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慕云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野驳杂] 宋朝趣闻合集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荆湖路
萌正太重光
35 岁
27 两
0 条
153
21#
 楼主| 慕云荒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9-21 20:47:25 | 只看该作者
【洞彻内外】
  
庆历三年(1043),包拯从端州知州任满,“中丞王拱辰所荐”而被拜为“监察御史里行”,这是给资历比较浅的地方官升任中央时的一个虚官。次年,也就是庆历四年(1044),包拯被改任为监察御史,掌“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这是一个主掌全国财赋的官职。这也标志着包拯从地方上转至中央,负责于全国的财政赋税。
  
当时,有个人叫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而宋仁宗欲将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包拯与时任右司谏的张择行、唐介等据理力争,认为这张尧佐根本之所以能够出任,完全是因为张贵妃的缘故。由于包拯的开谏,大臣们纷纷尾随,于是,碍于面子,仁宗就撤了这个职,不给张尧佐了,这就是“包拯三谏宋仁宗”的第一谏。

庆历四年(1044)八月乙卯,仁宗问大臣:“如闻诸路转运案察、提点刑狱司发擿所部官吏细过,务为苛刻,可降敕约束之。”先是监察御史刘湜说:“转运使掎摭州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而包拯则紧接着继续说:“诸道转运使自兼案察及置判官以来,体量部下官吏,颇伤烦碎。欲乞于郊禋赦书内特行约束,凡官吏先被体量者,情非故犯,咸许自新。”仁宗皇帝听言,下令约束“诸路案察使”,这事记载于《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七》。包拯就官员之事,还说了几个建议,非常的受到重视。包拯请求仁宗重视“门下封驳之制”,以及废除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积极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这充分体现了包拯在任上体恤国情,充分解释他对于宋朝仁宗时“三大冗”的“冗官”的看法。
  
不光是此,在《宋史·包拯传》里,包拯还对北方的辽国做了充分的看法。他说:“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国家每年这么的贿赂契丹,这不是防御的最好办法,应当同步的操练兵马,时刻守卫边疆。

说到了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包拯出使契丹的事了。庆历五年(1045)八月,包拯被仁宗派往契丹,正式对契丹进行国事访问。在契丹的访问期间,契丹人屡屡刁难,不过包拯都迎刃而解了。其中一个故事,被记载在《宋史·包拯传》里。“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当时,雄州是大宋的一个边境重州,而涿州此时是契丹的一个边境重州。关于涿州,宋辽还未之打过一场战,那是在宋初时的事情了。那时,宋方是著名的大将曹彬领军的。
  
契丹典礼官对包拯信誓旦旦的说:“你们大宋在雄州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诱惑我国叛将到你们那里去刺探情报啊?”包拯将眼一转,笑笑地说:“那贵国的涿州城曾也开过便门,要刺探边疆情报,也不至于用这手段吧?”典礼官顿时哑口无言了。这是我国历史外交史中很典型的一个范例,就像新中国总理周恩来曾在外交上屡破挑衅人的诡计一样。

庆历五年(1046)十二月,包拯返回。出使契丹任务圆满完成,他一回来,便上仁宗上告说:“河北边帅宜精选,而代州尤不可轻授。今朝廷委任郭承佑,恐必败事。乞早令召还,别用能者。沿边守将畏懦不胜任者,亦乞速赐移易。”(《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八》)包拯任劳任怨,还没休息,就马上陈言,这是在宋官中很难见到的。
  
至此,包拯来到中央,不仅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出了极大的力,而且甘心接受使命,出色的完成任务,使大宋在外交上赢得了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是在宋外交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替民办事】

庆历六年(1046),包拯擢升为京东转运使。宋初,转运使是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即是我们常听到的“漕”。这官实权高于府、州行政长官。而包拯则是主要负责京东诸路(即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清平军、宣化军等)的财赋,治所在宋州。其中后两军是景德三年(1006)增设的。
  
庆历七年四月庚戌,包拯更擢升为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改陕西转运使。后又改任为河北转运使,直至进京“入三司户部副使”。这时,发生了一件事。秦陇斜谷在宋时专门生产造成用的木材,而当时相关部门却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而且秦陇相关的七个州为了提供造桥用的竹索,于是,便强行要求百姓去负责,致使有时候劳累百姓“恒数十万”,而包拯看见后,便如实上报,“奏罢之”。

不久,契丹又聚兵边境,“边郡稍警”,朝廷就命包拯“往河北调发军食”。包拯据实说:“漳河一带土地肥沃,但老百姓却不加以利用,而‘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却拿来当牧马之用,当还给老百姓耕种。”朝廷听从了包拯的建议。
  
此时,包拯还发现“解州盐法”给百姓带来负面影响,于是,他就亲自去治理经营,为百姓谋切身利益。
  
皇佑元年三月“辛丑,命户部副使包拯往河北提举计置粮草”(《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
  
在三司户部副使任上,包拯体察民情,深入百姓中间,积极向朝廷禀告,使得百姓受益。这就是包拯之所以名扬天下,百姓父母官的一个有力历史依据,而包拯深入民间,且被小说家进行杜撰的,基本上是出自于这个时候的。

【谏官清正】
  
皇佑二年(1050),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宋史·包拯传》中将包拯在这一时期归纳为“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从中可以看出,包拯充分利用职能,维护皇权,不怕得罪权臣,以求仁宗公平朝政,朝堂清明。在此间,包拯主要做了两件大事,分别是三劾外戚张尧佐,公审冷青冒充皇子案等。
  
皇佑二年(1050)四月,发生一件震惊天下的事,那就是一个名叫冷青的人自称是皇子。此事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一》中有详细记载。当时,包拯根据诸多证据,并深入民间,进行体察暗访,终于审出这假冒皇子的诈骗案的真正事实。而这事恰恰是包拯名扬天下,受百官另眼相看的有力事件。
  
在对仁宗谏言的时候,包拯不惜例举“唐魏郑公三疏”,希望让仁宗能够将之当成是借鉴。紧接着,包拯又上书天子应该的德行,“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光如此,包拯更是敢言去“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对于包拯的谏言,仁宗多数采用,这不止证明包拯做到了谏官该做的,也说明了仁宗重用包拯。
  
包拯在谏官上还对国家人员的调配及使用上,公平评价并推荐。这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二》中有一例,可以证明。皇佑三年(1051)六月丁酉,包拯上言:“顷岁以来,凡有才名之士,必假险薄之名以中伤之,摈弃不用。欲望圣慈申命宰执,应臣僚中素有才行,先以非辜被谴,如杨纮、王鼎、王绰等,曾叙用未复职任者,并乞复与甄擢,或委之繁剧,必有成效。”果然,这杨纮、王鼎、王绰等人都是不一般的人物,并在后来为大宋建立了赫赫功绩。如王鼎,在史书中说他是:“不为变。”“鼎前在江东,坐苛察免,及复起,治奸赃愈急,所举劾,于贵势无所避,时盗贩茶盐者众,鼎一切杖遣之。监司屡以为言,鼎不为变。”

【晚年包拯】

皇佑四年(1052年),包拯被任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这就是后人为什么称包拯为“包龙图”的原因了。
  
包拯曾建议如边境无事时,可以将军队迁往内地休养生息,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趁着机会再次请求“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包拯还表达说,如果边境一下子不能缩减的话,那么就“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包拯对宋仁宗时的“三冗”之一的“冗兵”的见解,但是这建议依旧没有得到批示。这事,反映出宋朝当权者的昏庸及目光短浅。
  
后来,包拯被“徙知瀛州”。瀛洲,即在今河北河间附近。在瀛洲时,包拯看见各州都有挪用公款的习惯,于是,每年都累计亏损十多万,“积岁所负十余万”。包拯便上奏仁宗,“除之”。

皇佑五年(1053),时年五十五岁的包拯正在任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知瀛州,正为百姓谋福祉,不想传来噩耗,正当风华的儿子包繶暴病身亡。这对包拯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当时,包拯就只有包繶这一个儿子,至于后来侍婢所生的包綖,则是另话了。
  
无比伤痛的包拯,请求朝廷将他调任至些闲职且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上。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在同年,将他调任至扬州,任知州,后又调任为庐州知州。等包拯处理好事后,又将他升任为刑部郎中。
  
至和二年(1055),由于包拯举荐的官员做错事,而连累了包拯。包拯被贬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至和三年(1056)八月癸丑,包拯“为刑部郎中、知江宁府,江南东路转运使唐介为户部员外郎”,并于嘉佑元年(1056)十二月,“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当时,御史里行吴中请求朝廷能够召包拯、唐介回朝。不过,此事也没有多大风响,权因宰相文彦博的那番唐介理论。这事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六》中详细记载。
  
在开封府的这一阶段中,包拯措施大开,是包拯之所以成为包青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是告状的不被直接允许入官署的,而包拯大开官门,允许告状的直接入官署,即当面告诉官老爷子。于是使得“前陈曲直,吏不敢欺“的局面呈现开了。据载,当时有诸多的地方官司人员,都亲自跑到开封府里,请求包拯来断案。于是,包拯的名气更为的广传了。
  
包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一次,他发现朝中大臣和当地望族私设园林,以致于占了河道,使“河塞不通”,当时正逢雨季,包拯便勒令将园林“悉毁去”。而有人却拿着这个为柄,持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说包拯强行拆迁。包拯秉公执法,拿出证据,上奏弹劾那个虚报弄假的人。而这事,更使得包拯有了声音,在老百姓心目中深根.

嘉佑三年(1058)六月庚戌,“以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七》)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有一天,包拯奏道:“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问:“卿欲谁立?”包拯回答说:“臣为宗庙万世而问。陛下问我应该立谁,这是怀疑臣。我有七十(这里出现笔误,历史上包拯享年六十四岁,疑是表达六十岁),膝下还没有儿子(介于诸多人说包拯无子,且拿出此处为论证的证据,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并不是包拯没有儿子,而是他的儿子先于他死了),且不是谋求好处,想阿附于太子之意。”“臣为宗庙万世计耳,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行年七十,且无子,非邀后福者。”仁宗听了大喜道:“这事情我会好好考虑的。”于是,包拯又继续说道:“近年来,内臣‘禄秩、权任,优崇稍过’,希望陛下能够裁减内宫侍臣的人数以减损额外开支。”

包拯还说:“累年以来,制敕才下,未逾月而辄更,奏语方行,又随时而追改。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欲乞今后臣僚上言利害,并请先下两制集议,如可经久,方许颁行,不可数有更易。”上言制度要谨慎下发,且不要随便更替,以免百姓失去对朝廷法度的信心。
  
紧接着,包拯又“陈教养宗室之法”,“请条责诸路监司及御史府自举属官,谏官、御史不避二府荐举者,听两制得至执政私第,事多施行”。希望能够使各路行政机关能够尽职为百姓谋福,且御史府可以举荐。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应允。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包拯是个忧国忧民的,极力维护皇权的一位忠臣。
  
当时有一个叫张方平的官,他官拜三司使,也就是最高财政长官,相对于现在就是财政部部长。但他因为越轨购买富人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书弹劾张,并使得张罢了官。但是偏偏是宋祁来接替张方平。由于宋祁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于是包拯继而的指责宋祁。宋祁被罢免。


[color=DarkRed]从此你我,各自安好。[/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4-27 15:19 , Processed in 0.38973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