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124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流人物] 一代奇才金圣叹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内容来自互联网,侵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沙发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8-5 21:35:14 | 只看该作者
金圣叹的早死,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悲哀,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更是中国文人的悲哀!
  
  万历年间,在风景秀丽,人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诞生了三位怪人,号称“苏州三妖”,分别为僧妖三茁和尚、戏妖王子嘉、儒妖金圣叹。其中金圣叹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实乃一狂狷之士,之所以取名“圣叹”,意思就是“叹息自己生不逢时,否则孔圣人也要惊叹我的才华”。其狂妄自大可谓亘古少有,这种性格也给他的一生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金圣叹一生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其他如佛经、道经亦有所涉猎。
  
  生逢乱世多不易
  
  金圣叹的出生年月学术界向来颇有争议,但大概就是在万历三十五年间(1607年),此时距清兵入关也只有37年,因此金圣叹一生生活在明末清初大动乱的年代,亲眼目睹崇祯末年动荡的政局,经历过甲申,已酉之变,目击江南志士的抗清斗争,也见过一大批遗民入清的宦海沉浮。所有这一切,无不对他的生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他独特的人生观。
  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十岁的时候才被家人送进私塾,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金圣叹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但为了怕挨先生板子,还是要读得烂熟。11岁时大病了一场,这倒是读课外书的好时候,《妙法莲华经》《史记》《水浒传》《离骚》等这些对他学术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书都是在那时接触到的。12岁时发现了贯华堂的古本、善本藏书甚多,这也关系到他一生的读书著述。还有那本《西厢记》似乎也是幼年时在私塾读书时偷看的,看到精彩处,不思茶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或卧者三四日。有一次还被塾师抓住,金圣叹如实相告,塾师倒不责怪,说道:“孺子真是世间读书种子。”
  大概是少年任性,小时就自负大才,他自己说:“为儿时,自负大材,不胜佗。恰似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止我一人无沉屈者。”因为恃才傲物,所以同试官开了一些玩笑。年纪稍长,从不懂事到懂事,对科举也慢慢重视起来。从他最后能补庠生,说明他的文章还是中程墨的,不然,明神宗也不会将他拔置第一。
  金圣叹受李贽影响颇深,毕生反抗传统。“六才子书”的观念,是受李贽的启发。清代名剧评家李渔《闲情偶记·格局第二》说:“读金圣叹所评《西厢记》,能令千古才人心死。……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晰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称金圣叹为千古才人之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板凳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8-5 21:35:31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成就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他斥责犯上作乱,释“水浒”之名为“恶之至,进之至,不与同中国”,反对“以忠义予之”。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鱼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盗贼的官军,并意识到“一高俅”之下还有“百高廉”、“千殷直阁”及其狐群狗党,结成祸国殃民的社会势力,108人“不得已而尽人于水泊”是“乱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他宣扬“忠恕”、“孝悌”之类儒家道德规范。然而又揭露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赞美崔莺莺、张生的叛逆行为,讥讽迂腐秀才们视《西厢》为淫书,而推《西厢》为“天地妙文”;他接受佛教的虚无思想,视人生若梦幻,所谓“天地梦境”,“众生梦魂”。然而他又直面现实,并孜孜于述作,以为人生疾苦,人命无常,富贵难求。可以看出,金圣叹的思想中是充满着矛盾的。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见解独出手眼,继李贽、叶昼之后将小说戏曲评点推到新的高度。他自谓评书旨在探索创作规律,在这方面确实颇有创见。他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指出:《水浒传》令人看不厌“无非因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而塑造性格成功的关键是捕捉住人物的独特个性,“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性格,也要显示出同中之异。他的评点中还涉及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应表现出多面性、复杂性,又应表现出统一性、连贯性的问题,如他认为《水浒传》中先写鲁达以酒为命,后写鲁达涓滴不饮,“然而声情神理,无有非鲁达者”;写李逵朴质中又有奸猾,而“写得李逵愈奸猾,便愈朴质”。也涉及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问题,“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在众多的人物中应突出主要人物,如说“《西厢记》只写了三个人:一个是双文,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若更仔细算时,《西厢记》亦止为写得一个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他所说的“澄怀格物”,就是指要求作家忠实、客观地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实际上是要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性格,要靠冷静细致的观察,要靠设身处地的体验,即所谓“动心”、“现身”。他也很重视情节和结构:认为情节要出人意外,用“奇恣笔法”、“龙跳虎卧”,但又要合乎情理,“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一部书只是一篇文章”,作者必须全局在胸,因此讲究“过接”、“关锁”、“脱卸”等承上启下的写作手法,要求行文如“月度回廊”,有必要的顺序。总之,金圣叹已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地板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8-5 21:35:47 | 只看该作者
金圣叹留下的完整的批评仅有两部,即“金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金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可以把金批《水浒》看作金圣叹对于政治的个人认识,在这里它完整地体现了金圣叹的政治理念,治世理想和社会意识。在这部书中,金圣叹首先表明了自己“民重君轻”的立场:“大君不要自己出头,要让普天下人出头。”同时,他公然明言“乱自上出”,官逼民反,把农民的铤而走险直接归罪于统治者的失政。金圣叹更对尸位素餐的官僚阶层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关节,则知通也;权要,则知跪也;催科,则知加耗也;对簿,则知罚赎也!民户殷富,则知彼连以逮之也;吏胥狡狯,则知心膂以托之也。”其意思就是把官与盗划上了等号,借《水浒》而为现实张目,指着秃子骂和尚,真可谓惊世骇俗之举!
  金批《西厢记》,首先即把它等同于《离骚》《史记》《杜诗》等儒家经典,把它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去评价,这在当时,没有一定的胆识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即使少数文人有此见识也未必会表达出来。圣叹则首先肯定了《西厢记》的思想意义。他从一“淫”字入手,开宗明义地说道:“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后日定坠拔舌地狱。”他把人欲与淫截然分开,把正常的人欲视为至善至美,公然对宋明理学道统社会的“存天理,灭人 欲”提出异议,借《西厢记》为人欲正名,反映了金圣叹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他对于男女情爱的观念,在当时正是空谷足音,即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亦不让今人矣。金批《西厢记》,每一篇都称得上是非常可读的小品散文,圣叹每每引申开来,另辟蹊径,抒写了自己内心的大千世界。如其《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恸哭古人》《留赠后人》,以及每折之前的题解,都可以当作独立的文章去读。这些文章既与《西厢记》有关,又游离于《西厢记》之外,谈人生,谈游历,谈趣闻,充分展示了圣叹自己的人生向往与审美情趣,显示了与《西厢记》同样的生命价值观与生活观,是真正的圣叹文字。
  
  哭庙抗粮被冤杀
  
  顺治十六年,江苏巡抚朱国治到任,苏郡大荒,人称“朱白地”。十七年十二月,山西人任维初任吴县县令,他用残暴的手段征收钱粮,“吴县非刑,预征课税”——凡欠粮赋不赶紧交齐的,就用有裂纹、被尿水泡过的大毛竹片抽打。受责者,皆鲜血淋漓,俯伏而出,不能起立。这是新政权的残暴统治,老百姓胆战心惊,且又无比愤恨。就在矛盾尖锐的时刻,顺治皇帝死了。“哀诏”二月初一到了吴县,巡抚朱国治率抚、按、府、长、吴五署官员齐集府堂设幕哭灵。诸生百余人集中于文庙,鸣钟击鼓,旋至府堂,跪进揭帖,相从而至者千余人,号呼而来,要求惩办吴县县令任维初。这个动作的政治目的是十分明显的,试想“国丧”期间,正是“当事战兢惕厉,礼有弗备,明法随之”的敏感时期,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还没有临朝的“人神乏主,亿兆靡依之际”,那么多的人齐集而来,又不是为了哭丧,而是请愿闹事,岂不令人大骇。
  朱国治当场逮捕了倪用宾等十一人,想以此弹压事端。但这没能吓退苏州的读书人。金圣叹目睹并经历了这一切,当天晚上,热血沸腾的才子连夜草就了《十弗见》一书,痛快淋漓地揭露当政者贪赃枉法的种种罪行,最大化地张扬了自己的人格精神。
  金圣叹和这些读书人不可能不知道带头“抗粮哭庙”的后果,他们就是要在这特定的时刻,置生死于不顾,表明他们无可忍受的政治态度。这是反抗,是对刚刚站稳脚跟的清政权表示江南知识分子的愤怒和人心的向背。
  六月二十日,圣旨下,十八名士人被判“斩立决”。七月十三日,“哭庙案”及“无为案”的人犯,被斩于江宁(今南京)三山街,一时间“披甲乱驰,郡官皆散,法场上唯有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在这十八个被杀的苏州士子之中,即有金圣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8-5 21:36:31 | 只看该作者
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
  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这是圣叹临终所留下的三首绝命诗中的一首,字里行间依然还是那份狂放不羁和对人生的豁达。鲁迅先生曾经把晚明社会比作一个“烂若桃花”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着傲世独立的士人文化,也弥漫着一股末世颓废与无奈的情调。金圣叹的艺术审美和人生趣味,所反映出的正是明清之际的时代精神与生命智慧。纵观中国古代各类文化典籍,最为缺少者即是个性与有趣,传统士人达则不必说了,成为官僚社会一分子,自然是官样文章,灵性全失;真正困了,又是一幅悲戚与怨毒嘴脸。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能够称得上有趣的个性文字真是少而又少,而真正通人情达物理识趣味的文人,就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而金圣叹的文字,则无疑属于这少而又少的文字,而金圣叹的为人,也无疑属于那屈指可数的文人之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5-20 13:43 , Processed in 0.34189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