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5137|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野驳杂] 刀法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因为自己写打戏比较捉急,所以搬点东西过来。
东西不全,会慢慢补充。
可能会有个人见解,有不合理请指出。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0 谷物 +10 纹银 +2 收起 理由
孟韫欢 + 5 + 5 + 2
贺问霄 + 5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25#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8:45:54 | 只看该作者
21、以“唐刀”之名 救我中华传统五金制造工艺(为什么唐刀这么受欢迎)

       “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刀,定义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刺、削、切、剁的工具。“刀者,百兵之胆也,其精为麒麟。”军中以刀为主要武器其意也在于此。历史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将其威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水浒》中的好汉们,无论是杨志卖刀中那把锋利的宝刀,还是武松血溅鸳鸯楼那把砍到卷刃的刀,都形象体现出刀的勇猛与霸道。

  说起刀的由来,甚至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一段传说。相传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以来,中土人类逐渐繁盛。蚩尤铸铜为兵,虎视中土,挑起与炎帝凤族的战争。炎帝向黄帝求援后又得九天玄女帮助,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谓之逐鹿之战。逐鹿之战蚩尤的失败引来了与中土一海之隔蛮荒之地的东土魔神,突然带领手下向中土发起了战争。而青铜武器对于皮坚肉厚的怪物形同挠痒,根本无法对其造成伤害,人类一败再败。黄帝向女娲娘娘祈祷寻求人类生存的希望,而女娲娘娘告之答案就在涿鹿山冈埋葬蚩尤的地方。人们在那里找到许多传说是蚩尤生前吞噬的沙土结晶而成的石头。黄帝将这些石头拿回后铸造成武器,可断铜剑。炎帝为其取名为铁,其中更有佼佼者可断铁剑,黄帝称其为钢。由于铁和钢的韧性和强度都比铜好得多,且易于开锋,武器的攻击方式也由原来的刺杀转变为砍劈,威力大大提高,于是黄帝赐名为“刀”!

  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在世界三大名刃的名单中,我们看不到中国刀的名字。追宗溯源,这与一些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春秋以后的统治者抑武扬文,秦销天下之兵铸铜人十二,再经过宋以后的义理天下,中国已经丧失了春秋之时爱武习文的社会风气,使武备文化基本属于中断状态,满清时期对明朝以前的武备文字,如《武经总要》、《武备志》、《纪效新书》等皆列为禁书,所以每当大的战争和动乱结束后,那些承载武士英勇的冷兵器也便随着主人的逝去而消亡,因而中国那些精美的冷兵器也就失去了走入世界舞台的机会。

  其实,在我国的冷兵器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那就是唐刀!《唐六典》记载道,唐刀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据说唐刀在当时是与排名世界三大名刃之首的大马士革刀同时著称于世的名刀!唐朝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而唐刀便出现在自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的战争中。唐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作为中国冷兵器文化发展史中最为灿烂辉煌的一个高峰,唐刀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唐代,它不仅伴随着唐朝的建立、昌盛和荣辱悲欢,甚至也成功地影响了整个亚洲冷兵器文化,比如四大刀制之一的横刀,后来便东流高丽及日本,进化成其本民族的冷兵器了。

  既然唐刀与大马士革刀曾同称为世界名刃,那么我们不妨从材质及锻造工艺这最为重要的两方面做一对比,看看我国冷兵器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刃与这世界名刃排名第一的刀又有哪些异同之处呢?

【材质】

  大马士革刀原产于印度,是用乌兹钢锭制造,表面拥有铸造型花纹,而这种花纹是在铸造中形成的。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又称为结晶花纹钢,是古代粉末冶金和锻造技术完美的结合,区别于折叠锻打形成的焊接型花纹钢(包括中国剑、马来刀等等)和淬火型花纹钢。当然,几乎所有古代的花纹钢都是用来制作武器的,因为花纹能够使刀刃在微观上形成肉眼无法分辨的锯齿,使得刀剑更加锋利。大马士革钢刀上的花纹基本上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亮的地方是纯的雪明碳铁,硬度比玻璃还大,暗的地方的结构是属于沃斯田铁和波来铁,整体含碳量大约是在1.5~2.0%之间,在韧性高的波来铁里均匀散布着比玻璃还硬的雪明碳铁,使得大马士革钢刀上可以具有非常锋利的刀锋和坚韧且不会折断的刀身。

  关于大马士革刀的锋利,有这样一个传说。公元1191年,英格兰国王理查的部队与阿育布王朝的开国君王萨拉丁的大军相遇而战。萨拉丁的军使驰向十字军的阵前,喊话邀请理查出阵和萨拉丁一见。理查欣然策马出阵会见萨拉丁,萨拉丁为了向理查示威,掏出一袭纱巾抛向了空中,然后拔出随身的宝剑向纱巾一剑挥去,竟然将漂浮在空中的几乎没有重量的纱巾割成了两半。这一奇观令平生见过无数名刀宝剑的理查和随行的骑士们大为吃惊,于是从那一天开始在欧洲就流传着一个传说:东方有一种不为人知的金属材料存在,用它锻造出来的刀剑锋利至极,这便是大马士革钢刀剑。

  无独有偶,我国的唐刀采用的钢材也是大马士革钢,即乌兹钢。中国最早的乌兹钢传入时期是公元368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时期,传入国是当时的波斯萨珊王朝,当时的波斯语发音是“班奈”,传入我国后音译为“镔铁”。至北宋时仍然有大量输入,而辽朝就以能够出产镔铁自傲,“辽”的国号在契丹语中就是镔铁之意。辽人对外交往也时常以镔铁刀作为贵重礼物相赠。1219年蒙古人发动了三次西征,一路上灭国无数。因为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在屠杀之余掳掠了大量的工匠,所以元朝乌兹钢刀剑的生产能力应该是最高的。据《元史》记载,元朝政府工部的诸色人匠总管府下设有“镔铁局”,专门冶炼镔铁,同时“提举右八作司”也可生产镔铁。中国对乌兹钢兵器的认识一直延续到明代,明人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镔铁出西番,面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剑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价值过于银……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细辨认。”

  遗憾的是中国自主生产的乌兹钢刀剑绝少有流传至今者。

  编者按:由于印度的乌兹铁矿在17世纪末被开采殆尽,所以铸造型花纹钢也消失了,大马士革钢刀的制作就此失传。20世纪,不断有人想利用现代的科学来分析和复制大马士革钢刀,但是都失败了。而今,大马士革已经成为花纹钢的代名词,现代的大马士革钢只是焊接型的花纹钢,而且这种花纹是为了美观而制作的,没有实际的意义。

【锻造工艺】

  由于中东地区使用煤矿的历史很晚,所以当地锻造刀剑的主要燃料是木炭,据说这是最好的金属锻造燃料。在开始锻造刀剑之前,刀匠师傅们会根据所要锻造刀剑的大小决定使用几块乌兹钢原饼。乌兹钢原饼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制造短刀剑时使用一块或半块原饼,锻造长刀剑时则一般需要两块原饼。锻造时将原饼放入长方形的木炭炉中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因为如果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乌兹钢本身的花纹消失。然后以原饼圆心为中央将原饼展开成弧形或直线形,用大铁锤奋力锻打原饼,使原饼中的杂质随着碳分被挤出,同时钢材的组织进一步致密化。由于钢铁的散热,锻打过程需要数十次的反复加热,直到原饼变成所需刀剑的大致形状为止,然后刀身整体还要经过锵磨修形才能显现出所需刀剑的精细形状,再经过淬火和研磨之后才能得以最终成形。

  唐刀的锻造工艺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之后,又融合了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于其中。覆土烧刃是一种局部淬火的技术,是以调配的泥土覆盖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当红热的刀身进入水中后,赤裸的部位迅速冷却,而有泥土覆盖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会非常明显,导致硬度与赤裸部位不同。这样可以精确控制刀身不同部位淬火时的不同冷却速度。在锻造过程中,首先打造两块硬钢,采用折叠方法打造,打造时温度控制在750-800度之间,折叠次数15次左右,有32768层,然后把两块有32768层的硬钢,和一块软钢夹在一起,加热到1300度左右,锻打,使三块钢变成一块钢,然后延长到刀的基本形状,这时因为钢刀曾经加热至1300度,表面已经脱炭,硬度变小,因而还要经过渗炭处理,使表面硬度加强。之后就是淬火、整形、打磨和抛光。

  编者按:大马士革刀和唐刀的锻造工艺可能在具体的操作中有所不同,比如唐刀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其外硬内软,增强了韧性。但两种刀的整体锻造流程还是大体一致的,都经过了锻打、淬火和研磨的工序。无论怎样,一把刀的锻造过程,不仅是赋予了刀形态上的外貌,更是刀之灵魂的完美塑造。

【后记】

  中国刀剑本是世界刀剑的发源之地,而刀剑技艺对于世界三大名刀的催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的刀剑工艺却在世界名刀榜上无名,工艺水平也日益没落。我们不否认一些客观因素,诸如缺乏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得不到充分的认可,以及受到市场商业化模式冲击等等。其实不仅仅是刀剑,中国现存的很多传统五金制造工艺都亟需我们重视起来并行动起来,诸如一些老字号的五金工艺制品,历经了百年风雨的洗礼而留存至今,本身就已弥足珍贵了,我们难道忍心看着这些带着老祖宗的智慧和历史印痕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走到尽头吗?因此,对于传统工艺应该如何传承、保护并且去发扬光大的问题,这一任重而道远的使命去完成,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深刻反省并思考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24#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8:42:25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足,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非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适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三明治式的锻造技术,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 
  同样作为唐刀的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所以严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态,如今对我们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活化石的样本。

  障刀和横刀:从史书记载来看是侍卫和普通士兵的佩刀,和唐长乐公主、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及昭陵六骏的“飒露紫”中丘行恭佩刀来看,横刀无环手,比仪刀短,手柄的柄头是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由于缺乏实物和详细的壁画资料,无法准确的还原横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传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横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横刀佩带范围宽,应该是大量生产和制造的兵器,手绳从仪刀的环挪到刀柄中间,是为了防止刀脱手后的工艺,这样的工艺一直流传到明清,这样的佩刀在以后的演化中就成了军队士兵和普通人防身的随身兵器。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和壁画,以及从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我们努力去还原唐刀的形制和发展,去体会盛唐时期冷兵器文化的魅力,唐刀作为中国冷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仅伴随着唐帝国的建立、昌盛、荣辱悲欢,也成功的影响到整个亚洲冷兵器文化,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和日本,并进化成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唐刀的诞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唐刀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灿烂辉煌的,仅已此文追忆那段伟大的历史。

  素知,世界上最好的刀就是中国的唐刀和德国的开山刀。今天介绍唐刀。横刀,最初传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发展到后来逐渐被日本人变为了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而现在的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

  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大刀”。横刀,为双手刀,是在汉朝的“环首刀”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去掉了在汉朝常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使其变为可以双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长直刀,基本形状和现在的“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横刀的刀身及刀锋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现在的常见的“日本刀”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唐朝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中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简单来说唐刀是直刃其他刀都是带弧度的这是最大的区别不过唐代晚期的一些唐刀也是有弧度的

  折叠花纹钢~的刀身~现在订作一吧真正的唐刀要30~40天左右价格1000~8000的都有

  日本刀直系血缘是唐刀,优点是锋利硬度高,缺点是成本高昂且不可修复

  唐朝很多节度使就差点当唐刀弄到破产,唐之后就逐渐淘汰了。

  也就适合战争规模小的日本使用,而且别让电影误导,似乎日本兵人手一刀似的,其实只有武士阶层才装备得起。而且日本资源少,盔甲材料都是竹木结构为主,就算将军所用高档货也只是关键部位包铁皮而已,对武士刀损耗较小。

  所以实际上倭刀和中国剑差不多,中看不中用,基本上一场战斗下来就报废了。还是大刀片更适合实战。价格便宜量又足,报废了就回炉也无所谓,真正大战场上最使用还是厚大砍刀。

  日本刀基本上和花剑一样,单打独斗用还行,想上战场,准备50把备用吧。基本上在万历朝鲜战场上,日本刀碰到明朝的砍刀队,是连刀带人一块被砍断,当时装备的砍刀重量12KG.日本刀的重量在0.8~1.2KG之间。

  唐刀有四制,为中国唐朝时期军队所装备刀制的合称。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盖用障身以御敌。

  横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于隋。《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由此可见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障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均不同:首先,它不属于宿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矟、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年(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利器。

  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且短柄。可以说现在的“日本刀”的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抄袭中国的唐朝的“横刀”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日本刀”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中国唐刀,德国的开山刀,都可以说是刀中极品,只是正宗的少见,特别是唐刀,天下少找卖家,只能托经验丰富的老铁匠来特别打造.日本的倭刀与唐刀外形极象,怎么形成的不用再说,日本有几样东西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

  唐朝时发展出新的刀型,刀首无环,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至今正仓院中仍有同一型式的传世品可供参考,日本人在精心模仿之後,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後来的武士刀。

  除了短柄长刀之外,唐代还有一种长柄的刀,长一丈(约三米),称为「陌刀」,威力极强,步兵持之以横向密集队形列於阵前,「如墙而进」,但唐以後就未见使用的记载了。

  两把刀都是唐朝八世纪中国制的宝刀,当时运到日本,现藏日本皇宫拥有的正仓院。

  第二把刀装的白刃,这把刀是高造、直刃文;日本刀的制法如夹钢和包钢、切刃造和高造、用烧土来淬刃和造刃文、反复锻打都是中国发明而流传到日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23#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8:4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荷衣 于 2015-5-5 18:43 编辑

20、唐刀——冷兵器时代的强大武器

       唐刀的历史纪录

  大唐帝国经过开明的政治手段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举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过一种在冷兵器历史上极具影响并且对后世也同样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


  古籍的定义

  《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仪刀: 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障刀: 盖用障身以御敌。

    陌刀: 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横刀: 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 。《 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诸宿卫者兵仗不得远身”〔疏〕议曰:兵仗者,谓横刀常带;其甲、矟、弓、箭之类,有时应执著者并不得远身。宿卫时,“横刀常带”,故而高宗对为千牛卫将军的王及善说:“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可见横刀为宿卫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战士自备横刀,宿卫时常佩横刀,唐横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由此可见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划为礼仪和战斗刀两种,陌刀与仪刀、横刀、障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均不同:首先,它不属于宿卫兵仗,上引《唐律疏议》卷八宿卫者所持兵仗有横刀、甲、矟、弓、箭之类,但没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略云:其年(开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内诸司卫所管羽仪法物数内,有陌刀利器等……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可见陌刀不是羽仪法物,而是利器。

  从历史中分析唐刀

  陌刀:从上面的四个战例可以看出,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

  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 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

  陌刀也主要为步军所用,个别主要将领使用陌刀作为主战兵器。根据唐《卫公兵法》所记录了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 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 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为军队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仪刀:而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手,有明显呈菱形刀挡,刀鞘上有比较明显的双吊环挂在腰间,或双手持握顶部,或伫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保留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 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成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同样在日本出土的古坟期(公元7-8世纪)的刀剑中,“栃木県芳賀郡益子町天王塚古墳出土金銅装単鳳環頭大刀”,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铭文为:“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貴高遷財物多也”的环手龙头大刀,这些环手刀都符合史书记载的“皆施龙凤环”。这些壁画、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证明了仪刀是现在的朝鲜刀、日本刀的祖先,根据这些实物和壁画我们来还原一下盛唐时期仪刀的本来面目:

  1、刀环:首先仪刀重要的标记就是有环,环中主要是龙凤作为主要的装饰,龙凤和整个环体镏金,龙凤环是用对焊或者铆接的形式和刀体连接,这样的制作非常巧妙,刀环的制作工艺考究,装饰精美,是由单独的工匠进行操作,刀刃的锻造是专门的锻造匠人锻造,这样两个工序保证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锻造的精良的有效结合,这样的工艺在汉朝的环手刀中也有出现,传承有序可见一般。

  2、手柄: 多缠绕金银丝或装饰金银薄片,从西安市今年出土的一只唐环手刀和日本东京国立的博物馆的出土环手刀来看,手柄的制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这两柄大刀刀背都有错金或错银铭文。

  3、刀刃:唐刀的刀身是直刀,无弧度,刀脊有两种一种是平的,上面会镶嵌文字,一种是现在日本刀称之为“庵栋”,也就是刀背有脊线,这样的刀脊在高古藏刀中也有实物。刀刃靠近手柄部分厚度最厚,然后均匀递减到刀尖。

  4、刀尖:刀尖有两种一种是日本称之为“切刃造”,也就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阿拉伯数字的“7”一样,另外一种刀尖是弧形的刀尖自然和刀刃结合,古藏刀严格的遵循这个形状并保留下来。

  5、刀挡:从壁画和雕塑上来看,早期的仪刀没有刀档。刀档的出现是在唐中期以后,部分壁画和造像依稀找到唐仪刀的刀档是菱形的,比较小,这样的刀档在日本的唐样大刀中能够看到。

  6、刀鞘: 鞘口和鞘尾都开始采用金属包裹,并镏金银。 早期仪刀也没有吊环,估计佩带还是斜插在腰带上携带,中期以后刀鞘的挂环工艺复杂,极其具备装饰性,正仓院的 “金银钿庄唐长刀”能充分体现出来盛唐时期仪刀的威仪和精美。

  7、锻造:唐刀的锻造应该承袭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22#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8:36:48 | 只看该作者
19、刀术礼仪

一、行礼方式
(1) 抱刀礼
  持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抱刀,刀背贴于小臂上,刀刃向上横于胸前,右手拇指屈拢成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
(2) 垂刀礼
  持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虎口向上握刀柄,刀尖向下,刀身垂直,刀刃朝左,左手拇指屈拢成立掌,掌心贴于右手指根,掌指向上,双臂撑圆平屈于体前,腕与肩平,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前方。
二、接递刀方式
(1) 双手托刀递
  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托护手,右手托刀身,刀刃朝里,双手平举,使刀平托于胸前,目视接刀者。
(2) 双手捧刀递
  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刀身垂直,刀刃朝里,目视接刀者。
(3) 单手提刀递
  递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柄顶端,刀尖下垂,刀身直立,刀刃朝里,直臂举于体前,目视接刀者。
(4) 双手接托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掌心向上,平托刀身,右手掌心向下握刀柄,目视递刀者。
(5) 单手接捧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靠近护手处,虎口向上握刀柄,目视递刀者。
(6) 单手接提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左手虎口向上,靠近护手握刀柄,目视递刀者。
(7) 双手捧接提刀递
  接刀者并立步,身体自然自立,双手掌心向上,掌指向前,捧住护手,平举于体前,目视递刀者。
注:刀术礼仪递接刀方式中:

1、(一)、(二)为学习者向长辈或教师递刀方式。
2、(四)、(五)为长辈或教师接学习者递刀的接刀方式。
3、(三)、(六)为同辈之间接、递刀方式。
4、(七)为学习者接长辈或教师递刀的接刀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21#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8:35:28 | 只看该作者
18、陈氏太极刀

      太极刀是一种武术器械的名称,但是他更是一种由太极衍生出来的中华传统的功夫、刀术。传统称之为太极十三刀,因为太极刀套路不同于拳,剑有动作名称,它只有十三名歌诀,故称为太极十三刀。

      太极刀是太极拳运动系列的短器械,其风格特点应以吴氏太极拳身法、步法的要求和风范为准,背刃分明,太极刀的技法和动作应连绵不断,刀法清楚,劲力到位,刚柔相济,刀手动作协调配合。
  太极刀是太极门中的短兵器,要遵循太极拳的练法原则。常见的有:陈氏太极刀,杨氏太极刀,吴氏太极刀等。

  太极刀器械又称“单背剑”,据说来源于唐朝的双手剑,在外形上没有大刀那样的宽刀头,形制和倭刀类似。一面刃,剑刀类,护手处是万字型,前护手可锁敌兵器。刀身窄,不可用缠头裹脑。

  刀在冷兵器时代是常规兵器,常常使用于战场拼杀格斗,所以刀的演练风格更贴近实战,格架扫进,神出鬼没,劈砍撩扎、威猛异常,因而武术谚语中有“刀如猛虎,剑似游龙”描诉。单刀在练习时,不但要有逼人的气势和简明的节奏,更强调的是刀法的实用性,所以非常强调刀和手的相互配合,刀和身的相互配合,从而要达到刀身合一的境界。

  陈氏太极单刀

  1单刀起势 2、护心刀 3、青龙出水
  4、风卷残花 5、白云盖顶 6、黑虎搜山
  7、苏秦背剑 8、金鸡独立 9、迎风滚避
  10、腰斩白蛇 11、日套三环 12、拔云望日
  13、左拔草寻蛇 14、右拔草寻蛇 15、青龙出水
  16、风卷残花 17、雁别金翅 18、夜叉探海
  19、左翻身砍 20、右翻身砍 21、白蛇吐信
  22、怀中抱月

  陈氏太极双刀套路名称

  1、全舞花朝阳2、切三刀3、一刀跃步
  4、雁别金翅5、上三刀6、孤雁出群
  7、一刀朝阳8、左插花9、右插花
  10、二刀朝阳11、两刀蝴蝶戏水12、一刀朝阳
  13、左插花14、右插花15、二刀朝阳
  16、二刀伏虎17、一刀朝阳18、钟魁仗剑
  19、古树盘根20、翻身砍21、一刀朝阳
  22、左搅象23、右搅龙24、二刀朝阳
  25、二刀转向26、霸王举鼎27、罗汉降龙
  28、左右片刀29、二刀朝阳30、白蛇吐信
  31、左右扑刀32、上步七星33、下步跨虎
  34、一刀下势

  陈氏太极春秋大刀套路名称

  1、关公提刀上坝桥 2、白云盖顶称英豪 3、举刀磨旗怀抱月
  4、上三刀吓杀许褚 5、下三刀惊退曹操 6、白猿拖刀往上砍
  7、全舞花 8、一捧虎就地飞来刀 9、分鬃刀难遮难挡
  10、十字刀劈砍胸怀 11、抹腰刀回头盘根 12、舞花撒手往上砍
  13、举刀磨旗怀抱月 14、舞花撒手往下砍 15、落花怀中又抱月
  16、全舞花压刀翻身砍 17、刺回一举吓人魂 18、舞花向左定下势
  19、白云盖顶又转回 20、白猿托刀翻身砍 21、再举青龙看死人
  22、舞花向右定下势 23、白云盖顶再转回 24、舞花接酒挑袍
  25、花刀转下铜畔竿 26、舞花双插谁敢阻 27、花刀转下铁门栓
  28、卷帘倒退难遮蔽 29、十字刀猛举起 30、翻身再举龙戏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20#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59:12 | 只看该作者
17、还是歪楼—刀剑制式

       备剑总则:古今勇武之士,有延敌之际,未必以刀为刀,一枝一杖乃至一拳者,皆可退敌。传言有空手敌白刃者,也未可知。所以我人修习武艺战法,多以空手入白刃为目标。然居家品茗之际,或月黑风高之时,有宝剑在案,则有宁心定志,气定神闲之功。所谓拔剑在手,成竹在胸,就有王者登高,指点江山的气象。所以一把合适的宝剑或者宝刀,是对勇士一往无前的精神的最有力的支持,也是涉步武门的信心的依托,同时亦是鉴照自己心灵的道具。

  一、选择刀剑

  刀剑的制式不同,长短轻重各有区别。一般三尺或以上者,不宜过重,过重则运转不灵;现在的武术刀剑都过轻,不能临敌对抗以致用,所以不能作为剑术刀法修炼的器械。双手刀剑,或长或重于一般单手刀剑,也必须运转得宜,以不失体力为根本。

  一般短刀,二尺上下,不宜过轻,轻则难御重器。至若短剑匕首之类,应属暗器,以轻捷为便当。

  二、刀剑装具,简洁实用为好

  武人操持刀剑,不宜过轻过重之外,尤其装具要求干练精巧,但以不取繁华奢侈为上。饰品繁华奢侈多不耐操持,举动之间又处处小心器物,与兵器本身作为不符。

  三、刀剑最重要部分是刀条品质

  刀身以有一定的弹性为上,搏斗中磕碰不变形。刀身的皮铁肌理以软硬适宜为上,这样配和弹性可以减震。刃口硬度略高为上,这样的刀斩切的性能较好。

  四、刀剑的品位

  装具,刀身,形制等,须一眼观之,舒展自然,浑然一体为上品。凡壅复,拘谨,型畸,钩挂等皆不足取之。

  此外,钢质花色差异,也可审查之。如折花百锻,烧刃古铁,现代合金等等,诸多造物可以选择。又装具风格,或清或明,或宋或唐,或秦或汉,总以风格和谐古雅,握持舒适得力为要。至若是否名匠做之,价值几何,收藏意义如何等,则与武人用刀又有不同亦,此处略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9#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57:31 | 只看该作者
16、再歪个楼—觉得写得很好

       人类的第一样工具,也就是第一样武器。

  那或许是一块石头,那或许是一根树干。  但是到了真正能够掌握制造工具的技术时,人类才真正在文明的道路上跨出第一步,是这一步使人类超越了其他所有的动物,是这一步使得“人”的轮廓得以在地球的生物舞台上浮现。

  直接沿袭这个时期的工艺,至今仍有极少

  数人保存着,那就是石刃的制作。 火山喷发的时候,因为高温,有些矽质被融熔成“火山玻璃”,又称“曜石”.  以适当的角度敲击曜石,可以成片状破裂,从而可以加工成为相当锐利的石刃或石斧。 用野兽的筋与胶质,可以将石刃装在木柄上,成为石矛,或许,中国的戈就是这样来的。

  从石器到金属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捩点。  因为原料取得与加工技术等种种原因,人类的金属时代均以青铜为开端。 而古代的中国人所掌握的青铜加工技术,曾经是世界的最尖峰。包括了取料,冶炼,合金,制模,浇铸,研磨,表面处理,细加工,样样都执世界之牛耳。  即使现代的科技能够在许多部分超越古人,其实还有许多技术与工艺,仍然是未知的谜,仍然使现代人瞠乎其後。

  世界上的相关学者,都知道青铜器的最高峰在中国。 因为这有无数的考古实证可以证实,因为青铜器的氧化层能够对器体形成保护,因此许多青铜器得以完整保存数千年。 中国人的青铜兵器,直至今日,仍然可以光洁锐利如新。 从青铜器到铁器,也是另一个转捩点。

  中国人制作铁器的技术,也执当时世界之牛耳。 但是没多少人知道,尤其是外国人。 中国人的钢铁兵器,即使曾经雄视整个世界,如今却连遗物也难找到。  日本人是知道这点的,但是别期望日本人会为中国人说话。 西方人基本上则完全不承认此点,因为缺乏实物可以说服他们。

  在冷兵器的时代,在钢铁兵器的时代,全世界最优秀的钢铁兵器有个特徵,那就是表面上隐约可以看到的花纹。  西方人将这种花纹叫做damascus,本来的意思是“繁复的花纹”,而着名的古都“大马士革”,就是因为主要贸易两种瑰丽的货物而因此得名,一个是丝绸,一个是钢铁。

  钢铁如何会有花纹呢?

  冷兵器时期的钢铁,除了极少数的例外,通常是指碳钢。 碳钢有一个特色,它具有一种互相矛盾的特质,那就是:硬则脆,韧则软,要伤人的刃必须锐利,要锐利,刃口就必须硬,但硬则脆,脆则一磕就崩,如果增加韧度,则又会变软,无法保持硬度,刃口动辄翻卷,根本无法伤人 所以,古代的尖端科技和尖端武器,就是要解决这个两难之局。 既要够硬,又要够韧。


  很像是现代中国人的处境,不是么?!


  西方人目前所知道的是:有三个地方制作的兵器是有花纹的。 一个是东亚的日本。  一个是印度到波斯一带。 一个是北欧的维京。


  要解决硬与韧的问题,古代的天才们是这样解决的:  加了较多碳的钢铁质硬而脆,加了较少碳的钢铁质软而韧。 在不损害两种钢材特性的情形下,将两种钢材锻打接合,然後反覆折叠,既不能让炉火过热而令两种钢材融熔以致失去特质,也不能接合不牢产生裂缝。於是这两种不同特性的钢以层层的薄片形式成为一体,成为既硬且韧的尖端科技材料,专门用来制造最精良的武器。


  因为钢材成分不同硬度不同,所以适当地磨过之後,表面上可以看出折叠形成的花纹。  有的如瀑布流水,有的如瘿木结节,有的如指纹,有的如繁星。  这些花纹钢,除了一种,都是折叠出来的。 那例外的一种西方人叫做watersteel. 在印度的原产地,则称为wootz. 它跟折叠出的花纹钢不同,是属於低温的坩锅铸造钢。 它上面的花纹,是打碎钢体中的碳结晶所产生的。 在中国,它叫做“镔铁”,中国也曾掌握这种技术。

       在所有的钢铁兵器中,最迷人的大概是这种watersteel,然而技术最为精致高深,能将材料与工艺发挥至淋漓尽致的,全世界公认是日本。 尤其日本将刀视为神器圣物,制刀的技术不但完整保留了下来,这几百年来所有的流派名匠,师承嫡系,通通记录得十分仔细。 不管是日本武士道最盛行的幕府时期,或是最为吃瘪的锁国被破时期,日本刀从来都是日本人的骄傲。

  世界但知有日本刀,不知有中国刀。 然而在日本,最古老最神圣的古代兵器,静静地躺在日本皇家正仓院的收藏之中。 那是日本刀的根源。 日本刀千百年来其实一直都在追寻那样的境界。 那等於是日本刀的圣经,那里,也等於是日本刀匠的圣地。 在过去的封建时期,只有极少数最顶尖最受恩宠的刀匠,一生或许能够有幸看到几次。  即使在现代,日本全国最顶尖的刀剑研磨师,奉命研磨其中一把两把,前後花上几年时间,也是文化界极其重要的大事,叁与者无不视为毕生的荣耀。

  那却不是日本刀。 那正是中国南北朝到唐代的刀剑。  日本人称之“唐样”,却不肯称之“唐造”.  其来源只写“大陆”,却不肯写出“中国”. 在世界的文明史中,只有一个民族能够从青铜器的高峰直接迈到钢铁器的高峰。 只有中国人,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就已经掌握所有钢铁科技的尖端技术。

  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有两个高峰,一个直接衔接了青铜器的最高峰,也就是东周到秦这段时间,另一个则是南北朝到唐 而从第一个高峰到第二个高峰之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文化能与匹敌。  第一个高峰的象徵物,是剑,第二个高峰的象徵物,则是刀。 无论是剑或刀,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剑。  古时候,制剑的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也是最神秘的魔术,着名的铸剑师具有如同国师一般的地位,可以驱使国君为他兴筑炼铁的高炉,可以牺牲活人为他的作品献出生命。 铸出的名剑,成为国君的珍藏,价值连城,最珍贵的宝石珠玉,都用来作它的陪衬,甚至,就有如今日的导弹一样,它的数量也充分代表了国力。 名剑也是文人歌咏赞颂的对象。即使文人对制造它的技术一无所知,仍然以优美的词藻夸张地描述的它的美丽,它的精神,还有它的神力。 然而这也使得中国人在之後一直迷迷糊糊,不知道哪些描述是真哪些是假,而历代的迷信,更使它蒙上层层的面纱。

  而中国人,在第一个高峰与第二个高峰之间,即使也曾经有过国力不如人的时候,即使也曾经有过忍辱负重的时候,却未曾真正失掉过自己的尊严。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段历史不免带有侵略的意味,但作为後人的我们,仍然必须感谢先人为了生存发展所做的努力,正是这些先人,使汉文化得以延续数千年而没有灭绝过。 这种尊严,是用刀与剑换来的。 是英雄以刀剑换来的。即使过了千百年,即使後人早已忘记这些英雄的勇武事迹,那份骄傲却依然存在,既是我们的资产,也是我们的包袱。

  说是资产,是因为它可以是我们持续奋斗时所需的勇气,也是我们民族韧性的基础。 说是包袱,是因为我们的惰性与健忘,忘了先人勇气之外的智慧,但知所骄,不知所警。 有干将与莫邪子的善於铸剑,还需要薛烛的眼力。 名剑固然可贵,然而世人更看重的是挂剑的季札。

  汉朝年轻的大将霍去病率领骑兵横扫匈奴,当他死了以後,哀痛的汉武帝命令他的军队肃立在道路两旁为他送葬,数十万玄甲军从都城一路排到霍去病的墓前,大军静寂无声。 那样的静寂无声,显现出一种尊严。 汉朝年轻的大将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同样率领军队跟匈奴作战,他只有五千人,在塞外遇到匈奴大军,以五千之众,力敌十数万强敌,在友军不肯出援的状况下数度接战,歼敌数万,最终不免以无力再战而降。 那样的无力再战,却也是一种尊严。

  从东汉开始,环首铁刀就成为日本人学习模仿的目标,三十炼也好,一百炼也罢,日本人可以说是亦步亦趋。 这一千年以来,日本人对“唐样大刀”基本上只作了两处更动:一个是刃形变弯,以利挥砍,一个是装具可以拆卸,以利保存名刃。 就连“剑道”,都是承袭自中国的“劈刀术”. 古人炼刀炼剑,有百般讲究,其实以现在的科技水准来看,十之八九都是有科学根据的,而这些技巧,日本人可以说学了个八九成,并且比中国人还讲究。

  讲究季节,是为了环境的稳定。

  讲究原矿,是为了成分的精确。

  讲究工法,是为了钢材的均匀。

  讲究水质,是为了淬火的效果。

  讲究研磨,是为了最终的锋锐。

  日本正仓院中所收藏的唐样大刀,曾经见证过中国人的辉煌,曾经代表了中国人的尊严。 唐代的武将,曾经使半个世界为之艳羡。 他们雄强的体魄,非凡的武艺,穿着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也最美丽的明光甲,衬着精心织绣的丝绸,腰间配着最锋锐华丽的大刀,还有世界上最强劲的弓弩,最优良的战马,所到之处,金甲耀日,令人不敢正视。 盛唐的风华,正是日本人的标竿。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日本的刀匠仍然坚守着传统,由政府分配每人每年一点“玉钢”的矿砂,从冶炼到锤锻,从烧刃到研磨,世界但知日本刀匠的技艺超凡,却不知每一个细节都是沿自中国。

  日本人学自中国的八九成,中国人自己剩下来不到一成,只有几个有心人勉力维系。 而日本人没学到的一两成,中国人自己也没能保留下来,五六百年前就彻底失传了。 如今的中国人,早已不知刀剑,既不知道他们昔日的辉煌,也不在乎他们如今的朽烂。 一心要建立尊严的中国人,其实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尊严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5 谷物 +5 收起 理由
温翘 + 5 + 5 好东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8#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54:05 | 只看该作者
15、歪个楼——中国战法刀剑太极阴阳解

  1.中国刀剑战法太极阴阳解:所谓阴,就是阴柔,逶迤,伪饰,虚掩,柔藏的总称。所谓阳,就是阳正的路线,直白的态势,明显的攻击力道和彰显的作用的总称。

  阴阳之法,凡是世上学拳剑的人,都知道其中一二;但是人多执着其一端,或阴或阳,不知道阴阳之间的变化才是妙处,才是真正的决定生死、胜败的作用。

  说来这个道理并不算深奥。单阴本不可用,因为羸虚无功,必以阳刚为支撑:单阳亦不可用,阳法孤曝,必以阴为周旋,方能圆满不失。所以刀出锋者,阳出必以阴法探之,阳用必以阴法护佑,阳归必以阴法弥藏,所以其中可以用功修炼的,不是阴,不是阳,而是之间的“变”.古人说,“得其环中,妙化无穷”,这个“环中”正是阴阳之变化产生的有形无形的轨迹,也正是说的这个“变化”本体。所以中国武学,包括刀法等,俱以阴阳变化称为体用。刀法亦为阴阳刀法。阴阳两分,太极一体,意味深长。刀法谓之“太极”,是概括形象称之,不惟太极拳门内的太极刀法这么称谓,其他刀法也遵循这个道理,也有这个叫法。

  2.中国刀剑的使用方法:以刀剑对战,阴手阳锋是正法。手劲为阴,为观察;刀势为阳,正对敌锋为作用。如今舞台刀法,多大开大合,破绽多易为行家里手所乘。故有功者踏定机关,一刀尖足以定乾坤。因为挥舞回旋,运行路线长,延时,耗力,劳神,断点极多;而敌刃如箭在弦上,力之所指,使我运行途中多有不测。所以刀剑用法,宜多用正势,则刀尖想照,在敌我对峙之间,近,真,敬,切,于毫发之间无疏漏。正势法即是刀尖为用,刀圈愈小而妙,是为刀剑杀伐临敌至胜的关键要窍。虽然常规道理是这样说的,但是刀剑使用的情形往往并不局限在军阵上。自古以来也多有以一人敌数人者,敌十数人者,敌数十人者,又必须左顾右盼,前后回旋,那么其刀剑之圈,又真如明清之际王五公所著刀法,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所以临敌变化,贵在审时度势,不可以在文字上简单武断的做出限量。

  3.刀剑用法同异解:

  古人有云刀剑异法异用也,最有代表性的是渔阳老人所说。渔阳老人的说法,应该是受到高古青铜兵器的影响,推崇剑的刺法。战法事实上也是这样,剑的刺法,甚至刀的刺法,的确比砍杀之法来的更高效和高明,尤其是训练有素的技击家。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古近古制剑型式并不一致,推究其用也是有所不同的。偿见明代古剑,有阔身长刃的,刺击显然不便,只是以劈斩为能,接近刀的用法了;同期又多有一种身狭脊厚的剑,必然是以击刺为主,与枪法相近。为什么会这样哪?实战之中,并无定规,长则为枪矛短则为刀剑;用劈合适就劈,刺合适就刺,总以护身制敌为根本也。观剑之型,剑有双刃之利,不为劈斩之用,又能怎么解释?所以,刀剑的使用方法,原则是为取其利,用其变,不为一般的人为的定法所拘束是很重要的。

  说到战法刀剑的差别,还有一点可能更有意义,就是除了刀剑用法的区别,主要还有战斗成本的差异。剑是两面刃的,比刀的使用更加凌厉,但是锻造,蘸火,磨砺,成品量,等等工艺成本,基本上是一面刃口的刀的两倍,而且由于两面刃使整体质量厚度变薄,在战场搏斗中的保持度降低,破损程度加大,也造成了战场成本高于战刀数倍,所以战场用剑和官府用剑很少见,反而用刀的非常之多,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7#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5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牧荷衣 于 2015-5-5 18:52 编辑

14、苗刀—终于找到我大苗刀了

       弯刃刀利于骑战,因为马匹在冲锋之时骑兵主要使用劈砍,突刺的后果是会把对方穿在刀上(糖葫芦),造成严重后果--不便拔出进行第二轮攻击,或许冲力太大连带自己也闪了腕子。
  倭人受蒙古铁骑影响将唐大刀制成弧形也是要把其运用到骑兵上。至于中国,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骑战都是靠关刀和枪矛之类的长兵器吧。

  明朝倭寇扰华时这种刀形也确实让已然开始衰落的明军吃了大苦头。不过后来戚大将军想出了办法--将唐大刀(即唐刀,其时称苗刀,以其刀身修长)带回军中,结果大破倭寇。原因很简单--浙闽沿海一带尽是湿地和沙滩,不利骑兵行进,明军多数靠步行;至于日本大老远的乘船来侵华,也没多少骑兵。这一步战交锋,自然是直刃苗刀优于弧形的日本武士刀了。现在就有人将唐大刀称为“戚刀”或“继光刀”(这名字,听着就带劲)。

  提起苗刀可能会有人感到陌生,因为这是一个多年来秘不外传的武术器械,所以在场面上较少看到这种兵器的演练。“苗刀”,古人称为单刀或长刀,明清后逐渐称作苗刀。其形状似禾苗,刀身修长,属双手握刀,兼刀、枪二兵器之特点,为了与单刀相区分,而称其为苗刀。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枪,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苗刀有两种:

  一种是苗族尖刀:刀刃长四十厘米,刃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双条血槽及两条波形指甲花纹,刀刃异常犀利。柄长十至十五厘米,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合而成,用销钉上紧。另一种古人称单刀或长刀,其形状苗条、刀身修长,以双手握刀为主,兼刀、枪二兵器之特点,为了与一般单刀相区分,明清后逐渐称其为苗刀。

  苗刀之源,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末到西汉初年,由于大量成建制骑兵出现,剑之击法在骑兵中已成劣势,于是,厚脊单刃的环柄长刀(即苗刀的雏形)在西汉时期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长剑而登上战争舞台。

  苗刀自东汉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汉、唐时期,外国人来华朝觐,皇帝们就经常把长刀(苗刀)作为回赠的礼品、赏赐给外国使节,从东汉灵帝、三国曹魏以及魏明帝都向日遣使赠送过中国长刀。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镇守边江,对苗刀技法进行了研究和创新,大大提高了戚家军的战斗力,逐渐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倭寇之乱。并于1560年着成《辛酋刀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一则《苗刀考证》上记载:“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迨明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镇华夏……”

  第二种苗刀就是现在大家常到谈的苗刀也是日本武士刀的原形。据我朋友讲当你看到苗刀刀法后就会明白日本剑道并未完全发挥此种刀形的威力。

  一、苗刀的历史追溯

  西汉初,车战衰落,骑兵已出现在战场上。骑兵战斗主要用刀砍杀,剑已不适应当时的作战需要,只有重量较大,刃背较厚的单刃刀才能达到要求。军事上的重视,使刀这种兵器有了较大发展,其种类有环首长刀(即苗刀的雏形)、环首短刀、秃头短刀等。在这些刀器中,惟有环首长刀大量装备军队,并逐渐取代长剑而登上战争舞台。我国汉代制刀工艺非常高超,前后炼制出30炼、50炼,甚至百炼钢刀。日本曾发现一把我国东汉时期的钢刀,是汉灵帝中平年间(184- 189年)产品,上面刻有“百炼清钢”四个字。我国山东省苍山出土的30炼环首钢刀,全长111.5cm,刀身宽3cm,刀脊厚1cm,刀身有18个错金隶书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炼大刀吉羊宜子孙”.(“永初”是东汉安帝刘祜的年号。)1957年至1958年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郊西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环柄刀,长度在85cm至114cm之间。在长沙东汉墓中,出土的刀有的竟达128.5cm.“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制作精美的佩刀是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刀上多刻有铭文,“麟角凤体玉饰金错”,严格的等级区别,不得逾越之。

  苗刀自东汉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据说,汉、唐时期,外国人来华朝觐,皇帝们就经常把长刀(苗刀)作为回赠礼品的一种,赏赐给外国使节。此后,外国人如日本才有此类兵器。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对苗刀进行改制后达到167cm.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保存的一则《苗刀考证》上记载:“苗刀用以冲锋陷阵,杀敌致果,远胜单刀及其他短兵,追迨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部下,杀敌致果,斩将夺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将军认为,苗刀是东方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苗刀的源流及传承

  1.苗刀的源流

  历史上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称。明朝天启元年(1621 年)江苏人程宗猷,为使苗刀便于流传,他取其名、法其势着成《单刀法选》、《单刀法图说》。清初,武艺家吴殳又对苗刀进行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以左右撩刀为基础,吸收“渔阳老人”剑法中的“确削粘杆”之要,编写成了双手刀《十八势》和《单刀图说》。

  2.苗刀的传承

  清代河北沧州桑园镇谢晋汾,得此刀,谢传南北闻名的常胜将军天津人刘玉春,刘于1916年至1925年间又传沧州郭长生等。郭长生深得苗刀、通臂拳、劈挂拳的真传,在原来苗刀一路(老架)的基础上,集前人之精华,糅进了“通臂二十四式的疾绞连环步”,创编了二路(新架)苗刀,同时还增加了“苗刀进枪”等器械的对练套路。

  三、苗刀的技术特征

  1.部位名称

  苗刀主要分为刀柄、护手和刀身三部分。其中刀身部分又可分成刀尖、前刃与后刃三个部分。

  2.规格标准

  苗刀全长5尺,刀身长3尺8寸,刀柄长1尺2寸,刀宽1寸2分,护手(刀盘)呈圆形或椭圆形()。

  3.基本握法

  (1)抱刀:左手拇指和虎口扣住护手(刀盘),食指和中指夹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护手,刀背贴靠前臂。

  (2)单手握刀:五指握刀柄,虎口靠护手,刀背与虎口相对。

  (3)双手握刀: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前部,虎口靠护手,另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后部。

  4.技击风格

  苗刀不同于其他花刀,它主要以双手握刀,每招每势朴实、严谨,耍起来以身催刀,刀随身转,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连环,动作剽悍雄健,势如破竹。它善于连续进攻,攻中有防,防是为了更好地攻,技法变化如明朝程宗猷所说:“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败于刀。”可见该刀技法千变万化。一、二路苗刀各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一路也叫原路、老架,属于基本刀势,势法浑厚矫健,大劈大砍,一招一势。二路也叫新路、新架,是郭长生大师在一路的基础上,糅进通臂二十四式中的疾绞连环步法,因此,动作除大劈大砍外,外加左右辗转,疾速多变,攻防的连击性较强。

       5.刀法步法

  (1)基本刀法:砍、撩、挑、截、推、刺、剁、点、崩、挂、格、削、戳柄、舞花。[
  (2)基本步型:歇步、虚步、弓步、马步、插步、并步、前点步、后点步、独立步。
  (3)基本步法:跳步、疾绞连环步(拖拉步)、上步、退步、跟步。

  四、苗刀的技术要求

  在演练和技击时,要使刀法、步法、身法、眼法协调自然,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做到身催刀往,刀随腰转,眼随刀势。

  1.刀法要求

  (1)分清用刀的部位,力点在刀尖还是刀刃前端,在中间还是在刀背上,要分清楚,切忌背刃不分扇大拍。
  (2)击着点要准确,出刀要迅速、劲脆、准确。
  (3)舞花要圆,速度要均匀,或由慢加快,忌忽慢忽快;充分发挥腰、胯、腿、足的力量。
  (4)换柄要顺灵、快速、自然、熟练。  
  (5)缠绕动作中头要正,刀背要紧贴身体。
  
  2.步法要求

  苗刀的步法是以疾绞连环步为主,运动中进步要求后脚发挥最大的蹬力,使前脚迈出越远越好;后脚贴地向前滑行,落脚时,脚跟先着地,既轻灵又沉稳,轻而不浮,沉而不重。动步时,两足要敏捷,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成连环,疾速连贯。

  3.身法要求

  身体的松活轻灵是通过身腰来体现的,身腰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拳谚说:“运动在梢,主宰在腰。”要使身腰灵活自如,贵在气下沉。气不下沉,必上浮,横气填胸,上身不灵,上不灵则下不稳。气下沉的同时,含胸拔背,收腹敛臀,以腰带刀,身催刀行,蜿蜒如蛇行。

  4.眼法要求

  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是攻防格斗中取胜的先决条件。拳谚讲“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似粘”,“拳法之神眼为先”。在演练苗刀时要观前?后,左顾右盼,望远瞄近,随形随势。技击对抗时,无论是迎其击而进击,还是乘其隙而侧入,都应以眼为先锋,观其体,察其意,识其机,测其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6#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48:38 | 只看该作者
13、百辟刀

       话说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式样发展了很多种,如长条刀、环首刀、动物纹柄刀、柄端穿孔刀等。此期,人们对冶炼刀的铜、锡比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铸造技术更趋精湛。相传当时能制造出切玉如泥的“昆吾割玉刀”,以及削铁如泥的青铜刀。
  战国时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出现了铁刀,铁刀的出现,无疑是制刀技术史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这一时期最有决定性的长平之战中,“独立骑兵”作为新兴的“职业”倍受重视,有史料记载赵国特意为参战的骑兵们装备了铁制“斩马刀”,其中最着名的一口就是名将廉颇的陌刀。

  到了汉代,骑兵勃兴,战场上杀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同时,由于击打格斗技术提高,需要有格架防守性能强的器械。对于此,就当时而言,只有刀才合适。汉代,较为流行的刀是一种用于劈砍的短柄长刀,刀柄首端有扁圆的环,人们常称它为“环柄刀”或“环首刀”。环首刀有一米见长,刀体是细长型,多为直脊直刃,一侧是锋利的刃口,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也无护格。刀柄多用木片相夹,外面缠以粗绳。便于持握。

  东汉时期,冶铸技术进一步发展,冶铸炼钢技术达到了一个时期的顶峰。所炼制的刀剑,出现三十炼钢、五十炼钢、至百炼钢。即以含碳量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三十、五十、乃至上百次的反复折叠锻打而成。

  曹丕《典论·剑铭》记述:“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次),其始成也”。百辟刀又名百炼钢刀,取“百炼利器,以辟不祥”之意,“辟”乃是“襞”的通假字。其炼造的刀剑——“色似彩虹”便叫“流彩”剑,“理似坚冰”便叫“素质”刀,“彩似丹露”变叫“含章”刀,“纹似灵龟”便叫“灵宝”刀。

  从这段记载可看出,这些刀剑就是传说中的超级兵中神器——“花纹钢”!!!“花纹钢”兵器的制作废品率极其高,往往连最高明的工匠也只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而且炼造技术在现代已经失传,“花纹钢”武器只能从出土文物或民间珍藏中才可见到。据说在民间还有一些老艺人尚保留零散残缺的炼造技术,但决不轻易示人,锻炼出的武器也和古代有天差地别之分,可就这样也是万金难求。现在市面上卖的所谓“花纹钢兵器”不过是人为的焊接钢花纹,完全是“虎”牌儿。

  百炼钢除去以上曹丕《典论·剑铭》记述的几种花纹外,其它古籍上还记载有菊花纹、松叶纹、竹叶纹、流线纹、人字纹、彩云纹、深渊纹、日月纹、虬龙纹(龙鳞刀)龟甲纹(干将剑)、高山纹(巨阙剑)、流波纹(莫邪剑)、鱼肠(鱼肠剑)……以日月纹、虬龙纹、彩云纹最为绚丽,是极品中的极品。

  唐代骑兵是继汉代以后我国古代骑兵发展史上又—兴盛时期。其时,无环首短柄铁刀成为马刀的主要类型。其型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有椭圆形护格,刀柄末端通常有—小孔,以穿饰纽带,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骑兵俑即是此种。

  隋唐以后刀的制造,以灌钢法代替百炼法,即“万辟千灌”法,“万辟”是多层积叠,“千灌”是反复灌炼。先把生铁熔化,浇灌到熟铁片,增加熟铁的含碳量,乃炼乃烁,然后分别用畜尿和脂肪淬火。畜尿中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快,淬火后的钢质坚硬;用脂肪淬火时冷却慢,因而钢质柔韧。经过这两种淬火处理后的刀,可“斩甲过三十扎”,刀刃锋利程度和韧性都得以提高。此外还有夹钢法、贴钢法、包钢法等等。

  我国的冶铸技术在春秋末年开始向外流传,史考自战国传到朝鲜,汉代传入日本、越南。而据史学家推测,在春秋末期吴越衰落到西汉盛时,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发达,冶铸技术也随之外流,东至东瀛,南至马来,西北至印度、匈奴、回纥、突厥、阿拉伯。以上各民族中,以日本、马来、印度、阿拉伯、土耳其花纹钢刃最为着名,日本武士剑精巧细致,其钢刃为平面暗光花纹钢;马来克力士刀花纹粗糙,形状奇异,为糙面花纹钢;印度刀剑装饰华丽,阿拉伯、土耳其刀剑雕刻精细,都是平面通体花纹钢,花纹明显,各刃迥异。而以上名刃中的佼佼者,则以地中海一带古波斯、土耳其出产的、以集散地“大马士革”命名的大马士革花纹刃钢质最佳,一向为欧洲军事收藏家所追捧。

  而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日深,重文轻武,更因清朝的闭关自守,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兵刃制造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步伐。日本史书记载,丰臣秀吉出征高丽时,高丽武士和中国士兵的刀剑都被日本刀削断砍折;《明史》也记载说戚继光部队的刀剑许多被倭刀所断,戚继光愤而汲取抗倭作战中缴获日本倭刀的优点,重新为明军步、骑兵设计了弯曲而锋利的腰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5#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46:32 | 只看该作者
12、藏刀

       藏刀分长剑和腰刀两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间。藏刀的刀鞘,有木质、铜质的,也有铁质或银皮镶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龙、凤、虎、狮和花卉等图案。有的图案上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
  一、藏刀的渊源引

  藏刀的正式名字叫“折刀”。传说是为了纪念英雄折勒干布命名的。传说在遥远的年代,西藏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拥有藏刀。可是牧主和头人为了保持自己的权位,威逼牧民交刀。许多牧民因拒交藏刀而被抓走。消息传到英雄折勒干布耳中,他为了搭救自己的同胞,就跃马提刀杀向牧主、头人。折勒干布只因寡不敌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牧民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藏刀改名为“折勒干布刀”,简称“折刀”。

  二、藏刀的用途

  藏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4种用途,已有1600多年的生产历史,做工讲究,刀身用钢材锻,刀柄用牛角或硬质木料加工而成。

  精美的藏刀大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由于锻打精致,镌刻细腻,色彩夺目,并附有藏文,系有五颜六色柄穗,形成别具一格的藏族工艺品。特别是朋友结婚或喜生婴儿时,送上把藏刀会使主人感到格外高兴。

  三、藏刀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四个板块:前后藏地区、贡布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区。

  ① 人们常说的拉孜和南木林藏刀是前后藏地区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处西藏日喀则境内的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矿藏,这里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从鞘到柄几乎全部使用金属,以银和铁居多。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刀的打制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定式,如在淬火时,利用西藏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经反复锻打而成。因而,西藏拉孜和南木林藏刀在全藏有“锋利”的美名。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要么是铁,要么是银,有的也会在上面缕刻一些吉祥图案。② 地处藏东的林芝地区一带,也叫贡布地区,居住着藏族、门巴族和洛巴族,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靠山吃山,人们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人们使用的刀具以宽、长为多。刀鞘多为木质,外面用兽皮包裹,一般是用野兽腿骨上的皮,有些还带有爪子。外在装饰主要是附在兽皮上的毛色和趾爪。其用途除了捕猎格斗,更是人们在密林中劈荆斩棘的利器。

  ③ 安多地区主要以放牧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有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长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乍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翘,呈船形。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灿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锚金错银,镶嵌着珊珊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

  ④ 康区人性格粗矿豪放,刀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战斗的武器,他们爱刀胜过爱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笔财富,其形象也会因之而高大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其作为衬托武士气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黄、白铜或纯银,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风,背面线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观和威慑的双重作用。

  四、藏刀的制作材料

  藏刀的主要加工材料有银、铜(白铜、黄铜、紫铜)、铁、鲨鱼、牛角、玛瑙、硬杂木等。

  五、藏刀的加工工艺

  过程有冶炼熔化、模具翻铸、敲抠大形、刻花镶嵌、焊接组合、加固、锉磨整形、精雕细刻及镁洗抛光等工序。

  六、藏刀的工艺特点

  藏刀的装饰内容有龙凤、卷草纹、几何回旋纹等块面点缀的二方连续,独立的立体造型小装饰有佛八宝中的宝瓶、荷花、法轮等。表现形式有浮雕、镂空及掐纹镶嵌。

  一般刀柄镶着鲨鱼皮或黑色牛角,便于握拿,不易滑脱。除表面起伏层次和图案变化外,在刀具整体外形以等距或对称地点缀着镶有朱红粉绿等色的珊瑚、玛瑙等。藏刀有长短不同规格、多种造型。从整体外形看,头柄首尾有平形、头部锥形、两头凸形、圆形等。

  玉树女式藏刀很有特点,整个刀身从侧面看略呈弯形,首尾两侧是对称平弯的菱形,正面镶有等距对称宝石,刀片也略呈弯形,与刀鞘相吻合,工艺装饰味极浓。说到这,就不能不说一说玉树藏刀。玉树藏家民间工艺打制的藏刀,式样独特,装饰别具一格,颇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故被人们称为“玉树藏刀”。玉树藏刀的特点,在于它那华丽的外观镶饰。人们常见的西宁刀、康巴刀和保安刀,或作从里面打出浮雕的“起錾”打法,对镀金的刀体铁皮加以装饰,或用金属丝、鲨鱼皮和宝石作局部点缀。而玉树刀无论男刀女刀,皆用丰富的材料通体交叉彩饰。男刀外观造型笔直。

  柄尾多为朵云形。鞘首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宽出鞘体数毫米,看去就象一个小小的盾牌。其外部镶饰材料主要有金属叶片、金属丝、鲨鱼皮、宝珠等。在工艺技法的运用上,金属叶片有镂空二方连续图案,浮雕适合图案,以及用不同色泽的叶片拚制图案等。金属丝多用于叠压或拚凑纹样。宝石则直接嵌入高高的金属基座上。纹样表现题材有龙、凤、花草、法轮、宝瓶和几何形图案等。在纹样及其它饰物的布局上,刀鞘主纹龙凤纹及鲨鱼皮常以大块面表现,余则作局部点缀。男刀多在柄尾金属饰物中部嵌一颗珊瑚珠,看起来异常醒目。同时,藏家艺人利用白银、紫铜、黄铜三种不同色泽的金属材料交叉镶饰,相互衬托,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装饰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4#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45:32 | 只看该作者
11、大太刀

       大太刀又称野太刀。太刀在3尺以上的都属此类。在现代的主流日本武士刀体系中是不常见的,大太刀在军队兵器史上经常被提及,主要活跃于镰仓末期至室町中期这个年代,但在武术史上精于此武器技巧的人则寥若星辰。目前现存的流派以大太刀为主的主要有林崎梦想流的大太刀拔刀术、景流(阴流)野太刀术、古传圆心流大太刀组讨术和柳生新阴流奥传的大太刀术,而宫本武藏所传的二天一流(或称圆明流)里是没有大太刀技术的。
  历史

  镰仓武士们以拥有豪迈与腕力为荣,进而可以夸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长大刀身的太刀屡屡出现在战场上。

  小次郎的爱刀“长光”便是长达三尺二寸的大太刀。更长的、五尺左右的刀战国时层出不穷。有许多夸张描述的『太平记』一书中,对超过5尺(约150cm)的太刀的记述多处可见。而在文献上记录的最长的太刀刀长为9尺3寸。另外,现今尚存的最长野太刀,全长7尺4寸2分(约225cm),弯曲部份长3寸1分(约9.4cm),身幅1寸2分(3.6cm)。此刀现存于新泻県弥彦神社中,为日本的国宝之一。

  传统

  日本人用大太刀的刀法,是刀和手臂都伸得比较直,从头顶一刀斩下去,一直至地面再回弹起来。为此,有些大太刀根本就没有造过热处理,免得打在地面上时崩裂。不过由此可知,日本人是把大太刀的长度完全用尽,力度也完全用尽,将其优势发挥出来。

  技术

  关于大太刀技术,柳生家目前是不予公开的。根据传承柳生家源自爱洲移香斋所创建的阴流(影流),经过改动后称柳生新阴流。那么别的以阴流为祖的流派的大太刀技术应该很接近。比如盛行于九州地区的景流(阴流)野太刀就是其一。长久以来,这个流派自称师承上泉信纲的阴流技术,最早盛行于立花家,为江户时代佐贺、久留米、莲池三藩门外不出的秘传武术。主要使用刃度长于五尺的大野太刀

  景流的秘传技法很多,从大太刀到小太刀的投剑技术一应俱全。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他们独特的纳刀术,称“人字纳刀”。

  游戏里小次郎总是单手从背后拔刀,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刀身长过四尺。记得荆轲刺秦王里“王负剑”的典故就可以理解了。所以野太刀各流派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拔刀和纳刀方法,比如圆心流的大太刀要求背负拔刀,胯部纳刀。景流野太刀要求肋部拔刀,人字纳刀,纳刀时手不握柄而握刀背的四分之三处,刀与刀鞘之间正好组成一个“人”字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在实战中光有长度优势是不够的,所以需要附加一些辅助性技术。其实各个大太刀流派中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部分短兵器技术,比如景流野太刀的投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3#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10、宝刀屠龙

       屠龙刀,金庸小说中的第一宝刀,因称「武林至尊」而被武林人视为宝物。《倚天屠龙记》中传说:「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郭靖黄蓉夫妇眼见襄阳城将破,于是请人熔玄铁剑及加入西方精金,铸成了屠龙刀,刀中藏有兵法武穆遗书。玄铁剑重八十一斤,屠龙刀就有百余斤重,锋利无比,无坚不摧,强力磁性能吸天下暗器。原属黄蓉之子郭破虏所有,他殉难后屠龙刀落入江湖。在王盘山上,金毛狮王谢逊用狮子吼震死了各派中人而夺得屠龙刀,并流落冰火岛廿年。后刀被周芷若夺,一刀两断。张无忌吩咐明教火工把刀铸合。
  来历

  屠龙刀:金庸小说、电视剧、电影《倚天屠龙记》中一种武器。

  特性

  刀剑除了锋锐无比外,还有强磁性,挥舞可吸铁丸之类的暗器。在两把兵器中分别藏入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和武穆遗书。期望有缘人得之,推翻蒙古政权,光复汉人江山。并在江湖上散布“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话。

  襄阳城破之日郭靖之子郭破虏手执屠龙刀,战死于襄阳城。屠龙刀从此留落江湖,因为“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之传闻,引起无数人争夺。

  屠龙刀的流传过程

  屠龙刀流落江湖,被张三丰的三徒弟俞岱岩得到。他想把屠龙带回武当,交给师父张三丰处置。在回武当的路上,被殷素素用计劫走。殷素素是天鹰教教主之女,天鹰教得到屠龙刀以后,召开扬刀立威大会,张三丰的五徒弟张翠山也到了此大会。在扬刀立威大会,金毛狮王一声狮子吼,把众人都吼晕了,夺了屠龙刀。把张翠山和殷素素强行带走,想找清静的地方研究。后遇海难,到了远离中原的冰火岛。苦心思索屠龙刀“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秘密。

  十年之后,张无忌和父母重回武当。又五年后,金毛狮王谢逊携屠龙刀重返中原。而且赵敏抓住六大派,从峨嵋派手中夺得倚天剑,且张无忌与小昭、赵敏、周芷若、殷离一起去接金毛狮王谢逊回中原。他们来到灵蛇岛,见到谢逊,谢逊已被金花婆婆接到灵蛇岛上。后与波斯人一干打闹后,张从其手中抢到圣火令。而小昭和金花婆婆被迫回波斯,金花婆婆是波斯明教圣女,小昭是其女,须接任教主。再后来被峨嵋传人,秘密传承者周芷若用从赵敏身上偷走的十香软金散迷倒所有人并取出了九阴真经和岳武穆遗书。并杀死殷离将赵敏放到小船上让其自生自灭。张无忌、谢逊醒后认为是赵敏所为,十分痛恨。取出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的时候,需倚天剑与屠龙刀互砍,就这样,两把神兵都断了。从此屠龙刀、倚天剑断为四截。之后周芷若的计谋被赵敏识破(详见书中元大都赏花灯情节)。

  屠龙刀的外形描写

  俞岱岩站立之处和那炉子相距数丈,已然热得厉害,炉中之热。可想而知,但见火焰由红转青,由青转白,那柄单刀却始终黑黝黝地,竟没起半点暗红之色。

  他将屠龙刀拂拭干净,在熊熊大火之旁细看。但见那刀乌沉沉的,非金非铁,不知是何物所制,先前长白三禽鼓起烈火锻炼,但此刀竟丝毫无损,实是异物

  群豪久闻屠龙宝刀之名,但见这刀黑黝黝的毫不起眼,心下都存了一个疑团:“怎知此刀是真是假?”只见常金鹏缓缓的将刀交给左首舵主,说道:“试铁锤!”

  那舵主接过单刀,将刀搁在铁砧之上,刀口朝天,另一名神力舵主提起大铁锤,便往刀口上击落。只听得嗤的一声轻响,铁锤的锤头中分为二,一半连在锤杆,另一半跌落在地。群豪一惊之下,都站了起来,均想:断金切玉的宝剑利刃虽然罕见,却也不是绝无仅有,但这柄屠龙刀削铁锤如切豆腐,连叮当之声也听不到半点,若非神物。

  屠龙刀的归宿

  锐金旗掌旗吴劲草是铁匠出身,学过铸造刀剑之法,铸剑之术天下无双,铸刀铸剑,关键在于火候。烈火旗掌旗使辛然善于用火,两人重新用圣火令当火钳铸造屠龙刀,但倚天剑由灭绝师太所用,杀了不少明教教众,两人不愿重铸。至于去向,屠龙刀的记载是:有说屠龙刀被张无忌带往隐居,有说屠龙刀留于少林寺,有说由张无忌送给小说中的朱元璋抗蒙;倚天剑的记载是:有说倚天剑留于峨嵋,此在小说《碧血剑》曾有提及,金蛇郎君夏雪宜本意便是前往峨眉山盗取镇派之宝,后取得金蛇剑,遂罢了此心。有说周芷若跟张无忌时带了去,还有说后来由另一高人把断剑改造,作成一把极锋利的匕首,就是韦小宝在螯拜家中抄出的那把,在《鹿鼎记》中有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2#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4:33:12 | 只看该作者
09、廓尔喀弯刀—据说是很恐怖的近战武器

       廓尔喀弯刀是尼泊尔军队标配的军刀,刀鞘非常轻,便于携带,杀伤力大。
  廓尔喀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是举世公认的最勇武的战士。他们经中亚辗转来到尼泊尔建立了廓尔喀公国。当时的尼泊尔正处于割据时期,小小的尼泊尔谷地四周竟然有四十多个小国,分成二十二国联盟(百斯)和二十四国联盟(乔比斯)两大阵营,这简直可以与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列岛存在六十六个诸侯国相媲美。这些弹丸小国很快被廓尔喀人逐个击破,1768年廓尔喀统一尼泊尔,定都加德满都并进一步向外扩张。

  1788年尼锡战争爆发,廓尔喀军队入侵锡金,攻占首都拉达孜(Rabdentse)并占领锡金全境,锡金国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热日宗的春丕谷避难,作为宗主的达赖喇嘛将此地赐给他使用,这也就是后来的亚东。

  迷你版的戈戈里弯刀被称做“卡达”。刀壳多由羊皮牛皮制成,有的为了增强保护,会把木板外包上羊皮牛皮作成刀壳。早期刀把多用胡桃木,后来逐渐出现铜、铁和镶有银饰的刀把,有钱人还会用象牙来做刀把,并镶嵌钻石。刀把前方的槽口变化多样,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使用者钩住对方的兵器,早期的戈戈里弯刀少有这种设计。

  廓尔喀士兵和廓尔喀人特别喜欢佩带廓尔喀弯刀(又称戈戈里弯刀)。这种弯刀长度在30~40厘米,由于有弧度,它不能当作掷刀使用,但在肉搏战中却非常有用。据说这种弯刀一经拔出就必须见血。一般成年廓尔喀男子都能一刀将水牛的头斩下,如果一刀斩不下就不能被看作男子汉。因此,弯刀使平均身高只有1.6米的廓尔喀士人笼罩上一种特别气氛。廓尔喀士兵的信条“与其懦弱地活着,不如就此死去”显示了他们性格的强悍。

  兵器出名一般因其先进,廓尔喀弯刀威力很大,但只有廓尔喀士兵能够把它发挥到极致。廓尔喀人从5岁就开始佩带这种刀,用于割草、挖洞、开路和护身,成年之后,弯刀使用的技巧已十分熟练,刀也已成为他们臂膀的延伸。兵器出名一般因其先进,戈戈里弯刀却在火枪盛行的19世纪开始扬名。

  2004年底,德国名模克劳迪亚·希弗雇用了5名原英军廓尔喀士兵,为在英格兰的庄园看家护院,这些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人在英军中以服从命令和骁勇善战着称,他们的特色装备是随身佩戴的一把弧形短刀———廓尔喀弯刀。这种弯刀形如狗的后腿,刀背既厚且钝,但刀锋却锋利如刮胡刀,在英国及前英联邦国家的军队中十分出名。

  在历史记载中,廓尔喀弯刀从1600年左右就开始出现在尼泊尔。1767年,廓尔喀部落王率领族人,用手中的廓尔喀弯刀征服尼泊尔山谷,成为第一任尼泊尔国王。

  其实,这种弯刀的历史更为久远。一般认为,它源于印度,传到尼泊尔时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被古埃及人看中并拿去用作兵器。或许由于它的砍劈性能十分优越,古希腊人又从埃及人那里抄袭了这种刀的设计,发明了“双刃弯刀”,这种双刃弯刀十分适合骑兵佩带用于作战中的砍杀,成为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时期骑兵的装备之一。也有说法认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从商人那里得到了这种刀,并责令工匠仿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1#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4:23:41 | 只看该作者
08、雪花镔铁戒刀

  雪花镔铁戒刀乃是出自《水浒传》中小说人物武松的后得兵器。在水浒第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一回都有所描述。“别的都不打紧,有两件物最难的: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的数珠,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 “张青取出两把戒刀与武松看了,果是镔铁打造,非一日之功”“武松抽出腰里两口烂银也似的戒刀来,在月光下看了,刀是好刀,却未曾发市。”

  一、镔铁

  镔铁古代的一种钢,把表面磨光再用腐蚀剂处理,可见花纹,又称“宾铁”.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六说,镔铁有旋螺花、芝麻雪花;常用的腐蚀剂为金丝矾,又名黄矾(硫酸铁)。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也掌握了制炼镔铁的技术。古代中近东、南亚有花纹的钢器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印度乌茨(Wootz)钢为原料制成;一种以高碳钢和熟铁叠打而成。唐慧林《一切经音义》卷55所说镔铁“以诸铁和合”,当指后者。镔铁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镔铁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

  二、有关记载

  唐代及以前的镔铁比较罕见, 但译来的佛经有 “镔铁” 记载, 应该和印度本身对这种产品的使用熟悉有关, 并不能代表唐朝本身镔铁的普及使用, 就更谈不上冶炼了。 宋代有文献记载产镔铁的地方值得怀疑的也有不少。哈密产镔铁主要是因为王延德记载的 “吃铁石” , 前面已经论述过其更有可能是陨铁或坩埚钢, 算是有可能的坩埚钢冶炼之处了。高昌回鹘大概是掌握了这个技术, 多次有关文物和其能够对照。

  契丹国从有关资料来看好像并没有掌握镔铁, 虽然有契丹献镔铁刀给大宋朝, 但它本身还接受从西域诸国进贡来的镔铁器物, 很难想像其自己能够生产镔铁, 很可能是接受西域来的镔铁刀再转送部分给大宋朝。

  三 、文化演绎

  这是水浒传中少有的对兵器进行三番四次的描写和提及的。就算石宝的劈风刀也未曾有过这样的多次数描绘。可见此两把戒刀是非常得作者喜爱的兵器,尤胜于其他万般兵器,所以宝刀配英雄,更给武松增添了万般的光彩,武松凭此刀屡立战功。凭此刀轻松斩杀方腊三大王方貌。斩杀贝应夔,斩杀耶律得重。是仅有的几位以步战对马战,三战全以秒杀为结局的步战将领。此刀功不可没。掠马脚,砍马头,只需一刀,刀到身断。可以算得上水浒中上等兵器精品了。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生平事迹未可考定,据说其人武艺高超,因为其生活年代是元末明初,于对镔铁的认识是很直接的。

  武松所使的镔铁雪花刀

  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对于武松所用的镔铁雪花刀,就有详细的描述: “别的不打紧,有两件物最难得: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

  第二十七回 武松威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张青劝武松饮酒。至晚,取出那两口戒刀来,叫武松看了,果是镔铁打的,非一日之功。”

  第三十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却留得他一个铁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杂色短穗绦,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插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这刀时常半夜里鸣啸得响,叔叔前番也曾看见。”

  说到此对戒刀,就无法不提及那个被孙二娘杀死的头陀。那头陀凭借此双刀,杀人无数,更残忍的把人顶骨做成数珠,一百零八颗数珠一百多条性命,想必也都是有名有姓的好汉,一百零八个战绩,战无不胜。而且此双刀经常夜间萧萧作响,可谓是阴森冷酷至极的兵器了。能享有这样兵器的头陀,必是不凡之人,起码也是属于和武松一般英雄的人物。

  金深叹曾经说过,水浒中有两个英雄致极而落,一个就是头陀还有一个就是那个栾廷玉。两个武艺都是令人赞叹的,而头陀就是让人遐想万分的。一个相貌年龄身材都与武松相似的人,那在水浒中就必定是个好汉,是个人物,且不说他是不是英雄,首先,那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好汉,但是此人英年早逝,武松落草之前也不过二十来岁,估计头陀死的时候也只有26,28岁左右的样子,武松犯罪发配是28 ,30岁左右。真的是可惜了一条好汉,若是他活着,估计也是武松一般英雄的人物。令人可惜的了呀。

  在民间传说中对这个头陀有详细的介绍:此人是少林分院--屏风岭少林寺的头陀僧,法号广惠,双戒刀得自少林总院真传!也自逞强好胜,杀人无数,被母夜叉杀死后少林寺一直寻找其下落,后来江南十老侠中的周侗庆寿(此人于武松有传艺之恩,也是岳飞的师傅),武松和时迁祝寿时误走屏风岭少林寺,碰到了住持广恩,就是广惠的师兄,事情败露,武松又打伤了广恩,导致梁山泊、江南十老和嵩山少林总院三大住持长老--“飘然和僧”仇连瑞,“沉钟长老”冷连名,“金眉罗汉”陆登云, “蛇头叟”欧冶成方,“假时迁”陆小西,方腊等都卷入其中,《白眉大侠》中的白芸瑞后人也出现了。这些传说和评书桥段被单田芳先生改编整理成《水浒外传》,说的很热闹,感兴趣的可以收听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10#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4:22:20 | 只看该作者
  【魄篇--环首刀的装饰艺术】

  汉代环首刀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满而不乱,多而不散。随后的几个朝代在环首刀装饰艺术上同样继承了这种风格。

  刀环装饰

  中国出土的刀环装饰刀环也称环首,位于环首刀的后端。刀环上的装饰是环首刀装饰的最好体现,刀环直径仅3~7cm,工匠们用雕刻、错金、鎏金、铸造等手段在这方寸之间展现出各种艺术魅力。

  刀环上的装饰有如下几种:一是雕刻花草植物纹、云气纹、龟背纹等;二是雕刻鹤、鹿、虎、鹰、骆驼等动物造型;三是想像中的神灵怪兽,如龙、凤及辟邪造型等;四是三叶蕨草、三垒环图案等。

  目前中国出土最早的环首兽图,出现在河南杨官寺出土的东汉环首剑上。中国三国时期曹植《宝刀赋》中明确提到“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在历史上也曾留有大夏天王赫连勃勃作龙雀大环刀的故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单龙纹环首刀,该刀被证实是中国三国时期的环首刀,其装饰精美,刀环内龙头鎏金,刀柄以银线缠绕,柄箍为纯银质。

  日本及朝鲜半岛出土的刀环装饰由于汉至唐时期是中华文化对东亚的第一个重大输出时期,故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也出土了大量环首刀。这些环首刀上的刀环装饰有朝鲜半岛百济朝、新罗朝、伽耶朝和日本的弥生时代后期、古坟时代出土的龙纹、凤纹、龙凤合体纹、双龙纹、双凤纹、鬼怪纹、三叶蕨草纹及三垒环纹等。

  这些刀环大部分采用铜或青铜铸造,最后经过鎏金处理而成。纯金铸造的刀环也有,部分为铁质错金、银,与中国同时期刀环装饰风格基本一致。

  日本、朝鲜半岛出土的装饰性刀环制造年代大部分与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符,这一时期是中国移民大量渡海前往日本及朝鲜半岛躲避战祸的时期,移民中的刀匠将手艺传播到了日本及朝鲜半岛。

  刀环与刀茎的连接方式现存的环首刀由于大部分锈蚀严重,刀环和刀茎变成一体,但经过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刀环和刀茎的连接方式。

  有些环首刀由于刀身和刀茎为一体锻造,刀环直接在刀茎后端以冲孔的方式锻造出来;或者在刀茎后端留下一段铁条,然后将其卷曲成环形的方式锻造出来。这两种方式在刀环上无装饰的环首刀上比较常见。但也有整体锻造的环首刀在刀环中间以镂空方式锻造出装饰。

  有些环首刀是用铁条锻出一段缺口的环形,然后再锻接到刀茎上,构成刀环。由于刀环未经淬火,工匠可在刀环上施以错金和鎏金工艺,进行装饰。

  有些环首刀的刀环采用铜、青铜、银、金等较为适宜铸造的金属以失蜡法铸造,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所以其与刀茎的连接方式也比较特殊。

  刀柄装饰

  环首刀的刀柄由于是木制或纤维制品,所以保留下来的极少。保存下来的环首刀都是在刀茎上缠裹麻布等织物(刀剑业内称为“缑”)。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缑分为两层,内层是麻绳,缠紧后涂漆,再在外部缠上3mm粗的丝绳,刀环用4mm宽的长带状金片包裹。

  刀鞘装饰

  刀鞘装饰简称鞘装。环首刀的鞘装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环首刀的鞘装极为简单,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虽然贵为王公佩刀,但也未作过分装饰,其刀鞘使用木制,缠麻布后涂漆制成,刀鞘距离鞘口三分之一处安装璏(音zhì)悬带时,可挂在腰带或是专门的跨带上。同样的鞘装在各地汉墓中多有发现,一直使用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时期出现了双吊耳悬挂法,即在刀鞘上设有两个开孔箍,穿带后将环首刀悬挂在腰间,这种方法由波斯传入我国。

  早期的环首刀鞘装可见于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南郊乡原沟村南北朝时期李贤夫妇墓中(李贤为北朝时期的武将,官至“骠骑大将军”)。此刀不仅有双吊耳,而且刀鞘末端的铜标延长成筒形包裹着鞘尾,以免鞘尾破损。刀柄整个插入刀鞘内,只露出刀环,这样不容易在战斗中被敌人夺走。这种鞘装方式在隋代又进行改进,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我国隋代环首刀由于加上了刀镡,所以不再采用刀柄完全插入刀鞘的方式。

  刀格和刀穗

  刀格又称为刀镡。一般认为环首刀均无刀格,从目前发现的环首刀来看,部分中茎式环首刀的刀格在风格上近于当时流行的凹形剑格。此类凹形刀格除了绍兴漓褚(地名)东汉墓出土的环首刀之外,还有一把传世环首刀,此刀刀格与绍兴漓褚东汉墓出土的环首刀类似,但刀格更为精致,而且带有玉质刀璏。

  环首刀的刀环为捆扎刀穗提供了良好位置,1957年河南邓县出土的汉朝画像砖上描绘的环首刀均带有刀穗。步兵用刀穗短并结成环状,大将用刀穗几乎与刀同长,其结成“八”字形状。陕西长安县出土的环首金柄铁刀还带有一个十分精致的刀缀,刀缀为水晶制成的小猪。

  【后记】

  环首刀的型制影响在汉唐以后的中国封建王朝中绵延不绝,宋代手刀大部分有环,直到明代晚期的农民起义中仍有环首刀出现,抗战大刀刀首上的环也可以看作是受环首刀的影响。环首刀的发展进程中浸透了中华民族古老先民们的智慧,其写意着历代王朝工匠们呕心沥血的劳苦、将士们戎马倥偬的身姿、豪侠义士们一诺千金的气概,有魂有魄,可谓中华之至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9#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4:20:52 | 只看该作者
07、环首刀

      【追溯--环首刀的起源】
  环首刀起源于战国时期,以史为证。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战国墓中除了出土大量剑、戟、铁甲、铁盔等文物之外,还出土了一件残缺的环首刀。该刀残长30.3cm,柄长12cm,刀厚1cm.整刀由铁材制成,刀身、刀柄及刀环为一体锻造,刀柄较刀身窄,刀身断面呈等腰三角形,刀柄断面呈长方形。1982年,湖北出土一件战国晚期的环首刀,该刀全长77cm,刃长62cm,刀身、刀柄及刀环也是一体锻造,刀身略向刀刃方向弯曲。该刀刀身断面呈等腰三角形,刀柄及刀环断面均呈长方形。

  由以上两例可见,环首刀在战国晚期已经发展成一种实用兵器,只是尚不如剑流行。而扫平六合、一匡天下的秦朝灭亡后,取而代之的西汉王朝逐渐发展成为较稳定而强盛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这一历史时期,环首刀开始替代剑作为主要的格斗短兵器大规模使用,其极盛时期历经了两汉、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隋、唐等朝代,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疆土劈出了万里波涛,诚为中华民族汉唐两朝之“魂魄”。

  【魂篇--环首刀的锻冶工艺与种类】

  锻冶工艺

  冶金环首刀诞生之时,格斗刀剑的材质已经进入钢铁时代。古代中国锻造刀剑从脱离使用陨铁而使用人工冶炼的钢铁之时起,出产的冶铁主要是块炼铁、熟铁、生铁和钢共4种。这些铁都是铁碳合金,主要区别是含碳量的多少,含碳量在0.5%之下并含有其他杂质的是块炼铁和熟铁(杂质少的则是低碳钢);含碳量在0.5%~2.0%之间的是中碳钢和高碳钢;含碳量在2%~5%之间的称为生铁。而锻造优质刀剑所用的必须是熟铁和中、高碳钢。

  古代中国的刀剑冶金与世界刀剑冶金的发展之路有所不同,基本上是沿着块炼铁--熟铁--渗碳钢--生铁炒钢--百炼钢--宿铁钢的脉络发展前进的。

  最早冶炼块炼铁时,是当时的工匠们用石头和耐火粘土砌成高度1m左右的圆形炉身,炉身下侧插有陶制通风管,起初利用自然风进行通风,后来开始使用皮囊作鼓风器,炼铁时把碎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从炉顶上加进去,点火后用皮囊鼓风。这种炼铁炉由于炉身小,皮囊也太小,炉温只有1 000℃左右,铁矿石不能变成液态的生铁流出炉外,只能得到海绵似的含有氧化铁和硅酸盐等杂质的熟铁块,故称之为“块炼铁”或“海绵铁”.每次炼铁结束后,将块炼铁取出,在使用木炭的锻铁炉中烧红,经过反复锻打,才能得到较纯的熟铁条。早期的铁剑、刀均是以这种熟铁条为原料制造的。

  汉代之前的固体渗碳钢技术是把块炼铁直接放在灼热的木炭中长期加热,进行表面渗碳。但由于渗碳层的厚度有限,所以需要反复折叠锻打,使渗碳层与非渗碳层交替,这样才能形成较为均匀的钢铁结构。例如:燕下都100号残钢剑就是由多片块炼铁经过渗碳后形成的低碳钢片,然后将低碳钢片经过反复折叠锻打而成。钢片由于采用表面渗碳而成,因此表面为高碳层,中间为低碳层,并且在高碳层中有大量夹杂物--这是由于块炼铁中有大量杂质的缘故。

  使用块炼铁制造渗碳钢毕竟过于费时费力,在900℃高温下约需6~8个小时,才能渗入2mm左右,且不能保证质量的同一性。到了西汉后期便发明了“炒钢技术”,即将高炉中炼出的优质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熔化或半熔化,并不断进行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积,使铁液中的碳氧化,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钢或熟铁。由于炒炼过程需要熟练的技巧与经验,所以大部分得到的还是熟铁,少部分才是钢,不过此种熟铁由于含杂质较块炼铁少,所以折叠锻打后形成的钢质量更好。钢材中碳的含量适宜才能制造刀。在河南发现的一座炒钢炉遗址中就发现有含碳量在1.28%的高碳钢块,但是这种含碳量过高的钢材在淬火后硬度过高,所以并不能直接制造长刀,需要加热后反复锻打脱碳才能制造长刀。西汉早期刘胜墓出土的书刀(古人将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称为“书刀”)夹杂物厚度是2.5mm,含碳量分布均匀。据分析,这把书刀使用了炒钢法取得的含碳量较高的钢,经脱碳锻打制成,其刀身在一百倍显微镜下观察为30~32层结构,可能反复锻打折叠了5次左右。

  在西汉晚期,“炒钢技术”日趋成熟,到东汉时期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其夹杂物越来越少。山东苍山县出土的“永初六年(公元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炼)大刀吉羊宜子孙”环首刀经过金相鉴定,含碳量在0.6%~0.7%之间,钢中仅夹杂有细长的硅酸盐,没有大块的以氧化亚铁和含铁较多的硅酸盐共晶夹杂物,并且硅酸盐的尺寸非常小,仅有2.5~5μm.

  东汉灭亡后经过三国、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发展,刀剑冶金业又出现了新成就,即“灌钢技术”.“灌钢技术”也称为“宿铁”,历史记载最早的“宿铁”造刀者是侍奉过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道士綦母怀文。根据古书记载:“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也就是说把生熟铁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品质精纯的钢材。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钢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制作刀刃的高碳钢材。

  至此,古代中国刀剑冶金技术基本成熟,环首刀所用铁及钢材的来源也确定下来。

  在制造钢材的反复锻打过程中,一方面氧化亚铁、硅酸盐等夹杂物被挤出或压扁,另一方面金属晶体排列更有序、更紧密,甚至晶体被拉长,产生纳米级晶体,从而提高了材料的性能。由于金属具有散热特性,基本上锻打几锤就需要加热一次,而原料折叠一次就需要加热5~6次之多,所以十分费时费力。东汉建安年间,曹操造宝刀五口,三年乃成,所费人力、财力可想而知。

  淬火

  环首刀锻造完毕后还需要淬火,以使刀刃钢材产生“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是黑色金属材料中的一种金相组织名称,其由德国冶金学家阿道夫·马滕斯于1890年代发现,故命名为“马氏体组织”),变得坚硬无比。文献中提到的淬火剂不但有水(简单的淬火剂),还有綦母怀文造刀时发明的双介质淬火剂,即刀剑“浴以五牲之溺,焠以五牲之脂”.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动物尿液中含有盐分,用带有盐分的液体作冷却剂,钢的冷却速度比用水作冷却剂快,可以产生大量马氏体组织。当温度降低后迅速改用油脂淬火,因为油脂在低于300℃时具有较弱的冷却能力,可以得到比用水淬火更为坚韧的性能,并且可以减少变形和开裂,这一点对于提高刀剑的成品率非常重要。

  早在西汉时期,刀匠们就发明了局部淬火技术,刘胜墓出土的佩剑,刃部硬度达到了HRC67~71.当代一位收藏大师曾经将一把环首刀进行研磨,发现该刀各段硬度不同,中段硬度最高,为HRC58;前段硬度为HRC55,后段硬度为HRC50,基本上符合长刀的最佳硬度规律。1974年山东苍山出土的汉代“卅湅(炼)”环首刀的刃部也经过了局部淬火,居延汉简(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对研究汉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记载“视白坚未至逢三分所而绝,此天下利善剑也。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加以善。”所谓“白坚”、“黍粟状”,都是指淬火所产生的马氏体组织。

  经过淬火后的刀剑在开锋后到底有多锋利呢?当时的试刀法除了砍甲和试以盛满铁珠的毛竹筒外,还有一种就是将若干根稻草捆成一束,然后用头发丝将这束稻草挂在木杖上,以刀斩之,稻草断而头发丝不断的才算是好刀剑,最高纪录是断了15根一束的稻草。

  研磨锻造刀剑还需要进行精细的研磨,在研磨后会产生无数种彼此各不相同的花纹。居延汉简《相宝刀剑》残简记载,刀剑的缎纹有“县薄文者,保双蛇文,带羽圭中文者(好),斗鸡征蛇文者(坏)”.中国通史记载,曹丕造刀有“文似灵龟。理似坚冰。状如龙文”之说。

  复合锻造在“百炼钢”刀剑出现后,中国钢铁刀剑的锻造出现了复合锻造工艺,即“夹钢”锻造工艺,也称为“嵌钢”或“包钢”工艺。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夹钢刀是河南南阳市出土的一把东汉铁刀,在刀身上有一道平行于刃部的锻接线,其刃部由高碳优质炒钢锻接在熟铁刀脊上。纂母怀文造刀也是“以柔铁为刀脊”的,这样的钢铁复合刀剑不仅有坚硬的刃部,还有坚韧的刀背,在格斗中不易折断。

  分类

  刀茎分类 环首刀依据刀茎(即刀柄)的形状及位置进行分类,可分为通茎式、偏茎式、中茎式及宽茎式共4种类型。

  通茎式,即刀茎与刀身大致等宽,此种刀在所有发现的环首刀中最为常见。此类环首刀基本上贯穿了整个环首刀的发展史,西汉、东汉两晋时期皆有发现,全国各地均有出土。

  偏茎式,即刀茎比刀身窄,刀茎偏于刀身轴线上方,故名偏茎式。此类环首刀略少于通茎式环首刀,不过出现的时间较早。最早发现的是燕下都44号战国墓出土的“中国环首刀之祖”.偏茎式环首刀几种形状。

  中茎式,即刀茎比刀身窄,并且刀茎位于刀身轴线上。此类刀出现较晚。

  宽茎式,环首刀刀茎特意加宽,较刀身宽。此类环首刀并不多见,据考证,是从西汉开始流传的,其两种形状。

  长度分类环首刀依据长度可分为长刀、短刀、中等刀。全长超过100cm的为长刀;全长在35~60cm之间的为短刀,全长在60~100cm之间的为中等刀。

  由于汉代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时代,而蒙古马的肩高平均为128.4cm,故汉代环首刀大多为全长在90~100cm之间的中等刀,适合作为骑兵刀使用。如果环首刀全长超过100cm,向下劈砍时容易砍到地面。以后各朝代的骑兵刀也多在100cm之内。超过100cm的环首长刀多为步兵双手持握使用,在南北朝以前出现较多。目前发现最长的环首刀长146cm,是1987年出土的三国时代的环首刀,该环首刀与隋唐壁画上的持刀仪卫所持刀的长度基本一致。

  刀身断面形状分类 环首刀在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两种刀身截面形状,即“平造”和“切刃造”.

  “平造”刀身断面为一个拉长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为刀背,两条腰为刀面,顶点为刀刃。这种刀加工比较简单。在“平造”环首刀上还出现了一些变形,如将刀面做成凹面形,质量更轻。

  “切刃造”刀身断面为等腰三角形的与长方形的组合,等腰三角形与长方形的接合处称为“镐”(“镐”的起伏大小是指刀面过渡到刀刃处收折角的大小)。从刀面角度看,“镐”在刀刃上方形成的一条与刀刃平行的“线”,称为“镐线”.“切刃造”与“平造”刀身断面相比,“切刃造”很好地解决了刀身厚度与宽度之间的矛盾,使刀身在拥有砍击力的同时也拥有坚固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8#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4:18:31 | 只看该作者
06、太极十三刀

       太极刀传统称之为太极十三刀,因为太极刀套路不同于拳,剑有动作名称,它只有十三名歌诀,故称为太极十三刀。
  太极刀是太极拳运动系列的短器械,其风格特点应以吴氏太极拳身法、步法的要求和风范为准,背刃分明,太极刀的技法和动作应连绵不断,刀法清楚,劲力到位,刚柔相济,刀手动作协调配合。

  太极刀是太极门中的短兵器,要遵循太极拳的练法原则。常见的有:陈氏太极刀,杨氏太极刀,吴氏太极刀等。

  太极刀器械又称“单背剑”,据说来源于唐朝的双手剑,在外形上没有大刀那样的宽刀头,形制和倭刀类似。一面刃,剑刀类,护手处是万字型,前护手可锁敌兵器。刀身窄,不可用缠头裹脑。

  刀在冷兵器时代是常规兵器,常常使用于战场拼杀格斗,所以刀的演练风格更贴近实战,格架扫进,神出鬼没,劈砍撩扎、威猛异常,因而武术谚语中有“刀如猛虎,剑似游龙”描诉。//单刀在练习时,不但要有逼人的气势和简明的节奏,更强调的是刀法的实用性,所以非常强调刀和手的相互配合,刀和身的相互配合,从而要达到刀身合一的境界。

  陈氏太极单刀

  1单刀起势 2、护心刀 3、青龙出水 4、风卷残花 5、白云盖顶 6、黑虎搜山 7、苏秦背剑 8、金鸡独立 9、迎风滚避 10、腰斩白蛇 11、日套三环 12、拔云望日 13、左拔草寻蛇 14、右拔草寻蛇 15、青龙出水 16、风卷残花 17、雁别金翅 18、夜叉探海 19、左翻身砍 20、右翻身砍 21、白蛇吐信 22、怀中抱月

  陈氏太极双刀套路名称

  1、全舞花朝阳2、切三刀3、一刀跃步4、雁别金翅5、上三刀6、孤雁出群7、一刀朝阳8、左插花9、右插花10、二刀朝阳11、两刀蝴蝶戏水12、一刀朝阳13、左插花14、右插花15、二刀朝阳16、二刀伏虎17、一刀朝阳18、钟魁仗剑19、古树盘根20、翻身砍21、一刀朝阳22、左搅象23、右搅龙24、二刀朝阳25、二刀转向26、霸王举鼎27、罗汉降龙28、左右片刀29、二刀朝阳30、白蛇吐信31、左右扑刀32、上步七星33、下步跨虎34、一刀下势

  陈氏太极春秋大刀套路名称

  1、关公提刀上坝桥 2、白云盖顶称英豪 3、举刀磨旗怀抱月

  4、上三刀吓杀许褚 5、下三刀惊退曹操 6、白猿拖刀往上砍

  7、全舞花 8、一捧虎就地飞来刀 9、分鬃刀难遮难挡

  10、十字刀劈砍胸怀 11、抹腰刀回头盘根 12、舞花撒手往上砍

  13、举刀磨旗怀抱月 14、舞花撒手往下砍 15、落花怀中又抱月

  16、全舞花压刀翻身砍 17、刺回一举吓人魂 18、舞花向左定下势

  19、白云盖顶又转回 20、白猿托刀翻身砍 21、再举青龙看死人

  22、舞花向右定下势 23、白云盖顶再转回 24、舞花接酒挑袍

  25、花刀转下铜畔竿 26、舞花双插谁敢阻 27、花刀转下铁门栓

  28、卷帘倒退难遮蔽 29、十字刀猛举起 30、翻身再举龙戏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河北路
20 岁
10 两
0 条
55
7#
 楼主| 牧荷衣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5 14:17:50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技法
  破锋,击破刺刀。八刀,共8个刀式。刀,大刀,刀身长约60公分,  刀柄长约20公分,双手握持。刀身宽约10公分,开长短双血槽,刀头有尖,为60度锐角。刀背和刀尖之间有一圆孔,用来系穗子。刀重4斤。刀后有圆环,用来系刀柄上的缠布和用来擦刀的手巾。

  起手

  [1]身体左面向前侧立,双脚分开,左前右后成高虚步,左手前平伸,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手执刀在身体右侧,刀尖向后,刀刃向内。

  一、迎面大劈破锋刀

  动作:

  1、上步左劈刀:上右脚成右虚步,在运动过程中变右高弓步。左手竖起掌,掌心向右,掌指向上,然后从下向后摆。单手刀从右后、右上向左下斜劈。等刀劈到左下时,左臂弯曲,左手在腹部前迎接在右手腕外部,手心向左,手指向上,双手基本呈交叉形。

  2、上步右劈刀接跟步下按刀:左脚上半步,成右跪步。单手刀从左臂外侧继续向左上走,从左上向右下斜劈,一直劈到右膝盖外侧。右手向后上摆,刀劈到左下方时候,右手正好曲臂摆到左肩。然后左手附在刀背上,左手扶刀背,手心向下,手指向右。刀在下劈过程中是向后滑动的,左手本来在刀中后部,最后停在刀背前部。

  技击:

  此刀是对方刺我,我上步换位,大刀从对方中门侧面下劈,故称迎面大劈。此刀关键是右脚上步自然换位使得对方刺刀刺空,我一刀把对方枪隔开,反手一刀砍对方颈肩膀。如果我刀劈空,对方一定是先收枪后缩,在我出击时出枪反击。我此时仍需要向前冲,左手放在刀背上助力向下压。一边劈一边往后收,连劈带按带后拉刀。用来压对方刺来的枪。

  刀法:

  1、劈刀:刀从上向下为劈刀,力达刀刃。刀和手臂成直线。

  2、按刀:刀刃向下,有短促的长劲移动。

  二、掉手横挥使拦腰

  动作:

  1、上步斜上架刀:向前大步迈出左脚成左弓步,双手位置不变举刀架至头顶前,刀刃向上,刀尖向左,刀是个斜向的,右手高左手低,右手在头正前。

  2、上步横抹刀:双手从上向下向外分张,右手持刀走一个顺时针小的极扁椭圆圈从右至左横抹,刀与面高,是平抹,左手后平摆,掌心向下,掌指向后,刀抹到身体左边时左手手心向下迎接刀柄,握于右手之后,此时上右脚略成右弓步。

  3、上步转身横扫刀:再上左脚,以右脚前掌为轴右后转身面向右后方,成右跪步。双手持刀转锋由左至右横扫出270度,刀一直要扫到右腰以下到膝盖位置,重点在于扫腰部的位置。

  技击:

  此刀是对方刺我,我用刀上架。接着上步用一刀横抹其颈部,对方收枪急退,我上步转身斜扫他腰部一刀。

  刀法:

  3、架刀:力点在刀身中部,上架,刀刃向上,肘关节伸直。

  4、抹刀:旋臂,曲肘,边抹边用抽,抹对方颈部。

  三、顺风势成扫秋叶

  动作:

  1、上步撩刀:转身,向左前动一下左脚成左高弓步,双手从上向下向外分张,左手掌心向下,掌指向外,右手单手持刀从右下向左上撩刀,刀与面高,左手由身体左向前下、前上画弧线,左手接刀柄握于右手之后。

  2、上步扫刀:进右脚成右高弓步,两手向前推,使得刀从上向下画一个逆时针小弧线,从左上向右下斜平扫----基本平扫,刀比腰高大约在横膈膜位置。

  技击:

  此刀是对方刺我,我上步撩其前手,把对方枪一撩,对方必然缩手,我趁势扫其上身中段。

  刀法:

  5、撩刀:刀由下向前向上为撩刀,力达刀刃前部,刀要贴近身体。

  四、横扫千军敌难逃

  动作:

  1、上步左平扫刀:左脚向右脚略跟进,与上动构成一个完整的连枝步。身体后坐,把刀竖起来,刀刃向外,然后放倒,刀刃向前,上左脚跟右脚成左跪步,双手持刀从右向左横扫,刀与腰高。刀走到左腰侧前即可。

  2、上步右平扫刀:上右脚跟左脚成右弓步,双手翻转,双手持刀从左向右横扫,刀与腰高。刀走到右腰侧前即可。

  技击:

  此刀是我运用腰力横扫对方腰部,一刀不中再扫一刀。

  五、跨步挑撩似雷奔

  动作:

  1、左转身:以右脚尖为轴,左脚向后伸,左转身。

  2、上步挑撩刀:上右脚成右虚步,左手向外向上斜直线分张,先是掌心向下,掌指向前,超过头顶。从右下至左上挑撩刀。然后刀向左下运行时,在此时左手合到刀柄上,在右手后。这一挑撩刀不过肩膀,向外侧而非外侧上,更多的是以挑为主。刀柄高于刀身。

  3、上步撩刀:右脚向前迈步,左脚跟上,身体右转,成右高弓步。双手持刀从左下至右上撩刀。这一刀是从身体正下方直接撩到正上方,而且柄先动。两手持刀柄高举过头,在头正前方。

  技击:

  此刀是我以刀挑撩对方握枪左手,随即撩对方身体侧面。是由下向上撩割。

  刀法:

  6、挑刀:力达刀尖,刀臂成一直线。

  六、连环提柳下斜削

  动作:

  1、上步撩刀:双手分张,左手在前,掌指向前,掌心向下。右刀在后,刀刃向下。然后上左脚成左高弓步,右手刀从右下向左上撩刀,左手从头顶走到身体左后,掌心向上。

  2、上步削刀:上右脚左脚跟进连枝步成右跪步,双手先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内,手指向右上,手心向内,再向外分张,掌心向侧前,掌指向左后,右手刀向右方平砍削,刀与腰平,刀尖向前。

  技击:

  撩刀术语为提柳。一个技法是抓对方枪杆直接撩对方腋下,另一个技法是直接撩对方前手,对方或者松枪后退或者收枪后退,我立即跪步乘其下部空虚直削其膝盖。

  刀法:

  7、削刀:刀刃由前向下、左、右,刀刃斜向下。

  七、左右防护凭快取

  动作:

  1,上步架刀:上左脚跟右脚连枝步成左跪步,右手刀先沉腕,刀刃向前,刀尖向斜上,向左上用撩的轨迹架,刀尖向前,刀刃向上,左手在右手后接刀。

  2、上步架刀:上右脚跟左脚连枝步成右跪步,双手持刀柄为主要移动点,以护手为中心走U字形,向右上撩架。

  3,上步劈刀:上左脚跟右脚连枝步成左跪步,左手向左张开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走到头部正前方。右手刀刃向右横抹一小段接着刀刃方向不变向左横抹到身体正前方(就是走一个顺时针小圈,下与嘴平)后,双手握刀提起过头,左手在前,向下直劈。

  技击:

  此刀是左右外磕架刺刀。轨迹短,动作快。然后上步,挑出对方刺刀露出空当后下劈,故称快取。

  八、移步换型突刺刀

  动作:

  绕步刺刀:第一步左腿向前垫半步,第二步右腿越过左腿向右走,第三步左腿继续越过右腿向右走,第四步右腿越过左腿向右走成右弓步,双手分张,右手刀前刺,左手掌心向外,掌指向后分张。面向右前。

  技击:

  此刀是利用步法转换位置径直撞刺对方胸部。因左右脚轮换上步,故称移步换型。

  收刀

  刀先向外上挽花,这个外上的圈一定要大,否则走不出下面的剪腕花。此时左手在右肘处,掌心向下,手指向肘,随即转身成左虚步持刀亮掌,掌心向右,掌指向上,右手刀在身体右后面,刀尖向后,刀刃向内。

  刀法:

  8、剪腕花:以腕为轴,刀刃和刀背要分明,刀要绕立圆,刀要贴紧身体,力达刀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5-20 19:46 , Processed in 0.634631 second(s), 6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