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宋行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何谓三教九流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13#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26:47 | 只看该作者
南方东晋承继西晋文化,原在中原流行的玄学及般若学也随之南下。与道安同时,而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教的典型代表。尤其是支道林,著有《圣不辩知论》、《即色游玄论》等,创般若学的即色义,主张即色本空。时人评其学「不减王弼,比做向秀」。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殷浩等一代名流交游甚密。支道林之後,南方佛教中心即转为庐山的慧远。师博通六经,尤精老庄,听闻道安讲般若而出家。後以远避战乱而入庐山东林寺。师持戒严谨,为南方佛学领袖,当地名绅士学皆崇其行。曾迎佛驮跋陀罗、僧伽提婆等印度高僧入庐山译经,开启南方译经的风潮。应江州刺史桓玄之问,撰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明示出家法与在家法的不同,以化解当时佛教与中国礼法的扞格。又集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同结白莲社,以《般舟三昧经》的禅观修行,期生西方净土,是禅净共修的初创者,後世尊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虽足不出山,然亲近者众,道生(曾北上长安受学於罗什门下)就是其中之一。道生孤明先发,以「佛性论」、「顿悟说」引起当时教界的辩论,尤其「一阐提皆得成佛」的主张,更被视为异端,而不见容於大众,直至北凉昙无谶所译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入,获证同於佛说,时人方才惊服。道生所悟的思想对於後来的涅槃、天台、华严和禅等各宗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建康的道场寺,也是著名的南方佛教重镇,以译经为主。佛驮跋陀罗、慧观、法显等,为当时驻锡译经的大家。
  
  又这时期再度掀起西行求法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他在天竺参学十馀年,携回《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长阿含》等多部经典。法显在佛教史上不仅有崇高的地位,在我国留学史上的贡献也是影响千古。
  
  两晋时期,因玄学风行全国,使般若学的研究也达到鼎盛,而有「六家七宗」各擅其胜之势。「般若」丰富了「玄学」的内涵,「玄学」也成为传播佛教教义的媒介,史称「格义佛教」。直至鸠摩罗什、僧肇等师徒的导正,终於形成中国佛教正统的风格。由于学风鼎盛,思潮自由,以及译经事业的隆盛,奠定了南北朝学派竞立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12#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26:26 | 只看该作者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於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三国魏地的佛教以般若学及译经为主,朱士行曾於洛阳开讲《道行般若经》,并以「诸未尽善」而西行,求得《放光般若经》,可见此时对般若之学已有新的要求。在译事方面,特别重视戒律的译介,昙柯迦罗译有《僧祇戒心》、昙无谛译出《昙无德羯磨》,而开中国戒法的传承。
  
  因避战祸,僧人多从北方来到南方,因此,吴代建业的佛教,多由关中、洛阳一带传入,如安世高、支谦等。安世高原为东汉末年译经高僧的代表,其行走路线正可显示佛教已由北渐向南传播。支谦汉文造诣很高,发扬支谶般若一系,译经甚多。其中《大明度无极经》乃《道行般若经》的同本异译,系内启两晋般若之学,外导六朝清玄之风的重要经典。吴地佛教另一位重要传播者为康僧会,乃佛教史上记载第一位自南(交趾)向北弘法的僧侣,曾学安世高禅数之学,最具代表的译著为《六度集经》,孙权为其建「建初寺」,乃江南佛寺之始。
  
  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所译经典有《光赞般若》、《维摩》、《宝积》、《涅槃》、《法华》等各部类经,对於大乘佛教的开展,影响甚钜。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
  
  西晋末叶,北方五胡十六国纷乱,晋室偏安江左,称为「东晋」。於是中国分治南北二区。北方胡族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大力提倡佛教。例如後赵时期,以佛图澄开启佛教的弘传最为重要。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重要者有道安、竺法雅等。
  
  道安大师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博学多闻,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秦主苻坚延请他於长安主持译场,一时中外译家云集。道安大师在佛教史上有许多创举,如:1.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理论,要求译经必「勿失厥义」以深达佛旨;2.为众经撰注作序;3.分经文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科,为此後译经者所宗;4.创编《综理众经目录》,开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的先河;5.制订寺院清规及僧尼轨范;6.统一沙门同为「释」姓。另外,道安在教理思想方面,则以般若性空之义多有见地,创立「本无宗」,承其学者为慧远。
  
  竺法雅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此即所谓「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而为生解之例」的「格义佛教」。
  
  北方佛教到了後秦,由于鸠摩罗什东入河西走廊武威再入长安(四○一),而更加昌盛。鸠摩罗什在後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南北俊秀仰止云集,门生弟子三千,其中以道生、僧肇、僧叡、道融最为杰出,称为「什门四杰」。所译经籍种类遍於大小三藏教禅诸家,其中《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使得龙树般若性空之学至此文备义明,以之引正「六家」之偏,驳斥「格义」之迂。《成实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译著,文妙义精,流畅易读,为古今佛教各界所遵。後来以此诸经为基础而有三论、四论、成实学派的兴起,及天台、禅、净等诸宗的成立。鸠摩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11#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25:55 | 只看该作者
佛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秦始皇四年(西元前二四三)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齎持佛经来长安」、「汉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一二一)霍去病讨匈奴时得金人,安置於甘泉宫」、「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博士弟子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等。然在诸传说中,一般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三国以来即被盛传。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此事云:「汉明帝梦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白马寺也。」因此在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六七),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是为佛教传入之年。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将二僧所住的鸿胪寺改名为「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尔後,凡僧尼所住之处即称为「寺」。白马寺被後世佛弟子尊为「祖源」和「释源」,而二僧所合译的《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之後,陆续有梵僧来华,他们主要经由丝路前来。然梵僧弘化有显著事迹者,始於东汉末年以洛阳为中心的译经工作。据《开元释教录》载,从桓帝到献帝(一八九-二二○)的四十年中,译有经典一八七部三七九卷,这说明中国佛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而译经高僧中以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最具代表性。
  
  安世高,原为安息太子,东汉桓帝建和元年(一四七)东来洛阳,二十馀年间,致力译经,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四谛经》、《八正道经》等三十馀部,多为小乘禅数「阿毗昙」之学,是中国早期传译小乘思想的第一人。其次第禅观的修行及传译的平易精简,对佛教的传播贡献卓著,是中国早期佛学流布的奠基者。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大月氏人,桓帝末年游化至洛阳,於灵帝时译出经典十四部二十七卷,皆为大乘之学,以《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最为重要。《道行般若经》乃中国般若系经典最早的译本,其後魏晋玄学兴起,般若思想能相应盛行,此经居启蒙之大功;《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是介绍大乘禅观的著作。其中,《般舟三昧经》又为阿弥陀佛信仰传入汉地的开始。支谶的译典,为後世大乘佛教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综观中国佛教初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这是由于时当印度大小乘兼畅之世,所以汉末二大译师实代表印度佛教的两大系统,也可以说中国一开始所接受的佛教便是兼具大小乘,这是中国佛教初传的特色。
  
  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因文化背景全然不同,故被视为与当时流行的黄老神仙方术同类,仅通行於少数的王公贵族之间,如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桓帝「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尔後,在社会政治上,宦官外戚斗争为患,天灾时起,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在学术上,两汉儒家困於「经学考据」、「谶纬合流」而抑郁难抒。因此平民、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心灵困顿之时,佛教的无常及因果观,纾解了他们的情绪,而方等般若的精深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所以,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10#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24:38 | 只看该作者
概括而言就是“三纲八目”:

德行
孝经》:“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易传》: “与天地合其,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
孟子:“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周敦颐:“三希修炼”: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生死观
尚书·泰誓中》曰:“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儒教坚信一个人若成就了绝对的,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

政事
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尊王攘夷。以“正名”、“民无信不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总纲。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把人道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为大”,“人道敏政”,人道的法则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则,再配合着大一统的天下模式,任用贤能的用人主张,德治与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天下即可“大同”。
自清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人为求存图强,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运动,同时也对儒教产生强烈怀疑,发起了批判。1912年民国成立之前,对是否再将儒教定为国家思想产生了分歧。革命人士主张不再尊儒,而康有为陈焕章等人参照基督教的模式成立孔教会,呼吁将孔教确定为“国教”,并得到袁世凯的支持,后袁世凯称帝失败,请定国教运动也沉寂下来。但是康、陈等人继续在民间传播孔教,并且创造了一些宗教化礼仪。直到民国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时代还曾有“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又重新评价儒家思想,把孔子祭祀上升到一个大的范畴,几乎有国家祭祀的意思。
康有为所找到的中国落后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儒教未能像基督教那样,教堂林立,人人都很方便地与上帝沟通。于是,康有为在要求变法的同时,也要求变革儒教的祭祀制度。“夫国所与立,民生所依,必有大教为之桢干,化于民俗,入于人心;奉以行止,死生以之,民乃可治,此非政事所能也”。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条是,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康有为主张把宗庙、孔庙以外的儒教庙宇,甚至把佛寺道观,都改建成孔庙,以便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孔子的思想真正传播到所有中国人的心里,从而使中国富强。
然而康有为的变法行为失败了,至于康有为的改教主张,几乎没有付诸讨论。而随着儒教非教说、道家非道教说的兴起,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康有为还有个改教的主张。
儒教被弃以后,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创立了“孔教会”。康有为屡次向当时的议会上书,要求立孔教为国教,并参加了张勋的复辟活动。孔教会创办了《不忍》杂志,一面痛惜儒教的被弃,另一面积极从事复辟儒教甚至复辟帝制的活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命令孔教会改称“孔学会”,否认孔教会的宗教性质。其后身,是香港的“孔教学院”。孔教学院院长汤恩加,一面用大量的资金赞助文化和慈善事业,另一面积极从事复兴儒教的活动,包括不断提议,要求国家正式承认儒教的现实存在,要求儒教享有和国内其他宗教一样的平等地位。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能得到批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9#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22:22 | 只看该作者
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其基本信仰是“”,即人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先儒有言,礼之始也则自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以神道设之使民知畏敬故也。由是观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报神之德而已也,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使咸安其分,尽其职以报乎上焉。”
除了礼教仪式以外,还有合于天理的修身致诚之道。

汉魏谶纬神学
谶纬神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儒家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宋明道德神学
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1]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敬天思想
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敬天除了要行天道,还要祭祀上天。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儒教的教义之一。《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为上帝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上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天命观
儒教信奉“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尚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现代人的儒教,敬天,更要人和,对天尊重,也应该对人性关怀。儒教的礼和人性观,是人性的根本,所以心莫若和。中国文明有和谐性,天命地利人和是辩证合一的。

合于天理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宋明理学尊四书为孔门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种修行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理出于天而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理学以《大学》为间架为纲领,以《论语》为根本,以《中庸》为“天人一理”“道统之传”,从大学到中庸即是“先致知而后诚意”。
“盖天下之理二,善与恶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恶者人欲之邪秽。所谓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谓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谓也。”“天下之达道也,必从事於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戒惧慎独,所以修道也”。理学宣扬《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的“三达德”以及《孟子》的“诚”,推崇《论语》的敬天,奉祖,孝亲,忠信,仁义,崇礼,性善弘毅见贤思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8#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程颐亦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
冠礼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吉礼包括郊祀、大雩、朝日、夕月、方丘、祀社稷山川、享宗庙、祭孔、祓禊,祭祀的神祇如下:

昊天上帝
五帝
日、月
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
风师、雨师、司命
圜丘

皇地祇
神州
社、稷
五岳、四渎、四镇、海
山林、名川
方丘
凶礼包括丧礼、葬礼、致奠。
宾礼包括接见、宴请外宾。
军礼包括乡射、大傩、讲武、告齐太公庙。
嘉礼“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历法节庆
历法是儒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礼记·月令》。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孟春祈谷祀昊天上帝,孟冬祀神州,孟夏雩祀昊天上帝,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
岁时
月令
夏历日
节气交替
仪式
民俗
元旦
 元月初一
迎春气
  
寒食
 冬至百五日
-
  
清明
 冬至百六日
-
  
上巳
仲春
三月三
达春气
  
端午
仲夏
五月五
毕春气
  
中秋
仲秋
八月十五
达秋气
  
重阳
季秋
九月九
毕秋气
  
除夕
 腊月三十
送寒气
大傩
 

儒教服饰
儒教服饰是指《周礼》中的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


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

天子六服


三辰(日月星)
裘冕
衮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玄冕
王后六服


五行(水木火土金)
褘衣
揄翟
阙翟
鞠衣
展衣
褖衣
冕服体现了“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吉服。祭天在礼经里有严格的服制规定。《周礼·春官宗伯》:“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唐朝《郊祀议》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仪,愿罢一切伪饰。”“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饰,莫非天之象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祭天服饰象征着上天垂象、天象,所以天子祭天要穿十二纹章衮冕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绣、爵弁等冕六,韦弁、皮弁、玄冠,合上九。三孤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公卿七,又无毳冕。上大夫六,又无藻冕。中大夫五,又无皮弁。下大夫四,又无爵弁。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7#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20:47 | 只看该作者
儒教没有在政权组织以外建立自己的组织,政权组织,同时也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即《周礼》的官职结构。在这个组织中任职的官员,同时也是一种教职,执行宗教的职能。
高居于整个政权组织之上的,是君主。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教职。他是天子,是“圣上”,在最隆重的祭天大典上,担任主祭。家族的宗伯则是家族的祭司。
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依自己不同的品级,担任不同的祭祀任务。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还常常作为皇帝的使者,到京城之外去执行祭祀任务。
各级地方主官代替了原来的诸侯,祭祀境内的名山大川。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祈雨。古代的个人文集中,凡担任过地方主官的儒者,几乎都有与祈睛、祈雨、祭祀一方神灵有关的诗文。比如叶适,被认为是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叶适集》卷二十六,就有《祈睛文》、《祈雪文》、《祠山祷雨文》数篇。
祭祀的次数也有规定。比如祭上帝,一年有四次:春天祈年;夏初祈雨;秋季大享明堂;冬至郊祭,最为隆重。祭祖、祭孔,一般是春秋两次。规定之外,每逢大事,还有随时祭祀,将自己要作的事向上帝或祖宗报告,称“告”礼。封禅,是在获得巨大成功时实行的最隆重的告礼。
在这些较为隆重的礼仪之外,还有平素进行的简易礼节。比如学宫祭孔,在春秋两次大祭之外,每月朔望,还有两次较小的祭祀。再次,则学生每日上学,也都要向孔圣行礼。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礼多人不怪”,其实神也不怪。“早晚一炷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祭品,也有种种规定,从最隆重的太牢三牲,到瓜果疏菜,都可充作祭品。祭祖礼仪中,有一项是“荐新”:“其四时新物初登,皆先荐寝庙而后食。二月献羔开冰,四月以尝麦,七月登谷,八月尝麻,九月尝稻,十二月尝鱼。”(《通典》卷四十九)汉惠帝时,叔孙通说,古人有春天尝果一说,于是将樱桃进献宗庙。从此以后,瓜果蔬菜也成为祭品。

儒教神职
周礼》中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文物的太常寺官职,都是儒教的神职。太常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

三辰旗
三辰旗是儒教的标志,就是日月星辰旗,日月星谓之三辰,画于旌旗,象天之明。三辰象征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儒教的标志。云“王画日月,象天明也”者,圣人与日月齐其明,故旌旗画日月象之。按桓二年,臧哀伯云“三辰旗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则此大常之画日月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6#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19:32 | 只看该作者
最高神
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在儒教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祖宗神。其中最优秀者,是黄帝炎帝。而所谓“炎黄子孙”,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也就是说,秦汉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儒者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按《开宝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宋史·礼志》)。
到了宋代,儒者程颐对于昊天上帝作出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那一团元气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体;存在于元气之中并且和元气不可分离、主宰着元气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或者上帝,就是。这样的上帝观经过儒者朱熹的认可,成为元明清时代上帝观念的正统解说。“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儒教圣人
儒者们认为,上帝给人类指派了君和,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是上帝的代表。“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知周万物,乐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围天地,曲成万物,通乎昼夜,此皆神之功用也。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虽是神之所为,亦是圣人所为。”“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圣人之神道设教,观乎天而得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之所以为天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圣人之所以为神也。”“阴阳所育,禀气呈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春夏以生长之,秋冬以杀藏之。斯则德刑之设,著自神道。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祇之意。”
君王是昊天上帝之嫡长子,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君王(皇帝)本身就是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威,垄断了世俗与精神世界的权力。儒教教义的最终解释权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掌握在皇帝-官僚手中的。
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孔子死后,按照传统的祭祀原则,他可以在家乡享受自己后人的祭祀,也可以享受学生们的祭祀,但不是国家的公神。汉初,刘邦路过孔子家乡,曾经祭祀过孔子,然而那仅仅是个人行为,是一个后人对于先圣或者先贤的崇拜。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


“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上帝为主泛灵论
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而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
“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祇。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5#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18:14 | 只看该作者
圣教相伴的一个名称是“圣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圣经”一词常常使用,在隋唐宋明的儒者们的言论中,这指的是儒教的经典。“自孔子在时,方脩明圣经以绌缪异,而老子著书论道德”。 “圣经贤传所云忠孝节义之事不少”。 欧阳修诗曰:“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又说“当汉承秦焚书,圣经未备”。 “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更有“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悖义”。 “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 “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或言“亦以为绎圣经尊王制无所苟而巳矣” “若孔孟以后之儒有功于圣经者无不祀矣。” 皮锡瑞《经学历史》亦曰:“不知圣经本为后世立法,虽不专为汉,而继周者,去秦闰位不计,则以圣经为汉制作,固无不可。”

六经
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20] 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为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智慧是非。“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也。”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孔子之前,《诗》《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六经之名,定于孔子也。

十三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五经基础上加《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唐六典》曰:“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通二经者,一大一小,若两中经;通三经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其《孝经》、《论语》并须兼习。”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儒藏
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编成一大文库,即为“儒藏”,是儒家著作的总汇,与道家之道藏、道家术数之术藏、佛教的藏经相应。儒藏是聚集古代儒家著作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预计耗资1.52亿元,是中国一项重大的学术文化项目,将包括收入近五百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编(约1.5亿字)和收入约5000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子项目包括十卷本《中国儒学史》和《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丛书》百种。这一工程将使中国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5 谷物 +5 纹银 +1 收起 理由
沈陌 + 5 + 5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地板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16:44 | 只看该作者
昊天上帝创世化育万民,自先秦起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祇。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圣教尊敬的神仙是仁义圣道的体现。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够祭祀的公神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这些神祇在道教里供平民崇拜,道教里的高级神祇除了三清,大多数来自儒教,品级也与儒教类似,天神比地神尊贵,也比人神尊贵。
天神
儒教
道教
上帝(天尊)
昊天上帝
三清
五方帝(东)
青帝灵威仰
青灵始老苍帝君
五方帝(南)
赤帝赤熛怒
丹灵真老赤帝君
五方帝(中)
黄帝含枢纽
元灵元老黄帝君
五方帝(西)
白帝白招拒
皓灵皇老白帝君
五方帝(北)
黑帝汁光纪
五灵玄老黑帝君
北极星
 玉皇上帝
七曜
日、月、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
五星七曜星君
  紫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祈
北斗、南斗
司命
北斗七星君、南斗六星君
十二辰
十二辰
四值功曹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
四灵二十八宿
风雨雷电
风伯、雨师
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地神
皇地祇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祈
 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隍
 社稷
土地
 五岳、四镇、海、四渎
东岳大帝、河神、海神
不同的是儒教昊天上帝只有皇帝与大臣可以祭奠并只可以由皇帝主持祭祀。
儒教的意思,就是儒者们所从事的“教”。教,就是教育、教化。这个教育教化,不仅是指学校贵族教育,而且是对广大民众进行教化。这个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借助神祇进行教育教化,即“神道设教”。“神道设教”是儒教圣经《周易》里的话:“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周易·观·彖》)依照儒者们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神道教育民众,民众容易接受和服从。后世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儒者们自己不信神祇,而仅仅用神祇来教育民众,乃是对儒教的误解。现存所有的儒教文献,都找不到儒者们不信神祇的记载。儒者们有时抨击或否认某些低级的神祇,那是为了维护更高的、更加重要的神祇信仰,就像基督教、佛教都常常抨击该教之外的神祇一样。
神道设教的意思,也就是宗教。“宗教”这个概念,被学界,包括宗教学界认为是个“外来语”,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原有的词汇。其意义就是用神祇的意志教育民众,也就是神道设教。据许慎说文解字》:“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宀”表示的是一个屋子。而“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代表天。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神至切。”因此,宗的意思,就是盖个屋子祭祀神祇。而宗教,就是用神祇的意思教育民众,合于天理,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迄今为止,但凡至少脱离了原始状态的宗教,无一不是部分人借助神祇的意思来教育民众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宗教这个概念,比起英文的“religion”,可说是更加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类社会现象的本质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5 谷物 +5 纹银 +2 收起 理由
沈陌 + 5 + 5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板凳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16:03 | 只看该作者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且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周代初年,曾经协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的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曾经“制礼作乐”,建立了当时先进的政教一体的礼仪制度。但是数百年以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春秋时代的孔丘,忧虑当时的混乱状况,一生恓恓惶惶,希望国家恢复秩序和安定。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因而得到许多人的尊敬,被尊称为“孔子”或“夫子”,人们若称呼他的名字就感到是一种亵渎。但是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国君们的响应。于是,他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些文献能够成为后世人们行为的依据。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儒经或者儒经的基础。由于周公姬旦和孔子在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上的重大贡献,直到唐代,人们还常常是“周孔”并称,认为他们是两个最大的圣人,并把儒教的主张说成是“周孔之道”。
汉代由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自汉高祖以来,历任帝皇比较推崇老子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但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儒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因而,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经过70年的黄老之学治理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变成了一个富得流油的大国了。生产资料的大幅度积累必定促使国策发生变化,中国人就是这样,既然有了钱,再加上手里的皇权,汉武帝开始思索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成为 “万事之统”、“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绝对权力独裁者。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董仲舒的上书——“天人三策”为皇帝解决了疑惑,同时也标准着儒家文化的脱胎换骨。
天人三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人之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行体化天数而成。”
这样,董仲舒为儒家文化灌输了宗教的框架结构与宗教教义。儒教信奉的神就是“天”,“天”在凡世间的代言就是“天子”,也就是皇帝;而皇帝又是儒教的教皇,他手握神权,主管天下的教徒与教会;朝廷是整个中国的总教会,每个家庭则是小教会,每个家庭的家长就是教会的主教或者牧师,每个中国百姓便是儒教的教徒.....
经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十分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其中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正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之一。魏晋时代,儒教继续已家族式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了汉传佛教与道教的形成。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孟子》、《大学》、《中庸》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5 谷物 +5 纹银 +2 收起 理由
沈陌 + 5 + 5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44 岁
10 两
0 条
59
沙发
 楼主| 宋行止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9 10:15:06 | 只看该作者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有着严格的中国文化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天坛、宗庙、宗祠、文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儒教虽与儒家不同但是对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和平其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没有宗教战争的原因之一。清时被扭曲。
“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儒教经过汉魏谶纬神学、宋明道德神学之后,随着清王朝没落体系开始崩塌。
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之源也。儒者,大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孔子以后不久,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墨翟曾称儒教为“道教” ,因为儒者们奉行着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中国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儒者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圣教”。“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
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的孔教运动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因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道挨凌夷,法守集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革命人士主张不再尊儒,而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成立孔教会,呼吁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支持。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神道设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5 谷物 +5 纹银 +2 收起 理由
沈陌 + 5 + 5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0 13:11 , Processed in 0.702709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