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3:15 | 只看该作者
延胡索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玄胡索、元胡。
来源: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和齿瓣延胡索的干燥球茎。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浙江的东阳、缙阳、永康(为浙江特产药材之一)。近年江苏的南通及上海、湖北等地已引种成功。吉林、辽宁、河北有野生。
性状鉴别:球茎呈不规则的扁球形,直径0.5~2厘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多有细皱纹或略平滑,多数上端凹陷,有茎痕,底部有3~5个小突起,中央稍凹下,呈脐状。质坚脆。横断面金黄色至棕黄色,角质样(加工时煮过),有腊样光泽、气微,味苦。以个大、色黄、皮细、质坚,饱满,断面金黄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15种生物硷。据目前所知,其中较重要的是延胡索乙素、丑素和甲素。延胡索乙素已制成片剂作为止痛药供应。延胡索醋炒后可使其生物碱在水中溶解度提高。
功效与作用:活血、理气、止痛,其作用为:
1、镇痛。能显著提高痛阈,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较强,丑素其次。粉剂和醇制浸膏的作用优于煎剂。延胡索乙素对轻度痉挛性疼痛的有效率达致于度冷丁相当。
2、镇静。有效成分分为乙素、丑素。乙素作用较强,并有催眠作用。
3、解痉。乙素、丑素能使肌肉松弛,与前人观察到的延胡索”能治肢体拘挛“的结论相符。乙素作用较强,且在抗惊厥方面与苯妥英钠略有协同作用。
此外,还有中枢性镇吐作用。延胡索乙素对大鼠ACTH分泌活动有刺激作用。
炮制:醋炒,捣碎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心包、肝、脾、肺经。
功能: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之诸痛,胃脘痛、胸胁痛,腹痛,痛经,疝痛等症。
临床应用:为止痛常用药,前人推崇为”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无论头痛、胸腹痛、胁痛、月经痛、关节痛、跌打损伤痛,凡属气血凝滞引起,属纯痛性质的,都可应用,收效速而性不燥烈,止痛效果比较确实。临床较多多用于治疗妇科经痛,配当归、白芍(或赤芍),作为治疗各型经痛的基本药物,再随证配伍,代表方为延胡索散,或与八珍汤相配。
治胁痛、肝区痛,配川楝子,或配枳壳、香附、郁金等;治胃脘痛配高良姜、香附等(单用延胡索乙素治胃溃疡痛亦有效),身痛配秦艽等。
使用注意:用于虚证明最好与补益气血药同用。
用量:3~9g,虽可入煎剂,但以粉剂和醇制浸膏效果较好。醋制剂生物硷总含量较高,前人经验亦认为醋炒后活血效果较好,但醋制浸膏毒性较大,不宜用。
处方举例:延胡索散:(延胡索6g,当归9g,炒蒲黄3g,川芎4.5g,乳香6g,没药6g,肉桂3g,焗),水煎服。
注:延胡索在商品上,以往规格繁多,根据卫生、商业两部颁发《五十四中药材商品规格试地标准》简化为每两45粒以内为一等,每两45粒以外者为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4:06 | 只看该作者
芫花
芫花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市售商品有芫花和黄芫花两种。
别名:闷头花、头痛花、毒鱼草。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落叶小灌木芫花(紫芫花)和(河逆荛花)黄芫花的干燥花蕾和花。均为野生。
产地:芫花:主产于安徽、江苏、湖北、南方各省。
黄芫花: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
性状鉴别:1、芫花。为未开放的花蕾或花朵。常3~7朵簇生于一个短柄上,或间有脱落的单一花及叶片。花冠圆筒状或棒状,长1~1.5厘米,灰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行端裂为四片,裂片卵圆形,质柔韧。气微,味微辛。外嗅有青辣臭味及刺鼻灼热感,令人头闷头痛。
2、黄芫花。形态与芫花略相似而小,长3~8毫米,直径约1~1.5毫米。上端稍短,下端较细。灰绿色或灰黄色,密被短柔毛。多单花。常带有嫩枝梗。气微香,味微辛。
芫花以花朵较完整,颜色灰紫色或淡紫色无杂质者为佳。
黄芫花以花细小,淡黄色或灰黄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芫花含芫花素、芹叶素,又含谷甾醇和刺激性油状物。
功效与作用:1、泻下。芫花素能刺激肠粘膜,引起剧烈水泻和腹痛。
2、利尿。实验证明芫花煎剂确能利尿。但大剂量反能制尿,应用上,应注意剂量除花蕾外,根皮也能利尿。
炮制:醋制。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入肺、脾、肾经。
功能:泻水、逐痰。
主治:痰饮喘咳,水肿胀满。
临床应用:与甘遂同,但逐水效力比甘遂小(毒性亦较小)。
1、用于治疗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有气喘上逆、呼吸困难、便秘、少尿、胸胁作痛、脲弦滑者,宜用芫花,配甘遂、大戟,方如十枣汤。适用于平素体质较好的青壮年病人。
2、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而体质尚好者,可用十枣汤,但疗程要短,不宜久用。
用量:每次0.6~0.9g入散剂。
处方举例:十枣汤(《伤寒论》):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研末混和,装入胶囊,第一天服1.5g,以后每天加0.3g,渐加至3g,用大枣5~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疗程不超过5~6天(治胸腔积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5:01 | 只看该作者
盐霜柏
别名:盐炭根。
植物名:滨盐肤木。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生于山地的疏林中,或开旷山坡、稍湿润土壤。
分布:我国广东和台湾。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微凉、味咸。
功能:凉血、降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1、咳嗽咯血:干根1至两至2两,清水煎服;2、劳伤,配伍用;3、癍痧发热: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配伍用。
验方1:(治劳伤咳嗽方)盐霜柏1两、五爪龙1两、红菱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盐霜柏味咸性凉,咸凉降火,最宜用于阴虚阳亢,劳伤咳嗽病者有虚火乘金之象,用此药甚当。本方配五爪龙化气止咳;红菱根、红李根清热凉血。组成退劳热、止咳嗽之方。
(方歌)劳伤咳嗽盐霜柏,红菱红李两根挖,汤下还潜五爪龙,降火潜阳宁肺魄。
验方2:(治癍痧大热方)蛇泡簕5钱、山芝麻5钱、海金沙5钱、干乌扣叶5钱、盐霜柏1两,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蛇泡簕,乌扣叶清热;海金沙清热利水;山芝麻清热滑大肠;重用盐霜柏以凉血。凡癍痧发热、血热重者,更为适合。
(方歌)癍痧大热毒邪加,盐霜柏入海金沙,蛇泡芝麻乌扣叶,解毒清肠透络痧。
参考资料:《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驳骨方:生盐霜柏树根皮数两,擂烂和黄毛生鸡仔一只,卷烂如泥,敷患处,外加夹板固定。

羊角柳
别名:羊角扭。
植物名:羊角柳。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或藤状灌木。多在荒山、干燥的山坡上、岩石隙上生长。
分布:广东到处皆有生长,广州附近常见。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郊野山岗、丘陵地带。
性味:性寒味苦、有毒、不能服食,只作外用。
功能:止痒去毒。浸水能杀鱼、鹅、鸭及虫类。
主治、用量和用法:1、跌打:用鲜叶捣碎外敷,或用干叶研末,用酒调匀,煮热敷患处;2、刀伤:用干叶研末,撒布患处;3、疥癞:用全株适量,切碎,煎水洗患处,不能入口;4、杀蚊虫:将全株晒干,为末,撒布污水内。
参考资料:本品有大叶与小叶两种,都可入药。大叶的气味腥闷,用以浸水,为农药杀虫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5:45 | 只看该作者
羊蹄草
别名:红背草、紫背草、假芥兰、花棬草、声色草、布芬草、红背紫坛、炮仗草。
植物名:一点红。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草本。为田野间或路旁常见的野草。
分布:广东各地均有。热带亚洲及非常亦产。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基边、菜地、山区。
性味:性凉、味苦淡,无毒。
功能:清湿热、润肠、凉血、生肌。
主治、用量和用法:1、湿热肚痛: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下痢:用法同上;3、乳痈、毒疮:生用叶部,捣烂外敷患处;4、眼热: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蜜枣、同煎服。
(方歌)羊蹄草治症类多,湿热肚痛下痢瘥,毒疮乳痈外敷好,眼热还煲瘦肉汤。
验方:(治乳痈方)1、生竹节草4两,捣烂,炖酒饮,药渣外敷患处;2、羊蹄草6两,捣烂,炖酒饮,药渣外敷患处;3、蒲公英、如意草、羊蹄草、水翁叶、竹节草各用鲜叶2两,捣烂,煮酒外敷。
(方解)乳痈因乳腺不通,或受热毒而成。以上三方,俱有疗效。一方:生竹节草能散乳疮热毒,用酒炖服,有行气凉血热毒之功。二方:羊蹄草比竹节草凉性较轻,故用量宜重。三方:适用于体虚患热毒不堪寒凉攻伐者,故用于外治,如体实二能内服外敷并用,其效更佳。
(方歌)乳房瘀热结成痈,羊蹄竹节或蒲公,水翁叶同如意草,复方独用总能松。
参考资料:《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节第一集》介绍治甜尿验方:鲜羊蹄草5钱,猪粉肠2两,净水煎服,连用有效。又介绍治乳疮验方:生羊蹄草4两、生水翁4两,擂烂,加少量酒炖40分钟,药汁内服,渣外敷。

阳起石别名:羊起石。
来源:为一种含硅酸镁的石棉类矿石。常见于各种变质岩中。
产地:主产于湖北、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条块状,大小不一。全体黄白色,青白色至青灰色,为纤维状结构。表面纤维状纹理,具光泽。体重,质松软,易剥离,断面不整齐,纵向破开呈丝状,柔软而光滑。气无,味淡。以黄白色,纤维状,质柔软,易撕碎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硅酸镁、硅酸钙等。
功效与作用:壮阳温肾,兴奋性机能。
炮制: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肾经。
功能:温肾壮阳。
主治:下焦虚寒,阳痿,遗精早泄,子宫寒冷不孕,腰膝酸软,崩漏等症。
临床应用:治性机能衰退、阳痿、遗精、早泄、子宫虚寒,兼有腰膝冷痹等肾虚症状。常配其他助阳药,方如阳起石丸。
使用注意:本品只宜暂服,不宜长用。阴虚火旺者勿服。
用量:3~6g,制丸散服,不入煎剂。
处方举例:阳起石丸:阳起石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仙茅15g,菟丝子15g,锁阳15g,沙苑子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每口1~2次,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附:阴起石
来源:为一种短纤维的类矿物。多与阳起石相伴而生。
产地:同阳起石。
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灰绿色,有光泽、表面光滑而不平坦。质软而酥松,易碎,断面呈层纹状,纵向破开呈针束状,用手可捻成薄鳞片或纤维状粉末附于手上有光滑感。气无,味淡。
炮制:生用或煅用。
效用:同阳起石。
注:1、古代本草记载只阳起石一种。阴起石之名,不知起于何时。
2、商品中阳起石与阴起石,均系石棉类矿石。由于变质岩的种类不同,其色泽与软硬度也不一致。有些地区以黄白者作阳起石,而将灰绿色者即称阴起石,例如,北京、天津、河南等地;有些地区则与此相反,如:湖南、四川、内蒙等地。各随地区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7:33 | 只看该作者
夜交藤
【中药概述】
夜交藤,别名:首乌藤、棋藤,为蓼科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藤茎。甘、平。归心、肝经。
1.养心安神: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虚烦不眠、多梦等,多与合欢皮配伍;因心血不足者,可与酸枣仁,柏子仁,何首乌等配伍;因阴虚阳亢者,可与龙齿、珍珠母等配伍。如(甲乙归藏汤)。
2.祛风通络:用于血虚身痛,全身窜痛等,可配桑寄生,桑枝,独活,羌活,桂枝,当归,红花,附子等。
【药效鉴别】
夜交藤偏于肝肾不足、阴阳失调的失眠。
【药理作用】
具有镇静、泻下作用。
【化学成分】
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素、大黄酚或大黄素甲醚,均以结合型存在。
【用量用法】
5——10g,水煎服,或入剂。

益智仁
益智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益智子。
来源:为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益智近成熟的干燥蒴果。栽培及野生均有。
产地:主产于广东海南岛,此外湛江地区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益智仁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2~2厘米,直径1~1.3厘米。表面棕色或暗棕色,有由纤维束形成的断续纵棱线13~20条,顶端有微凸起的圆点花柱残痕,下端有国柄痕或带有一段短柄,果皮韧性,不易破裂。子房三室,中轴胎座,每室有种子6~11粒,粘连于一起,呈2~3行纵向排列在胎座上。种子略扁,呈不规则的多角形,长宽约3毫米,厚约2毫米,暗棕色,破开后断面白色。气微香,味微辛苦。
以颗粒大,种仁饱满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萜烯、倍半萜烯。
功效与作用:补脾暖肾、缩小便,其作用为健胃、抗利尿。减少唾液分泌。
炮制:盐水炒,配方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脾、肾经。
功能:温中,暖肾,缩小便,止泄泻,摄唾诞。
主治:胃腹冷痛,中寒吐泻,遗精崩漏,遗尿尿频,多唾液等症。
临床应用:1、治脾肾虚寒所致的泄泻、遗尿、小便频数,常配其他补肾和固涩药,如菟丝子、桑螵蛸、乌药、山药等,方如缩泉丸加味。
2、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腹部冷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唾液分泌增多,常配入陈夏益气汤或理中汤内。
附:1、与补骨脂比较:两者能治脾肾虚寒所致的遗尿、泄泻,但益智仁侧重补脾,故健胃、止呕、止腹痛之力较强;补骨脂侧重补肾,治腰膝冷痛、阳痿之力较胜。
2、与佩兰比较:两者都能治涎沫增多,口中粘腻不爽,但益智仁治寒证,佩兰治湿热证。
3、服益智仁防其动火时,可与淮山药配伍。
4、用作健胃,益智仁可代砂仁。
用量:3~9g。
处方举例:缩泉丸加味:益智仁、乌药、淮山药、菟丝子、桑螵蛸,各等份,研末捣糊为丸,每服6g,每日1~2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8:04 | 只看该作者
益母草
益母草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茺蔚。
别名:坤草、茺蔚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或大花益母草的干燥地上全草。均为野生。
植物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方形,单一或分枝,被微毛。叶对生;叶形多种,一年基生叶有长柄,叶片略呈圆形,叶缘5~9浅裂,每裂片具2~3钝齿,基部心形;茎中部的叶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再三裂,两侧叶片常再1~2裂,最终裂片近线形,先端渐尖;最上部的叶不分裂,线形,近无柄,表面绿色,背面浅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花多数,花冠唇形,长9~12毫米,上下唇几相等,淡红或紫红色,花萼钟形,轮伞状生于叶腋。小坚果褐色,三棱形。
大花益母草:最上部的叶3全裂。花冠较大,长15~20毫米,下唇比上唇短1/3.其余同益母草。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茎方形,四面有纵沟,有稀疏分枝,密披毛茸,棱与节上更密,全体黄绿色,断面中部有大形白色髓。叶多脱落或残存,皱缩。花集成轮伞花序,花冠多已脱落,花萼存在。子房很小,在萼筒底部,四裂。小坚果褐色,成熟时三棱形。有青草气,味甘微苦。
以色绿,茎细,质嫩,无杂草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益母草硷甲、益母草硷乙。另含水苏硷、氯化钾、月桂酸、油酸等。
功效与作用:活血调经、行血散瘀,为子宫兴奋药。
1、收缩子宫:能显著增强子宫肌肉的收缩力和紧张性,作用与藏红花和脑垂体后叶激素相似,但力较弱。有效部分为叶部。煎剂效力优于酊剂。
2、利尿:作用明显。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祛瘀生新,活血调经、利尿。
主治:月经不调,产后血瘀腹痛,水肿,小便不利,亦常用于外科痈肿,外伤瘀血作痛等症。
临床应用:为妇科常用药。
1、治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腹部胀痛,由子宫收缩无力引起者(出血量少、色黑、夹杂血块、腹痛拒按),取其有收缩子宫作用,止血除恶露效果比较确实。可单服益母草流浸膏,或入煎剂,配山楂炭、当归、川芎、艾叶等,虚寒较甚者配生化汤。
2、治痛经,由气血瘀滞引起者,配当归、白芍、香附等,方如调经汤。
3、治腹有癓瘕(包块,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或妇女因气血虚弱、生殖功能低下而致的久不受孕,可用益母草30~60g,加红糖适量,或加蜜枣5~6枚,水煎代茶,或煮鸡蛋,随时可服。又可用益母草30~60g,5碗水煎成2碗,去渣,以水炖鸡,连汤服。以上方药长期服用有一定效果。一般月经病可参照以上服法,或用流浸膏。
4、治肾炎浮肿和血尿,取其有利尿去瘀作用,服后水肿消退较迅速,食欲增加,对止血尿也有一定帮助,但去尿蛋白的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治急性肾炎效果较好,而治慢性肾炎则价值较小。宜用干品或鲜品,水煎服。单用虽亦有效,但一般都随证配伍其他药。
肾结石的血尿也可用益母草,配黄精、石苇、冬葵子等。
用量:益母草生药有效成分含量比例较低,故水煎剂用量宜大,一般每次15~60g。治肾炎用量更大,干品一日用40~120g,鲜品用80~240g,水煎一日分2~3次温服。治妇科病最好用浓缩流浸膏,每日3~6毫升,分三次。
处方举例:调经汤:益母草15g,香附12g,当归12g,白芍12g,炙甘草45g,水煎服。
注:1、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益母草浸膏及煎剂对子宫有强而持久的兴奋作用,不但能增强其收缩力,同时能提高其紧张度和收缩频率。常用于月经过多,产后恶露不止,子宫复旧不全,产后流血过多等症。据《中国药用植物鉴》记载多服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3、各地习用益母草的采收时期,互不一致,有的地区在花开前采收,认为质嫩,色绿,质优;部分地区则习用开花后的老株。
3、成分:主要为益母草硷,益母草硷含量随开花的时间而变,初期仅含微量,7~8月开花中期含量为0.01%~0.03%,最高可达0.04%。因此,益母草的采收时间很重要。应在7~8月间枝叶生长茂盛而花未全开时间采收为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8:33 | 只看该作者
薏仁
本品为常用中药。原名薏苡人《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薏米、薏仁米、草珠子。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干燥种仁,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产地:过去主产福建莆城,莆田称“莆米仁”,河北安国,阜平称“祁薏米”;辽宁辽阳,庄河称“关米仁”,现全国各省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种仁呈卵形—椭圆形,基部略平,顶端钝圆。表面乳白色。光滑。常有少量的淡棕色种皮残存,基部凹入,中央有点状种脐。侧面有腹沟,沟内淡棕色(有残留种皮)。依腹沟方向纵切可见胚乳较大,白色粉质,盾片狭长,淡黄色,油质,胚细长,位于腹沟一侧,上端为胚根,下端为胚芽。种仁横切肾形,质坚硬,味甘。以粒大、色白、完整,无碎粒,无粉屑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薏苡素、甾醇、氨基酸、维生素B1、薏苡仁脂。
功效与作用:能利水渗湿,有助于清热排脓和治肌肉风湿。关于后者,现代医学已证实,以薏仁油作用于蛙肌,确能使肌肉挛缩减少,这就为前人的经验“薏苡仁治湿痹拘挛”提供了初步的科学根据。本品又能健脾止泻,可能与其所含维生素B1有关。
炮制: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淡。
归经:入脾尾肺经。
功能:利湿清热,健脾补肺。
主治:水肿脚气,食少泻泄,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临床应用:作为辅助药,用于利尿消炎,去湿止痛、健脾止泻。
1、用于治疗轻症水肿,尤为脚气水肿较适宜。慢性肾炎而水肿较轻者,可用薏苡仁和鱼腥草等利尿退肿,并可根据患者脾肾阳虚的情况酌加杜仲、菟丝子、黄芪等补益药,方如薏苡仁杜仲汤。
2、用于治疗内痈。例如治肺痈的苇茎汤,治肠痈的肠痈方,均用本品配合。
3、用于治疗湿热痹痛(录入风湿性肌炎、多发性神经炎),可缓解肌肉挛缩疼痛,无论热症寒症都可用,偏热的,配络石藤、稀签草;偏寒的,配麻黄,方如麻杏薏苡甘草汤;湿重的,再加配苍术,方如薏苡仁汤。
4、用于健脾止泻。薏苡仁的效力虽不及淮山药,但仍能进食欲,帮助消化,治脚气病和脾虚泄泻。在健脾方剂内也常采用,如参苓白术散。
此外,本品又可治皮肤扁平疣。可用50g,水煎服,或以100g煮粥,服用一个月作用,有一定效果。其治疗原理尚待研究。
用量:15~30g,大剂量可用到60~90g。
处方举例:1、薏苡杜仲汤:生薏苡仁24g,杜仲12g,土茯苓30g,菟丝子9g,金狗脊18g,黄芪30g,鱼腥草18g,四叶参30g,水煎服。
2、麻杏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4.5g,杏仁6g,生薏苡仁15g,甘草3g,水煎服。
3、薏苡仁汤(《张氏医通》):生薏苡仁24g,苍术9g,麻黄6g,桂枝6g,当归9g,白芍9g,生姜9g,甘草3g,水煎服。
注:1、本品生用为主,炒用只用于健脾。2、本品效力较缓,故用量宜较大。3、据报道,实验研究发现薏苡内脂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临床上也曾试用薏苡仁配白花蛇舌草、全蝎、生甘草等治乳癌,但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又薏苡仁的丙酮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还不能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9:06 | 只看该作者
茵陈
茵陈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苗。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其它各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茵陈为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的干燥权草,多皱缩卷曲成团状。根木质化,坚硬,表面棕褐色,内黄白色。丛生多数苗茎和叶柄,细如线。长约3~10厘米。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三尖形。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微清香,味微苦。
以棵小,质嫩,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清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
功效与作用:1、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味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短赤、湿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期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放入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3、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宜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15~30g。
处方举例:1、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30g,大黄9g,栀子12g,水煎服。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30g,云苓15g,猪苓12g,白术12g,泽泻9g,桂枝6g,水煎服。
3、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18g,熟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茵陈蒿各地使用习惯不同,原植物种属不一,京津两地习用上述茵陈蒿。此外据(中药志)记载有以下同科类似品和地区习用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9:29 | 只看该作者
淫羊藿
淫羊藿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羊藿叶、仙灵脾、三枝九叶草。
来源:为小蘖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心叶淫羊藿的干燥茎叶,少数带有根茎及须根。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省,其他各地山林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1、淫羊藿:茎细长圆柱形,干后多扁缩,长15~30厘米,直径1~3毫米,棕色或黄色,具纵棱,无毛,中空。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片九枚,故习称三枝九叶草。小叶片卵状心形,长4~9厘米,宽2.5~8厘米,叶端尖锐,叶基心形,叶缘具剌毛锯齿,叶面深绿色,光滑,有光泽,叶背灰绿色或黄绿色,叶脉上疏生黄白色柔毛,纸质。气无,味苦。
2、箭叶淫羊藿:茎细长圆柱形,长20~45厘米,直径1~3毫米,黄色,光滑,中空。叶为1回3出复叶,小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2.5~5厘米,叶端渐尖呈刺状,叶基箭簇形,叶缘具剌锯齿,叶面灰绿色或棕绿色,光滑,有光泽,叶背浅灰绿色,密被白色伏毛,革质。气无,味苦。
3、心叶淫羊藿:茎细圆柱形,长10~20厘米,棕黄色,具纵棱,中空。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片圆心形,长2.5~5厘米,宽2.5~5厘米,叶端短尖,叶基心形,叶缘具细剌状锯齿,叶面灰绿色,光滑,有光泽,叶背浅灰绿色,生有直立柔毛,纸质。气无,味苦。
以上均以叶色青绿,叶片整齐不碎者为佳。
主要成分:茎、叶含淫羊藿甙、维生素E。根和根茎含去氧甲基淫羊藿甙、巨花精(又名广玉兰硷)。
功效与作用:1、兴奋性机能。临床观察认为有此作用,但在实验上,结果不一致。有报告谓淫羊藿在实验动物身上能促进精液分泌,叶和根部作用最强,果实次之、茎最弱。但近年来的一些试验未能证实此项作用。
2、降血压。对麻醉家兔、正常的和肾型高血压的大白鼠都可使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周围血管舒张所致。
3、抗病毒。其煎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Sabin Ⅰ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直接灭活)。
炮制:择净杂质。有根者去掉。切丝羊脂炒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助阳益精,祛风湿。
主治:阳痿,腰膝软弱,风寒湿痹,四肢麻木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肾虚阳萎、妇女不孕。前人的经验用淫羊藿酒(淫羊藿30g,浸米酒0.5K,20日后可服),现代实践用20%淫羊藿酊(即酒精浸剂)每日3次。每次5毫升,饭前服,对治疗阳痿、遗精、早泄、有一定效果。此方治抑制型神经衰弱。觉困倦无力。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效果也较好。除用酊剂外,也可用复方水煎,方如羊藿三子汤。不育者可试用淫羊藿治疗,配锁阳,蛇床子为基本方浸酒,男加党参、巴戟、胡芦巴,女加八珍汤。
2、用于治疗痹症,尤其下肢瘫痪疼痛,或筋骨挛缩,手足麻木。前人只限于用以治风湿痹痛,现代扩大了这方面的适应证,发现淫羊藿、桑寄生有抑制度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作用,临床用以治疗小儿麻痹症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取得一定效果。方如羊藿桑寄汤和抗麻痹注射液。
3、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适用于阴阳两虚者,表现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舌质淡红、脉细,在男子则有阳萎滑精,在女子则有月经不调,常配其他补肾滋阴药如仙茅、巴戟、黄柏、知母等,方如二仙汤。此方对妇女更年期高血病也适用。实验证明,二仙汤对实验动物确有降压作用。又临床追踪观察,二仙汤对高血压病的远期疗效较好,优于降压灵。
使用注意:1、淫羊藿性较燥烈,能伤阴助火,有些人服后会出现头晕、呕吐、口燥、口渴、流鼻血等反应;
2、与巴戟、苁蓉比较,功用类似但淫羊藿性躁不润,伤阴效果远过于巴戟、苁蓉;
3、阴虚火盛、五心烦热、有梦遗精、性欲亢进者忌用。
用量:6~12g。长期服用者,宜研末制丸,或浸酒服(例如配锁阳、南枣等),或作炖品服(加南枣、生姜等)。
处方举例:羊藿三子汤:淫羊藿9g,杞子12g,沙苑子9g,五味子6g,山萸肉9g,水煎服。
羊藿桑寄汤:淫羊藿3g,桑寄生6g,钩藤6g,水煎服。
抗麻痹注射液(郑洲中药制药厂):含淫羊藿、桑寄生各等伤。治小儿麻痹症急性期效果较好,每天2次,每次肌注1支(2毫升)。对小儿麻痹后遗症也有一定帮助,主要是作穴位封闭,可配合肌注,隔天1次,每次4毫升,与穴位封闭间隔进行。
二仙汤:见仙茅项下。
注:1、除去上述三种淫羊藿通用较广外,还有叶形或花形不一的多数品种,据科学出版社《中药研究文献摘要》记载,淫羊藿属植物现已定有学名的共19种,其中绝大多数产在我国,有多种可供药用。
2、在贵州湄潭、遵义地区,药用根茎,商品称“仙灵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49:50 | 只看该作者
银柴胡
银柴胡为较常用中药,“银柴胡”一名见于《本草纲目》的柴胡项下。至《本经逢原》及《本草纲目拾遗》始由柴胡项下分出。市售商品有银柴胡和山银柴胡两种,习惯认为银柴胡为正品,山银柴胡则品种复杂,京津地区在银柴胡短缺时也使用山银柴胡。
别名:西银柴胡。
来源:银柴胡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柴胡(狭叶岐繁缕)的干燥根,野生。
产地:主产于宁夏(银川),甘肃,陕西内蒙等省。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长15~40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灰黄色,无分枝或少分枝。顶端有多数密集的小疣状突起,俗称“珍珠盘”,为残留的茎基痕。茎基痕脱落处白色。根上端及中部常生有不规则的圆形小凹孔,俗称“砂眼”。中部及下端浙细瘦,有多条略扭曲的纵皱沟纹旋绕全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射线宽而疏松,呈黄白相间的放射状花纹,生砂眼处断面中有褐色砂粒包裹其中,为银柴胡特征之一。气微,味甘微苦。
以根条粗细均匀,表皮细,淡黄棕色,断面淡黄白色者为佳。
功效与作用:解热。
炮制:切片生用,或鳖血炒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除骨蒸。
主治:骨蒸劳热,小儿疳热等症。
临床应用:为治虚热和疳热的常用药,因能退热而不苦泄,被认为是“虚热之良药”。
1、用于治疗阴虚发热、痨热、骨蒸盗汗。可配青蒿、鳖甲、地骨皮,方如清骨散。
2、用于治疗疳热。因肠道寄生虫病而致营养不良、低热、眼结膜炎等所谓“肝疳”证候,可配栀子、黄芩、连翘。
用量:3~9g。
处方举例:清骨散(《证治准绳》):银柴胡9g,胡黄连2g,鳖甲15g(先煎),青蒿6g,秦艽6g,地骨皮9g,知母9g,甘草3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0:22 | 只看该作者
罂粟壳
罂粟壳为少常用中药。载自宋《开宝本草》。
别名:御米壳、粟壳。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干燥果壳,其种子、嫩苗亦供药用。均有栽培。
产地:原产欧洲南部及亚洲地区,现国内有种植。
性状鉴别:果壳呈椭圆形或瓶装卵形,有时破碎成片状。外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顶端有11~12条突起的残留柱头,放射状排列,呈圆盘状。茎部有短柄。果皮坚脆,木质。破开后内表面浅黄色,微有光泽,并有十几条假隔膜,上有棕黑色小点,为种子脱落的残痕,质轻而脆。气清香,味微苦。
以个大、色黄白,质坚皮厚者为佳。
主要成分:壳含吗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罂粟碱及罂粟壳碱,生物碱等。
功效与作用:1、罂粟壳含吗啡、那可汀、可待因,故有镇静及镇痛作用。
2、能降低咳嗽中枢的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故有镇咳作用。
此外,罂粟壳还能抑制肠管蠕动而止泄泻。
炮制:切丝,蜜制。
性味:酸、平。
归经:入肺、肾、大肠经。
功能:敛肺止咳、涩肠、定痛。
主治:久咳、久泻、脱肛、便血、滑精。
临床应用:罂粟壳味酸涩,入肺、肾、大肠经。功专收敛,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涩肠止泻,故可治肺虚久嗽,或久泻久痢之症。
1、治肺气不收,久咳不止,常与乌梅等配伍,如小百劳丸。
2、治久泻久痢,可单用,或与木香、黄连等配伍同用。
此外,罂粟壳止痛功效亦很显著,对胃脘疼痛,疗效尤佳。由于性极收敛,为治标之药,故泻痢或咳嗽初起者忌服。
使用注意:(《得配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
用量:2.4~6g,或入丸、散。
处方举例:1、小百劳丸(《宣明论方》):治劳伤喘嗽不止,自汗者,罂粟壳不拘多少,炒为末,每服6g,如乌梅同煎,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30g,同煎温服。
2、罂粟散(《普济方》):治小儿新久吐泻,不思乳食或成白痢;罂粟壳30g(炒),诃子30,缩砂仁6g,制甘草6g,上为末,三岁服1.5g,米饮食前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1:05 | 只看该作者
鹰不泊
别名:鹰不泊、乌不企、花椒根。
植物名:勒党。
生长环境:本品为乔木,山野或旱地有刺灌木丛中常见,或生于山脚、溪边。
分布:华南地区,以广州附近较多,此外热带亚洲亦有。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微凉、味苦。
功能:清热祛湿、利水消肿。
主治、用量和用法:1、阳黄:用干根1两至1两半,清水煎服;2、癍痧发热,配伍用;3、伤寒夹色,配伍用;4、百子痰水肿,配伍用。
验方1:(治百子痰水肿方)鹰不泊1两、白鹤藤1两、樟柳头1两、清水适量,煎取半量抹身,余一半放入痰盂内坐熏肛门。
(方解)樟柳头、白鹤藤长于泻水,鹰不泊行气解郁,助药运行,从大便排出,为外治水肿之法。
(方歌)水肿土名百子痰,鹰泊白鹤樟柳头,煎水热敷分半坐,熏肛便泄疾能好。
验方2:(治癍痧发热方)鹰不泊5钱、海金沙藤5钱、鸭脚树皮5钱、狮子滚球5钱、蛇泡簕5钱、清水五碗,煎成1碗半服。
(方解)鹰不泊、狮子滚球、蛇泡簕核清里热,配鸭脚树皮解表发汗;金沙藤利尿,组成为发汗利尿清热之剂,治外感传里化热甚验/
(方歌)癍痧发热热入焚,鹰不泊海金沙藤,狮子滚球蛇泡簕,鸭脚皮煎效入神。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锦方选集第一集》广州中医学院报导:鹰不泊一斤切碎,先用双蒸酒一斤蒸熟,再加入双蒸酒六斤,浸15天,每服一至2两,日二次,饭后服。治疗肾炎三例,均于服药后一月,尿量日增,全身头面浮肿消退,尿蛋白从三十减至十,红血球、血色素均有增加,肾功能有所改善,酚红试验接近正常,尿颗粒管型部分消失,出院能恢复劳动生产。

油柑子
植物名:余柑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生于荒郊、丘陵地上。
分布:广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普遍产之。
入药部分:果。
采集期:全年采根,七月采果。
自采地点:家种、野生山岗。
性味:性微凉、味先苦后甘。
功能:降火清热、除痰散毒、凉血。
主治、用量和用法:1、小儿咳嗽,配伍用;2、小肠疝气,配伍用。
验方1:(治小儿咳嗽方)油柑子(腌咸)6枚,白榄2枚、清水一碗,煎成一茶杯,温服。
(方解)油柑子化气,腌咸用则降火,白榄除痰。合成降火除痰,化气止咳之剂。
(方歌)小儿痰盛肺不宁,咳嗽频频睡难成,腌咸油柑子六个,白榄两枚咳自平。
验方2:(治小肠疝气方)油柑子30枚、白榄根1两、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油柑子化气,白榄根化气祛湿,合为化气祛湿之剂。疝之因于气滞者,有效。
(方歌)小肠疝气油柑子,白榄根同两味施,子三十枚根一两,清泉三碗煎服之。
附录:(根)散瘀清热毒、治花柳:干用1~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叶)治皮肤痕痒、花柳疳毒:干叶1~2两,煎水浸洗患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1:57 | 只看该作者
柚树寄生
植物名:东方槲寄生。
生长环境:本品为寄生小灌木。生长于别种植物上的寄生植物。
分布: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广东省以中部和南部较多。此外,亚洲热带各地亦有。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苦。
功能:清心肺热、行气、解麻疹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麻疹气喘: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麻疹咳嗽:用法同上;3、小肠疝气:干用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4、胃痛:用法同上。
(方歌)柚树寄生麻疹宝,咳嗽气喘皆能保,更治小肠疝气疼,瘦肉同煎胃痛好。
参考资料:本品以陈久者为佳。在麻疹期及后期常用。麻疹肌肤痕痒,可用作浴汤。
《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防治麻疹经验方:柚树寄生1至2两、玉芙蓉5钱至1两、塘底荔枝叶1两、清水三碗,煎成大半碗,分二、三次服,解麻毒。
(方解)以上三药,俱为民间防治透麻毒外出,治麻后喘咳腹泻;塘底荔枝叶乃塘边荔枝树叶落于塘底为泥所盖者,因经久变性,化燥为润,能清肺金与大肠热,喜治麻后咳、痢;玉芙蓉芳香化浊、清热毒。患麻疹者并发或继发剧咳气喘、下痢,医家皆认为重症,本方药性平和,为防治麻疹并发病稳当之方。
(方歌)柚树寄生麻疹好,玉芙透毒为至宝,配入塘底荔枝叶,麻后咳痢能保。

鱼腥草
【中药概述】
鱼腥草,别名:蕺菜、岑草、蕺、菹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猪鼻孔、九节莲、折耳根、肺形草、臭腥草,为豆科藤状草本,属补益药。
【鱼腥草_鱼腥草的作用_鱼腥草图片_鱼腥草的功效】
古籍名:蕺菜《名医别录》。
别名:狗贴耳、吉耳菜。
植物名:蕺菜。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喜生于阴湿地或近水的地方。
分布:我国长江以南诸省随处均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湿润地。
性味:性平、味甘淡、气甚腥。
功能:去湿热、止咳、顺气、除痰、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内伤咳血: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2、痢疾:用法同上;3、蛇头缠指:生用加片糖捣烂,外敷;4、热毒疮:用法同上。
参考资料:《本草纲目》,蕺,其叶腥气,故名为鱼腥草。赵叔云医方云:鱼腥草即紫蕺,叶似藤,其状三角,一边红,一边青,可以养猪。辛微温。有小毒。《别录》曰:多食令人气喘。弘景曰:俗传食蕺不利人脚,恐由闭气故也。令小儿食之,便觉脚疼,孙思邈曰:素有脚气人食之,一世不愈。主治:尿疮《别录》,淡竹筒内煨热,捣烂敷恶疮白秃(大明)。散热毒痈肿、痔疮脱肛、断店疾、解囱毒(李时珍)。
《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选集》治疗大叶性肺炎5例:用鱼腥草30克、桔梗10克,先煎服桔梗,加水约200毫升,文火煎10~20分钟后加入鱼腥草,再煎5分钟后,过滤,取其滤液15毫升,如不足量,用蒸馏水洗残渣后,取其滤液补足。一般患者,日服三次,每次30毫升,重者改用日4次,病情更重可加用灌肠法,全部全愈。治疗大叶性肺炎,平均在用药34.4小时后,降温至平常,血象平均在2.8日后恢复正常,治疗日平均是8.8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2:54 | 只看该作者
芙蓉玉
别名:细叶芙蓉。
植物名:芙蓉菊。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分枝亚灌木,常见为栽培。
分布:原产我国、广东以中南部栽种较多。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家中。
性味:性微凉、味苦。
功能:清热解毒、辟臭秽、止痰止咳、解麻痘毒。
主旨、用量和用法:1、鸡咳:生用2至5钱,捣烂炖蜜糖服;2、麻疹咳嗽:生用2至5钱,清水煎服;3、麻疹发痒:生用以扫痒处;4、小儿腹泻:生用5钱捣烂,加蛋白调匀,在锅上肩熟敷脐部;5、疮疡及乳疮:未溃者,生用捣烂加片糖和匀外敷;已溃者,用干叶为末,加花士苓调匀外敷。
(方歌)芳香辟秽玉芙蓉,麻痘疮疡化毒脓,小儿鸡咳和蜜肩,捣烂敷脐止泻疼。
附录:(根)主治内伤咳血,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
参考资料:《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治疗小儿腹泻经验方:玉芙蓉一味,把玉芙蓉叶捣烂,煮热,温贴肚脐。有驱风、止肚痛、止泻作用。
(方解)玉芙蓉芳香辟秽浊’驱风、小儿腹痛而泻,由于受封这,用此方敷脐,温里而不刺激皮肤。
(方歌)小儿腹泻或因封,芳香辟秽玉芙蓉,煮热摊和敷肚穴,祛风温里建奇功。

玉竹
【中药概述】
为百合科草本植物玉竹的根茎。甘、平。归肺、胃经。
1.润肺止咳:用于肺阴不足之肺燥干咳痰少,有养阴润肺止咳之效,如(沙参麦门冬汤)。
2.生津养胃:用于胃阴不足之热伤胃阴,津液不足,咽干口渴等,如(<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
3.阴虚外感:用于有养阴不恋邪之长,故用治素体阴虚,复感外邪之身热头痛,心烦口渴等症,常与薄荷,白薇,豆豉,桔梗等配伍。
【药效鉴别】
玉竹补而不腻,无恋邪之弊,功能与天门冬、麦门冬相近,配伍应用,能增强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作用。玉竹专治肺胃燥热。
【应用与配伍】
用于燥咳,劳嗽。玉竹入肺胃二经,甘寒质润,功善滋阴润燥,养胃生津。肺胃燥热,阴液不足,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常配沙参、麦冬、桑叶等,共奏滋明清热、润燥止咳之功,如《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本品性平而不过寒,故治凉燥伤肺,可选配杏仁、紫苏叶、前胡、桔梗之类,以疏散燥邪、润肺止咳。治阴虚劳嗽,玉竹滋阴润肺,常配生地、知母、贝母等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兼低热不退者,还可加地骨皮、青蒿、白薇等清退虚热。 用于热病咽干口渴,内热消渴。玉竹益胃生津、润燥止渴,治热病后期胃阴未复,或脏腑失调、内火伤及胃阴,饥不欲食,口舌干燥等,多与沙参、麦冬、生地、冰糖等同施,如《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益胃汤。治内热消渴,可配天花粉、山药、生地黄、生葛根等,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用于阴虚外感。玉竹补而不腻,无敛邪之弊,对素体阴虚,复有外感之身热,微恶风寒,干咳痰少,心烦口干等,多配薄荷、豆鼓、桔梗等,滋阴透表,如《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藐汤。此外,阴虚内风旋动之头昏眩晕,阴血亏虚不能柔儒筋脉而挛缩疼痛,用玉竹有滋阴息风、养液柔筋之功。
【药理作用】  
1.玉竹含有的甾甙,对心肌的作用与铃兰制剂类似。玉竹配糖体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玉竹煎剂的作用与玉竹配糖体类似。
2.玉竹浸膏腹腔注射,可增强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改善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
【化学成分】
含铃兰甙、铃兰苦甙、山奈酚甙、槲皮醇甙、皂甙、白屈菜酸、粘液质、门冬酰胺、葡萄糖、阿拉伯糖和甘露醇,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等。
【用量用法】
本品10——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
痰湿气滞者禁服,脾虚便溏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畏卤咸。”
2.《本草崇原》:“阴病内寒,此为大忌。”
3.《药性纂要》:“脾气寒滑,胃有痰湿者不宜用。”
4.《会约医镜•本草》:“大便溏泻,更为忌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4:37 | 只看该作者
芋荚
植物名:芋。
生长环境:本品为粗壮草本。是杂粮或蔬菜作物,喜潮湿环境,栽种于水田中或经常水灌溉田间。
分布:原产印度,现各地均有种植。
入药部分:茎。
采集期:秋、冬。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甘。
功能:除肠胃腻滞。
主治、用量和用法:1、感冒伏热、久热不退: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伤风食滞咳:用法同上;3、痢疾:用法同上。
验方:(治感冒伏热方)芋荚干5钱、金盏银盘5钱、莲蓬壳5钱、兔狗尾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芋荚干除肠胃湿热、解积滞;金盏银盘疏表清热;莲蓬壳解暑;兔狗尾清实热。合成表里双解之剂,如非伤暑,可去莲蓬壳。
            (方歌)感冒发热芋荚干,金盏银盘莲蓬壳,煎服还加兔狗尾,伏邪双解疾能霍。

郁李仁
郁李仁为较常用的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郁李人”。目前市售商品有两种,分为小李仁和大李仁。习惯以小李仁为正品。
别名:欧李仁、小李仁、李仁、大李仁。
来源:小李仁为蔷薇科植物灌木欧李或郁李、长梗郁李的成熟干燥种子。大李仁为山樱桃。截形榆叶梅,柄扁桃,显脉欧李,滇樱桃等的成熟干燥种子,野生或栽培。
产地:小李仁主产于辽宁海城,盖平,凤城,辽阳,内蒙古东部,河北省北部等地。小李仁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此外山西、陕西、湖北等省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小李仁略呈桃形,长约5~7毫米,最大横径约3~5毫米。表皮黄白色黄棕色或深棕色。顶端锐尖,基部钝圆,种皮极薄,尖端一侧有一线形种脐,钝端一侧为合点,自合点处发散出多数棕色脉纹(维管束),形成纵向不规则纹理。剥去外皮,可见白色子叶两片,气微味微苦。
大李仁性状与小李仁相似,唯颗粒稍大,长约6~10毫米,横径5~7毫米,其余均与小李仁同。
以粒小,饱满、均匀、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脂肪油。
药理作用:1、缓泻通便,为润滑性泻药,泻下作用比火麻仁略强;2、利尿。
炮制:生用,配方时捣碎。
性味:辛、苦、甘、平。
归经:入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润燥通便,利尿消肿。
主治:大便燥结、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脚气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常配其他润肠药(火麻仁、杏仁、柏子仁等),方如五仁汤,老人或产后的肠燥便秘、气虚便秘均可用,但孕妇则慎用。
2、用于治疗脚气水肿而大小便不畅者,配薏苡仁、赤茯苓、滑石等。
用量:3~12g。
处方举例:五仁汤:郁李仁9g(打)、火麻仁12g(研)、瓜萎仁9g(打)、甜杏仁9g,柏子仁9g,水煎服。
注: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甘肃、湖北等省,以食用“李”的种子作李仁用,呈扁卵圆形,似杏仁。
性味:与郁李仁不同,不应作郁李仁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4:59 | 只看该作者
郁金
郁金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原为姜黄的根茎。现商品郁金则为姜黄的块根和同属植物的块根。其根茎则分别命名为其他药材(见姜黄附注)。
别名:玉金、玉京。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黄属四种植物川郁金或姜黄或莪术或毛莪术的块根经蒸煮后干燥而成。栽培或野生。包括以下品种:
1、姜黄的块根,产地名黄丝郁金,商品名川玉金、黄玉金。
2、莪术的块根,产地名绿丝郁金,商品亦名川玉金、黄玉金。
3、温郁金的块根,产地名温郁金,商品别名黑玉金。
4、毛莪术的块根,产地名莪苓,商品名桂玉金或云玉金。
5、川郁金的块根,产地四川,商品名自丝郁金。
产地:1、川玉金:(姜黄和莪术的块根)主产于四川崇庆、双流、犍为、新津、宜宾等地。
2、温玉金:主产于浙江温州地区的瑞安县。
3、桂玉金:主产于广西、云南。
性状鉴别:1、川玉金:呈卵形或纺锤形,长1.5~3厘米,直径0.5~1.5厘米,两端稍尖或一端钝圆一端稍尖。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极细密的皱纹。质坚实,横断面平坦光亮,角质状,黄色或橙色,中部有一圆心,约占有径的1/3~1/2以上,层圈分明,易瑕部剥离,整个圆心呈圆枣核状。气带姜香,味辛而苦。
以粒大均匀,皮细坚实,断面橙黄色者为佳。
2、温玉金:呈纺锤形同答弯曲而稍扁,长3~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灰色,有较粗的密皱纹。质坚实,断面平滑光亮。角质状,褐色、棕褐色或淡褐色,中部圆心随外形的变化呈圆形或扁圆形,层圈分明,但与皮部结合紧密。气微,味微苦辛。
以个大均匀,外皮少皱缩,断面褐色,光亮者为佳。
3、桂玉金:呈纺锤形或卵圆形,有的稍扁,长2~6厘米,直径0.8~1.5厘米。表面灰黄白色,有较细的皱纹。质亦坚实而稍松脆,断面平滑光亮,角质状,黄白色、余略与川郁金相同。气微,味辛苦。
以粒大,皮细,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成分大体与各自的根茎(莪术)相似。
药理作用:理气、散瘀、止痛。其作用为:(1)健胃;(2)利胆:姜黄素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能减少尿内的尿胆元;(3)利尿,故有助于清热。此外,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寒。
归经:入心、肝肺经。
功能:舒气解郁,凉血破瘀,利胆。
主治:两胁胀满,胸腹疼痛,痛经,吐衄血,癫狂,热病神昏,湿热黄疸,胆石症。
临床应用:为疏肝解郁止痛的重要药物。
1、治肝郁胁痛属气血郁滞者,表现有胸胁满闷和胀痛,例如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可在逍遥散基础上加郁金。
2、治泌尿系疾患,多用于肾结石等引起的肾区痛,取其有利尿和镇痛作用。常配利尿渗湿药(参考金钱草项下肾石方);治肾结核的血尿可配旱莲草、冬葵子、石苇等。
近年来,郁金也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配金钱草,枳壳、木香、大黄等,加强利胆镇痛作用,方如胆道排石汤(天津南开医院方),对较小的或泥沙样的肝胆管结石而无严重梗阻或感染者,有一定疗效。
3、治血瘀经痛,尤其适宜于经前痛而偏于热,有气血郁滞表现者,可用郁金配柴胡、当归、黄苓等,方如宣郁通经汤(本方中郁金善解气郁,当归善解血郁,黄苓善解热郁,配合应用有加强理血清热镇痛作用)。
4、治湿温神昏(如“流脑”、“乙脑”病人的神志不清或呆滞),郁金配菖蒲最常用,有清心热和芳香开窍作用,可加入清热解毒方剂内。
又治癫狂(精神分裂症的躁狂状态)或癫痫,与痰气郁结有关者(胸闷、不思饮食、吐涎沫、苔腻、脉滑),可用郁金配白矾,以解郁除痰,方如白金丸。但单用效力较薄,现代多用白金丸味(如菖蒲、朱砂、胆南星、丹参等)。
附:1、郁金的商品种娄分为广郁金和川郁金,但其名称与产地并不相符。广郁金(又名黄郁金)主产于四川;川郁金(又名黑郁金)主产于浙江温州,也称温玉金。两者功用大同小异,一般用广郁金较多,而川郁金的特点是:药性较温和,祛痰而又不致于过分虚散,体虚者可以选用;
2、郁金习惯上不与丁香同用;
3、需用柴胡解肝郁而又嫌其则燥时,可用郁金配白芍代。
用量:3~9g。
处方举例:1、胆道排石汤(天津南开医院方):金钱草30g,茵陈15g,郁金15g,枳壳9g,木香9g,生大黄6~9g,水煎服。
2、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川郁金3g,当归15g,黄苓3g,白芍15g,丹皮15g,山栀子9g,白芥子6g(炒研)柴胡3g,香附3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剂。
3、白金丸(古验方);白矾30g,郁金30g,共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日三次,每次3g,开水送服,也可用菖蒲9g煎汤加数滴姜汁送服。
注:1、郁金习惯认为四川产品颗粒均匀,皮细,内色黄亮,品质最好。浙江产品颗粒大,较瘪瘦,皮粗,内色黑褐,品质较差。但在门市配方中,习惯称川郁金为广郁金,温郁金称川郁金,实属错冠产地。应根据产地结合植物情况,研究更正。
2、广西、云南产品原名莪苓,为郁金的代用品,一九五九年《中药志》命名为桂郁金,同等使用。
3、郁金畏丁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6:04 | 只看该作者
鸢尾
【中药概述】
鸢尾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根状茎。辛,苦,寒;有小毒。
活血散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等;水煎服。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等。
【药效鉴别】
鸢尾除有与射干相似的效用而外,还兼能消积,治食滞胀满。
【化学成分】
根状茎含夹竹桃甙、草夹竹桃双糖甙及三种异黄酮等。
【用量用法】
本品5——15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月季花
月季花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
别名:月月红。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小灌木月季花的干燥近开放花蕾和半开放的花朵。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等省,其他各地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完整的花蕾或花朵多皱缩成团球形,径长1~2厘米。花冠重叠,花瓣倒卵形,上端紫红色或粉红色,中下端渐呈淡黄棕色,中央有雄蕊多数,暗黄色,花萼灰绿色或淡棕褐色,先端裂为五片,基部花托呈钟状并带有残存短柄。质轻脆,花冠易脱落。气香,味微苦涩。
以朵大,色紫红,不散瓣,香气浓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芳香性挥发油,主要为萜醇类化合物。
功效与作用:理气、活血、调经、消肿。
炮制: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妇科经闭或月经稀发,色淡而量少,小腹痛,兼有精神不振,大便燥结者(即气滞血瘀型),月季花有理气、通经、通便的作用,可用单味3g,加红糖适量,水煎服,或配丹参、当归、香附等水煎或浸酒服,方如月季酒。外用以花或嫩叶捣烂外敷跌打瘀肿,能活血消瘀。
用量:干品用1.5~4.5g,不宜多用,否则易致腹痛、便溏。
处方举例:月季酒:月季花3g、当归9g、丹参9g,黄酒适量浸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06:56:28 | 只看该作者
远志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远志肉、远志筒。
来源: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和西伯利亚远志、宽叶远志的干燥根皮或根。野生于山坡、草丛、路边。
植物形态:细叶远志: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根圆柱形,长而肥厚,微弯曲,浅黄棕色。茎基土黄色略带木质,茎多数丛生于茎基之上,圆柱形,灰绿色,斜生或直生,直径约1毫米,近光滑。叶互生,线形,长1~3厘米,宽1~2毫米,无柄,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小,有长柄,淡蓝紫色,花瓣3,其中1瓣较大,先端有丝状附属物;花萼5,不相连,3片较小,2片呈花瓣状,绿白色边缘紫色。蒴果扁平,倒心形,边缘有窄翅,光滑无毛。
宽叶远志:茎被短伏毛。叶卵状披针形宽3~6毫米。果实周缘被短睫毛。
产地 :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此外山乐、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稍晒。选粗大而整齐的,平放板上来回搓至皮肉与木心分离,抽去木心,晒干,即为“远志筒”;较小的根用棒捶裂,去掉木心,因皮部不成筒状,故称“远志肉”未去木心者称为“远志棍”。
性状鉴别:远志筒呈长管状,稍弯曲,形似蚯蚓,长约3~13厘米,直径约0.3~1.3厘米。外皮灰黄色,全体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或裂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气微,味苦微辛,有剌喉感。远志肉多已破碎,肉较薄。远志棍,细小,中央有坚硬的木心。以筒粗、肉厚、皮细、色嫩、去净木心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远志皂甙,水解后生成远志皂甙元A、远志皂甙元B,并含远志醇,onsicin。
功效与作用:安神、祛痰、消炎。
1、祛痰。为恶心性祛痰药,所含皂甙能剌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从而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分泌,但作用较弱。
2、抗菌。体外试验对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炮制:用甘草水煮。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心、肾、肺经。
功能:惊悸健忘,痈疽疮肿,咳嗽多痰,失眠多梦。
临床应用:1、用于安神,造用于心气郁结或心血虚、痰涎壅塞而致的烦热、精神恍惚、惊悸、不能安睡,可见于神经衰弱或病后虚烦失眠。取其能散郁而安神,但单用无力,需配茯神、酸枣仁等,如归脾汤(见龙眼肉项下)、养心汤(见茯神项下)、远志汤。
2、用于化痰,治寒痰喘咳,但力较缓弱,需配川贝、半夏、茯苓等。
附1:过去有人认为远志能益精强志,治健忘,但实际上远志无此效力,前人早已有反驳,说远志“用以豁痰利气则可,若谓益精强志则不能”。
用量:1~9g,最常用4.5g。量过大能引起呕吐。
处方举例:远志汤(《证治准绳》):远志、黄芪、当归、麦冬(去心)、酸枣仁、石斛各4.5g,党参9g,茯神2.1g,甘草1.5g,水煎服。
附2:小草为远志的地上部分,主要用其叶,性能与远志大致相同。古方有用之,但现代处方统用远志,不用小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4:37:02 | 只看该作者
藏红花
【中药概述】
藏红花,别名:番红花、西红花,为鸢尾科草本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甘、平。入心、肝经。
活血养血,化瘀生新。主治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心忧郁积、胸肋胀闷。
【药物形态】
本品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蕾。
【药效鉴别】本品功效同红花,有凉血解毒,治温病,热入营分,斑疹不退。可用于温病热入血分及斑痧大热等症。
【药理作用】 1.对子宫有兴奋作用。2.对气管、血管、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化学成分】 含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藏红花醛、糖类、氨基酸等。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入剂。
【注】如何鉴别番红花的真伪优劣:番红花由众多扁平的柱头压集而成,柱头红棕色,顶端较宽大,向下渐细,在放大镜下顶端边缘为不整齐的齿状,并有绒毛状突起。入水浸泡,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水被染成黄色,水面不应有油状物漂浮,水不显红色,用棒搅动不易碎断,否则是伪品。番红花以身干、身长,花丝少,色紫红,味辛凉者为佳。

金针头
古籍名:萱草根(《本草衍义》)
别名:金针菜根、萱草根、玉葱花根。
植物名:萱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为观赏植物,常栽培于庭院内。
分布:欧洲南部至日本。广州常见。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寒,味甘淡。
功能:利水通淋。
主治、用量和用法:1、肝胃火盛:干用5钱至1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2、牙痛;用法同上;3、痰火盛:用法同上;4、衄血;干根5钱至1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5、白浊、沙淋:干用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验方1:(治内伤咳血方)金针头2两,兔狗尾2两,清水煎服,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本草衍义》论萱草根曰:大热衄血,研汁大杯,和生姜汁半杯,细呷之,可见骨人已经验用止血。民间用此药治吐血,配兔狗尾清肝肺热。凡肝肺热而引起之出血者,用之有效。
(方歌)内伤吐血不须愁,兔狗尾续金针头,二物同煎清水服,金清木泻肝能柔。
验方2:(治衄血方)金针头5钱、茅根花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或加蜜枣同煎。
(方解)金针头,茅根花具有止血剂,各家《本草》著还早已详载。用治衄血,经验甚效。金针头即萱草根、花即助膳之金针菜。
(方歌):衄血由来内热加,金针头合白茅花,蜜枣两枚痛煎服,止血功能效不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4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4:37:23 | 只看该作者
山楂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原名赤爪子。《本草纲目》名山樝,今通作山楂。商品分为北山楂、南山楂两种。
1、北山楂
别名:山里红、酸楂、红果(果名)、山楂片、红果片、酸楂片。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小乔木山楂及其变种山里红的成熟果实。栽培。
采收加工:10月份采收成熟果实,趁鲜切成楂片晒干即成。
产地:主产于山东省益都(古名青州府)、临朐、沂水、安邱,以及华北地区,此外河南新乡地区也有生产。
性状鉴别:新鲜果实呈球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鲜红色或紫红色,密被灰白色细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或残留国柄。干燥后的楂片薄厚不一,有2~3刀片或5刀片之分,片多卷边或皱缩不平。果肉淡粉色或淡棕色,内含淡黄色种子5~6粒,略呈枯瓣形,极坚硬。2刀片种子仍集结于果肉中心,3~5刀片则散落于果肉之外。果肉气微清香,味酸而微甜。以片大二薄,肉厚粉白色,皮鲜红色,种子不超过20%者为佳。按产地划分以山东益都地区产品最好,华北地区产品稍差,河南新乡地区2~3刀片次之。
2、南山楂
别名:棠球子。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野山楂—湖北山楂、华中山楂等的成熟果实。多为野生。
采收加工:8月上旬采收成熟果实,直接晒干或沸水中浸烫片刻,捞出后压扁后晒干(山楂饼)。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
性状鉴别:本品直接晒干者呈球形,直径0.8~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褐色,稍显皱缩,亦有宿存花萼及果柄痕。果肉薄显干瘪。质坚结,不易破碎。内种子与北山楂相似。山楂饼扁圆饼状,褐色,常有破裂,气微,味酸涩。以粒大火饼圆厚,色红褐者为佳。习惯认为楂饼品质稍好。
主要成分:含有苹果酸、枸橼酸、维生素C、核黄素、胡萝卜素、蛋白质、脂肪等。野山楂又含山楂酸、鞣质、皂甙等。
药理作用:消导食积,化瘀散滞。其原理为:
1、助消化。山楂酸有促进消化作用。
2、抗菌。体外试验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扩张血管和降压。通过扩张血管而起较持久的降压作用。前人认为山楂能行瘀散滞,可能与其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关。
炮制:生用、炒用或炒焦用。
性味:酸、甘、温。
归经:入肝、脾、胃经。
功能:消积、行瘀、化滞。
主治:食积、肉积,脘腹满闷,脾脏肿大,经闭瘀阻,产后儿枕痛,疝痛,痢疾等症。
临床应用:
1、治食积(消化不良)对消除油腻、肉积(由食肉和脂肪过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尤为合用,也可用胃酸缺乏症;对小儿伤乳之消化不良、食欲缺乏,效果也好。常配淮山、布楂叶、青皮、神曲、竹茹等,或用包河丸。
2、治腹泻,对痢疾或慢性结肠炎都有疗效,取山楂有抗痢疾杆菌和收敛止泻作用。常配煨肉蔻、炒扁豆、煨木香等。
3、治瘀痛,取其有化瘀(扩张血管而解除郁血状)作用,较常用于妇女月经痛、产后下腹瘀痛等。常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益母草等。
治疗心脉瘀滞而致的心绞痛,可配首乌、丹参、白果叶等。
4、治出血,用山楂炭。对胃出血,配白芍、陈棕炭、当归炭、党参、金樱子等;对血痢,配禹余粮、川连、银花炭、煨诃子等。
附:胃酸过多有吞酸、吐酸者慎用山楂;胃溃疡患者也应慎用。
用量:6~12g。
处方举例:保和丹(朱丹溪)(成药):含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等,每服9~12g,温开水或麦芽糖送下。
消食方:炒山楂9g,神曲9g,布渣叶12g,淮山9g,金银花9g,葛根6g,青皮6g,水煎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壳,发热感冒加佩兰、连翘。
注:据报导山楂有强心、扩张血管及持久降低血压作用,山楂流浸膏,对于心脏衰弱,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有一定效果。山楂花、叶浸剂治疗高血压,有良好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28 22:34 , Processed in 0.496508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