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175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野驳杂] 学中医二十四字+杂谈易理与中医临床+医道、医理、医术的再讨论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亓夜 于 2015-7-11 17:11 编辑

:中医历史悠久,流传之今,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学习中医、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了解这门在中华大地上伴随者先民一路走来的医学,就要回溯,回溯到其本来发展的脉络里。看黄河水灌溉良田,还要知九曲十八弯,乃至昆仑黄河源。溯的目的,是为了求源。求源的目的是为了求真。
     比如,现在流行敲胆经治病了、吃绿豆治病了、吃牛筋治癌了等喧嚣一时的方法,回溯其源,就知道仅是特例、有些甚至是虚妄不实了。
:木无根本不茂,学无根本涉妄,说无根本不远。学习中医,所以要回溯历史,就是为了找到这个本。哪些是枝叶,哪些是根本,要搞清。这样就不会乱花迷眼了。
:要主动去寻求,不要被动接受,等着灌输。别人灌给你的,不同于自己求的,那终是别人的理解。只有主动的寻求的东西,经过了自己的困惑、不解、迷惘,然后一朝得解,豁然开朗的感觉,才会记忆深刻,才合契合真实际。如果仅是听别人说,张三说他比李四高,李四说他比张三胖,王五说他比张三和李四都能吃饭,而你要的找个工人来搬家,听他们各人自己注解而不是自己寻求,那就大不一样了。
:木有本而水有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问要想合于真实,就要重视这个源,就要求源。医学的源在哪里?就在主动的溯回其本,寻而求之,然后才可得其源,才能有活水不断来。
:勿曲曰直。直就是不拐弯,直接千古,直至古人深意。当然这个可能不好理解,古人离我们远去,千古之后的今天我们怎么可能直接和古人对话,直接理解古人的意思,直指古人的深心至意呢?莫非是用通灵之术、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阳神出窍、阴神魂游以见黄帝岐伯吗?我可以明确地回答:绝对不是!但仍有肯定的方法。什么方法?就是下一个字——
:兔子跑了,狗在后面撵,叫狗追兔子不回头。我们追究、追踪、追求、追寻古人真意,如何追呢?这就是研究经典的方法问题。也就是我们研究、学习的途径,直接古人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通过一个对象,那就是经典。
:经者,常也。经就是不变的、经常的、如日月经天、恒久不变的,才能叫经。有人说,内经时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有限,医学知识相当古朴、简单,后来要不断发展才能完善。对这个说法,先不做对错的评论,单从文义上讲,如果真是这样,内经就不叫经了,就只能是早期文献之一,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就如电脑的更新换代,从电子管的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芯片处理器,一代又一代,新的产生,旧的自然淘汰了,所以就不叫“计算经”,只叫“计算机”。内经与之不同的是,至今仍在临床活生生地用着。当然其它的中医经论也是一样。历久弥新,可以恒常不变,
就是古人传下来的经,因此而可以和古人直接对话,可直接追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沙发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2:11 | 只看该作者
典:典是指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规范,是一个方面成熟的表现,能立为标准,就是可以重复的,可以充分信任的,可以任何人用之有效的。治国有典,医学也有经典。中医学的经典所以能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其标准放在今天仍然可以重复有效。
    观当今中医衰微,原因就是失去了标准,无典可依。临床诊断、病重病危、法律界定皆用西医的标准,为什么?因为中医自己失却了经典,各式各样的说法还自我标榜百家争鸣、学术丰富,实际上这就是失范的危险所在。治疗也是,用方无规范,用药用量没标准,不知其害,还自标为“灵活辨证、灵机组方、药随证立”等等,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看似花哨,说重了,正是亡中医的原因所在。
    用药这样,用针也是一样,制针、用针经典早立在那儿了,我们不去主动追寻,迷失在后世的各家说法中,终是难以作为标准推行、普及,难以全面作为标准提高可重复的疗效。
   直追经典,就是寻求这个在失去的标准,使中医建立在可重复的疗效标准、诊治标准之上。不是为复古而复古,也不是厚古而薄今,经典不只是古典,在今天仍有恒久之活力,仍可作为不变之法则应用而效的,才是经典。

不:是否定,是要有所不为。有些方法要舍弃,有些技术要改进。有了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可以不用华佗的麻沸散;有了针刺麻醉,可以不必用那么多的麻醉药量。在不中求是。现代的介入技术、显微技术、无菌技术的发展,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拒绝先进的技术,不能顽固。
  直追经典,深入认真,就知道,经的标准中提出了要深入细微观察,那么你用了显微外科技术对大脑动脉进行了缝合,不但不能说就是西化、就是不中医,相反这才是真正的经典中医的精神。
  不,就包括了不凝滞、不顽固,不自以为是,不师心自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板凳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2:42 | 只看该作者
立:有所不为,必有所为。这就是立,立什么?立于经典、立于事实、立于可重复的疗效。但不要人为的创立,无病呻吟式的创立,为写论文,没事找渣式的立。比如一个伤寒的麻黄汤证,立为表实证,还好理解,有人就反对,非要再创立个卫强营郁、卫闭营遏等等拗口的新词,以为创立新说,这于临床见证用方治病何干呢?一立新说,就与旧说相辨是非,其实何是何非呢?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对于医学,医圣论而存焉,依论而行可也?何议辨之立,为写论文而强议也哉?
不立,二字合起来,是不立。不人为而立。
门:内外之所出入叫门。医有医门,医门内有针灸门、方药门、疮疡门等,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看,深入一门精研之,作为专家来说,是必要的。从医门作为一个大门来说,医仅是方术之一,执于我是开药的,不会针,我是搞针的不开方等,专则专矣,博则不够。大门与小门,正门与偏门,博与专、泛与深的关系,一定要谐调好。不立门,还包括不人为地限制自己,局限于一偏之中,不见其余而非议其它,这都是不合适的,也是道难行远的。但由一门而入,不论正偏,终极医典,则是无不可的。
派:派是什么?茫茫九派流中国,水之脉也。那么脉是什么,脉就是人体上的水道,如地上河流,大河小溪,经脉络脉,大小血管而已。具体到中医的学术上,当然有些大的、小的流派,有不同的出处,形成了不同的门派。有的存在了很久,如长江、黄河,如医经、如经方;有的只是暂时,如灌园临时人工挖个水沟,如鸡血疗法、如某法治百病、如某书“有病不求人”。派之存,本无是非与善恶,各从其善无不可。执偏而不见全,则如沙漠上的季节河、内海,终不知海之阔矣。
不立门派:就是不要有意的执偏以为妙,旁门以为正道,进而看不到正道简易之门,而徒事繁劳。无论旁门正门、偏道正道,各有传承以成派,各有先人以之治病有效,皆可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同时也要知道除此之外还有多派多门,还有总归的大道大门。不人为地创立,如天地之不言,若有验,后来习用者多,派自成焉,此所谓“不立”而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地板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3:08 | 只看该作者
前半十二字,落在了“派”上,派同脉,知血脉,知盛衰,是中医诊病的手段。前半是言实作法,后半十二字,是说思想认识问题。

入:进入,进入到哪里去呢?哪是内哪是外?有无内外?内外的门在哪呢?文字是表象,古圣远去,文献仍存,籍此文献,数千年一脉传承的文字,这是汉语言的文言、格式化的书面语言的优势,先从识字读文入手入眼,就是一个办法。进而体认文章的结构,语句章法间的意思。要直入,不要侧入。侧入就是后世诸多注家的个人阐释,不是说不对和没有意义,而是这与自己读原著不一样。别人嚼过再吐出的东西,听他说那个味道,而你再去嚼那渣,当然就不是那味了。
圣:一般意义上是说道德或智慧超群的人,似乎高高在上,我们只有仰视而膜拜的份,不可企及和进入到圣人的内心里去。这个认识,是有偏的,圣字,繁体也好简体也好,下面都是“土”,圣人就是地上的人,如你我一样的人。内经说“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就是世俗之间的人,举止行为上,和常人没什么两样。易经上说上天垂象,圣人则之,和这个处天地之和一样,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的人,这个简单,但不易做到。孔子也说圣人述而不作,仅是体认述说天地本来之道,并没创造什么。医家有医圣、药圣,其实现存的经典,都可以说是圣人之作。我们从此学医,深入学习运用,就算是入圣。
超:能入还要能超,高出平常,从高处观察,立足高远,不怕手低,就怕眼不高。眼界不高,限于一门一派一法一术一招一式而不自拔,则难见潮平海阔。
凡:众人见解,平常人的看法。超,就是超凡,而不是要超圣。圣合天地,如孙猴子一蹦十万八千里,超不如如来佛的手掌心,说得也是一个理。有人要改进经典、发展经典、批判经典,甚至创立经典,这种精神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但所作所为是否是真的合于天地之理,合乎事实,在医学上能否验证呢?如果不能,还是少些“我认为”如何如何为妙,不如老实读经以入圣。入了圣,就可以超出一些平常的似是而非的凡人的看法。比如说六味地黄补阴、八味丸补阳等,习以为常,以为是当然,这就是凡见。你入圣,直追经典就知道,八味肾气丸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是治消渴、腰痛、转胞、水气、小便不利等证,而六味出自宋代用治小儿五迟。补阴补阳相对来说,就模糊了具体的治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5#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3:49 | 只看该作者
勿:和前面提到的”不“一样,也是否定的意思。前面是说在入圣超凡以前,不受门派影响,直入经典,免走一些弯路。现在是说在具体的应用上,多种方法、多种说法,一本经中也有不同,甚至看起来象是相互矛盾,我们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是取舍、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吗?还是限于矛盾之中,不能自拔,作些”各家学说“的文章,以示中医学之洋洋大观?皆非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是跳出来看,就是“勿拘”。
拘:止也,约束、固执、限制的意思。勿拘,就是不要止于一些表面的说法,不要受这些说法的限制,进而形成一些固执的不正确的观念。如庄子所言”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就是拘执于一些教条,一些一时一地一人的看法,一些凡见,而看不到真正的大道。最简单的说个比方,就说脉学吧,脉迟为寒、脉数为热,这应该没错吧?学中医的都不会有异议。可你要是拘执于此,再看素问时,说到迟为不足、数为有余,可能就有人疑惑了,怎么回事,怎么矛盾了?迟寒热数难道有错吗?哪个对哪个错?这种对错对立的分别,就是因为先受了一种说法的限制而产生的。同样对于攻下、补土、温阳诸说一样,都是不可拘执的。不只是不要拘执于偏见和错误的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如脉学的这些说法,同样也不可拘执。同样在针灸、方药、经方时方、寒凉温热诸派上也是一样。

术:技术也,技术就应当有规范、可以操作,就有限制,为什么还要“勿拘”呢?制定规范、有标准,操作有依据是必要的,否则术何以为术?术是道的体现,医道是通过具体的一招一式的技术体现的,比如“断者续之”是理论的医道的论述,可具体的一个血管、肌腱、或是肌肉的断裂伤,如何进行疑缝合,缝合好,使恢复正常功能就是技术问题了。或许有人说了,这是西医的问题,不是中医问题。这不对,就医学来说,运用一切技术,体现医道精神救死扶伤,不论中西,这个技术的精熟都是必要的。所以要勿拘,还要看到术仅是术,比如针能治病、药也能治病,还要看到哪个方法更方便,更好,一是你能运用得更好,一是这个技术的成熟程度更好。如灵枢对有些病也主张“调以甘药”,而伤寒论主谈方药,也是针、灸并论,并且首治言针。
法:术是具体的技术,而法是一个思想的、运用的方法问题。术不要拘泥,不要因小术而不见大道,局限于一些技术上,看不到维护健康的方法,法也是一样。各种方法,传承有自,必有其可取之处,但要深入研究,落实在临床有效上才算,不要单纯作为一个公式,想当然地生硬搬套。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化合、子午流注、乃至五运六气、奇经八脉、十二经十四经以及十一经等等。不要认为是真的这里有个八卦、那里含个五行、这里是平面的阴阳、那里有个立体的八卦等等,要知道,这些仅仅是方便取有的一种方法,非真有也非真无,仅是一法,拘执则失于见实,就如认指作月。要因指见月,通过所指的方向、所用的方法,达到见到明月、见到真实。不为术法所拘,才能有后面的“具通”。
[发帖际遇]: 沉雅诗会表现出彩被天字玖玖陆录入文兴十一载高才卷,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6#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4:08 | 只看该作者
具:就是全部,是具备。是人人都有的、本来的与天然相通的观察能力。
通:人与天通,具通天,都能和天相通。再广而言之,不只是人,天生万物,皆与天通。天黑了你困了,天亮了你醒了,这就是自然、天然,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时至天应,就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顺天,反而就是违天、逆天。
      合欢树的叶、花生的叶天黑就合上,天明就张开,也是一样,也与天通,人法地、法之用治不寐目不合。半夏长成在五月夏之半,音同“半下”,块根在直扎入土的一半,就象胃在消化道中膨出一个大的腔一样,以之治呕吐、治食不下。
   人乃天地自然的产物,万物也是一样,圣人类其情,五谷五菜养其常,五味异常应其变,顺五运之更、六气之化,通常达变以应天。百姓日用而不知者,非不通也。
  天:至高无上,法道而行,而道法自然。天之运,有其道,其道自然而然,不因圣人或百姓的知或不知而有稍改焉。故人人具通天。
   眼:五官中,眼最高。人比畜类,站立代爬行,眼更高,更近于天。故人能役畜以为用。眼,从目从艮,目所止也。儒曰止于止善。目上还有个额,有个顶,目观天下,不能放眼天外。你不可能看到自己的头顶之上。用自己的眼来观察天然所示现的万物情状,察物如是,察人也这样,看病也是这样,看药物也是一样,那么看针、看穴、看脉、看效、看气至看血去,何尝不是这样呢?
   遵从经典,归于天然,止于目观,大道至简,无需多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7#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4:34 | 只看该作者
杂谈易理与中医临床

首先说明,这不是谈学问的,不做考证、文献资料方面的引论。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感想,与大家讨论。
易学,洋洋大观,科举时代,士子考试的五经中,易,被列为群经之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中,无处不体现着这个易经影响下的法则。医学,自然也不例外,“不知易,不足言太医”,大的医生,当然是读书识字有学问的,读过书读过经,明白易经的理,识病断证能透,病家会信任。这是说的大医。一般临床医生,你会割个瘤、割个痔、剜个肉补个疮的,知不知易没关系。过去的外科医生、修脚的、剃头的、治疣的、点痣的,手艺好就行了,不识字又何妨?现在的西医外科医生一样,手术精良,能在显微镜下精确缝合脑血管,同样不需要知《易经》是何物。
    大医为什么要知易,易是谈什么呢?现在说的易,是指《周易》,史说有三易,还有《连山易》、《归藏易》,后二易不见了,唯《周易》仅存。《周易》是周文王在拘留所关押时,心里忧虑,推演而成。史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这个事。现存的来看,就是一些筮辞的记录,卜筮的现象记录。象看病有病例一样,一些占卜记录有什么可看的,为什么成为经典呢?这要归功于孔子,孔子对周易做了注解、阐述、发挥,写了十个方面的解释,或是不同方面的十篇文章,史称《十翼》,就易的阴阳道理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上升到了经天纬地大道理方面。医学作为一个方面的小术,自然在这个法则下是完全适应的。
    易经是怎么卜筮的?孔子是发挥了些什么呢?简单说,就是用阴阳。这在医家的《内经》中,阴阳也是广泛应用的,当然内经还用了五行、干支。易经是没有的,只是阴阳。后来卜筮家杂合而用,那是后来的事,周易和孔子的十翼中,只说阴阳。
[发帖际遇]: 沉雅 竟胆大妄为当街调戏开封府第一美人薛清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8#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5:1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就是四象,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这四象。四象之中再分阴阳,就是八卦。乾、坤、坎、离、震、兑、艮、巽,这八卦相重,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中,一卦六爻,有阴有阳,加上不同的位置,相邻的关系,就能从时间、空间上断出一事一物的吉凶顺逆。这就是卜筮,平时说的算卦。那么具体到一个人的健康方面,一生方面,一时之态,这个阴阳变化盛衰顺逆,就可看出是有病无病,是什么病,是生是死,是快死还是慢死,是什么时候病能好,不好的死在何时。《内经》中谈这个不是用的八卦,是用的五行法,合五脏而用,这个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另外,《内经》中还用阴阳与四象,“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阴阳、四象的法。
   现在说中医临床。临床是治病的,治病要有方;没方,理再好也治不了病,这不错。但方是怎么用的?是对证应用的,证是怎么认识的?是要辨证;如何辨证,怎么样辨证论治?一是从文献记载的方证,这个就如《周易》记录下的筮辞,这是基本的本源,要知道。但病有万端,有几个是照着书本生病?不照着生怎么办?这就是方法问题。前面说了,易卦的爻有时相、位相、有阴阳之象,同样病、证也是一样,比如说,仲景经方中,有的说“妇人病”如何如何,这就是阴阳定位,首先知道这个大的阴阳,这是治妇人病的;有的还说“亦治男子”“女子亦可”,这就男女通用的方,这是大的阴阳。又说“虚劳虚烦不得眠”这就是明确这是治虚的,有的说“此实也”,这是明确的界定了虚实,虚实分阴阳,这个就是明断。另外的寒热、表里,都是阴阳二分,相对明判。反过来看,怎样才是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呢?就是明确地列举的经方中示范的方证。
    医家说《易》,离了临床的疗效,就没了根本,就是虚谈;医生纯是技术至上,技艺高超,不求《易》理阴阳,则是医匠,现在说叫“技术统治了医学”,不妨能成为良医,但不是大医。这就是“不知易,不足言太医”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9#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5:41 | 只看该作者
医道、医理、医术的再讨论

见有称赞医生的话,叫“医道高深”“医术精良”,就是没有、或是少有说人家“医理明白”的。
医道是什么?道是一个道,老子的“可道,非常道”的那个东西在医学中的体现。是自然的规律、法则、本来面目,是上帝、是天、是神等等,都是道的不同称呼方法,或随时世而便于教化的不同说法。不管叫什么、怎么表述,其道一也。
医道,当然就是行医所遵循的这些自然的法则,是最基本的、最天然的、最本能、最真实的、最合乎天地宇宙本来规律的作为,把这个弄好,医道就算到家了。

医理是什么?既然道不可语言完全表达,人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述自然的本义,就退而求其次,说理。理,就是梳理、条理,一条条分析明白,弄出个结构、框架来,便于人们对道的认知。道理道理,理可以看作是讲“道”的。虽然讲的不全是,但总比没有强,加上人有个脑袋好琢磨事,弄套说辞让人想着思着,也算是近于道吧。讲述医学方面的,就是医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32 岁
2 两
0 条
152
10#
 楼主| 沉雅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1 17:16:16 | 只看该作者
医术是什么?具体的技术。人违道乖理,身心不合,于是生病。你知道人胡作非为就有病,这是知“道”;你能解释他是怎么胡作非为、怎么违反自然、怎么生得病,就是明理;光道理明白还不行,他病好不了。你讲道理让他以后注意,是不错,可当时他肚子痛得满地打滚,讲道理是不管用的。你给他打一针阿托品、或是喝一碗花椒水、或是针一下足三里,他立即不痛,哭着来的,笑着走了。这就靠技术,医疗的具体技术。他就会说你医道高、医术良了。

反过来说,如果只是理论解释得很明白,不知用什么药、多大量,不知怎么针、针哪里,解决不了问题。他就会说你:理论不错,这人医理明白。没说的话就是:医道不咋地、技术上不行、是个说嘴的。
所以,道以术显,道是通过具体的技术来体现的;理因术明,理论在技术上得到明确的验证才是正确的理论。
有人说医方、经方,只记方子治什么病没有什么理论;《内经》不实际只是空谈,就那么十三个不常用的方,不实用。这都是片面的。医方的存在流行,其生命力的源头所在,就是合乎道,不是不讲理,是高于理的道之所在。医经能流行至今,有效地指导着人们认识疾病、如何用方,本身就是道的阐述。
学医要体道,学经要明理,学术要精良。三者并行不悖,又各不相同。如若只是讲理,头头是道,好象明白,游离术外,难以落实,则终是说辞,与道有隔,与术去远。从术入手,学有效技术,从中体认道之所在,进而明乎其理,最后就是道、理、术无碍,一而三,三而一也,归于道之一统上来。
执术而迷于术,不见道理,就是眼界不高;谈道说理而技术不精,就是眼高手低。眼手俱高当然好,一时高不起来,先从术入手也好。所以说学秘方、学方证、学“过街笑”、针金针、学效穴、学“一针灵”,并不是不讲道理,以为一个秘方傲天下,一个牛穴走天涯。如此则是“迷信”之一种。而学理论也要慎防以为脏腑、阴阳、气血、五行、经络、八纲理论一掺合,就可以包治百病,这也是迷于理而障于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5-10 02:51 , Processed in 0.368544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