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茶典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8:58:38 | 只看该作者
论客

  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之火,酌水点汤。量客多少,为役之烦简。三人以下,止若[1]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若还兼作,恐有参差。客若众多,姑且罢火,不妨中茶投果,出自内局。

茶所

  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炭宜远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积。炉少去壁,灰宜频扫。总之以慎火防[1],此为最急。

洗茶

  岕茶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随雨辄下,即着于叶中。烹时不洗去沙土,最能败茶。必先盥手令洁,次用半沸水,扇扬稍和,洗之。水不沸,则水气不尽,反能败茶,毋得过劳以损其力。沙土既去,急于手中挤令极干,另以深口瓷合贮之,抖散待用。洗必躬亲,非可摄代。凡汤之冷热,茶之燥湿,缓急之节,顿置之宜,以意消息,他人未必解事。

童子

  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然对客谈谐,岂能亲莅,宜教两童司之。器必晨涤,手令时盥,爪可净剔,火宜常宿,最宜饮之时,为举火之候。又当先白主人,然后修事。酌过数行,亦宜少辍。果饵间供,别进浓渖,不妨中品充之。盖食饮相须,不可偏废,甘酡杂陈,又谁能鉴赏也。举酒命觞,理宜停罢,或鼻中出火,耳后生风,亦宜以甘露浇之。各取大盂,撮点雨前细玉,正自不俗。

饮时

  心手闲适 披咏疲倦 意绪棼乱 听歌闻曲 歌罢曲终 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 洞房阿阁 宾主款狎 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 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 清幽寺院 名泉怪石

宜辍

  作字 观剧 发书柬 大雨雪 长筵大席 翻阅卷帙 人事忙迫 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

不宜用

  恶水 敝器 铜匙 铜铫 木桶 柴薪 粗童 恶婢 不洁巾[巾兑] 各色果实香药

不宜近

  阴室 厨房 市喧 小儿啼 野性人 童奴相哄 酷热斋舍

良友

  清风明月 纸账楮衾 竹床石枕 名花琪树

出游

  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乃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举,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异室。茶罂一,注二,小瓯四,洗一,瓷合一,铜炉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奁小炉小炉香囊七(),此为半肩。薄瓮贮水三十斤,为半肩足矣。

权宜

  出游远地,茶不可少。恐地产不佳,而人鲜好事,不得不随身自将。瓦器重难,又不得不寄贮竹[上竹中立下口]。茶甫出瓮焙之。竹器晒干,以箬厚贴,实茶其中。所到之处,即先焙新好瓦瓶,出茶焙燥,贮之瓶中。虽风味不无少减而气力味尚存。若舟航出入,及非车马修途,仍及瓦缶,毋得但利轻赍,致损灵质。

虎林水

  杭两山之水,以虎跑泉为上。芳冽甘腴,极可贵重,佳者乃在香积厨中上泉,故有土气,人不能辨。其次若龙井、珍珠、锡杖、韬光、幽淙、灵峰,皆有佳泉,堪供汲煮。及诸山溪涧澄流,并可斟酌,独水乐一洞,跌荡过来,味遂漓薄。玉泉往时颇佳,近以纸局坏之矣。

宜节

  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脾肾,或泄或寒。盖脾土原润,肾又水乡,宜燥宜温,多或非利也。古人饮水饮汤,后人始易以茶,即饮汤之意。但令色香味备,意已独至,何必过多,反失清洌乎。且茶叶过多,亦损脾肾,与过饮同病。俗人知戒多饮,而不知慎多费,余故备论之。

辨化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妄谓蒙山茶。茶必木石,石衣得为茶乎?

考本

  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日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

  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又桑苎翁所至,必以笔床茶灶自随,而友人有同好者,数谓余宜有论著,以备一家,贻之好事,故次而论之。倘有同心,尚箴余之阙,葺而补之,用告成书,甚所望也。次纾再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8:59:17 | 只看该作者
《大观茶论》(宋 赵佶)

  《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性风流,有才气,书、画、词、文无一不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

  《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
【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②,尤团凤饼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⑤。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⑥,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①丝[上台下木]之干寒:[上台下木],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上台下木]。”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
  ③龙团凤饼:茶名,为福建北苑精制的“贡茶”。
  ④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⑤时之汗窿:汗隆,即隆污,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⑥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原文】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①,其味疏以薄②,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③,其叶疏以暴④,其味强以肆⑤,必资阴荫以节之。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
  ①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②其味疏以薄:疏,稀、少。〈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③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④真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暴,脱落,
  ⑤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8:59:5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①,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对[1]郁燠②,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稿,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积,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注释】
  ①茶工作于惊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之广。在每年农历二月上旬。
  ②时[1]燠:[1],读音yang4,日出。燠,读音yu4 ,闷热。

[1]:“炀”字火旁换日旁。

【原文】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①,一枪一旗为拣芽②,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鸟带③,白合不去害茶味,鸟带不去害茶色。


【注释】
  ①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雀舌谷粒,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斗品,品位最上等的茶。
  ②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又称“中芽”。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
  ③白合、乌带:百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乌带,当为“乌蒂”,茶芽的蒂头。

【原文】
  蒸压: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①。压久则气竭昧漓②,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急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注释】
  ①茶色赤而不胶:胶,牢固。《诗经·隰桑〉:“既具君子,德音孔胶”。
  ②气竭味漓,漓,薄。〈司马光赋〉:“弃漓而归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0:1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①,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长②,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注释】
  ①濯器惟净:濯,读音zhuo2,洗涤。〈孟子·离娄上〉:“清所濯缨。浊斯濯足矣”。
  ②日晷:晷,读音gui3,日影,引申为时光。

【原文】

  鉴辩: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缤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原文】

  白茶①: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②。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注释】
  ①白茶: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
  ②所造止二、三胯:胯,当作“[金夸]”。[金夸]为压制饼茶的模具。《宣和北苑贡茶录》载有“贡新[金夸]”、”试新[金夸]”等饼茶模具数十种。这里引申为度量单位。二、三[金夸]即二、三个用铸压成的饼茶。

【原文】

  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①: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②。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③,尽茶之色。

【注释】
  ①底有准而茶常聚:准,平直。《说文〉:“准,平也”。此处指碾槽底是平直的,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未大小均匀。
  ②运边中而槽不戛:戛,读音jia2,敲击。
  ③粥面光凝,古人煎茶时称汤光茶多,茶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叫“粥面聚”。

【原文】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①,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②,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注释】
  ①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斗茶,茶汤尚白色,所以喜欢用青黑色茶杯,以相互衬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白色斑纹,古人称为“兔毫斑”。见前注。
  ②易于取乳: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汤茶色白为止,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大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0:3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筅①,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正束]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正束]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注释】
  ①筅:读音xian3,古时茶具,竹制形似帚,用以搅拂茶汤。

【原文】
  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原文】
  构:构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原文】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①。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②,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注释】
  ①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古人烹茶,极重水的质量。清轻甘洁,就是对水的要求。清,是对浊而言,要求水澄汪不混浊:轻,是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即今日说的“软水”;洁,干净卫生,无污染。这三者是讲水质。甘则指水味,要求入口有甜美,不咸不苦。
  ②中泠惠山为上:中泠,在长江镇江一带,唐人〈煎茶水记》说:“扬子江南零水,第一。”南零,即南泠,与北泠、中泠合称“三泠”,唐以后人多称道中泠。惠山,在江苏无锡。《煎茶水记》说:“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原文】
  点①: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②,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注释】
  ①点: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②调膏继刻:调膏,来人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原文】
  味: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原文】
  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①。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人夹杂②,则其气酸烈而恶。

【注释】
  ①非龙麝可拟:龙麝,龙脑、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
  ②或蒸气如桃人夹杂:桃人,即“桃仁”。茶蒸不熟时会有桃仁一类草木异味。宋人黄儒《品茶要录》说,“蒸不熟,则虽精芽,所损者甚多,试时色青易沉。味为挑仁之气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原文】
  色:点茶之邑,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原文】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①,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扌妥]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1]矣②。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③。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释】
  ①以静灰佣合:静灰,据其它茶书记载,应为
  ②则复蒸[1]矣:读音ye1,热气。
  ③缄藏之:缄,封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0:5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品名: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又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叶①,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百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注释】
  ①以上所述各产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时其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盛有衰,至旋生旋灭,即下文所言:“是亦园地之不常也”。今己大部不存,注亦无甚意义,故不注。

【原文】

  外焙①: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②,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则可。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夹]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宵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于治外焙,则迎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注释】
  ①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处所,亦即个人私设的茶叶加工制造处所。
  ②脔小而色驳:脔,本为肉块。《说文》:“切肉,脔也”。这里指茶叶体瘦小.色驳,颜色不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31 19:04 编辑

各地名茶
红茶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

  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①,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小种红茶:开创了中国红茶的纪元。起源16世纪。最早为武夷山一带发明的小种红茶。 1610年荷兰商人第一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今称之为“正山小种”)。至18世纪中叶,又从小种红茶演变为工夫红茶。从19世纪80年代起,我国红茶特别是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但洋、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在小种红茶中,唯正山小种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产自武夷高山地区,崇安县星村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燎绕,茶园土质肥沃,茶树生长繁茂,叶质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质特别优异。

  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当前我国十九个省产茶(包括试种地区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我国工夫红茶品类多、产地广。按地区命名的有滇红工夫、祁门工夫、浮梁工夫、宁红工夫、湘江工夫、闽红工夫(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红工夫、台湾工夫、江苏工夫及粤红工夫等。按品种又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大叶工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红碎茶:我国红碎茶生产较晚,始于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近年来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红碎茶的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传统红碎茶: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国外称洛托凡(Ro tO va ne〕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如以C.T.C揉切机生产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雕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同时使叶子全部轧碎衣颗粒状。发酵均匀而迅速,所以必须及时进行烘干,才能达到汤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以不同机械设备制成的红碎茶,尽管在其品质上差异悬殊,但其总的品质特征,共分为四个花色。叶茶:传统红碎茶的一种花色,条索紧结匀齐,色泽乌润,内质香气芬芳,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叶底红亮多嫩茎;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色泽乌润或泛棕,内质香气馥郁,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片茶:外形全部为木耳形的屑片或皱折角片,色泽乌褐,内质香气尚纯,汤色尚红,滋味尚浓略涩,叶底红匀;未茶:外形全部为砂粒状未,色泽乌黑或灰褐,内质汤色深暗,香低味粗涩,叶底暗红。红碎茶产区主要是云南、广东、海南、广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但、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从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 下页>>>>

[笺注]
①络合、络合物:是指红茶制作或对形成红茶芳香物质进分解、测试的专用术语,它比一般用“合成”一词的函义更广一些。络合物:在此指产生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特点的丰富可溶性物质,主要包括安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儿茶素、黄茶素、咖啡碱、果胶素、酚性物质及氧化物以及其它呈味物质成分。由于这些物质成分的络合作用,形成了红茶鲜醇香甜的品质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2:30 | 只看该作者
花茶
  花茶,亦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花茶是以绿茶、红茶、乌龙茶茶坯及符合食用需求、能够吐香的鲜花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一般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花茶不同,划分不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等亚类,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每种亚类又根据其加工原毛坯的产地、质量与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划分出若干等级,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六至七个等级。

  花茶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护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啜,花香袭人,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花茶不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花茶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行销量大的是茉莉花茶。这是因为茉莉的香气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花之冠。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诗赞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我国花茶的生产,始于南宋,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从12世纪起花茶的窨制已扩展到苏州、杭州一带。明代顾元庆(1564--1639)《茶谱》一书中较详细记载了窨制花茶的香花品种的制法:“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但大规模窨制花茶则始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到1890年花茶生产已较普遍。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主产区为福建、浙江、安徽、 江苏等省,近年来湖北、湖南、四川、 广西、广东、贵州等省、自治区亦有发展,而非产茶的北京,天津等地,亦从产茶区采进大量花茶毛坯,在花香旺季进行窨制加工,其产量亦在逐年增加。花茶产品,以内销为主,从1955年起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东欧、西欧、非洲等地。 下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3:06 | 只看该作者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3:24 | 只看该作者
绿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龙井: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又称西湖龙井。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旗枪:产于杭州龙井茶区四周及毗邻的余杭、富阳、肖山等县。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临安、淳安毗邻地区,以歙县老竹大方最为著名。

  在炒青绿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称为特种炒青绿茶,为了保持叶形完整,最后工序常进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奖惠明、高桥银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大庸毛尖、信阳毛尖、桂平西山茶、庐山云雾等等。在此只简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叶底幼嫩柔匀明亮。金奖惠明:产于浙江云和县。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而得名,外形条索细紧匀整,苗秀有峰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种烘青,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诸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黄山毛峰:产于安徽软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行销区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4:15 | 只看该作者
福建
1.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属乌龙茶之极品。因成茶沉似铁,茶香浓郁,制茶人疑为观音所赐,故名。安溪唐代已产茶,明代稍盛,铁观音于乾隆初年创制,至今有两百余年历史。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原产地和主产区在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为“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地。 铁观音树种别名红心观音或红样观音,其它如红英观音、白心尾观音、白样观音及薄叶观音均非纯种。纯种铁观音茶树的特征为:树冠披展,枝条斜生,叶形椭圆;叶尖下垂略歪,叶缘齿疏而钝,略向背面翻卷;叶肉肥厚,叶面呈波浪隆起,有明显肋骨形;叶色浓绿油光,嫩梢肥壮,略带紫红。“红芽歪尾桃”为纯种铁观音茶树特征之一。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45%-50%;夏至至小暑为夏茶,占25%-30%;立秋至处暑为暑茶,占15%-20%;秋分至寒露为秋茶,占10-15%。其中以春茶最好。秋茶次之,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茶暑茶品质较茶。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砂绿色,红点明显。具有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砂绿带白霜四大特点。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有“绿底红镶边”之称。滋味醇厚甘鲜,香锐而浓,“七泡有余香”,俗称“观音韵”。

  铁观音的品饮,沿袭传统的“功夫茶”方式,陶制小壶冲泡,小杯品饮。异香扑鼻,回甘隽永,极之享受。

  福建铁观音茶的概念,即以铁观音树种制成的乌龙茶。而在台湾,铁观音茶则指以铁观音特点制法制成的乌龙茶,至于树种是否铁观音,是不相干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4:49 | 只看该作者
2.武夷岩(优者有大红袍,肉桂,水仙,水金龟等)

  产于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统称武夷岩茶,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武夷从唐朝生产蒸青团茶起,至明末罢贡茶后,武夷茶叶生产发展很大。岩茶积历代制茶经验之精髓而创制,品质十分优异。武夷岩为中国最早出口欧洲的茶叶,风靡海外。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成“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由此得名。武夷山方圆60公里,99名岩,岩岩产茶。

  武夷岩品种分类极多。以产地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茶叶,品质最佳,岩韵最显。武夷山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蕴藏无数优异品种。茶人往往选择生长优良的茶树若干丛,分别采制,品质上佳,称之为武夷名丛。著名者有武夷四大名丛之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

  岩茶的采摘不同于其它茶类,要求掌握中开面开采。新梢伸育形成驻芽时,采3-4叶,此时第一叶伸平,叶面积为第二叶三分之一。春茶为谷雨后立夏前,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则在立秋后。最好的采摘时间是上午9-11时,下午14-17时,雨天露水烈日均不采。名丛的鲜叶,需分开付制,务使尽善尽美。

  武夷名丛以大红袍最享声誉,可谓“茶中之圣”。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滴落,滋润茶地,并带来藓苔类有机物,肥沃土地。大红袍茶树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仅存6株(上4下2)。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每两售价高达数万元。市面上之大红袍为移植树种所制。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之桂花香真味。

  肉桂,又名玉桂,清朝已负盛名。因香气似桂皮而得名。历年产量极少,50年代后着意培育,产量逐渐增大。与武夷茶传统品质相反,肉桂香气易成但滋味难求,制作时不易掌握。上好的肉桂桂皮香中带乳香,冲泡四、五次后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明显,呈绿叶红镶边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5:35 | 只看该作者
3.永春佛手

  产于福建永春县,乃佛手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1919年,佛手茶苗由安溪移植到永春。30年代初,少量佛手茶开始转销国外。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主脉弯曲,叶缘锯齿稀疏,叶色黄绿油光。

  永春佛手茶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采摘标准为新梢展开四至五叶,顶芽形成驻芽时采下二、三叶。一般是午后采,傍晚制。

  成品茶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


4.黄金桂

  黄金桂,以黄(木炎)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因汤色金黄,奇香似桂花,故名。产于安徽安溪县。在产区,毛茶多成黄(木炎)或黄旦,黄金桂为成茶商品名。黄(木炎)树种于1860年移植至安溪,原树存活至1967年。

  黄金桂为早芽种,一般4月中旬采摘,比铁观音早12-18天。采摘标准为,新梢伸育形成驻芽后,顶叶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过嫩则成茶香低味苦,过老则味淡薄,香粗次。

  黄金桂成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带桂花香,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间黄绿,边缘朱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5:57 | 只看该作者
5.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乌龙茶类之上品。该茶原产于百余年前闽北之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一带。现主要产区为建殴、建阳两县。光绪年间产量曾达500吨,畅销海外。现闽北水仙占闽北乌龙茶之百分之六、七十,地位举足轻重。

  两产区地域毗邻,群山起伏,溪流纵横,云雾缭绕,竹木苍翠。所植水仙品种茶树,枝条粗壮,鲜叶呈椭圆形,叶肉厚,表面革质,有油光,芽叶透黄绿色。

  春茶于谷雨前后采摘驻芽第三、四叶。每年分四季采制。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砂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6.白牡丹

  白牡丹,属白茶,福建特产。产区分布于福建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县。于1922年创制,原产地大湖。1922年政和开始产制,乃主产区。白牡丹以绿叶夹银色白毫,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除开,故名。

  白牡丹鲜叶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采摘标准为,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叶基本等长。并要求“三白”,即芽及两叶满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芽较瘦,不采摘白牡丹。鲜叶经过萎凋及焙干后,成为毛茶。毛茶再经简单的精制而成成品茶。

  白牡丹成茶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汤味鲜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6:33 | 只看该作者
7.白毫银针

  简称银针,又称白毫。白毫银针创制于1889年,为现代之首创白茶,产于福建福鼎、政和两县。白毫银针远在1891年即外销,后一度衰落。现产量仅几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间,为不可多得之珍品。欧洲某些地区于饮用红茶时,添加少量银针,以示名贵。

  鲜叶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经萎凋、焙干后为毛针,精制后为成茶。

  成品茶芽头肥壮,遍批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而有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出,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白毫银针冲泡方法与绿茶基本相似,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溢出,冲泡时间宜长于绿茶。白毫银针性清凉,有退热降火之功效,华北地区视之为治疗麻疹之良药。


8.贡眉(寿眉)

  属白茶,主要产于福建建阳县,建瓯、浦城等县也有生产。产量约占白茶总产量一半以上。以菜茶茶树芽叶制成,一般以贡眉为上品,由于寿眉,近年则一般只称贡眉。

  制作贡眉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二、三叶,要求芽嫩、芽壮。制作工艺与白牡丹基本相同。

  优质贡眉毫心显而多,色泽翠绿,汤色橙黄或深黄。叶张主脉迎光透视,则呈红色。

  贡眉主销香港、澳门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6:50 | 只看该作者
9.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为闽北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一。产地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政和工夫。19世纪中叶为政和工夫兴盛之期,年产量上万担,后逐渐衰退,几乎绝迹。建国后恢复生产,但产量较少。

  政和县内山岭重叠,雨量充沛,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旧地,土层肥沃,茶树生长繁茂。政和工夫选用政和大白茶和小叶种两个树种。以大白茶树鲜叶制成之大茶,毫多味浓,为闽北工夫之上品。以小叶种制成之小茶,香气高似祈红。

  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适当拼以小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色泽乌黑润泽,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似紫罗兰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10.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为福建特产小种红茶之一,已有上百年历史。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又称星村小种。政和、坦洋等地仿正山小种所产之小种红茶,品质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现已被淘汰。

  崇安县星村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地势高峻,海拔上千米,冬暖夏凉。土壤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

  成品茶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冲泡后,汤色红艳,香气高长带松烟香,经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圆汤味。以醇馥之烟香和桂圆汤、蜜枣味为主要品质特色。加入牛奶,茶香不减,茶色愈加绚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7:15 | 只看该作者
云南
1.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产于云南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为我国工夫红茶新葩。滇红工艺于1939年试制成功,首批红茶销往伦敦,最高价为每磅500便士。后因战争而停产。50年代后,开始恢复,现在滇红工夫约占云南茶叶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滇红工夫产区位于被称为“生物优生地带”,茶树高大,芽壮叶肥,白毫茂密。茶叶的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份含量,居我国茶叶之首。

  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品质随季节变化。春茶最佳,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担净度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茶夏茶。

  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色泽乌润,金毫特显。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

  滇红工夫茸毫显露为品质特征之一。毫色分淡黄、菊黄、金黄。凤庆、云昌等地所出,毫色呈菊黄;临沧、勐海等地所产,毫色多为金黄。同一茶园,春茶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秋茶则多为金黄色。

  滇红工夫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云县、凤庆、昌宁为好,尤以云县部分茶区所出为最,带花香。滇南所产之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但回味不及滇西之工夫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7:33 | 只看该作者
2.普洱茶

  属黑茶,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因西双版纳原属普洱县管辖,所产茶叶均由普洱县集散,故名。目前,普洱茶的出产地区,巳经扩大到云南省的大部份、贵州省、广西省、广东省及四川省的部份。以勐海县勐海茶厂产量最大。普洱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普洱县已有茶贸易。普洱茶名最早出现于明朝末年。

  普洱茶采用优良品质云南大叶种茶树之鲜叶,经特殊工艺制成普洱散茶。散茶又可加工成型,是为普洱茶砖、普洱茶饼及普洱沱茶等紧压茶。

  普洱茶的采制,春茶分春尖、春中、春尾三等;夏茶称二水;秋茶称谷花。其中以春尖及谷花最佳。

  普洱散茶外形肥大粗壮,色泽乌润或褐红(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陈香。耐贮藏,以越陈越香著称。

  更多详细资料请参看:如何选购普洱茶及如何识别普洱茶年份。


3.七子饼茶

  为圆饼形蒸压黑茶,原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现主要由勐海县生产,昆明、下关、景东也有生产。包装时每筒装7块,故名。每块饼茶规格固定,重357克,直径20厘米,中心厚2.5厘米,边厚1.3厘米。

  七子饼茶外形圆整,洒面均匀显毫,色泽黑褐油润,有特殊陈香,浓醇可口。

  该茶除内销云南、广东等省外,历史上行销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现港澳也有一定销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7:54 | 只看该作者
广东
1.凤凰单枞

  原产于广东潮安凤凰山区,历史悠久,种植水仙茶树种制茶已有900多年。现尚存300-400年老茶树,最大一株名“大叶香”,茎粗34厘米。

  凤凰山区濒临东海,茶区海拔上千米,自然环境有利于茶树的发育及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质。凤凰山茶农,富有选种种植经验,现存3000余株单枞大茶树,树龄百年以上,性状奇特。用于制作凤凰单枞茶,分株采制,品质优良。

  由于选用水仙品质茶树鲜叶优次和制作精细程度不同,按品质依次分为凤凰单枞、凤凰浪菜、凤凰水仙三个品级。单枞,因茶香、滋味差异,习惯将单枞茶按茶香型分为黄枝香、芝兰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多种。

  凤凰单枞实行分株单采,清明前后,新茶芽萌发至小开面(即出现驻芽),即按一芽二、三叶标准,用骑马采茶手法采摘。过嫩,成茶苦涩,香不高;过老,茶味粗淡,产耐泡。采制时间以午后最好,强烈日光时不采,雨天不采,雾水天不采。

  凤凰单枞外形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并有朱砂红点。冲泡清香持久,有独特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回甘好。汤色清澈黄亮,叶底边缘朱红,叶腹黄亮。具有独特山韵品格。 下页>>>>

广西
1.六堡茶

  六堡茶是广西特产,黑茶,产于苍梧县六堡乡,因产地得名。有200多年历史。分别有散茶及篓装紧压茶两种。散茶可直接饮用,民间常用贮存数年的六堡陈茶治疗痢疾,消毒除瘴。

  六堡散茶采制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经特殊工艺制成。成茶条索长整,尚紧,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香气醇陈,甘醇爽口,叶底呈铜褐色,并带有松烟味和槟榔味。

  六堡紧压茶以茶叶中“发金花”(即生有金黄霉菌)为好。因金黄霉菌分泌多种酶,使茶叶物质加速转化,风味特殊,药效显著。

  类似普洱,六堡茶亦愈陈愈好。

  六堡茶有特定销售市场,除广东、广西外,大部分销往港澳和新加坡等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8:14 | 只看该作者
台湾
1.文山包种

  包种茶是轻发酵乌龙茶,只有7.5% - 19%。创制于160多年前,为台湾特产。以台北县文山地区所产制的品质最优,香气最佳,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台湾包种茶为文山包种茶。文山茶区包括台北的新店、坪溪、石坫、深坑、夕止等乡镇。

  包种茶为福建安溪王义程氏所创。仿武夷岩茶的制造法,将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菁分别制造。再将制好的茶叶,每四两装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产的毛边纸二张,内外相衬,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盖上茶叶名称及行号印章,称之为包种或包种茶。后1881年福建茶商在台北设商号,专事制造包种茶,此为台湾包种茶之起源。

  文山茶区约有2,300多公顷。茶园分布於海拔400米以上山区,环境特殊,山明水秀。气候经年温润凉爽,云雾弥漫,土壤肥沃。故文山包种茶品质特佳。

  文山包种茶的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雨天不采,带露不采,晴天需上午11点至下午3点采摘。春秋两季要求采“二叶一心”的茶菁。采时需以双手弹力平断茶芽,断口成圆形,不可用力挤压断开,否则挤压出汁随即发酵,茶梗变红,影响茶质。

  珍贵的文山包种茶,以青心乌龙茶树品种鲜叶制成。外形自然卷曲,翠绿带丽色,条索紧结且自然弯曲。冲泡后,茶汤金黄,有天然幽雅芬芳气味。滋味甘润,入口生津。具有香、浓、醇、韵、美等五大特色。


2.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被誉为台湾茶中极品,产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彰雅村冻顶山。冻顶乌龙发酵程度15%-25%,略高于文山包种茶,均属包种茶类。文山包种以清香著称,冻顶乌龙则以喉韵见长。主要茶树品种为青心乌龙,源自福建武夷山。据传,南投县鹿谷乡人林凤池,清朝咸丰5年(1855年)赴福建省应考举人,及格返乡。从武夷山带回36株青心乌龙茶苗,其中一部份(据说12株)种植於鹿谷乡麒麟潭边的山麓上,是为冻顶茶的开端。

  冻顶乌龙茶区鹿谷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为台湾著名凤凰谷风景区,气候温和,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土壤深厚细软,排蓄水性能良好,乃茶之良乡。彰雅村的冻顶山坪地40余公顷的茶区,为冻顶乌龙最正宗产地。

  冻顶乌龙的采摘标准为一心二叶。在制茶过程中, 热、团、揉是制造冻顶茶独特的技艺。

  成品茶,外形呈半球状,条索紧结整齐,叶尖卷曲呈虾球状,色泽墨绿。茶汤水色呈金黄且澄清明澈,香气近似桂花。滋味醇厚,茶汤入口生津富活性, 落喉韵味强且经久耐泡为冻顶茶特色。叶底稍透明,叶缘呈锯齿发酵变红,叶身淡绿,叶缘红镶边。
[发帖际遇]: 白薇子 竟胆大妄为当街调戏开封府第一美人薛清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6 19:16 , Processed in 0.674143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