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114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浩荡中华之古代婚嫁习俗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隰桑 于 2015-3-3 21:43 编辑

转自古风演绎吧~
侵删
[发帖际遇]: 隰桑重阳节登高远望,灵感迸发,当即于古寺墙壁上提诗一首,纹银+3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沙发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隰桑 于 2015-3-3 21:43 编辑

女 方 应 备 办 物 品
1.鸡蛋茶:新娘上轿前,请新郎及接嫁人员食用,只能喝茶(鸡蛋用筷子搅动即可)。
2.猪心:在洞房花烛夜食用,两人吃“猪心”会“同心”。
3.铅钱,铅粉,乌糖,鸡蛋,蜜柑,五谷。
4.扇子:二把,一把扇尾系一红包和手帕,于起轿时丢出车外让弟妹拾回,俗称“放性地”,即放下“性子”,不会把任性的脾气带到夫家。
5.手帕
6.青竹扫:青竹一枝,连根带叶代表“透脚青”,表示翁姑夫妇子孙都有福气健在的吉兆。青竹有“节”表示新娘有“节”。亦可表示新娘为“初嫁”。
7.甘蔗:两根,连根带叶的甘蔗表示“有头有尾”、“生生不息”之意。(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8.木炭:“炭”与“湠”同,“繁衍”之意,带有“多生子女”之意。
9.火笼:一个。
10.芋头:“落地生根”之意。
11.莲蕉花:“连招生子”之意。
12.石榴:石榴因种子繁多,有“多子多孙”之意。
13.桂花:“早生贵子”之意。
14.带路鸡: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或各一对),为头转客(归宁)回礼,现代婚俗则于结婚日带回,亦可以塑胶鸡代替。
15.子孙桶:又称“尾担”(因排在迎娶队伍最后面),为三种红色桶子(蛟桶、溲桶、育桶)加上新娘的盥洗用具、红包一个,用红花布包起来。挑子孙桶的人必需是“富、贵、才、子、寿”五福俱全,谓之具有“全福”之人,丧偶者不得担任,否则新人不吉。
16.舅仔灯:一对,红色宫灯又称“新娘灯”。17.红圆: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8.米糕: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9.面桃: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15.八仙彩或红布:挂于大厅正门上。
16.喜幛:挂于洞房门上。
17.食新娘茶礼品:回赠“食新娘茶”亲友之礼品,如手帕、香皂、皮包、内衣…等。公公为戒指,婆婆为金簪。
18.结婚证书及印章:观礼用,备妥结婚证书二份及印章(男方主婚人、女方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
19.鞭炮:四串,分别于出发迎亲、迎娶回门、宴客开始、送客各燃一串。
20.排炮:前导车于出发时、到达女方家前、从女方出发时、到达男方家前及沿路各路口、桥头均须燃放。
21.十二版帖(丈人帖、母舅帖):新郎对未来的岳父母及舅父母不可用一般喜帖,依礼须亲自呈送“十二版帖”邀请,以示尊重。
22.拉炮及喷彩:新郎、新娘进入宴客会场时,可增加现场气氛。
23.喜糖、香菸:宴客完毕送客用。
24.金炮烛香:新郎新娘拜堂祭祀用。
25.红纸:洞房内所有的镜子,须用红纸蒙住,满四个月始可拆卸。
26.车彩及彩带
27.礼金簿
28.签名绸
29.礼条
30.谢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板凳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2:11 | 只看该作者
传统结婚的礼序及仪式
安床
在婚礼前男方家长会依双方八字,择吉日、吉时安床,有祝福新人早生贵子之意。 还有啊,要在安好床后到结婚当日前,事先找位属 大生肖(如:龙)的男孩与新郎官同睡,以免未来新人会孤枕难眠,其目的也在求婚姻幸福美满! Step2 祭拜 男方在『婚礼前一天或当天』要祭拜天地及祖先告知将举行婚礼,求平安顺利。 Step3 迎亲 新郎、媒人、傧相(六或十二人)随车前往女方家,迎亲车队前往
女方家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注意: 在迎娶途中,如礼车和别人的礼车相遇,叫『喜冲喜』 可以燃放鞭炮或由各方媒人交换花朵,可以化解不祥。
Step4 吃姊妹桌
新娘与兄弟姊妹、闺中好友一起吃饭,以表依依不舍之情,大家说些吉祥话,祝福觅得好郎君。
Step5 请新郎
迎亲车队到达新娘家前,应燃炮通知,女方也燃炮回应,并有一男童持盛满橘子或瓜子糖果的茶盘等候恭迎新郎,新郎应回红包答礼,再进女方家。
Step6 吃甜汤
女方准备汤圆、甜茶给新郎官及迎亲宾客喝。
Step7 讨喜
新郎与女方家长见面问候之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的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经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一番讨价还价后都以 999 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安出大厅。
Step8 盖头纱
新郎把捧花交给新娘后,由新娘父亲替新娘把头纱放下,再由媒人婆或好命妇人挽出大厅,新郎、新娘男右女左面向祖先、神明,新娘母舅燃香点烛,新人上香拜祭,先神明后祖先,接着向父母三鞠躬行礼告别。
注意: 结婚日新娘出门时,姑嫂不能相送,要回避,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不吉利。
Step9 出门
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或媒人,持竹筛或黑伞遮盖,头不能顶天见阳光,护着新娘进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的幸福快乐的日子。
Step10 敬扇
新娘上礼车前,由一位生肖吉祥的小男孩持扇给新娘 ( 置于茶盘上 ) ,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Step11 泼水
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Step12 掷扇
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至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
注意: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欲痛快越好,『哭发哭发,不哭不发』不哭的话反而禁忌。
Step13 燃炮
迎娶车队应于途中燃放鞭炮,以报喜讯。由女方家至男方家,沿途燃放鞭炮,到达男方家门时,则双方 ( 迎亲队及男方家人 ) 燃炮庆贺。
Step14 摸橘子
礼车抵达后, 新郎先下车,男方由一男孩捧红漆喜盘,内放两个大蜜柑(橘),以示吉祥甜蜜,开车门恭请新娘下车,新娘给该男孩一个红包,俗称『拜轿』。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由新娘亲自来剥,可招来长寿 。
Step15 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注意!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注意: 生肖属虎者,不能观礼及进新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地板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2:31 | 只看该作者
为"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做些补充
各地的婚嫁礼仪都稍有些不同的。我只找到部分地区的婚嫁礼俗,如: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湘西少数民族,新加坡华人婚礼仪俗,襄樊民俗,蒙古族,汉族,回族这些。
封建社会,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姑表婚”、“舅表婚”常见,同村同姓男女一般不通婚。只枫泉乡的观音阁、罗渡乡的白沙等地,同族男女出三代后允许通婚。
婚嫁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由媒人牵线说合,男女互不见面,只由女方写出年庚交给男方,如男方认为“八字”无“克”,便请原媒传红帖下聘,并给女方银圆或衣料,谓之“订婚”。俗称“传庚”。自此后,逢年过节,男方须向女方送衣服、果包等礼物,俗称“送节”。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再请媒人将“吉期红帖”连同红包、糖果等礼物送到女方家,俗称“报日”。迎亲时,男方“起亲”,给女方送猪肉、大米、鱼等18样礼品,封红包,多者128个,少者42个。男方雇喜轿一辆,轿门贴红联,男方书上联,女方配下联,轿顶贴“吉星高照”四个字。轿内放公母鸡各一,公鸡归轿夫,母鸡归女家,俗称“离娘鸡”。迎亲是,还要组织仪仗队、锣鼓队。仪仗队24人,手擎高脚,灯笼、旗纹、帐伞等导前,锣鼓队殿后。女方“发亲”时,新婚母女大哭,旁观妇女陪泣。新娘上轿前着青衣裤,青纱罩面,小弟陪轿,轿到男方门首,新娘去青衣裤,青面纱,着大红吉服。新娘到男家门时,要鸣鞭炮,堂官杀拦门鸡,撒盐米谷避煞。门首挂米筛,镜、尺、剪驱邪。新娘下轿时,接亲娘持剪刀向新娘周围转三匝,背新娘出轿,举伞遮盖,不见天,至正堂,新郎斜披红绸,宗伯先生司仪,先拜天地,后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 最后夫妻对拜,俗称“拜堂”。再送新郎新娘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宗伯先生用红枣撒入红罗帐内,歌唱东、南、西、北、中赞词。女家送亲者,称为“上宾”,男家设盛宴款待,菜料忌姜、葱。席间专人司巾,司茶,司烟酒。上宾回程前,有的地方复开席,酒肴更丰,俗称“吃倒席”。有的兴吃“拦门酒”,各地不一。席后,新郎拜送岳丈及长辈,岳丈要回赠红包,俗称“拜草”。再吹吹打打送上宾回程,上宾回馈赏银。晚上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入洞房,吃新娘茶,尽情逗戏,谓之“三日不分大小”,忌妊妇、来月经妇女入洞房。最后燃鞭炮送睡。第二天早,新娘向婆婆交“落红”手巾证明是处女。7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婚姻法,男女婚姻自主,婚礼从简。进入80年代,礼仪方面复现古风,同时出现旅游结婚等新式风俗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按如下几种程式进行。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故惠州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惠州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 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班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古怪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熏、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 ,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
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是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花江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
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5#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2:50 | 只看该作者
3.花轿迎新
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
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
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盛物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
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汪火
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
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
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惠州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
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间称其为“抹药”,是惠州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6#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隰桑 于 2015-3-3 21:44 编辑

6、捧蜡烛
“捧蜡烛”为惠州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
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即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应为奉子一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
7、迎亲鼓乐
惠州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惠州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惠州“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惠州传统的迎亲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
惠州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惠州府志》说惠州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惠州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四)滞新娘
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惠州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
滞新娘即习惯说的闹新房,“滞”是惠州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
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以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急不可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巴掌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
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留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谑亲”、“戏妇”。时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众,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特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7#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3:55 | 只看该作者
(五)三朝回门
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惠州习惯所称的“咱朝回门”。它是惠州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或礼了。
三朝回门和古时侯的“打婿”风俗有着密切关系。《西阳杂俎》一书在记述南北朝“打婿”风俗时说:“婿拜阁(女子住的屋)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乐,至大委顿者。” 广东近现代文献中亦有“戏郎婿”的记述。按广东的旧俗:郎婿回门之时,岳0以盛馔,谓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时,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戏之,或出难题使新郎难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诸物。
惠州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惠州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新郎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 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新郎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
“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
新婚三朝回门是惠州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
除非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
回礼宾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敛糕,“带路鸡”不可缺。惠州还有新婚一月回门的习俗,回礼时岳母蒸大笼0(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婶蒸敛糕。
蒙古族
乌拉特蒙古族的婚嫁习俗,以其独特的风格区别于其它部落的婚礼。其全过程可分为求婚、订婚、娶亲、拜火、回门5个环节。
求婚 旧时蒙古族的定婚年龄在15岁以后,不满15岁不成婚。在习惯上女方的年龄略小于男方,但一般不超过4、5岁。乌拉特蒙古族求婚,在解放前是父母包办。求婚时找个代理人,蒙语叫“照齐”,即“媒人”的意思。媒人另找一二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前往女家。之后,先将四个圆饼入盘摆在桌上,接着给女方老人敬酒,献上哈达,同时提出为某某人家的孩子求婚。对方老人如果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求婚。
订婚 订婚比求婚略复杂。带的礼品有整羊、白酒、圆饼、哈达等。男方到后,先将礼品敬酒认输,索回帽子。这是娶亲途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娱乐活动。
追马抢帽子
拜火 汉族习惯是拜天地成亲,蒙古族则拜火成亲。拜火是乌拉特婚礼的又一高潮。
新娘来临之前,男方接待客人进行一般性红火。得知新娘来临,长辈不出门迎接,只是同辈人出门迎接。新娘下马时,必须有人搀扶,脚不得着土,必须踏着
地毯或毛毡入新房。而后进行梳头,佩戴首饰,身着新装,准备拜火。乌拉特的习惯是先拜火,后拜父母双亲和长辈。而且只是新娘一个人拜火,此时新郎则在忙于给来宾敬酒。新娘拜火时头蒙纱,不得露出脸来。拜火和拜见老人时,只是在蒙古包的东南角炉灶前磕头,而且这种磕头不是趴地磕头,只是点头表示(因为新娘头上带有至少十斤重的首饰,不便趴地)。
新娘磕头以辈数和年龄为序,总代东念唱长辈和来客称呼,念一个点一次头,女伴在一边压头。磕头时长辈们都有礼品,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圆。赠送牲畜时必须是生产母畜,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
这时青年们从外面将门推住,不让新娘出。新娘只有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或糖块送给他们才可出门。这和汉族习俗中耍笑新娘是一回事,但蒙古族习俗中,要耍笑新娘只有在这个时候,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象汉族那样闹洞房。更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新娘出去后,取掉蒙头纱,戴好首饰,穿好服装,再度返回客房向大家请安问好,并同长辈和来客交换鼻烟壶。然后为客人倒茶敬酒,婚礼酒宴就此开始。酒宴开始时,必须先上茶,然后敬酒,跟着上羊背子(即乌查)。敬酒时必须念祝酒词,放乌查时,必须念唱放羊背子的赞词。而且唱婚礼歌,即唱“天福”。根据乌拉特部落的习惯,演唱婚礼歌的歌手是男性歌手两名。婚礼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一天。天晚,来客离去。富贵人家在婚礼时间的延续上比普通百姓要长,但最长也只是三天。
敬鼻烟壶
回门 乌拉特婚礼中的回门,由婆婆领上儿子和儿媳,带上整羊、圆饼、白酒前往女方家。时间上没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礼后的适当时候,或者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回门时,娘家也要举行酒席宴会,款待女婿和亲家。
乌拉特婚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内容和仪式也有了不少的变化,迷信色彩基本没有了。建国后,乌拉特蒙古族的婚俗已大大从简,男女自由恋爱,登记成婚,城镇的婚礼与汉族大同小异。新事新办亦蔚然成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东瀛
禾裳
27 岁
0 两
0 条
74
8#
 楼主| 隰桑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2-25 17:5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隰桑 于 2015-3-3 21:48 编辑

汉族
建国前,河套各县镇婚俗,大同小异。订婚城市迟,乡村早,指腹为婚者甚少。普通男女过十岁后即订婚,从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晚不过二十岁。早订婚者,过数年迎娶。晚订婚者隔岁而娶。男子除续婚外,随订随娶者较少。一般由父母主婚。其程序一般为求婚、纳聘礼、结婚、回门几项。
求婚 在媒妁通意之后,男家叫求婚,女家叫允婚。首先互送命单,以生年星宫相配合,命相合则许婚,这叫对婚。用红柬写成庚贴,择吉日交换,称为“换贴”。这一天,男家要准备稻米、红枣、羊、酒、烟、喜饼、喜馍、衣服、饰物等,随庚帖送到女家,女家以金银饰物
一、二件附在帖中,以物答之,叫做压帖。男女两方,各召亲友、媒人,备酒菜款待,叫做下定。之后,按年送适当的培养费,直到迎娶为止。
纳聘礼 聘礼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不相同。土绅富商,门当户对,媒约定后,互换庚帖,财礼衣饰,自当俱备。男方购置,女方添装,各自量力而行。中等人家,多数只谈衣饰,而不谈财礼。一般人家,财礼、衣饰都需预先商定。这种情形在经济困窘的乡下较多。财礼有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衣服普通为单、夹、棉三套。饰物是手镯、戒指、簪环等,以银质或镀金居多。城里多是包金或赤金。若是赤金,则必以包金配之,俗称陪送。
迎娶 迎娶前,男家使媒人通达娶亲之意。女家若允娶,便择吉日举行通信礼,通常在娶前一个月举行。通信时,除衣饰不必另备外,大小下定物品,还需再送一次,并送银币数元叫做“长命钱”。那时用制钱,称为下茶,取繁殖、贞洁之意。未收财礼的,需一并送去数十元,叫下茶钱。有的将下茶物品及迎亲时男家应备的酒席折钱计算。在乡间,女家如果未同意,须往返数次才准。每去一次,必须准备馒头50~100个,由媒人带着前往说服。女家在将出嫁时,通知亲族,除送嫁妆外,并分期邀女,备酒食款待,叫做离门宴。在迎娶的前一日,男家备烧肉一方,馒头50-100枚,送给女家,叫离娘馍,离娘肉,并将新娘衣服一套,送给女家,叫催妆。迎娶时,男方选择女眷中懂礼数而又命相适合的一人乘轿,两名男的乘车,伴郎一人,与新郎各乘轿车或马,鼓乐前导,名曰迎亲。女家也以女眷一人或二人,乘轿或车,男眷二人,或乘车、骑马,称做送女。并把嫁妆送到男家,叫做送亲。当娶亲者到女家后,一般人家以茶点招待,富余人家或路途遥远者,以酒食款待。之后,由新娘的弟弟辈给新郎的帽子上插花,并以绿色绸子和新郎原披的红绸成十字披扎在身上。新娘红纱蒙面,由亲长抱入轿内。新郎在天地神位前行礼后,鼓乐齐呜,徐徐启行。城镇娶亲,普通为二、三乘轿,富余人家有的用六、七乘轿。乡间以轿车居多,贫穷人家只有大车、马、驴而已。
结婚 分城镇的绅商大户举行婚礼时,有的在庭前扎结彩棚,有的搭布制帐棚,一般大乡镇都有可租赁处。棚内置围屏,中置台面,设天地神位,神位前置一斗,内装五谷,插五支箭,上悬一弓,下置剪刀,戥、镜。左右燃花烛,设大椅以备受礼。新郎帽子上插金花,披红绿绸,胸前系一铜镜,引新娘到门。轿口向喜神方平置,门旁燃一束谷草,宾相持五谷、红枣、胡桃、制钱,口念:咸享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并挥撒所持之物,称做撒障。新郎的母亲及娣妹手捧装有米、并用红纱束口的铜瓶、冰糖、脂粉等撒轿帘,取糖放在新娘口中,把铜瓶交给新娘捧着,并以脂粉涂新娘脸面,称做点粉。下轿时,先用红毡铺地,新娘踏毡而行,由两名无胎孕、无服制(守孝)的女眷搀扶,行至华堂,行拜天地九叩礼。行礼时,新郎拜,新娘多蒙面而立,非搀扶者强压才拜。新娘进入喜房,搀扶者为她解髻挽簪。此时,不论是严冬时月,必有观看者把窗纸扯烂,取“开风气”,之意,叫做打喜窗。之后,新郎新娘同拜祖先,再拜父母及族戚长辈,称做“拜人”。新娘拜见时,亲戚须赠拜礼,钱物不等。有的一日办不完,于次日拜亲族。城镇较复杂,乡村多从简。当晚入洞房,桌上设喜灯,新娘面向而坐,称为守喜灯。是晚,有闹洞房的习俗,喜笑戏谑、听房窃物、说令子,难为新娘,都为了去其差涩,通意联欢,使新郎新娘洞房之夜能够顺利通达而已。
完婚第二日,新郎新妇同去岳家,见新娘父母、亲威,下及晚辈,称做“认大
小”。行礼毕,设宴款待,总称“回门”。此后,新娘在婆家住九日,在娘家住九日,叫回九,取长久之意。在城市,第九日,岳家设宴,邀婿、媒妁共饮。新妇在婆家住满一月,娘家即迎女回去住一月,称作住双月。乡间多在回门之后,住七、住八,而后住对月。婚事既毕,由执事引新郎沿户致谢,一揖而去,称为“拜往”。至此,婚事才算全部结束。建国后,婚礼较前大为简略,男女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基本扫除。河套有:“海潮蓝一身,红裤带一根,大底鞋一蹬,到区公所登记结婚”的民谣。在一个时期,男女青年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简单、省钱、省事,深受社会称赞,被视为新风尚。近年来,婚礼日渐奢华,大操大办,招待亲朋,大收彩礼已引起社会各界反感。
续娶及再嫁 河套地区,续娶的若是闺女,其礼俗与初婚大致相同。有的男方年龄较大,经媒人说服女家同意,男的可不去亲迎,只在华堂等候行礼,叫做”等亲”。若是再嫁女人,概以车娶,而不用轿,男女拜堂后,亲友邻人笑谑欢饮而散。隔日,在家庭内部由妇拜见尊长,行跪拜礼,凡受礼者,皆给钱物,叫做“认
亲”。
由妇自主再嫁者,年纪轻的,身价在一、二百元,根据嫁妇环境不同,其身价或由原夫家、母家分受,或妇自受不等。初由媒介绍,男女见面,若双方满意,即给女饰物以为信,谓之小定。婚约不呼庚贴、婚贴,而呼婚书,主婚与本人均押字,婚书由婆家收藏。
旧时妇人再嫁,颇受鄙视,近支远族多出面阻止,最易节外生枝,甚至有妇已登车而忽然反悔作罢者。所以一般是媒议一经决定,即日过门,又多在晚间起行。丈夫活者,而因种种原因再嫁的妇女,被称为“活人妻”,有身份的人多不愿娶,其嫁也多于晚间进行。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5-19 18:46 , Processed in 0.369724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