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174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大家一起来学习上古音!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先来一个视频:《诗经·蒹葭》上古音歌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沙发
 楼主| 洛无极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23 23:57:32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这个牛气轰轰的视频~  

上古汉语拟音配音《封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板凳
 楼主| 洛无极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24 00:16:5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上正式版教程:

晋之前的语音叫上古汉语,今日学者通过古诗押韵、谐声部首、通假字、兄弟语言同源词、反切注音等各方面资料,可以初步复原上古音的面貌。但毕竟上古汉语过于久远,时间跨度大,资料匮乏,因此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南北朝往后的中古时代,文人士大夫是喜欢写诗的,写诗需要押韵,押韵才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按自己的地方口音押,都是有标准的。就算不写诗,在社会交往中,说话也要得体优雅,自然是有”普通话“标准的。说不好正音的人是要遭笑话的,这里有很多例子:在古代,帝王是怎么解决地域语言的差异的?

古人语音的标准就是韵书,中古早期的发音以陆法言的《切韵》为代表。韵书虽然没有国际音标,但是古人懂得把相同韵母的字归类到一起,同时通过分析反切,我们也可以把相同声母的字归纳出来。这样,就算听不到古人说话,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知道古人有近四十个声母,三百多韵母(算声调)。

然后根据古代译音、域外方音、现代汉语方音、古人的文字描述等等,依次重拟出每一种声母、每一种韵母的发音。这样,就可以比较可信地重建出中古汉语的面貌了。如果有兴趣,可以搜一搜网上的中古汉语朗读,可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唐后期,汉语进入了晚期中古汉语的阶段,这个阶段内,声母韵母有一定发展变化,总体是简化了。当时的发音我们可以从各种韵图中得知,韵图中,古人会把声母韵母列成表,非常直观清晰。

宋代出现了《广韵》,虽然宋朝时实际口语已经进入晚期中古,但是《广韵》是基于《切韵》基础上的,还是反映了一个相对更保守的早期中古音系。

宋朝,人们已经感觉古诗的韵和自己的口语音不太一样了,这是语音自然发展的结果。为了方便同时代人按照古人的押韵模式写诗,出现了《平水韵》(可百度之),总体还是基于《切韵》《广韵》的系统的,但是大大简化了。后来的元明清,人们写旧体诗都不按照口语音,而按照《平水韵》。直到今天,爱好古风的文艺青年也得依靠《平水韵》来押韵。违背韵书押韵的诗歌往往要遭到笑话。

元朝时,语音进一步变化,通行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元朝语音和今日官话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大家会发现曲比诗押韵很多,是因为元曲押韵是基于贴近十三世纪的民间实际发音的《中原音韵》的;而诗歌,即便是明清的更晚的诗歌,押韵是基于已经脱离了口语的、更古老的韵书的。

今日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明朝末年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里反映的音系已经和今日北京话极端接近。
[发帖际遇]: 洛无极连续三年被发好人卡,被评为“大宋之光”,小鱼干+2 条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地板
 楼主| 洛无极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24 00:19:07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古汉语语音发展到今日普通话的简史,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普通话读古诗很多时候不押韵,下面我们重点看看普通话读古诗不押韵的主要具体表现:

一、入声丢失。

入声是古代的以k、p、t结尾的字,在普通话里没了,在淮吴闽粤还有。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

杜甫在这里押的是“德””职“韵,古音是k结尾的。粤语中较好保留入声韵尾,所以押韵;淮语吴语中入声韵尾简化,但也基本能押韵;某些北方方言丢失了入声韵尾,但是丢失的方式比较统一,所以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押上韵。现代普通话里入声转换为别的声调,而且转换过程中缺乏固定规则,所以读起来非常混乱。

大部分普通话的“不押韵”是属于这种情况。

二、翘舌音后韵母异化

李白乘舟将欲,忽闻岸上踏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这些在古代韵书是“梗”摄字。普通话翘舌音后的梗摄韵母成为eng,其他声母后面的变为ing,另外合口的,也就是有u介音的梗摄韵母混入ong,这种分化导致了不押韵。闽粤很多方言没有这种情况,所以读起来还押韵。

三、舌尖韵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

z,c,s,zh,ch,sh后面的i在普通话中读的不是“衣”的音,而是舌尖化了,而其他的i则得以保留,所以会有不押韵。这一点全国大部分方言都做不好了。

四、歌戈韵

鹅,鹅,,   
曲项向天。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

“歌”韵本读a,“戈”韵本读ua,是互相押韵的,在普通话里面有了些变化。“歌”、“鹅”是“歌”韵字,“波”是“戈”韵字。这个变化有点混乱,比如“戈”按理该读guo1,但是乱入进了“歌”韵读了ge1。江淮官话的“歌”“戈”韵完全混淆了,所以读起来反倒能押韵。

五、麻韵二三等

麻韵分为二等和三等,本来是彼此押韵的,但是在《中原音韵》里已经分化。普通话继承了这一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有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斜是三等,家、花是二等。不少南方话都还是押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5#
 楼主| 洛无极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24 00:20:02 | 只看该作者
六、遇摄三韵

“模”“虞”“鱼”在古代是三个不同的韵,有的诗人“模”“虞”互相押韵,但是不跟“鱼”押韵;有的诗人三者都互相押韵。这和各人的押韵标准有关。后来的普通话里,“模”一般变成u,“虞”“鱼”一般变成ü。就显得不押韵了。

近郭西溪好,谁堪共酒
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
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

有些南方方言仍然保留了“鱼”韵和“虞”韵的区别,从音位来看很古;但是由于音值跟古音偏离过大,所以也不能押韵。

以上举的例子都是中古汉语时期的诗歌,总体还是比较简单规则的。如果上溯到上古汉语时期,那就还要复杂很多。

比如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海”和“峙”是古老的“之部”上声长短音关系:-ɯɯʔ与-ɯʔ的押韵。这种互押至迟到北朝就已经灭绝了。上古的押韵很叫人头疼,当时的押韵还没有韵书可以参照。而且上古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押韵还各有特点,可以写几十本大砖头书了。深入扯起来简直是一团乱麻,我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每一种方言都有大量偏离古音的地方,北京话也一样,上文已经分析过了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偏离都能反映在押韵上,比如声母问题,普通话丢失了全浊声母(全国能保留的也只有吴语和部分湘语了),尖团音也混淆(粤闽,部分吴,部分官话还能系统分清)。

但是北京话在某些其他方面保留古音比较好,比如翘舌音完整保留、前后鼻音不混、主元音保留特别好(ang这个韵母,从诗经阳部到切韵宕摄到今日,几乎没变过,反观粤语已经高化为ong了)。

某些方言保留韵尾方面做得异常好,但是声母和主元音却惨不忍睹,比如粤语。粤语的声母:合口字h与f混,大规模的k与h混,黄与王混,平翘舌混等等。

另外要注意一点,不要以“读古诗的押韵程度”来判断方言的存古程度。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古代韵母都混淆成了一个,那么读任何文章都能押韵。事实上,由于韵母简化、合并,很多本来不同音的字反而能变得同音,于是押韵了,比如:

力栗历立厉利詈丽吏
魏谓慰为餧位遗
富副复妇付赴附父蝮
十食识石实时
奇其祈祁祇齐
是士事市侍试式示嗜势视逝释
西锡夕惜溪奚息熙希悉翕羲
鸡基饥机击积圾羁唧
言严颜盐研沿岩
宪线献霰限现县陷羡豏岘苋
意衣异易议毅艺艾逸抑疫译益射弋邑
既记纪忌寄冀季悸计济荠寂际绩鯽技偈
(以上在中古早期汉语中没有一个是同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6#
 楼主| 洛无极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24 00:24:53 | 只看该作者
———谣言粉碎机———

网络上关于方言及古音的民科文章已经满天飞了,作者觉得不能不专门开一个“汉语史谣言粉碎机”栏目。

谣言1:我们西安/洛阳/开封是古都,所以我们的方言就是古语。
辟谣:语言都是变化的,今日的西安/洛阳/开封话都不等于往日的西安/洛阳/开封话。这些方言除了词汇之外,也都属于官话的范畴,跟普通话的音韵差别很有限。普通话混淆的字音,它们大部分也都混淆了,参见上面的同音字表。

谣言2:南方各种方言更接近古语,因为上文的几个普通话不押韵的诗例用闽语/粤语/客语是押韵的。
辟谣:我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专门找的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其实也不乏普通话读起来押韵而其他方言不押韵的例子。我举粤语为例,《悯农》:
锄禾日当午ng
汗滴禾下土tou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fu
此外,粤语虽然能分尖团,“久”“酒”不混,能分入声,“社”“射”不混,但是“黄”“王”不分,“虎”“府”“苦”不分,“诗”“私”不分,“楼”“流”不分。至于闽南语么,的确有很多层次古得令人发指的发音,这也是我们称之为“活化石”的原因,其入声也很完整;但是其声母混并极端严重,很多主元音也偏离了古音很远,历史层次也相当繁芜,文白异读家常便饭,一个“香”字都能冒出多种发音来,古人看到恐怕要雷到。吴语不但完全保留入声,还极好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塞音三分格局,这点已经很罕见了;但是吴语的韵尾和主元音高度简化,温州话连“移”和“墙”都同音了,几令人匪夷所思。客家话韵尾保持不错,但声母混得也不少,介音保存也不好。
可见南北各种方言在保存古语这一方面不过是各有所长所短而已,基本是半斤对八两,至多不过是半斤对九两十两,“田忌赛马”般地比较谁更古实在是很没意思

谣言3:北方方言是受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辟谣:北方主要方言都是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一步一步发展来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在关键问题上是没有任何外族的份的。如果说其他民族语言对汉语有什么影响,也大多是局限在词汇上的,这种影响南北方都有,可能南方程度还更深些。
南北方极个别的偏僻地区的方言倒是有一些受兄弟民族语言影响程度较深的,不过我敢保证这些方言都非常小众,99%读者都没听说过。

谣言4:南方话是鸟语,不是汉语。
辟谣:南方的主要方言都明明白白是中古汉语的后代,没有争议,只是发展趋势跟北方不同,所以今日差别巨大。不可以把同胞的母语贬低为“鸟语”,这是最起码的尊重问题。国际学界的确有把粤语吴语划在汉语之外的做法,但是语言的划分历来都是有政治因素的,德国北边某些方言明显更接近荷兰语,但还是划为德语。

谣言5:古汉语没有翘舌音,北方话的翘舌音是胡人的音。
辟谣:分“知照组声母”(对应今日的翘舌音)及“精组声母”(对应今日的平舌音)是中古汉语固有的特点。某些方言在后来混淆了这些声母,所以才会平翘不分。其实粤语在数百年前也是区分的,《分韵撮要》为证;很多吴语也是较晚时候才开始不分的。参见为什么在中国北方人说话卷舌而南方人不卷舌,而不是南方人卷舌北方人不卷舌一文。

谣言6:入声是被满人给取消的。
辟谣:入声在宋代北方方音就已经弱化了。元代江西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将入声归入三声,但是他的前言中却说口语中入声仍微有区别。同时期的《蒙古字韵》反而把入声保留地很好。明末反映北方口语的韵书中已经彻底没了入声,而北京读书音直到近代都刻意保留着入声。音系的简化是汉语几千年来的大趋势,语言都是变化的。入声消失这个变化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而且也是汉语发展史内部的事,干嘛为此怪罪少数民族同胞?

谣言7:我们XX话当初国语投票时差一票就变成国语了。
辟谣:这个已经冒出了无数方言版本,没有一个是真的,因为从来没有投票选过哪种方言来做国语。京音的地位历经明清已经根深蒂固了,虽然民国一度想推行比较高举的“老国音”方案,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给京音让道了。投票订某几个单字的字音到是有过的。

谣言8:我们地方的人都是古代从中原迁来的,所以保留了那时的中原的语音。
辟谣:血统跟语言没有必然关系。即便社会生产力发展高度迟滞、生活环境高度封闭,语言仍旧会有日积月累的变化。有的方言可能变化较慢,但也绝不是不变,累积到今日,偏离祖先语言的程度也会是很可观的了。

辟谣总结:声称某种方言就是或者极端接近古音的,无例外都是民科。贬低别人的母语是“胡语”、“鸟语”、“蛮语”的,其心可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7#
 楼主| 洛无极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24 00:28:2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的科普文:
北方方言与东南诸方言相比,哪一个保存了更多的古代汉语特征?
现代各地的方言中,哪一种才是纯正的「汉语」?
结束语:爱自己的方言是好的,作者也希望大家各自用实际行动爱护好自己的母语,但是这种爱万万不可建立在无根据的自高自大以及贬低他人之上。有兴趣去更好了解自己的母语的朋友可以读一些音韵学、方言学的入门书籍提高姿势水平,但万万不要信那种qq空间转载一万遍的不学无术的民科谣文。



——转自:知乎【古代的语言发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有什么区别?】(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680257/answer/317562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40 岁
50 两
0 条
12
8#
 楼主| 洛无极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5-24 00:46:03 | 只看该作者
给诸位分享一些中古漢語語音教程:
中古漢語語音教程-1 聲母




中古漢語語音教程-2 脣音



中古漢語語音教程-3 舌音




为了流量考虑就分享以上几个视频,更多教程推荐大家请关注订阅neniuneiu这位用户:http://www.tudou.com/home/neniuneiu/item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家自学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5-20 00:01 , Processed in 0.400590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