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茶典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8:34 | 只看该作者
3.白毫乌龙(又称东方美人,福寿茶,膨风茶)

  重发酵乌龙茶,发酵程度为70%,为半发酵茶中发酵程度之最。主要生产于台湾北部,文山、南港、新竹的峨眉乡、北埔乡、横山乡、苗栗的头屋等,以文山区的坪林为最佳。苗栗县所出之膨风茶,以“福寿茶”之名打牌子;新竹则称之为东方美人。因成品茶显白毫,于乌龙茶中为少见,故此又称白毫乌龙。

  该茶品质优异,历来产量少,鲜叶质量要求奇特。每年农历芒种端午节前後,茶树嫩芽需经茶小绿叶蝉(浮尘子)轻度危害,吸食芽梢汁液,以增加香味。

  采摘标准为一二叶,嫩叶背卷呈汤匙形,金黄色,芽苞肥大,茸毛明显。

  白毫乌龙的外观十分特殊,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不讲究条索,叶片褐红,心芽银白,色泽油润。冲泡后,汤色橙红,具有蜂蜜味道与纯熟的苹果香。滋味甘润,耐冲泡。

  依品质优次,白毫乌龙分大、小凸风茶两类。大凸风茶白毫多,茶汤味浓香高,又称上凸凤茶。小凸风茶白毫较少,味较淡,香较低,又称下凸风茶。

浙江
1.龙井

  西湖盛产佳茗,陆羽《茶经》中已有天竺灵隐产茶的记录,到了明代,龙井茶更被视为绝品。乾隆下江南,于龙井泉赋诗,狮峰胡公庙饮茶,又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龙井茶作为贡茶盛名于天下。

  西湖龙井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茂林修竹,云雾为侣,溪涧淙淙。茶区土壤多为沙质,通气透水性强。尤以狮峰土壤含有效酸较多,使茶树根深叶茂,常年碧透,萌发轮次多,采摘时间长。历史上根据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将西湖龙井分为“狮、龙、云、虎”,产地依次为狮峰、龙井翁家山、梅家坞云栖和虎跑,其中以狮峰为最。建国后又归并为狮峰,梅坞,西湖龙井三个品种。狮峰香气高锐而持久,色泽嫩黄;梅坞龙井色泽翠绿,味鲜爽口;西湖龙井叶质肥嫩,但香气不及梅坞。

  龙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鲜叶,以早为贵。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嫩芽似莲心,故称“莲心”。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鲜叶7万个左右,故极为珍贵。谷雨前采摘的称“雨前茶(二春茶)”,已有一叶一芽,又称旗枪;三春(快立夏)茶,两叶一芽,是为雀舌;四春(比三春晚一个月)茶,叶子成片,带梗,称“梗片”。

  成品后的高级龙井,扁平光滑,大小长短均匀,似碗钉,芽毫隐藏。狮峰龙井呈糙米色。市面上95%以上的龙井均非西湖所出,多为浙江其它地区仿龙井制法所产之“浙江龙井”。

  龙井茶贮藏一个月左右,最适合饮用,此时香气馥郁而无草青味。高级龙井宜以玻璃杯冲泡,水温85℃左右为佳,不宜加盖以防闷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8:52 | 只看该作者
2.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因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称。长兴三面环山,东临太湖,云蒸雾绕。顾渚所出之茶,见诸陆羽《茶经》,评为天下第二茶。陆羽曾于顾渚设茶园,并有《顾渚山记》以记其事。唐代在此建贡茶院,采茶之际,湖州刺史均奉诏亲赴顾渚修茶,盛况空前。顾渚紫笋为贡茶,历史长达600余年,制作方法历经饼茶、龙团而为散茶,蒸青转为炒青。明清之际,气象突变,太湖沿岸结冰,厚可行人。顾渚山茶树几乎不存。今日之顾渚紫笋,于1979年试制成功。无论是茶树品种和制作方法,已不是陆羽时代的紫笋了。

  紫笋的采制,于清明前至谷雨期间,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紫笋鲜叶极为幼嫩,每制一公斤干茶,需鲜芽叶7.2万个左右。

  成品的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叶稍长于芽而形似兰花,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甘醇鲜爽。

3.惠明茶

  惠明茶产于浙江景宁县赤木山惠明寺与惠明村周围。曾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又称金奖惠明。唐朝时期惠明寺周围已辟地种茶,但因交通闭塞,罕为人知,获奖后方闻名世界。

  惠明茶区位于浙江南部,瓯江上游,温和湿润,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和香灰土为主,宜种茶。山中古柏老松,滋云蓄雾,烟霞经月不散。茶树分为大叶茶、竹叶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品种,以大叶茶树所制之惠明茶为最佳。

  惠明茶的鲜叶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叶芽大小长短需一致。

  成品惠明茶,条索紧秀似鱼钩,银毫显露,味浓耐泡,香似兰花,叶底黄绿明亮。

  惠明茶好,附近水也佳。泉眼很多,涓涓细流,大旱不枯。当地人驳接竹片引泉水至家中,木桶贮存以备饮用。惠明寺旁之南泉,为整个山区清泉之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9:14 | 只看该作者
4.平水珠茶

  平水位于浙江绍兴东南,毛茶集中于此地加工,故称平水珠茶。其产区包括绍兴、嵊县、萧山、诸暨、上虞、余姚、天台、奉化、堇县、东阳。平水在唐朝已是茶叶集散地,到了清代,浙东茶叶几乎都在平水加工转运出口。平水珠茶在国际茶叶市场的名声卓著,似乎远胜于国内。18世纪初,珠茶以“贡熙茶”名风靡世界,茶价之高不亚于珠宝,在国外被誉为“绿色珍珠”,英文名为“Gunpowder"。1984年天坛牌特级珠茶,在马德里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获金奖。

  平水茶区东临东海,北濒杭州湾,西贴钱塘江,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环抱。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云雾袅绕,气候温和,非常适于茶叶生产。

  珠茶加工工艺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均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初制之产品,属毛茶,称为圆炒青或平炒青。毛茶再经精制工艺后方为成品珠茶。

  珠茶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身骨重实,似珍珠。色泽墨绿,有光泽。冲泡后有果香,味较浓。

5.径山茶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县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该茶早在唐宋时期便已闻名。径山寺为江南禅林之冠,日僧南浦昭明禅师曾于此研习佛学,把茶籽、茶具及径山寺内一种茶宴礼仪传入日本。径山茶曾一度掩没,1978年方恢复生产。

  径山茶区海拔上千米,岭峻峰奇,云罩雾浓,森荫蔽日。山上泉水众多,旱不枯,雨不溢。土壤肥沃疏松。径山茶以四壁坞者品质较好,尤以凌霄峰之产品最佳。

  径山茶采制技术考究,嫩采早摘,以谷雨前为佳。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一公斤干茶需6.2万个左右芽叶。

  径山茶成品条索纤细苗秀,芽峰显露,色泽绿翠。汤色绿明,有板栗香,经饮耐泡。

  清代金虞写有《径山采茶歌》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又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径山有好山、香茗、佳泉、古刹,当是令人洒然忘疲之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9:33 | 只看该作者
6.日铸雪芽

  日铸雪芽,简称日铸茶,有“兰雪”之名。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日铸岭。始盛于北宋,历代多有文人为之赋诗写文。最早有欧阳修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又有陆游“囊中日铸传天下”之句等等,不可胜数。康熙下江南尝日铸茶,喜之,为贡茶。尤需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故有日铸“开千古茶饮之宗”之说。炒青日铸茶在明代以“兰雪”之名盛行京师,非兰雪不饮之人众多,此为日铸茶之鼎盛时期。

  日铸岭下分上祝村和下祝村,下祝村御茶湾所产之日铸雪芽为日铸茶中绝品。

  日铸雪芽于清明时节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

  成品茶条索紧细略钩曲,芽身满披白色茸毛。茶汤黄绿明亮,兰花香,味甘而滋,经五次冲泡依然留香。

  陆游有诗云,“我是江南桑苎翁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因碧缶苍鹰爪,可芽红囊白雪芽”。陆游正是绍兴人。

7.天尊贡芽

  产于浙江桐庐歌舞乡天尊岭。南宋伊始,便为贡茶。桐庐自古出明朝,历代以来,不仅有贡芽,另有雀舌、莲心等茶生产。然而几经沧桑,诸茶失传。现在的天尊贡芽于1985年研制成功,恢复生产。

  桐庐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天尊岭层峦叠嶂,岩石嶙峋,茶丛遍布于岩缝石壁之中,相传乃神仙播种。

  天尊贡芽于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每公斤鲜叶约1.25万个芽头。加工特点:薄摊吐芳,轻炒保色,理条造形,轻揉促质,低温透香。

  成品茶形似寿眉,银茸披露,绿中透翠。冲泡后嫩芽状如雀舌,香气持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09:52 | 只看该作者
江苏
1.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分东山、西山),为绿茶中珍品,以形美、色绝、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世。碧螺春始于何时,说法颇多。肯定的是,康熙年间已为贡茶。

  洞庭东山为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则是湖中岛屿。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适宜茶树生长。主产区分布于东山的杨湾、前山的涧桥、俞坞、湖湾与后山的尚绵、屯湾等四个乡的18个村。茶树与果树交错种植,桃、李、杏、梅等20多种果树浓荫如伞,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又可令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的采摘,有早、嫩、净三特点。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的明前茶为名贵。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叶背面密生茸毛,肉眼可见。鲜叶越幼嫩,成茶的白毫越多,品质越佳。1公斤干茶,需14万个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

  成品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汤色碧绿清澈,鲜爽生津。

  冲泡碧螺春宜用玻璃杯,用上投法冲泡。水温70 -80℃,略低于龙井用水。将碧螺春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誉。

2.南京雨花茶

  雨花茶原产于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创制于1958年,因雨花台而得名。现产区已扩大到雨花、栖霞、浦口三个郊区,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个县,并已逐渐走向机械化生产,年产量7-8吨。

  雨花茶的采制精细,要求嫩度均匀,长短一致。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需9万个芽叶方能制作一公斤特级雨花茶。

  紧、直、绿、匀是成品雨花茶品质特色。形似松针,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茶汤香气浓郁高雅,汤色绿而清澈。

  冲泡时,芽叶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0:41 | 只看该作者
3.金坛雀舌

  产于江苏金坛方麓茶厂,创制于1983年,因形似雀舌而得名,属扁形炒青绿茶。

  金坛雀舌采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嫩度匀整,色泽一致。通常加工一公斤特级雀舌,需8-9万个芽叶。

  成品茶外形扁平挺直,条索匀整,形似雀舌,色泽绿润。茶汤香气清高,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醇爽。

4.太湖白云

  产于江苏溧阳上黄林茶场。1988年该场与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共同研制制成功。

  茶园有太湖、长荡湖、隔湖环抱,植被茂密,湖中水汽浸入,蔚成云雾,四时不绝。土壤为酸性,土层深厚,团粒结构,通透性好,是茶叶生长的良好天然环境。

  鲜叶于清明前采摘,一芽一叶(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为标准。

  成品茶外形细紧,绿润披毫。汤色杏绿明亮,花香持久。被誉为兼具雨花茶之形,碧螺春之白毫,是创制茶中佳品。

江西
1.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古称“闻林茶”,从明起始称云雾,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该茶产于江西庐山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汉阳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庐山种茶始于东晋名僧慧远。庐山为东晋佛教中心,慧远于山中居住三十余年,讲授佛学,发展种茶。本世纪五十年代,庐山云雾得到飞速发展,现有茶园5000余亩。

  庐山北临长江,东毗鄱阳湖,平地拔起,峡谷深幽。由于江湖水汽蒸腾而成云雾,常见云海茫茫,年雾日195天之多。由于高升温迟缓,候期迟,茶树萌发须在谷雨后,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雾日最多之时,造就云雾茶独特品质。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之茶为最佳。

  由于天候条件,云雾茶比其它茶采摘时间晚,一般在谷雨后至立夏之间方开始采摘。以一芽一叶为初展标准,长约3厘米。

  成品茶外形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露。茶汤幽香如兰,耐冲泡,饮后回甘香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1:07 | 只看该作者
2.婺源茗眉

  产于江西主要绿茶产区婺源县,属赣东北山区,1985年创制。婺源历来产茶以量多质优著称,当时婺源隶属安徽,闻名中外的“屯绿”,其中部分产于婺源。

  茶区地势高峻,峰峦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云雾不绝,特别是海拔1000余米的鄣公山,宜于茶树生长。婺源茗眉以上梅州茶树良种和本地大叶种为原料,叶芽肥壮,萌发早,产量高。

  婺源茗眉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叶白毫显露,肥壮,大小和嫩度一致。

  成茶外形弯曲似眉,银毫披露,色泽翠绿光润。汤色黄绿清澈,香高持久。为眉茶之极品。


3.遂川狗牯脑

  产于江西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曾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狗牯脑产茶始于清嘉庆年间,已有近200年历史。曾用名“玉山茶”。

  狗牯脑山矗立于罗霄山南麓,有著名的汤湖温泉。苍松劲竹,清泉不绝,云雾弥漫。更有肥沃的乌沙壤土,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栽培茶树的佳境。

  该茶鲜叶十分细嫩,4月初开始采摘,一芽一叶初展。

  成茶外形紧结秀丽,白毫显露,芽端微勾。茶汤略带花香,泡后速沉,汤色清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1:29 | 只看该作者
4.上饶白眉

  产于江西上饶县,1982年创制,曾四次被评为江西生优质名茶。因其外形似老寿星之眉,故有此名。其鲜叶采自大面白茶树品种。

  白眉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鲜叶要求嫩、匀、鲜、净,缺一不可。根据鲜叶嫩度不同,上饶白眉分为银毫、毛尖和翠峰三个品种,以银毫最佳。

  成品外形壮实,条索匀直,白毫特多,色泽绿润;冲泡后香气清高,滋味鲜浓。尤其是银毫,外形雪白,沏泡后芽叶在杯中雀跃,回味无穷。


5.宁红工夫及龙须茶

  宁红工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主产江西修水县,武宁、铜鼓次之,毗邻修水的湖南平江县长寿街一带的红毛茶,亦由修水茶厂加工为宁红工夫。修水在元代称宁州,清朝称义宁州,故名。

  修水的产红茶始于道光初年,光绪年间,宁红产值占江西全省农业总产值之50%。输出至欧洲,每箱(25公斤)售价高达100两白银。彼时宁红之贵重若此。

  宁红产区位于赣西北边隅,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山多田少,地势高峻,树木苍青,雨量充沛。土质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春夏之际,云凝深谷,雾锁高岗,茶芽肥硕,叶肉厚软,造成宁红工夫优良的自然品质。铜鼓县西北之棋坪、港口、大段、幽居等地所出之茶,为宁红之上品。宁红金毫为宁红之珍品。

  宁红的采摘始于谷雨前,一芽一叶初展,长度3厘米左右。先制成红毛茶,然后经过精制,方为成品。

  特级宁红成品茶,紧细多毫,锋苗显露,略显红筋,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甜和,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

  宁红除散条形茶外,另有束茶名为龙须茶。

  龙须茶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成茶身披红袍,叶条似须而得名。产于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该茶于道光年间,与宁红同时兴起。选料讲究,做工精细,风格独特。

  制作龙须茶的鲜叶,要求生长旺盛、持嫩性强、芽头硕壮的蕻子茶,多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芽叶要求大小长短一致。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初干后,为半干半湿的茶条。将之理直,基部比齐,以90 - 100条为一把,两把并拢扎在一起,长条茶在外,短条茶居中,以白线由底至芽尖扎紧,呈饱含墨汁的大号毛笔形。然后烘焙28-36小时。最后拆去白线,底部仍用白线绕三圈,在用五彩线环绕,将整个龙须茶扎成网状,底部剪齐,扎好花线后,线头用针穿入茶内,部分线头略露在外,十分美观。每个产品干重7.8克,形如红樱枪之枪头。冲泡时,将花线头抽掉,白线不解,整个龙须茶成束下沉,芽叶向上散开,宛若菊花,若沉若浮,有“杯底菊花掌上枪”之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1:47 | 只看该作者
湖南
1.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君山又名洞庭山。为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其售价为当今名优茶之最。君山茶曾用名黄翎毛、白毛尖,1957年始定今名。

  君山宛如于西洞庭湖中一块绿宝石,刘禹锡有诗赞曰“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古老的君山,物产万类,以茶最享盛名。古时君山茶年产仅一斤多,清朝尚有贡尖、贡蔸之分(即银针、毛尖)。乾隆下江南后,下诏岁贡十八斤。即时是今天,茶园扩展,年产量也只得300公斤,1994年春,产地的出厂价为每公斤1200元。除却乌龙,其它茶类中也只有龙井可比价了。

  君山银针采摘始于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拣采芽头。盛茶蓝内须衬以白布以防擦伤芽头和茸毛。芽头要求长25 - 30毫米,宽3 - 4毫米,芽蒂长约2毫米,肥硕重实,一芽头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每公斤银针约需5万个芽头。制作工艺在近年内有所改革,将杀青改为蒸青,以提高芽头在杯中竖立的概率。

  成品茶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以壮实挺直亮黄为上。优质茶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叶底嫩黄匀亮。实为黄茶之珍品。

  君山银针需以玻璃杯冲泡,冲泡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为壮观,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堆绿叠翠,令人心仪。其原因极简单,不过是“轻者浮,重者沉”。“三起三落”,因茶芽吸水膨胀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头比重瞬间变化而引起。最外一层芽肉吸水,比重增大即下沉,随后芽头体积膨胀,比重变小则上升,继续吸水又下降,如此往复,升而复沉,沉而复升。此类现象,其它芽头肥壮的茶也有出现,但不及君山银针频繁。


2.沩山白毛尖

  产于湖南宁乡县大沩山之沩山乡。属黄茶。沩山茶之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民国时期仍有记载曰沩山茶之香嫩清纯不让龙井、武夷。以密印寺院内所出为最佳。又有传说,院内一老禅师,善作茶,又能识沩山地土和山向,何处产茶为佳。文革时期曾发现寺内大佛像体内存茶30余斤,有人称此为“茶禅一味”之见证云云。甘肃、新疆等地喜饮此茶。

  沩山海拔千余米,山上有天然盆地,地势高峻,群峰环抱,纵横10余公里,为盛产茶叶之所。密印寺位于沩山主封之下,林木繁茂,又有卢花泉瀑布一泻千里。加之境内溪何密布,常年云烟飘渺,罕见天日。茶园饱受雾露滋润。

  沩山白毛尖于清明后7-8天开采,芽叶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当天采摘当天制,以保持芽叶的新鲜度。制作工艺中,熏烟为沩山白毛尖独特之处,乃关键工序。发烟燃料为新鲜芳香之枫果球和黄藤,暗火慢焙以提高烟气浓度,以便茶叶充分吸附烟气中的芳香物质。悦鼻的烟香为沩山白毛尖的特点。

  成茶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2:08 | 只看该作者
3.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兴于16世纪末期,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雅坪雀、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现产区以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湖南黑茶有黑茶砖、花茶砖、茯砖茶和湘尖等,均由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制成。湖南黑毛茶分四个等级,带松烟香,无粗涩味。制成的湖南黑茶主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


4.北港毛尖

  产于湖南岳阳康王乡北港杨家湖一带,属黄茶。北港茶唐朝时有盛名,传闻文成公主曾携北港茶之西藏。早春清晨,湖面水汽上生,低空缭绕,经微风吹拂,如轻纱薄雾尽散于茶园上空,极利茶树生长。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晴天采摘。随采随制。

  成茶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产品按老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陕西
1.午子仙毫

  产于陕西西乡县高中山区五万亩无污染的科技示范茶园内。这里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盛唐。曾有“午子云雾茶,龙泉洞中水。仙境凤栖亭,品茗清明人”之佳许流传。西乡在明初是朝廷“以茶易马”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午子仙毫创于1985年。

  产区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地区东部,北阻秦岭,南塞巴山,汉水流经此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茶园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处,富含锌硒,无污染。

  鲜叶于清明前至谷雨后10天采摘,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干茶每公斤需6.2万个芽头。

  午子仙毫是午子绿茶系列的代表产品。形似兰花,色翠显毫,香气持久,爽口回甘。以玻璃杯冲泡,下沉者如初春嫩芽,上浮者若初绽之兰花,十分美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2:25 | 只看该作者
2.紫阳毛尖

  产于陕西紫阳县汉江两岸的近山峡谷地区,为著名历史名茶,清朝已在名茶之列。制作工艺在近年有所变化,晒青改为半烘炒,品质有所提高。

  产区层峦叠嶂,多云雾,冬暖夏凉。土壤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土和薄层黄沙土,矿物质丰富,土质疏松,是茶树生长的适宜地区。

  紫阳毛尖鲜叶采自紫阳种和紫阳大叶泡,茶芽肥壮,茸毛多。清明前10天开采,至谷雨前结束。标准为一芽一叶。

  成茶外形条索圆直紧细,肥壮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清亮,滋味鲜爽回甘。


3.汉水银梭

  为陕西省南郑县新创制的名茶,1986年研制成功。因外形扁平似梭有白毫,产于汉水上游,故名。

  茶区地处秦岭以北,巴山南麓,汉水上游,为陕西古老茶区。境内丘陵起伏,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00-1300米处,鲜叶品质优异。

  采制技术十分讲究,为一芽一叶初展与一芽一叶展开两个等级。

  成茶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嫩香持久并带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慧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2:50 | 只看该作者
河南
1.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南部大别山区信阳县。该地区产茶有二千多年历史,在唐代已列入著名淮南茶区主要产茶县之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1959年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茶园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等群山峡谷之间,地势高峻,溪流纵横,云雾多。有豫南第一泉“黑龙潭”和“白龙潭”,景色奇丽。茶园多分布于果树园、竹园、松杉林木和瀑泉之间。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茶农科学管理茶园的丰富经验,培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高品质名茶,提高优质原料。其中以车云山天雾塔峰所出为最佳。

  采摘是制作上品毛尖的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分20-25批次采,每隔2-3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为二级三级。制作时以竹茅扎成束的扫把为工具,挑动翻炒并协助成型。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


湖北
1.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为我国少有的蒸青绿茶之一。产于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河畔南寨。恩施产茶始于宋代,恩施玉露之创制,相传始于康熙年间,名为玉绿,1936年始用今名。曾失传,1991年研制成功。

  恩施玉露主要产地五峰山,朝夕云雾缭绕,山下清江环抱,砂质土壤。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高级玉露,采用一芽一叶、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叶小、色泽浓绿的鲜叶为原料。制作中以蒸青杀青,复杂的整形上光工序以使玉露茶光滑油润、挺直。

  成茶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松针,色泽苍翠绿润。汤色嫩绿明亮,如玉如露,香气清爽。因其蒸青制法与日本茶相通,故为日本人所爱。


2.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县玉泉山麓是玉泉寺。唐朝仙人掌茶即有盛名,李白为之命名,并以诗文称颂。创始人为玉泉寺中孚禅师。玉泉寺建于隋朝,为最古老的四大寺院之一。仙人掌茶曾失传,1981年恢复试制,一举成功。为湖北省优质名茶。

  玉泉山为“三楚名山”,巍峨磅礴,溪流纵横。山间云雾弥漫,地下乳窟暗生,又有珍珠泉清澈晶莹。产地玉泉寺竹木幽深,花艳竹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有玉泉寺茶场。

  仙人掌茶品级分特级、一级和二级。特级茶鲜叶为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多白毫,芽叶长度月2.5-3厘米。制作也用蒸汽杀青,再炒青做形。

  该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后,芽叶舒展似莲花,汤色嫩绿明亮清澈,清香淡雅。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回味隽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3:15 | 只看该作者
3.峡州碧峰

  产于湖北宜昌县境内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半高山茶区。唐时此处为峡州茶产地,故名。1979年创制,1981年正式投入生产。此地产茶历史悠久,唐时就“山南茶区峡州为上”之称。这里山水秀丽,岗岭起伏,气候温和,自然环境良好。

  特级碧峰以一芽一叶为采摘标准,要求芽叶完整,老嫩一致,大小均匀。

  成茶外形条索紧秀圆直,色泽翠绿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爽回甘。


4.宜红工夫

  宜红工夫产于鄂西山区宜昌、恩施两县,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慈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现年产10万担左右。宜昌地区为古老茶区,宜红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上百年历史。1861年英国于湖北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均需经宜昌转运,故取名为宜昌红茶。

  鄂西山区属神农架一带,山林茂密,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土壤微酸性,宜茶生长。

  宜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味醇厚,汤色红亮。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是我国高品质工夫红茶之一。

贵州
1.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都匀县,属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曾于1915年巴拿马赛会获优质奖。历史上毛尖茶的工艺几乎失传,1973年都匀毛尖试制成功,1982年评为全国名茶。

  主产区为团山乡茶农村的哨脚、哨上、黄河、黑沟、钱家坡,所出之茶为都匀毛尖之上品。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尤其春夏之交,细雨蒙蒙,极利茶芽萌发。

  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不超过2厘米。通常炒制一公斤高级毛尖,需11万个芽头。

  “三绿透三黄”是都匀毛尖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具体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3:32 | 只看该作者
2.贵定云雾茶

  产于贵州贵定县云雾山,又名贵定鱼钩茶,当地苗族称为bulaoji(不老几)。贵定云雾茶于康熙年间已显名,乾隆时为贡茶,产量少而不易得。现厂家为贵定县云雾中心茶场。

  主产区为仰望乡的上坝、竹林、长寿、排山、关口等十几个山寨,自然环境独特。满山奇药异草,面朝朝阳,背沐夕晖,温差大,土质酸性而疏松。当地苗族长期以来就有种茶制茶的经验与饮茶习惯。

  云雾茶采自当地的“仰望种”,具有叶色绿、茸毛多、芽叶肥壮、持嫩性强的特点。鲜叶采摘细嫩,俗称“嫩采雅雀嘴”。全年采摘五轮左右,春茶三次,清明前后采头道茶,谷雨采二道茶,立夏后采三道茶,最多采2-3次。不采秋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为主。

  成茶外形紧卷弯曲,形如鱼钩,披毫。茶汤浓酽,汤色碧绿。滋味醇厚,香气浓烈,有独特浓厚的蜂蜜香。此茶有降脂降压之功效。

四川
1.蒙顶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总称,其中品质最佳者为甘露、黄芽。蒙山属邛崃山脉,地跨名山、雅安两县。蒙顶茶自古为茶中珍品,白居易诗云“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民谣又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见蒙顶茶名之盛。相传蒙顶茶始于西汉末年,甘露寺普慧禅师,于蒙山中顶上清峰植茶树七株,直至雍正年间。唐朝开始,至清朝,上千年间,蒙顶茶岁岁为贡茶,在中国茶叶史上为罕见。

  蒙山之地理环境,古人记载,“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处四川盆地边缘,受西藏高原影响,雨量多。

  蒙顶甘露,茶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年间。据考,甘露茶是在总结宋朝创制的“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其采摘细嫩,春分时节,茶园有5%茶芽萌发时即开园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成品茶条索紧卷多毫,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汤色黄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为绿茶之珍品。

  蒙顶黄芽,属黄茶。50年代,蒙顶茶以黄芽为主,近来多产甘露,黄芽仍有生产。采摘于春分时节,茶树上有10%的芽头鳞片展开,即可开园采摘。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复杂制作工艺,使成茶芽条匀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金毫显露;汤色黄中透碧,甜香鲜嫩,甘醇鲜爽。为黄茶之极品。


2.文君绿茶

  产于四川邛崃县。1979年创制。因邛崃曾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佳话,故以茶名为纪念。

  邛崃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山脉,有南宝山、花椒堰、平落、油榨、白合等茶叶产区。这里多高山峻岭,亦有部分丘陵,两旁山势巍峨,峰峦挺秀,多云雾。境内竹木苍翠,雨量充沛,土质肥沃,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为辅。芽叶长2.0 - 2.2厘米。

  成茶条索紧曲,白毫显露,嫩绿油润;香气嫩香持久,汤色绿亮,滋味鲜醇回甘。为四川省优质名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3:52 | 只看该作者
3.青城雪芽

  产于四川灌县青城山。青城茶见于陆羽《茶经》,宋代即设茶场,并形成传统工艺。青城雪芽为50年代创制之新茶。近年又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和发展制作工艺。

  青城山海拔2000余米,古称“天下第五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时现,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称。山麓有咪江流过。

  采摘于清明前后数日,以一芽一叶为标准。要求芽叶全长3.5厘米,鲜嫩匀整。

  青城雪芽外形秀丽微曲,白毫显露,香浓味爽,汤绿清澈,耐冲泡。


4.峨眉竹叶青

  产于四川峨眉山,主产区为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阁、白龙涧、万年寺、黑水寺一带。峨眉山产茶始于唐代,陆游曾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将峨眉茶与顾渚紫笋谐美。竹叶青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于1964年由陈毅命名,此后开始批量生产。1985年第24届时节优质食品评比会上获金质奖。

  用于制作竹叶青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

  竹叶青成茶外形扁平光滑,翠绿显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冲泡后,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5.川红工夫

  产于四川宜宾等地,诞生于50年代,为工夫红茶后起之秀,毛茶年产量约4万担。

  主产区位于川东南,长江流域以内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津、内江、培(?)陵四地区以及重庆、自贡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早30-40天,采摘期长40-60天,全年采摘期长达210天。川红4月即可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之珍品名为“早白尖”。

  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香气清鲜带枯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4:21 | 只看该作者
安徽
1.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绿茶类的今古名茶。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境内。黄山产茶始于宋,兴于明。毛峰的前身是黄山云雾茶,山僧所制。黄山毛峰起源于光绪年间,1926-1937年为全盛期,后曾中断数年,1949年后逐渐恢复并发展。

  桃花庵、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慈光阁一带,为特级毛峰主产地。现在毛峰产区已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产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丰富有机质和磷钾肥,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三级以下便是歙县烘青。歙县烘青比其它地区烘青质量好。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一芽一叶初展。一至三级毛峰则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为保持新鲜,一般上午采则下午制,下午采则当夜制。

  特级毛峰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或金片);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有别于其它毛峰之特点。


2.老竹大方(最优者称顶谷大方)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之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为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以老竹岭与福泉山所产之“顶谷大方”为最佳。大方茶相传为明代僧人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名。清朝时为贡茶。顶谷大方曾中断,近年方恢复生产。

  顶谷大方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成品之顶谷大方,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批金毫而隐伏不露;汤色清澈略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芽叶肥壮。普通大方则色泽深绿,似铸铁,形如竹叶,故又称“铁色大方”及“竹叶大方”。

  大方茶因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颇有特色,称之为“花大方”。


3.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猴坑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清末,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因猴坑所出魁尖品质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称“猴魁”。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质奖。

  太平猴魁鲜叶采摘讲究。谷雨前后,20%芽梢长至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立夏停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采回的鲜叶需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尖与叶尖等长,以保证成茶形成“二叶抱一芽”之外形。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成“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独特“猴韵”。汤色清绿明净。正所谓“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太平猴魁产地仅限猴坑一带,产量少。其它地区所产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亦相似,几可乱真。品质风格则泾渭分明,不堪一比。次于猴魁者,为泾县所出之提魁,再次则称特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4:38 | 只看该作者
4.六安瓜片(最优者为齐山名片)

  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原产于安徽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的后冲,但麻埠已因建水库而消失。现主要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六安茶于唐代已负盛名。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在大茶的采制技术基础上,吸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而成。因成品茶片状而形似葵花籽,称为“瓜子片”,后渐改称“瓜片”。六安瓜片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产规模和技术精熟程度,为许多名茶所无法相比。

  六安瓜片分为内山瓜片及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于金寨县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诸佛庵。外山瓜片产于六安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所出之“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

  六安瓜片春茶于谷雨后开园,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近年来曾利用齐山名片拣出之芽尖,创制成眉形茶“齐山翠眉”,亦属名优茶。

  成品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以二道茶味最佳。

  旧时依采制季节,分三个品种:谷雨前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成“瓜片”;梅雨后,鲜叶粗老,品质差,称“梅片”。现齐山名片分1-3等级,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级8等。


5.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近郊名胜敬亭山。始创于明代,以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为贡茶,可称绿茶之珍品,名满江南。30年代末期,敬亭绿雪采制工艺失传。1972开始研制,历时6年方成功,1978年恢复生产。

  敬亭山属黄山余脉,风景幽雅秀丽,李白、谢眺为之以诗文赞咏,可谓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茶园位于山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所产之茶品质最佳。

  敬亭绿雪于清明至谷雨采摘,采摘期15日,早采嫩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当天鲜叶当天制作。

  成品茶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芽叶相合,不离不脱。汤色清碧,回味爽口,叶底嫩绿成朵如兰花。连续冲泡两三次,香气不减。冲泡后,茶叶朵朵下沉,伴随白毫翻滚,似“绿树丛中大雪”。


6.屯绿

  屯绿,属眉茶,有珍眉、凤眉、特贡、贡熙等品名,因历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输出,故名。是我国外贸出口绿茶之极品名茶。主要产于安徽休宁、歙县、祈门、屯溪等地。屯绿栽培生产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1851-1864年创制眉茶出口欧洲。1950年后,生产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

  产区多位于黄山之麓、新安江畔,自然环境极适于茶树生长。采摘的鲜叶先制成毛茶,再经复杂工序制成特珍、珍眉、凤眉、特贡、雨茶等花色。50年代后,简化了繁琐的名目,统一规格,精制后分为珍眉、贡熙和雨茶。

  屯绿成品茶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气蕴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汤色嫩黄清明,滋味浓厚甘醇,先稍带苦味,然后回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4:56 | 只看该作者
7.涌溪火青

  属珠茶,产于安徽泾县涌溪山。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

  火青采摘期自清明至谷雨,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芽尖和叶尖需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鲜叶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火青制作之精华在于炭火(火合)干(即炒干)。其炒干技术之精制为其它炒青类绿茶无法可比。

  成品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白毫隐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甘甜。汤色嫩绿微黄,鲜艳美丽,叶底杏黄有光泽。


8.霍山黄芽

  属黄茶,产于安徽霍山县。因用细嫩芽叶经闷黄工序制成,故称。霍山产茶见于陆羽《茶经》,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清朝霍山黄芽为贡茶,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历代演变,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于1971年创制并恢复生产。

  霍山处大别山腹地。霍山黄芽现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头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阪的乌米尖所产最佳,俗称“三金一乌”。产区位于深山,泉多溪长,三条河流蜿蜒其中,山高林密。生态环境优越。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因山地高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采回鲜叶需薄摊以散失表面水分。

  成品茶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带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黄亮。


9.祈红工夫

  产于安徽祈门县,我国传统工夫红茶之珍品,有百余年历史。祈门原产绿茶,1875年左右,本地人胡元龙考察红茶制造之法,筹集资金改制红茶,并亲往各乡教导茶农。祈门红茶逐渐名声远播,与当时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现产区扩大到相邻的石台、黟县、东至及贵池等县,年产量5万担左右。祈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著称。

  祈门境内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丘陵地带多开辟为茶园。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祈红特殊的芳香厚味。其中由河流山溪冲积而成许多河洲,其上茶树鲜叶所制工夫红茶品质上乘。

  祈门茶树品种众多,以槠叶种为多,含香、味成份丰富,构成祈红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高级祈红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春茶采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近30年来,已实行机械化制茶。

  祈红工夫成品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涵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黄。

  国外把祈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条茶,并列为世界公认三大高香茶。国外特称之为“祈门香”,誉为“王子香”。清饮更能领略其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红,香味犹存,为英国人所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7:33 | 只看该作者
岕茶汇抄
□ [清] 冒襄 辑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冒襄幼有俊才,负时誉。史可法荐为监军,后又特用司李,皆不就。明亡后无意用世,性喜客,所居有朴巢、水绘园、深翠山房诸胜,擅池沼亭馆之景,四方名士,招致无虚日。晚年结匿峰庐,以图书自娱。有《水绘园诗文集》、《朴巢诗文集》及《影梅庵忆语》等传世。
  《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本书以冒氏小品四种本为底本,参校他本。

小引

  茶之为类不一,岕茶为最,岕之为类亦不一,庙后为佳。其采撷之宜,烹啜之政,巢民已详之矣,予复何言,然有所不可解者,不在今之茶,而在古之茶也。古人屑茶为末,蒸而范之成饼,已失其本来之味矣。至其烹也,又复点之以盐,亦何鄙俗乃尔耶。夫茶之妙在香,苟制而为饼,其香定不复存。茶妙在淡,点之以盐,是且与淡相反。吾不知玉川之所歌、鸿渐之所嗜,其妙果安在也。善茗饮者,每度卒不过三四瓯,徐徐啜之,妙尽其妙。玉川子于俄顷之间,顿倾七碗,此其鲸吞虹吸之状,与壮夫饮酒,夫复何姝。陆氏《茶经》所载,与今人异者,不一而足。使陆羽当时茶已如今世之制,吾知其沉酣于此中者,当更加十百于前矣。昔人谓饮茶为水厄,元魏人至以为耻甚,且谓不堪与酪作奴,苟得罗介饮之,有不自悔其言之谬耶。吾香三天子都,有抹山茶,茶生石间,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采之甚难,不可多得。惜巢民已殁,不能与之共赏也。心斋张潮[1]撰.

  环长兴境,产茶者曰罗嶰,曰白岩、曰乌瞻、曰青东、曰顾渚、曰筱浦,不可指数,独罗嶰最胜。环嶰境十里而遥,为嶰者亦不可指数。嶰而曰岕,两山之介也。罗氏居之,在小秦王庙后,所以称庙后罗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阳光,朝旭夕晔,云滃雾浡,所以味迥别也[2]。

  产茶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南向,受阳气独专,足称仙品[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1 19:18:04 | 只看该作者
茶产平地,受土气多,故其质浊。岕茗产于高山,泽是风露清虚之气,故为可尚。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罗岕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有萧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

  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州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惟长兴之罗岕,疑即古之顾渚紫笋也。介于山中谓之岕,罗隐隐此故名罗。然岕故有数处,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是上乘品。要之,采之以时,制之尽法,无不佳者。其韵致清远,滋味甘香,清肺除烦,足称仙品。若在顾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岕别矣[4]。

  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日无有秋摘,近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也[5]。

  岕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不能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细炒岕,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岕中惜茶,决不忍嫰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摘茶,亦当如岕,迟摘老蒸,似无不可。但未试尝,不敢漫作[6]。

  岕茶,雨前精神未足,夏后则梗页太粗。然以细嫰为妙,须当交夏时。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入篮。如烈日之下,又防篮内郁蒸,须伞盖至舍,速倾净匾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7]。

  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起其锅内汤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8]。

  茶虽均出于岕,有如兰花香而味甘,过霉历秋,开坛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汤色尚白者,其洞山也。他嶰初时亦香,秋则索然,与真品相去霄壌。又有香而味涩,色淡黄而微香者,有色青而毫无香味,极细嫩而香浊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闻香,更时察味,百不失矣[9]。

  茶色贵白,白亦不难。泉清瓶洁,叶少水洗,旋烹旋啜,其色自白。然真味抑郁,徒为目食耳。

  若取青绿,天池、松萝及下岕,虽冬月,色亦如苔衣,何足称妙。莫若真洞山自谷雨后五日者,以汤薄浣,贮壶良久,其色如玉,冬犹嫩绿,味甘色淡,韵清气醇,如虎丘茶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10]。

  烹时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太滚恐一涤味损,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尽,以手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洌,急以沸水泼之。夏先贮水入茶,冬先贮茶入水[11]。

  茶花味浊无香,香凝叶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6 21:06 , Processed in 0.645354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