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09:30 | 只看该作者
威灵仙
本品为常用中药,列于宋《开宝本草》中。
别名:灵仙,铁丝灵仙。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攀缘状藤本植物粘鱼须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毛茛科灵仙。
产地: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
性状鉴别: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略似姜块,表皮黑棕色,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周身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20~100厘米,直径约1毫米,甚均匀,表皮棕褐色或黑棕色。光而无皱,略弯曲,上面疏生有效的勾状刺及少数短须根,质坚韧似铁丝,不易折断,断面白色,放大镜下可见由小孔组成的浅棕色环纹位于表皮和中心的中间(导管)。根茎上另有残茎数枚,略弯曲。长约3~7厘米,直径约8毫米,枯黄色,茎上有1~3个如竹节的段,茎上生有多数针状小刺,茎柴质坚韧。气无、味淡。以根茎小,根多而细长,地上茎上者佳。
主要成分:含甾体皂甙。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通经络,其作用为镇痛。动物实验初步发现本品还具有一定麻醉作用。又本品的醋浸液对鱼骨刺似有一定的软化作用。体外试验对伤寒杆菌、肠炎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
炮制:除去根茎、切嘴、生用。
性味:辛、咸、温。
归经:入十二经。
功能:散风祛湿、行气通络。
主治:风湿痹痛,瘫痪,麻木。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痹症而偏于寒者。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有四肢关节痛,屈伸不利,手足发麻等症状者合适,配秦艽、桑枝或木瓜、牛膝等。
2、用于治疗鱼骨刺梗阻咽喉部或食道上段。配醋和砂糖水煎慢咽,方如去骨汤。有效者在服药后数小时梗阻感觉和疼痛开始减轻,以后逐渐消失,少数病例须服第二剂。至于比较粗大的鱼骨、鸡骨梗阻,或骨刺虽小,但梗阻较深者,威灵仙治疗一般无效,不宜应用,应从速手术取出,以免贻误病情。
使用注意:本品作用较强烈,身体太虚弱者慎用。服时忌茶。
用量:常用量6~12g。
处方举例:去骨汤:威灵汤30g、醋30g、砂糖6g,先用两大碗水煎威灵仙,经数沸后去渣,然后加粗和砂糖,候沸后放温,于二十分钟内缓缓含服咽下。
附:又可用一下处方:威灵仙(枝、茎千品)半斤,野菊花30g,加水1300毫升,慢火煎成约450~470毫升,加10%醋酸10毫升,再加苯甲酸钠1.2克作防腐,每用60毫升,于20分钟内慢慢饮完。
注:威灵仙的品种较多,应用较广的有两大类;一类是上述品种,京津及河北等地习用;一类是毛茛科植物威灵仙的根及根茎(京津名黑薇)此种使用地区较广,遍及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其根茎形态略与粘鱼须灵仙相同,根茎块状,根簇生,较粘鱼须灵仙粗短,长约15~25米,直径约2毫米,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中有淡黄色木质心。除以上情况外,有的地区使用毛茛科威灵仙的地上全株作灵仙药用,如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县。也有的使用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的根茎作威灵仙用,如河南洛阳等地区。还有陕西省产的一种威灵仙,多砍去根茎,只留细根药用,其内外形色长度基本与粘鱼须灵仙相同,只是支条粗细不匀,直径1~2毫米,质较脆易折断,其断面亦有一圈小孔,但位近于外皮层。就其形态分析亦属于百合科植物的根。目前,天津市场上应用三种不同形态的威灵仙。1、粘鱼须的根和根茎;2、陕西省产的威灵仙;3、河南省产的菝葜的根茎。其疗效是否相同,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09:58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因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商品种类较为复杂,其原植物来源于不用的科属,药用部分有种子,果实及全草的不同。但大多数地区所有,均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别名:王不留、留行子。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以麦田中生长最多。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无毛。叶对生,无柄,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0.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稍连合抱茎,全缘。伞房状聚伞花序项生。花梗细长,下有鳞片状小苞片二枚,花萼连合成卵状圆筒,具五条绿色棱翅,先端五裂,花瓣五枚,倒卵形,淡红色。蒴果为宿存花萼所包,卵形或近球形。种子多数,成熟时黑色。
产地:主产于河北、辽宁、山东、山西、黑龙江、湖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种子呈圆球形,直径约2毫米。表面黑色,少数未成熟者为红棕色。用扩大镜观察,可见密布细小的疣状突起,并有一条纵沟,一端有一色浅的点状种脐。质地坚硬,破开后,尅见种皮薄,胚弯曲成环状,子叶二枚,胚乳白色。火炒时膨胀爆裂。气无,味淡。
以子粒均匀,充实饱满,色乌黑者为佳。
主要成分:麦蓝菜含皂甙醣类、薛荔含中肌醇、芸香甙、B—固甾醇、蒲公英赛醇乙等。
功效与作用:催乳、通经、消肿、止痛。
炮制:炒至大部分爆白花。
性味:甘、苦、平。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通经下乳,消肿。
主治:经闭,乳汁不通,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1、治乳汁稀少或排乳不畅:以王不留行15g,株猪蹄一只,或配炙山甲、通草、生黄芪、路路通等水煎服,方入通乳汤。
2、治睾丸炎:例如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可用王不留行、黄皮核、川楝子配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等,方如板王消毒饮。
3、治乳痛:用王不流行15g,配蒲公英30g、白芷6g,水煎服,适宜于乳痈初起,尚未化脓者。
使用注意:孕妇和有崩漏者不宜服。
用量:9~30g。
处方举例:1、通乳汤:王不留行15g、炙山甲9g、通草6g、生黄芪15g、路路通9g,水煎服。
2、板王消毒饮:板蓝根12g、王不留行9g、川连9g、黄芩9g、四叶参9g、生地12g、丹皮9g、川楝子6g、黄皮核4g、海金沙9g、甘草3g,水煎服。
注:除正文描述的麦蓝菜种子,在大多数地区做王不留行使用外,部分地区习用的品种还有:
1、桑科隐花植物薛荔的花托(果壳),在广东、广西习用。
2、金丝桃科植物元宝草的全草,在四川部分地区习用。
3、锦葵科植物川黄花稔的全草,在云南(昆明)习用。
4、豆科植物野豌豆及四籽野豌豆等的种子,在江苏、贵州等地习用。其中一野豌豆的种子与麦蓝菜的种子形色近似,唯四籽野豌豆是扁圆球形,体较大,直径3~4毫米,种脐白色;四籽野豌豆是正圆球形,直径2~2.5毫米,种脐棕红。两者均有明显种脐。嚼之有豆腥气。火炒时不膨胀爆裂。
5、本草书籍中,对王不流行的描述,互不一致,可见古代王不留行也不止一种。明《本草纲目》与清《本草疏证》所描述的王不留行系石竹科麦蓝菜,与目前多数地区席习用品香符。关于王不留行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已有详细的研究报告发表,见《药学学报》7卷2期65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1:15 | 只看该作者
乌蔹莓
【中药概述】
乌蔹莓为葡萄科草本植物乌蔹莓的全草。苦,酸,寒。归心、肝、小肠经。
1.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乳痈,热疖疮痈,目翳,丹毒,痄腮,痢疾,皮肤创伤,蛇虫咬伤等。
2.凉血止血:用于尿血,咯血,咳血等。
3.清热消肿:用于黄疸,小便不利,尿道涩痛,白浊等。
4.活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等,鲜品捣敷。
【化学成分】
含阿聚糖。粘液质、硝酸钾、甾醇、氨基酸、酸性成分、黄酮类。
【用量用法】
本品8——12g,水煎服,或入剂。

梧桐
古籍名:梧桐《本草纲目》。
植物名:梧桐。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乔木。喜生于湿润的粘质土,多为栽培。
分布:我国和日本。我国各省均有栽植。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全年,夏季为佳。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祛风、祛湿、散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劳伤咳血:干叶1至1两半,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湿火关节痛:干叶5钱至1两半,清水煎服;3、皮肤毒症:干叶适量、煎水外洗;4、丝红病:干叶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验方1:(治湿火骨痛方)梧桐叶1两、贯众1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梧桐叶祛湿清热,贯众燥湿泄热。合治湿火骨痛,有效。
(方歌)湿火骨痛势难当,梧桐贯众是奇方,两药组成同煎服,热清湿解毒难藏。
验方2:(治丝红病方):梧桐叶1两、丝红草5钱,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
(方解)胃不纳食、体倦、更加上皮肤有如蚁行者,民间称之为丝红病。民间经验用梧桐叶、丝红草两味药,治疗本病,有去黄肿、止痒、开胃之功,无其他副作用。
(方歌)丝红为病体倦怠,面黄骨瘦蚁行皮,梧桐叶于丝红草,瘦肉同煲更奇。
附录:(根)功用与叶同,每次用量1至2两。
参老资料:《中国医学打辞典》梧桐子治小儿口疮,去白,捣汁涂。梧桐皮、苦寒无毒,乌鬓发(烧研,和乳汁涂),杀三虫,治肠痔,脱肛,小儿丹毒恶疮。梧桐花,治癞头,杖丹,火伤。梧桐叶,消肿毒,生毛发,疗痈疽发背,蚀阴恶疮。
《中国医学植物图鉴》鲜根能治风湿疼痛(关节炎),梧桐子能黑发,并治小儿口疮,花可治烫火伤、癞头,叶煎汁内服,有催生作用,色入瘦猪肉煨杂食肉,治小儿疳积,外用可治背痈,熏治白带,投入厕所可防蛆蝇。
《广东验方交流汇编》治风火牙痛方:梧桐叶树根干片1两、猪瘦肉2两煮食。
《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第一辑》祁阳县中医介绍麻疹后两眼红肿不开:椿树叶、梧桐叶子、桃树叶各等分,嚼烂敷头顶,一次两点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1:41 | 只看该作者
乌梅
乌梅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酸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落叶小乔木梅的近成熟果实,经烟火熏烤干燥而成。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此外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乌梅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黑褐色,皱缩不平,一端有凹脐状果柄痕。果肉柔韧,可以与果核剥离。核坚硬,类球形,黄棕色,表面不平滑,有多数麻点小凹坑,肉含种仁一粒,与杏仁相似,气特异,果肉味极酸。
以个大,肉厚,黑褐色为佳。
主要成分:含柠檬酸、固缁醇和齐墩果酸样物质。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生津,其原理为镇咳、祛痰、消炎、止泻、解热,并有下列作用:
1、抗菌,能抑制痢疾杆菌等肠道致病菌和乙种溶血性链球菌。
2、抗真菌体外试验对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3、抗过敏,能减低试验动物蛋白质过敏性休克的死亡数目。
炮制:生用或去核用肉及炒炭。
性味:酸涩,温。
归经:入肺、脾、大肠经。
功能:敛肺,涩肠,生津止渴,安蛔。
主治:久咳、久泻、久痢便血,蛔厥,烦渴,呕吐等症。
临床应用:与五味子略同,但止痢、止血的效力胜于五味子。
1、用于止痢。主要取其能收敛止泻,但其抗菌作用也不容忽视。乌梅对久痢(尤其血痢)较为合适,因久痢常会伤阴,出现口渴、咽干,甚至加杂咳嗽等症状,乌梅(用炒乌梅或乌梅炭)在止泻的同时,又能生津止嗽,常配川连、黄芩、茯苓、银花等。
2、用于治消化不良、胸脘痞满,取其有健胃作用。常配山楂、神曲、川朴、砂仁。
3、用于安蛔止痛。对于由蛔虫引起的腹痛,乌梅为常用之药,例如治胆道蛔虫症常用乌梅丸。一般驱蛔虫配槟榔、榧子肉。前人认为虫得酸则安,乌梅味酸涩,故能治由蛔虫引起的腹痛。现代研究未发现乌梅有驱虫作用,但发现乌梅对肠管运动有抑制作用。可能因此而有助于解除肠管和总胆管痉挛,使蛔虫退出胆道。
4、用于止血。不仅能治便血,且子宫出血,表现血虚而口干渴者,亦宜用乌梅炭,配当归、阿胶、白芍等。
5、外用乌梅膏治胼胝、鸡眼。先局部用热水泡软,煎去鸡眼老皮,然后涂药,纱布包扎,24小时换药一次。
使用注意:1、乌梅收敛,故外感、热滞,表邢未散者不宜用。
2、乌梅味酸,胃酸过多者慎用。
用量:3~15g。
处方举例:1、乌梅丸加减:乌梅15g,干姜6g,党参9g,槟榔12g,苦楝根皮12g,使君子15g,木香9g,川椒6g,大黄9g,细辛3g,水煎,每日1剂,二次分服。
2、乌梅膏:乌梅30g,入在盐水(食盐9g溶于50毫升开水中)中浸12~24小时,去核取乌梅肉加醋15毫升,研磨成软膏,局部外用。
注:1、按产地划分;浙江的合溪梅、福建的安吉梅个大,肉存,颜色乌黑,品质最好。广东产者个稍小,肉存,品质亦好。四川产者个小肉薄,带红色,又名红梅,品质稍差。其它地区产品多个小,肉薄,核肉紧结,又名岗梅,品质较次。
2、有此地区以同利植物杏或桃的未成熟果实加工成乌梅样,作乌梅出信。其核扁而不圆或核面光滑无麻坑,肉薄而结,味不甚酸。可作清凉饮料用。药用应注意区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2:03 | 只看该作者
乌药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台乌药。
来源:为樟科植物常绿灌木乌药的干燥根。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有浙江、湖南以及安徽、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性状鉴别:乌药个多为纺锤形,略弯曲,中部膨大,两端稍细尖,俗称“乌药瓜”。长10~2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及须根痕。质坚硬,不易碎断。横断面淡黄棕色,中心无髓,显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苦。本品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片,有薄片、厚片和不规则的砍片三种。
1、薄片切制前刮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薄如纸,厚在1毫米。
2、厚片不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厚约1~5毫米。
3、砍片不去外皮,多横或斜切砍成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片块。
乌药个以根呈纺锤形,质嫩肥大者为佳。乌药片习惯认为浙江产的薄片最好。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有乌药烷、乌药烯、乌药醇等。
功效与作用:行气止痛,现已证实有健胃驱风、促进肠蠕动作用。效力比木香稍强。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尾、肾经。
功能:舒气、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胸胁胀痛,脘腹冷痛,反胃吐食,小便频数,上气喘急等症。
临床应用:前任认为本品“不刚不燥”,且镇痛作用较强,能“通理上下诸气”。现代广泛用于由气滞、气逆引起的腹部痛证,尤以治下腹胀痛效果更佳。
1、治腹部疼痛。脐腹疼痛而有肠鸣或便糖者适宜(属寒痛,可见于胃肠肾经官能症或肠粘结连引起的轻度梗阻等),可用乌药配香附、如香乌散,或配木香、沉香、陈皮、厚朴、苍术、炒麦芽等同用,名排气汤。该汤有排气止痛作用,经动物实验证实其原理在于使肠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从而有助于排气止痛,方中的主要有效药物是乌药和木香。
2、治寒疝。小肠疝气痛、附睾炎等牵涉至脐腹作痛者,可用乌药配理气祛寒药,以行气散寒而止痛,方如天台乌药散。
3、治小便频数而属虚寒者,配益智仁等分,以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第服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4、治气滞引起的月经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配沉香、延胡索、当归、肉桂;如为经前腹痛,则常配木香、砂仁、香附。
此外,对腹泻患者如泻后有隐痛,在方剂内加入乌药一味有助于止痛;又乌药亦试用于治脉管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前区痛,可配毛冬青、鸡血藤、当归、川芎、条芩、银花等药,初步观察,有一定止痛效果。
用量:3~12g。
处方举例:1、香乌散。香附、乌药等分为末,第服3~6g治腹痛。如腹痛兼食欲不振,以姜、枣汤送服;如为虫积腹痛,以槟榔汤送服;如为下腹痛或疝痛,以小茴香送服;治头风虚肿,用茶汤送服。
2、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台乌9g,广木香3g(后下)、小茴香4.5g,青皮6g,良姜4.5g,槟榔9g,川楝子9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2:30 | 只看该作者
吴茱萸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吴芋。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未成熟干燥果实。
产地:主产贵州省铜仁,镇远,四川省铜梁,彭水,陕西省安康,汉中及广西,云南等省。湖北、浙江亦产。
性状鉴别:本品为蒴果,果实略带五棱,扁球形。直径2~3毫米,也有达5毫米者,表面绿色或黑绿色。顶端五瓣裂(呈五角状),基部有花萼及短小果柄,在扩大镜下观察,果实表面粗糙,皱缩,很不规则,有圆形而稍下凹的油腺。子房五室,每室内含种子1~2枚,淡黄色,富油性。果实质坚脆,具浓烈而特殊的剌鼻香气,味微苦而辛辣。用水浸泡有粘液渗出。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吴茱萸内脂、吴茱萸烯等。又含生物硷,主要为吴茱萸硷、吴萸次硷等。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临床观察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实验方面对本品的药理研究还很不充分,初步发现吴茱萸有利尿作用,服后尿量增加30%。吴茱萸汤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但煎煮过浓则失效),并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效力。又动物实验还发现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吴茱萸汤对麻醉犬有升压作用。
炮制:苦草永制。
性味:辛、苦、大热、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肾经。
功能:疏肝下气,温中散寒,燥湿助阳。
主治:治劂阴头痛,胸腹胀满,呕吐吞酸,阳虚泄泻,吐泻转筋,寒疝脚气,外治口舌生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虚寒胃痛、腹痛、胁痛、疝痛的常用药。
1、用于治疗虚寒胃痛。嗳酸、干呕吐涎、手足冷而苔白脉迟(如慢性胃炎、或溃疡痛),常配干姜祛寒,党参益胃阳,方如吴茱萸汤。如虚寒更甚,干呕不止者,须用吴萸(炮炒)和炮姜等分研末冲服或水煎温服。
2、用于治疗胁痛以及肝胃不和。如偏于热,有右胁疼痛、呕吐吞酸、口苦舌红、脉弦数,甚或食后即痛(以上情况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溃疡周围炎、胃炎等),可用吴萸配苦寒药,如川连(即左金丸),再随证加减。
此外,吴萸又常用以配橘核治疝痛,佐补骨脂等治脾肾虚寒所致的“五更泻”,佐四物汤等治虚寒经痛(月经不调,并有小腹冷痛)。又吴茱萸汤配当归、肉桂可治虚寒头痛。外用以吴萸妙盐热敷腹部可治腹部气胀;以吴萸末醋调敷足心治小儿口舌生疮而致的口角流涎,都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本品大热,内火盛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用量:3~9g。不宜多用,服用过量会觉喉部干燥难忍。
处方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萸6g,生姜15g(或干姜6g),党参12g,大枣5枚,水煎服。
注:贵州省铜仁镇远一带产者,过云集散在湖南常德习称吴芋,粒子均匀,很少开裂,色碧绿,气味浓烈,质量最好。四川,陕西产者称川吴芋,粒较吴芋大,色较黑褐,有的顶端开裂,气味稍差。质量稍次。以子粒饮满,香气浓,坚实,匀净,无枝梗杂质者为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3:31 | 只看该作者
芜荑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列入木部乔木类,李时诊谓:"芜荑有大小两种,入药皆用大芜荑”。
别名:臭芜荑。
来源: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种子经加工而成。多为野生。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或小灌木,小枝淡黄褐色,初有柔毛,后脱落,具木栓质翅(似鬼箭羽)。叶互生、阔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两面有短硬毛,边缘有单锯齿或重锯齿,先端突尖。花先叶开放,5~6朵簇生。翅果特大,长2.5厘米左右,倒卵形,被有长毛;种子位于翅果中央,卵圆形,富油质。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北、北京等地。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当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
处方:山榆树子27.5kg、家榆树皮粉5kg、红土15kg、菊花末2.5kg。
制法:1、先将大果榆的果实揉去膜翅,取出种子,待用。2、取大果榆的种子27.5kg,置容器内,加入温水浸泡,待发酵后,兑入家榆树皮粉等辅料(如水不足可酌加适量温开水),混合均内,搅拌成糊状。取出,放席上摊平,厚约1.3厘米,切成7厘米的方块,晒干即得。(河北制法)。
性状鉴别:呈扁方形块状。表面棕黄色。质地松泡,断面粗糙,其中杂有多数纤维,可见扁圆形富油质的种子。有特异臭气,夹杂有奶酪腐败之气,味酸略膻。以方块形,完整无碎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酸、醣等。
功效与作用:杀虫消积。
炮制: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杀虫,消积。
主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南方地区烧烟。辟山岚障气。
临床应用:多用于小儿疳积、虫痛(蛔虫),但药力单薄,须配榧子肉、槟榔、川连、木香等以助杀虫、健胃、止痛,方如芜荑汤。
用量:3~9g。
处方举例:芜荑汤:芜荑6g,榧子肉7粒,槟榔9g,川连2.4g,木香4.5g,水煎服。
[发帖际遇]: 白薇子中秋节吃月饼不小心吃坏肚子,拉稀三日,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3:57 | 只看该作者
五加皮
五加皮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京津习用的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别名:香加皮、北五加皮、杠柳皮。
来源: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产地:河北、河南、江苏。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全体含白色乳汁。小枝对生、灰黄色,有光泽。叶对生,披针形或长圆形披针形,先端尖,含多数顶端簇生白色长毛的种子。
性状鉴别:根皮呈卷筒状或块片状,外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较粗糙,栓皮常呈鳞片状剥离。内表面淡白色,较平滑,有细纵纹。质较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浓烈的特殊香气(有散在大型油细胞),味苦而有刺激性。
以皮厚,片块整齐、内色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主要成分:南五加皮含挥发油,甲、乙种维生素;北五加皮含杠柳毒甙等,为强心甙。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补肝肾而强筋骨,可视为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一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强心剂,对心脏的作用于毒毛旋花甙相似。有毒性,应慎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能: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软弱,脚气,浮肿。
临床应用:1、治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功力偏于下半身,以祛湿为主。凡风湿腰痛、手足冷痛均可用,多配其它祛风湿药和补益药浸酒,即五加皮酒,有镇痛和强壮作用,不仅治风湿痛,而且对脚气病足膝萎弱、肾虚、小便遗溺等也有一定治疗价值。制五加皮酒最好用南五加皮,因北五加皮有毒性,过量饮用北五加皮酿制的酒,有时会引起中毒。广东酿制的五加皮酒药性较和缓,常以红毛五加皮配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续断、海桐皮、千年健等酿制。
2、治疗轻症水肿、小便不利,常与其它利尿药如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方如五皮饮。
3、治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萎弱、行迟。用五加皮15g,配牛膝、桑寄生、续断各7.5g研末,每服1.5g,开水送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口苦口渴者不宜用。
用量:6~15g。
处方举例: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五加皮12g、茯苓皮15g、大腹皮9g、生姜皮6g、陈皮6g,水煎服。
注:五加皮品种较为复杂。药材主要有三类:
1、为全国广大地区所用的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即正文所描述的北五加皮。
2、为五加科植物五加及其同属几种植物的根皮,药材名五加皮(南五加皮),主产于山西、浙江、湖北等地,性状与北五加皮相似,唯外表面栓皮,多不呈鳞片状剥落,气微弱,不香,味味苦涩。销于河南、山西、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衡阳)、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东北二省产销的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短梗五加的根皮,与南五加相同)。
3、为五加科植物粗叶藤五加(四川产)及红毛五加(云南产)的茎皮,药材名红毛五加皮。性状:呈细长筒状,长短不一,完整的长20~30厘米,厚约0.5毫米。外表面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毛。质脆,易折断。气味微弱。销于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并大量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4:19 | 只看该作者
五灵脂
五灵脂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商品有灵脂块,灵脂米两种。
别名:溏灵脂、灵脂。
来源:为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鼯鼠科、复齿鼯鼠及其同属动物的干燥粪便。鼯鼠野生于松柏林区的石山岩洞或陡壁石缝间。北京郊区有饲养者。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及云南、甘肃、陕西等地。
性状鉴别:灵脂块:系由饴糖样粪便、粪粒及尿液堆集凝结干燥成不规则的块状物。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显光泽。质坚硬,碎断面不平坦,与表面色泽相同,部分含有黄棕色纤维性粪粒。气腥臭,味苦。
灵脂米:呈长椭圆形颗粒状,两端钝圆,长0.5~1.5厘米,直径3~6毫米。表面褐色,绿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显麻点。体较轻松,易掰裂,断面灰黄色或黄绿色,纤维性。气微臭,味苦咸。习惯认为灵脂块品质较好,灵脂米较差。灵脂块以块状,黑褐色,饴糖样,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灵脂米以颗粒完整,表面绿褐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维生素A类物质、树脂等。
功效与作用:散瘀止痛。生用活血,炒用止血。临床观察止痛作用较好。
附: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疗效。对多种皮肤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醋炒或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散瘀,行血,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胃脘痛,肠疝痛等症。
临床应用:主治瘀血所致的痛证,妇科尤为多用。
1、治疗月经困难、经痛而属瘀血所致者,可配延胡索、益母草等,有散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2、用于产后恶露不下,小腹痛,配蒲黄,方如失笑散;或在此基础上再配川芎、当归、延胡索。
3、治疳积:前人认为五灵脂能去疳积痞块,常配胡黄连、干蟾蜍、使君子、砂仁和蔻仁等药,加强驱虫、健胃作用,方如灵脂丸。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五灵脂治疳积有效,可能是由于维生素A类物质的营养作用。
使用注意:1、五灵脂易伤胃,胃弱者慎用;2、过去认为五灵脂忌与人参、党参同用,但从临床实践经验看,一般不必禁忌。
用量:6~9g。
处方举例:灵脂丸(《证治准绳》):五灵脂、白蔻仁、砂仁、麦芽、莪术、青皮、使君子,橘红、干蟾蜍,各6g,研末,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10丸,米汤或开水送下。
注:1、关于五灵脂的来源《开宝本草》列于虫部,寒号虫项下。至《本草纲目》改入禽部,释名:独春、屎名五灵脂,李时珍说:“曷旦乃候时之鸟也,五台诸山甚多,其状如小鸡,四足有肉翅,夏月毛采五色。其屎恒集一处......。”近代日本动物图鉴将寒号虫列为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孤蝠科大蝙蝠与苑蝠或其它近缘动物。解放后据河北地区及北京近郊实地调查,证实五灵脂是鼯鼠的粪便。并非虫、鸟及蝙蝠类的粪便。
2、关于灵脂块的形成,过去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寒号虫千里觅食,返回巢穴排泄粪便,至冬日毛落不能飞出寻食,自食其粪便越冬,反复食泄多次,逐渐溶解成粘连状物质,即成灵脂块。现已知五灵脂是鼯鼠粪便,饲养鼯鼠的过程中,并未发现有冬日落毛和自食其粪便的情总,饲料多以侧柏叶为主,其粪便呈颗粒状,但较轻泡,无灵脂块的形成。
对灵脂进行水溶分析,录脂米只溶出微量黄色色素,使水染成微黄色,不溶物剥裂后在显微境下观察,呈裂片状纤维,其形状多数如大豆的果荚内皮层;灵脂块则溶出大量橙红或血红样色素,使水染成橙红或棕黄色。不溶物较少呈微细的粉尘状,很少有纤维性物质。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灵脂块的形成是和鼯鼠所食物有关,在秋季大量的植物果实及种子成熟,此时鼯鼠有食松柏及其它含脂肪较多的种仁,经消化后排出溏样粪便,和尿液混合粘连于一起,干后即为灵脂块。在无种仁可食的春夏季,则采食松柏及其它植物的枝叶,经消化后排出粪便则含大量纤维不能粘连,即灵脂米。是否确切尚待进一步研究。
3、四川、甘肃、青海等省部分地区,习用一种圆球形小粪粒,直径2~5毫米,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较粗糙,质较轻松,纤维性,俗称草灵脂,又名岩兔粪或岩兔屎。亦收集于山洞中,据知为兔形目鼠兔科鼠兔的干燥屎便。京津地区不用。
4、四川、甘肃等地方另有五灵脂,呈细长椭圆形,两端钝圆或平截,长2~5毫米,直径1~2.5毫米。表面黑灰色或灰色,泥状,有土性气;此外新疆有一种五灵脂,粪粒呈细长椭形,长3~6毫米,直径1~2.5毫米,多粘连凝结成块状。断面浅黄色,纤维性。
以上两种灵脂的来源尚待了解。
5、云南、广西、四川等地有种血灵脂,别名猴结,古名申红。据说是猿猴的经血或分娩时排出的血液遗于地上凝结而成,呈块状。棕色或黑棕色,投入水中有血红样颜色溶出。治经闭有效。其来源待查。
6、据古代本草记载及近代临床实践证明,五灵脂是一种行血,止痛的显效药,但其来源复杂,品质成分不一,其功能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探讨,研究其成分,肯定其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30 22:16 编辑

五月艾
别名:细艾,蚊艾。
植物名:艾。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荒野,野旁以及空旷的草地上均有生长,能耐旱。
分布:我国长江以难各省均很常见,广东各地皆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均有,以五月为佳。
自采地点:荒地、山岗。
性味:性温、味微苦、气芳香。
功能:祛风、消肿、辟蚊(作火把燃熏)。
主治、用量和用法:1、产后风:用干根1至2两,煎取水炖鸡,炖一小时服食,另干用全草4至5两,煎水抹身;2、虚肿风湿脚气:用法同上;3、烂肉:干全草适量煎水外洗。
验方:(治产后脚痛脚软方)五月艾4两、鸡骨香2两,生姜2两,清水适量,煎水洗脚部。
(方解)五月艾祛风活血,鸡骨香行气舒筋活络,生姜散寒,煎服外洗,有祛风行气之效。
(方歌)产后血虚足软疼,五月艾草显其能,鸡骨香和姜煎洗,祛风行气效如神。

五指柑
古籍名:牡荆《名医别录》。
别名:布荆叶(又名布凉)、蚊子叶。
植物名:黄荆。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生长于村庄旁或公路附近空旷地上。
分布:我国东南部和西南部均产之,广东各地皆有。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不拘时,夏季收成,初夏最好。
自采地点:小山岗。
性味:性平、味甘苦、气香。
功能:祛风、止痛、止水泻、杀蚊蝇。
主治、用量和用法:1、感冒风热:干叶5钱至1两,清水煎服;2、热疟;3、暑热:均用法同上;4、犬咬伤:生叶捣烂,加黄糖外敷。
验方:(治感冒发热方)五指柑叶5钱、路边菊花5钱、如意花头5钱、黄花母5钱、金展银盘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热服。
(方解)本方以五指柑叶、黄花母疏封解表;路边菊止头痛而治咳嗽;如意花头、金展银盘清热,合为治上焦封热之剂。
(方歌)感冒发热五指柑,路边菊合如意头,金盏银盘黄花母,热解封疏疾不留。
参考资料:《广东省卫生厅防疫局介绍)以布荆5份、茶麦一份、加水6份,煎一小时去渣,用以杀蚊蝇及农业害虫、蛀心虫有效。
《广东中医》(1960.8.第5节)用七叶蚊惊树(即五指柑)根,配猪骨粉治痫症14例,获得全愈12例,有效率92.8%。
五指柑煎水,可洗皮肤痕痒,民间用作熏蚊;浸水可杀孑虫;亦可作茶叶(取陈旧者)代用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7:31 | 只看该作者
五爪龙
别名:九龙根、五指毛桃、五指牛奶、五爪金龙、山槟榔。
植物名:粗叶五爪龙。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生长于山野荒林中,或水沟两岸。
分布:广东各地皆有。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平、味甘、气香。
功能:顺气止咳、除痰。
主治、用量和用法:1、苦伤:用根1~2两,清水煎服;2、劳伤咳血;3、肺燥咳;4、痰火核,均用法同上。
验方1:(治内伤咳、燥咳方)五爪龙、红菱根、牛大力、铁色金各5钱(加蜜枣猪瘦肉亦可),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内伤咳嗽,易见咯血,因瘀积、肺燥、气逆而成,宜清肺散瘀、理气主法治之。本方清肺凉血、散瘀,有红菱根、铁色金;顺气止咳有五爪龙、牛大力。全方药性和平,单纯肺燥而咳者,亦可用之。
(方歌)内伤燥咳五爪龙,牛大力破铁色金,红菱蜜枣猪瘦肉,煎汤频服见功深。
验方2:(治痰火核方)五爪龙1两、苦灯笼根5钱、风栗壳1两、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温服。
(方解)本方为苦凉泄热、化气、消坚之剂,如五爪龙、苦灯笼化气、消坚;风栗壳苦凉泄热。用治痰湿化火,积聚成核者有效。
(方歌)治痰火核五爪龙,风栗壳与苦灯笼,苦寒泄热兼散结,煎服数剂力为雄。
参考资料:《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防治劳倦经验方:五爪龙、千斤拔、黑老虎,每味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浸酒常服。
(方解)本方五爪龙化气,千斤拔强腰身,黑老虎祛风湿,舒筋活络,构成祛风湿、强腰肾、固筋骨、防治劳倦之剂。全方药性和平、不凉不燥,并可治疗跌打。
(方歌)过度掺劳五爪龙,千斤一拔去疲劳,黑虎用来舒筋络。防劳去倦此方苏。
《广东中医》(1961年第2期)广州中医院下乡医防队第二队,在罗定县平治公社用五爪龙汤治疗营养性水肿(虚性水肿),效果良好。一般3~9天症状消失。处方:五爪龙6钱、豆豉羌1钱,为成人一日量,水九碗煎至二碗(约煎四小时),早晚各服一碗,此汤必须文火煎服。

雾水葛
别名:啜脓羔。
植物名:雾水葛。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生长于空旷地上或稍隐蔽的灌木林下。
分布:广州近郊常见,此外,亚洲热带地区亦有。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郊外、湿地、沟边。
性味:性凉、味淡。
功能:解毒去湿、敷疮有强大吸脓之力。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风火牙痛:生用1至2两,清水煎服;2、疮疡:生用根叶捣烂外敷;3、白浊:生用1至1两半,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验方(治风火牙痛方):雾水葛2两、咸瘦肉适量,煲粥食。
        (方解)雾水葛能去湿解毒,既可作内治,又可外敷,溃疡有强大吸脓作用,故有”啜脓羔”之名。治风火牙痛,配咸瘦肉煎粥,为咸凉降火之法。民间有曾制售此粥以治牙痛者,效果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18:05 | 只看该作者
降香
降香为少常用中药。始载《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名降真香,列入木部香木类。过去均为进口,现市售商品,主要为国产的花榈木。
别名:降真香、紫降香。
来源:为豆科植物小乔木花榈的干燥根及心材。野生。
产地:主产于广西海南岛。此外,云南、四川、贵州、福建等地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商品均已削去外皮,断截成15~30厘米的段块。表面紫棕色或暗红紫色,有刀削痕和纵直细纹,多较光滑。质坚硬,体重。微有香气,点燃后较浓,烧后留有白灰,味微苦。以紫红,坚硬,香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理气镇痛、行瘀止血。实验证明降香能显著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
炮制:镑片或劈碎。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包,肝经。
功能:行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金疮出血,跌打损伤,疼痛,瘀血肿痛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跌打损伤。凡有瘀血停滞作痛,或体内、体外出血(不甚严重者),都可应用。常配乳香、没药、三七、自然铜等制成丸、散(研成极细末)内服或外敷,能止血生肌、镇痛。
2、用于理气化瘀止痛,功用大致与檀香相同,故可用子代替檀香治疗真心痛(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常配活血药同用,方如冠心二号方。据观察,本方治冠心病疗效较好,能减轻症状。
此外,降香配枳壳、橘红,能健胃醒脾,降气化痰。
使用注意:脉实便秘、阴虚火盛、血热妄行者均忌服。
用量:研末冲服2.4~3g;入煎剂用3~6g。
处方举例:冠心二号方(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降香15g,丹参30g,赤药15g,川芎15g,红花15g,作冲剂,每日一剂,分三次冲服,一疗程四周,可连续用三疗程。
注:1、过去进口的降香,为芸香科植物降真香树的心材。产自印度、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虽有分布,但未供药用,其性状与现用之花榈木相似,唯质较重,纹理致密、色紫而润,气香浓而味辛辣。
2、豆科植物紫檀树亦名花榈木,我国广东、云南南部有分布,其心材也可作降香药用。性状与花檀木近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20:43 | 只看该作者
蔷薇花
【中药概述】
蔷薇花为蔷薇科小灌木多花蔷薇的花朵。甘,凉。归胃、肝经。
清暑化浊,顺气和胃:适用于暑热口渴,还可用于不思饮食,呕吐,口疮口靡等症。
【用量用法】
本品12——25g,水煎服,或代茶饮。
【注】
蔷薇根鲜品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外涂患处。治烧伤烫伤。

西瓜皮
【中药概述】
西瓜翠衣为葫芦科草本植物西瓜的外层果皮。甘、淡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暑: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等症。善清暑热,解烦渴,且能利水,可配青蒿,荷叶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清络饮: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
【药理作用】
西瓜皮有利尿、降压作用。
【化学成分】
含蜡质、葡萄糖、灰分,氨基酸、苹果酸及番茄素、维生素C等。
【用量用法】
本品10——100g,水煎服,或入剂,或鲜品服用

细金不换
别名:小兰膏、细金、小金牛草、土元金。
植物名:小花远志。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矮小草本。生于荒坡旷野田边或草丛中,土质肥瘠均可生长。
分布:本省各地,及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平、味甘苦。
功能:止咳、祛瘀、散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伤症咳嗽;2、五劳七伤;3、跌打痛症;4、生蛇。以上四项俱可配伍用。
验方:1(治苦胸翳方)细金不换5钱、素兄花3钱、千打捶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苦伤积瘀常有胸翳、咳嗽等症状。本方细金不换重在散瘀,素兄花香化气,千打捶行气开胸。立方精简为治苦伤胸翳平稳之方。
(方歌)苦伤胸翳心生闷,素兄花细金不换,煎汤加同千打捶,瘀去新生体自胖。
2(治伤症咳嗽方)细金5钱、五爪龙根5钱、入地金牛根5钱、红菱根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因伤致咳,首至散瘀。本方细金、金牛、红菱皆具散瘀之功,而细金兼具止咳,金牛兼具化气,红菱兼具清肝止血之效。加以五爪龙顺气处痰,协红菱根以止咯血,合为清热、散瘀、化气、除痰之剂。
(方歌)内伤咳嗽肺不宁,细金爪龙配红菱,入地金牛根煎服,气顺瘀消咳自平。
3(治五劳七伤方)细金5钱、英不泊5钱、大金3钱、扁柏5钱、金钮头5钱、五爪龙根5钱、血见愁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广州民间草药医生,以劳伤苦伤而又咳嗽、咯血胸翳、潮热等症状出现时,称为五劳七伤,投以本方,每见疗效。其中细金、大金、金钮头、英不柏、扁柏、血见愁等;皆为散瘀要药,且大金、细金又有止咳之功;英不柏、血见愁、扁柏又有清热之效;加以五爪龙化气、除痰,协大细金而止咳嗽,合为行气活血、凉血、散瘀、清热之剂。用于内伤、咳嗽、咯血有效。
(方歌)五劳七伤大细金,见愁扁柏共哦吟,加入钮头英不柏,五爪同煎拒病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21:40 | 只看该作者
豨莶
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
别名:粘糊菜,绿签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豨莶和腺梗豨莶或少毛豨莶的全草。均为野生。
豨莶:一年生草本,茎高达一米,上部分分枝常呈复二歧状,密披短柔毛。叶对生,纸质,三角状卵形,边缘具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披柔毛,掌状三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多数于枝端排成具叶的圆锥花序,花梗长2~4厘米,密披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二层,背面密披顶端球状膨达的腺毛,雌花花冠舌状,两性花花冠管状。瘦果倒卵形,有四棱。
腺梗豨莶:与豨莶区别处:茎部多分枝,具纵棱,紫褐色,被柔毛和糙毛。叶对生,卵形,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叶柄之翼,边缘有尖头的粗齿,上部叶渐小成披针形,头状花序、花梗较长,密生腺毛。
少毛豨莶:茎较细弱,无腺毛,叶片卵形,边缘具规则锯齿。
产地:全国各地。
性状鉴别:茎直、略呈方形,扁方形或六棱柱状。直径0.3~1.5厘米,表面紫棕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及细顺纹;被有灰白色柔毛或少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叶片多破碎不全,灰绿色。茎顶或叶腋间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有点状的腺毛。气微味微苦。以枝嫩,叶多,色青绿,无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豨莶苦味甙、生物硷。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降血压。动物实验证实本品与臭梧桐组成的复方(豨桐丸)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抗炎作用。又前人说本品能益气明目。实际上只是燥血祛湿之品,并没有什么补性。
泡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去风湿,强筋骨。
主治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尤其腰膝冷痛,代表方为豨莶丸和豨桐丸。据临床观察,豨莶丸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急性发作合并呼吸道感染、呼吸气候粗、咳嗽、舌苔厚白、唇干有热者用之亦可。但较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之则收效不大。豨桐丸主治一般风湿引起的筋骨酸痛。此处,动物实验发现豨莶的浸液能降低血压。临床上近年来也已试用豨莶治高血压,对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者较适宜,可单用豨莶9~15g前汤代茶;或配夏枯草等制丸服食,方如豨莶丸,此方对肝阳上亢,有头痛、头晕、目眩、脚麻的高血压患者更合适。
用量:6~30g。
处方举例:1、豨莶丸(张咏方):豨莶叶和嫩枝经数次蒸晒后,微焙为末,炼蜜丸,每服9g早、晚用温开水或米汤送服(能饮酒者可用少量酒送)。
2、豨桐丸(成药):每日服2次,每次6~9g或按以下配方:豨莶草240g,臭梧桐50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9g用米汤(或温开水)送服。
3、豨夏丸:豨莶草90g,夏枯草90g,龙胆草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9g开水送服。
注:1、广东、广西有一同名草药豨莶草,为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秽草,落马衣),与该品及全国习用的豨莶草疗效不同,不得混用。
2、云南(昆明)以唇形科植物糙苏作豨莶草。以上二种,均与正文所述的豨草不同,应注意区别。
[发帖际遇]: 白薇子在酒肆与人拼酒,喝得烂醉如泥,惨不忍睹,纹银-3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22:56 | 只看该作者
细沙
别名:狮子滚球、盒仔草。
植物名:算盘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分枝灌木。生于山野间,或郊外路旁。
分布:我国东南部和中部。
入药部分:全株。
采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凉、味微苦。
功能:清热、消滞、止泻。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发热: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食滞肚痛:用法同上;3、牛出痧发热,配伍用。
验方1:(治癍痧发热方)细沙5钱、海金沙藤5钱、蛇泡簕5钱、金盏银盘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
(方解)本方细沙为凉血清癍毒之品;蛇泡簕泻火;金盏银盘清热;海金沙藤渗温利水,全方以清热解毒利水为主,配方精简,疗效亦高。
(方歌)癍痧发热势凶凶,细沙海金两沙攻,金盏银盘蛇泡簕,同歼大毒显奇功。
验方2:(治牛出痧发热方)细沙1斤、大沙1斤、海金沙藤1斤、苦地胆1斤、清水适量,煎服。
(方解)牛出痧发热亦是热毒病,方中细沙、大沙、苦地胆苦凉泄热,海金沙藤利水,使热毒从小便而出,对热毒为患之耕牛出痧发热,用之有效。
(方歌)耕牛发热毒出痧,细沙大沙海金沙,加入地胆同煎服,利水清热效堪夸。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验方交流汇编》内记载喉痰毒熏方:算盘子、龙眼树二层皮,将药煎水,放入米筒内,乘热张口合米筒上熏喉间,则痰自喉中流出,末尽再熏,甚者至三、四次。
《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内记载治疗儿童消化不良验方:葫芦茶、田鸡草、布渣叶、狮子滚球、每味各用4至5钱,清水煎服。有解积滞,去肝火作用。
(方解)儿童肝郁火盛,可渐致消化不良,形成积滞。本方以狮子滚球为主,消积滞、止肚痛;佐以布渣叶消滞清热,葫芦茶消滞杀虫;田鸡草清肝化气去积。构成清肝化气消滞杀虫之剂。其药味甘平,清凉而不削伐,最适宜于儿童服用。
(方歌)小小儿童食滞疴,消化不良奈若何,葫芦茶合田鸡草,狮子滚球布叶愈。
附:鹅不食,亦名细沙,于本品不同,详见请在本站搜索“鹅不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23:44 | 只看该作者
细辛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根细味辛故名。
别名:辽细辛。
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细辛Asarum b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cum(Maxim,)Kitag.和华细辛Asarum sieeboldii Miq.带根的干燥全草。以辽细辛为主。野生栽培。
植物形态:辽细辛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多数细根呈丛状,具有特异的辛香气味。基生叶2~3枚,叶柄长,通常无毛或稀有短毛,叶片心脏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花单一、紫红色,筒壶状,花被裂片三枚花开时向外反折。果实为假浆果。
华细辛:华细辛与前种极相似,但根茎较长,节间密,叶背秘生或散生较长的毛。
产地:辽细辛产吉林抚松、临江、辽宁、盖平、海城、丹东、黑龙江等地。华细辛产湖北、陕西、四川、量较小。
性状鉴别:辽细辛:根茎长约1~4厘米,节间长2~3毫米。花叶抽皱,叶灰绿色。根细长约10~15厘米,直径约1毫米,灰棕色,密生根茎上、稍拘挛,卷缩成团。气芳香味辛辣而麻舌。以根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者为佳。
华细辛:似辽细辛,但根茎较辽细辛长,约3~8厘米,节间仅1毫米,气味均较辽细辛弱,而麻木的烧灼感较强。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甲基顶香酚、左旋细辛素(C20H18O6)等。此外又含一种酚(C10H10O4)、优香芹酮(C10H14O)、中性结晶物(C10H9O3)。(注:化学数字在右下角)
功效与作用:散寒、祛痰、止痛,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2、抗菌。其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3、镇痛。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散风祛寒,通窍止痛,下气祛痰。
主治:风寒感冒、鼻塞头痛、风寒湿痹、气逆痰多喘咳,牙痛。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痰饮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清晰痰液的咳嗽)。有镇咳作用,常与干姜、五味子同用,前人的经验说:“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治疗痰饮咳嗽之良药”。但肺结核之咳嗽和其他干咳症,则不宜用。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尤其鼻塞多涕,咽部有涎(分泌物多)者用之更为合适。或防风、荆芥,或配桂枝、生姜等药,都可以强发汗解表效果。方如细辛汤。
3、用于治疗由风湿或流感引起的头痛、关节痛。
此外,传统经验常以作为热药的细辛,与寒药配伍治疗某些热症,这样一凉一热,互相配合,效果颇佳。例如配石膏治疗胃热引起的牙痛(牙周炎),配黄连治疗口舌生疮(口腔炎)。
在外用方面,据报道,用细辛敷脐部可治阿弗他性口炎,其法为以细辛9~15g,研细末,和水成糊剂,加少量甘油或蜂蜜调匀置纱布脐部,至少贴三天,疼痛将会迅速减轻,溃疡面结疤愈合。
使用注意:本品忌藜芦同服。
用量:1~3g细辛的性味辛烈,一般多用1.5~3g;平日气血两虚的人,有时只用1g即能收效,多则1.5g便可,不宜多用。
处方举例:细辛汤(《本事方):细辛1.5g,桂枝4.5g,制半夏6g,涪陵9g,桔梗3g,生姜6g,甘草3g,水煎服。
注:1、现辽宁凤城等地辽细辛栽培成功,根叶均较野生者粗大,但香味稍差。2、各地尚有多种土细辛,如江湖的杜衡(马辛),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的单叶细辛、双叶细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25:12 | 只看该作者
细叶黄花母
别名:啜脓羔、白背黄花稔。
植物名:黄花稔。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多枝亚灌木。旷地、丘陵地和山坡均有生长。
分布:广布于热带地,广州近郊普遍分布。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田基、山岗、低湿地。
性味:性凉、味甘淡。
主治、用量和用法:1、脓疮:用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成脓自溃,已溃者排脓去毒。脓尽者不用,未成脓者不用;2、小儿疝气:全株干用3至5钱,净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细叶蛇总管
别名:蛇草。
植物名:杯苋。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草本,生于旷野草丛中。
分布:广布于热带地区,我国西南部及东南部,但广州近郊不常见。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竹丛。
性味:性微凉、味微苦。
功能:解毒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皮肤痕痒痛:生干可用,煎水洗患处;2、皮肤生蛇:用法同上;3、蛇头缠指:生用适量,加糖捣烂,外敷患处。
(方歌)解毒止痛蛇总管,皮肤生蛇痕痒痛,蛇头缠指苦难堪,捣烂和糖敷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2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30 22:28 编辑

洗叶万年青
别名:西边兰、水兰。
植物名:吉祥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常绿草本。生于阴湿地区或林下,亦有栽培。
分布:华东、广东和西南各省。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春、夏、秋季。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苦。
功能:润肺、止咳、除痰。
主治、用量和用法:1、内伤咳血,配伍用;2、声嘶:干用5钱至1两,煲蜜枣服。
验方(治内伤咳血方):细叶万年青1两、大金不换5钱、红丝线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细叶万年青于插瓶供赏玩的粤万年青不同,切勿误用。本品性味苦凉,专于润肺,配以散瘀之大金、小金及清燥止血之红丝线,用治咳血有效。
         (方歌)内伤咳血有验方,细叶万年青可当,配入大小金不换,红丝止血保平安。

仙人对振作
别名:蛇退梦想、入地蜈蚣、三枝标。
植物名:三羽新月蕨。
生长环境:生长于山地树林下或水沟溪边稍荫蔽湿地。
分布:我国南部和热带亚洲各地。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春、夏、秋季。
自采地点:大山石岩边。
性味:性平、味微苦。
功能: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毒蛇咬伤:干用1至2两,煎水冲酒服;2、痈疮、疥疮,配伍用;3、皮肤痕痒生蛇,配伍用。
验方:(治皮肤生蛇方):仙人对坐草、七星剑、六耳苓、毛射香、入地金牛根,各5钱,为末开滚水,片糖适量调搽患处。
(方解)仙人对坐草、七星剑解毒疗疥疮;六耳苓、毛麝香祛风止痒;入地金牛行气活血、解毒。合为皮肤病之祛风、清热、解毒剂,治疗皮肤疥疮、丘疹甚验。
(方歌)皮肤生蛇痒不停,仙人对坐六耳苓,七星毛麝金牛强,为末加糖敷即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28:46 | 只看该作者
夏枯草
夏枯草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夏枯头。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花序。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全株密披白色细毛,茎方形,直立或斜上分枝或不分枝,表面暗红色或褐色。根茎匍匐,下生多数细根。叶对生,菱状狭卵形,全缘或有锯齿,两面均被疏毛。轮伞花序顶生,集成穗状,花序基部有叶状总苞一对,苞片宽肾形,背面与边缘有长硬毛。缘部呈紫色;每苞片内含花三朵;花唇形,紫色或白色。小坚果三棱状长圆形,褐色,有光泽。此草夏末全株枯萎,故有夏枯草之称。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又野生,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以南京地区产品穗长柄短,棕红色,质量最佳。
性状鉴别:花序呈穗状,略扁,由数十朵枯萎的小花组成,多为淡紫色,长2~6厘米,直径8~15毫米。苞片黄褐色对生于花轴上。每苞片内有小花三朵,花冠已脱落,内有小坚果,体轻,气无,味淡。
以花序长,棕红色,不带柄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水溶性无机盐,其中68%为氯化钾,又含夏枯草甙,水解后产生熊果酸。
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明显。有效成分为无机盐及熊果酸。
2、抗菌。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3、降压:动物实验注射夏枯草煎剂的总无机盐,引起家兔血压下降。临床观察夏枯草对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血压和减轻伴随症状。
4、抗肿瘤:初步试验证实能抑制动物某些移植肿瘤(如小白鼠子宫颈癌)生长。
炮制:生用。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清热散结。
主治:瘰疬,肝火目痛,高血压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热(尤其清肝热)、散结(治疗淋巴结炎等。)
1、用于治疗瘰疬(主要为颈部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和瘿瘤(例如单纯性甲状腺肿),为常用要药。用单味夏枯草30g,或配何首乌9g,或配玄参30g,生牡蛎6g,水煎服。对淋巴结核,宜制膏常服(夏枯草30g,或配何首乌9g,或配玄参30g,生牡蛎6g,水煎服。对淋巴结核,宜制膏常服(夏枯草4g,何首乌1kg熬膏,早晚各服一匙)。
2、用于治疗肝火引起的眼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用夏枯草15g,配菊花15g,蒲公英30g,水煎服。
如有眼痛而又常流冷泪者,可用夏枯草、香附各30g研末,早晚各服3g。
用于治疗肝虚引起的眼珠疼痛,夜间尤剧者,须配当归、白芍、甘草、玄参等,方如夏枯草散。
3、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有头痛、耳鸣、眼花、烦热汗出、性情急躁、失眠等,可单用夏枯草30g,或配决明子30g,水煎服,取其有降压作用。兼治高血压眼病。
此外,夏枯草配木蝴蝶还可治疗慢性咽喉炎、舌炎;夏季常用夏枯草泡茶喝,可祛暑散热,又小儿夏季常患疮疖(暑疖)者,可用夏枯草、生地、瘦猪肉煎汤服。
使用注意:1、夏枯草久服对胃有刺激,长期服,用时宜酌加党参、白术。
2、近年来,在治疗肿瘤的中药方剂中,常加入夏枯草一味,尤其在治疗甲状腺肿瘤和纵隔肿瘤时,夏枯草为主要药物之一,但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用量:15~30g。
处方举例:夏枯草散(张氏医通》):夏枯草15g,当归12g,白芍9g,炙甘草3g,玄参9g,水煎服。
注:全国大部分地区习惯用夏枯草的干燥花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以全草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0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30 22:30:01 | 只看该作者
仙茅
仙茅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仙毛。
来源:为仙茅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野生活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江南各地多有分布。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0厘米,直径0.4~1厘米。表面棕褐色,显粗糙,皱缩不平,并散生不甚明显的小圆点状皮孔及须根残痕。质坚硬,条长者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褐色,呈角质状(因经过蒸煮淀粉糊化),放大镜下观察,显颗粒状呈半透明体。气微,味微辛苦。嚼之产生粘液。
以根茎粗长均匀,表面棕褐色,内碴淡褐色,角质坚实为佳。
主要成分:含树脂、鞣质等,有效成分未详。
药理作用:温补肾阳,强壮筋骨。
性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肾阳,强筋骨,散寒湿。
主治:阳痿精冷,腰膝冷痛,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炎,遗精、小便失禁,心腹冷气等症。
临床应用:治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以及风寒湿痹,适应证基本上与淫羊藿同,但毒性之猛烈则超过之。近年来较多用于配淫羊藿治疗高血压病,方如二仙汤(本仙茅本身几乎无降压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由于辛温有毒,不宜当作补药长服。凡阴虚火盛,或有热证、鼻衄者不宜服。中毒症状为舌肿胀,可用大黄、元明粉水煎服,或用三黄汤解之。
用量:3~9g。
处方举例:二仙汤:仙茅12g,仙灵脾12g,当归9g,巴戟天9g,黄柏9g,知母9g,水煎服。
注:本品来源说法尚不一致,有些书籍列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25 14:25 , Processed in 0.484822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