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查看: 24959|回复: 4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8-2 21:12 编辑

内容来自互联网,侵删
索引

A类:2-4    B类:5-46    C类:46-72    D类:73-110    E类:111-113    F类:114-126    G类:127-155    H类:156-194    J类:195-216    K类:217-221    L类:222-246    M类:247-266    N类:267-273    P类:274-278   Q类:279-









评分

参与人数 2铜钱 +5 谷物 +5 纹银 +7 小鱼干 +10 收起 理由
林慕辕 + 5 + 5 + 2
轩辕 + 5 + 10 记得补充索引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沙发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7 13:1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17:17 编辑

阿胶
阿胶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产山东省阿县故名阿胶。
别名:驴皮胶。
来源:为脊椎动物门奇蹄目马科动物驴的皮,经加工煎熬,使胶原水解后,再浓缩而成的固体胶块。
产地:主产于山东济南、浙江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其他各地多有生产。
采收加工:驴皮全年均可收集,熬胶时多避开暑湿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生产季节。先将干燥的驴皮放容器中,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二次,至驴皮软化,取出刮去驴毛,或用蛋白酶脱去驴毛,剁成小块,再用清水洗泡,使之白净,然后放沸水锅中稍煮片刻,待驴皮显卷缩时捞出,放入熬胶锅中,注入清水浸没驴皮,进行熬炼,共约36小时。在熬炼12小时后,即开始抽取胶汁,并随时添水继续熬炼和抽取胶汁,至胶原提净为止。抽出的胶汁用细筛过滤,滤液中加入适量白矾粉,搅拌后,静置沉淀数小时,而后取上层清液,放锅中加热浓缩,在出胶前约半小时,再加入豆油1.5kg以减少粘性,至用铲挑起放纸上不渗纸或只在铲上下垂掉落2~3片后,即粘结于铲上不再下垂为度,即可收胶。将炼好之胶取出,放于衬有铅铁皮并在铅铁皮上涂有豆油的木槽中,使其冷却凝固。凝固后取出,按照要求,切成16块,32块0.5kg的长方块。剩余的边角切成1厘米左右的胶丁,阴凉干燥即成。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长方块状或骰状。16块胶,长约8.5厘米,宽约3.7厘米,厚1.5厘米。32块胶,厚约0.7厘米。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对光透视稍透明。质坚脆,易碎,断面与表面色泽一致。气微腥,味微甜。
功效与作用: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现已证实其作用为:
1、补血。对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有一定帮助。其原理可能为通过氨基酸等物质的营养作用,改善全身功能(包括造血功能)。
2、止血。可能通过改善钙平衡,使血清钙略增而起作用,但仅用于出血轻症,重症无用。
3、升压。动物试验阿胶溶液注入能升高血压,对抗创伤性休克。
此外,动物实验还观察到阿胶有预防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
炮制:捣碎生用或蛤粉炒至疏松鼓泡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肺、肝、肾经。
功能:滋阴养血,补肺润燥,止血安胎。
主治:虚劳赢瘦、肺痈吐脓、吐血、衄血、便血、经血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阴虚心烦、失眠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阴虚出血,油漆肺结核咯血,兼有燥咳虚热者最合适。常配生地、沙参、麦冬、茜根炭、藕节等以滋阴凉血和止血。对病情较轻,只有痰中带血、干咳燥咳者,则配牛蒡子清热,杏仁、马兜铃止咳便可,方如部肺阿胶汤。
治疗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阿胶是常用药,常用阿胶、艾叶配四物汤作为基本方,随证配伍,有一定效果。
治便血、血痢,则用阿胶配川连。
2、用于血虚心烦(神经衰弱),有失眠,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状。阿胶有强壮作用,常用川连、黄芩等加强清热镇静作用,方如黄连阿胶汤。
3、用于肺燥咳嗽。阿胶能清肺润燥,对急性气管炎,表现干咳无痰,咽喉干燥者尤为合适,常配杏仁、枇杷叶、马兜铃等。
4、用于痉厥抽搐。其原理可能由于阿胶能增加血清钙浓度,有助于降低神经肌肉过高的兴奋性而抽搐。常配龟板、牡蛎、鸡子黄、生地等。
此外,阿胶珠对治疗阴虚型慢性肾炎患者的腰部酸痛、尿蛋白,也有一定帮助,可随证加入治疗方剂内。
使用注意:1、阿胶用蛤粉炒成阿胶珠后粘性减少,止血效果更好,可治虚劳咯血(肺结核咯血)和血痢。
2、阿胶腻滞不易消化,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胸腹痞满者,服后易致呕吐和泄泻,故不宜服。
用量:3~15g,如入煎剂,去渣后溶化冲服较好。
处方举例:1、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阿胶9g(溶化)、马兜铃6g、牛蒡子6g、杏仁6g、甘草3g、糯米9g,水煎服。
2、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阿胶15g(溶化)、艾叶15g、当归12g、熟地15g、白芍9g、川芎9g、炙甘草3g,水煎服。
3、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6g、阿胶15g(溶化)、黄芩6g,水煎,放温后入鸡蛋黄2个、搅匀,一日分三次温服。
注:据《本草纲目》记载,阿胶原为牛皮制作,后世乃用驴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板凳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7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17:17 编辑

艾叶
艾叶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
别名:艾蒿、蕲艾、香艾。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又产。以安徽、山东、湖南、湖北产量大。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质硬,基部木质化,外披灰白色软毛,茎中部以上分枝。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枯萎,单叶,不规则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背面灰绿色,密披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片有时全缘,无柄,披针形。花序总序排列,顶生或多数的头状花序集合而成。瘦果长圆形。
性状鉴别:艾叶:多为皱缩破碎或少带短茎的叶片,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密布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断面有白绒毛,气清香味苦。
艾绒:系将艾叶捣碎成绒团状,灰绿色,质柔软而韧,用行捻之似棉絮。
艾条:系去净叶片之艾茎,圆柱形有纵沟,密布灰白色绒毛,有明显的互生叶痕,质坚韧,断面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水芹烯、侧柏醇、杜松油萜。
药理作用:温经而止血,散寒除湿镇痛。现证实其原理为:
1、止血。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较显著。
2、抗真菌。艾叶煎剂对皮肤癣菌有微弱的对抗作用。艾熏法对多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抗菌作用。
3、健胃。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但大量反会引起恶心、呕吐。
炮制:艾叶:生用或炒炭。艾条:切咀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脾、肾经。
功能:散寒温,理气血,暖子宫,止血。
主治:腹中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带下。
临床应用:常用于妇产科止血安胎。
1、治胎动不安,有下腹痛和阴道流血(先兆流产),常配阿胶止血,四物汤(去川芎)调和血脉,再加桑寄生、黄芩、续断等加强安胎作用,方入胶艾四物汤加减。
2、治虚寒出血,尤其妇科崩漏、月经过多。艾叶炭作为辅助药,与血余炭、陈棕炭、侧柏叶等同用,再随证配补益药和收涩药。
3、治寒证腹痛,例如妇女经痛而见证属寒者,可用艾叶、香附辅助四物汤温经止痛(寒甚可加干姜、肉桂)。
4、治湿疹癣癞等皮肤病,内痈艾叶祛寒湿,常配蝉蜕、蒺藜、防风、黄芪等水煎服;外用则以艾叶30g、雄黄0.6g,硫磺0.6g,制成艾卷炙患部,或煎水熏洗,效果较好。
5、艾绒可作为温炙的材料用。
附:共叶和肉桂比较:1、两者都能治寒证腹痛(有时同用),但艾叶以祛寒逐湿见长,主治寒湿腹痛,阴虚而有伏热者也用,而肉桂温中助阳,主治虚寒腹痛,四肢冰凉,表现阳虚者则适宜,阴虚阳亦不足者亦用;2、艾叶能止血、调经、安胎,而肉桂能行血不能止血,能动胎不能安胎。
用量:3~15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胶艾四物汤加减:阿胶12g(溶化)、艾叶6g、当归9g、白芍4.5g、熟地12g、桑寄生18g、川断9g、菟丝子12g、白术12g、黄芪12g,水煎服。
注:家艾的原植物主要为艾,特点:叶片大而肥厚,清香味浓、艾绒多,质量好。野艾的原植物则有阿及艾,野艾,锡业艾等。特点是叶片小,瘦长而薄,清香味淡、艾绒少,质量较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地板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7 13:3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1 编辑

安息香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
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落叶乔木安息香树之树干受损伤后渗出的树脂。多为进口。
产地:主产于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地,国内广西有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小块片状,外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稍显粗糙。常温条件下,质略坚而松脆,易断碎。断面微有光泽,并嵌有乳白色树脂层,加热则软化。气芳香,味淡。以外色橙黄,内碴有乳白色夹层,气香浓,质纯净者为佳。
主要成分:我国出产的安息香含总香脂酸(全为苯甲酸)25%~31%。苏门答腊安息香主含树脂肪,商品之干燥醇浸出物含总香脂酸约26%~35%,其中大部分为桂皮酸。泰国安息香(商品)含总香酸酸约39%,其中绝大部分为苯甲酸。
功效与作用:芳香开窍,有兴奋中枢作用,并能行气血和祛痰。
炮制:研细粉,生用。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心、脾经。
功能:开窍,辟恶,散风,行血。
主治:中风昏厥,产后血晕,心腹诸痛。
临床应用:用于中枢兴奋,其作用大致与麝香、苏合香相同,且常同用。三香比较,三者都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中风不省人事,但麝香兼有消肿祛痈作用,可治疗痈疽和跌打损伤,苏合香则以治中风痰厥为特长;安息香则兼能活气血,治心腹疼痛。
用量:1.5~3g,入丸散剂。
处方举例:安息香丸:安息香、沉香、丁香、木香、茴香各9g、砂仁、香附、甘草各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g,紫苏汤松下,治小儿寒气腹痛屈脚而啼。
注:除上述商品外,过去尚进口一种压结成大块的安息香,外表黑褐色或灰褐色,并夹杂有白色斑块,香气较淡品质较次。另外还有一种水安息香,呈褐色液体样,用椭圆形小木罐包装,每罐重约30g,新中国成立后,已先后停止进口。广西地区发现有安息香树分布,并已试行生产。所产之安息香品质、形色、气味与上面所述完全相同。
阿魏
阿魏,别名:熏渠、魏去疾、哈昔泥、五彩魏、臭阿魏,为伞形科草本植物阿魏及同属植物渗出的油脂。苦、辛,温。归脾、胃经。
消积散块:用于腹中痞块,妇女血积瘀痛,食积停滞,疟疾,痢疾等。可单用,或配伍消食行气药同用。
【药物形态】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脂膏状者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  
【功效与作用】1.有刺激性祛痰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能延长血凝时间。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树脂、树胶、伞花内酯、阿魏酸。
【用量用法】5——15g,入丸、散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7 13:3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17:18 编辑

巴豆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江子,肥鼠子。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树的成熟干燥果实。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宜宾、长宁、兴文、万县、合川等地,福建、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亦有产。
形状鉴别:蒴果呈卵圆形或钝角三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1.5厘米,果壳淡黄绿色或灰黄色,微粗糙,有6~8条纵像线形沟纹。外壳坚脆,常从沟纹处开裂,三瓣或四瓣,每瓣内有种子一枚(种子习称巴米)。种子呈略扁椭圆形,形似蓖麻子,而少花纹,种皮棕黄色,一端有种脐种阜,另一端有合点,两者之间有一条隆起的种脊。种皮薄而坚脆,剖开种皮可见黄白色种仁,胚乳两片肥厚富油性。中央有菲薄子叶两片。气无味辛辣。有大毒。以颗粒饱满,种仁色白,不泛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蛋白质。蛋白质中含巴豆素等。
功效与作用:泻下。有较强促进肠的蠕动。
炮制:多制霜用。
性味:辛辣,热。
归经:胃、大肠经。
功能:峻下寒积,逐水消肿。
主治:胃肠寒积停滞,脘腹胀痛,痰多水肿等症。外用治恶疮疥癣。
注:巴豆有大毒,多去油制霜用,名巴豆霜。其制法有三:1、取巴豆仁碾轧成细泥状,用能吸油的纸多层包裹,放铁板上,底下加热,使油受热扩散渗透干纸上,反复换纸数次至油质大部分消失,所余之渣碾细过罗,即成巴豆霜。
2、北京制法,压缩去油,至含油率15%作用、碾细过罗即成。
3、天津制法,先测定巴豆仁含油量,加入适量淀粉,同轧,使其含油率为25%。
禁忌:本品有毒,凡非寒实急症,不可轻用。孕妇及虚弱患者均禁用。本品畏牵牛子。
用量:0.15~0.45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7 13:4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17:16 编辑

巴戟天
巴戟天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巴戟、鸡肠风(广东、广西)。
来源:为茜草科多年生常绿草质藤本植物巴戟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此外福建、江西亦有少量生产。
性状鉴别:巴戟天呈主扁圆知形,弯曲不直,皮部间断膨大或收缩,呈连珠状。长度不一,膨大处直径约1~2厘米。表面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纵皱及少数横皱。收缩处皮部多脱落露出木质心。质坚硬,皮部易削落,断面兰紫色木质心绳索状甚坚韧,淡黄褐色或灰紫色。气无,味甜微涩。以条大,肉质肥厚,木质心细小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维生素闻c、糖类、树脂。
药理作用:温肾助阳,强筋骨,逐寒温。
炮制:甘草水煮片刻,去掉木质心,切段晒干。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肾经。
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阳痿,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腰膝酸痛。脚气等症。
临床使用:与淫羊藿相似,但作用较缓。虽可用于治疗肾阳亏损而致的阳萎、腰痛等证,但实际上其强筋骨、逐寒湿之力更好,适宜于治寒湿困于下焦、腰膝诸症。
1、治肾阳虚寒而致的小便失禁、小便频数,取其有温肾作用,但需配肉苁蓉、补骨脂、核桃肉、覆盆子、芡实、茯苓、黄精等。
2、治腰膝风湿疼痛、腰气水肿,或肌肉萎缩无力,病程迁延日久而又有肾虚表现者,常配牛膝、续断、杜仲、山茱萸肉,方如巴戟去痹汤。此方试用于治进行性肌萎缩,从补肾健脾入手,也收到一定效果。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者不宜用。
用量:9~12g。
处方举例:巴戟去痹汤:巴戟9g,杜仲3g,牛膝9g,寄生15g,山萸肉9g,淮山药12g,水煎服。
注:福建、江西以同属植物羊角藤的根代戟使用,并运销省外。巴戟天根呈圆柱形,无显著的膨大及收缩,不呈连珠状,本质心粗而皮部肉甚薄。表面灰黄色,纵皱较浅。质坚硬,断面木质心灰黄色、皮部浅兰紫色或淡褐色。气无,味淡。效作如何尚待临床验证。
四川省以防已科木防已属植物防已的根作巴戟使用;又重庆地区以木通科植物白木通的根作巴戟使用,习称土巴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7 13:5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3 编辑

白背木耳
别名:单叶蔓荆、蔓荆子叶、白背五指柑。
植物名:单叶蔓荆。
生长环境:本品为伏地或倾斜的小灌木。沿海地区较潮湿土壤上或栽培。
分布:我国沿海各省,也产于云南。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夏采叶,秋采子。
自采地点:家种。
功能:祛风行气、散瘀止痛、消疮肿。
性味:性湿、味甘微苦、气香无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跌打肿痛:用叶1~两捣烂,加酒适量,炖1小时服。或将鲜叶适量,捣烂加酒煮热外敷。
验方:(治跌打肿痛方)白背木耳叶、血见愁、入地金牛根、千大锤、大还魂、小还魂,每药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方中白背木耳叶去瘀止痛,血见愁、大还魂、小还魂散瘀止血,千大锤祛瘀行气,入地金牛根活血止痛。合为散瘀止痛、行气、活血之剂。对于跌打伤肿痛有效。
(方歌)跌打白背木耳叶,血见愁合金牛根,大小还魂千打锤,散瘀止痛血复生。
霸王花
别名:七里剑花、天尺花、韦陀花、量天尺花。
植物名:量天尺。
生长环境:本品是多年生扳援植物,扳援于墙上或树上、庭园中,亦闻有栽培。耐旱力强,过于潮湿则易于腐烂。
分布:原产巴西,广州附近村落中常见。
入药部分:花。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寒、味甘。
功能:清肺热、止咳嗽。
主治、用量和用法:1、肺燥咳;2、咳血;3、痄腮;4、痰火核,以上干用本品5钱至1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约三至四小时服食。
参考资料:《临床实用中药》功效:1、清热润肺,治痰热肺燥咳嗽,可和猪肉煲食。2、治心气痛,煲猪肉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15:04 | 只看该作者
白豆蔻
白豆蔻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果部上品,《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类,均系指草豆蔻。白豆蔻之名始终见《开宝本草》,前者商品称草豆蔻,后者为习用得豆蔻。
别名:原豆蔻、紫豆蔻、豆蔻、豆叩。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近成熟干燥果实,均为栽培。
产地:出产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等地。
性状鉴别:果实类圆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顶端有突起的花柱基,下端带有果柄或果柄脱落后凹入的痕迹。直径约为1.2~1.7厘米。表面单黄白色,光滑或略显隆起线(维管束)多条,花柱基及果柄痕的周围,均具密集的棕色毛茸。果皮脆,木质,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球,习称“蔻球”。蔻球分三瓣,有白色隔膜分隔,每瓣有种子7~10粒,习称“蔻米”或“蔻仁”,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粉质。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以个大完整,壳薄,种仁饱满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d-龙脑,d-樟脑等。
药理作用:健尾止吐;祛寒止泻,有收敛作用。
炮制:豆蔻:去壳取仁,捣碎。小白蔻:带壳捣碎用。
性味:辛,热。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行气温中,散寒燥湿,开胃消食,解酒毒。
主治:寒湿气滞,胸闷不畅,脘腹胀满,呕吐呃逆,消化不良。
临床应用:1、治胃寒痛呕吐,唇舌淡白,口泛清涎,食欲不振(相当于某些类型急性胃炎,溃疡病),可用豆蔻6g,配吴茱萸、延胡索、高良姜、香附各6g。水煎服,有散寒、止痛、止呕作用。
2、治虚寒久泻(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用煨草寇,煨诃子等,方如草豆蔻汤。
用量:3~6g,入丸散剂服较好。
处方举例:草豆蔻汤:煨豆蔻3g,煨木香3g,煨诃子2.4g,条芩9g,火炭母9g,水煎服。
注:1、小豆蔻,三角蔻、印度小白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豆蔻及其变种的干燥近成熟蒴果。均为栽培。主产于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果实为长卵形,两端尖,具三棱形,长径1~1.5厘米,短径约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黄棕色。质坚韧,不易开裂,味芳香而辛辣,无樟脑味。过去曾哟进口,现已少见。
2、豆蔻,是进口商品,过去香港商人为了追求利润,分成加大贡蔻、拣蔻、顶紫蔻、十开蔻等。现由产地原货直接进口,统称白豆蔻。其个大完整,种仁饱满者称紫莞;个小色暗有时带棕色,外皮抽皱,种仁瘪瘦者称小白蔻或枫蔻。
3、豆蔻脱落或剥下的果壳,习称豆蔻皮。其干燥花序称豆蔻花,少数为穗状膜质的碎片,亦供药用。效用同蔻仁而力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19:33 | 只看该作者
白附子
白附子为较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别名:禹白附、鸡心白附(上海)、独角莲。
来源: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禹白附)搓去外皮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河南禹县、长葛。此外,陕西、山西、四川、湖北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茎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似小芋头)。长2~4厘米,直径约1~2厘米,去净外皮者表面淡黄白色,略平滑,周身有小凸点(须根痕),表成较规律的环形圈。顶端有圆形下凹的茎痕。未去净外皮者,表面粗糙灰棕或灰黄色。多显抽皱,顶端常带有棕色茎基残留或鳞状叶。质坚实。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味淡、麻辣刺舌。有小毒,不宜尝试。
以个大均匀、肥壮坚实、色白粉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块茎含B~固甾醇、不活性肌醇、B一固甾醇~D~葡萄糖甙。关白附含次乌头硷、关附甲、乙、丙、丁、戍素等六种生物硷。
功效与作用:祛风痰、燥寒湿。其作用可能为镇静、镇痛。
炮制:制用。(制法与南星同)
性味:辛、甘、大温。
归经:入胃经。
功能:祛风痰,镇痉。
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偏正头痛,破伤风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中风痰壅,治脑血管意外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常配僵蚕和全蝎,方如牵正散。
2、用于痰厥头痛(头痛而有风痰或寒痰、湿痰表现者),冶偏头痛和感冒所致的头能,常配白芷、天麻、胆南星、首乌、当归、生姜等水煎服。
3、外用治汗斑,以白附子末适量,加雄黄少许,用姜汁和调,擦患部,一日数次,擦后晒大阳,促进色素恢复。
附:附子有黑白之分。黑附子(乌附)即平日所称附子,味辛,性大热,专逐中下焦寒湿。而白附子味辛性湿,长于逐上焦寒湿,去风痰而止头痛,其性远不及黑附子之刚猛。
用量:3~9g。
处方举例:牵正散(杨氏藏方):制白附6g,僵蚕4.5g,全蝎3g,水煎服。
注:东北另产一种关白附,为毛莨科黄花乌头的块根,东北、华东地区习用。本口形似小草乌,含乌头碱,有大毒。按科属及成分应归纳在草乌一类之中,不宜混同禹白附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1:24 | 只看该作者
白果
白果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日华本草》,原名银杏。
别名:银杏。
来源:为银杏科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的带内种皮干燥成熟种子。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西、四川、山东、河南、湖北、辽宁等地。
性状鉴别:种子呈椭圆形或倒卵圆形,两端稍尖。长约1.5~2.5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外壳乳白色或污黄色,木质,坚硬平滑,边缘有隆起的棱脊。内含种仁一枚,种仁扁椭圆形,淡黄色,一端包有棕色膜衣,另一端包有银灰色和深棕色交错的膜衣,干燥后往往脱落。质坚硬。断面粉质。气微,味淡微苦。
以颗粒大而均匀,乳白色,内种仁淡黄色,不霉者坏者为佳。
主要成分:白果肉含银杏醇、银杏酸、氢化白果亚酸、钾盐和糖,灰分含钙、磷、锰、铁。
功效与作用:温肺益气、镇咳止喘、抗利尿。又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动物试验能抑制豚鼠结核病,有效成分为氢化白果酸。
炮制:生用捣碎。
性味:甘、苦、涩、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敛肺气,定咳喘,涩精止带。
主治:久咳气喘,遗精带浊,小便频数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肺虚咳喘,治慢性喘息性气管炎尤为适用,常配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菀等,方如定喘汤。又治湿热带下,配莲子肉、乌贼骨,或配芡实等,方如易黄汤。
使用注意:1、白果有小毒,不可过服,也不可长服,尤其小儿,多服易致中毒,如出现惊厥、发热、不安、呕吐等症状时,宜洗胃,给予镇静剂。
2、生白果降痰消毒较好,熟白果定喘和敛小便较好。
用量:6~15g,生白果用量宜少些(因易致腹胀气闷),熟白果用量可稍大些。
处方举例:1、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白果肉12g(去壳打碎炒黄),麻黄3g,款冬花9g,姜半夏3g,桑白皮9g,苏子9g,黄芩6g,杏仁6g,甘草4.5g,水煎,分二次服用。
附:银杏叶,为银杏树的干燥叶,有效成分为属于黄酮甙元的银杏亭、槲皮素、茨菲醇、异鼠李亭。药理作用为:1、降低血清胆固醇,有一定作用,有效成分为银杏亭。2、扩张冠状动脉。
近年来,银杏叶用于治疗冠心病,对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有一定效果。其所含的槲皮素、茨菲醇、异鼠李亭等三种黄酮甙元(称银杏甙元),对改善心绞痛也有一定的作用。用量:银杏叶每日4.5~9g,单用或配川芎、红花,方如银川红片(银杏叶9g、川芎、红花各15,为一日量,制成糖衣片,分三次口服)。
[发帖际遇]: 白薇子中秋节吃月饼不小心吃坏肚子,拉稀三日,纹银-3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4 编辑

白鹤藤
别名:白背丝绸。
植物名:白鹤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缠绕草质藤本。在平原地区的灌木丛或河岸边,水沟边生长。
分布:广东南部至越南有分布。
入药部分:全株。
采期:全年。
自采地点:郊外荒地。
性味:性微凉,味淡。
功能:去湿消肿。
主治、用量和用法:1、水肿:生用擂烂取汁,加糯米粉和糖煎作饼(不用油盐)食;2、百子痰,配伍用(见白石笋条);3、生竹,配伍用;4、湿热肚痛痢疾;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
验方:(治小儿生竹方)干白鹤藤5钱、寮刁竹2钱、干蚌花2钱、黄皮根3钱、清水三碗,煎成大半碗,分三次服。
(方解)本方用白鹤藤利水去湿,寮刁竹健脾去湿,蚌花除痰去湿,为治疗生竹经验药,全方药性平和,不寒不燥,为治小儿生竹有效之剂。
(方歌)小儿生竹白鹤藤,刁竹蚌花黄皮根,清泉三碗成碗半,健脾去湿法最珍。
白桂木
别名:狗果树。
植物名:桂木。
生长环境:本品为乔木。广州附近常栽培于村庄附近,作为风景树或果树。
分布:广东各地。
入药部分:果。
采集期:全年采根、秋采果。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酸、无毒。
功能:清热开胃、助消化、润肠。
主治、用量和用法:1、热咳、咳血:用干果5钱至1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2、喉痛:用干果5钱至1两,清水煎服。
附录:(根)治热咳、咯血、大肠结热:用干根5钱至1两半,清水煎服。
参考资料:《中国药学大辞典》本品用作敛气止血、治吐血、衄血、金疮出血。
按:桂木原称“桂木”,要店俱售其果实入药,又可制凉果,桂目有红白两种,以白桂目为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3:16 | 只看该作者
白花丹
别名:假茉莉、白雪花《广州植物志》。
植物名:白花丹。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亚灌木,我国南部山野间常见,靠近石灰岩山比较多见。
分布:广布于全球热带地,广州为栽培种。
入药部分:根(内服用)、叶(外用)。
采集期:全年采根、叶。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根,性凉、味苦。叶,有毒性。
功能:消肿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根)1、内伤咳血: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2、气痛: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3、眼起红筋:用干根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
(叶)跌打瘀肿:用鲜叶加白饭和酒少许擂烂,外敷患处。此药刺激性强,不能久敷,否则发泡。约15~30分钟即除去。或用鲜叶1两,加鸡蛋一个(去黄),捣烂外敷患处。
验方:(治苦伤方)干白花丹根1两、牛大力1两、千斤拔1两、龙船花根1两、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白花丹通利血脉,龙船花根开郁行气,牛大力、千斤拔补肝肾。综合成方,有恢复精神与消除疲劳的作用,故能治疗由上述原因而致之苦伤疾患。
(方歌)白花丹治苦劳伤,血脉通流神复强,龙船花头牛大力,千斤一拔起昂扬。
禁忌:孕妇忌服。
参考资料:《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小梅卫生所介绍跌打瘀血肿痛,旧患积瘀疼痛验方:生白花丹叶1两,鸡蛋一个(去黄),先将白花丹叶擂烂,和鸡蛋白搅匀,煮成药饼,贴于患处,至觉痛时除去,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4:36 | 只看该作者
白花苦灯笼
别名:鬼灯笼、岗灯笼、苦灯笼、鬼点火、坟头青。
植物名:鬼灯笼。
生长环境:本品为小灌木。多野生于丘陵上或旷野间,广州近郊各处可见。
分布:广东各地均有,中国南部亦有分布。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不拘时。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凉,味微苦。
功能:清热,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发热,配伍用;2、苦伤咳: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3、咽痛: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4、胃痛:干根1两5钱,青壳鸭蛋1只,清水三碗半,煎至蛋熟去壳,再煎成一碗服,连蛋食;5、伤寒夹色,配伍用;6、夹板疠:干根2至3两,加鸡肉2至4两,清水煎服;7、疝气:配伍用。
验方1:(治疝气方)苦灯笼根1两、痕芋头花仁3钱、猪小肚(膀胱)1个,清水五碗,煎成1碗服。
(方解)本方苦灯笼根平肝清膀胱热;痕芋头花仁化气止痛;用猪小肚取其与膀胱同类相从,以补不足。构成补证化气、泻有余之剂。
(方歌)膀胱湿热疝成因,清肝解热灯笼根,痕芋花仁猪小肚,通阳利尿法堪珍。
验方2:(治伤寒夹色方)苦灯笼根5钱、干苦地胆5钱、鸭脚树皮5钱、丁癸草3钱、鬼羽箭5钱、山芝麻3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苦灯笼根、苦地胆、山芝麻清热,鸭脚树皮、丁癸草、鬼羽箭解表,合为辛苦寒凉之剂,以清里热为主、解毒为辅,治寒邪清里化热有效。
(方歌)夹色因由病入房,白花灯笼地胆当,鸭脚树皮芝麻合,丁癸羽箭组成方。
验方3:(治痰火疠方)灯笼根1两、水老鼠簕根5钱、簕茨菇5钱、猪瘦肉适量、清水三碗半,煎成一碗服。
(方解)痰火疠多由痰火肝郁而成,发于足处。方中灯笼根、簕茨菇清肝化气解郁;老鼠簕除痰散结,用治痰火疠有效。
(方歌)肝阳郁结疠连生,鼠簕灯笼两用根,加入簕茨菇煎服,郁鲜痰除效堪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5:37 | 只看该作者
白花蟛蜞草
古籍名:鳢肠《唐本草》。
植物名:鳢肠。
别名:旱莲草、墨斗草、白花蟛蜞菊、白花蟛蜞、黑墨草、墨汁旱莲草、鳢肠草、莲蓬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草本,平原地区极为常见,喜生于湿地上、田基、路旁或休闲的田中。
分布:产于全球的温带地,广东中部和北部、东部到处皆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有产,夏秋为宜。
自采地点:荒地。
性味:性凉、味平淡。
功能:清肝肺热、明目养阴、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肺燥吐血:干用5钱至一两,煎水服;2、小儿疳积发热,配伍用;3、香港脚:生用适量,捣烂敷患处;4、脚边虫子蛀食痕痒:用法同上。
验方1:(治肺燥咳方)旱莲草1两、猪瘦肉2两、蜜枣4个、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旱莲草清肝润肺,蜜枣甘以润燥、佐以猪瘦肉煎汤,更为滋润可口,治燥咳甚效。
(方歌)肺金燥咳有验方,旱莲草煲煮肉汤,蜜枣四枚须加入,润燥滋金肺自安。
验方2:(治小儿疳积)旱莲草5钱、独脚金2钱、清水三碗,煎成半碗服。
(方解)疳积为病,小儿最多,大抵由于饥饱失宜,多食生冷肥滞之品、以致损伤脾胃而成。方中旱莲草平肝;独脚金理脾开胃而消谷食,脾胃健运,疳积自消。
(方歌)小儿疳积不用愁,白花蟛蜞荒野求,独脚金来同煎服,健脾开胃乐悠悠。
验方3:(治热眼方)旱莲草1两、黄豆5钱、或猪瘦肉2两、清水四碗,煎成两碗,作汤服。
(方解)旱莲草清热养阴、黄豆性凉清肺,加入猪瘦肉营养之品,对治热眼痛有效。
(方歌)肝经热郁视不明,旱莲草合黄豆成,或入瘦肉同煎服,清肝解热眼复明。
验方4:(治吐血不止方)生旱莲草8两,取汁加热,加蜜糖2两冲服。
(方歌)吐血不止心勿忙,旱莲草汁炖蜜糖,平肝润肺胃不逆,血自为经气自藏。
参考资料:《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内载治小便下血方:旱莲草、车前草、取汁每日空心温服一杯。
治新吐血验方:鲜旱莲草4两,擂烂,冲童便饮,家生柏子共擂烂同煎服尤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6:14 | 只看该作者
白花蛇舌草
【中药概述】
白花蛇舌草,又名:蛇总管,茜草科草本,属祛风解毒药。
【白花蛇舌草_白花蛇舌草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甲猛草、二叶葎、了哥痢、千打锤、羊须草、蛇舌黄、蛇草、茜草。
生长环境:生于低洼田基等湿地,其叶如蛇舌,开白花、花谢后,结成小球,其嫩者无球,亦可以药用。此种药植物有十多种不同的形态,入药只采用一种矮脚而叶较大、油一些的,其高脚而叶较细窄的未有采用。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南方各省。
采集期:夏,秋。
入药部分:全株、连根。
性味:性寒、味微酸。
功能:能清血热、消风散气、解毒退肿、止痛。
主治:肺热、肠热、大肠积热、喉痛、疮肿、蛇疮。据民间传说,并能治疗各种癌症(未有临床经验)、一切肠痛、阑尾炎(即盲肠炎)有特效果,用量2至4两。
参考资料:按《中国药物植物志》第七册348图,以及《广州植物志》502页记载:治阑尾炎(即盲肠炎)及一切肠病有效。
《药检工作通讯》502页记载:1、治肠及阑尾炎有特效;2、外科生瓜(即患流注)、生蛇(即疔疮也称蛇头疔)、蛇咬伤均有效。
《潮安县民间草药》记载,效能:清热、退肿、止痛。入脾肺经,主治肠热、喉痛、肠痛、大热积热、疮肿、蛇咬。
福建省《同安药材》第一集65页记载:此药近年来有用以治各种癌症,用全株鲜草12两或干草4两,配以白鲜矛根4两或干2两,红糖2两,用八碗水煎成一碗,一天服一次,入服后有反应呕吐现象可暂停三天再服。(按南洋等地华侨亦有采取此方治癌,多用鲜草。)
近年来亦有采用半枝莲一两、白花蛇舌草2两,用5磅水、慢火煎成一磅作茶喝,一天喝多次,长期喝,用以治癌症。
亦有采取上列福建《同安药材》处方、加铁树叶一两,八月扎一两,以治癌症。
按癌症有多种,症状非常复杂,世界医学上认为极其棘手的恶症,至今还是未有把握防治、或根治,关于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用以治癌,只是民间采用,疗效并不显著,大约鼻咽癌、肠癌,初期症可以抑制作用;如属后期症则难以见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6:49 | 只看该作者
白芨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
别名:白及。李时珍说: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来源: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野生。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此外浙江、河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福建、江西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茎扁圆形。有2~3个分叉,略似掌状,长1.5~4.5厘米,厚0.5~1.5厘米,分叉扁圆锥形。表面黄白色,有细密纵皱纹,上面有微凸起的茎痕,周围有较紧密的环纹2~3圈。和点状细根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断裂残基,周围有稀疏环纹1~2圈,分叉上亦有稀疏环节纹1~3圈,环纹呈棕色或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样,黄白色半透明,并有散在的细椎管束小店。气无,味微苦。嚼之产生粘液。
以根茎个大坚实,色白明亮,光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白芨胶(为粘胶质)和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1、止血,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据初步观察,其原理为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白芨末的止血效果迅速确实,优于紫珠草、大小蓟等。
2、抗菌,体外试验对大型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3、抗真菌,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化瘀止血,补肺生肌。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外敷痈肿,烫伤,皮肤燥裂。
临床应用:1、治肺、胃出血,白芨较常用。配枇杷叶、阿胶珠等治肺出血。例如白芨枇杷丸即为治疗肺痨咯血的有名方剂,凡阴虚有热的咳嗽咯血均可用。治胃溃疡出血,常配乌贼骨,或配陈棕炭、当归炭、阿胶、白芍等,方如溃疡出血汤。
2、外用止血。以白芨纱布或用粉剂覆盖创面,不仅对皮肤损伤的止血有效,且在手术时对肝、肾静脉出血的止血也可靠,止血效能较明胶海绵或淀粉海绵更好。单纯外伤出血,可用白芨末配五倍子末撒敷患处。
3、治肺结核。历代医家用白芨治疗肺痨的不乏其人,有的还称誉白芨有“补肺”作用,但实际上,白芨在肺结核病的治疗上主要仍在合并有咯血时用。现代应用白芨治疗浸润型肺结核或空洞型肺结核虽不少,但多配其他药用,有的配雷米封(效果比单用白芨或单用雷米封好),有的配大蒜粥(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按中医传统经验,则多配其他滋阴益气药,如龟板、牡蛎、山甲、阿胶、党参、黄芪等,这样的配伍起到滋养、强壮、补充钙质和抑菌的作用,对促进结核病变消散或纤维化、钙化有一定作用,这也许就是所谓“补肺”的原理所在,但白芨究竟在其中能起到多大作用,这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治支气管扩张,有咳嗽和痰常带血者,可以单用(白芨粉每次3g,每日3次),但最好配百合、麦冬、阿胶、三七等养阴药和止血药同用。
外用方面,白芨还可以治疮疡(与皂角共研细末,水调敷,或以蜂蜜调敷),治肛裂(以白芨和石膏粉治成软膏局部涂敷),治皮肤皲裂(白芨粉用麻油调匀外擦),都有一定效果。
使用注意:习惯上本品忌与乌头、附子配伍。
用量:粉剂3~9g,入煎剂6~18g,大剂可用至27~30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1、白芨枇杷丸:白芨30g,枇杷叶(去毛蜜炙)15g,藕节15g,阿胶珠(蛤粉炒)15g,共为细末,以生地浓煎取汁泛丸,每次3g含化,治咳嗽咳血、肺损阴虚。
2、溃疡出血汤:白芨12g,白芍9g,陈棕炭9g,当归炭9g,阿胶9g(溶化),党参9g,黄芪12g,水煎服。
注:白芨有抗结核菌的作用,配合雷米封治疗肺结核效果较好。配乌贼骨可治疗消化系统溃疡出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7:24 | 只看该作者
白芥子
白芥子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名“芥”,列为上品,《唐本草》注“子入药用”。《开宝本草》另列白芥一项,白芥子附于其下。商品有白芥子、黄芥子两种,习惯以白芥子为主,华东地区习销黄芥子。
别名:辣菜子,芥末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芥、黄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浙江、湖北等地,其它各省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1、白芥子:呈小球型,直径1~2.5毫米。表面淡黄白色,略平滑,种皮薄脆,易压碎。破开后种仁乳白色,含油质。气味,味辛辣。
2、黄芥子: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体形略小于白芥子,余与白芥子同。
以粒大、饱满、均匀,色黄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经酶水解后释出挥发性白芥子油。又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硷等。芥子含芥子甙、芥子碱等。
功效与作用:利气豁痰、消肿止痛,其作用为:
1、祛痰。属恶心性祛痰药,白芥子油对胃粘膜有轻度刺激,产生轻度恶心感,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祛痰。
2、对局部皮肤与刺激作用。温敷后能引起局部发红、充血、灼热,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疼痛,并有助于消炎。
炮制:炒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祛痰、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寒痰凝结不化,阴疽,痰核等症。醋调外敷可治肿毒痹痛。
临床应用:为温化寒痰常用药。
1、用于寒痰滞于胁下,表现为咳嗽而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可见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渗出性胸膜炎等,常配苏子、萝卜子,方如三子养亲汤。如属渗出性胸膜炎、痰饮积聚于胸胁较重,则需配大戟、甘遂加强利水作用,方如控涎丹。
2、用于筋骨疼痛,外用治风湿关节痛,神经痛等,研末醋调局部外敷,但如敷处出现刺痛感时,即应停止外敷,以免因刺激太甚而致皮肤发泡和造成溃疡。如为治跌打损伤疼痛,可与龙眼叶共捣烂调黄糖外敷。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凡阴虚火热,或有痔疮便血者不宜用。
2、本品不宜久煎,前人已认识到本品“煎汤不可大熟,熟则力减”。现代科学证实了沸水能抑制芥子酶的作用,从而使白芥子甙不能释出有效成分。
3、药量不宜过重,否则易致腹泻(因白芥子与水接触后,能释出硫化氢,刺激肠管而促进蠕动)。
白芥子与苏子、萝卜子比较,三者能化痰理气定喘,但白芥子偏于温肺气,萝卜子偏于散肺气,紫苏子偏于降肺气。
用量:3~6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白芥子、紫苏子、萝卜子,各3g(微炒),打碎后水煎服。
注:黄芥子多供饮食业作调味品芥末面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2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5 编辑

白簕根
别名:鸡柱簕、风党簕。
植物名:白簕花。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灌木。生于山地灌木丛中,或树状的边缘。
分布:广州和广东各地均有出产,我国除北部外,都有分布,此外亚洲热带地区亦有。
采集期:全年。
入药部分:根。
自己采地点:郊外。
性味:性平、味苦、气微香。
功能:化气、除痰、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内伤咯血:干根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2、气痛:用法同上;另跌打肿痛,配伍用。
附录:(叶)治撞红,苏痨:用生叶两,捣烂服汁,加米酒敦炖一小时服。
(方歌)咳血内伤白簕根,瘦肉同煲效堪珍,若遇苏痨撞红症,酒炖簕叶建功勋。
白揽根
白榄根(橄榄科)
别名:橄榄。
生长环境:本品为常绿乔木。多栽种于村庄附近土地或空地上,能耐干旱。
分布:我国南部地区,广东省各地均有种植,云南有野生的。此外亚洲地区亦有分布。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秋、冬采果。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除痰湿、行气、解郁。
主治、用量和用法:1、伤风咳,配伍用;2、喉痛:用干根5钱至1两,清水煎服;3、胃痛: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4、脚气:用干根2两、猪脚筋适量,清水煎服。
验方(治伤风咳方):白榄根1两、东风桔5钱、芒果核5钱、木槵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热服。
        (方解)本方白榄根除痰,东风桔止咳化气,芒果核、木槵根疏风消滞。合为止咳除痰疏风消滞之剂,清伤风食滞有效。
        (方歌)伤风咳嗽喉咙痒,白榄木槵两用蔃,芒果核与东风桔,疏风止咳消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6 编辑

白麻头
植物名:苎麻。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喜生于稍隐蔽的地方,多为栽培,也有野生的。山区栽培较广,村庄屋舍旁,多有星散种植。
分布:原产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江西、湖南最多。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郊区荒地。
性味:性味、味淡。
功能:解毒、敷疮疡,未有溃者穿,已穿者有啜脓之效。
主治、用量和用法:1、红肿恶毒大疮:生用去皮,捣烂敷患处;2、蛇头缠指;3、恙虫病疮:用法同上。
(方歌)白麻头治大恶疮,缠指蛇头不用惊,恙虫病疮无须怕,捣烂敷之体自安。
附录:(叶)治小儿鹅口:用鲜叶和米水蒸热后,将叶蘸该米水洗伤口。
参考资料:植物学称白麻头的为苎麻,草药医生都称麻骨头为黄麻烦,宜区别之,麻骨头根茎如通草,为治麻疹药,用于内服,白麻头根结实,茎为肉质,有胶质,用于外敷。
白蔹【中药概述】
白蔹为葡萄科藤本植物白蔹的块根。苦、微寒。归心、胃经。
1.清热解毒,消痈敛疮:用于热毒痈肿、或溃久不敛,清热解毒、消结肿、止疼痛的作用。治发背初起,可单用,或配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如(鸡峰普济方<白蔹散>)、(证治准绳<白蔹散>)。
2.烫伤:用于水、火烫伤,腹股沟疝痛,有理气散结与止痛作用。单用研末调油外敷。
【药效鉴别】
白蔹犹有生肌止痛作用。
【药理作用】
本品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氏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粘液质、淀粉等成分。
【用量用法】
本品9——26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本品反乌头(半蒌贝蔹及攻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6 编辑

白毛将
别名:白鸽草、分阳草。
植物名:土丁桂。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喜生于干燥坡上,空旷地或路边的草丛中。
分布:广布于全球的热带地,广东以南部、中部和海南较多,广州近郊旷野亦常见。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凉、味淡。
功用:清湿热。
主治、用量和用法:1、红白痢症: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湿热毒痛:用法如前。
验方:(治痢症方)白毛将1两、五指柑3钱、武夷茶4钱、羊蹄草6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白毛将、羊蹄草清大肠热,武夷茶消腻滞,五指柑疏风热,对肠胃有热,复感于风邪二症见下痢、腹痛、发热而恶风者,本方有表里兼治作用。
(方歌)急性痢疾苦难堪,白毛将与五指柑,武夷合羊蹄草,清热解毒病难侵。
白毛鸡矢藤
别名:鸡屎藤、鸡香藤。
植物名:毛鸡屎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藤状灌木。村旁或灌木丛中常缠绕于他树上。
分布:我国除东北、西北外均产之。
入药部分:茎、叶。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郊野。
性味:性微凉、味甘、有鸡时臭气。
功能:清肝热、化气消积滞,去大肠湿热。
主治、用量和用法:1、湿滞肚痛:用干茎叶1~2两,清水煎服;2、疳积:用生叶2量,擂烂取汁,和米磨成浆,煮为甜糊食;3、眼红热痛:用干茎叶1~2两,清水煎服。
附录:(根)治内伤咳嗽咯血:干用1~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6 17:33 , Processed in 0.484828 second(s), 6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