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29:58 | 只看该作者
狼头花
【中药概述】
漏芦为菊科草本植物祁州漏芦等的根。苦、咸,寒。归胃经。
1.清热解毒:用于乳痈及丹毒红肿疼痛等,如(卫生室鉴<漏芦散>)。
2.通下乳汁:用于气血郁滞,乳房作胀、乳汁不下,有行血下乳之效,可与甲珠,王不留行等配伍。
3.湿痹拘挛,有舒筋通脉之效,可与地龙,薏以仁,木瓜,伸筋草之类合用。
【药效鉴别】
漏芦可治疔疮肿毒。兼有消肿下乳之功,为治乳痈常用之品。
【临证应用】
板蓝根5g,漏芦7g,牛蒡子,甘草3g,水煎服,治流行性腮腺炎。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本品水煎外用可治皮肤痒疹。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及生物碱(蓝刺头碱等)。
【用量用法】
5——2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芦根
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下品。
别名:芦苇根。
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直立草本芦苇的鲜或干的根茎。
产地:全国各地的池沼地、河溪边、湖边、池塘两岸、砂地、湿地等多有野生。
性状鉴别:鲜芦根呈长圆筒状,表面黄白色或牙白色,有光泽。有节,节上有残根及牙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黄白色,厚约2毫米,有排列成环的小孔,外皮疏松,可剥离。气无味甘。以色白、条粗而匀,有光泽无须根者为佳。
干芦苇呈扁圆形。表面光泽,黄白色。节处较硬,显红黄色,有纵皱纹。质轻而绵软。余同上。
主要成分:含薏苡素、蛋白质、天门冬酰胺醣类等。
功效与作用:清热、生津,主要为清肺热、胃热。
炮制:切段。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清热除烦,止呕。
主治:烦渴,呕吐反胃;鲜用表疹,清肺热。
临床应用:1、用于清肺热(咳吐稠痰、咽疼、身热烦躁或有鼻衄)。在治疗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的方剂中,芦根很常用。桑菊饮、银翘散都用芦根,取其清热、甘润作用。至于苇茎汤,更是治疗肺痈(肺脓疡)的常用方剂,如再加鱼腥草、桔梗、川贝等,效力更显著。
2、用于清胃热。热病极期或后期,只要有身热烦渴,舌燥少津、心烦、大便干结等,就可在清热方剂内加入芦根(鲜芦根更好)。至于治疗由胃热而致的呕吐、反胃、呃逆、口臭口渴、舌红而干等证候(大概相当于急性胃炎),可用芦根配竹茹、生姜等,方如芦根清胃饮。
使用注意:有畏寒或便溏者不宜用。
用量:15~60g。
处方举例:1、苇茎汤(《千金方》):苇茎45g,生苡仁30g,冬瓜仁24g,桃仁6g,水煎服。
2、芦根清胃饮:芦根30g,茅根30g,竹茹6g,半夏6g,生姜6g,枇杷叶9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0:27 | 只看该作者
芦荟
芦荟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商品分老芦荟与新芦荟两种。
1、老芦荟。
别名:肝色芦荟。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本库拉索芦荟或同属植物华芦荟的叶汁干燥而成。
产地:主产于南美洲北岸附近的库拉索,阿律巴及博内尔小岛。华芦荟产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2、新芦荟。
别名:透明芦荟,好望角芦荟。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木植物好望角芦荟的液汁干燥而成。国外进口。
产地:主产于南非联邦。
采收加工:全年皆可采收,割取叶片取其液汁置容器中,蒸发凝固即成。
性状鉴别:1、老芦荟。常破碎为不规则的块状,呈多角形,大小不等。暗红色或咖啡棕色,次品显棕黑色。质硬,不易碎断。断面平坦,蜡样,无光泽。热天不溶化。具不愉快的臭气,味极苦。
2、新芦荟。棕褐色而发绿。体质酥脆,易碎破。断面平滑而具玻璃样光泽。有酸气,热天易溶化成流质。其余与老芦荟相同。
以气味浓,溶于水后无杂质及泥沙者为佳。一般认为老芦荟比新芦荟质优。
主要成分:芦荟甙、异芦荟甙、树脂、芦荟大黄素。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肝,泻下杀虫。其原理为:芦荟素有较强的刺激性,内服小量能刺激胆汁的分泌,促进肠管蠕动而排便。服大量则易发生腹痛、盆腔 充血。另又有苦味健胃作用。此外,实验证明用50%的芦荟水浸剂,对各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胃、大肠经。
功能:杀虫,通便,清热凉肝。
主治:小儿疳积,惊痫,便秘。
临床应用:1、泻下。适用于习惯性便秘和热积便秘,因芦荟通便后,并不会象大黄一样引起便秘,因此,可用于慢性便秘,方如更衣丸。
2、健胃。治小儿疳积,配尖槟、白芍、独脚金、萹蓄、甘草、厚朴、山楂、布渣叶。
3、泻肝。治肝经实火,证见右上腹疼痛、头晕、头痛、耳聋、神志不宁、易怒、大便秘结,甚则发热等等,取其能清热凉肝,如当归龙荟丸,现代根据此原理,以芦荟为主药,治肝道结石合并感染,有较好效果。此外,以芦荟配合龙胆草,治惊悸抽搐。
使用注意:芦荟为刺激性峻下药,能使肠壁和盆腔充血,因此,月经来潮、妊娠、腹痛、痔疮、便血和脾胃虚弱者忌用。
用量:缓下0.3~0.6g,峻下0.9~0.15g,只作丸散剂,少入煎剂。
处方举例:1、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芦荟21g,朱砂15g,研细末,滴好洒少许为丸,每服3.6g,治肠胃燥结兼有睡眠不安者。
2、当归龙荟丸(《宣明丸》):当归、龙胆草、黄柏、黄连、黄芩、栀子各30g,大黄、青黛、芦荟各15g,木香6g,麝香1.5g,制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以姜汤送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1:25 | 只看该作者
鹿衔草
【功效与作用】
鹿衔草,别名:鹿蹄草、小秦王草、破血丹、纸背金牛草、大肺筋草、红肺筋草、鹿寿茶、鹿安茶、鹿含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的全草。苦,温。归肝、肾经。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疼痛,肾虚,筋骨不健等证。常与独活,桑寄生,续断等配伍。
2.用于劳伤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等证。
3.用于心气不足所致的惊悸、盗汗等证。可与鹿衔草膏配酸枣仁汤服用。
【药物形态】
本品根茎细长。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10~30cm。叶基生,长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8cm,暗绿色或紫褐色,先端圆或稍尖,全缘或有稀疏的小锯齿,边缘略反卷,上表面有时沿脉具白色的斑纹,下表面有时具白粉。总状花序有花4~10余朵;花半下垂,萼片5,舌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瓣5,早落,雄蕊10,花药基部有小角,顶孔开裂;花柱外露,有环状突起的柱头盘。蒴果扁球形,直径7~10mm,5纵裂,裂瓣边缘有蛛丝状毛。气微,味淡、微苦。
【药效鉴别】鹿衔草祛风关补肝肾而治痹痛,又强壮筋骨。
【药理作用】具有抗菌、强心、降压、扩张血管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鹿蹄草素(甲基氢醌),熊果甙、乌索酸、蔗糖、转化酶及少量苦杏仁酶等。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路边菊
别名:野菊花、甘菊花、野黄菊。
植物名:野菊。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路旁、田基旁、水沟边以及小灌木丛或草地上均有生长。
分布:广东到处皆有,多见于村庄附近,我国南北各地均有。
入药部分:花。
采集期:秋、冬。
自采地点:山岗、基边。
性味:性凉、味苦。
功能:清热、解疮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风热头刺、头晕:干用3至5钱,清水煎服;2、疮疡:用法同上。
附录:(叶)治热毒疮疡:鲜叶适量,加片糖捣烂外敷患处。或用干叶为末,开糖水涂患处。
(根)治闭经:干根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治白浊白带:用法同上。
(方歌)清热解毒路边菊,能清疮疡火热毒,捣叶成糊加片糖,涂敷患处功推独,干根既能治闭经,还医白带与白浊。
参考资料:《中医杂志》(57年10号)江苏南通平潮福成联合诊所介绍:以七星剑汤治疗六例疔疮,效果显著。
处方:野菊花、紫花地丁、苍耳子、稀莶草、半枝莲、蚤休,每日煎服剂,5至6天炎症消失。
《中意杂志》(1960年6月)九种中药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者573例疗效观察,以野菊花疗效占第二位。
用法:1、野菊花10两、加水20两,煎一小时,浓缩量10两,带菌者用量2CC,使用于喉头喷雾,治疗阴性数78,一次治疗64人,效率82%强,二次治疗5人,三次治疗9人,全部痊愈。疗效最好的10%硼砂液、及三月三50%为煎剂作喉头喷雾,一次治疗效果即达100%。
《重庆在祖国医学采风录》野菊花、芙蓉花叶各等量,研末,用苍耳虫麻油调敷,治诸疮红肿。或用荞子面调烧酒敷发背四周肿硬处。
又:野菊花嫩叶嚼烂敷疔疮红肿痛顶白或肿宽而有顶核者,敷时留顶,并以其根叶煎服。
又:治一切毒疔,以野菊花、鲜银花、连根叶捣烂,取自然汁半碗,煮沸饮服,其渣敷患处,二、三日即愈。
《广州中意验方选集第一集》小北洪桥卫生所介绍:以野菊花一两为末,加生姜汁少许和开水冲服,对噤口痢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2:05 | 只看该作者
路兜簕
别名:老锯簕、假菠萝、婆锯簕。
植物名:路兜树。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分枝的灌木或乔木。喜生于滨海地方。
分布:广布于亚洲热带至太平洋群岛。我国南部沿海地方常见。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秋冬采果。
自采地点:荒地、山边。
性味:性凉、味淡。
功能:清大热、平肝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发热: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2、夹色伤寒: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3、眼热,眼起红筋: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
验方(治癍痧发热方):路兜簕根、鸭脚树皮、蛇泡簕根、金盏银盘、倒扣草、各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鸭脚树皮能疏散在表之邪;蛇泡簕、金盏银盘能清里热;助以路兜簕其力更强而有解热毒作用,益以倒扣草治往来寒热邪在半表半里者;此方立法用于风热盛而须清解表里。并有少阳症见之癍痧热症为宜。
(方歌)癍痧发热路兜根,鸭脚树皮泡簕根,金盏银盘倒扣草,疏散风邪解热气。
附录:(果)1、治癍痧发热:干用1两至于、两半,清水煎服。2、治胃痛:用法同上。3、治小肠气: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

路路通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的枫果项下。
别名:枫实、枫球子、九孔子、六六通。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落叶乔木枫香树的干燥成熟复果。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华北地区亦有产。
性状鉴别:复果圆球形系由25~40个小蒴果组成,直径2~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暗棕色,上有多数芒刺,系由宿存花柱及子房周围的苞片变成,长约5~8毫米,多弯曲或折断,有多数蒴果成熟后顶端开裂的孔洞,状如蜂窝。体轻、质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台,有放射状的隆起及凹陷。气微,味淡。
以个大,无泥土者为佳。
功效与作用:除湿热、祛风止痛、利水通经。临床观察认为该药可能有抗过敏作用,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患者常用之。
炮制:生用。
性味:苦、微涩、平。
归经:入肝经。
功能:通经、利水、除湿热痹痛。
主治:月经不调、周身痹痛、小便不利。现多以煎水饮,治耳聋。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与过敏有关的疾患,以及跌打损伤。
1、治荨麻疹、风疹,配四物汤、蝉蜕、白鲜皮等,方如四物消风饮加减,此方有祛风、止痒、散疹的作用。
2、治过敏性鼻炎,以路路通配苍耳子、辛夷、白芷、防风等,组成一张具有抗过敏、祛风、消炎、通窃作用的方剂,即过敏性鼻炎汤,对减少鼻腔分泌物有一定作用。
3、治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配独活、羌活、豆豉姜、鸡血藤、石楠藤、当归等,此时剂量宜稍大,可至9~15g。
4、治跌打损伤,内服外洗均可,能散瘀止痛。常配赤芍、丹参、泽兰、苏木等活血药,水煎服。外洗可用关节热洗方。
此外,治血管神经性水肿,可在五皮饮内加入路路通;治妇女经闭属热证者,可在小柴胡汤内加入路路通、益母草、当归等,效果也较好。
用量:3~9g,稍大用量9~15g。副作用偶有心悸。
处方举例:1、四物消风饮加减:生地9g、当归9g、川芎3g、赤芍9g、蝉蜕9g、白鲜皮9g、路路通9g,水煎服。
2、过敏性鼻炎汤:路路通12g、苍耳子9g、辛夷9g、防风9g、白芷9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4:05 | 只看该作者
葎草
【中药概述】
葎草为桑科草本植物律草的全草。苦、甘,寒。归肝、肺、大肠、膀胱经。
1.清解热毒: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肺结核),盗汗,热咳,胸闷等,可配清肺药等同用。
2.湿热涩痛: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热淋,石淋,尿血,腹泻痢疾,疟疾等。
3.祛风止痒:用于湿疹,皮肤瘙痒等。
【药效鉴别】
本品清热解毒,利湿消瘀,与白藓皮合用祛湿解毒治痒疮功效较佳。
【临证应用】
1.治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肾炎。取本品500g,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钟,煎至一半时,饮服;
2.治肺结核,属阴虚型,干咳少痰,咯痰带血,口燥咽干,午后潮热,骨蒸盗汗。取本品150g、百部 白及 夏枯草各50g,煎浓汁后加糖200g,日服2次。
【化学成分】
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胆碱及天门冬酰胺等。
【用量用法】
本品9——28g,水煎服,或入剂。

罗布麻
【中药概述】
罗布麻,别名红麻、茶叶花、红柳子、野麻、羊肚拉,为夹竹桃科草本植物罗布麻的全草。苦、甘,凉。归心、肝、肾经。
1.平肝安神:用于肝阳或肝火亢盛的头痛、眩晕,烦躁失眠,可单用代茶饮,或与夏枯草,野菊花,钩藤等同用。
2.清热利水:用于湿热水肿,小便不利,可泡服。
3.强心利尿:用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肝、肾性水肿。
【药效鉴别】
罗布麻清热凉肝逆火,有稳定可靠的降压作用。
【临证应用】
1.治疗高血压。每日用罗布麻3~6g,开水泡当茶饮,或早晚定时煎服;
2.治疗水肿。以罗布麻15g,水煎服,每日2次。
【化学成分】
含槲皮素、异槲皮甙、芸香甙、儿茶素、蒽醌、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氯化钾等。
【用量用法】
10——3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时见消化系统症状如肠鸣、腹泻、食欲差,甚至呕吐,用于利尿时注意补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6:09 | 只看该作者
罗丝藕
别名:连丝藕、玉珊瑚、无叶藤。
植物名:铁珊。
生长环境:本品为无叶灌木。生于干燥的地方,匍伏于岩石上,地面或扳绕树上,也有栽培的,作观赏植物的。
分布:我国广东大陆及海南,印度和越南亦有分布。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不拘时。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微甘。
功能:收敛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1、五劳七伤:干用5钱至1两,猪瘦肉适量,煎服;2、咳血:用法同上。
参考资料:另一种植物名光棍树,其干、枝、茎与本品容易混淆(形态详见该项),采集时可从生长形态鉴别之,本品为平铺地面而生,光棍树为小灌木。本品用于内服,光棍树不作内服用。

络石藤
来源:络石藤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1、为桑科常绿攀援植物薛荔的带叶不育幼枝。
2、夹竹桃科常绿攀援木质藤本植物络石的带叶茎枝(白花藤)。
产地:两种络石藤均产于华东、中南、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1、薛荔络石藤: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5毫米,有分枝。表面棕褐色,节处附近有攀援根及点状突起的根痕。断面髓部呈圆点状,偏于一侧。叶互生,或已脱落,叶片椭圆形,革质,棕绿色或黄褐色,全缘;下表面叶脉网状凸起,形成许多小凹窝,气微味淡。
2、白花络石藤:茎枝圆柱形,弯曲,有分枝,直径1~5毫米,表面棕褐色,散生攀援根及点状态突起的根痕。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长卵圆形,淡黄绿色,厚纸质。气微味苦。
主要成分:络石含络石甙等。
功效与作用:1、祛风通络,可能由于所含的微量强心甙能促进血循环而起作用;
2、凉血消痈:现已证明有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祛风散热,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痹痛,喉痹,痈肿。
注:除上列二种外,少数地区又用茜草科穿根藤、豆科山鸡血藤、卫矛科扶芳藤、葡萄科爬山虎作络石藤用,地产地销。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肌肉痛,特别是伴有四肢拘挛,屈伸不便者。常配千年健,桂枝、桑寄生、独活等,浸酒用较好,也可水煎服。
2、用于治疗痈疽和咽喉疼痛,尤其扁桃体炎、咽炎,取其有抗菌作用,常配射干、桔梗等,方如络石汤。
使用注意:阳虚胃寒、大便便溏者不宜服,孕妇慎用。
用量:6~15g,不宜多服。
处方举例:络石汤:络石藤15g,射干9g,紫菀9g,木通6g,赤茯苓12g,桔梗4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7:41 | 只看该作者
麻骨头
植物名:黄麻。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直立草本,为栽培植物,亦有少数逸为野生的。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甘淡。
功能:解麻痘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麻后痢:5钱至1两,煲粥食或煎水服;2、麻后毒:用法同上;3、麻毒未清:用发同上。

马鞭草
古籍名:马鞭草《名医别录》。
别名:铁马鞭、马板草、龙牙草。
植物名:马鞭草。
生长换将:本品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旷野草地上,村庄附近空地上,路旁等。
分布:广东各地均有,我国各省亦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郊外。
性味:性凉、味微苦。
功能:通经、散瘀、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用量和用法:1、闭经:干用1两,清水煎服;2、疝气:干用1至2两,加瘦肉适量,清水煎服;3、皮肤痕痒、疮疡:用适量,煎水外洗;4、跌打,配伍用。
(方歌)散瘀清热马鞭草,血热闭经用之宝,治疝须用瘦肉煲,皮肤疮疡外洗好。
参考资料:《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内记载:治黄病方:马鞭草适量煎汤,常饮自愈;治血崩方:马鞭草两株、益母草一株,用水煎,冲酒服;治喉痛方:生马鞭草叶15片,煎水含服。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市一人民医院治马疽菌感染验方:生马鞭草两半、生狗肝菜两半、捶烂取汁,和酒少许冲服,渣外敷。
[发帖际遇]: 白薇子 竟胆大妄为当街调戏开封府第一美人薛清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8:37 | 只看该作者
麻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        解热。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3、        解除支气管痉挛。麻黄硷和伪麻黄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
4、        利尿。伪麻黄硷有明显利尿作用。
5、        升压。麻黄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
6、        抗病。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1、生用;2、蜜制。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用于平喘息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气喘咳嗽,水肿。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无汗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
1、用于平喘止咳。一般需配杏仁,为增强平喘作用。在肺热喘咳时(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必须用石膏等清热药,入麻杏石甘汤;在肺寒喘咳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须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加强散寒、祛痰、镇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龙汤。
要注意的是,麻黄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嗽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麻黄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如用量较大,往往会引起过度兴奋而致失眠,用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探索合适的分量。用蜜炙麻黄副作用较少。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脉浮紧,头、身肌肉紧张而疼痛者,用之最为合适。春夏秋的外感风寒也可以用,但伤风有汗则不宜用,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配桂枝,更能增强发汗作用以解散风寒,方如麻黄汤。
3、用于治疗水肿。取其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以减轻水肿。一般与白术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风;偏热的,配石膏。
4、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配薏苡仁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缓解疼痛。
使用注意:有高血压者慎用麻黄,用于解表时可以用紫苏叶代替;用于风湿关节痛时可以用鹿含草代替。
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较普遍。虚弱者用2.4~4.5g便可。体质稍好者用于发汗、平喘时,有时须用至9~12g,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时,用量可较大。
处方举例: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
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细辛3g、干姜6g、五味子3g,制半夏6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主要成分: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
附:麻黄根:为草麻黄的干燥根。呈圆形,有分枝(支根),外表赤褐色,木质坚硬,断面淡红或黄白色,细腻放射状纹理不明显,味微苦。不发汗而能止汗,多用于体虚多汗者。
[发帖际遇]: 白薇子诗会表现出彩被天字玖玖陆录入文兴十一载高才卷,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39:49 | 只看该作者
马勃
【中药概述】
马勃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的子实体。辛、平。归肺经。
1.清热利咽:用于外感风热或肺热咽痛、失音、咳嗽等证,有疏散风热和清肺利咽之效,如(< 疫喉浅论方>清咽消毒饮)。
2.收敛止血:用于创伤出血、冻疮及下肢溃疡,有止血作用,能止血和促进疮面愈合。取本品粉外敷。
【药效鉴别】
马勃为治热毒上乘咽喉肿痛之要药。常配诃子肉,元参,桔梗,甘草,细辛(少量),研末炼蜜为丸,含化。
【临证应用】
马勃、马牙硝各等份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g,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咳嗽声哑。
【药理作用】
具有止血,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抗真菌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马勃素、尿素、麦角甾醇、亮氨酸、酪氨酸,并含大量磷酸钠。
【用量用法】
9——2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马齿草
别名:假苋菜、野苋。
植物名:野苋。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草本。生长于村庄附近或空旷地上,可利用嫩茎叶供食用。
分布:广东省各地皆有生长。亚洲热带地区亦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有产,夏秋为多。自采地点:市郊荒地。
性味:性凉、味甘。
功能:去大肠湿热、滑肠去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①痢疾:干用2至4两,清水煎服;②大便下血:干用2至4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③痔疮:干用8两至1斤,煎水爙洗肛门;④大便秘结:生用4至8两,清水煎服。
验方:(治痢疾、大便下血方)干野苋菜1两、干火炭母5钱、干羊蹄草5钱、天香炉5钱、干井栏荽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五药均为治痢疾常用药,而各具特性。马齿草苋并可滑肠、火炭母又能消滞,羊蹄草功于解毒,天香炉去湿利尿,井栏荽清热。合为清热解毒、消滞之剂。治痢疾与大肠解热下血,有效。
(方歌)疴痢疴血症难甦,野苋菜同火炭母,井荽香炉羊蹄草,解毒清肠效力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2:27 | 只看该作者
马兜铃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马斗令、斗令。
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北马兜铃和马兜铃等的干燥成熟果实。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地区,其它地亦各有产。
性状鉴别:蒴果卵圆形,长3~7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暗绿色或褐色,有纵棱线12条,其中6条微作波状弯曲,为背缝线,其余6条为腹缝线,二者交互排列。基部具细长果柄,果实沿腹缝线作6瓣裂,果柄亦可裂为6条,果皮纸质,较脆易碎,开裂后分为6室,每室含多数平叠整齐的种子。种子扁薄,四边呈翅状,全体略呈钝三角形或梯形。淡褐色,中央颜色较深。气微味以蒴果实整,少破碎者为佳。
主要成分:马兜铃种子含马兜铃酸、马兜铃子酸等。
功效与作用:清热肺、止咳嗽,但祛痰作用不明显。
炮制:生用或蜜制。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清热降气,化痰止嗽
主治:肺热咳喘、失音,咳血,痔喘肿痛。
临床应用:治肺热咳嗽、痰喘、声音嘶哑,适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一般配杏仁、苏子、款冬花等。如属肺虚热咳、痰难咯出,或干咳带血则需如配阿胶,方补肺阿胶汤。据报道,马兜铃治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有助于降压和改善症状。
使用注意:马兜铃的副作用偶见有恶心、呕吐,蜜炙后入药可免此弊。又因其味甚苦,有人喜用瓜蒌皮代之。
用量:3~9g。
处方举例:补肺阿胶汤.
注:1、除以上马兜铃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习用外,过去西南及中南少数地区曾以百合科植物麝香百合,山丹,野百合的果实作马兜铃使用(有的地区已停止使用)。此类植物蒴果略与马兜铃相似,区别点,蒴果呈闪角棱柱形,长5~7厘米,直径2.5~3.5厘米,果皮稍厚具较粗的果柄,果柄不能作线状分裂。果实只三室,种子瓜子形深棕色。
2、云南以云南大百合的种子作马兜铃用;在江浙地区亦曾以山百合的种子作马兜铃使用,习称杜兜铃。
3、四川,绵阳地区以葫芦科土兜铃的果实作马兜铃使用,习称土兜铃。
附1:青木香,为马兜铃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扁柱形圆,稍弯曲,长5~1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皮土黄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坚而稍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青白色,显射线纹理。气微异香,味苦而麻辣。以条长肥壮,坚实、富粉质、味香者为佳。
炮制:切片,生用。
效用:辛苦寒、行气止痛,消肿解毒、治胸腹胀满、疝气肿痛,虫蛇咬伤,高血压等症。
附2:天仙藤,为兜铃的带叶干燥草质藤茎,茎长1~2米,直径1~3毫米。灰绿色。有纵棱及纵沟,茎有节,节处分支或生叶。叶互生,有细长柄,叶片三角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叶脉明显呈网状,全缘,长3~12厘米,宽3~9厘米。全体盘结成团或束成小把。叶多脱落或破碎。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空心。气青臭,味苦。以身干、带叶、条长、绝绿者为佳。
炮制:切咀、生用。
效用:苦温,舒气活血通经、消水肿、发汗,治气血不通、心腹痛、疝气、孕妇水肿、产后腹痛等症。
用量:6~9g。代表方为天仙藤散(《证治准绳》)、处方:天仙藤9g,香附6g,陈皮4.5g,紫苏叶6g,木瓜6g,大腹皮6g,乌药9g,当归身9g,炙甘草3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3:34 | 只看该作者
马钱子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原名“番木鳖”。
别名:马前子、马钱。
来源:为马钱科常绿乔木马钱和同科攀援状木质藤本植物云南马钱的成熟干燥种子。前者为进口,后者为国产。
产地:进口品主产于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国产品主产于云南、广东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圆形,稍扭翘,常一面凹下,另一面凸起,有的一面或两面有一周稍凸的环边。直径1.5~2.5厘米,厚约3~6毫米。表面被极密的灰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的细毛茸,毛茸自中央向四周匐伏生长。种子中心有一突起的种脐,边级上有一突起的珠孔,两者之间有一条棱线。种皮和种仁,甚坚韧,不易破碎。平剖为两瓣,可见青白色肥厚胚乳,珠孔处有二片菲薄的小子叶。气无,味极苦,有毒。国产品和进口品形味基本相同。以个大肥厚,密生灰绿色毛茸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有生物硷,包括马钱子硷及番木鳖硷(士的宁)并含微量的番木鳖次硷,伪番木鳖a及b可鲁勃森,此外还有番木鳖甙。
功效与作用: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进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有轻度升压作用(10~20毫米汞柱),舒张压尤其明显。
2、健胃。为苦味健胃药,增加肠蠕动,增进食欲。
附:其水浸剂对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砂烫至微膨胀,取出串碎,去毛,在轧成细粉。(砂烫主要是取其易于粉碎)。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如肝、脾经。
功能:祛风定痛,舒筋活络,散血热,消肿毒。
主治:四肢麻木,筋骨拘挛,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跌打骨折、损伤、扭挫伤、压伤,取其有强壮作用。常配枳壳和其它止痛活血之药,方如跳骨丹,此方能促进骨折愈合,消肿止痛。治跌打腰腿痛常配牛膝、杜仲。
2、用于治咽喉痹痛,取其消炎解毒作用。常配土牛膝等,方如喉痛方。
附:本品因含士的宁,服量过大易致中毒,轻者头晕恶心,重者麻木抽搐。
用量:0.6~1.2g。又据最近研究报道,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一次服用剂量,以其所含的士的宁含量控制在6毫克左右比较适宜【新医药学杂志,(6):38,1973】。
处方举例:跳骨丹(接骨丹)(验方):马钱子480g,枳壳240g,羌活、独活、北细辛、红花、台乌、朱砂各60g,血竭、乳香、没药、狗脊、土鳖、三七、自然铜、潼蒺藜各120g,黄芪、骨碎补各240g,各研细末,按份量配合备用,成人每次1.2~1.8g,儿童酌减,水冲服,或水洒各半冲服。
注:1、主要成分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及马钱子碱等,现已经知其有效成分为番木鳖碱,对脊髓神经有强烈的兴奋作用,久服或过量容易中毒,长生惊厥,应注意。又因原生药的产地及采收时间等不同,其含量亦不稳定,相差较大,一般含量约在1.5%~2.1%,个别最高达5%,因而在每批商品进口后,应逐批进行含量测定,作出记录与商品同行,以便广大医药人员掌好用量,使之既有疗效,又不致产生中毒情况。按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关于马钱子安全限度的初步研究报导,认为成年人的每次用量控制在6毫克左右是比较适宜的。
2、关于马钱子的炮制方法各地不一,有水煮、砂烫、油炸等多种,据说都是为了减少毒性。现已知番木鳖碱在268~290℃高温时始熔融分解。水煮法温度较低,起不到破坏番木鳖碱的作用,不能降低毒性;油炸性、砂烫法、温度较高,能破坏番大鳖碱,但温度高低不同,因而破坏的程度也不同,含量不准,有时过火则含量太低,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如采用砂烫法应在200~250℃之间,既节约油料,又易于粉碎,便于制药和服用,又不破坏含量,可依据原测定的生药番木鳖碱含量换算服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4:02 | 只看该作者
麦门冬
【中药概述】
麦门冬为百合科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1.滋阴润肺:用于阴虚内热,烧灼肺津,肺阴不足的燥咳痰粘、劳热咳嗽等,常配桑叶,杏仁,沙参,阿胶珠,枇杷叶,天冬等,用治肺结核、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如(<张氏医通>二冬
膏)。
2.清热养阴:用于热伤胃阴,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如(增液汤)、(<温病条辨>益胃汤)。
3.清心除烦:用于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阴不足,心烦不眠、心悸、心慌等,常配黄连,阿胶,贝母,生地,元参,丹参,珍珠母,远志等。
4.润肺利咽:用于肺热阴伤,咽喉干痛,声哑失音、舌燥口渴等,可配元参,生地,桔梗,甘草,山豆根,金果榄,知母等。
【药效鉴别】
麦门冬与天门冬养阴润燥之功相似,配伍能增强作用。麦冬偏于养心阴肺阴,天冬长于滋肺阴肾阴。
【应用与配伍】
1.用于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痰粘、劳热咳嗽等。能养阴、清热、润燥。治燥咳痰粘,咽干鼻燥,常与桑叶、杏仁、阿胶等配伍,如清燥救肺汤;治劳热咳嗽,常配天冬,如《张氏医通》二冬膏。
2.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能益胃生津,涧燥。治热伤胃阴的口渴,常配玉竹、沙参等,如益胃汤;治热病津伤,肠燥便秘,常与玄参、生地黄配伍,如《温病条辨》增液汤。
3.用于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等。能养阴清心,除烦安神。治阴虚有热的心烦不眠,常与生地黄、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治邪扰心营,身热烦躁,舌绛而干等,常配黄连、生地黄、竹叶心等同用,如清营汤。
【药理作用】  
1.麦冬注射液对小鼠在低压缺氧条件下,明显提高耐缺氧能力。
2.麦冬根注射液低剂量(25%,1.5ml)对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增加54.59%,心收缩力增强;在体兔静脉注射2.5g/kg,心收缩力增强,大剂量20g/kg时产生心律失常;另能显著对抗垂体后叶引起的大鼠心电图T波变化并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3.麦冬能保护心肌缺血、缺氧性损害,改善心脏血液动力学效应。
4.麦冬注射液加小剂量硫酸镁可预防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能量供给,限制心肌梗塞范围。
【化学成分】
含沿阶草皂甙甲、乙、丙、丁,多量粘液质、多量葡萄糖、维生素A等。
【用量用法】
10——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
风寒痰饮湿浊之咳嗽和脾胃虚寒之泄泻忌用。《药性纂要》:“胃寒而多湿痰者勿用。”《本经逢原》:“风热暴咳,咸非所宜。麻疹咳嗽,下可误用。”
【附】
朱拌寸冬:1.心烦,常与黄连,生地,玄参,竹叶同用。2.失眠,常与丹参,百合,酸枣仁同用。
[发帖际遇]: 白薇子赏月的时候拿手指月亮,被割掉了耳朵,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4:35 | 只看该作者
麦芽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于糖项下。原名麦蘖。
别名:大麦芽。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芒大麦)的颖果,经水湿生芽后的干燥加工品。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棱形,长8~12毫米,中部直径2.5~3.5毫米。表面有两片不易削落的稃壳,淡黄色,背面及两侧有脉5条,腹面有纵沟一条,基部有数条长1厘米左右的须根。稃内含种仁一粒。质坚,粉性。气无,味微甜。以色黄,粒大,有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淀粉分解酶、乙种和丙种维生素等。
功效与作用:疏肝醒胃、消食除满、和中下气,其原理为:
1、健胃。用麦芽煎液胃内灌注的实验证明,麦芽对胃白酶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对增加胃酸(总酸和游离酸)的分泌亦似有轻度的作用。
2、退乳。临床观察,于产后回乳(如产妇无儿饮乳)或哺乳妇女在婴儿断乳时,因乳汁滞留,乳房胀痛,可用本品退乳,前人认为这与散血行气有关。
炮制:生用、炒用或炒焦。
效用:健脾胃,消食积。
临床应用:1、用于健胃,治一般消化不良,对米、面食积和果积(食水果过多而致的消化不良)有化积开胃的作用。可视作消化的滋养药,常配神曲、白术、陈皮,方如小儿伤食方。疾病过程中如有胃口不佳,消化力弱、舌苔厚腻,可在治疗方剂内酌加麦芽。
2、用于退乳,利用麦芽的温通作用,减轻乳母断乳后的乳汁滞流,从而消除胀痛,但此时麦芽用量宜大,用生麦芽120g,微火灼黄,水煎服,或用麦芽60g(炒研末),每服15g,温开水送下,效果较好。此外,服补药(如党参、黄芪等)而防其胀满时,可酌加麦芽助消化。
附:1、生麦芽醒胃作用较好,食欲不振者可用之,小孩尤为合适;炒麦芽性较温和,食物吸收不良,大便稀烂者用之较好,退乳也用炒麦芽;从对淀粉的消化力而论,生品大于炒焦(但微炒则影响不大);2、前人有谓孕妇忌用麦芽,恐有碍胎,但实际上只要对症,孕妇也可用麦芽,但不宜长服,以免“削气”过甚。又炒麦芽服用过多时会影响乳汁分泌,哺乳妇宜慎用。
用量:本品用量宜稍大,量小无效,入煎剂一般每服12~30g(小儿酌减)。粉剂冲服每次6~15g,效果较好(对淀粉的消化力粉剂大于煎剂)。
处方举例:小儿伤食方:麦芽6g,谷芽6g,山楂4.5g,莱菔子3g,陈皮2.4g,连翘3g,神曲6g,白术3g,水煎服。
注:大麦有芒大麦、米大麦两种,米大麦无芒,形似小麦,但粒稍肥大。药用为芒大麦(糖麦)。另有少数地区以小麦的颖果发芽后作麦芽用。临床习惯认为生用能下乳,炒焦断乳。确否值得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5:46 | 只看该作者
蔓荆子
蔓荆子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京子。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落叶灌木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野生。主的山东、江西等地。
性状鉴别:圆球形,直径4~6毫米,黑褐色,密布淡黄小点。多数底部有宿萼包被大半个果实,边缘有五个小裂片,常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绒毛。体质坚硬不易碎。横断面灰白色,有棕色油点,内分四室,每室有种子一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淡。
以粒大,均匀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为樟烯等)、黄荆素维生素A等。
功效与作用:疏散风热,有镇静、止痛作用。
炮制:炒黑。
性味:辛苦,寒。
归经:入肝,胃,膀胱经。
功能:散风清热。
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牙龈肿痛。
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治疗头痛,尤其适用于因外感风热(感冒)而引起的头痛、眼痛。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也有效。
2、用于治疗湿痹拘挛(由于感受风湿引起肢体酸麻,活动不便),尤其适用于老年体虚引起的手脚抽搐。
用量:3~9g
处方举例:蔓荆子汤:蔓荆子9g,菊花9g,薄荷6g(后下),白芷6g,钩藤12g,水煎服,治偏热型的高血压头痛。
注:无宿萼的,大部分是果实成熟后自落于水中,经水浸泡后捞出晒干者。

芒果叶
植物名:芒果。
生长环境:本品为常绿乔木。为热带果树,栽培于华南地区,广东各地村庄或屋宅旁。稍微润湿土壤可见星散植株。
分布:原产印度,现热带各地均栽种。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微酸。
功能:消积滞、疏风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1、伤风咳:干叶5钱至1两,清水煎服;2、食滞:用法同上;3、皮肤痕痒:干叶适量,煎水外洗患处。
附录:(芒果核)治伤风咳嗽、食滞,配伍用。
验方(治伤风食滞咳方)芒果核、布渣叶、东风桔5钱、清水二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芒果核、布渣叶,善消导、解食滞;东风桔祛风、止咳。药性平和,民间乐用。
        (方歌)伤风食滞咳频频,芒核为君渣叶臣,止咳佐使东风桔,疏风消滞效似神。
参考资料:《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果实中含有维他命A和C。果皮以水煎服为峻泻利尿剂。内果皮粉末作祛虫药,树皮分泌的一种胶质树脂亦供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6:14 | 只看该作者
毛冬青
毛冬青为少常用中药。载自《广西中草药》。
别名:细叶青冬、六月霜。
来源:为冬青科植物毛冬青的根。毛冬青叶亦供药用。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
性状鉴别:根呈不规则块片,外皮灰褐色,略粗糙,易剥落,有纵行细纹。质坚。断面淡黄色,木质部纹理紧密。无臭,味微苦涩。
主要成分:根、皮含多种黄酮类、酚性成分、甾醇、氨基酸、糖类、鞣质等。
功效与作用:1、对心血管有扩张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而持久,作用大于硝酸甘油。毛冬青黄酮甙短期内重复应用,有快速耐受性,临床上连续应用效力即降低。
2、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毛冬青注射液肌肉注射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没有明显的降胆甾醇作用,预防性治疗与晚期治疗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无作用,但早期重复治疗似略有减轻趋势。
3、抗菌作用:初步抑菌试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毛冬青极度敏感;变形、痢疾(弗氏)、绿脓杆菌亦属敏感。
4、镇咳、祛痰作用:毛冬青水煎剂,对小鼠二氧硫引起的咳嗽,有镇咳作用,用小鼠酚红法证明有祛痰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微苦涩,性平。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主治:因热感冒,肺热咳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外治烫伤。
临床应用:1、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毛冬青对心绞痛有较好疗效。据报道,治疗100人次,其中显效率达50%左右,有效病例绝大多数在治疗1个多月左右症状显著好转,3个月后少数病人有些反复,但多数人较前减轻。有的地区发现大多数病人治疗1个月左右,心率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胆甾醇有所减低。
2、治疗脑血栓形成有效:每日用毛冬青片60~90g煎汤服,并酌情注射毛冬青针剂,病情发展阶段适当用西药血管扩张剂,病情稳定期即停用西药。治疗6人次,用药后显效日最短者为4天,最长者为16天,基本治愈最长日为52天。但毛冬青只能起到疏导散瘀,从而改善组织供血(氧)作用,但不能代替脑细胞功能的锻炼和恢复。
3、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据319例的分析,有效率为80.2%,其中治愈率占28.8%,显著好转者占18.8%。
4、祛痰止咳作用:用治肺热咳嗽,本品单用,也可配黄芩,桑白皮等同用;此外,本品粉末油调,对治疗烫伤也有良好效果。
用量:30~90g,外用:研末涂或煎浓汁泡洗。
处方举例:1、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毛冬青根片90g,猪爪1只,煨服,每日一次《浙江民间常用中药》。
2、治感冒,扁桃体炎、痢疾:毛冬青片15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附:毛冬青片。
来源:同毛冬青。
性味:苦、涩、平。
功能:清热解毒、止痛消炎。
主治:牙周炎、疖痈,带状疱疹,脓疱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7:16 | 只看该作者
毛麝香
植物名:毛麝香。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直立、粗壮草本。生于山地灌木丛中,或草丛中。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温、味甘辛、气芳香。
功能: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山岚瘴气、水土不服: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2、风寒腹痛:生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3、皮肤痕痒:适量煎水,洗患处;4、跌打,配伍用。
验方:(治跌打验方)毛麝香5钱、金牛根5钱、金耳环1钱、金钮头5钱、血见愁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热服。
(方解)本方之毛麝香祛风消肿,金牛根、金耳环散瘀、行气、止痛,金钮头破瘀,血见愁去瘀而生新血。此方用于积瘀疼痛者,功效甚好。
(方解)跌打积瘀伤处疼,毛麝香并金牛根,钮头戴上金耳环,见愁去瘀好生新。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1961年第3期)新洲医院介绍草药治疗麻风神经及应疼痛30例,均收立即止痛之效。处方:毛麝香、鸡血藤、吊风根,虎环根(后两药之潮汕山区土名)水四碗,煎城一碗,温服,每天服两剂,上下午分服。

玫瑰
玫瑰花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纲目拾遗》。
别名:红玫瑰。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小灌木玫瑰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朵,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以及山东、安徽等省,其它各省多有栽培。
性状鉴别:花蕾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1~1.5厘米,花朵半球形,直径1.5~2.5厘米。花瓣多数,膜质,层迭而生,紫红色,脱色部位棕黄色,基部宿萼绿褐色,花托球形,萼片五裂披针形。剥落花瓣,中有雄蕊多数。气香浓,味微苦涩。
以花蕾、花朵大而完整,色紫红鲜艳,香气浓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牻牛耳醇。花瓣含有蜡质、二十九(碳)烷,以及鞣质等。
功效与作用:舒肝镇痛,收敛止泻。
炮制:生用。
性味:微甘、苦、温。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理气行血,解郁调经。
主治:肝胃气痛,乳痈肿毒,月经不调,肠炎下痢。
临床应用:1、治肝郁胁痛、胃脘痛。不论胃神经官能症或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凡有胃部或胁部闷痛、发胀,都可用玫瑰花,配香附、川楝子等,方入玫瑰解郁汤。对兼有泄泻者亦可用玫瑰花。
2、治妇女月经过多,病情较轻浅者。配益母草,水煎服。
用量:4.5~9g或3~6朵。
处方举例:玫瑰解郁汤:玫瑰花6g、香附9g、川楝子9g 、白芍12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8:31 | 只看该作者
没药
没药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明没药,末药。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产地名哈迪树)干燥的树脂。在商品上前者称天然没药,后者称胶质没药。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非洲东北部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地。
性状鉴别:1、天然没药: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2.5厘米,有的可达10厘米,黄棕色(日久变为红棕色),有的含有杂质粘有树皮,显黑棕色,有时杂有淡黄白色透明的卵状胶质块。表面粗糙。覆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有棕色油样光泽(似琥珀)。与水共研则形成黄色乳汁状。有特异芳香,味苦而微辛。
以块大,黄棕色,香气浓而杂质少者为佳。
2、胶质没药:呈不规则块状,有粘性,多数集成团,大小不等,但较天然没药块大,呈深棕色或灰黑色,表面粗糙。质坚硬。破碎面不整齐,有油质光泽。有刺鼻辛辣气,味苦。
以色棕红,杂质少,辛辣气浓者为佳,习惯认为天然没药优于胶质没药。
主要成分:含树脂、挥发油、树胶等。
功效与作用:活血散瘀镇痛。外用有收敛和消炎作用。此外,对多种皮肤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1:3000~1:300浓度下能抑制结核菌。
炮制:醋炒。
性味:苦、辛、平。
归经:入肝经。
功能:散血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痈疽肿痛,心腹、筋骨诸痛,损伤血,外用可敛疮生肌。
临床应用:基本上与乳香相同,且两者常同用。例如治跌打损伤、关节肿痛的没药丸,就是乳香、没药同用,配桃仁、当归、赤芍、自然铜等。乳香、没药的区别在于:1、乳香在祛瘀之中,又能活络;没药则活血行瘀之力较好,没药酊外用可治口腔炎,牙龈炎、咽炎等;2、前人谓乳香活血、没药散血,其实活血和散血都是相当于祛瘀止痛的作用,不必拘泥细分。
孕妇和月经过多者慎用。
用量:3~12g,大剂可用至15g。
处方举例:没药丸(《证治准绳》):没药15g,乳香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川椒15g,桃仁30g(杵泥),煅自然铜7.5g,共研强末,用黄蜡60g,溶化入药末为丸,丸似弹子大小,每服1丸,治跌打损伤。
注:没药树除索马里,埃寒俄比亚主产外,其他非洲国家如阿拉伯、也门等地亦有分布。由于树的品种不同,其树脂气味和性状亦有差异。过去大部分由亚丁输出,经印度再转到香港,经加工分档后运销我国,分为明没药、全没药、克香、狗皮没药等名称。现在由原产地直接进口,主要为正文所述的两个品种,即过去市场上习销质量最好的明没药和全没药。其他如狗皮没药等因质量太次,已不再进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9:00 | 只看该作者
礞石
1、青礞石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栽《嘉祐本草》。商品因颜色不同,分为青礞石与金礞石两种。
来源:为矿物单斜晶系,绿泥石片岩是一种很普通的变质岩,主要由绿泥石(含铁、镁、铝的硅酸盐,云母片状矿物)组成。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扁斜块状,大小不等。表面青灰色或灰绿色,微带绢丝样光泽。破开面有白星点,闪闪发光。体重质软,用指甲可划下碎粉末,捻之松软,略有滑腻感。气无味淡。
以块整齐,色青,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硅酸盐。
药理作用:去积痰。除结热,定惊悸,其作用似为祛痰,镇静。
炮制:生用或煅用。
性味:甘、寒、平。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消积化痰,止嗽定喘。
主治:痰壅气喘,惊痫抽搐,顽痰结聚,食积刺痛。
临床应用:专治顽痰积结而引起的病证,中医认为谈滞于心则有心神不宁,夜不能寐,甚至精神失常。痰滞于筋络则有四肢酸痛,屈伸不灵。痰滞于脾胃或肠间,则有嗳气吞酸,脘腹胀痛。以上病证如确与顽痰(痰涎粘腻壅塞、舌苔厚腻、脉骨)有关,可在治疗方剂内适当加入礞石。如顽痰属于实热老痰,引起惊悸抽搐、痰涎上壅、大便秘结,甚至高热昏迷,则以礞石配黄芩清热、大黄扫荡实积、沉香理气作药引,共同起到荡涤实热老痰的作用,方如礞石滚痰丸,此方药力较峻猛,取效较速,故名滚痰。一般只用于急症而体实者,如症属慢性病而又病体虚弱,则不宜用或少用。如欲药性稍缓者,可配竹沥、半夏、陈皮等,方如竹沥达痰丸。
使用注意:孕妇、气血弱者不宜用礞石。
用量:入丸散剂1.5~3g。
处方举例:礞石滚痰丸:礞石30g,大黄240g,黄芩240g,沉香15g,为细末,制丸,每次4.5~9g温开水送下。
2、金礞石
来源:为矿物云母片岩中的云母属金云母的矿石。
产地:主产于湖北、河南、山西等地。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碎粒状,大小不等。全体呈绿黄棕色,带有金黄色光泽。质脆,较松软,易碎,手捻之呈鳞片样薄片。气微味淡。
以块整,色金黄,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生用或煅用。
性味:甘、咸、平。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止嗽消痰、镇惊导滞。
主治:内热惊风,咳嗽痰稠,食积作喘,癫痫气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49:56 | 只看该作者
密蒙花
密蒙花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蒙花。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落叶灌木密蒙花的干燥花蕾。野生。
产地:主产于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河南、云南、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为多数小花蕾密集而成的圆锥花序,呈不规则的团块状,全体灰绿色或黄棕色,密披短毛茸,单一散落的花蕾呈短棒状,长约3~6毫米,直径约1.5毫米。花萼钟状,先端四裂。花冠顶端稍膨大,亦为四裂。质较柔软而易碎。气微香,味微辛而稍苦。
以灰绿色,花蕾密聚有毛茸,无梗者为佳。
主要成分:成蒙花甙。
功效与作用:除风热,明目(可能以消炎作用为主)。
炮制:生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清肺明目,退翳。
主治:目赤肿痛,翳障。
临床应用:用于眼科,对于急、慢性结膜炎,凡目中有赤脉(结膜充血)、眵泪(多泪和有粘液样分泌物)、目昏(视物不清)、羞明(怕光)者,不论属实症或虚症,均可应用。
属实者配菊花、木贼等;属虚者配杞子、菟丝子。但总的来说,密蒙花以治疗慢性结膜炎,表现有肝肾阴虚而有热者更适宜,方入密蒙花散。
用量:3~6g。
处方举例:密蒙花散(《局方》):密蒙花、杞子、白蒺藜、石决明、羌活、蔓荆子、菊花、木贼、青葙子等研末,每服9g,饭后以清茶或开水送下,脾胃虚者可加白术末1.5g。
注: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川等省还有另外一种蒙花。习称蒙花珠。为瑞香科灌木结香树的干燥花蕾。密蒙花为多数花蕾集结成头状花序。全体密披淡黄色有光泽的毛茸。单一散落花蕾呈短棒状,稍弯曲,长约6~9毫米,直径约3毫米(形如辛夷花而细小)。质稍脆,易碎断。气微,味淡。密蒙花除产地部分地区习用外,东北、两广及安徽、江苏等省也有运销,主销外贸出口,京津地区不用。

磨盘草
别名:磨档草、磨仔草。
植物名:磨盘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或多年生,直立、分枝、亚灌木状草本。常生于荒郊旷野地上。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郊外荒地。
性味ie:性微凉、味淡。
功能:清肾火、疏风热,治久热不退有良效。
主治、用量和用法:1、骨蒸潮热: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2、痄腮:干用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3、疝气痛;4、肝经风热;5、耳痛,均用法同上;6、耳聋、耳鸣:干用1至2两,生鱼或塘虱鱼一条,清水煎,冲酒服。
验方:(治耳烂流脓验方)磨盘草2两、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另用金钱吊芙蓉捣烂,榨汁滴耳。
(方解)磨盘草用通肾气作用,其性清凉解毒,为儿科专药,故可用治耳疮、中耳炎等。金钱吊芙蓉民间多栽植于盆上以备药用,其叶略似于崩大碗,厚而有茸毛,含水分甚多,善治耳疮、疔疮等。作为外用剂。
(方歌)耳烂常流秽浊脓,单方金钱吊芙蓉,捣取液浆滴耳内,消炎善治耳中痛,更煎磨盘草二两,服之通肾显奇功。
附录:(根)治胃痛:干根1至2两,鸡肉适量,清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0:51 | 只看该作者
墨旱莲
【中药概述】
墨旱莲为菊科草本植物鳢肠的地上部分。甘、酸,寒。归肝、肾经。
1.补益肝肾:用于肝肾阴虚的齿牙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常与女贞子,桑椹配伍,如(<证治准绳>二至丸)。
2.凉血止血:用于阴虚血热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及外伤出血等,可与生地黄,侧柏叶,大蓟等配伍。如(<沈氏尊生>二草丹:旱莲草 车前草)。
【药效鉴别】
旱莲草与女贞子功能相近,配伍能增强补益肝肾之功。旱莲草偏于凉血止血,滋阴作用较弱。旱莲草不仅可用于血热出血,也可治疗心脾两亏脾不统血之尿血,用旱莲草加归脾汤,
可增强止血功能。
【药理作用】
1.对动物创伤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2.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化学成分】
含维生素A类物质、挥发油、鞣质、苦味质及旱莲草素。
【用量用法】
10——25g,水煎服。

木鳖子
木鳖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木别子、土木鳖。
来源: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木鳖子的干燥成熟种子。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北等地,此外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安徽亦产。
采收加工:秋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采摘后,剖开果实,出去果壳和瓤取出种子,晒干。或堆放容器内使其自然腐烂,然后冲去果肉,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性状鉴别:种子呈扁平近圆形,中间稍隆起,边缘两列相对的锯齿状突起,全形似鳖,直径约2~3厘米,厚约5毫米。表面灰褐色,粗糙,有凹陷的网纹。外壳质硬而脆,破开后,内有带灰绿色绒毛状薄膜的种仁,呈扁圆形,一端微尖(胚根所在),子叶二片,黄白色,富油质。有特殊油腻气,味苦,以种子饱满,外皮坚硬,内仁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皂甙、甾醇和多糖(海藻糖)等。
药理作用:解毒、消肿、止痛。又动物实验证明,有降血压作用,但毒性较大,静脉或肌肉注射后,动物于数日后死亡。据近年来报道,木鳖子之皂甙能促进实验动物的外周血循环,抑制角叉菜素引起之足蹼水肿。
炮制:捣碎,生用。
性味:苦、微甘,温。有毒。
归经:入肝、大肠经。
功能:消肿,追毒。
主治:痈肿,瘰疬,疮毒,丹瘤,外用醋磨消肿毒。
临床应用:1、治痈疮肿痛,炎症不消者。可用木鳖子适量,醋磨调敷,有消炎、退肿、止痛作用。
2、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者。可用木鳖子配山豆根、木香为末,吹咽喉,以消肿止痛,方如木鳖散。
3、治牙痛。用木鳖子磨醋,以棉花湿敷,有止痛作用。
4、治外痔、肛裂或肛周感染,局部有剧痛者。可用木鳖子3个,研细末,用水煎作热熏和浸洗,有止痛、消炎效果。
用量: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木鳖散:木鳖子g,山豆根6g,广木香6g,为末,吹咽喉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7-1 04:44 , Processed in 0.529787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