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184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世弹评] 浅谈三国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3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备之妻子——孙尚香]

终属:吴国,籍贯:[扬州]吴郡富春 [今浙江 富阳],父亲:孙坚,配偶:刘备。其自幼便喜好武艺,手下侍女皆带刀具,常以与人击剑为乐。于是因她身带利器又容姿甚美,“弓腰姬”便是人们对她的爱称了。孙权趁刘备丧偶之机,将孙尚香许于刘备和亲。可是,那只不过是周瑜的“调虎离山”之计。刘备入吴之后,孙尚香得以见到被称为世之枭雄的刘备,而倍感欣慰。刘备娶孙尚香之后,便有择日逃离虎穴之心。在孙尚香的帮助下,刘备开始动身离开,更表现出孙尚香对感情的执着。刘备更对她的作为铭记于心。夫妻二人平安回到荆州之后恩爱倍至,更促进了孙、刘两家的和睦。但不久,孙尚香收到从吴国传来母亲重病的消息。孙尚香赶忙回国,之后,两国之间干戈四起。得知刘备死讯的孙尚香望西痛哭后投江自尽。


三国时,东吴孙权听从都督周瑜的计策,谎称将妹妹许配给刘备,欲将刘备骗至东吴、扣作人质,以便向蜀汉索回荆州。刘备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率兵追赶,被诸葛亮设下的伏兵杀得大败。

  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志》及《三国演义》。

  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而遭受了双重损失。

  而这句成语中所提及的“夫人”,指的正是孙尚香。


前面的文章里面说过孙夫人的出身和她的婚姻都不错,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她的生活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我今天再孙夫人在吴蜀两国之中所处的真正地位和所遭受的待遇。

  首先我们还是从她的第一次出场来看看。三国演义在第七“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中提到了孙夫人。

  具体如下: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坚又过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礼。坚有一弟,名静,字幼台。坚临行,静引诸子列拜于马前。

  大家看得仔细了,这里孙夫人在父亲出征的时候并没有出场,原因是什么?

  稍加分析:第一, 孙夫人这个时候太小了,可能还不会意识到出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但是从文字来看,孙坚的弟弟孙静引诸子列拜于马前。我们无法确定孙夫人是不是孙坚子女之中最小的,但是如果按照次序来看的话,孙夫人应该不会是所有子女中最小的一个,即便,这个时候的孙夫人也应该有好几岁了,不可能尚在襁褓之中,所以这种推断是不成立的。我们只有第二种解释。

  孙夫人在江东的地位不及几位兄长或者是弟弟。既然当时孙坚出征的时候,几位夫人没有出来相送,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女子的地位是多么的卑微,甚至连自己丈夫出征都不能出来送一送。当然解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再往后看。孙夫人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五十四回。这里孙夫人再次被提及是刘备刚刚丧妻,东吴的君主孙权和手下的谋士商量决定用美人计将刘备羁留在东吴,意图夺回荆州。而这个主意正是孙夫人哥哥孙策、孙权的好朋友周瑜所出的。周瑜根本就没有将孙夫人放得太重要,也许在他们眼中孙夫人只是一种特定的工具,一种可以让他们夺回荆州的工具。怎么说孙夫人也是一位郡主啊,可是周瑜就是这样在听到鲁肃说刘备丧妻之后立马就说定计了,然后就这样葬送了一个女子的前途,而这个女子虽说是孙权的妹妹,好歹算是周瑜的上级啊,可是咱们的周郎,当真是妙计啊!

  孙权看到周瑜的文书之后,开始还很是错愕地说:“你好糊涂,这等文书,要它何用。” 但是在听说周瑜能够将荆州夺回之后,立即点头暗喜啊。并且要差人去荆州商议联姻的事情。前后的表情变化是多么的快啊,先是置疑,但是听说荆州之后,两眼放光心中暗喜,由此可见荆州的地位远远比他的那个异母妹妹的地位要足得多啊。

  接下来的吕范出使荆州去说服刘备和孙吴联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这位说客是怎么样评价孙夫人的。他先说孙夫人美而惠,但是后面的一句话让我喷血了。“堪奉箕帚”。要知道孙夫人可是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吕范的这句话我琢磨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原来孙夫人在他们这些所谓的政客眼中,根本就是一个筹码。他们所进行的是一场交易,用一个女子的幸福来换取他们的荆州。虽然表面上他们也是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郡主是如何如何的好,可是压根就没有当多大的一回事。愤怒!

  再看诸葛亮,在识破了周瑜的美人计之后,哈哈大笑,说:“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莫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之地,万无一失。”看来在诸葛亮的眼中,孙夫人就像是一件物品一样,说能有就有的,难怪他们这帮人后来对我们的孙夫人可以采取一种轻视的 态度。

  再后来,孙夫人和刘备回荆州的时候,孙权得知刘备回荆州,反映是派兵追赶。程普却说潘璋,陈武必定拿不了刘备夫妇,因为“诸将皆惧”。这个时候孙权的反映更加强烈。权大怒,掣所佩之剑,唤蒋钦、周泰听令,曰:“汝二人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头来!违令者立斩!”蒋钦、周泰领命,随后引一千军赶来。

  为了刘备,孙权甚至可以不惜自己妹妹的性命,让手下人可以拿剑取她的头,毕竟荆州才是孙权真正关心的东西,妹妹的幸福可以牺牲,性命也可以不要,但是荆州的地方是绝对不能让别人夺走的。都说曹操奸雄,但是曹操在父亲被杀了之后,不顾手下诸多谋士的反对,兴兵讨伐陶谦。他出兵的目的,也许他也想乘机夺得徐州,但是毕竟曹操还是一个孝子,还是一个会关心自己亲人的人。当然曹操也会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宫中,然后曹丕又将献帝给废掉。但是曹操最起码没有将自己亲人的性命看得比别的东西低啊。要知道,当时曹操讨伐陶谦的时候,后方有很多人在虎视眈眈啊。曹操可以这样不顾后果的出兵,足见亲人在他心中的地位。相比之下,我们的孙仲谋是多么的绝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沙发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35:09 | 只看该作者
后面的刘备智激孙夫人虽然说用了一点小伎俩,但是还是有事实基础的,那就是孙权并没有将自己的这个妹妹看得太重要,这一点孙夫人自己肯定也是清楚的,否则兄妹情深的话,刘备怎么说孙权的坏话,孙夫人也会替自己的兄长辩护的。孙夫人被激之后,说:“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见乎!”由此可见孙夫人和孙权的关系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了,而这一点同样在后面表现出来了。

  后来孙夫人又骂退了几名将领之后,蒋钦周泰等人领兵追至,蒋钦曰:“便是吴侯怕道如此,封一口剑在此,教先杀他妹,后斩刘备。违者立斩!”这时候这可是吴侯亲自说的,诸将自然也是奉命行事啦!

  第六十一回之中,孙权在和大臣们商量突袭荆州的时候,开始被吴国太所骂,但是此时的孙权还是不甘心,一心只是在想这次的机会失去,不知何时再得荆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赵子龙截江夺阿斗。东吴用的计策是骗,堂堂吴侯居然要用欺骗的伎俩对待自己的妹妹,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以欺骗的啦!

  至于刘备这边的人到底怎么样。书中尚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刘备的两位大将的表现上看出来,孙夫人在刘备这边还是没有受到重视,人家看待她最多是刘备的夫人而已,说不定连这一点都办不到。赵云对刘备可谓是忠心耿耿,对刘备的前两位夫人也是极为尊敬的。为了糜夫人赵云可以不惜自己的安危,将马让与她骑,自己步行,纵是葬身曹营也要保卫夫人的安全。虽然这事情因为糜夫人的投井自杀而没有成为事实,但是可以看出赵云对刘备家属的尊重。然而,同样是夫人,孙夫人却遭到截然不同的待遇,不平啊!我们可以看看赵云和孙夫人说话时候的语气,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军师知会?”在夫人喝侍婢向前揪打时,赵云居然还出手了,就怀中夺了阿斗,抱出船头上。之前可是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啊,赵云竟敢在自己的主母面前做出这样僭越的事情,足以看出他并没有将孙夫人放在应有的地位。后面张飞的行为则更是让人愤怒。他先是将周善砍了,将人头掷于孙夫人面前,而且还可以反驳孙夫人的话,责怪孙夫人没有经过刘备允许,私自归家。演义中这样说: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哈哈,好像孙夫人回家还得经过刘备的批准一样。再说孙夫人也是刘备的妻子,张飞的嫂嫂,张飞这样说话,看来孙夫人在刘备这边的待遇并没有什么很高的地位。至于说后来孙夫人得以回家还是她以死相逼的结果,这时候的赵云和张飞才想到孙夫人还是刘备的妻子,才没有将她扣押下来。

  总体而言,孙夫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待遇,即使是出嫁之后,还是被刘备手下的人这样那样的近乎羞

辱般欺负,好不平啊!看来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和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像孙夫人这样的人都可以遭到这样的对待,其他人还有什么不会遇到呢?

  孙权想收回荆州公司,一时之间没有好办法。经理周瑜出了个主意,刘备现在没老婆,把孙权最小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让49岁的刘备乐不思荆,时间一长,荆州自然就回归东吴公司。孙权一合计,觉得周瑜的主意不错。于是跟吴国太商量,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刘备、曹操都是杰出的企业家,吴国太哪里会不同意,能够嫁这样的丈夫,实在是孙尚香的福气。刘备一下子得了这么大的好处,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到东吴公司跟孙小姐完婚。

  孙尚香是孙权最小的妹妹,自幼尚武,平时出门嬉戏,身上总背着一把弓;人长得不但水灵而且身材一级棒,东吴公司的职员私下里偷偷称呼孙尚香为“弓腰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板凳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37:43 | 只看该作者
[擅奇谋——法正]

人物简介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刘璋听闻曹操欲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因此惧怕曹操得汉中后兼并益州。张松遂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讨伐张鲁,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法正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刘备假意答应北伐张鲁,进军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却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果不其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

进言刘备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许靖与其弟许劭(许子将)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这时诸葛亮谏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内。”(许靖是众人所仰望的,断不可失,应当借助他的名望使海内对您恭敬。)法正也劝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希望刘备仿效战国时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于是刘备对许靖逐渐尊敬重用。

  拉拢士族

  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

  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然而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但在政治谋略上稍差,但知因循守旧却不会变通。《蜀科》制定后,由于严法治蜀,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豪强十分不满,以消极态度抵触蜀汉政权,为此,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但诸葛亮认为不能盲目沿用汉初的法度,应当因时制宜,懂得变通,于是写了封信《答法正书》给法正,晓以大义,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答法正书》: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闇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劳苦功高,因此不加过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地板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38:27 | 只看该作者
恩怨分明

  建安十九年刘备得益州后便自领益州牧,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任用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同时间兼任地方官和京官,首都太守兼总参谋长(谋主)。此时法正得势,开始对以往曾轻视或陷害自己的人进行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举报,但诸葛亮素知法正甚得刘备重用,遂不言之。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知道刘备已夺得益州,希望取回荆州。刘备却推托说:“当得到凉州时,便会把荆州给予。”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将万余人马于益阳牵制关羽,刘备从益州带兵回援。当时随从的军师为法正,后曹操南攻汉中,威慑蜀中,刘备便迅速和孙权修和,协议平分荆州,荆州西方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则荆州东方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但双方关系已趋恶化。

奇画策算

  217年,法正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法正认为这是夺取汉中的最佳时机。[4]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光辉汉室;中,可以虎视夺取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益州川蜀的安定,是持久的战略,刘备接纳此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攻占汉中,又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汉时政府行政首长)、护军将军。

  与曹军在汉中作战时,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不肯,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挡在先主前面。刘备说:“法正快去避箭。”法正回:“连阁下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

  睹事知机

  219年,正月,刘备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兴势山山麓扎营,与率军前来的夏侯渊部对峙。当时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张郃率亲兵搏战,虽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抵挡不住刘备军的轮番攻击,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夏侯渊将精兵分拨一半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南线。随后刘备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此时,法正看准时机,见夏侯渊正处于劣势,提议全力进攻夏侯渊,刘备于是命黄忠居高山上奇袭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斩杀,赵云接应黄忠,将黄忠救出,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不久,曹操亲征,听闻是法正献计取汉中,因而感慨不已叹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接下来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虽然兵力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与曹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操不得已而引军还,刘备遂占据汉中,效仿高祖汉王刘邦,刘备占以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蜀之辅翼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翌年去世,享年四十五岁。刘备为他连日哭泣,谥曰翼侯。赐于关内侯的爵位给其子法邈,他的最高职位为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先主一称帝便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皆不听从。章武二年,大军战败,退回白帝
城。诸葛亮感叹:[5]若法正还在,便能够制止皇上,使不行东征;就算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5#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39:33 | 只看该作者
[”凤雏先生” 庞统]
早年经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小的时候庞统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

  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后来被本郡征为功曹,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东吴送丧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南下的几十万大军,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曹操为了制造孙刘联军之间的矛盾,假天子之名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次年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庞统时为周瑜功曹,送丧至东吴,东吴人大多听说过庞统的名号,等到庞统准备回去的时候,一起送庞统到昌门,其中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告诉他们说:“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于庞统深交而还。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投奔刘备

  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发帖际遇]: 宁庸帮小女孩捡起挂在五米高大树上的风筝,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6#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40:05 | 只看该作者
献计征蜀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落凤坡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驻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应该快了吧。”庞统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话说的不好,快点出去。”于是庞统起身退出。但是刘备马上后悔,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只顾自己吃喝。刘备问道:“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庞统说:“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战死雒城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7#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40:40 | 只看该作者
[一代枭雄——曹操]
文献记载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

  许邵的内心是矛盾的,虽然鄙薄操之为人,却又不敢得罪对方,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真是高明得体,这也是全书描写曹操的一个纲。作者的意图是把曹操放在汉室正统的对立面,令其扮演奸相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他平定北方之功绩,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复杂是曹操,最难理解的人物也是曹操。无论怎样,曹操特有的人格魅力是无法掩盖的,演义如此,历史亦如此,这里仅就其具备的领袖气质做一些探讨。

  笔者认为,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一.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

  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三国志·武帝纪注》)

  换了别人,考虑到蹇硕的权势,恐怕也就算了,曹操则不然,其果决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再来看看官渡之战中曹操是怎么扭转局面的: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三国志·武帝纪》)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了:“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三国志·武帝纪》)可见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二.所谓文如其人,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豁达自信的曹操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雄姿英发。曹操的这一性格本身并无特别之处,难得的是往往在逆境中凸现出来:

  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三国志·武帝纪注》)

  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可以想象,当时军心低落,主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士兵能否振作起来。一声大笑,一番狂语,有如冰天雪地里的一堆篝火,不仅会给将士们带来温暖,还能够鼓舞士气,这才是优秀主帅的风范。再有,官渡之战结束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三国志·武帝纪》)此事堪称中国权术史上的经典一幕,仔细想想,这一招实在是高明:若追究下去,难免造成人心惶惶,对于大战方息的曹操军团来说,内耗无异于自取灭亡;若既往不咎,小可收买人心,大可稳定局面,一举两得。可见曹操的头脑是很冷静的,狭隘之辈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如此魄力从哪里来?还是要归功于他的豁达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8#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40:59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时期的军阀用人问题非常复杂,足够写一篇论文来探讨了,单就曹操而言,他充分做到了知人善任。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书》)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诸葛谨传》)下面举例说明之: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三国志·张辽传》)

  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三分局面形成以后,曹操多有剪除异己、兔死狗烹之举,这是为子孙代汉做准备。封建统治者大都如此,对操也就不必苛求了。

  曹魏人才云集,为三国时期之最,这与曹操的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包括领袖气质。以上我们探讨了曹操领袖气质体现的三个方面,最后以一首词来结束本文: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发帖际遇]: 宁庸 竟胆大妄为当街调戏开封府第一美人薛清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9#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44:04 | 只看该作者
刘备与曹操

  《三国演义》里介绍刘备是这样说的:“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喜怒不形于色(这句话最是重要),素有大志(幼时已经说“我为天子”)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这正是刘备的最大本钱)”,这几句话实是将刘备为人解说得淋漓尽致了。刘备幼时已经有“我为天子”的野心,以至于日后再三侵吞宗室益州刘璋,荆州刘表的领土,然后在三分天下大势已分的情况下称帝于蜀,比起在加九锡封魏公后并没有废帝自立的曹操,狼子野心真是昭然若揭。

  刘备之所以被认为“宽仁有度,深得人心”,一方面由于他的出身是王室之胄,所以“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喜怒不形于色”,把野心藏得极为隐秘,表面当然是假仁假义。譬如刘备素有“为天子”的大志,却在桃园三结义中发誓:上报国家,下安黎遮。骗得忠义的关羽和张飞为他卖命,张飞是个莽汉混球,被骗当然是意料中事。关羽却是有勇有谋,这就更显出刘备的奸诈本领了。刘备的奸诈还表现在“煮酒论英雄”事件中,当曹操指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惊得连手中筷子也掉在地上,却将缘故推在响雷上,说是随机应变,原也无可厚非,但当时刘备却是在依附曹操,受人恩惠而背后密谋造反,奸诈至此,可见一斑。若说曹操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贼,造反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对于与曹操作对的袁绍,甚至同样是汉室帝胄的刘表刘璋,刘备同样是心怀鬼胎。在这个时候显然“我为天子”的野心占了上风,亲情早就被抛诸脑后了。在新野长阪坡之战中,刘备为了显示其假仁假义,随同数十万百姓逃亡,但是当敌军逼近时却抛妻弃子独自逃命,难道这可以说明其“宽仁”吗?

  刘备的奸诈突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一向忠于汉朝正统,这种忠心在前后《出师表》里历历在目,刘备临死前还要试探恐吓,可见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已经炉火纯青了。

曹操

  三国人物里曹操可说是最为杰出的一个,也是少数的集军事政治文学于一身的袅雄。他的诗歌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然而这里我所要谈的,却是他的仁义。

曹操的仁义首先表现在对遭受董卓之乱的献帝加以援手,虽后来落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坏名声,但在当时却算是维护了汉室正统的威严。徐州之战,曹操打败刘备,却对刘备的妻子和兄弟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都没有怪罪,后来还特别派张辽传旨放行。倘若曹操有意留难,就没有后来的“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的故事了。对敌人尚且如此仁义,更惶论对其他人了。

  最使我感动的却是蔡文姬事件。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蔡文姬在李傕之乱里被匈奴掠去后流亡胡地,曾作《胡笳十八拍》来表达自己的悲惨身世。一个弱女子,在异地里身不由己,幸亏曹操用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回来,并让她嫁给校尉董祀,曹操对老朋友的照顾,可说是”惠及后人”了。数年之后,董祀作乱,罪应致死。曹操看在蔡文姬的份上,赦免了他,足见曹操的仁义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涛,乃是蜀将陈式的儿子,在撰写这本书时,虽在晋朝,但总不免有往老祖宗脸上贴金的嫌疑。《三国演义》则大体上是按照《三国志>>写的,差误原是极多,再加上罗贯中的一再发挥,能从中略窥历史原来面貌的,就只有一二分。至于刘备和曹操的行径,古时就有论断,并非是时新的东西,原称不得”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10#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45:23 | 只看该作者
[不被重用的马超]
投靠刘备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氏。最初在刘璋府下为郡督邮。刘备取川之前,曾苦劝刘璋勿 要引刘备入川。刘备入川之后,他 见刘备真是位成就事业的人,便主动前往归顺刘备。

  当时,刘备正在葭荫关御马超,孔明以离间计,已将马超困于进退两难之地,正苦于没合适的人选去说降马超。李恢主动请求说:“我与马超过去在陇西曾有过一面之交,吾愿前往说降他,做为进见之礼。孔明见李恢降意颇诚,便谴其前往。

  李恢来到马超寨前,向军兵通报了姓名。马超闻讯,嘱咐众将说:“李恢是位舌辩之士,他来到这里,不是为刘璋做说客也是代刘备劝降的。一会待我一声令下,你们可一齐动手,将他斩为肉酱。

  李恢在寨外等了许久,才被军兵引入寨中。只见马超劈头叱问”你我乃敌对之巨,来此做什么?

  李恢心想,你身居困境,我也用不着拐弯抹角隐匿来意,于是开门见山地说“吾为刘备做说客,前来招降于你。

  众将一听,皆面面相觑,只等马超一声令下,试剑于寨中。只见马超说:“公好爽快啊!我攻匣中的宝剑刚刚磨利。你既然公开承认前来做说客,我倒要先听听你说些什么。若于理不通,我先拿你试剑,李恢笑笑说:“吴越西施之美,是谁也诋毁不了的。齐之无盐丑女,是谁也无法掩盖的。事实终究是事实,谁也不可否认。吾来此不过以实论之。将军与曹操有弑父之仇,与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去见张鲁。眼下一身无主,四面受敌。若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下之人呢?一席话,触到了马超的痛处,起初的傲气一时尽泄。只见他语气平稳地询问:“依公之见,吾当如何?

  杨恢昂然说:“刘皇叔礼贤下士,由于爱你之才,故允我前来招降于你,吾虑将军之父仇,下成功名,与刘备联力呢?

  马超听完李恢的话,抽出利剑,当场便把张鲁遣来的督军杨柏刺死,随即喝散埋伏在帐内的刀斧众将,随李恢一同出寨,上关向刘备请降。
悲惨的命运

  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非常悲惨,他全家被曹操诱骗屠杀。他投靠了刘备后,开始了风光的生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

  历史上的马超是因为反叛曹操才导致马腾之死的,可见人们称它为小吕布,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英勇,还有他与吕布相似的性情:傲慢与反复,所以在初投奔刘备的时候,关羽才要约战马超 ,以煞煞它的锐气。刘备与吕布相处过很长一段时间,知道吕布是个很难驾驭的人,也知道马超也是一样,所以马超的官职仅仅位在关张之下, 但是他以后的时间都在在负责羌族问题没能委以重任,而另一个投效刘备的魏延却被封为汉中太守 汉中在他手上未有缺失,刘备能任用草民出身的诸葛,叛变主人的魏延可见他能识人,用人而他不重用马超也是因为他看破了马超的为人,仅仅授予高职而没有给予实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11#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46:22 | 只看该作者
[才能不亚于诸葛亮的奇材为何被刘备忌恨终身]
三国时的刘巴可谓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代奇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悲剧意味。是什么造成了他的郁郁不得志?

出身名门鄙视刘备

刘巴,字子初,零陵人。祖父刘曜,苍梧太守。父刘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巴少时就很有才干,远近闻名。也许正是他颇有才名而且出身名门,养成了他恃才傲物的偏执性格。

据史书记载,刘巴一直不喜欢刘备。史家分析认为,虽然出身同姓,共尊汉室,可刘巴认为刘备即使贵为一方豪强,也只不过是靠武力打拼出来的,而且出身只不过是一个街头混混,与自己出身名门又博学多才比起来差距太远。这成为他一生都鄙视刘备的重要理由。而正是他性格中这种偏执导致他终身未得到扬名立万的机会。

公元l90年,刘巴在零陵躲避兵灾,担任郡署户曹吏主记主簿,刘备仰慕他的大名,叫他的远房外甥周不疑去向他求学,刘巴一听是刘备介绍的,拼命推辞。刘巴心想,我的职位是主记主簿,是管会计的,不是批作业簿的,叫你外甥来拜我为师,岂不是莫名其妙?于是忙说自己承当不起,拒绝了刘备的仰慕。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被曹操击败,开始逃难。在新野驻兵时,荆州许多名士都追随刘备。江北的名士也涌到了江南,而江南大才子刘巴却逆江北上,赶到江北去投向了曹操。可见刘巴宁可做汉贼也不跟随刘备,刘备从此恨上了刘巴。

四处逃避不肯归顺

曹操对刘巴的投诚自然十分高兴,并任命他做自己的助理。不久,曹操叫他去招抚江南的长沙、零陵等地。刘巴坦率地对曹操说:“刘备的目的是荆州,江南是守不住的。”曹操固执地说:“如果刘备攻打江南,我派大军做你的后盾。”刘巴明知江南守不住,但还是听从了曹操的命令,到零陵去策反。刘巴如此效忠曹操,刘备得知后愈加愤怒。

刘巴到了江南后,正如他所料,刘备、诸葛亮已经站稳了脚跟。他进退两难,便想从交州取道返回京城交差。当时诸葛亮住在临蒸,他追赶上刘巴说:“刘公雄才大略,盖世无双,拥有荆州的土地,天意和人意的离合,从中便可知了。你离开后打算到哪里去呢?”刘巴说:“我冒尽艰险,来到自己的故土,我没有能力打动这些民众。但是我决不改变初衷,即使把性命交给大海,也不回头看一下荆州。”还表示,“我奉曹公之命南下,没有完成使命已是失职,至少应该回去销差。你们不借道,我也不要求,你们别劝我投降”。刘备闻此更加不悦。随后刘巴干脆逃到交趾(越南),改姓张,在交趾的太守士燮手下做事。士燮是拥吴派,是三国时代少数没有卷入斗争的领导者。或许是刘巴的意见与他的作风不合,两人处得不好,刘巴不久便离开了。

刘巴辗转来到益州,益州牧刘璋见到他大喜过望,任何大事都向他请教。公元211年,刘璋听信张松、法正等人的话,引荆州的刘备到四川,讨伐张鲁。刘巴劝阻刘璋说:“刘备是人杰,不可久为人下,他入蜀,一定会成为国家大害,不能让他进入四川。”刘璋不听,刘备入川后,刘璋还替他补充兵员,接济粮饷。刘巴再次劝说道:“迎刘备入川已经错了一步,再让他讨张鲁,等于是放虎归山。”但刘璋依旧不以为然。等到刘备兵临城下,刘璋后悔莫及,只好出城投降。只有刘巴、黄权两人闭门不出。刘备的将士愤怒不已,要去杀这两人。但诸葛亮十分欣赏刘巴的才华,多次向刘备举荐,并语重心长地说:“运筹策于帷握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刘备才连忙下令:“敢杀刘巴者,我诛他三族。”刘巴这才向刘备赔礼,表示归附。刘备也对他予以任用,任命他为左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45 岁
1282 两
0 条
40
12#
 楼主| 宁庸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6-13 12:46:51 | 只看该作者
得罪张飞激怒刘备

此时的刘巴对刘备还是流露出了一点感激之情。刘备初定成都时,因军用不足而发愁。刘巴建议他铸造面值百文的铜钱流通于市;派官员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早在那个时候,刘巴就懂得用货币的供需量来调节经济增长,用政府手段来干预市场、平抑物价,比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整整早了1700年。刘巴因此遇到了人生难得的转机,但就在境况稍有改善时,他的毛病又犯了。

张飞喜欢和士大夫交朋友,他十分敬仰刘巴的名声。一次,张飞特地从老远骑马来拜访刘巴,并在刘巴处投宿。刘巴却从骨子里看不起张飞,以致整个晚上不跟张飞说一句话。弄得张飞异常尴尬,并由尴尬而生怨恨。诸葛亮听说这件事,赶紧劝刘巴不要过于清高:“张飞是个武人,敬慕您。您虽然禀赋高明,但还是应有一些谦恭之意才好。”而刘巴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我和一个兵痞子有什么话好说!”

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特殊关系,对张飞不恭,也就是对刘备不恭。刘备虽然慕贤爱才,但也容不得刘巴如此无礼,自然大为恼火。他愤怒地说:“我想定天下,才容纳这种人才,刘巴竟来捣乱,他本来就心在曹营,岂是帮我打天下的。”言语之间,露出了杀机。话一出口,又觉得不妥,就又说:“子初才能智慧超过常人。也只有我,可以任用他;换了别人,难以特别地加以委用啊!”但怨恨之意再难消弭。

余生未得信任重用

一波未平,刘巴却又再次玩火,彻底让刘备对他失去了耐心。公元221年,刘备开始为当皇帝做准备,手下文武官员陆续道贺。刘巴和益州雍茂却不识好歹地劝说刘备:“曹丕称帝,中原的人未必服他,他们正要来蜀中投靠大王,兴复汉室,如果你也称帝,他们会失望的。”刘备听了这番话,大倒胃口。他碍于刘巴的名气,宽赦了他。而雍茂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刘备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一番话决定了刘巴不受信任的命运。从此刘巴再也无法施展其才干,甚至谨慎到“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的刘巴,不经意得罪了张飞,起先并不以为然。刘备的态度,终于给了他当头一棒,足以让他胆颤心惊。在当权者面前,他不得不收起傲气和清高,夹起尾巴做人。而且一反常态,变得格外谦恭,循规蹈矩,除了起草文件,几乎无所作为。

刘巴的命运引起了魏、吴的普遍关注。魏国宰相陈群专门为此写信给诸葛亮,询问刘巴的情况。东吴朝野也就此进行议论。张昭以为刘巴过于偏狭,不应该那样对待张飞。而孙权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刘巴如果为了讨好刘备,交他所不愿交的朋友,那还能称为高士吗?话虽这样说,但恐怕任何一位封建君主都不会喜欢刘巴这样的人。

刘巴的遭遇,固然有他性格悲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作祟。然而这样的遭遇,千百年来并非仅仅发生在刘巴一人身上。有关三国的大量文史资料中,记叙刘巴的文字寥寥无几。刘巴在章武二年去世,时年只有三十九岁,葬于郡西岳阳。后来因为他的大名,就把岳阳改为巴陵。时人语曰:“生居三湘头,死葬三湘尾。”一个人死了,能令地方改名,可见他的名声还是受到后人承认的。惟一让人惋惜的是,以他的才智是应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名声的。

=结=
[发帖际遇]: 宁庸连续三年被发好人卡,被评为“大宋之光”,小鱼干+1 条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 23:24 , Processed in 0.489866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