在巡逻及阅教诸军,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头。’上为释翰罪。”可见中央禁军有专人负责训练事宜。
    《宋史}}卷275《刘谦传》,第9382一9383页。
④《宋史》卷278《雷德骏传附雷有终》,“(王)均本隶开封散从直,后补军校。初,神卫军之戍成都者,
    以均及董福分二指挥以领之。福御众有法,部下皆优足;均纵其下饮博,军装亦以给费。是岁,车驾幸河
    朔,符昭寿与牛冕大阅于东郊,蜀人趋观之,二军衣服鲜弊不等,均众因是惭愤。”第9461页。
⑤《群书考索》后集卷42,兵制门,第729页。
⑥(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沫水记闻》卷7,第130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⑦《长编》卷1,建隆元年十一月庚申,第29页。
⑧《旧五代史》卷117,《周书八·世宗纪第四》,第1563-1567页。
————————————————————————————————————————————

杨剑 发表于 2015-3-11 10:27:59

随后宋太祖在乾德元年(963)“出内府钱,募诸军子弟数千人,凿池于朱明
门外,引蔡水注之。造楼船百艘,选卒,号水虎捷,习战池中。命右神武统军陈
承昭董其役。”①将水军训练场所移至宫苑附近,以便能够经常检阅训练。“命镇
国节度使宋延握帅禁旅数千习战于新池,上数临观焉。”②继续经常视察水军训练,
“居常多幸讲武池,临流观习水战。”③“是后观习水战者二十有八”④
    开宝二年(969),由于宋太祖训练水军噪声过大,“上一日教战后池,鼓噪之
声彻于外”,此时任殿前都虞候的杨义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不测其故,i}入至
苑门”,急忙带兵前去查看,宋太祖向杨氏解释“吾教水战,因使其噪耳。”并直
夸“此真忠原也。”⑤这则史料间接说明水军训练声势很大,以至于宫外的杨信都
能听到噪声。
    开宝七年(974)十月正式发兵讨伐南唐,出征之前,宋太祖“幸迎春苑,登
汁堤,发战舰东下。丙戌,复幸迎春苑,登汁堤,观诸军习战,遂幸东水门,发
战掉东下。”⑧水军与陆军协同作战,共同承担灭南唐军事任务,可见宋太祖的水
军训练成果还是比较理想。次年,当南方讨灭南唐的战事如火如茶之时,宋太祖
“幸都亭骚,临汁观飞江兵乘刀鱼船习战。”⑦
    雍熙元年(984),宋太宗在检阅完毕水军训练后,表示:“水战,南方之事也。
今其地己定,不复施用,时习之,示不忘武功耳。”⑧显示了对于水军训练的重视,
也从侧面表达了对于和平时期荒废军事训练的担心。“太宗北伐,高琼为楼船战掉
都指挥使,部船千艘趋雄州。”⑨在河北地区对辽战争中使用水军,恐怕实战意义
不大,更多的只是显示北宋水军强盛以及负责后勤补给。
    随着南方地区相继平定,水军地位有所下降,咸平三年(1000),宋真宗“幸
金明池观水戏,扬旗鸣鼓,分左右翼,植木系彩,以为标识,方舟疾进,先至者
赐之。”⑩大中祥符元年(1008 ),真宗对于请求毁掉旧船,重造新船的奏折,表
示:“金明池所习水战船,盖每岁春夏,都人游赏,联亦为观之,止欲颁责诸司及
————————————————————————————————————
①《长编》卷4}乾德元年夏四月庚寅,第89页。
②《长编》卷4,乾德元年六月己酉,第95页。
③《宋朝事实类苑》卷1“祖宗宝训”,第9页.
④《宋史》卷113《志第六十六·礼十六》,第2695页。
⑤《长编》卷10,开宝二年冬十月戊子,“上一日教战后池,鼓噪之声彻于外,(杨)义闻之,不测其故,
逮入至苑门,犹着皂娣袍。上召见,命坐,谓曰:‘吾教水战,因使其噪耳。’既出,谓侍臣曰:‘此真忠
臣也。’”第233页。又见《宋史》卷260《杨信传)),“太祖尝令御龙直习水战于后池,有鼓噪声,信居玄
武门外,闻之,逮入,服皂娣袍以见。上谓曰:‘吾教水战尔,非有他也。’出,上目送之,谓左右曰:‘真
    忠臣也。’”
⑥《长编》卷15,开宝七年冬十月甲申、丙戌,第324页。
⑦((长编》卷16,开宝八年夏四月壬戌,第338页。戊辰,“遂幸讲武池观习水战。”第339页。
⑧《长编》卷25,雍熙元年夏四月甲午,第576页。
⑨(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8,第120页,中华书局,1984年。
⑩《宋史》卷113《礼十六·嘉礼四》,第2697页。
——————————————————————————————————————————————

习水戏兵士,此船何须改作?可速指挥省司押令赴网,勿使改造。”①自后周世宗
以来水军训练沦落为达官贵人观赏的娱乐项目,说明此时水军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至于训练就可想而知了。
    尽管大中祥符六年(1013)宋真宗下令选择熟悉水性的士兵编为水虎翼军,
并且江淮一带均仿照此法,“初,太祖立神卫水军,及江淮平定,不复振举,上
以兵备不可废,故复置焉。”②但这样的诏令只是对太祖的一种追思,不具有太大
实际意义。

                           四、军事训练的弊端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应该说北宋军队战斗力在宋初还比较强大。宋军对南方
害据势力的战争不但屡战屡捷,即使面对北方强辽,北宋军队也毫不示弱。开宝
三年(970),田钦柞以兵三千对抗契丹六万骑兵,虽不能说是大胜,至少也没有
吃亏多少。③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隐患及不足,端拱二年(989 )张泊的奏折中提
到琢州之败,④从侧面反映出北宋军事训练已经出现一些问题。。
    (一)武将素质的降低
    宋太宗继位后,出于巩固统治需要,对军队系统整肃,加上大批良将相继谢
世,后续将领素质下降,在军事训练中组训者一环出现问题,而这也是困扰两宋
军事训练重要难题之一。
    咸平元年(998)柳开谈到:
      今兵革虽众,不及太祖之时人人练习,谋臣猛将则又悬殊,是以比年西
    北屡遭侵扰,养育则月费甚广,征战则军捷未闻。诚愿训练禁载,使如往日,
    士伍必求于勇敢,指顾无纵于后先,失律者悉诛,获功者必赏,偏稗主将不
    威严者去之,听断之暇,亲临殿廷,更召貌虎,使其击刺驰骤,以彰神武之
    盛。⑤
尽管中央政府重视军事训练,但是在地方主要依靠当地将领执行,这些人往往决
定了当地军队训练开展良好与否,尤其在河北宋辽前线更为重要。咸平三年
(1000),何承矩上书宋真宗,“今缘边守将多非其才,不悦诗书,不习礼乐,不
————————————————————————————————————
①《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三月乙酉,第1530页。
②《群书考索》后集卷42,兵制门,第729页。
③《长编》卷11,开宝三年十一月癸亥,第252页。
④奏折原文为:“……臣顷闻琢州之战,敌人未至,万弩齐张,敌骑既还,箭如山积。乃知戈戟刀剑,其用
    皆然,是驱天下奋空眷而劫勃敌也。《军志》曰:‘三军耳目,在吾旗鼓。’臣顷闻琢州之战,阵场既布,
    或取索兵仗,或廷移部队,万口传叫,嚣声沸腾,乃至辙乱尘惊,莫知枚往……臣顷闻琢州之战,王师雾
集,声警戎敌,然而矢石未交,奇正先乱。”《长编》卷30,端拱二年春正月乙未,第668-669页。
⑤《长编》卷43,咸平元年,第924页。
——————————————————————————————————————
守疆界,制御无方,动误国家,虽提貌虎之师,莫遏犬羊之众。”①再加上“崇文
抑武”政策的推行,大批不懂军事的文官占据国家军政主导地位,②军事训练逐
渐呈现弱化趋势。而武将素质问题也成为一直困扰两宋军事训练的难题之一。
    (二)军训开展不平衡性
    自宋太宗灭亡北汉,统一中原以来,北宋的国防压力主要来自北方的辽,广
大内地由于没有战争威胁,军队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加上北宋初年收精兵政策,
导致州郡士兵战斗力不强,咸平六年(1003)“先是,自京师发禁旅戍河东,数不
足,则取州兵材勇者补之,十不得四三。又行伍弗整,校长冗多。”③
    南方地区军事训练情况尤其不容乐观,景德元年(1004 ) ,“夔州路转运使薛
颜等言,川峡戍兵等素不阅习,内夔、旅最近蛮境,请各付戎器,时加练训,从
之。”④南方禁兵大都没有兵器,也不进行训练:
      知广州马亮言夏热,欲停诸军教阅。上曰:“肤记国朝以来,广南、西川,
    以遐远之地,屯泊军士未尝给兵器,习武艺。亮速行此事,恐非便。”乃诏枢
    密院检原降指挥及近例密谕亮,令遵守之。⑤
    总体来说,宋初三朝的军事训练整体情况不错,虽然自宋真宗后期开始相比
之前有所退步,但是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还未最终解除,
加上部分头脑清醒将领对军事训练的坚持实施,使军队训练状况虽有退步,表现
并不是特别明显。⑥

柳生羽之介 发表于 2015-3-12 10:05:33

第二节北宋仁宗时期训练弊病及改良
    宋仁宗时期由于对西夏战争不利,自宋真宗后期以来在军事训练中的种种问
题逐渐暴露出来,“兵闲四十年,士不识金革。”⑦军队长期没有军事任务,日常
训练得不到有效保障,战斗力降低。“国家太平日久,
不利也。非中国事力不敌四夷,非今之军士不逮古者,
将不知兵,兵不习战,而致
盖太平忘战之弊尔。”⑧
———————————————————————————————————————
①《宋史》卷273《何继绮传附何承矩》,第9330-9331页。
②参见导师陈峰先生,《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一书第六章第三、四节相关内容,第266-288页,
    中华书局,2004年。
③《长编》卷54,咸平六年夏四月乙丑,第1187页。
④《长编》卷57,景德元年闰九月癸亥,第1261页。
⑤《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二月戊子,第1654页。
⑥真宗末年,杨崇勋为镇南军节度、殿前副都指挥使,“凡天下拳勇越悍材官,步则拔距服张,骑则跌后挟
    前,悉集京师,日阅而岁择之,得隶侍卫军。武力之右卓异者,升为殿前军。内参屯庐,则岩廊期门;出
    陪营卫,则张骑羽林。所以权中制外,厌乱萌,溢斗亢,自侯奄而上,皆慎将卫侯为之。公之息寝弋,总
    离衡,前后十年,为国爪牙”。《全宋文》卷529,宋祁,《杨太尉墓志铭》,第150-154页。第25册。
⑦(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4,《韩公阅古堂》,第74-75页。中华书局,2001年。
⑧《长编》卷139,庆历二年二月乙卯,第3348-3354页。
————————————————————————————————————————————————

一、军事训练的诸多问题
      (一)讲武活动的形式化
    前文已经讲到宋初三朝君主非常重视讲武活动,而宋仁宗自少年伊始就效仿
先祖不断检阅军队训练,天圣五年(1027),其在宫内观看禁军“骑射、战阵”,①
天圣九年(1031),又观看禁军射箭、击剑、斗架,次年“召虎翼武骑二军习阵于
崇政殿庭,分步骑为四阵,召辅臣观焉。”②景枯二年(1035)“幸安肃门袍场观
诸军放袍,又令诸军习战,其击刺骑射之精者,悉选补之,遂燕从臣于握殿。”③次
年检阅端州刺史赵振献的阵图,并且观看了赵振儿子们的武艺表演,“皆左右驰射,
括双箭,跃强弩,击剑盘架,凡二十七技。”④
    但是这相比宋太祖等朝已经逐渐形式化,天圣年间宋仁宗不过是一名少年,
观看军事训练场景只是对祖先的一种追忆与继承。对于一位从未经历过军旅之事,
一直生活在深宫内的天子,检阅军事训练更多是为了表达帝王“安不忘战”的思
想,对军训开展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二)法令不严,赏罚不均
    宋太祖、宋太宗等之所以能够训练出精锐之师,严格法令与丰厚赏赐的作用
不可忽视。但是宋仁宗年间的军事训练中,这两方面措施开展不甚理想。
    赵抹调查了陕西军队的训练情况,发现由于军训法令不严格,导致士兵被私
役现象严重,无法进行正常军事训练:
       臣近过陕西,体问得诸州军禁旅虽多,训练盖寡。其间至有匠氏、乐工、
    组绣、书画、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
    或千余人,并不预逐日教阅之数,上下顾避,递相因循。万一缓急寇警,用
    之御捍,何异驱市人而战!⑤
由于没有严格法令约束,士兵难以忍受艰苦训练生活,极易造成兵变等一系列
事件。苏颂针对王伦兵变,指出:
      诸处兵士,以久不练习戎战,类多罢软骄惰之辈。近来虽有训练之程,
    而未闻习服之效。伍符尺籍之禁,既约束之不行;鼓旗耳目之令,亦进退之
    亡节。若即加督责,稍或劳苦,往往群辈相语,构诽辞,出怨言,以动摇众心。⑥
——————————————————————————————————————————
①《长编》卷105,天圣五年五月丙午、九月庚戌的内容,第2440, 244?页。
②《宋会要辑稿》礼九之八,第532页。
③《长编》卷117,景枯二年八月甲戌,第2754页。
④《长编》卷118,景佑三年五月癸巳,第2786页。
⑤《全宋文》卷886,赵抹,《论陕西官员占留禁军有妨教阅状》,第230-231页;第41册。
⑥(宋)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严中其等点校:《苏魏公集》卷68>《代提刑王绰上宰相》,第1029 -1031
页:中华书局,1988年.
—————————————————————————————————————————————

柳生羽之介 发表于 2015-3-12 10:05:53

(三)训练方法不当
    而面对战争带来的紧张国防形势,众多臣子上书提出加紧训练军队以提高战
斗力,但多是一些高谈阔论,实际意义不大。①苏舜钦就认为:“臣窃见自西寇逆
节,天下言兵者不可胜计,大抵不过训练兵卒、积聚当粟而已。其言泛杂,无所
操总,又陈烂使人耳厌其闻而笑忽之。”②
    主管训练的将官对士兵不加以拣选,又不知道该怎么练兵,因此迫切需要改
良训练,制定符合实际的训练方法。欧阳修曾言:
       数年以来,点兵不绝,诸路之民半为兵矣,其间老弱病患、短小怯懦者
    不可胜数,兵额空多,所用者少,是有点兵之虚名,而无得兵之实数也。新
    集之兵,所在教习,追呼上下,民不安居,主教者非将领之材,所教者无旗
    鼓之节,往来州县,愁叹嗽嗽,既多是老病,}\ I法之人,又无训齐精练之法。
    此有教兵之虚名,而无训兵之实艺也……今沿边之兵不下七八十万,可谓多
    矣。然训练不精,又有老弱虚数,则十人不当一人,是七八十万之兵,不当
    七八万人之用。加又军无统制,分散支离,分多为寡,兵法所忌。此所谓不
    善用兵者虽多而愈少,故常战而常败也。③
    不过尽管当时军事训练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宋军也并非不堪一击,宋夏战争
初期宋军的几次大败,从战场上表现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庆历三年(1043)
宋祁上疏:
      其出师也无鼓旗,则号令不行矣;其战也无行阵,则败走不救矣。其止
    无营堑自守,其行无辍重自随,烽候不明,间谋不设。不量人事,不察地形。
    将不抚士,士不识将。迁代纷纷,未始暂宁,而有司据例换移,习不为怪。
    是以贼小入则小胜,大入则大胜,亦未尝闻朝廷求所以败、所以胜之由,彼
    所长、我所短之要。④
宋军战败因素包括了指挥系统迟滞,对地形、敌情判断不明等诸多因素,军事训
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根本因素。
——————————————————————————————————————
①关于此,可以参见《长编》卷125,宝元二年闰十二月,叶清臣的奏议,第2955-2956页;杨偕的奏议,
    第2958一2960页。
②《全宋文》卷874,苏舜钦,《论西事状》,第10一11页;第41册。
③《欧阳修全集》卷46,《准诏言事上书》,第645-652页;第2册。
④《全宋文》卷490,宋祁,《言三路边防七事奏》,第241-243页。第23册。
—————————————————————————————————————————

柳生羽之介 发表于 2015-3-12 10:06:11

二、军训改良措施
    面对战场上拙劣表现,当时众多大臣以及将领都提出解决之道,北宋政府对
军事训练着手进行改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中央政府大力加强军训力度
    战争中的惨痛教训令中央政府当然重视军事训练,驻扎在开封周围的中央禁
军应该每日早上均有检阅之制,①同时宋廷也下令河北前线不要忽视士兵日常训
练。②
    政府也力求将经过系统训练的军队派往前线,“诏陕西都部署司,边兵未经教
阅者,权移近里州军,埃训练精熟,乃遣戍边。”③并将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分等
级,推行“精兵”思想,“诏诸路部署司,所募兵己教阅经年,其以武技精强及怯
弱不能战斗者,分三等以闻。”④尤其是在西北前线,“诏陕西、河东经略司:‘西
人虽纳款称臣,然其心诡橘难信。恐诸路乘罢兵之后,渐弛边备,其益务练士卒,
完城壁,常若寇至。有不如诏者,函以名闻。’”⑤庆历五年(1045)“枢密院言京
东就粮诸军,自罢戍陕西,其所习武艺,渐见弛堕,欲选尝在边使臣、御前忠佐
各二人,分往训练,从之。”⑥庆历七年(1047)“诏枢密院,陕西用兵时,环庆、
解延两路互相援,今夏人请和,恐因而弛备,其严戒两路,常讲习如故。”⑦军事
训练一直保持比较紧张状态,不敢有丝毫懈怠。
    (二)严格法令、注重实效
    “强兵战胜,在于教之有法,御之得道。”⑧其中严格法纪和加大训练奖惩力
度是重点所在,这其实都是宋太祖时期军事训练重要的组成方面,“太祖训齐诸军,
法制甚严。”⑨只是后来有所忽视。庆历七年(1047)张孜任侍卫副都指挥使,就
制定了非常严格训练法令:“公为军严而不苛,视其劳逸而均使之,至有犯,立决
而不可夺,吏士乐其平而畏法。虎翼兵阅习不中程,本部指挥使问状,据立不肯
置对。是夕,十余辈大噪趋指挥使,将害之。公擒获,即断手斩于军中,然后以
闻。朝廷称美,以为有将帅之风。”⑩宽严得当,才能使士兵乐于参加训练。
————————————————————————————————
①(宋)蔡襄著,吴以宁点校:《蔡襄集》卷39,墓志铭,《苏才翁墓志铭》,第704-707页,苏舜元时知
    开封咸平县,“咸平聚兵以万计,军中旦阅卒……”.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
②《长编》卷111,明道元年三月丁酉,“诏河北路练士马、葺器械,毋得弛备。”第2579页。
③《长编》卷132,庆历元年秋七月壬子,第3149页.
④《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壬午,第3454页。
⑤《长编》卷159,庆历六年八月壬戌,第3843页。
⑥《长编》卷156,庆历五年秋七月丁未,第3792页。
⑦《长编》卷160,庆历七年二月己酉,第3862页。
⑧《长编》卷146,庆历四年二月丙辰,崇政殿说书赵师民上疏:“……五曰治军旅。强兵战胜,在于教之
有法,御之得道。羌贼不能数十万,然或举国出寇,或全师远匿,其出如风雨,其匿如鬼神,非有节制之
    良,徒以暴令驱之。卜旅列戍,自卫而己,贼来与斗,每辄覆败,况能长驱悉起,掩其巢穴哉!何则?不
示之信义,不明之威赏。教习之际,尚不能校阔狭,睹深浅,徒取矢道齐发战胜之格,但应得甲首、获戎
    马者,此乃古技击之流,而为亭长捕贼之事。又将领之臣,宠私其左右,暴虐于吏士,衣食之不恤,器械
之不利,举天下之众,困于小夷,用是法也。昔安禄山乱,人主在奔迫中,节将之愤军,郡守之委城,皆
斩焉,而唐柞遂以兴复,此为小不仁以成其大仁也……”第3546页。
⑨《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三月甲寅,第3928页。
⑩《全宋文》卷1480,郑懈,《赠太尉勤惠张公墓志铭》,第178一181页。第68册。
————————————————————————————————————————————————

   贯彻“练精兵”原则:
      兵虽少壮,而训练不得其术,与不教同……防边兵卒,老弱病患,先须
    拣选。若在边鄙,不惟虚费粮储,兼亦不堪战斗。千兵若有百人老弱,遇敌
    而先奔,即是千人皆废。如此为患,须至选拣。马有不堪入阵者,而为患与
    老弱之兵同。陕西、河东,方今无事时,若先选拣,不帷训练精熟,仓卒有
    备,大可减省粮草,以宽国用。①
    对士兵进行拣选,剔除老弱之辈,加强青壮年士兵训练,使之真正能够成为
精锐之师。下令将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分等级,推行“精兵”思想,“诏诸路部署
司,所募兵已教阅经年,其以武技精强及怯弱不能战斗者,分三等以闻。”②而训
练中表现良好的厢军也可以升为禁军。③

柳生羽之介 发表于 2015-3-12 10:06:27

   (三)因地制宜的训练方法
    当时北宋军队中战马比之宋初己经大为减少,骑兵的建设与训练遭遇困境,
“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④再加上训练骑兵花费时间与金钱远高
于步兵,北宋遂将训练重心转到步兵上来,“中国之马,验骏既少,骑士或非精习。
战阵之际,步兵整顿,骑士驰突,多或碟乱。诚宜损其鸳下,存其精锐,以增步
兵。”⑤精简骑兵,增加步兵份量。同时命令骑兵也要学习步兵技能,以备不时之
需。
    自北宋统一南方以来,宋人对南方士卒比较歧视,认为其作战能力不行,“坐
食者南卒,骄与子弟俱。负甲则俯楼,荷戈不能趋。嘈然金鼓鸣,气骇失所图。
固无一技良,徒有七尺躯”⑥
    李靓则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导致的士兵类型不同,在训
练中加以注意,扬长避短:
      然以今日之士言之,则习有所多,技有所长,亦不可不察也。若夫沙平
    草浅,千里在目,土不成丘,水不成谷,马肥人轻,来往电骇,双带两键,
    左右驰射,此非南军之所长也。山陵险陇,草木翁蔚,江流吞天,巨浪时起,
    行人疑惑,飞鸟不度,徒步相搏,短兵相击,此亦非北军之所长也。北征而
    用南军,众则笑之矣;南征而用北军,未有言其不可者,窃所未谕也。⑦
————————————————————————————————————————
①《蔡襄集》卷22,《论兵十事》,第385一391页。
②《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壬午,第3454页。
③《长编》卷113,明道二年十二月乙未,“枢密使王曙言,天下厢军止给诸役,而未尝教以武技,其中颇
    有材勇之人,宜渐加训习,以升隶禁军,从之。”第2646页。
④《全宋文})卷491,皇枯四年(1052),宋祁知成德军,《又乞养马札子》,第261页。第23册。
⑤《全宋文》卷601,富弼,《论削兵当澄其兀弛边当得其要奏》,第305 -307页。第28册。
⑥《全宋诗》卷925,孔平仲,《南卒》,第10857页,第1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⑦(宋)李靓著,王国轩校点:《李靓集》卷17.《强兵策第四》,第157页。中华书局,1981年。
————————————————————————————————————————————————————————

柳生羽之介 发表于 2015-3-12 10:07:17

(四)地方官员或将领加强本地军队训练
    如前所述,将领素质关系到军事训练开展的优劣与否,如果统兵将领能够充
分重视军事训练的重要性,情况就会有较大改善。康定元年(1040),任职西北的
张亢短期内对以往失于训练的士兵强化军训,情况很快有所不同:
      国家承平日久,失于训练,今每指挥艺精者不过百余人,其怜皆疲弱不
    可用。且官军所恃者,步人、弩手尔。臣知渭州日,见广勇指挥弩手三百五
    十人,其弩力及一石二斗者才九十余枝,其余止及七八斗,止欲阅习时易为
    力尔。臣以跳橙弩试之,皆不能张,阅习十余日,仅得百余人.又教以小坐
    法,亦十余日,又教以带甲小坐法,五十余日,始能服熟。若安前弊而应新
    敌,其有必胜之理乎?①
明镐在西北前线,“尝阅同州厢军,得材武者三百人,教以强弩,奏为清边军,最
晓勇。”②庆历六年(1046)郑歌知并州,兼并代泽潞麟府岚石沿边经略安抚使、
兵马都部署,对摩下军队进行强化训练:
      时甲马隶魔下者凡十二部,部将有贵门,有寒族,所部之兵及所给恺仗,
    其间精怯不等。公虑怯者遇敌,势必先败,败则牵沮大军,非便.于是均配
    强弱,合置十将,自往训励。并无武锋精兵,复阅厢军,精勇者得三千人,
    迁补清边。声其数为十万,以夸戎人,潜遣戍兵还京师者数万,众获休息……
    秋冬阅材官、乡义二十余万,号令明、赏罚信、旅旗枉鼓,风行电照,故太
    原遂为天下劲兵之首。③
    韩琦、范仲淹等在西北军事训练中推行由将领“专任其责”,力求改变“将不
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使得主帅能够对士卒训练状况有深刻了解,以便实战
中指挥调度。④
    庆历年间宋辽关系一度比较紧张,河北军队训练更加受到重视。庆历四年
(1044)韩琦、范仲淹上书建议在河北前线应加强正规军和民兵军事训练,防备
——————————————————————————————————————————
①《长编》卷128,康定元年秋七月癸亥,第3027页。
②(宋)王偶著:《东都事略》卷63《明镐传》,第240页:光绪九年淮南书局覆眉山程舍人宅本,《中国野
史集成》第7册,巴蜀书社1992年。
③《全宋文》卷468,胡宿,《宋故宣徽北院使奉国军节度使明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
    使持节明州诸军事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判并州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并代泽潞麟府岚石兵马都部署上柱国
荣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赠太尉文肃郑公墓志铭》,第223-232页。第21册。
④(宋)徐度撰:《却扫编》卷上,“范文正公为陕西招讨使也,以边兵训练不精,盖无专任其责者,又部署
铃辖等权任相亚,莫相统一。故每有事宜,职卑者付以懦兵,逼逐先出。位高者各据精兵,逗留不进,是
    以屡致挫败。于是首分哪延路兵以为六将,将各三千余人,选路分都监及驻泊都监等六人,各监教一将兵
    马。又选使臣指挥使十二人,分隶六军,专掌教阅。每指挥选少壮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
    埃其技精,则补为教头,每人却像分教十人,以次相授,一季之后,尽成精兵。遇有寇警,少则路分都监
将所部先出,多则铃辖都署领两将或三将以出,更出迭入,约束既定,总领不贰,劳逸又均,人乐为用,
边备寝修,寇不敢犯矣。其后诸路皆用此制,熙宁将法,盖本范公之遗意也。”第331页;学津讨原第十
四集,《中国野史集成))第九册,巴蜀书社1992年。
——————————————————————————————————————————————————————

契丹军事进攻:
      ……四,急于教战者,于陕西四路抽取曾钾战队使臣十数人,更授以新
    议八阵之法,遣往河北阅习诸军,使各知奇正循环之术,应敌无穷。五,训
    练义勇者,今河北所籍义勇,虽约唐之府兵法制,三时务农,一时教战。然
    未建府卫之官,而法制不行,号令不一。须别选知州、知县、拥令可治兵者,
    许增置将校,使人人各知军中之法,应敌可用,斯则强兵制胜之本矣……”①
而王德用不失时机在河北进行阅兵活动,借以威慑契丹:
      (王)德用至定州,日教士卒习战,顷之,皆可用。契丹使人来现,或
    请捕杀之.德用曰:“彼得其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
    郊,提样鼓誓师,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乃下令,具换粮,听吾鼓声,
    视吾旗所乡。现者归告契丹,谓汉兵将大入,既而复议和,兵乃解。”②
    皇枯年间又在南方地区增加驻守军队,派武将专管训练事宜,加强南方的军
备力量。③
三、军训改良的不足之处
    当然宋仁宗年间的军训改良也存在诸多问题,西北、河北地区由于地处边境,
当地的军事训练很受重视,反之驻扎于京师周围的禁军由于经历战争较少,训练
情况不容乐观,张方平关于京东西两路的禁军情况上言:
      间虽阅习,乃同儿戏,无益军国,坐蝎官私,不征不役,居惟念乱,优乘
    衅隙,必有应响之势,此其乱阶一也。初点定强壮,已屡经教阅,枪刀弓弩
    各尝习学。及后招刺之时,既佣人充代,而其强壮本身并有身力,例各不绍
    农业,遂乐惰游,搅挠里间,侵凌细弱,趋坑冶以逐末,贩茶盐而冒禁.④
正如尹源在《叙兵》中指出:
      兵主于外则勇,主于内则骄,勇生于劳,骄生于逸。夫外兵所习尚皆疆
    场战斗劳苦之事,死生之命制之于将,故勇,勇而使之战则多利;内兵居京
————————————————————————————————————
①《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朔,第3602 -3603页。
②《长编》卷136,庆历二年五月丙寅,第3268页.又见《欧阳修全集》卷23.《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大阅于郊,.公执俘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具
模粮,听鼓声,视吾旗所向!’契丹闻之震恐。”第356-360页。《宋史))卷278《王超传附王德用)):“契
丹使谍者来规,或请捕杀之。德用曰:‘第舍之,彼得实以告,是服人之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援俘鼓
之士皆踊跃,进退坐作,终日不戮一人。乃下令:‘具模粮,听吾鼓声,视吾旗帜所向。’规者归告契丹,
谓汉兵将大入。”第9468页。
③《宋史》卷187《兵志一》,“皇枯二年,川峡增置宁远。五年,江、淮、荆湖置教阅忠节,州一营,大州
五百人,小州三百人。于是宣毅浸废不复补,而荆湖、广南益募雄略。至和二年,广、桂、岂州置有马雄
略。明年,并万胜为十营。其后,议者谓东南虽无事,不宜驰备。嘉枯四年,乃诏荆南、江宁府、扬、庐、
洪、潭、福、越州募就粮军,号威果,各营于本州;又益遣禁军驻泊,长吏兼本路兵马铃辖,选武臣为都
监,专主训练。于是东南稍有备矣。”第4574一4575页。
④《长编》卷159,庆历六年冬十月甲戌,第3849页。
——————————————————————————————————————————————

师,日享安逸,加之以赏赛,未尝服甲宵、荷戈戟,不知将帅号令之严,故
    骄,骄而劳之则怨,以之战则多钝。若唐之失,失于诸侯之不制,非失于外
    兵之强,故有骄将,罕闻有骄兵。今之失,失于将太轻,而外兵不足以应敌,
    内兵鲜得其用,故有骄兵,不闻有骄将。①
对于南方来说,情况更为严重,“国家自消除膺伪,东南遂无事,堰兵弛备者六十
余年矣,而岭外尤甚。”②而这些弊端都是宋真宗以来多年积淀形成,想在短期内
改变难度较大。
    总体来说,宋仁宗朝前期训练松弛是整个国家国防思维偏差所致,如王安石
所说“顾以为天下学士以执兵为耻,而亦未有能骑射行阵之事者,则非召募之卒
伍,孰能任其事者乎?夫不严其教、高其选,则士之以执兵为耻,而未尝有能骑
射行阵之事固,其理也。凡此皆教之非其道故也。”③经过宋夏战争刺激,使训练
有很大改观,尤其是在西北、河北前线,经过韩琦、范仲淹、张亢等人的努力,
再加上实战演练,这两处区域内训练效果很明显。相比较而言,广大内地军队的
训练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这种状况要到宋神宗年间对军事训练全面重视之后才产
生较大变化。

杨剑 发表于 2015-3-12 10:08:08

第三节北宋熙丰变法时军事训练改革
    宋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推行
熙宁五年(1072)王安石的一段话语,
“强兵”政策,对军事训练进行了较大改革。
代表这一思维:“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当
无事之时作士气,令不衰惰,乃所谓不忘战也。人心排下进上,若鼓旗明丽、器
械精善、壮勇有技者在众上,即士气虽当无事之时,亦不衰惰也。”④正是缘于北
宋政府决策者对此特别关注,这时期军事训练摆脱以往延续性较差的弱点,在方
法上进行很大改良,力求保障军事训练正常开展。
一、加强激励机制
宋神宗首先加大军事训练的奖励力度:
    诏殿前司马步诸军,令巡教使臣春秋分行校试,射亲人等第给银棵,及
令兵房检详官置薄考校,以多少定殿最取旨。旧制诸军教阅,每指挥给一两
银棵一,射中共分之,所得既微,无以激劝,故命遍赐以鼓舞之,且定殿最。⑤
——————————————————————————————
①《宋史))卷442《尹源传》,第13084一13085页.
②《欧阳修全集》卷25,《集贤校理丁君墓表》,第391-392页:第2册。
③(宋)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工安石全集》卷1,《上皇帝万言书》,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④《长编》卷234,熙宁五年六月癸丑,第5673页。
⑤《长编》卷232,熙宁五年夏四月庚戊朔,第5627页。
——————————————————————————————————————————————


而且根据士兵在训练中的表现划分等级,不同等级赏赐不同,不合格者降低
赏赐,最低者不予赏赐,优秀者可以重复赏赐:
      诏:“在京校试诸军武艺:马步军弓弩以加斗石为三等,步射弓、马射骤
    马直射背射、步军弩射以苛中多少为三等,床子弩、炮以中多少为三等,赏
    银碗碟有差;枪刀、镖排手以胜人多少为三等,赏银碟有差;不合格者降等
    赏,无等可降者不赏,累中等者听累赏。”(兵志:十月,诏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
    马步军弓加本军上等二斗以及四斗,弩加六斗以及一石三斗,第为上中下三等。马步军
    步射,六发而三中为第一等,二中为第二等,一中为第三等;马射,五发,骤马向绷直
    射三矢、背射二矢,中数等等如步射法.步军弩射,自六中至二中,床子弩及炮自三中
    至一中,及等。凡及等赐银有差。枪刀并捺排手角胜负,计所胜第赏.其弓弩坠落,或
    纵矢不及绷斗,挽弓破体,或局而不张,或矢不满,或弩拓不上牙,或骏不发,或身倒
    足落,并为不合格。即射以中者赏,余箭不合格者降一等,无可降者罢之.)①
    物质赏赐之外,在训练中规定等级,训练效果良好的士兵可以适当减少训练
量,以便更好调动积极性:
       臣伏见诸军教阅之法,并只合早教一次。旧例有晚教者,即更晚教。向
    来教阅之法,初行之时,诸军欲要训练早得精熟,是以早晚教外,诸营更有
    营教。今来训练日久,各以精熟,甚有踏硬出格之人。诸军事艺,见今分作
    三等。欲乞相度其事艺,在第三等者,与免营教一日。在第二等者,与免营
    教二日。在第一等,与免营教三日。所贵人情悦慕升进,得事艺者多。②
    中央也定期派遣官吏前往各地方,检查军队训练情况,对训练成果优异地方
官给予升迁奖赏。军训情况差者,则要追究责任人,给予重罚。③
                      二、设立武学、推行将兵法
    熙宁五年(1072 ),宋神宗下令设置武学,则是对中国古代重视将帅培养传统
的更具体表现,某种意义上可说是现代军事院校的雏形,它的设立可以说是宋代
军事训练理论进一步提高的结果。④而这与北宋中叶以来将领素质问题有直接原
因,北宋政府冀望武学能够培养出在训练和实战中均有所斩获的强将,为军事人
才一的培养开辟一条新途径。不管这一目的最后是否能够达到,设立武学这一举动
在中国古代军事训练史上的意义十分深远。
    熙宁五年(1072 ),宋神宗推广蔡挺在径原路的衙教阵队法,其为横阵,步兵
————————————————————————————————————
①《长编》卷293,元丰元年冬卜月庚戊,第7149页。
②(宋)曾巩撰,陈杏珍、晃继周点校:《曾巩集》卷32,《请减军十营教》,第472页。
③《长编》卷288,元丰元年二月庚戌,第7042页。
④参见吴九龙、王苗著:《宋代武举武学制度考述》,《文史》第36辑,第233-247页。
中华书局,1984年。
中华书局,1992年。
——————————————————————————————————————————————————

听鼓声,弓弩手与枪刀手依次出战,骑兵于步兵后出。方法与宋初训练没有本质
变化,重要的是其分将训练,“径原路内外凡七将,又径、仪州左右策应将,每将
皆马步兵各十阵,分左右各第一至五,每阅一阵,此其大概也。上善其法,故颁
焉。”①蔡挺后任枢密副使,将其在径原路的改革稍加变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
广各地,这就是将兵法。②此后陆续在全国设有一百余将,加强军事训练,即加
深了将卒之间了解与感情,又利于检查军队训练执行状况“诏京东武卫等六十二
指挥属诸路,分番勾抽,并其余军马,并差主兵官分部训练。初,河北四路兵不
分将教习,上虑军制渐果,故有是诏。”③
    宋初实行的“更戍法”防备了武力割据,但直接后果就是训练与作战分离,
日常负责军事训练将领不负责作战,而统帅军队作战的将领不了解军队训练情况,
不能对军队战斗力作出恰当评估,实战中很容易造成军队上下混乱,将帅不能有
效控制军队,招致失败也是必然的。“将兵法”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对提高军队战
斗力有显著效果。

杨剑 发表于 2015-3-12 10:08:49

三、训练方法的进步
    宋神宗还试行类似于轮换制训练方法,将西北训练精良军队调往河北,使边
境地区军事训练水平保持一致:
      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
    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皇城使马偶言:“河北禁军,自立牙
    教阵法,训练已成序,惟驰骤野战未精。臣窃见径原路土兵最号精锐,乞选
    弓马出众之人,赴河北教习。’,从之。④
    对士兵年老体弱、无法进一步训练者,想方设法让其能够重新投入训练之中
来。“诏:‘马军兵级年五十以下,武艺生疏,给限教习不成,或体肥及指臂有病,
可以教习步军武艺者,并改刺步军。’”⑤而新招募的士兵,如在限定时间内没有
达到训练要求,就会视情况而配属不同级别军队。“凡前后新招拣禁军兵士,先令
在营指教百日,不及第二等,再限两月,限满又未及,即于教场再教两月,候又
————————————————————————————————————————
①《长编》卷233,熙宁五年五月辛巳,第5667-5668页。《东都事略》卷82《蔡挺传》所记载大概与此相
    同,唯“每将皆马步军各十陈,分左右各第一至五,日阅一陈.此其大概也。”此句有差异。
②《宋史》卷188《兵志二》“总天下为九十二将,而哪延五路又有汉蕃弓箭手,亦各附诸将而分隶焉。凡
    诸路将各置副一人,东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单将;凡将、副皆选内殿崇班以上、尝历战陈、亲民者充,且
    沼监司奏举:又各以所将兵多寡,置部将、队将、押队使臣各有差:又置训练官次诸将佐;春秋都试,择
武力士,凡千人选十人,皆以名闻,而待旨解发,其愿留乡里者勿强遣:此将兵之法也。”,第4628页。
③《长编》卷245,熙宁六年六月甲申,第5968页。
④《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冬十月丁亥,第6026页。
⑤《长编》卷341,元丰六年十二月癸酉,第8206页。
————————————————————————————————————————————————
限满,不入等人,马军改充步军,步军改充厢军。”①
    并制定“教阅格”颁布全国,要求军队按照统一方法进行训练,人人诵读:
      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步,及马射,马上使蕃枪,马上野战
    格斗,步用标排,皆有法,凡千怜言,使人人诵之。其后中书、枢密院又请
    河北、陕西义勇、保甲,皆如诸军诵教法。从之。②
    边境地区及内地重要城市都修建教场以备训练。“作备武堂,所以讲师律而训
戎伍也。日练月习,率有定令。数视屡阅,飨劳继之。金鸣鼓奏,士倍其勇。万
众旁晚,震动耳目。”③河北每月由将帅亲自在州府检阅部队。④
四、注重民兵训练
    宋人一直认为边境地区募兵战斗力不如民兵,“今世之强兵,莫如沿边之土人。
而今世之惰兵,莫如内郡之禁旅。”⑤从北宋中期以来就陆续有人建议恢复前代兵
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尤其是在西北、河北地区。
    宋神宗继位后,与王安石商议变法,王安石认为民兵远强于禁军,推行包括
保甲法在内的众多民兵训练方式:
      然义勇与东军武艺亦不相较。臣在江宁,见广勇、虎翼何尝有武艺,但
    使人诣逐路阅试东军及义勇,比较武艺生熟具奏,即可坐知胜负。今募兵大
    抵皆偷惰顽滑不能自振之人,为农者皆朴力一心听令之人,以此较之,则缓
    急莫如民兵可用。⑥
因此当时大力推广民兵建设,加强训练。
    民兵训练不同于禁军,要受到农时限制,所以民兵训练一般在农隙进行,即
“农隙教战”、“三时务农,一时讲武”。训练内容与禁军大体相同,十人中“五分
其丁,以其一为骑,二为弓,三为弩。”⑦以弓弩为主:“诏义勇、保甲所习武艺,
弓须及七斗以上,弩两石以上,仍以十分为率,弓及枪刀各毋得过二分,余并习
————————————————————————————————————

《长编》卷354,元丰八年夏四月丁丑,第8477页。
《长编》卷300,元丰二年九月壬辰,第7304页。
《全宋文》卷1610,吕陶,《成都新建备武堂记》,第51-53页。第74册。
《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乙卯,第8287页。这样的表演起初可能或许出于军事秘密,禁止观看训
练场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三三,“英宗治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诏:今后沿边大教,不得放士庶入教场
绞棚观看。”第6512页。不过,有其它资料显示依旧允许普通民众观看士兵训练,《却扫编》卷下:“范龙
图纯粹,文正公之幼子也。守延安尝大阅,百姓入教场观者不禁。俄而骑出两翼围之,命观者皆列坐,五
人结一保,己而有十许人无保,呼使前,问故,叩头曰:‘夏国之人也。’复问曰:‘尔国使尔来规我乎?’
曰:‘然。’因令坐帐前,而后阅试技艺,迫暮而毕。复呼问之曰:‘吾之兵不亦精乎?’曰:‘然。’曰:
‘归语尔主,吾在此,有以相待,欲为寇者,幸早来。’饮食而遣之。世言文公三子,各得其父一体,盖
长子忠宣得其德量,中子右承纯礼彝史得其文学,德儒得其将略也。边人至今畏服焉。”第358页。
(宋)苏辙撰,高秀芳、陈宏天点校:《苏辙集》卷21《上皇帝书》,第375页。中华书局,1990年。
①②③④
《长编》卷235,熙宁五年闰七月壬戌,第5743页。
《长编》卷301,元丰二年十一月癸巳,第7324一7325页。
⑤⑥⑦
——————————————————————————————————————————————————————————————
弩。”①并且制定了详细规制,由专人负责民兵训练,设立教场,置教头,有考核
等级标准,出类拔萃者还有赏赐:
      弓以八斗、九斗、一石为三等,弩以二石四斗、二石七斗、三石为三等,
    马射九斗、八斗为二等,其材力超拔者为出等当教时,月给钱三千,日给食,
    官予戎械、战袍,又具银碟、酒够以为赏搞。三年,大保长艺成,乃立团教
    法,以大保长为教头,教保丁焉。凡一都保以相近者分为五团,即本团都、
    副保正所居空地聚教之。以大保长艺成者十人滚教,五日一周。
一般来说,民兵训练都安排在农闲季节进行,尤其是每年冬季:
      诏:“府界、三路保甲,自来年正月一日,依义勇法,冬教二月。每月赴
    县教阅,五都保以上,分四番,自十月起教,至正月罢。令保即先从多教,
    周而复始,仍降画一处分。府界三路已罢团教,其提举钱粮官司并罢,拨与
    教阅司兼领。皆自来年正月一日施行。”②
而陕西、河北等地民兵因为经常执行作战任务,也要如正规军训练诵念教阅法式,
“诏府界、河北、陕西集教民兵步人,可并令兼诵念格内步枪法”③

杨剑 发表于 2015-3-12 10:09:05

五、关注水军训练
    宋神宗年间,伴随着全国范围内军事训练蓬勃开展,水军训练也再度受到一
定关注。熙宁七年(1074 )枢密院给宋神宗所上的边防事件中,其一就是:“河阳
别置水军五七指挥,遣船习战,以备敌济渡者。”④河阳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
在此创立水军,加强训练应该说具有一定战略意义。但宋神宗认为:“河阳置水军
不行,仍令枢密院于登州增招刀鱼战船兵,团结阅习,准备差使。”⑤这与其对军
事训练重视态度背道而驰,归根结底,还是缘于水军战略地位不高。
    北宋水军在早期统一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后,接下来由于国家几乎没有遭
受任何来自水上的军事威胁,其军事地位呈下降趋势,主要职责是维持地方治安,
缉捕盗贼,并且多部署于南方地区。元丰六年(1083),知宣州陈侗请求在沿长江
州军设立水军,以巡检专管训练,“以巡检主之,教以水战,当责巡捕。”目的也
只是为了对付地方强盗。⑥训练当然不可能被加以重视。
    而登州地区水军得到一定重视,原因是其地与辽所辖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地
——————————————————————————————
①《长编》卷257,熙宁七年冬十月壬申,第6272页。
②((长编})卷359,元丰八年八月丁亥,第8587页。
③《长编》卷316,元丰四年九月戊申,第7651页。
④《宋会要辑稿》兵二八之一四,第7276页。
⑤《宋会要辑稿》兵二八之一六,第7277页。
⑥《长编》卷335,元丰六年六月丁未,“知宣州陈侗乞沿江湖州军各置水军三五百人,以巡检主之,教以
水战,当责巡捕。诏应己招置土兵巡检地分,如有江河海道,令申所属具舟教战。”第8074页。
——————————————————————————————————————————————

势险要,“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虏中山川,隐约可见,便风一帆,奄至城下。”
自宋初以来,当地水军训练就很受重视,“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
暮传烽,以通警急。”鉴于这一区域的地理位置险要,战略意义重大,水军日常训
练较正常。①
六、改革阵法训练
    阵在中国起源甚早,大概夏商时期在战场上已广为应用。②唐代名将李靖认
为经过阵法训练的士兵是“有制之兵”,“不可败也”。③北宋建立之后,对战阵训
练依旧十分重视,但自宋太宗朝开始阵图大行其道,.战阵训练逐渐变得机械呆板,
不适用于军事训练。庆历四年(1044),欧阳修在河东④看到的战阵训练,“臣寻至
诸州军,令主兵官吏依例程教阅,t观其精粗。所用阵法,除四官阵旧法外,亦有
自为新阵者,大抵只是齐得进退,不乱行伍而己。诸处所较不多,其阵法则皆未
可用。”⑤
    宋神宗改革军事训练的同时,对阵法训练倾注较多注意。熙宁五年(1072 ),
将蔡挺在径原路的衙教阵队法推广全国。⑥熙宁七年(1074),赵高的结队法得到
宋神宗肯定后,也被推广全国。⑦
    宋神宗本人制定九军法,被时人认为“先是,上亲以古兵法制九军营阵,凡
出战、下营、互变、分合、作止、进退、方圆、尖直,肄习皆尽其妙。”⑧对诸葛
亮的八阵和李靖的六花阵都进行了探讨。而对当时朝野上下推演出的众多作战阵
法,宋神宗也批评这种教条化倾向:“联尝览近日臣僚所献图皆妄相惑,无一可
取,果如此辈之说,则两敌相遇,须遣使预约战日,择一宽平之地,仍夷阜塞壑,
诛草伐木,如射圃教场,方可尽其法耳,以理推之,知其不可用也决矣。”⑨期
望能够真正寻找出适合于训练与作战的阵法。
    宋神宗时期加强军事训练效果应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在西北地区,宋
军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如刘昌作、郭边、种愕、曲珍等一大批勇将,在
对西夏的作战中一举扭转颓势,夺回战略主动权。至此西北军队成为北宋精锐之
师,对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
①(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26,《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②关于宋代的阵法,同门王路平硕士论文《宋代阵法与阵图》已有论述,
    用,侧重有所不同。
③《武经七书》,第552页,《唐李问对》卷上。
④此处据《欧阳修全集附录》卷1《欧阳修年谱》,第2602页。第6册.
⑤《欧阳修全集》卷115.《论宣毅万胜等兵札子》,第1750-1752页。
⑥《长编》卷233.熙宁五年五月辛已,第5667-5668页。《东都事略》
⑦《长编》卷257,熙宁七年十月,第6282一6283页。
⑧《长编》卷333,元丰六年二月己酉,第8014页。
⑨《长编》卷260,熙宁八年二月戊寅,第6341页。
第766-767页;中华书局,1986年。
本文主要是探讨阵在军事训练中作
卷82《蔡挺传》。
——————————————————————————————————————————

杨剑 发表于 2015-3-12 10:09:51

第四节北宋后期军事训练的松弛
一、宋哲宗时期的军训
    宋哲宗初期,旧党当权者着手对宋神宗的训练方式进行改变。首先减免训练
中赏赐:“诏诸将下遇大教,弓弩、枪刀、标牌、野战格斗,无给赏,其排日教阅,
·自依将法。”①又删去元丰时制定的部分训练方法,②认为宋神宗命令士兵诵读“教
阅法”太过辛苦,并对训练无用,遂加以取消。③
    宋神宗年间整军活动使得当时禁军训练非常艰苦,严格的军事训练对习惯于
以往懒散生活士兵,不可避免造成一定影响。河北边境一度有士兵为了躲避训练,
叛逃至契丹境内。④因此元枯年间范纯仁奏道:“尚有禁军常日教阅弓弩,斗力太
重,比之祖宗旧法,驱率甚严。”⑤
    不过,这并不是要完全摒弃熙丰年间注重军事训练的优良传统,部分旧党只
是认为宋神宗推行的训练过于严厉,元枯元年(1086),苏辙在奏折中认为既然训
练中赏赐比宋神宗时期有所降低,就应降低禁军日训练强度,充分调动士兵积极
性,以增加其在实战中战斗欲望:
      右臣窃见诸道禁军,自置将以来,日夜按习武艺,剑集、击刺、弓弩、
    斗力,比旧皆倍。然自比岁试之于边,亦未见胜敌之效,盖士卒服习,止军
    中一事耳,至于百战百胜,则自有道,不可不察也。臣访闻凡将下兵,皆蚤
    晚两教,新募之士或终日不得休息,士卒极以为苦。顷岁西鄙用兵,士自内
    郡往即战地,皆奋踊而去,以免教为喜。先朝留意军事,每岁遣官按阅,锡
    妾丰厚,迁补峻速,士心犹且如此。臣观今日所以厚之者,不如先朝,而所
    以劳之者如旧。臣窃以为疑也……今平居无事,朝夕虐之以教阅,使无遗力
    以治生事,衣食弹尽,憔悴无聊,缓急安得其死力?臣请使禁军除新幕未习
    之人,其余日止一教,使得以其余力为生,异日驱以征伐,其乐致死以报朝
    廷,宜愈于前日也。⑥
————————————————————————————————————————————
①《长编》卷380,元枯元年六月辛亥,第9241页。
②《长编))卷382,元枯元年秋七月己未,“殿前马步军司言:‘内外诸军马步射,自有教阅格法,己教习成
    就。其元丰七年续降射弓病色,若尽行减去,于教法无害。’从之。”第9300页。
③《长编》卷376,元枯元年四月己酉,“朝请郎任公裕言:‘军中习艺,诵念新法,有愚而僧者,尤所苦之。
    臣以为弓弩之斗力,量其士卒之可胜,其能必中而入深。枪刀格斗,大约从便。取于必胜,不必如法。如
此则人便其习,乐其教,而无训练之苛。’枢密院契勘军中教阅新法,先降指挥,自系教头指授,不合令
兵众一例诵念。沼依此申明行下。”第9116页。
④《长编》卷248,熙宁六年十一月甲子,“高阳关路都总管司言体量到诸州军依新法教阅,己成伦叙,不
    闻有避教阅逃窜者,诏走马承受王延庆、张瑾具析以闻。先是,降诸军教阅新法,分上中下军、弓弩、斗
    力及射亲、强枪刀等第,而延庆等奏有军士避教阅投北界者,故话之。”第6050页。
⑤《长编》卷397,元裕二年三月辛巳,第9670页。
⑥《苏辙集》卷38>《乞禁军日一教状》,第667-668页。
——————————————————————————————————————————————

不过训练中的赏赐只是相对减少,并非取消,“每岁监司亲至按试,支散钱米及银
帛之类。”①
    元裕八年(1093),苏轼知定州,“北虏久和,河朔无事,沿边诸郡,军政少
弛,将骄卒惰,缓急恐不可用,武艺军装,皆不逮陕西、河东远甚”,军队训练情
况实在不容乐观,“被甲持兵,行数十里,即便喘汗。”②但是又忌惮契丹态度,
不敢明目张胆加强军事训练,遂决定进行一次大阅活动,激励士气,取得不错效
果。③
    宋哲宗亲政之后,训练秉承宋神宗遗风,规制很严,“立巡教使臣罚格”,明
确了将领对军事训练职责所在,增加训练松弛者惩罚力度。④总体来说,军事训
练大致遵循了宋神宗朝发展轨迹,变化不大。

杨剑 发表于 2015-3-12 10:10:09

二、宋徽宗时军训的败坏
    宋徽宗时期,由宦官童贯主持陕西军伍,成为晓勇善战“西兵”的最高统帅,
高球则为“殿帅”,这两人一内一外,长期主兵,对军制破坏很大,军训不可避免
受到负面影响。不过,也不是说军训就已经消失,虽有破坏,但不至于动摇根基。
    (一)内地军训名存实亡、武备不修
    北宋建立后,将全国精兵集中于京师开封周围,以后虽然经过发展变化,但是
在京禁兵大致维持了不小规模。宋徽宗年间高球担任三衙长官,驻扎在京师周围
的禁军训练所受负面影响最为强烈,大量士兵沦为达官显贵的仆役:
      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凡所占幕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权幸。军人
    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教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
    请给既不以时,而休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禁军亦皆傲力取
    直,以为衣食全废,教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
    教。⑤
————————————————————————————————————————
①《长编))卷382,元枯元年秋七月甲子,第9314-9315页。
②《苏轼文集》卷36,《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二首》,第1024-1031页。第3册.
③《苏辙集》,《栗城后集》卷22《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定久不治,军政尤弛,武卫卒骄塑不教,军校
    蚕食其康赐,故不敢何问。……会春大阅,军礼久废,将吏不识上下之分,公命举旧典,元帅常服坐帐中,
将吏戎服奔走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出。公召书吏作奏,将上,光祖震恐而出,讫事,
无敢慢者。定人言:‘自韩魏公去,不见此礼至今矣。’”第1117-1128页。第3册。
④《长编》卷503,元符元年冬十月己亥,“先是,承旨司传宣,科校捧日将校以旬阅事艺,不及一分,巡教使臣冲
    替。仍令密院增将校教头刑名。曾布既L罚格,因言:‘先朝巡阅诸军,但推恩而已,事艺不应法,即管军行遣。
    昨因宋球申请,方立法,今若更增刑名,恐动众不便。’上矍然从之。布曰:‘祖宗以来,御将士常使恩归人主,
威令在管军。今则反此,乃管军失职。凡申严军政,岂待朝廷立法而后施行?臣亦当更以此意戒之。’上深以为然。
    布又言:‘臣有所闻,不敢不尽。前日捧日被决责者多,闻举营皆哭。及闻长日抵候以喝箭满被决,莫不震恐,马
射稍不如法,便拽下。’上曰:‘不满却喝满?’布曰:‘固知有罪,然乞便宽假.,上亦以为然。”第11985页。
⑤(宋)佚名撰:《靖康要录》卷7,靖康元年五月二十一日,第104-105页。清光绪刻本,《中国野史集
成))第六册,巴蜀书社1992年。
—————————————————————————————————————————————————————

这使得在京禁兵军事素质很差,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自开封发兵前去抵
御,士兵“透逸前去,往往上马辄以两手促鞍,不能施放,大凡仓促如此不暇
悉数。”①以致在金兵围城时出战,“兵不成行,战全无纪律,骑兵不肯凄战,前
致敌骑冲突,遂败我师。”②内地军队日常军事训练早己经荒废殆尽,叶梦得在许
昌看到“器械元}J朽,教场鞠为蔬圃。”③
    即便如此,宋徽宗等人还沉迷于军事训练开展良好的幻想之中,政和五年
(1115)某次宫廷娱乐宫女表演武艺,“鸣鼓击析,跃马飞射,剪柳枝,射绣球,
击丸,据鞍开神臂弓,妙绝无伦”,令士兵“皆有愧色”,而宋徽宗表示出对军事
训练的担心,蔡京等急忙上奏:“士能挽强,女能骑射。安不忘危,天下幸甚!”④
竭力掩盖军事训练松弛状况。
    水军由于受关注程度有限,军事训练进行的也不尽如人意,陈次升谈到山东
半岛沿海水军战船损坏,士兵不懂驾驶,“刀鱼战掉船,因循损坏,久而不修,
兵级亦不教习乘驾。”⑤

杨剑 发表于 2015-3-12 10:10:40

(二)边境地区军训开展不平衡
    在宋辽擅渊之盟前,“河北最号劲兵之处”,自宋真宗以后宋辽长期和平局面,
河北前线军队训练早已非常松散,虽有前述韩琦、苏轼等人尝试加强,但只是杯
水车薪。建中靖国元年(1101),张舜民上书谈到河北边境定州检阅军队,“即今
春秋大教,尽数不及六七千人。定州最为河北屯兵之处,尚乃如此,其它州军,
即可知矣。咫尺狄境,声迹相闻,使形势如此,岂得安便?”⑥宣和三年(1121),
通奉大夫、新除户部尚书沈积指出河北地区军队将领对于军事训练仅仅是应付了
事,“将佐未尝朝夕亲临,训以驰射格斗之事。”而且“武勇者无赏,退惰者不惩。
——————————————————————————————————------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4.“徽宗皇帝·金兵上”,第4536页。
②(宋)徐梦萃撰:《三朝北盟会编》卷35,靖康中峡·起靖康元年二月五日辛丑尽其日,第268页。影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第4册,巴蜀书社1993年.
③(宋)叶梦得著:《避暑录话》卷下,“三十年间,士大夫多以讳不言兵为贤,盖矫前日好兴边事之弊。此
    虽仁人用心,然坐是四方兵备纵弛不复振,器械元」朽,教场鞠为蔬圃。吾在许昌亲见之,意颇不以为然。
    兵但不可轻用,岂当并其备废之哉!乃为新作甲仗库,督掌兵官复教场,以日阅习。一日,王幼安见过,
    日:‘公不闻邢和叔乎?非时入甲仗库检察,有密启之者,遂坐滴。’吾时中朝不相喜者甚众,因俱而止。
后闻有欲以危语中吾者,偶不得此,亦天也。然自夷狄暴起,东南州郡类以兵不足用,且无器甲,望风而
溃者皆是。恨吾前日之志不终。然是时吾虽欲忘身为之,不过得罪,终亦必无补也。”第 331页;傅漩琼
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十册,大象出版社2006年。
④(宋)周烽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8,第364页;中华书局,1994年。
⑤《全宋文》卷2241,陈次升,《上徽宗乞修战船状》,第394-395页。第102册。
⑥《全宋文》卷1814,张舜民,《论河北五事》,“本朝自南北通好已来,定州路兵额常及十万。尔后日见销
耗,至熙宁、元丰以前,定州犹不减二三万人。后因封椿禁军,胭额钱粮,朝廷唯务封椿数多,转运司利
于销兵省费,更不切招填,因致边兵日少。即今春秋大教,尽数不及六七千人。定州最为河北屯兵之处,
尚乃如此,其它州军,即可知矣。咫尺狄境,声迹相闻,使形势如此,岂得安便?皆由边帅不思经久利害,
惮于建明,朝廷不复以缓急仓碎为虑.定州马步禁军共三十一指挥,近年每指挥减作四百人,仍招填不足。
臣今乞将逐指挥人数,却复旧额。定州依乞元降朝旨,常令及二万人。仍乞于京东西路招刺添填,专置官
催促。所贵稍远北边,不致张皇。”第277一280页。第83册。
——————————————————————————————————————————————————

而州郡兵官,违法占留,率不依次赴教。”全无规制可言,是极大国防隐患。①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之后女真铁骑正是轻松突破北宋河北防线,
长驱直入的。甚至在磁州出现金人十七骑兵击败北宋河北路兵马铃辖李侃禁军二
千人的事件。②
    至于在北宋中期之后取代河北成为精士健马集中地的陕西,一直号称“独西
兵可用”,童贯主持陕西军伍后,专务开边,遂至“弓箭手失其分地而使守新疆,
禁卒逃亡不死而得改隶他籍,军政尽坏。”③宋钦宗时期监察御史余应求札子:
      军政之坏久矣,自童贯启边事,二十年间西北之兵逃亡散失不可胜数,东
    南之兵游手末作,不习武艺。一旦号召,至者无几,驱之行阵,未战先遁。
    后有缓急,岂可复用此兵?革未弹而士马不强,为可虑者.④
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夸大,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末年军事训练强度和
力度均大不如前。
    直至敌人兵临城下,北宋上下才陡然紧张,开始对军事训练松弛状况进行反
思,“将骄卒惰,赏罚无章,每战辄北”,⑤将帅对于军训漠不关心,士兵“或以
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之事,或为涂绘文缕之事,皆公然
占破,坐免教习名偏”,导致“兵阵教习之法日废”。⑥
    在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之时,当政的李纲曾临时制定训练方法,颁下施行。⑦
靖康元年(1126)金军北退,宋钦宗下诏:
,军兵久失教习,当汰冗滥。今三衙与诸将招军,惟务增数希赏,但及等
    杖,不问勇怯。招收既不精当,教习又不以时,杂色占破,十居三四。今宜
    招兵之际,精加拣择,既系军籍,专使教习,不得以杂色构占。又神臂弓、
    马黄弩乃中国长技,宜多行教习,以扦边骑。仍令间用衣甲教阅,庶使习熟。⑧
具体提出了一些军事训练的措施,但即便坚决执行命令,短期内也很难训练出精
兵,何况还在紧张战争时节。最终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北宋倒在女真铁骑冲击下。

杨剑 发表于 2015-3-12 10:10:58

————————————————————————————————————————————
①《宋会要辑稿》刑法七之二六一二七,第6746-6747页。
②《三朝北盟会编》卷36,靖康中峡·起靖康元年二月辛丑尽十一日丁未,“河北路兵马铃辖李侃以兵二千
    与金人十七骑战,败绩。和议已定,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
杀之旨,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己讲和矣。我乃被太子
    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
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两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第280-281页。
③《宋史》卷468《童贯传》,第13659页。
④((靖康要录》卷6,靖康元年五月一日,第84-87页。
⑤(宋)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卷46,奏议,“乞修边备添置参谋编修官札子”,第537-538
页。岳麓书社,2004年。
⑥《靖康要录》卷10,靖康元年八月三日,第143页。
⑦《李纲全集》卷50,奏议,“乞中军人马于殿前班教场教阅札子”:“臣契勘中军统制人马,见在殿前司驻
泊。缘殿前司窄狭,难以教阅,欲乞时暂权于殿前班教场内教阅,一日搞设讫,依旧于殿前司驻泊。伏望
特降指挥,取进止。”第574页,中册。
⑧《宋史))卷195《兵志》,第4862页。
——————————————————————————————————————————————
不过,不能据此对北宋尤其是北宋后期军事训练一概否定。宋军在西北地区
与西夏战争持续十余年,军队如果没有良好的训练作为保障,怎么能够与西夏铁
骑作战?童贯在西北对军政是有一定负面影响,但还不足以败坏全局,《宋史》中
“军政尽坏”的评价有失偏颇。何况西北还有种氏兄弟、姚平仲、折可求等武将,
能征善战,对军事训练当不会轻视。《宋史》中谈到陕西的民风时,说:“被边之
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①并且当时西北地区部分堡寨都建有
教场,以便随时训练。②宋军在收复徨都的战斗中己经显示出具有较高的战术素
养,这些与日常艰苦训练密不可分。③
    北宋末年西北军队由于实战经验丰富,训练比较系统,战斗力较强,一直是
政府主要部队。在与金兵的数次遭遇战中,宋军士兵作战不失英勇,但由于他们
的对手是更加英勇善战的女真骑兵,加上临场指挥与协同作战方面的失误,造成
了增援太原等几次重大战役失败。仅仅依据这些就断定北宋禁军训练不精,进而
否定整个北宋军事训练体系恐怕有太强片面性。北宋军事训练的弊病在于,总是
在某些时间段或地域能够将军训开展相对良好,而不能将之推广,使全国或者全
军范围内保持军训水平一致。北宋帝国的轰然倒塌,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
在军事训练上某些指导政策失误很值得后世反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初探——北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