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540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神兽与怪兽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0:4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源自互联网,侵删

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文化传承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种神兽,如白泽、夔、凤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鸟、毕方、饕餮、腓腓、诸犍、混沌、庆忌等。想必很多人是只闻其名,也不知其情不知其形,更不知其真实情况。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4铜钱 +30 谷物 +30 纹银 +7 收起 理由
云荇 + 10 + 10 + 2
苏徊 + 5 + 5 + 1
沈陌 + 10 + 10 + 2
宋行止 + 5 + 5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8#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53:06 | 只看该作者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山海经》所记载的蛮荒古兽。
【经文】
《西次四经》崦嵫之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委蛇
委蛇,汉族神话传说中的蛇。人首蛇身,并且有两个头。它的身子是紫色的,头则是红色的,长度差不多和车辕相当,特别讨厌雷声,每次打雷的时候都会呆立不动。
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 ;2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出处 《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委(wēi)蛇(yí),又名延维。人首蛇身,并且有两个头。它的身子是紫色的,头则是红色的,长度差不多和车辕相当,特别讨厌雷声,每次打雷的时候都会呆立不动。《山海经海内经)》有载。传说中,见到延维后而能活命的人就能称霸天下。《庄子达生篇)》中说齐桓公曾经见到过委蛇,后来果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近代学者闻一多《伏羲考》中则说它为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像。
《庄子·达生》:“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魍魉
魍魉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山川精怪。一说为疫神,是颛顼之子所化。出自《孔子家语·辨物》等著作。
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一说为疫神,传说颛顼之子所化
孔子家语·辨物》:“木石之怪夔魍魉(wǎng liǎng)。”
汉·蔡邕独断》:“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弱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弱水,为魍魉鬼;一居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曰:‘某闻山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鸺鶹岁久能人语,魍魉山深每昼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率然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蛇。《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 常山 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惟我圣后,神武盖天,威光佐扫,辰彗北弯,首尾争击,气齐率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7#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4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4:10 编辑

商羊
商羊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神兽,每当大雨到来之前,会屈着一只脚在田间飞舞。
《孔子家语.辩证》: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儿童有屈起一脚,振讯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也。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雨为灾。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惟齐有备不败。
汉·王充《论衡·变动》:“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

宋·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生于北海之滨。”
清·沉树本《大水叹》诗之四:“今岁商羊舞,沉浸连千村。”

商羊鸟是一种吉祥鸟,每逢阴天下雨之前,就有成群的商羊鸟从树林里出来,又蹦又跳,又窜又闹地玩耍。天长日久,人们见商羊鸟出现,就知道雨要降临,家家户户挖沟开渠、疏通水路,为灌溉良田作准备。随着历史的变迁,商羊鸟逐渐绝迹,当地人们再也看不到商羊鸟的足迹。于是,每当天将大旱时,人们就自扮商羊鸟,戴面具,拿响板,单足高跳,并模仿商鸟摇头晃脑,脚挂铃铛,蹦蹦跳跳。该舞的动作也出现在当地一种叫做“碰拐”的儿童游戏中,此游戏为两儿童各将一腿抱起,用膝盖相互撞击。据商羊舞老艺人讲,此种游戏即出自商羊舞。至今,在古典舞中仍有“商羊腿”的动作名称,其动作是一足立一足抬起,与此类似。


讹兽
讹兽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拥有娇好的面容,身体是兔的模样,仪态优美,举手投足间灵气四散,还会说人话。
传说讹兽能说会道,人和动物都爱聚在它身旁,可是讹兽话中真言不多,喜欢骗人。这种灵气充满善意的妖兽,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
《神异经》:“西南荒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

庆忌
庆忌是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异兽,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黄色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
据《管子‧水地》记载“涸泽数百岁,谷之不徒、水之不绝者,生庆忌。庆忌者,其状若人,其长四寸,衣黄衣,冠黄冠,戴黄盖,乘小马,好急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


马交
马交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神兽之一,传说马交以虎豹为食,可以用来御兵。
《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táo)駼(tú)。有兽焉,其名曰驳(bó),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qióng)。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马交的体型像普通的马一样,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6#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30:18 | 只看该作者
青牛全名:"板角青牛",太上老君之坐骑。
青牛:乃是上古瑞兽"",除了名貌像"",其他跟"牛"没有一点关系,。
相传,兕:状如牛,苍黑,板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
意思就是说:兕这种生物长的很像水牛,但皮毛是青黑色,头上只有一根向天牛角(板角:向天的角)。只有天下即将兴盛,才会出来现世。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两段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意思是:兕在帝舜葬地的东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状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长着一只角。这里的兕就是指青牛。
西游记》中形容兕大王:独角参差,双眸幌亮。顶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长时搅鼻,口阔版牙黄。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钢。比犀难照水,象牯不耕荒。全无喘月犁云用,倒有欺天振地强。两只焦筋蓝靛手,雄威直挺点钢枪。细看这等凶模样,不枉名称兕大王!
瑞兽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状如牛,苍黑,板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

老子
李贽《答周二鲁书》:“此儒者之用,所以竟为蒙庄所排,青牛所诃,而以为不如良贾也。”

煞神
原三煞神之一。 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撒豆谷》:“ 汉 世京房之女,适翼奉子, 奉 择日迎之, 房 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

木精
传说是千年木精所变之牛,在《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嵩高记》记载:“山有大松,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
《地理志》
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
(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虽然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年)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在目前所见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我只发现一条与此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3]此处上一句显然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此哀册作者为耶律孝杰(即张孝杰),说明辽朝汉人对青牛白马的故事也是非常熟悉的。
宋代文献中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最早见于范镇《东斋记事》卷五:
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则前史所谓迭为君长者也。此事得于赵志忠。志忠尝为契丹史官,必其真也。前史虽载八男子,而不及白马灰牛事。契丹祀天,至今用灰牛白马。予尝书其事于《实录·契丹传》,王禹玉恐其非实,删去之。予在陈州时,志忠知扶沟县,尝以书问其八男子迭相君长时,为中原何代。志忠亦不能答,而云“约是秦汉时”,恐非也。[4]

《东斋记事》
撰述于熙宁、元丰间。范镇既谓“此事得于赵志忠”,则很可能是出自赵志忠(或作“赵至忠”)所撰《虏廷杂记》。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载:“以契丹归明人赵英为洪州观察推官,……更名至忠。至忠尝为契丹中书舍人,得罪宗真,挺身来归,言庆历以前契丹事甚详。”赵志忠于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叛辽投宋,撰有多种介绍辽朝情况的杂史、笔记、舆图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献上朝廷的《虏廷杂记》十卷,[5]宋人有关辽朝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此书。《东斋记事》所称《实录》即《仁宗实录》,《仁宗实录》由王珪、范镇、宋敏求奉诏编纂,成书于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6]据范镇说,他曾将赵志忠所述青牛白马的传说写入《仁宗实录·契丹传》,但后来被王珪(禹玉)删去了。另据范镇介绍,他在陈州时,还与时任开封府扶沟县知县的赵志忠通信讨论过青牛白马的问题,——这大概是治平三年(1066年)的事情。[7]
从宋代文献来看,宋人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赵志忠。除上引《东斋记事》外,这一故事还见于两种宋人著作,一是《类说》,一是《东都事略》。曾慥《类说》卷二二“青牛白马”条与《东斋记事》的文字相当接近,此书系抄撮群书而成,我怀疑这条内容就是抄自《东斋记事》。《东都事略》卷一二三附录一《契丹传》的记载则与《东斋记事》略有不同:“初,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一男子即大贺氏也。八子为八部。”这或许是出自《虏廷杂记》,但更有可能是出自《两朝国史·契丹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沈陌 + 10 + 10 + 2
苏徊 + 5 + 5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5#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2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4:10 编辑

呲铁又叫啮鉄,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妖兽。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 ,出自《神异经》。

有关于呲铁的记载都出现在你南方,《玄黄经》云:南方啮鉄,粪利为刚。食鉄饮水,肠中不伤。
《神异经》对呲铁外形的记载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玄蜂
玄蜂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及书籍中记载的妖怪之一,它是一种巨大的,腹部跟壶一样大,会蜇人,且有毒能致人于死。在《山海经 海内北经》和《楚辞 招魂》中曾被提及。
山海经》海内北经:产于大荒,有剧毒。“大蜂,其状如螽。”
楚辞-招魂》:玄蜂若壶些。王逸注:言旷野之中,有飞蜂腹大如壶,有毒,能杀人也。


山臊
山臊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神异经》云:“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一足,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白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普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
山臊是传说中西方深山中的似人怪兽,因鸣声似“山臊”而得名。高仅一尺余,赤身裸体,性不畏人。常捕虾蟹往人燃的篝火旁炙烤,并偷食盐以佐食。人如遇逢,患寒热病。凶此,用竹燃篝火,山臊畏爆响声便不敢来。
人脸猴身,身高只有一尺多,只有一只脚,裸露着身体。
神异经》中的山臊又称山魈、山猱等,是山中的一种动物,形似猴,身被黑褐色长毛,头长大,尾极短,眼黑而深陷,鼻部深红,两颊蓝紫有皱纹,以其状貌丑陋,旧时称之为山怪。这段文字说:在西方的深山里,有一种人形的鬼魅,名叫山臊,身长尺余,性嗜虾蟹,它常常袒身露体,到溪沟里捕捉虾蟹,之后,趁着人们进帐篷住宿的当儿,在夜色之中,便把虾蟹放在篝火上烧煮,并偷盗食盐,蘸着吃。
《聊斋志异》原文
孙太白尝言:其曾祖肄业于南山柳沟寺[2] 。麦秋旋里[3] ,经旬始返。 启斋门,则案上尘生,窗间丝满。命仆粪除[4],至晚始觉清爽可坐。乃拂榻 陈卧具,扃扉就枕[5],月色已满窗矣。辗转移时,万籁俱寂[6]。忽闻风声 隆隆,山门豁然作响。窃谓寺僧失扃。注念间[7],风声渐近居庐,俄而房门 辟矣。大疑之。思未定,声已入屋;又有靴声铿铿然,渐傍寝门。心始怖。 俄而寝门辟矣。急视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 皮色;目光睒闪[8],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9];舌动喉 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公惧极;又念咫尺之地,势无所逃,不如因而刺 之。乃阴抽枕下佩刀,遽拔而斫之,中腹,作石缶声[10]。鬼大怒,伸巨爪 攫公。公少缩。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公随衾堕,伏地号呼。家人持 火奔集,则门闭如故,排窗入,见状,大骇。扶曳登床[11],始言其故。共 验之,则衾夹于寝门之隙。启扉检照,见有爪痕如箕,五指着处皆穿。既明, 不敢复留,负笈而归[12]。后问僧人,无复他异。
  《阅微草堂笔记》笔捧楼山魈
余督学福建时,署中有“笔棒楼”,以左右挟两浮图也。使者居下层,其上层则复壁曲折,非正午不甚睹物。旧为山魈所据,虽不睹独足反踵之状,而夜每闻声。偶忆杜工部“山精白日藏”句,悟鬼魅皆避明而就晦,当由曲房幽隐,故此辈潜踪。因尽撤墙垣,使四面明窗洞启,三山翠霭,宛在目前。题额曰“浮青阁”,题联曰:“地迥不遮双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自此山魈迂于署东南隅会经堂。堂故久废,既于人无害,亦听其匿迹,不为已甚矣。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3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1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4#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2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4:11 编辑

大风
汉族神话传说中一种凶恶的鸷鸟,被羿射杀于青丘之泽。
时为害于民,被羿射杀于青丘之泽。因其大,振翼则起风,故又说为风伯。其说始见于汉。
大风"又名"大凤",传说是孔雀的亲戚。性极凶悍,身体特大,一展双翅能遮住半边天,双翅一肩动就刮起了飓风,大树被连根拔起,房屋成批倒塌。

根据《山海经》记载,状如犬而人面,见人则笑,其行如风。其现为大风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刀劳鬼
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二中有记载:临川间诸山有妖物,来常因大风雨,有声如啸,能射人,其所着者,有顷,便肿,大毒。有雌雄:雄急,而雌缓;急者不过半日间,缓者经宿。其旁人常有以救之,救之少迟,则死。俗名曰“刀劳鬼”。
当风雨交加的时候,刀劳鬼才会出现,当他出现时他会发出吼声并吹出一种气体;被攻击到的人如不及早就医,则会在半日之内毒发身亡。


多即
形状象西方的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当康
当康又称牙豚,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兽之一,是一种兆丰穰的瑞兽。

当康是一个“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一般,抱在外面’’的怪兽。
《山海经·东次四经》:“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鳝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当 康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衔懿行云:“当康大穰,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
胡文焕《山海经图说》云:“钦山中有兽焉,状如豚,名当康,其名自呼。见则天下大穰。韩子曰:穰,岁之稔也。”
骈雅》云:“当康,牙豚也。”郝懿行注:“当康大穰,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
太平御览》九百十三卷引《神异经》云:“南方有兽,似鹿而豕首有牙,善依人求五谷,名无损之兽,所说形状与此兽近,当即此。”
图解山海经》:“山中栖息一种野兽,其外形象猪,却长着大獠牙,名字叫当康,它发出的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天下要获得丰收的时候,它就从山中出来啼叫,告诉人们丰收将至。所以它虽然样子不太好看,却是一种瑞兽。”
郭璞《图赞》:“当康如豚,见则岁穰。”
“当康大穰”为丰收呜瑞,是农耕时代所祈望的喜事。数千年来,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命运,而猪又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在民间每当除夕夜晚,有“肥猪拱门”之说,是作为农业丰收的象征,据说“肥猪”会驮着元宝来拱门。民间剪纸中也有这一题材,成为一年起始的美好祝愿。这与当康的“其呜自叫”可能有一种精神和理念上的联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风狸
风狸 别名风生兽。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
风狸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别名风生兽。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抱朴子(仙药)》有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3#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2:21 编辑

乘黄
乘黄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异兽名或神马《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
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注:“乘黄,神马也。”后用以指御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地狼
地狼是汉族传说中生活在土中的一种怪物,外形像狗,跟其他怪物一样,修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拥有人型的外表。《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地狼是古代汉族传说中居于地下的狗。古代视为凶兆。 《尸子》:地中有犬,名曰地狼。地狼,生活在土中的一种怪物,外形像狗,跟其他怪物一样,修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拥有人型的外表。
  • 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 《晋书·五行志中》:“是时辅国将军孙无终家於既阳 ,地中闻犬子声,寻而地坼,有二犬子,皆白色,一雄一雌,取而养之,皆死。后无终为桓玄所诛灭。”
  • 《宋书·五行志二》:“晋惠帝元康中,吴郡娄县民家闻地中有犬声,掘视得雌雄各一。还置窟中,覆以磨石,宿昔失所在……其后太守 张茂为吴兴兵所杀。”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丹虾
丹虾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巨虾。身长十丈,须长八尺,其说始见于汉。
洞冥记》:“有丹虾,长十丈,须长八尺,有两翅,其鼻如锯,戴紫桂之林,以须缠身急流,以为栖身之处。马丹尝折虾须为杖,后弃杖而飞,须化为丹,亦在海傍。”


冰蚕
传说中的一种蚕。《拾遗记》卷十:“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
传说中的一种蚕。《拾遗记》卷十:“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唐尧之世,海人献之,尧以为黼黻。”袁桷《伯庸开平书事次韵》:“桂蠢除烦来五岭,冰蚕却暑贡三齐。
《春秋异考》
冰蚕,性至阴,有剧毒,产于北冥蛮荒,柘叶为食,丝极韧,刀剑不可断,作琴瑟弦,远胜凡丝矣,然遇火即化。
阴兴于三九,故冰蚕三变而所消,死于九,三九二十七,故二十七年而茧。
然若以冥泠柘为食者,可九变,喜战好斗,两蚕相遇,不死不休,死者可化茧,茧破则复生,九死而九生者,冰蚕魄也!十丈之内莫敢近,遇之则冻毙,然得之以烈火煅,可得冰蚕珠魄,至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产鬼
产鬼[1] ,有二义,一指妇人因难产死去为鬼者;临产时为祟作祸害死产妇之鬼怪。前义较早的记载见《搜神记·诸仲务女》:“诸仲务,一女,显姨,嫁为米元宗妻,产亡于家。俗闻,产亡者,以墨点面。其母不忍,仲务密自点之,无人见者。元宗为始新县丞,梦其妻来,上床,分明见新白,面上有黑点。”此必是产鬼。《夷坚甲志·卷五·蒋通判女》写台州签判钱符宿寺遇产鬼,“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语。审视盖一妇人,戴圆冠,著淡碧衫,系明黄裙,状绝短小,久之不动。”符默诵咒语,鬼“遽掀幕而出”。符又再梦“前人径登床,枕其左肩,体冷如冰石”,自言蒋通判女,产亡于此。强符与合,符力拒之而醒。《夷坚丙志·卷十六·会稽仪曹廨》所叙产鬼“罗衫而粉裳”,该家小儿看见鬼坐其母亲装梳处理发;老妪则见其“在窗外折桃花一枝,簪于冠,笑而入”。世传鬼畏桃花,产鬼似是例外。与产妇有关的鬼怪有二:“语忘”和“敬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语忘敬遗,二鬼名,妇人临产呼之,不害人。长三寸三分,上下乌衣。”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却目为造成难产的鬼:“道书载有二鬼,一曰语忘,一曰敬遗,能使人难产。”据说只有借正乙真人催生符方能驱除二鬼。产鬼是人们对妇女死于生育现象的一种解释,包含着寻求保护和祈求平安的强烈情绪。还有产鬼畏伞之说[3] ,见于清·许奉恩所著《里乘》言某一乡人名毕酉在外做工,其妻将临产,每夜必归家宿。一天晚上回家途中遇一妇人。闲聊中,得知此妇即鬼,听说乡人妻将临产,欲找其当替身。乡人不敢泄露真实身份,佯装欢笑向鬼祝贺,随后打听到了劾治鬼的办法。到家后,妻正腹痛,他立张两顶雨伞,使鬼无处下手。未几,妻产一儿。鬼大怒,知己伎俩被泄露,愤怒而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2#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08:37 | 只看该作者
鲛人
鲛人,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干宝搜神记》记载,鲛人神秘而美丽。西方传说里的美人鱼与鲛人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里神秘而美丽的生物,是人类对神秘海洋生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欧洲传说中的人鱼与中国、日本传说中的,在外形上和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有时也与“美人鱼”外形有所分别。而美人鱼即是有散发出美感成份的人鱼,主要为雌性,经常出现于各地传说与童话,美人鱼性善,不能发声。鲛人性恶,可吟唱魅人。
鲛人,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鲛人即是西方神话中的人鱼,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鲛人的油,一旦燃烧将万年不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此说《博物志》、《述异记》并载之而文小异。《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又《太平御览》卷八0三引《博物志》(今本无)亦云:“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述异记》又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传说中的“鲛人”神秘而美丽,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鲛人不仅是个传说,他们很可能是生活在南海外岛屿上的居民,与中国有贸易往来,而且一位“鲛人国王”还客死山东,并在中国留下了后裔。
李商隐锦瑟》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倾倒。倘问此诗之义,最让人佩服的是梁启超的说法:“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也就是说这种诗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诗家之景,是只可以想象不可以当真的诗家虚文。读者只需品味诗美就是,不必非要问诗美的材质。
虽然诗家虚辞“于理则无,于情则有”,但这两句费解的诗,却并非虚作张致,而是事出有典,利用典故作喻。西人把这种通过复杂的典故组合构成喻体的修辞法叫“形上比喻”。如同猜谜,解诗者需要对典故的各种隐藏意义都非常熟悉才可能解开谜底。“不屈不挠的博学”是读书人的顽疾。让我感兴趣的,是这诗上联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三个意象,联系着传说中的“鲛人”。
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鲛泪,亦作珠泪,龙眼,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龙眼》。珠泪不仅可以解百毒,而且可以软玉香铜。
那么,鲛人究竟是哪里人呢?郭璞注《山海经》时谓“雕题国”人为鲛人,古音中,“雕题”与“鲛”可以互转,与海南岛的“黎”族也颇为音近。黎族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据说松江的黄道婆就是从黎族群众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而被家乡人民尊为纺织神的。但黎族和大陆交往较早且频繁,并无过多的神秘可言。从鲛人一年甚至于几年才能来一次大陆判断,他们住得似乎比海南更远。而鲛人记述中的水底居住,也许就是指住处周围全是水,仿佛是在水下。综合这些因素,鲛人应该是住在南海外大洋上的小岛居民。从出产珍珠和方位上判断,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人最为接近。
苏禄人和大陆交往也很多。元人《大德南海志》、《岛夷志略》和《元史》中都记载苏禄人在南海岛居,其俗“男女断发,缠皂缦,系水印花布。”产珍珠,“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有径寸者。”他们的珍珠是全世界最佳,他们的居所邻近出产色绢的爪哇。
杨慎《升庵诗话·子书传记语似诗者》引《韩诗外传》:“ 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 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唐·杜甫《雨》诗之四:“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 端木蕻良 《女神》:“海的女神带着鲛人和蜃女,在绿色的云片里嬉戏。”
在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当中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着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在搜神记与博物志里有记载南海鲛人。
  在西汉司马迁所着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其中提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刘宋时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对于“人鱼”的解释为:“徐广曰:‘人鱼似□,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太平广记》载:海人鱼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出《洽闻记》)


东海鲛人“东海有鲛人,可活千年,泣泪成珠,价值连城;膏脂燃灯,万年不灭;所织鲛绡,轻若鸿羽;其鳞,可治百病,延年寿。其死后,化为云雨,升腾于天,落降于海。”——《寻古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宁律帮助开封府抓获一名盗贼被公示表扬,此项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并参与了年终见义勇为奖评选,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1#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06:17 | 只看该作者
九尾狐
九尾狐,中华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编纂的《山海经》而后来传到日本,朝鲜 等亚洲地区《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九尾狐在神话传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有记载九尾狐是女娲座下神兽之一,而所谓青丘之国以及涂山氏所言都是九尾狐。
《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宋书·符 ” 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 ”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
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
传说为治理洪水而操劳得“股无肱,胫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涂山氏之女就是九尾白狐。所以《聊斋志异·青凤》中的老狐精自称“我涂山氏之苗裔”。
在中国与韩国的传说中,常出现的九尾狐是只有九条尾巴的狐狸。它可以变成艳丽的女人诱惑男人,据说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其实九尾狐并不是指它只有九条尾巴,而是有无数条。据说,当一只狐狸活了超过一千年,它就会变成九尾狐。
历世演化
山海经(周、秦、汉)
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现在原始宗教的图腾信仰中。《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又有是与西王母一同出现的神兽,是祥瑞于子孙兴旺的象征。解读这些古老记载,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原始部族的图腾物,《山海经》说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胁敌人、保护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说“食者不蛊”--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这显然是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千字文(南北朝)
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亦禹娶于涂山氏之女的遗意。后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为妖,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已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则更发挥其说,因而乃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在中国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是很难保住它的神圣地位的。尽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经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经,不免胡作非为,就像没成正果之前的孙猴子一样。不过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最厉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却仍保持着正派风范。可惜九尾狐的光荣史终究是要结束的,只不过因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结束得晚一些,也正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儒林公议(北宋)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狐、神狐,变成坏东西。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 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其实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当九尾狐变成妖精时,妲己这个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精,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诗人、学者阿袁(即陈忠远)《沁园春. 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礼堂常委会议厅首届中国当代商会发展论坛感赋》中所及大抵亦是此义:“驰逐风云,刘项英雄,总不读书。算名厅座上,曾知牧豕;鲜花台畔,仍恋呼卢。一旦从心,万家驻足,满赚金元却脍鲈。今何日,看官商媚笑,左右欢呼。 纷纷权力寻租。更多少来回九尾狐!正世多苗晋,归心元载;时无鲍叔,青眼夷吾。秋老灯红,夜深酒绿,闲御金风忆五湖:扁舟外,问茫茫烟水,谁识陶朱!?”
武王伐纣书、封神演义(元、明)
妲己成了九尾狐狸精,真可说是超级狐妖的完美结合。在小说中的描写,则是由元代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开了头,再由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广而大之。
在《武王伐纣书》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结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逼住现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之所以费了这么多周折,原来是因为行刑的刽子手让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拨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义》在《武王伐纣书》基础上对千年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发挥,写了她做的许多坏事。相反商纣王“才兼文武”并不那么坏,而且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本来江山稳固得很,都是这个千年九尾狐狸精带着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妲己被斩时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写,比《武王伐纣书》更为生动细致。小说极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娇滴滴”地把行刑军士迷得“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宝贝葫芦取了她的首级。《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淫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祸观念推向极致。
其它记载
《山海经》记载九尾狐有食人的特性,那么它不能定义为灵兽,灵兽只有人食它的份,它是不食人的,也有学者认为,九尾狐能食人只能说明它能威胁敌人,这恰能体现保护神的特性,再结合后来的衍生出来的故事,九尾狐实际上是渴望人类生活的,白狐若想幻化为人,要经历千年的修行,传说狐狸修行一百年才多出一个尾巴,修行千年才长出九尾来,而只有九尾才能幻化为人类。正是由于东夷人对狐仙的特殊感情,才成就了<聊斋>的独特成就和蒲松龄的极大成功。
正面寓意
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祥瑞的内涵有二。
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
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从而为后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类性爱魅力,埋下伏笔。

负面寓意
然而,在先秦人的心目中,狐并非单纯的善良之辈,而是善恶同体。同据《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山经》)郭璞注:即九尾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3铜钱 +25 谷物 +25 纹银 +5 收起 理由
云荇 + 10 + 10 + 2
苏徊 + 5 + 5 + 1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20#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2:02:49 | 只看该作者
姑获鸟姑获鸟就是来自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的妖怪,有时以九头的样子显形。 《奇异雑谈》里提到了它的由来,说是死去的产妇的执念所化,抱着婴儿在夜里行走,怀抱里婴儿的哭声就化成了姑获鸟的叫声。晋代《玄中记》。姑获鸟有时会变成夏获鸟,姑获鸟抱走孩子,而夏获鸟收养孩子。


带来灾祸
小孩死掉的孕妇所化,偷别人家的小孩来养,非常怕狗。
又名“夜行游女”,“ 天帝少女”或是“鬼鸟”。能够吸取人的魂魄,所居住的地方都是磷火闪耀的,常在夜晚出来活动,披上羽毛即变成鸟,脱下羽毛就化作女人。传说是产妇所化,会抱走人家的孩子,如果哪个有婴儿的家庭,夜晚忘记了收晾在屋外的婴儿衣服的话,那么一旦被它所发现,就会在上面留下两滴血作为记号;据说它们都是在7,8月的夜里出来活动的。
姑获鸟(也被直接称作“女鸟”)在《玄中记》有记述:“姑获鸟能收入魂气,今人一云乳母鸟……时人亦名鬼鸟。“但肯定无法与煽动楚风九头鸟相比。据学者考证,在中国古代,“九““鬼“两字为通用。这个长着九张人面的大鸟,因为头颅的左顾右盼造成了别扭的步态,据说与鸭子的步伐近似,一些怪异的表情麇集于一身,它出没于宫阙的后花园,并为暴虐的统治带来灾祸。其一,滴血降灾,摄人魂气。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摄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其二,点血儿衣,取人小儿。《天中记》说:“姑获鸟能收入魂气,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已子。胸前有两乳,有小子之家则血点其衣以为志,今时人小儿衣不欲露者,为此也。”
其三,形象丑陋,性情凶暴。宋人周密《齐东野语》中说它:“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头有九,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竟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脰,即脖子)。
此外,据说它还喜欢人们剪下的指甲,以便从中得知人们的祸福。谁有灾祸,它就落在谁家屋上鸣叫(《岭表录异》卷中)。

羽衣仙女
当姑获鸟以妖怪形象风行全国时,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却蜕变出来,并迅速流传开去。这就是从姑获鸟中变异出来的羽衣仙女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这个故事:“姑获鸟昼飞夜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玄中记》/郭璞·晋
鬼车,晦暝则飞鸣,能入人家收人魂气,一名鬼鸟。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犹言其畏狗也,亦名九头鸟
——《天中记》/陈耀文·明
姑获鸟(《拾遗》) [释名]乳母鸟(《玄中记》)、夜行游女(同)、天帝少女(同)、无辜鸟(同)、隐飞(《玄中记》)、鬼鸟(《拾遗》)、时珍曰:昔人言此鸟产妇所化,阴慝为妖,故有诸名。
[集解]藏器曰:姑获能收人魂魄。《玄中记》云:姑获鸟,鬼神类也。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云是产妇死后化作,故胸前有两乳,喜取人子养为己子。凡有小儿家,不可夜露衣物。此鸟夜飞,以血点之为志。儿辄病惊痫及疳疾,谓之无辜疳也。荆州多有之,亦谓之鬼鸟。《周礼》庭氏“以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射夭鸟”,即此也。时珍曰:此鸟纯雌无雄,七八月夜飞,害人尤毒也。
——《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 禽之四)/李时珍·明
又云,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当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酉阳杂俎·羽篇》/段成式·唐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一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逮其过泽国。……身园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齐东野语》卷十九/周密·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9#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56:34 | 只看该作者
混沌
混沌是在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中是四凶之一的怪物,根据《左传》记载,四凶分别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腋下长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时间说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讲“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此间可知混沌乃是戌、亥交汇之间的一段黑暗时间,混沌虚无的状态。

神兽说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庄子叙“七窍出而浑沌死”故事。故事大意为:南海的帝王叫“”,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相会,浑沌对待他们很好。倏和忽想报答浑沌,见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浑沌没有七窍,就为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庄子》中的浑沌其形象其实更接近《山海经》中的神帝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
汉代地理书《神异经》西荒经记载:“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意指混沌是一种像狗,却长着长毛动物,四条腿,像熊却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能走却无法移动,有两只耳朵却无法听见,能通人性,有腹部却没有五脏六腑,有肠子却是直的不弯曲,吃下的食物径直通过;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古书《神异经》说:浑沌外表像犬,四足无爪,有目而不见,行走不便,有翅膀,欺负善良,喜欢残暴的人所以称是非不分的人为“浑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绝对恶灵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说,另行说明,不归此处)
《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8#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54:15 | 只看该作者
腓腓
腓腓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野兽。《山海经》中记载,腓腓的样子像狸,身披鬣毛,长着一条白色的尾巴,饲养它可使人解忧。有点像狸,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类似马鬃的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野兽。《山海经》中记载,腓腓的样子像狸,身披鬣毛,长着一条白色的尾巴,饲养它可使人解忧。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类似马鬃的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
古文记载
原文
(牛首山)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腓腓,养之可以已忧。——《山海经·卷五·中山经

腓腓原型为《山海经》所记载的神兽:有点像狸,白色的尾巴,有鬃毛,养之可以解忧愁。属于高级宠物类。
《山海经》中仅有对各种神奇异兽的文字描写,并无具体的图像及记载,后来大家所看到的各种的图片,都是后人结合自己的想象力,不断丰富演变出来的。
曾有人对腓腓的相关记载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为:腓腓的原型是古代的猫!当然,这种说法仅供参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火鼠
火鼠又名火光兽。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住在南海尽头的火山里的一种奇鼠,是中国古代神兽之一。传说这种老鼠可以在火中生存,它的毛皮火烧不毁,这就让很多人千方百计地寻找火鼠的毛皮。据现代考证,所谓的火鼠皮也许就是石棉
神异经》记载火鼠:“南荒之外有火山,昼夜火燃。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可以作布。恒居火中,时时出外而白,以水逐而沃之乃死,取其毛缉织以为布。”
“南荒之外有火山,长四十里,广五十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火鼠生其中。”
“不尽木火中有鼠,重千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但居火中,洞赤,时时出外,而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绩纺,织以为布,用之若有垢涴,以火烧之则净。”
海内十洲记·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太平御览》卷八二零引 晋张勃《吴录》:“日南比景县有火鼠,取毛为布,烧之而精,名火浣布。”(汉朝的日南郡的北景县有一种火鼠,取它的毛皮来做布,经燃烧后可以得到其中精华,称为火浣布。)
张说喜雨赋》:“南穷火鼠之泽,北尽烛龙之会。”
宋苏轼《徐大正闲轩》诗:“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
元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欣斤塔刺思州:一百零三段“此山中还有一种矿脉,可以用来炼制火鼠。这种火鼠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动物,而是开采到地下的一种东西”;一百零四段“根据其性质我们知道,它肯定不是动物——所有动物都是由四种元素结合而成的,不能抵御火的侵袭。马可波罗有一个名叫苏儿非哈尔的突厥旅伴,他学识渊博为大汗在当地做恪尽职守的臣子已三年。他开采了火鼠以敬呈大汗。据说,在挖掘一座山时发现了这个矿脉。将其碾碎,其中有如毛线一样的细丝;然后暴晒它,使之干燥,然后将其放到铁臼中洗去泥沙,只留下类似羊毛的细丝,并用它织成布。这种布颜色不太白。把布放到火中烧炼,取出之后颜色洁白如雪,每次布匹脏了,将其放到火中就可以洁白如初。”;一百零五段“上面说的火鼠之事都是事实,当地人也是这么说的,其他不同的言论都是妄言。大汗曾经将一块华美珍贵的火浣布赠给罗马教皇,用以包裹耶稣基督的圣骸“。
赵翼《途遇大雪》诗:“先生身将作火鼠,去向炎方尝溽暑。”参见“火鼠布”。
沈德符《野获编·兵部·火药》:“戚继光帅蓟门,又用火鸦、火鼠、地雷等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7#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49:43 | 只看该作者

是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根据中国古代见之于史册的各种汉族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大量传说及历史文献记载还原考古的出土文物证实,由于它生性凶猛,四肢强健有力,弓腰挺臀、威武轩昂,前腿直立、后腿左右分开蹲坐,昂首怒吼、有随时腾跃奋起之势,全身透着一股震撼人心肺之豪气和霸气。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则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们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淫作乐时,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位于城楼后华表上的的两只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的,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出”。
古代建筑中,犼也是“吻兽”之一。

明人陈继儒在《偃曝与谈》中说:犼为章峨山的异兽,形如兔,两耳尖长,身形仅一尺左右,其尿液能使血肉腐烂,常令狮虎畏惧。
一说
《集韵》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
二说
清代东轩主人的志怪小说中《述异记》有载:犼,形类马,长一二丈,有鳞片,浑身有火光缠绕;会飞,食龙脑,极其凶猛。与龙相斗时,口中喷火,龙即不敌。有人尝见一犼独斗三蛟二龙,斗三日夜,杀一龙二蛟方毙。原文:“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三说
东海有兽名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体型虽小,亦能搏龙,胜后以其食之。
一就地位而言;
望天吼能够高居于象征宇宙中心有正倒莲花、中间有佛珠相穿的须弥坐上,所以望天吼被推崇为万事的主宰。
二就忠义而言;
望天吼能够为供奉者添加瑞气,所以是历朝历代帝王们终身供奉的国兽。帝王在世执政,望天吼陪鸾伴架,以助君王识别善恶忠奸、铲除小人,确保国家兴旺、江山永固。帝王架崩后,望天吼在墓地忠诚陪伴并沟通阴阳两界的神灵,使入葬帝王早日入天道轮回人世。所以望天吼被推崇为世间忠义道德的楷模。
三、就功能而言
望天吼被指为中国第一大国兽原因是:能够替供奉它的主人避妖邪、挡煞气、驱除群凶、拔除不祥、聚财、守财、镇宅,护身之兽是世间人心目中至关重要的图腾圣兽。正因有如此神说望天吼才能高踞于有云朵及盘龙衬托的天安门华表上端,与天地神灵、列祖列宗一同享受人们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10 谷物 +10 纹银 +2 收起 理由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6#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47:02 | 只看该作者
獬豸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灋fǎ”。《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fǎ ,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fǎ”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 ”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繁体“灋fǎ ”中的“廌”(读寨音)是一种神兽,其形似
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獬豸,(xiè zhi;豸字同猘)又称任法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獬豸是有着羊的身体、麒麟外观的瑞兽,拥有分辨正与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则会遭受惩罚,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它的角却没有神奇力量,这是它与欧洲传说中的独角兽相区别的地方。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异物志》。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天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法律象征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而“廌zhài”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fǎ”到“法”,“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5#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4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47 编辑

梼杌
梼杌(táowù)在上古时期华夏神话中是四凶之一。所谓”四凶“,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间四位残暴的部落首领,后来被杜撰为四种怪物。古书《神异经》说:梼杌长得很像老虎,毛长,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常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的人。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父。
读《史通·六家第一》,有“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梼杌,其皆春秋之别名乎。”
《史通笺注》注云:“晋乘(读去声),梼(tao)杌(wu),鲁春秋,皆各国史书别名,而又通称为春秋。”
查《汉语大字典》“梼杌”条:1、断木;2、传说中的怪兽名;3、传说中为远古的恶人“四凶”之一;4、楚史名。
“梼杌”与敦煌有关者,当为第二、三种之义。《神异经·西荒经》: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春秋颛顼氏有不才子名梼杌是也,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苗民。春秋所谓三苗书云:“窜三苗于三危。”《历代笔记小说选·汉魏六朝》《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此文还记载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神异经》注道:“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
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凶顽无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状似虎,豪长一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梼杌。——《孟子》。注:“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
《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梼杌,音桃物。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
《孟子·离娄》载,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孟子在这段话中提及春秋时期三个国家史书的名称:鲁国的史书为《春秋》,楚国的史书为《梼杌》,晋国的史书为《乘》。对《春秋》和《乘》的命名,厉来无异义。“鲁以编年举四时为记事之名,故以因名春秋也。”“晋国所记,言之则谓之乘,以其所载以田赋乘马之事,故以因名为乘也。”
《孟子注疏》中的这些解说,未见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唯独对楚之“梼杌”,则异见纷呈。《注疏》说:“自楚国所记而言,则谓之梼杌,以其所载以记嚣凶之恶,故以因名为梼杌也。”显然,这种解释与孟子所说的“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相违背。奇怪的是,人们对此反而没有疑议,却对“嚣凶之恶”生发出五花八门的解说。
“梼杌”究竟为何物,论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说是凶兽的,如东方朔在《神异经-西荒经》中所描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
有说是凶人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所载: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梼杌乃颛顼的不才子,不可教训。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天下之民为之梼杌。
有说是凶木的,如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释曰:“梼杌,恶木也,主于记恶以为戒也。”
有说“梼杌”就是夏鲧的,如薛安勤在《国语译注》中注云:“梼杌即鮌,也写作‘鲧’,传说是远古时代部落首领,神化后变为黄熊。”
有说“梼杌”是形容无知之貌的,如杜预在《左传》注中即言:“嚣凶无畴匹之貌也。”贾逵亦取此说。
还有说“梼杌”就是鳄鱼的,如唐善纯在《释“梼杌”》一文中说:“‘梼杌’正是苗语鳄鱼的意思。”“梼杌”源于苗语,即是鳄鱼,是楚人的图腾。”类似说法尚可举出数端,限于文幅,兹不赘录。
一言以蔽之,用上述诸说诠释楚史何以名《梼杌》,都是牵强的、站不住脚的。孟子在说那段话的时候,当读过晋、楚、鲁三国的史书。否则,是不可能做出“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的结论的。孟子所说的“一也”,当是指这三国历史书的形式特点、内容结构是一致的。
鲁国的《春秋》经孔子修订后流传至今,且有传者三家,谓之“春秋三传”。其基本状况,一目了然,无须多言。晋国的《乘》,早已亡佚。但其所记为田赋乘马之事,也不难理解。据《司马法》所言:“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为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为同,同方百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由此可见,田赋乘马之事,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事。与孟子“事则齐桓晋文”无悖。
另据《左传》记载,晋在城濮战时,仅有战车三百乘。而到昭公十三年,经过约一百年的努力,竟拥有甲车四千乘。这大概就是晋人以“乘”作为史书书名的原因吧。
楚国的史书所记绝不可能是“嚣凶之恶”,前文列举的那些说法,与孟子所言不相合拍,于理不通。“梼杌”二字从木,它一定还有与木有关的本义在。《说文解字》:“梼,断木也,从木,寿声”。而“杌”字,《说文》未收。但收有“兀”字,解为“下基也”。《汉语大字典》“杌”下有一个义项非常明晰:“砍树剩余的桩子”。“梼”和“杌”放在一起,“梼杌”的词义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可是,某些文字学家却反而把它理解得复杂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梼”云:“谓断木之干,头可憎者。”“断木”是,而“头可憎”则为“添足”。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惟梼杌皆从木,纵破为析,横断为梼杌。断而未折其头则名顽。是梼杌则顽之名,因其顽,假断木之名,以名之为梼杌,亦戒恶之意也。”“横断为梼杌”甚是,余则皆为不着边际之发挥。此正应了一句名言:超越真理一步便是荒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10 谷物 +10 纹银 +2 收起 理由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4#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4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42 编辑

猼訑
猼訑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一种样子像羊的怪兽。它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有人说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惧。出自《山海经南山经》。

猼(bó)訑(dàn),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注],佩之不畏。”[注:郭璞云:“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陁。”
猼訑是一种怪兽,它的样子像羊,有九条尾和四只耳朵,它的眼睛却长在背上。有人说取它的皮披在身上,就不知畏惧。
郭璞在《图赞》里说:“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诸犍
诸犍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它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又名 胖郎神,其兽力大无穷,善射。
山海经北山经)》:“有首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
又名胖郎神,其兽力大无穷,善射。此乃威力无穷,被击中者,九死一生,生则残废,生活无法自理,可怕无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夔(kuí)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译文: 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夔(kuí)是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无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译文: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世上只有三只,以上是第一只,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神魔志异·灵兽篇》记载:上古奇兽,状如青牛,三足无角,吼声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则风雨起,雷电作,世谓之雷神坐骑。
更多的 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钱 +5 谷物 +5 纹银 +2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3#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3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律 于 2016-3-18 11:41 编辑

蛊雕
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的哭啼声,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
蛊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是食人。”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骈雅))记:“蛊雕如雕而戴角。”《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蛊雕为兽,有如雕、如豹两种形状:其一,鸟形,似雕独角;其二,豹形,鸟喙一角。
《山海经·南山经》记:“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骈雅》记:“蛊雕如雕而戴角。”
《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郭璞《图赞》:“纂雕有角,声若儿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傲因
傲因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专门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
《神异经(西荒经)》:“西荒之中有人焉,长短如人,著百结败衣,手虎爪,名曰獏。伺人独行,辄食人脑,或舌出盘地丈馀,人先开其声,烧大石以投其舌,乃气绝而死。不然食人脑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钩蛇
钩蛇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钩蛇通过在水中用尾钩把岸上的动物拉入水中捕食。
宋·李石 《续博物志》卷二:“ 先提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滇海虞衡志校注》:“钩蛇,出永昌,此古所传也。言其尾长,能钩岸上人与物而食,亦鳄之类也。今不闻有此事,其亦他徙而去欤?潮州无鳄鱼,永昌无钩蛇,见生聚之胜也。又按《续传志物》以为出朱提,且言水旁日有鬼弹,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物则折,中人则害,罪人徙此不过十日死。此水土恶劣,阴怪得窟穴其中为虐耳。驱之之法,投以烧石,注以溶铁。万众各鸣瓦盆、瓦器以号呼,其物不死即徙,为政者不可不知也。”
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 ,晋·郭璞注:“今永昌郡有钩蛇,长数丈,尾岐,在水中钩取岸上人牛马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2#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31:4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篇:妖怪篇

九婴
九婴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径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1]
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传说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汹涌,人称凶水。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名叫九婴,既能喷水,又能喷火。十日并出时,凶水也沸腾了,九婴嫌水中太热,就跳上岸来,见人就吃,吃的时候,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因此成为后羿第3个斩杀目标。

当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现在甘肃秦安县),自幼即思创造一种符号为天下利用,


就是现在所传的八卦。后来仓颉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制造文字出来,所以伏羲八卦实在是中国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不止一个(河南淮宁县北一里,又上蔡县东三十里,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终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纪,所以成纪那边伏羲所画的八卦尤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边画八卦的地方后人给他起了一座台,作为纪念。每逢下雪之后,那台下隐隐约约还有所画八卦的痕迹。精诚所结,日久通灵,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乱世,就为灾患。所以那九婴就是坎、离二卦的精气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画,一长画;离卦二短画,二长画,共总九画,所以是九个。因为伏羲氏幼时所画的,而且卦痕多不长,所以都是婴孩的样子。坎为中男,所以五个是男形;离为中女,所以四个是女形。坎为水而色玄,所以五个男婴都善用水,而衣黑衣;离为火而色赤,所以四个女婴都善用火,而衣红。大抵这一种精怪所恃者,人不知其来历出身,所以敢于为患。九婴后来被后羿杀死了。

九婴是九头怪兽、怪蛇之属,能喷水吐火造成灾害。
九婴生于天地初分之时,当时天地灵气厚若实质,不知产出多少强横的灵兽怪物。这只九命老妖于深山大泽之中,阴阳之元气氤氲交错,化生而出,乃是九头蛇身,自号九婴。每一头即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产出,无魂无魄,身体强横异常,已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只要有一命尚在,
只需于天地间采集灵气就能恢复。
九头怪九婴自恃有九个脑袋,九条命,丝毫不畏惧北伐的羿,它九口齐张,喷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浊流,交织成一张凶险的水火网,企图将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条命,射中一个头后,非但不会死,而且会很快痊愈,故再使连环箭法,九支箭几乎同时插到九婴的九个头上,九婴的九条命一条也没留下。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1#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29:51 | 只看该作者
白矖
白矖,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女娲娘娘的左护法。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非常孤独,于是用泥造人,同时也造了和自己同为蛇身的宠物。女娲补天时因所采五色石不够用,于是以身补天,白矖和腾蛇亦追随以身补天。
盘古开天、洪荒伊始。大地之母——女娲黏土造人、繁衍后代、造福人间。谁知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争斗,共工头撞不周山,使天体倾斜,三界大乱,妖孽趁机横行无忌,危害人间。
上古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霸一方,逞凶作乱。四大神兽秉性各异,龙族高傲、白虎鲁莽、玄武阴毒、唯朱雀最为残忍,每日要吃人度日。
共工氏头撞不周山,三界混乱,朱雀趁机煽动三大神兽联手祸害人间。女娲用补天遗留的十二块五彩石铸造镇妖瓶,并在另外四只灵兽麒麟、白矖、腾蛇、白泽(独角兽)的帮助下,战败以朱雀为首的四大神兽,除白虎、斩玄武、降朱雀、收服龙族。
人间恢复和平,女娲功德圆满,由白矖、腾蛇两大护法接引上天,被尊为上古第一大神。
失去神位的朱雀神君心存不甘,自封幽冥鬼帝,再度为祸人间。世人在享受短暂太平后,各部落首领亦欲望膨胀,为争夺利益互相杀戮,女娲遂派两大护法白矖、腾蛇下凡寻宝除妖、拯救人间。 白矖与腾蛇因为除妖有功,得到万民爱戴;任务完成后,白矖留恋人间的美景,不愿再返天庭,于是白矖留在了美丽的南越国,成为南越国的女祭司,她与师妹腾蛇一起降妖布道,拯救苍生造福社稷;恩泽一方,使人间出现一片安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腾蛇
腾蛇,一名“螣蛇”,也叫飞蛇,是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又一说为星宿之一,有“勾陈腾蛇”之说。出自《山海经·中山经》。
《山海经·中山经》:“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郭璞 注:“即螣蛇,乘雾而飞者。”
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
尔雅·释鱼》:“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 《事类·赋九十一》注引此作:“螣蛇游雾龙乘云。”
韩非子十过》云:“曾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10 岁
10 两
0 条
27
10#
 楼主| 宁律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6-3-18 11:18:32 | 只看该作者
金乌
金乌,又称三足乌,三足金乌,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神话传说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神话新解
历史传说
王红旗先生写的《毕方鸟、灶王爷、燧人氏的科学内涵》一文,其中介绍:“《五藏山经/西山经》记载:‘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译注:章莪山上生有一种鸟,形状像,只有一足脚,身上青色中带有红色花纹,嘴是白色的。这种鸟称做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名称。它出现的地方会发生怪火}。’关于毕方鸟的叫声“毕方”,袁珂先生敏锐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烧时所发出的噼啪声响,并据此认为毕方鸟即火老鸦,良有理也。……进一步说,此处毕方鸟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队员的标志性装束,一旦发生火灾,他们要及时行动,并大声模仿竹木燃烧的噼啪声以示警。……此外,《五藏山经·中山经》第11条山脉的丑阳山,也有一种赤足的鸟,状如乌鸦,‘可以御火’,显然它也是当地消防员的装束。”从中得知,在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乌鸦与火有一定联系。鸟一般代表飞行器,三只足的飞行器,即我们现在常见的飞机,三足就是飞行器的三个起落架,三足乌即上古时代飞行器,不是生物.[1]
乌鸦与火
电视介绍,乌鸦会故意停留在烟雾中,并解释说,烟雾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乌鸦耐着烟呛而停身烟雾中,可能是利用烟雾杀菌作用来防病治病。古人可能注意到乌鸦喜欢停留在烟雾中的习性,而其它鸟则无不远离烟火,因而认为乌鸦是与火有关的神物,再加上乌鸦通体漆黑如炭,如同从火中化出,古人更可能干脆认为乌鸦就是火的化身,是活气勃勃的“火”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太阳是世间最大的火,至少古人有这种认识,乌鸦因而就与太阳产生了联系,成为载着太阳飞行的神鸟。《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意是,汤谷上长着一棵扶桑树,十个太阳就栖息在这株树上,一个太阳刚刚回来,另一个太阳则起身出去,十个太阳都负载在乌鸦身上。就这样,乌鸦从一种凡鸟一跃成为驮着太阳飞行的神鸦。
聪明的乌鸦
乌鸦非常聪明。《科技日报》报道,加拿大人罗伟夫研究了各种鸟类的行为后,认为乌鸦的智力排名为第一。另有人认为乌鸦的智力大致与黑猩猩相近,相当于三、四岁孩童的水平。电视曾经播放过一个科教片。画面,一只乌鸦叼着一只核桃投到车行道上,然后飞到电线杆停下来,等候过往的汽车轧碎桃壳,再趁车流稀少的时候飞下来捡食桃仁。乌鸦的聪明程度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乌鸦又是少数几种不怕人的鸟类之一,喜欢生活在人类周围,城镇周围常见成群的乌鸦飞起飞落,成语“爱屋及乌”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现象。
乌鸦聪明,喜欢生活在人类周围。由这两个习性可以推测,我国古代的人们观察并注意到乌鸦喜欢停息在烟雾中的现象,是极有可能的。因而把乌鸦与火、与太阳联系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应该就是三足金乌神话的本来面目和形成过程。虽然这种解释远不如太阳黑子的解释那样令人兴奋,但我们同样应该赞叹我们祖先的智慧。
乌鸦与古文
在甲骨文中,“西方”的“西”字象一支翎毛形[注:鸟翅或尾巴上的长羽毛],但为什么由翎毛形转化为“西”字,有人认为“翎”是“西”字的古语,也有人认为由鸟翅的简形转化而来,但都不甚明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则说:“鸟在巢上,象形;太阳在西方下落后,鸟就入巢休息,因而表示东西方向的‘西(或者写作栖)’字”。许慎的说法,也为许多人接受。如果从金乌神话出发分析,由于太阳本身就是由金乌这种神鸟驮着飞行的,也就是说太阳本身就与鸟连在一起,根本用不着绕那么大的圈子追踪太阳与鸟的关系。太阳落山,金乌也就应该栖息了。鸟类下落着地或着枝时,往往用力抖一抖全身,会有羽毛被抖落。鸟群栖息的地方,常见有脱落的羽毛,也就是说,如果见到地上有鸟羽,足以说明是鸟类曾经栖息的地方。金乌虽然是神鸟,在古人看来大概也不免落羽,其下落之处也正是其抖身脱落羽毛的地方,因而用翎毛形状表示这个地方或这个方向。

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汉族民间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
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故太阳也叫作三足乌或金乌。又西王母有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
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15 谷物 +15 纹银 +4 收起 理由
苏徊 + 5 + 5 + 2
沈陌 + 10 + 10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5-16 12:34 , Processed in 0.567831 second(s), 7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