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1:44 | 只看该作者
木瓜
【中药概述】
木瓜,又名:番瓜、万寿果、木梨、铁脚梨、文冠果、木冬瓜、乳瓜、蓬生果,番木瓜科乔木,属利水同淋药。
【木瓜_木瓜的功效与作用_木瓜图片_木瓜的吃法】
别名:土木瓜、万寿果、乳瓜。
植物名:番土瓜。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软木质小乔木,栽培于土壤肥沃、排水佳良的地方。
分布:原产热带美洲,广州附近普遍栽培。
入药部分:根部。
采集期:全年采根,春、夏、秋采果。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淡。
功能:祛湿、利尿。
主治、用量和用法:花柳白浊:鲜根2至4两,或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
附录:(果)1、催乳,配伍用;2、治肺燥咳:熟木瓜一个,蜜糖适量,炖一小时服食。
验方:(催乳方)未熟木瓜果4两,鱼尾一条(约3~4两,以鱿鱼为佳),生姜1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食。
(方解)木瓜为通血脉滋养脾肺之品,用米熟之果实,其药力更大。佐以鱼尾肉有情之品以补不足,具有化气成形之妙。民间用此方通知乳甚效。
(方歌)木瓜炖糖润肺食金,燥咳声嘶入露甘,去糖改煲鱿鱼尾,妇人服此乳漓淋。

木蝴蝶
木蝴蝶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
别名:云故纸、千张纸、玉蝴蝶。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乔木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此外福建、广东、四川也有分布。
性状鉴别:种子极扁薄,呈椭圆形片状,外种皮除基部一边外,其余三边延长成膜翅状,形如蝶翅,边缘多破裂,长约5.5~8厘米,横径约4厘米,白色有绢样光泽,并有放射状纹理。膜翅部半透明。种子位于偏基部的中间,长径约1.5~2厘米,短径约0.7~1.5厘米。剥去膜皮,种仁呈黄绿色,质脆,胚根明显。气微、味苦,有豆腥味。
主要成分:含二种黄酮甙,为木蝴蝶甲素、木蝴蝶乙素。
功效与作用:润肺止咳、开音,其作用可能为镇咳、消炎。
炮制:生用。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润肺止咳,解郁平肝,收敛疮口。
主治:肺热咳嗽、肝气肋痛、胃痛、疮溃不敛。
临床应用:治干咳、声音嘶哑、咽痛喉痛痛,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气管炎而有上述症状者。单味用(以冰糖水或炖鸡蛋冲服)或配胖大海、蝉蜕等,方如木蝴蝶汤。
又可治慢性咽炎、慢性喉炎,配金银花、菊花、沙参、麦门冬等,煎水代茶,日中常服。
用量:1.5~4.5g,最常用2.4~3g。
处方举例:木蝴蝶汤:木蝴蝶2.4g、胖大海6g、蝉蜕3g、甘草6g,冰糖适量,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2:20 | 只看该作者
木患根
别名:无患根,洗手果根。
植物名:无患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乔木,为阳性树,喜生于较干燥的砂质土上,村庄旁常见栽培。
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广东各地常见,此外,朝鲜、越南等地亦有分布。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叶;秋采果。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苦。
功能:解表、清热、消滞、破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发热: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2、外感传里,配伍用;3、伤风咳嗽,配伍用;4、夹色伤寒,配伍用;5、苦伤咳血:干根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6、食滞,配伍用。
验方1:(治癍痧发热方)木患根1两、海金沙藤5钱、旱莲草5钱、金盏银盘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热服。
(方解)本方之木患根,清胃肝之火,兼能解肌;海金沙藤利小便;金盏银盘清热;旱莲草清肝而不伤脾胃,甘凉清鲜,邪自不留。
验方2:(治外感传里方)木患根1两、干蚝豉1两、清水三碗半,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本方之干蚝豉滋阴降火;木患根清里热。二味合用,有滋阴降火清热作用,外邪伤阴发热者有效。
验方3:(治夹色伤寒方)木患根1两、榕树须3钱、鸭脚树皮5钱、鬼羽箭5钱、簕角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热服。
(方解)木患根、鸭脚树皮解肌’鬼羽箭、簕角根清热,合而用之,为伤寒而复房劳失节者,本方有效。
验方4:(治伤风食滞咳方)木患根1两、芒果核2枚、布渣叶5钱、东风桔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热服。
(方解)伤风之病:由于外感,邪犯皮毛,而皮毛为肺之合,故而咳嗽,方中木患根祛散表邪,配以东风桔疏肺上咳,布渣叶、芒果核消食导滞,为伤风咳嗽兼食滞之良方。
(方歌)伤风咳嗽有验方,木患根来煎作汤,配入布渣东风桔,芒果用核滞无妨。
附录:(子)1、治白喉:用干果5钱,去外壳,取子打碎,清水煎服。2、治喉痛:配人手指甲,煅灰吹喉;或单用子,煅灰存性,打过地气,为末,加冰片少许,研匀,吹后。3、治疳积:将果煨热,去外壳,每日食2次,每次食2至3粒。
(叶)功用稍逊于根,煎水外洗可治风疹,并能去皮肤上的污垢。
禁忌:孕妇忌服。
参考资料:《现代实用中药》本品味微苦,性平、有小毒。果皮含无患子皂素,可代肥皂;治喉痒,研碎纳入喉中,立开。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果实用为祛痰剂,并能解食河豚中毒及止疝痛、风湿痛。其花治眼痛。
《广东中医》(1958年12期)台山中医院以木患子治疗4例白喉病人,全部于一天一夜间治愈。方法:用木患子(连皮带仁)一斤,用刀切开木患皮四分之三(不脱核),三蒸三晒,每次蒸晒之后,将木患放入木盅内,加入蜜糖3斤,炖六小时,用纱布滤过,制成“木患蜜流膏”,重症每次服5毫升,每小时1次,连服5次,并可用棉签蘸木患蜜搽喉,每小时一次,搽喉法亦可用以预防白喉。
《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内记载治疝气方:木患子根3两、猪小肚1个、水四碗,煎至一碗饮之。
治睾丸上缩方:木患子四只、塘虱鱼一条,或加糯米煮食之。
治鹅喉症方:木患子四粒,白矾2钱,煮水饮。
治喉症吹喉方:木患子两粒,加生盐2分藏入其内,炭火煨透,研末,吹入喉中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3:19 | 只看该作者
木棉
古籍名:木棉《本草纲目》。
别名:英雄树根。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乔木。生于热带地区山野间。
分布:我国南部、印度和马拉西亚、广州附近常见。
入药部分:花、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皮、二三月采花,不拘时采寄生部。
自采地点:郊野。
性味:性微寒、味淡。
功能:去湿热、除痰火、解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筋骨湿火痛、痹症:干用根2两、清水煎服;2、大肠湿热,疴血:用法同上。
附录:(花)治湿热下痢:用干花5钱至1两,煲粥食。
验方:(治湿热下痢方)木棉花5钱、葛花3钱、鸡蛋花3钱、槐花3钱、银花3钱、清水两碗半,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方中木棉花、鸡蛋花、银花、能清大肠湿热;槐花、葛花,利尿解酒湿,为常用于倡导轻度湿热之通方,能作清凉饮料用。
(方歌)湿热下痢五般花,金银木棉鸡蛋花,槐花葛花同一煎,去湿清热效堪称嘉。
(皮):即海桐皮,去湿、消肿、解毒。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1960年8月第五卷)木棉花复方治41例痢疾全部全愈。处方:木棉花、野麻草、叶下红、凤尾草、马齿苋、白头翁、蜂蜜。

木贼
木贼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嘉祐本草》。
别名:木贼草、锉草。
来源:为蕨类木贼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木贼的干燥全草。野生山坡林下、河岸湿地。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等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木贼为长管状,中空有节,不分枝。长30~100厘米,直径3~8毫米,节间长3~6厘米。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多数纵棱,顺直排列,其上密生细刺,触之有粗糙感。节处有筒状深棕色的鳞叶。易自节处拔脱。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内有灰白色或浅绿色的薄膜。气无,味甘微苦涩。
以茎粗长,色绿,质厚,不脱节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木贼酸、二氧化硅黄酮甙等。
功效与作用:消炎、收敛、利尿。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入肺、胆、肝经。
功能:散风,退翳。
主治:目生云翳,迎风流泪;外治脱肛(烧存性研末外敷)。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眼科,通过消炎而能明目祛风;通窍止泪,有眼病而表现有表症者用之最适宜。主治由风热而引起的目赤、翳障(急性结膜炎)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也治眼花多泪(急性泪囊炎),配防风、苍术、夏枯草等。
用量:3~9g。
处方举例:急结炎方:木贼3g、菊花9g、白蒺藜6g、决明子1g,水煎服,治急性结膜炎。
注:1、可作木工的磨光材料。
2、同属植物笔管草与木贼近似,但茎有分枝,仅叶鞘基部有黑色的细圈,鞘片背上无线沟。分布于中南、西南和长江上游。与木贼效用相同。
3、同科植物节节草。茎细,常在中部以下有分枝,叶鞘筒疏松,基部无黑色的细圈。质柔软,纤维强,不易折断。味甘。分布全国各地。习惯不作木贼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3:49 | 只看该作者
木香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系进口的广木香(由广东进口)和国产的川木香两类,药用以前者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云南引种广木香成功,称云木香。质量与进口广木香相同,并有较大量的生产。现广木香进口极少。
1、国产木香类—云木香
别名:广木香。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四川、北京等地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根呈类圆柱形或枯骨形。长短粗细不一,长5~15厘米,直径0.5~4厘米。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有显著的纵沟及侧根痕。有的可见网状皱纹。质坚硬。断面黄棕色或褐色,有褐色小点(散在油室),形成层环状,棕色,有放射状纹理。老根有骨髓。具特异的甜蜜香气,味苦而带辣。以根条均匀,质坚实,色棕黄,香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油、云木香硷(Saussurine)、树脂、菊糖。挥发油主成分为木香内脂(C15H20O2)、木香酸(C15H22O2)、木香醇(C15H24O)、a一及b一木香烃(C15H24)等。(注:化学元素数字为缩小并在右下)
功效与作用:行气整肠而止痛止泻,现已证实其作用为:1、抗菌和抗真菌。体外试验木香的粉剂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羊毛样小孢子菌等皮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驱风、行气止痛,促进肠蠕动。动物实验证实,木香煎液能通过对迷走神经的作用,使在位大肠兴奋,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因而能缓解胃肠气胀(鼓肠)所致的腹痛。
炮制:切片或捣碎,生用。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脾、大肠、三焦经。
功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主治:胸腹胀痛,呕吐泻泄,里急后重,消化不良。
临床应用:为治疗腹痛、泻痢的常用药。
1、用于治疗腹痛。由于能行肠胃滞气,所以消化不良或虫积等所致的腹满胀痛,均可应用。对消化不良,可用木香醒脾开胃止痛。有食积,呕吐、下泻者,配山楂、麦芽、陈皮等,方如木香顺气丸。如腹痛由虫积所致,则在驱虫方剂内加入木香一味,对减轻腹痛有帮助。
2、用于治疗痢疾泄泻,对兼有里急后重、腹部胀闷者更适宜。一般认为煨用较好,但不经煨用者也有效。如属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如细菌性痢疾),常配川连,如香连丸(成药),或在治痢方剂内加入木香1.5~3g能加强止痛止泻作用。如属泄清稀、腹痛肠鸣(如急性肠炎),可配苍术、厚朴、茯苓、木瓜、黄芩等。有人用木香配蝉蜕、防风、秦艽等治湿疹,取其祛湿作用。
此外,在补剂中加木香能醒脾胃,有助于补药的吸收,同时能减轻补药的腻滞,故归脾汤等木香与补益药同用。
使用注意:1、内用燥热者不宜用木香。阴虚血热者一般忌用,必需应用时应与益气滋阴药同用,以缓和其辛燥之性。
2、木香入补宜后下煎服。行气导滞,止痛止泻以磨竞较好(原粉剂作用较大)。
用量:1.5~9g入丸散剂分量减半。
处方举例:木香顺气丸(成药):含木香、香附、陈皮、青皮、枳壳、山楂、麦芽、神曲、台乌、槟榔、茯苓、莱菔子、甘草等,每服3~6g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川木香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木香(Jurjnea aff. souliei Franch .)的干燥根。均为野生。
产地:主要产于四川阿坝自治州的大金、小金、马尔康、松潘、理县及雅安地区的宝兴等地。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或槽状半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粗糙,具支根痕,刮去外皮,露出丝瓜络状的纤维网。体轻质硬。断面有黄色或黄棕色的放射状花纹,并显多数裂隙,有的中心髓部呈腐朽状。香气特殊,味苦,嚼之粘牙。以根条粗壮结实,体重,油多气香,裂沟少者为佳。
效用:略同云木香,习惯认为效用不及云木香。
2、进口木香类
老木香
来源:与云木香系同一原植物。
产地:主产于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
性状鉴别:根多为劈裂的块状,如折断之枯骨。长约5~10厘米,粗约1.5~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扭曲而深的纵沟,质坚硬。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稠密的深棕色小点(油室)。香气浓烈,味苦辣。以块大,中节,油性足,芳香浓烈者为佳。
效用:同云木香,习惯认为品质优良。
新木香
来源:同上。
产地:主产于印度旁遮普等地。
性状鉴别:根呈扁圆柱形,多切成段,长短大小不一,长5~15厘米,直径2~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纵皱纹及须根痕,顶端如胡萝卜顶,中央有髓。质较松。断面淡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状,棕色小点较少。香气较结,味苦辣。以根条粗壮均匀,质坚实,色灰黄,香味浓者为佳。
效用:同云木香。
注:1、云木香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树脂、云木香碱、菊糖及甾醇等。
2、除上列两类木香外,商品中经常见到的,还有:
土木香,为菊科植物土木香(河北、山西栽培的祁木香)及总状青木香(新疆木香、野生)的干燥根。在广木香货源不足时,有的地区作木香用。而华北、东北有些地区又曾作青木香用。
性状界别:根呈圆柱形至长圆锥形,略弯曲,根头部膨大,或已切成块(根头)或长段。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7~3厘米。表面淡褐色,有纵皱纹,顶端有稍凹陷的茎痕及棕红色的叶柄残茎,质坚硬,断面中心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向外有一层颜色较深的形成层,呈环状。气清香,味苦,嚼之有清凉感。
越西木香:解放后,发现与四川的越西故名,为菊科植物木里木香和越西木香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西昌地区各县,野生。本品在广木香货源不足时,也曾作木香药用。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略似鸡骨。长约5~2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黄褐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纵裂沟,并有突起的须根痕。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多有偏心性放射状纹理及油室,皮部较薄,形成层颜色较深。油质较重,气浊,味微甜而苦辣,嚼之粘牙。
这两种木香的效用均与云木香近似,而力稍逊。其中越西木香,京津曾作木香使用,现在以云木香为主。天津一产的紫雪散,其中青木香系和河北栽培品土木香。
[发帖际遇]: 白薇子重阳节登高远望,灵感迸发,当即于古寺墙壁上提诗一首,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4:27 | 只看该作者
木通
木通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通草”,市售品原植物混乱。但商品主要分关木通和川木通两类。前者主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后者主销中南,西南等地区。此外还有木通科木通。地产地销。
1、关木通
来源:为马兜铃科缠绕性藤本植物木通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吉林抚松、辑安,黑龙江宁安,虎林,辽宁新宾,凤城等地。
性状鉴别:关木通为长条圆柱形,长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直径为1~5厘米,外表皮平滑,淡黄褐色或灰黄色,少数残留有褐色斑状栓皮。有微隆起的节,质坚体轻,折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宽广,导管孔洞排列整齐,射线明显如如车轮状,髓部不明显。味苦。
以条细匀,直径在2~3厘米,色黄者为最佳。
主要成分:含马兜铃酸。
关木通的功效与作用:1、利尿。实验证明,其利尿作用强于淡竹叶,但弱于猪苓。
2、抗菌和抗真菌。体外试验,对革兰式阳性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皮肤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小便不利,水肿,胸中烦热,目眩咽痛。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心火盛(口舌生疮、咽灼喉痛、心情烦躁。睡眠不佳),取其有利尿消炎作用。可清热除烦,配淡竹叶、生地等同用,方如导赤散。
2、用于治疗小便滞涩、尿痛、尿频(如急性尿道炎),取其有利尿和抗菌作用,可用导赤散,或配车前子、萹蓄、茯苓等。
3、用于治疗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均可),作为辅助药。配猪苓、茯苓,方如木通散。
使用注意:木通性极苦寒,前人曾谓其能大泄心肾之气,不可妄投。现代队木通的使用虽已较普遍,但仍应掌握用量,不宜过大。临床上也观察到,一次服木通2两以上时,能引起肾功能衰竭,因此,必须引起警惕。孕妇慎用,老人和体弱者药使用木通时,应酌情加党参、白术。
用量:2.4~9g。
处方举例:木通散(《证治准绳》):木通4.5g、苏叶9g、桑白皮6g、猪苓6g、赤茯苓9g、槟榔9g,研末,加生姜、薤白,水煎服。
2、川木通(山木通、淮木通)
来源:为毛茛科小木通的干燥茎,野生。
产地:主产于西南、中南地区,以四川、湖南等省较多。
性状鉴别:茎呈圆柱形,长30~70厘米,直径1~22厘米,外表皮灰黄色,全体有明显规则的纵沟纹。茎上有节,节部较膨大,节间距离16~27厘米。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呈放射性裂皮。裂片上满布小孔。气微味苦。尚有一种绣球藤木通也作川木通用。
以条匀,内外色黄,无黑心者为佳。
效用:同关木通。
3、白木通
来源:为木通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白木通等干燥茎。均为野生。
产地:四川、湖北、广西、云南、江西、贵州、江苏等省。
性状鉴别:茎呈圆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呈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实,难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较厚,黄棕色,中央木部呈黄白色,有车轮状花纹,中心有小型的髓。气无,味苦而涩。
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
效用:同关木通。
注:商品木通的植物来源很复杂。以上三种商品:
1、关木通的原植物主要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
2、川木通的原植物除小木通外尚有毛茛科铁线莲属多种植物:如绣球,藤女萎,小叶铁线莲,华南铁线莲等等。而药材商品,在四川以直径1厘米以上者称大木通;1厘米以下者称小木通。
3、木通科植物木通的来源:有五叶木通,三叶木通和白木通。其商品只在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很少外销。江苏以五叶木通之茎作“海风藤”药用。其果实则为药用的预知子,又名八月瓜,八月扎。
按《图经本草》记述,药用木通应以木通科木通为正品。
四川汗产销一种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穆边马兜铃的藤茎,与正文所列川木通内之淮=木通不同,应当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5:15 | 只看该作者
墓头回
【中药概述】
墓头回为败酱科草本植物异叶败酱的根。苦,微酸、涩,微寒。归肝经。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治疗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瘀肿作用等。
2.止血止带:用于虚寒型妇女崩漏下血,血瘀痛经,赤白带下,子宫颈靡烂,赤痢等,常与苦参,苍术,金樱子等同用。
【药效鉴别】
墓头回收涩止带,且可泄热。与土茯苓合伍,收涩止带中有清热祛湿,收涩不滞邪,功专泄热祛湿解毒止带。
【临证应用】
妇女白带:用墓头回,金樱子,苦参,知母,苍术,水煎服;治宫颈炎:取墓头回60g,枯矾30g,共研末,阴道给药,一次给药1g,每隔2天上药1次,10天为一疗程。
【用量用法】
本品9——25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芒硝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朴硝。
别名:朴硝、皮硝、马牙硝。
来源:为矿物类芒硝,单斜晶系天然硫酸钠(含水)生成天包含钠离子和硫酸根子的内陆盐湖中和沿海盐滩上,及含硫酸钠的土壤中,与岩盐、食盐、石膏共生,经过加工提炼而成。
产地:主产于我国沿海各产盐地区及四川、内蒙、新疆等内陆盐湖、盐井、岩盐等地。
采收加工:选取天然结晶土硝或含有大量硫酸的土壤,加水溶解,放置,使杂质沉淀后过滤,收集滤液,加热浓缩,或日晒蒸发,使滤液含硫酸钠浓度提高到波美氏浓度计8~16度时,放冷后即自行结晶生成芒硝。芒硝在温度10~15℃时为结晶盛产期(故有夏产食盐,冬产芒硝的说法)。天然土硝和粗制朴硝含杂质较多,需进行精制提纯。提纯方法是将土硝溶解于清水中,加1/10的鲜萝卜片共煮,然后过滤除去萝卜和杂质,取滤液静置冷却,析出结晶。晾干即为纯净芒硝。主要成分含硫酸钠。
性状鉴别:纯净芒硝为结晶体棱柱状或长方形和小颗粒状,均呈无色透明体。质脆易折断,气无味苦咸。
本品含多量结晶水约占重量的56%,在温热干燥的空气中水分易蒸法损失,故应密闭保存,若露置则结晶表面风化而产生一层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钠即玄明粉)。
本品溶于水或甘油(34℃时溶解度量大),不溶于醇。在温度32.4℃时即液化。在100℃时继续加热可将所含结晶水全部蒸发掉,而残留下44%无水硫酸钠(即玄明粉),再加热至886℃时又熔融而不分解。
取芒硝少许在火焰中燃烧,焰呈黄色。
芒硝水溶液加氯化钡溶液,立即产生白色的硫酸钡沉淀。
以青白色半透明块状结晶,无杂质者佳。
主要成分:芒硝主要成分硫酸钠,玄明粉为纯硫酸钠。
药理作用:主要为泻下作用。由于硫酸钠不易被肠壁吸收,在肠内溶解于水后形成高渗的盐溶液。因而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扩张肠道,引起肠蠕动增强而排便,因此,芒硝属于机械刺激性泻药。一般于服药后4小时~6小时排便,无肠绞痛等副作用。
玄明粉作用较芒硝缓和。
炮制:生用。
性味:入胃、大肠经。
功能:泻肠胃实热,润燥软坚。
主治:大便燥结,谵语发狂,外用治痈肿疮毒,咽痛口疮,目赤肿痛。
临床应用:1、用于实热便热,能润燥软坚,引起泻下,荡涤肠胃的实热积滞。常配伍大黄等药,例如当患者内热炽盛而且痞(上腹硬闷)、满(腹部胀满)、燥(粪燥且坚)、实(热积便秘)等表现时,须配大黄、厚朴、枳实,方如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为强有力的泻下剂,作用比小承气汤强。实验证明,大承气汤能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蠕动,故能促进排便,且在家兔实验中,观察到大承气汤能明显地促进人工肠套叠的还纳。近年来,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对急性肠梗阻(主要是动力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中,应用加味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炒莱菔子等),获得较好效果。但要注意辩证准确,确属热结,有腹痛剧烈,便秘、发热、尿赤、腹部拒按、脉沉数、舌苔黄燥等证候者才用。
如患者内热和大便燥结均较轻时,用芒硝配大黄、甘草便可,方如调胃承气汤。
2、用于小儿急性咽喉炎。有咽喉肿同时,配冰片、硼砂等,研末吹喷患部。
此外,芒硝在引起泻下的同时,能促进子宫收缩,因此,也用于下死胎,可酌情用芒硝24g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促进死胎排出。
使用注意:1、无实热者不宜用芒硝,年老体虚所致的便秘也不宜用芒硝、玄明粉。如属一般慢性病身体虚弱所致的便秘,需要使用时,也只宜在滋补剂中配伍加用。
2、治习惯性便秘一般不用芒硝、玄明粉。但加须加强泻下作用时,可在使用麻仁、蒌仁、杏仁的基础上,酌加玄明粉。
用量:常用量2.4~2g,冲服,玄明粉小剂量用2.4~4.5g,大剂用9~12g,如欲加强泻下作用,必要时可用至15~24g。
处方举例:1、大承气汤《伤寒论》:生大黄12g(后下),厚朴9g、枳实9g、玄明粉9g(冲),水煎服。
2、加味大承气汤《天津市南开医院》:川朴15~30g、炒莱菔子15~30g,枳壳15g,桃仁9g,赤芍15g,大黄15g(后下),芒硝9~15g(冲),水煎服。
3、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生大黄9g(后下)、生甘草3g、玄明粉6g(冲),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5:51 | 只看该作者
南瓜子
南瓜子为新兴杀虫药。《本草纲目》只载南瓜。《纲目拾遗》谓其子食之脱发。近代国内外临床实验证明南瓜子有驱虫及杀虫疗效。
别名:北瓜子、倭瓜子。
来源:为葫芦科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南瓜的成熟干燥种子。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南瓜子呈现扁卵圆形,长1.2~2厘米,宽0.6~1.2厘米,厚约0.3厘米。种皮淡黄白色,边缘有棱起的环边,顶端浙尖而平截,底部钝圆。剥开种皮,内含种仁一枚,外被灰绿色薄膜状胚乳,子叶两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香,味微甘。
主要成分:含南瓜子氨酸。南瓜子壳含糖醛。
药理作用:1、杀绦虫。能麻痹绦虫,作用于其中段和后段。其酒精浸液和榨出液分别在1 小时和45分钟内杀死绦虫。
2、抑制血吸虫。能抑制血吸虫幼虫的生长,有效成分为南瓜子氨酸。
炮制:捣碎,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驱虫,下乳。
主治:绦虫,血吸虫,晓虫等疾患。及因虫疾引起的腹痛胀满,产后乳汁不下等症。
临床应用:1、治绦虫病,适用于猪肉绦虫、牛肉绦虫、效果良好,配槟榔更能提高疗效,方如治绦剂。
2、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虽然实验证实南瓜子氨酸能抑制血吸虫幼虫发育,但在实际应用上,杀虫效果不够理想,而口服作预防用剂量甚大,用药时间太长,费用大,不适宜于大规模应用。治疗上单用没有什么价值。
用量:每用60~120g,连皮,或去皮后磨碎或压成细末服用亦可。
处方举例:治绦剂:南瓜子粉60~120g(可加白糖矫味),先服(晨起空腹服),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60~90g,煎煮1小时),再过半小时服泻剂(50%硫酸镁60毫升)。
[发帖际遇]: 白薇子在酒肆与人拼酒,喝得烂醉如泥,惨不忍睹,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6:22 | 只看该作者
南沙参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终《神农本草经》。古代本草所载均属南北沙参。至清代《本草逢源》,始分为北北沙参和南北沙参两种。习惯认为北沙参质佳,药用以北沙参为主。
(二)南沙参
别名:泡参。
来源: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沙参属轮叶沙参、杏叶沙参、阔叶沙参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根,野生。
产地:主产于中南、西南、华东地区,其他地区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本品略呈圆柱形或圆锥形,略扭曲,偶有分歧,上端较粗,下端渐细,长5~20余厘米,直径1~3厘米。顶端常有粗细不一的茎芦。表面淡黄色。上部及茎芦上多有横皱纹,皱纹沟内有未去尽的褐色表皮,形成续断的环状斑纹。中下部有皱纹沟纹,并有须根痕及褐色斑点。质轻松,易折断,断面不平齐,黄白色,呈散乱层片状,有许多裂隙,无木质心。气微,味苦微苦。
以条粗长均匀,淡黄白色,无粗皮者为佳。
附:南沙参的根。性味与北沙参相同,含沙参皂甙,有清热祛痰作用。虽也能治肺热咳嗽,但较少用。
炮制:切咀,生用。
效用:与北沙参相同,唯力稍逊。与北沙参相比;北杀参滋阴作用较强,南沙参祛痰作用较好。
注:1、沙参属诸参类,反蒺藜。
2、根据《中药志》载,除上述一种北沙参外,尚有以同科植物田蒉蒿和硬阿魏的根作北沙参使用者。但现商品少见。此外河北承德地区以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的根作沙参使用,称“承德沙参”。加工后的商品外形与正文所述正品相似,疗效是否相同还不清楚。以上三种植物均系野生。商品长短粗细不一,不及栽培品枝条均匀。
3、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材品种论述》论述,南沙参属植物,国内分布甚广,有文献报导者40余种。商品形态相同,不易区别,同等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6:45 | 只看该作者
闹羊花
古籍名:曼陀罗叶《本草纲目》。
别名:喇叭花。
植物名:曼陀罗。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分枝、粗壮草本或亚灌木状。常见于村庄旁或路旁的旷地。
分布:原产印度。广东省常见于平原区交通较便利的大村庄。
入药部分:花。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及野生。
性味:性寒凉、味淡微甘、有大毒。
功能:麻醉、镇痛、平喘。
主治、用量和用法:哮喘:用干花约半朵去心,切碎,和烟丝卷烟吸。
附录:(叶)治石啃(胼胝)用生闹羊花叶适量,沙羌末、冰片少许,和匀,适当加水调敷患处。
禁忌:孕妇忌用。误服令人癫狂、昏迷。中闹羊花毒用甘草煎水服,或食片糖可解。入舌肿者,含醋治之。
参考资料:《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治轻重支气管炎、哮喘方:闹羊花2钱、麻黄1钱、沉香4分、牙硝少许,共研成细末,每于发病时用药粉,每次五厘,燃烟,吸入肺部,即能定喘。热症忌用。
新窖区中医公开蛇咬外敷方:闹羊花叶、五子金叶、七星剑叶、蟛蜞花叶、落地生根叶、白麻头,以上捶烂敷患处,倘好作痒,毒水流清即去闹羊花,加封口散敷之即愈。咬伤后,时留黄水,不能收口,用此方敷患处。
《湖北验方集锦第一集》灭臭虫方:闹羊花叶,平铺在有臭虫的床席下,上面垫上被褥,八日内臭虫可全部杀死。
《上海验方选编第一集》介绍治筋骨疼痛验方:闹羊花根1两、酒半斤,将闹羊花浸入酒中,约五、六天,去花,加樟脑4钱,瓶拧擦痈处。
《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荔湾区防疫站介绍灭孑孓经验方:闹羊花叶3市斤、清水7市斤,先将闹羊花叶切碎,捣烂,浸以清水,经12消失后即可使用,用上液300毫升有孑孓50条,经24小时后,孑孓全部死亡,同时蛹经孵化后的成蚊也因接触而死亡。经过二次试验,效果相同,证明闹羊花叶浸液灭孑孓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7:41 | 只看该作者
柠檬叶
植物名:柠檬。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华南地区常见,尤其在柑桔栽培区,在田野或路旁、堤岸旁栽培。
分布:我国南部各省,亚洲热带地区亦有。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温、味甘淡、气香。
功能:止咳、行气。
主治、用量和用法:治风寒咳嗽:生叶或干叶3~5钱清水煎服。
附录:(根)治咳嗽、胃痛、疝气: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1960.4)介绍:“桉凤柠散”治疗160例腹泻,处方及制方:桉树叶粉5克、凤尾草粉3克、柠檬叶粉2克,混合,分为5包,为一日量。首次先服2包,以后每隔3小时服1包,开水送下,小儿酌减。可加白糖或蜂蜜,如果连服数日,第二日改为每次3包,疗效显著,大部分患者只投服1剂,即先病除。
有一种西柠檬味苦,性似柠檬,芳香性更大;浸酒或煎服治胃痛、疝气。又一种名“番柠檬叶”,为栽培植物,治风寒咳嗽甚效,均为本品不同。

牛蒡子
牛蒡子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恶实。
别名:牛子、大力子、鼠粘子。
来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牛蒡的成熟果实。栽培或野生。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柄,叶片广卵形心脏形,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边缘波状或齿牙状。表面绿色光滑,背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丛生于枝端呈伞房状。总苞呈线形,先端延长而成钩状针刺,向四方开散,成为带刺钩的圆球。子房下位,一室。瘦果略呈弯曲的长倒卵形,灰绿色。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以东北产量大,浙江桐乡产的称“杜大力”,质量佳。
性状鉴别:瘦果倒卵形,外皮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棱,表面可见紫黑色斑点。下端有一凹窝为国柄痕。外皮坚硬,易嗑开,破开后可见子叶两片,富油性。气微味苦。
以粒大饱满,灰褐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牛蒡甙,又含脂肪油20~30%。
功效与作用:1、利尿解热。2、抗菌;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等有较显著的抗菌作用。
炮制:炒用。
性味:辛、苦、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
主治:感冒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和解毒作用,尤其适宜以下两种情况。
1、风热而又咽喉肿痛(如咽炎、上呼吸道炎),配以荆芥、薄荷、桔梗、甘草等,有较好治疗作用,方如牛蒡汤。
2、风热而又便秘,即既有表症,又有里症(如流行性腮腺炎而又大便干结),用牛蒡子表里双解,颇为合适,因牛蒡子除能解表外,又富含油质,服后可以通便,即一般所谓“滑肠”。
此外,还可用于透疹治疗疮疡。
使用注意:凡泄泻、痘症虚寒、气血虚弱,都忌用牛蒡子;即使在风温表症需要辛凉疏散,但如表现有大便便溏者(大便不成形,水分多,排便次数多),也不要用。应改用薄荷、蝉蜕较合适。
用量:4.5~9g
处方举例: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6g,荆芥6g,薄荷3g(后下),防风6g,大黄3g,生甘草3g,水煎服。治感冒、咽喉肿痛。
注:牛蒡子的叶片、药材称大夫叶,有散风止痒,消炎解毒的效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8:33 | 只看该作者
牛大力
别名:甜牛大力、猪仔笠。
植物名:美丽崖豆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高大木质藤本。生于山野间。
分布:广东省山区地带。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微凉、味甘。
功能:降气、止咳、润肺、化痰。
主治、用量和用法:1、五劳七伤:干用1~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2、肺燥热咳:用法同上;3、劳倦胸翳:用法同上。
验方1:(治肺热咳方)牛大力1两、红丝线5钱、红菱根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牛大力性凉,入肺经,除痰止咳;红菱根清肝肺热;红丝线凉血。合为甘凉理肺之剂,药性平稳,疗效甚佳。
(方歌)肺热痰多咳嗽生,牛大力于红菱根,红丝线同清水煎,清肺除痰建功勋。
验方2:(治劳倦胸翳咳嗽方)牛大力1两、白花苦灯笼5钱、铁色金5钱、五爪龙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牛大力化气,铁色金散瘀,白花苦灯笼根、五爪龙行气,除痰止咳。合为化气理血之剂,治劳倦胸翳有效。
(方歌)劳倦胸翳咳不停,牛大力与灯笼呈,铁色金合五龙强,解郁除痰肺自宁。
参考资料:广东民间习惯,常把千斤拔称为大力牛。

牛奶树叶
别名:牛奶仔。
植物名:粗叶榕。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生长于山野的什木林中,或丘陵坡地,而以村落附近的旷地为多。叶形变异极大,尤其在幼树与萌生的枝上,有全绿的,有分裂的,即大小尺度亦极差异,俨然若干种不同的植物,但仔细观察之,则并无任何不同之处。
分布:广东的中部、北部和南部。海南等地常有,此外亚洲热带地区亦有。
入药部分:叶、根、寄生俱入药。
采集期:春、夏、秋。
自采地点:山野、山脚、水沟旁。
性味:性凉、味平淡。
功能、用量和用法:热滞:干用叶1至2两,清水煎服。
验方:(治猪牛眼热、发热及食滞方)牛奶树叶1斤、榕树叶1斤、三把苓半斤,用水适量,煎食。
(方解)本方牛奶树叶清热消滞,榕树叶清热疏肝消肿,为眼科要药;三把苓降火清热,如猪牛眼热有红肿痛者,服之甚验,并治猪牛发热及食滞有效。
(方歌)猪牛食滞兼眼热,牛奶树叶榕树叶,如兼发热出癍痧,再加茯苓功更捷。
附录:(根)治跌打积瘀肿痛,用1至2两煲猪瘦肉服。
(牛奶树寄生)治小肠气痛、胃痛、苦伤吐血,用1两至2两,煲猪瘦肉食。
参考资料:《重庆祖国医学采风集》内记载生用牛奶子树烧油外搽治痔疮。
《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治胃气剧痛方:牛奶树根适量、石膏、豆腐同煮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1:59:07 | 只看该作者
牛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现商品分为天然牛黄与人工合成牛黄两类。
别名:丑宝。
来源:天然牛黄,为偶蹄目牛科动物黄牛的牦牛,水牛等牲畜的胆囊结石(少数为肝胆管中的胆道结石)。
产地:牛在国内外均有饲养,但所产牛黄的质量,有所不同。商品中又分为国产牛黄和进口牛黄两类。
1、国产牛黄(京牛黄):全国各地屠宰场均有生产。
2、进口牛黄。
(1)金山黄:主产于加拿大、芝加哥、阿根廷、乌拉圭等地。
(2)印度黄:主产于印度。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收集,杀牛时取出肝脏,割下胆囊如发现胆囊内有块状物,剪开胆、嘴,将胆汁装入纱布或罗内,下放容器收容胆汁。滤出牛黄后,将附着在牛黄上的皮膜剔除干净,立即放在吸潮纸上,稍晾一段时间,至表面收干不显水湿为度。再用吸潮纸多层轻轻包紧,亦可包扎于棉絮或灯心草中,放于干燥处,使其内在水分逐渐蒸发,直至内外全干。切忌直接暴晒,或在炉火上烘烤,以防造成龟裂现象,使牛黄破碎。在发现胆黄之后应继续检查肝胆管道,有没有生成(管黄)如有,应一并取出,包好阴干,同样作牛黄药用。
性状鉴别:
国产牛黄(京牛黄)呈不规则的圆形,三角形,略方形,完整的如豆,如栗,如鸽卵,最大者如鸡鸭卵,不完整的则破裂成片块。表面和内层均为红橙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表面细腻而略有光泽,个别表面挂有黑色光亮的薄衣,俗称“乌金衣”,有的表皮略粗糙或有龟裂现象。体质松脆,易碎裂。断面呈环形同心层,层层包裹,如树木之年轮,纹理清晰而均匀,偶有白色斑点加杂其中,或偶有白膜状物,附于层层之间。微有清香气,味微苦而回甜,并有清凉感。
京管牛黄:多呈短管状,粗长如小指,管壁厚约1~3毫米,常碎断呈片块。内外均呈棕褐色,深浅不一,较粗糙,有隆起的褐色小疙瘩或龟裂。质亦松脆。断面也显重叠的形成层。但不及胆黄明显,偶有白色斑点及白膜状物,附于管黄之上。气味略与京牛黄相同,但质稍次。
金山牛黄:形状与国产牛黄相似,但色泽不如国产牛黄鲜艳。表面呈棕黄色至焦棕黄色。质地略粗,微有光泽。断面亦略显粗糙,层叠纹理稍厚,亦有白斑,白膜及黑色片块。气味与京牛黄略同,但稍逊于国产。
印度牛黄:形状与国产牛黄相似,唯色泽发呆,呈灰棕黄色或土黄棕色,无光泽或少光泽,麻面或光面。体稍重而较坚结。断面纹理较厚不均,并杂有黑片块及灰白色片。无香凉感并稍带土腥味而苦。
天然牛黄以棕黄色,鲜艳,体轻松酥脆,细腻,气清香,入口有清凉感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胆酸、胆红素及其钙盐,又含胆甾醇、麦角甾醇、软脂酸、卵磷脂、维生素D,以及一种分子式相当于C24H11O3N的无色结晶性成分和铜、铁、镁等。
药理作用:开窍化痰、解热镇痉。其原理为:
1、镇静。有效成分为胆酸,能缓和和苯甲酸钠咖啡硷引起大白鼠的惊厥,又能加强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对小白鼠的镇静作用。
2、强心。有效成分为胆酸,对心脏有类似洋地黄的作用。
3、造血。能促进家兔红细胞新生,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
炮制:生用。
性味:苦,凉。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开窍豁痰,息风定惊,清热解毒。
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迷,癫病发狂,惊风抽搐,胎毒,痈肿疔毒,口疮喉肿。
临床应用:
1、用于热性病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治疗感染性疾病毒血症期有高热和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取其有镇静和强心作用,也即前人所称的清心、定惊。常配黄芩、黄连、栀子等清热药,方如牛黄清心丸。症更重者再加配犀角、麝香等芳香开窍药,方如安宫牛黄丸。
小儿高热抽搐可用牛黄配朱砂、胆星、金蝎等,方如牛朱七厘散。
2、用于治疗慢性传染肝炎,肝功能差,血清转氨酶值长期不下降者,用牛黄清心丸,每次一丸,每日1~2次,初步观察,对降低转氨酶和改善其它肝功能有一定帮助。
3、用于中风昏迷,痰涎壅盛,以及肺部感染、咳嗽痰多等病症,有明显减少,痰涎分泌和祛痰作用。
附:1、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均用于高热神昏、惊厥抽搐。三药中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丹次之,至宝丹又次之。安宫牛黄丸多用于感染性疾病热入营分(约相当于毒血症期),痰热亢盛、神识模糊,取其解毒化痰之力较强;紫雪丹多用于实火团结,高热抽搐、神昏烦躁,取其清热镇痉之力较好;至宝丹多用于热痰内闭、中风昏迷、神昏至极,取其辛香开窍之力较胜,必要时三者也可能互相代用。
2、与麝香比较:牛黄开窍作用不及麝香,但清热解毒作用则为其特长,故治热病神昏时,牛黄与麝香常配伍同用。
3、牛黄长于清热解毒,甚优于黄连、黄芩、连翘等,尚可开窍,故也可列入开窍药中。
用量:0.15~0.9g,入丸散剂,不入煎剂。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1、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辩》:成药,含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山栀、朱砂、冰片、麝香、珍珠。成人早晚服1丸,小儿10岁以下每服半丸1/3丸,用开水溶化服或和药冲服,如有呕吐用藿香汤或姜汤送下,虚弱者酌情用参汤送下,产妇用姜汤送下。
2、牛珠七厘散:正牛黄1.5g、辰砂末7.5g,炙全蝎7.5g、冰片4.5g、牛胆星4.5g、明天麻7.5、川连7.5g、玛瑙末7.5g、甘草4.5g、金箔25张,每服7厘开水冲服。
3、牛黄清心丸:成药,含牛黄、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每服1丸,每日1~2次研碎用于开水溶服,小儿酌减。
①牛黄为珍贵药品,过去曾发现过不少伪品。现将一般区分真假方法叙述如下:
天然牛黄:块状自然、色泽柔和,细腻而有光泽,体质轻、松、脆。断面层纹清晰均匀气香凉,嚼之微苦而后回甜,不粘牙,无牙碜感。沾水涂划指甲上,能将指甲染上黄色,不易擦掉,俗称“透甲或挂甲”(这主要是牛黄所含的色素,是属于动物体形成的色素,分子极细,能渗透于骨甲之中,故不易擦掉)。另外,天然牛黄生成于胆囊胆汁之中,一般遇水不会溶解,投入静水中,可见吸收水分变为潮湿而不变形。入口嚼之可全部溶解而无残渣。
假牛黄:块状不自然,色泽呆板,略粗糙,无光泽,体质较坚硬而沉重。断面层次不明显。无香凉气而苦味重,有粘牙情况牙碜感。蘸水涂指甲上,不能涂黄指甲,属于浮色,一擦就掉。这和加工假牛黄所使用的材料分不开。假牛黄多用大黄粉,黄连粉,姜黄粉为主料取其色味。以牛胆汁或鸡蛋清,蛋黄或皮胶,树胶等为粘合剂,一层药粉,一层胶质或蛋清滚制而成。故其植物色素分子较粗不能渗透于骨甲之内。假牛黄,用胶质及蛋清粘合,故见水后能溶解。其职务的主料遇水膨胀而使假牛黄崩解;但不能全部溶解而有残渣。
②其它动物如驴、马、骡等寿命较长的动物,都有胆石病发生。但在药用习惯上只用牛黄,其它动物的胆黄未见公开使用。今后收购中,应注意区分和研究。
人工合成牛黄
来源:人工合成牛黄,因天然牛黄远不能满足医疗需要,为了弥补天然牛黄的不足,保障人民用药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研究试验由牛、羊、猪等胆汁中提取有效成分加工而成。其主要成分,为胆红素,牛羊胆酸,胆固醇,无机盐等。
产地:主产于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它省,市也有生产。
性状鉴别:呈粉末状,淡粉色,气较腥,苦味较重,无清凉感。经多年临床及制药应用实践,认为效果与天然牛黄近似。动物实验有抗惊厥、解热、抗菌、祛痰等作用。临床初步观禅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患,解热和祛痰作用比较肯定(天然牛黄相同),对化脓性扁桃体炎,还有明显的消炎和减少分泌物的作用。但在治疗乙型脑炎中,抗惊厥的效果还难以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0:03 | 只看该作者
扭肚藤
别名:白花茶、左扭藤、假素馨。
植物名:扭肚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藤状灌木,山地生长扳援于灌木丛中。
分布:广东各地均有,广州附近山地常见。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夏秋两季。
自采地点:山岗。
主治、用量和用法:1、湿热肚痛:干用1~2亮,清水煎服;2、痢疾:配伍用。
验方:(治痢疾方)扭肚藤1两、锦地罗5钱、天香炉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扭肚藤,锦地罗清大肠湿热,其中扭肚藤又特长止腹中扭痛,天香炉清湿热又能利尿。对治疗湿热下痢里急后重者有效。
(方歌)湿热下痢腹中疼,天香炉合扭肚藤,加入锦地罗煎服,清肠解热显其能。

女贞子
【中药概述】
女贞子为木犀科灌木或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甘、苦,凉。归肝、肾经。
1.补益肝肾:用于肝肾阴虚的目昏、目涩、视物减退、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如(<证治准绳>二至丸)。
2.用于阴虚内热的发热或阴虚阳亢的眩晕耳鸣等症。
【药效鉴别】
旱莲草与女贞子均能滋补肝肾。但旱莲草善于凉血止血,故阴虚血热的出血证多用之;女贞子滋而不腻,能补益肝肾而明目,故肾阴虚之头晕、目昏、耳鸣等证多用。
女贞叶只用于清利咽喉,用于咽喉肿痛,无滋阴之功。
【药理作用】
1.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升高作用;
2.煎剂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3.有强心利尿作用。
【化学成分】
含齐墩果酸和乙酰齐墩果酸、白桦酯醇、羽毛豆醇、甘露醇、油酸、亚麻仁酸,棕榈酸等。
【用量用法】
本品10——15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2:23 | 只看该作者
爬山虎
别名:巴山虎、下山虎。
植物名:小叶羊角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灌木,我国南部极常见的野生植物,路旁、山坡、旷地,都有生长。
分布:广东各地可见,以至亚洲热带地区亦有。
入药部分:根。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微凉,味甘。
功能:散瘀、止痛、解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劳伤苦伤:干根1~2两,加猪瘦肉,清水煎服;2、跌打,配伍用。
验方:(治跌打瘀肿方):爬山虎1两、金牛根1两、血见愁5钱、红丝线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以爬山虎善散瘀患为君,血见愁去瘀生新为臣,红丝线凉血和血为佐,金牛根行气通络为使,对积瘀肿痛跌打患者用之有效。
(方歌)跌打挫伤爬山虎,红丝线挂金牛牯,散瘀消肿血见愁,煎服数剂愈疾善。

盘上芫荽
植物名:天胡荽。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多生于较潮湿草地,稍荫蔽的庭园,或花盆上。
分布:广布于热带亚洲,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广东平原地带常可见。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花盆上或野生。
性味:性平、味淡、气微香。
功能:祛风、除痰、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小儿伤风咳:生用2~3钱,捣烂加清水半杯,蜜糖适量,炖半小时服。
(方歌)盘上芫荽平淡香,除痰止咳伤风寒,捣烂成糊加水蜜,小儿风咳服之安。

蒲公英
【中药概述】
蒲公英,又名:蒲公草、雾灵蒲公英、碱地蒲公英、耩耨草、白鼓丁、奶汁草、辽东蒲公英、藏蒲公英、白花蒲公英、白缘蒲公英、卜地蜈蚣、凸尖蒲公英、东北蒲公英、仆公英、仆公罂、古古丁、地丁、耳瘢草、金簪草、狗乳草、黄花苗,为菊科草本,属清热解毒药。
【蒲公英_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_蒲公英的药用价值】
别名:桃金英。
植物名:洋蒲公英。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是草地或空旷地野生植物。
分布:野生于温带地区,但广东省多为栽培。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全年,冬季咯少。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淡。
功能:清热、去痰火、解毒、利水。
主治、用量和用法:1、痰火核: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乳痈:生用适量,捣烂加酒,炖40分钟服,渣外敷患处;3、痈疮:生用加片糖捣烂,外敷患处;4、血淋,配伍用。
验方:(治热毒疮方)蒲公英5钱、青天葵2钱、地丁3钱、艮花5钱、甘菊3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热毒生疮痛莫惊,青天葵与蒲公英,地丁艮花甘菊合,血凉热解毒能清。
参考资料:蒲公英用冷水煲不苦,水滚后下则味苦。本地以苦地胆为“土公英”与“蒲公英”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2:53 | 只看该作者
枇杷叶
枇杷叶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
别名:杷叶。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小乔木枇杷的干燥叶。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等省,福建、江西、湖南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叶片场椭圆形,长15~30厘米,宽4~9厘米。叶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部锯齿缘,基本全缘。羽状网脉,中 脉载叶背面极为明显。叶面光滑,有光泽,棕绿色或棕黄色。叶背淡灰绿色或棕绿色,密被毛茸,叶柄极短。叶革质,较脆。气微,味微苦。
以叶片大而肥厚,棕绿色,叶背毛密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乌索酸、齐墩果酸、苹果酸、柠檬酸、鞣质、维生素B1。
功效与作用:化痰止咳、和胃止呕。其作用为镇咳(与所含苦杏仁甙有关)、祛痰、健胃。
炮制:刷去毛茸,切丝生用火蜜炙。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主治:痰热咳嗽,胃热呕吐等症。
临床应用:为清解肺热胃热的常用药。
1、治肺热咳嗽,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不易咳出,或咳时有胸痛,口渴咽干,苔黄脉数(可见于急性支气管炎),取其有润肺止咳作用,常配菊花、杏仁、茅根、川贝等,方如枇叶汤,用枇杷露亦可。
2、治胃热噫呕(呃逆火噫气作呕)、胃脘胀闷,配布渣叶、香附、条芩、鸡内金等。方如杷叶止呕汤。
附:1、枇杷叶入药要先刷去其绒毛。据报道,其毛与叶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绒毛并不含有致咳的或其他副作用的成分,去毛主要是防其吸入刺激气管粘膜而产生咳嗽反应;
2、蜜炙枇杷叶治咳较好,姜汁炙枇杷叶(或生枇杷叶)治呕较好。
用量:9~15g。
处方举例:1、杷叶汤:枇杷叶12g,杭菊9g,北杏仁9g,川贝9g,生地12g,茅根24g,甘草4.5g,水煎服。
2、杷叶止呕汤:炙枇杷叶(姜汁)12g,布渣叶15g,香附9g,条芩6g,鸡内金6g,淮山药15g,葛根9g,水煎服。
注:习惯认为广杷叶大而肥厚,品质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3:27 | 只看该作者
胖大海
胖大海为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
别名:大海、膨大海、安南子。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落叶乔木胖大海的干燥成熟种子,为进口商品。
产地: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地。
性状鉴别:种子呈椭圆形,长约2~3厘米,直径1~1.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略尖。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微有光泽,具细密的抽皱沟棱,基端具黄棕色略圆形种脐。外种皮共分为四层,外表层薄如纸,疏松易剥落,二层为网脉层,棕黑色较厚,断面有光泽,遇水即膨大成海绵状(故名胖大海),第三层棕色,内层淡黄棕色,均略革质,内包子叶两片,暗棕色。气微味淡。
以种子粒大,无破碎者为佳。
主要成分:种皮含粘渔皮。另含半乳糖、戊糖、阿拉伯糖等。
功效与作用:清肺热、开肺气、润燥、通便。
1、消炎。作用原理未全明了,实验已知胖大海对流感病毒PR8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缓泻。其外皮、软壳皮吸水量大,服后增加肠内容积,产生机械性刺激促进肠蠕动而通便,此外也可能与其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关。
3、降压。其种仁的煎液有降血压作用。
此外:临床观察还有利尿和止痛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开肺解表,清热利咽,通便。
主治:风热失音,咳嗽、咽喉肿痛。
临床应用:1、用于开音,治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属肺热声哑,如急性咽喉炎),配菖蒲,薄荷等焗服,方如开音饮。此方对消除造局部炎症、水肿,从而减轻声哑有帮助。
2、用于通便,适宜于头目风热疾患(如外感风热而致的头痛、牙痛眼红肿痛)合并有大便热结者,单用即有通便清热的效果,可用12~15粒,以沸水冲浸,然后去皮除核,加入白糖和匀,一日分2~3次服用。
3、用于透疹,治麻疹出疹不快,以胖大海、芫荽煮水敷洗,有较好效果。
用量:内服一般每次1~4枚,每日2~3次。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开音饮:胖大海1~2枚,菖蒲4.5g,薄荷2.1g,沸水焗服。
注:过去多认为新加坡大海品质最佳又名星大海。据了解新加坡并非产地,而是集散口岸,胖大海到新加坡后,多进行挑选,分等出售。根据解放后进口的胖大海观察,认为越南产品颗粒较大椭圆形,表皮棕色,少破碎,品质较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佩兰
佩兰为较长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兰草”。
别名:佩兰叶,省头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兰草的干燥茎叶。野生或栽培。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茎高一米左右,圆柱形。叶对生通常三裂,茎上部叶片往往单一较小,叶缘具不整齐的锯齿。表面绿色,背后淡绿色,无腺点,沿叶脉疏被柔毛。头状花序紧密排列呈聚伞形,总苞长6~8毫米,总苞片10枚左右,花冠下部呈管状,上部稍宽顶端五裂,白色,瘦果。
产地:主产于江苏、河北、浙江、广东、广西、山东等省。
形状鉴别:茎圆柱形或被压为扁方圆形,全长约一米,基部直径约4~8毫米,中上端渐细。表面褐色或黄绿色,幼茎紫色,节段明显。叶对生、干后多皱缩破碎,灰绿色。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央有髓,有时中空。多不具花。气芳香,味微苦。以叶多,色绿,未开花,不带根,香味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伞花烃、麝香草甲醚橙花醇乙酯。
药理作用:开胃化湿。临床观察其作用为健胃、利尿、解热。又实验证明其所含的对伞花烃和醋酸橙花醇酯能直接抑制流感病毒。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发表解暑,化湿开胃。
主治:夏伤暑湿,头胀胸闷,寒热,身重,口中甜腻或多涎臭,胃呆不饥。
临床应用:为治疗暑湿用药;
1、用于治疗夏季外感,有发热、头痛、全身骨痛、两日刺痛、胸闷恶心、大便不畅等症状,常配葛根、黄芩、厚朴等,方如佩兰芩朴汤。如属胃肠型流感,配藿香效果更好。
2、用于治疗因热性病或吃用肥腻过多后而致的消化不良,表面有口中粘滞不爽、吐厚浊涎沫、苔白而腻、口甘、嗳气等所谓”脾痹”症状,常配黄连、芦根等。
佩兰和藿香都能去暑湿而治消化不良,但佩兰去口中粘腻和吐涎沫的效力较好,藿香则止呕作用较强。
用量:4.5~9g。
处方举例:佩兰芩朴汤:佩兰9g,条芩6g、厚朴6g,野菊花9g,白术9g,葛根12g,秦艽4.5g,桔梗9g,水煎服。
注:1、广西自治区以本品兰草作泽兰药用。山东省以唇形科“罗勒”作佩兰用(江苏则称为省头草),兰草则称南佩兰。黑龙江部分地区用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泽兰)作佩兰用,还有的用菊科旱莲草作佩兰用。情况比较杂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4:43 | 只看该作者
蒲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分净蒲黄与草蒲黄两种。
别名:蒲棒粉、卜黄。
来源:为香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长苞香蒲水烛或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花粉或带有花药、花丝的混合物。野生于浅水沼泽或溪池水边。
产地: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其它地区大部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净蒲黄:为鲜黄色的细小花粉粒,呈粉末状态,质轻。用手捻之有滑润感而松散,遇风飞扬,投入水中浮于水面。用放大镜观察,呈扁圆形小颗粒。气微,味淡。
草蒲黄:为花粉、花药及花丝的混合物,呈棕黄色,除粉末状花粉外并丝毛状纤维性花药及花丝,显粗糙、轻泡而不光滑,手捻易成团。气微,味淡。
净蒲黄以鲜黄色,粉细,质轻,光滑,不含杂质者为佳。
草蒲黄以棕黄色,含花药,花丝,不含其它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固甾醇、异鼠李亭。
药理作用:1、止血:为收敛性止血药,能缩短出血时间;
2、收缩子宫,故能行血消瘀;
3、利尿:临床观察有利尿作用。又动物试验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有疗效。
炮制: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除热,行血,消瘀,利水,炒炭止血。
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血作痛,跌打损伤,尿涩作痛及一切血症。
临床应用:为常用的祛瘀药和止血药。
1、用于治疗产后血瘀、恶露不下、小腹作痛,常配五灵脂,方如失笑散。此方行血散瘀止胀痛和清除恶露的效果比较确实,可作为化瘀的基本方。对其它瘀痛也适用。如产后因子宫收缩不良而出血,可配丹参、炮姜炭等止血。以上两种情况无法祛瘀或止血,蒲黄所起的作用大体上主要为收缩子宫。
2、治疗血淋,蒲黄是常用药,协助小蓟、滑石等,或配冬葵子、生地,治膀胱炎或尿道炎引起的血尿、小便不利、尿道作痛。方如蒲黄散。
3、用于治疗便血属慢性结肠炎者,大便浓血样、腹部闷痛,可用炒蒲黄配五灵脂、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此外,生蒲黄末用蜜糖调敷,可治疮疡之肿痛。
使用注意:1、蒲黄生用行血祛瘀,炒用收敛止血(但生用也能止血)。一般用生品较多,出血兼有瘀血者内蓄者,可生、炒各半同用;
2、蒲黄用于实证出血适宜;
3、蒲黄能收缩子宫,故孕妇慎用。
用量:4.5~9g可研末冲服。如入煎剂,则包煎较好。
处方举例:失笑散(《局方》):炒蒲黄3g,生蒲黄3g,炒五灵脂6g,研细末,水酒各半煎数沸后饮服。
蒲黄散(《证治准绳》):蒲黄、冬葵子、生地各15g,共为细末,每服3g,水煎温服。
注:净蒲黄与松花粉类似,易混淆。但松花粉为淡黄色,质较重而更光滑易流动,颗粒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圆球形,气微香,味带油腻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10 12:06 编辑

千打锤
别名:乌药、猫药、香叶子树、天台乌、台乌。
植物名:乌药。
生长环境:本品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阳性种树,生于山岗或疏林下。
分布:我国东南部各省,南至两广均产、广州近郊不常见。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根。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微温,味辛,气香。
功能:曲风,散寒,行气止痛,清肿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气痛:干根5钱至1两,清水煎服;2、腹痛:用法同上;3、疝痛:配伍用;4、跌打瘀肿:配伍用;5、呕吐:干根3钱、用水煎,喂服。
验方:(治跌打瘀肿方)千打锤5钱、下山虎5钱、过江龙5钱、大罗伞5钱、小罗伞5钱、大还魂5钱、贼公叶5钱、田基黄5钱、清水四碗,煎成衣碗服。外敷:用上药为末,加酒煮热敷患处。
(方解)本方由八味活血散瘀药组成,入千打垂、大还魂、大小罗伞、贼公叶、田基黄之类,加以千打锤、下山虎兼行气,下山虎、大小罗伞、大还魂、贼公叶祛风、合为有力的散瘀、祛风、行气之剂。
(方歌):跌打瘀肿千打锤,下山虎过江龙追,大小罗伞还魂草,贼公基黄煎过随,为末煮酒敷患处,瘀消肿散痛即除。


千斤拨
【中药概述】
千斤拔,又名:蔓性千斤拔,豆科藤状草本,属补益药。
【千斤拔_千斤拔的功效与作用_千斤拔的别名】
别名:老鼠尾、大力牛、独脚龙、牛趸皮。
植物名:蔓性千斤拔。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亚灌木、市郊丘陵地常见之。
分布:菲律宾群岛及我国等地区。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舒筋活络、壮筋骨、去劳倦。
主治、用量和用法:1、劳伤、苦伤、咳嗽: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风湿腰痛、骨节痛、手足酸痛无力: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尾,猪脚同煎;3、跌打,配伍用;肾亏;配伍用。
验方:(治腰肾虚痛方)千斤拔1两、狗脊1两、半枫荷8钱、猪尾一条、清水六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肾为水脏,具真元之火,相互协调,以蒸腾变化。今肾阳虚弱,温养无从,则下焦之病百出;腰酸脚软更为明显。今以千斤拔入下焦耳温养肾阳;狗脊强腰肾;半枫荷走下焦,理风湿以为佐;猪尾入腰为使,并有补益作用;邪去正安,健康自复。
(方歌)腰肾虚疼痛奈何,千斤狗脊半枫荷,猪尾一条同煎服,扶阳固肾起沉疴。
(治脚软无力方)千斤拔1两,臭屎茉莉头1两、独脚球1两、豆豉羌1两、加牛脚筋或猪脚筋、鸡脚等,清水八碗,煎成一碗半,温服。
(方解)肝肾阳虚脚步浮,千斤豆豉独脚球,或加猪牛脚筋煎,最后勿遗茉莉头。
参考资料:《广州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洪德诊所风湿骨痛验方:千斤拔5前、宽筋藤5前、蜜枣5个、煲瘦肉汤饮之,经验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8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10 12:06:41 | 只看该作者
千金子
千金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蜀本草》原名续随子。
别名:续随子。
来源:为大戟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续随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河南禹县,浙江杭州,此外河北、四川、辽宁、吉林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6毫米,直径约5毫米。一端粗圆,另一端较细,且有一疙瘩状物(种阜),通常已脱落,留下一个小白点,并呈斜切面状。表面灰棕色,有网状皱纹,一侧具凹沟样种俏。种皮薄而硬脆,破开,子仁椭圆形,黄白色,有光泽,有两片子叶。油性很大,手压之即可流出透明的油脂,味辛有毒。
以粒充实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秦皮素、瑞香素、脂肪油(占40%~46%)、树胶质等。
功效与作用:利尿和峻泻,功效不比大戟、甘遂差,但毒性也较大,故前人的经验说:“续随子下水最速,然有毒损人,不可过服”,中毒时可出现剧烈呕吐、腹泻、头晕、躁狂、体温增高、出汗等症状。本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体虚者也不要服。
炮制:剥去种皮取仁,榨出油脂取霜。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肝、肾、大肠经。
功能:泻水消肿,破血通经。
主治:水肿胀满,腹水经闭,瘀血积块。
附:种子含脂肪油40%~46%及七叶亭0.6%,脂肪油内含大戟乳脂。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和晚期血吸虫病,属水肿实证、体质尚好、大小便不通畅者,可取白色子仁,捣成泥状,装入胶囊,每次服6g,清晨空腹服,服后三小时内可见唾液分泌增加、头晕、恶心、腹泻,三小时后恢复。病情轻者单服一次便见效。一般要每隔5天服药1次,共服2~3次。传统经验认为服续随子忌食硷盐和难消化的食物。
另一用法为服千金霜,可用续随子去亮,并研压弃油,然后再研末成“千金霜”,每次服0.3~0.45g。
用量:每次1.5~4.5g,多入丸散用。霜用则0.3~4.5g便可。
处方举例:千金霜0.45g,空腹开水送服,每天1次,连续二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7-1 04:59 , Processed in 0.496325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