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04 编辑

茺蔚子
由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成熟果实风干后而成。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功能。炒后有活血调经之效。
别名:益母草子、坤草子、小胡麻(湖北、山东、上海等地)。
来源:为益母草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小坚果呈三棱形,一端稍宽,似平截状,他端尖窄而钝尖,长约2~3毫米,宽约1.5毫米。表面灰棕色,具深色斑点,无光泽。果皮薄,破开,内仁白色,显油性。气无,味苦。以颗粒饱满,洁净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三种生物硷,名茺蔚硷 I、II、III,又含茺蔚子油(主成分为油酸)和维生素A类物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微寒。
功效与作用:功用与益母草基本相同,但在破瘀之中兼有一定收敛作用。在行血的同时又兼有一定补益作用,适宜治月经过多或血崩不止,常与止血药如血余炭、当归炭同用。此外,又能除风热、去翳膜、明目(可能与所含维生素A类物质有关)。
用量:9~15g。
处方举例:代表为茺蔚子丸《审视瑶函》:茺蔚子、泽泻各4.5g,川连、杞子、枳壳、青葙子、生地各30g,煅石决明、麦冬、细辛、车前子各60g,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后米汤水送下,治患传染病后体虚眼花目暗和有翳膜。
注意:茺蔚子不宜多服,过量易中毒。有报道谓服茺蔚子粉70g左右,能引起中毒症状,全身无力,酸麻疼痛,甚或出汗虚脱,要服赤豆、绿豆、甘草汤解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35 编辑

臭草
别名:香草。
植物名:芸香。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多分枝的草本或亚灌木,为栽培的药用植物,常见于屋前屋后空地或盆栽。
分布: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区,我国南北均有栽培。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微苦、有香气。
功能:清凉、散毒、凉血。
主治、用量和用法:1、衄血:用鲜叶搓成团,塞鼻孔;2、疮疖:鲜叶适量,加黄糖捣烂,外敷患处;3、牙痛:鲜用5钱、鸡蛋一只,冰糖适量,清水煎服。
验方:(治血热方)臭草、绿豆、片糖,各适量,清水煎服,或煮粥食。
(方解)民间最喜用本方治血热,并作清凉饮料,遇有皮肤热毒、疮疖、热性闭经等,服之多效。臭草有异香,功能凉血;绿豆解毒;片糖甘润解毒。煎水煮粥食,可口有益,诚为上品。令人谓有降血压作用。
(方歌)皮肤生疮血热多,臭草绿豆煲片糖,芳香解毒兼凉血,暑热疮疡服之好。
参考资料:《广州市中医验方第一集》市二人民医院治蛀牙痛验方:臭草4钱、生竹捲心一百条、鸡蛋一只、黄糖适量,煎服。

穿破石
别名:牵牛入石。
植物名:畏芝。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扳援状灌木,山地或树林中常见扳援其他树木上,在山沟、小溪的岩石丛肿也有生长。
分布:广东中部和南部,北部都有生长。此外热带亚洲、澳洲、东非洲亦有。
入药部分:根部。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微凉、味淡。
功能:祛风、活血散瘀、舒筋活络、去湿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1、苦上肺痨,配伍用;2、湿火腰痛: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3、酒湿脚痛:干根2两、花生仁1两,清水煎服;4、四肢酸痛:干根2两,加鸡脚煎服;5、跌打,配伍用。
验方:(治跌打积瘀肿痛方)穿破石1两、千大锤5钱、入地金牛根5钱、五爪龙5钱、韩信草5钱、血见愁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凡跌扑伤,易患积瘀、肿痛。本方以穿破石通络,千大锤祛风行气,五爪龙活血消肿,入地金牛止痛,韩信草去瘀生新。络通,瘀去;肿消,痛止,其病自除。
(方歌)跌打破石可无忧,千大锤与入地牛,五爪龙与韩信草,散瘀还加血见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2:47 | 只看该作者
臭屎茉莉
别名:大髻婆。
植物名:臭茉莉。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分枝灌木,在村庄旁荒地,旷地上生长,或为栽培。
分布:我国各地都有栽培。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有产,秋收为宜。
自采地点:荒地。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驱风、活血、壮筋骨。
主治、用量和用法:1、脚气、配伍用;2、手脚无力软痛,配伍用;3、风湿麻痒痛:用干根2至4两,清水煎服,或加鸡肉,猪脚等同煎。
验方1:(治湿脚气方)臭屎茉莉根2两、豆豉羌1两,或加鸡脚,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以臭茉莉活血壮筋骨为主,豆豉羌功治湿脚气,配鸡脚以从其类。凡脚肿者于湿者,服之有效。
(方歌)臭茉莉根豆豉羌,祛风胜湿脚气良,鸡脚加来同煎服,消肿舒筋力更强。
验方2:(治风湿软无力痹痛方)臭屎茉莉根1两,千斤拔1两,丢了棒根5钱、过江龙5钱、半枫荷5钱、清水4碗,煎成一碗服。或加鸡脚,猪脚筋等同煎服。
(方解)方中千斤拔活血行气益肝肾,丢了棒根、半枫荷祛风去湿、壮骨强筋,过江龙通血脉,臭屎茉莉功走下焦。合为补肝肾之剂。肝肾两虚而致之风湿脚软,用之有效。
验方3:(治脚气方)臭屎茉莉头4至6两、胡椒30粒、红枣适量,用水4至6碗,煎成一碗,不拘时服。
(方解)臭屎茉莉善祛风活血,长于理脚,加以胡椒温中治寒冷积,红枣旺血,合为扶正驱邪之剂。
(方歌)脚气由来因寒湿,臭屎茉莉求之得,加入胡椒可散寒,红枣旺血服渐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4:06 | 只看该作者
川椒
【中药概述】
川椒(又名:蜀椒)为芸香科灌木植物青椒的成熟果皮。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
1.温中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如<大健中汤>(外台秘要<蜀椒丸>)。
2.杀虫止痛: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或吐蛔等,如<乌梅丸>。
3.除湿止痒:用于皮肤湿疹瘙痒,有杀虫止痒之效。常与苦参,地肤子,明矾等煎水洗。
【药效鉴别】
川椒长于温中止痛,且兼能杀虫,可用治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或吐蛔等证。
【临证应用】
1.治虫蛀牙痛和一般牙痛。将花椒15g、泡酒50g内约10~15天。用棉球蘸药酒塞蛀孔内;
2.川椒(去目)10g,面粉适量。为丸烧令热,于牙痛处咬之。
【药理作用】
小剂量能增强肠蠕动,大量则能抑制蠕动。对多种致病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对局部有麻醉止痛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佛手柑内酯,花椒烯,苯甲酸等。
【用量用法】
2——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不宜。多服心烦,久食乏气。
【附】
椒目(为蜀椒之种仁)。辛,温;有小毒。专利水消肿,下气平喘。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息等症。可配防己,葶苈子,大黄等药,如(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4:38 | 只看该作者
川楝子
川楝子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楝实”,不分川楝、苦楝。《图经本草》始称楝实,以蜀产者为佳。现商品有川楝子与苦楝子两种,药用以川楝子为主。
别名:金铃子、川楝实。
来源:为楝科植物落叶乔木川楝树的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
性状鉴别:果实圆球形或椭圆球形,直径1.7~2.5厘米。表面黄棕色,有光泽,微有皱缩,具深色小点。果实一端有一圆形凹陷,为果柄脱落的痕迹,另一端有一棕色点状的花柱基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黄至暗黄色,略虚软。果核或呈卵圆形,木质坚硬,表面有6~8条纵棱,内有黑色棕色长圆形的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长圆形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苦。
以个大饱满,色黄,肉厚而虚软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
功效与作用:1、行气止痛。2、驱虫,体外试验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但临川应用驱虫功效不及川楝皮。3、抗真菌。体外试验队铁锈色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又川楝子的醇浸液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较强的抑制作用(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则较差)。
炮制:串碎,生用。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入心、肝、小肠、膀胱经。
功能:清肝火,除湿热,止痛,杀虫。
主治:热症脘腹胁肋诸疼,疝气及虫积等症,熬膏外敷治秃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各种热性腹痛的常用药。镇痛效果比较确实可靠。
1、用于治疗肝气郁滞、肝胆火盛所致的腹痛、胁痛。其痛为胀痛、闷痛性质,时发时止,并伴有情绪焦躁、睡觉不佳、食欲差、舌红绛、脉弦数。多见于慢性肝炎,尤其肝区疼痛,自觉痛处有热者更适用。此时,川楝子有疏泄肝热而解郁止痛的作用,常配延胡索等分同用,即金铃子散,或在疏肝和胃方剂内加入一味川楝子。对于解肝郁胁痛的作用,川楝子比青皮好。
2、用于治疗疝痛。因换睾丸鞘膜积液、附睾炎、小肠疝气等引起的局部疼痛,牵引至脐腹者,常配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方如导气汤。
3、用于治疗虫积腹痛。主要取其镇痛作用,但杀虫效力不大,要配其他驱虫药如槟榔、雷丸等。
4、用于治疗头癣。以川楝子单味烤黄研末,与等量猪油拌成油膏外擦患处。川楝子有松动头发和抑制癣菌的作用,故有一定近期疗效。
使用注意:川楝子能致便溏,肠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用量:4.5~12g分量不宜过大。
处方举例:1、金铃子散(《圣惠方》):金铃子(川楝子)、延胡索各60g,研末,每服6g,温开水送服。
2、导气汤:川楝子9g、小茴香4.5g、吴茱萸4.5g、木香3g(后下),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5:14 | 只看该作者
川穹
【中药概述】
川芎,别名:山鞠穷、芎?、香果、胡?、马衔芎?、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1.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的月经不调如月经后期限、痛经、经闭,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故前人称“血中气药”。常与当归相须为用,以增强活血、行瘀、止痛之效,如<血府逐瘀汤>。
2.祛风止痛:用于感受风邪(感冒)引起的头痛、身痛及风湿痹痛等,如(<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羌活胜湿汤)。
【药物形态】
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自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药效鉴别】 本品为重要的活血止痛药。“走而不守”。活血而兼能行气开郁,为“血中气药”。“能通周身血脉”,“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活血止痛而能祛散外风,尤长于止头痛。川芎炒去油,生用痹痛攻。
【临证应用】
1.偏头痛:用川芎,白芷,炙远志各50g、冰片7g,共研末,用纱布包少许药末塞鼻,右侧头痛塞左鼻,左侧头痛塞右鼻。
【应用与配伍】
1.用于血瘀气滞的痛证。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常配当归、桃仁、香附等同用。若血瘀经闭、痛经,配赤芍、桃仁等,如血府逐瘀汤;若寒凝血瘀者,配桂心、当归等,如《妇人良方》温经汤;若产后恶露不行,瘀滞腹痛,配当归、桃仁等,如生化汤。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者,常配柴胡、白芍、香附等,如柴胡疏肝饮;若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常配丹参、桂枝、檀香等。近代以川芎及川芎为主的复方治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此外,伤科之跌扑损伤,外科之疮疡痈肿,亦可用之。治跌扑损伤,瘀血肿痛,常配三七、乳香、没药等同用,以活血消肿止痛;治痈疡脓己成而正虚难溃者,配黄芪、当归、皂角刺,以托毒透脓,如《外科正宗》透脓散。
2.用于头痛,风湿痹痛。本品丰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脘、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治风湿痹证,肢体疼痛麻木,本品能“旁通络脉”祛风活血止痛。常配独活、桂枝、防风等祛风湿通络药同用。近代临床还以川芎注射液静滴,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川芎嚎静滴治脑外伤综合症;以川芎配荜茇制成颅痛中治三叉神经痛及血管性头痛、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等病症。
【药理作用】
1.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对心脏的作用川芎提取物川芎嗪对离体豚鼠心脏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但对心率影响不大。在缺氧前和缺氧时,川芎嗪对离体豚鼠心脏的作用是使心肌收缩性减弱、舒张功能下降、心率减慢。对整体动物川芎嗪有强心作用。
(2)对血管及血压的作用川芎嗪以不同的给药途径(静注、静滴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多种动物(猫、兔和大鼠)给予不同的剂量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3)对冠脉流量的影响川芎及川芎嗪对离休大鼠或豚鼠心脏均具有显著的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4)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川芎嗪腹腔注射和川芎哚灌胃,均可延长小鼠在低压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并可对抗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缺氧。
(5)对脑循环及脑缺血的影响川芎嗪4mg/Kg静注可扩张大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川芎可对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免颈动脉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下降和脑血管外周阻力升高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病变,对脑血管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6)对微循环的影响川芎和川芎嗪可解除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金黄地鼠颊囊微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痉挛,使减慢的血流速度加快,减少的血流量增多。川芎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动脉血流停止或减慢,管径的收缩等微循环障碍有显著的推迟发生作用,且对微动脉有扩张作用。
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川芎和川芎嚎在体外对由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家兔和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迅速解聚。同时也能抑制血小板丙二醛的生成,对外源性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则无抑制作用。
3.对泌尿系统的作用:川芎唪可明显增加免肾血流量,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依赖关系,并有显著利尿作用。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川芎嚓能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检测的阳性百分率,也能促进小鼠绵羊红细胞(SRBC)抗体的形成。川芎能提高正常小鼠和淋巴细胞血清(ALS)所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且可将ALS所致小鼠异常升高的抑制性T细胞(Ts)功能调至正常水平,同时也可提高ALS所致小鼠白介素-3(IL~3)低下的活性。
5.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川芎唪对白三烯C4、D4、组胺、前列腺素F2α等所致豚鼠离体气管条收缩作用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拮抗剂,但不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气管收缩作用。川芎唪在体外对弹性蛋白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豚鼠弹性蛋白酶肺气肿模型有防治作用。
6.对胰腺炎的防治作用:应用牛磺胆酸钠诱发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后,川芎唪能增加胰腺相对血流量和灌注量,减轻胰腺病理形态损伤,稳定TxA2/PGI2于正常水平,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抑制弹性蛋白酶,提高动物存活率,有效地防治胰腺炎。
7.抗肿瘤及抗放射作用:川芎嗪在每日20mg/kg剂量下,给药18日,能显著抑制B16-F10黑素瘤的人工肺转移。
8.其他作用:川芎的甲醇和己烷提取物能改善或部分改善东茛菪碳造成的记忆获得障碍,但对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巩固障碍和40%乙醇造成的记忆再现障碍无明显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阿魏酸等酚性物质,还有、川芎酚、双藁本内酯,川芎嗪,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等。 此外,川芎根茎尚含中性油,其成分为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烷酸乙酯,异十七、异十八烷酸乙酯和异十七烷酸甲酯。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研末服。
1.《本草经集注》:“恶黄连。”
2.《本草衍义》:“若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
3.《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藜芦。”
4.《本草经疏》:“芎蒡性阳味辛,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5.《药品化义》:“凡禁用者,如心虚血少,惊悸怔仲,肺经气弱,有汗骨蒸,恐此辛温香散故也。如火气升上,吐衄,咳嗽,热据痰喘,中满肿胀,恐此引气上腾故也。”
6.《本草从新》:“气升痰喘不宜用。”
7.《得配本草》:“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
【使用注意】阴虚阳元之头痛忌;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亦不宜。过敏反应见皮肤瘙痒。 酒川芎: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以活血通经力强,多用于气血瘀滞,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难产、胞衣不下等症,常与当归、白芍、地黄等同用。
[发帖际遇]: 白薇子诗会表现出彩被天字玖玖陆录入文兴十一载高才卷,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6:22 | 只看该作者
穿山甲
穿山甲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原名“鲮鲤甲”。《图经本草》称为“穿山甲”。
别名:山甲、甲片。
来源:为鲮鲤科地栖性哺乳动物鲮鲤的干燥鳞甲。生成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林、丘陵或灌木丛杂树林之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此外,湖南、福建、台湾、浙江等地亦产。国外产于越南、缅甸、印尼等地。
性状鉴别:鳞甲因生长部位不同,形状大小也不一致,一般呈扇面形、盾形或三角形,长约1.7~4.5厘米,宽约1.9~6厘米,中央厚约1~3毫米,边缘较薄呈刃状,背面有多数纵向排列的线纹,腹面底部近缘有数条横皱纹;中部有一条孤形棱线。表面棕褐色,腹面色略浅,较光润。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难折断,不带皮肉者(习称清水甲片)为佳。
功效与作用:消肿排脓,下乳通经,散瘀通络。
炮制:砂烫后醋淬。
性味:咸,微寒。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消肿溃痈,通经下乳,通络散风。
主治:痈疽肿毒,乳汁不通,瘀血经闭,风寒湿痹。
临床应用:1、用于下乳,治哺乳妇乳汁分泌不足,可用炙山甲配王不留行、宣木瓜、黄芪、木通等,效果不错,方如山甲下乳汤。
2、用于治痈疽。内服以炙山甲配银花、皂角刺等煎汤治痈肿初起,促进脓肿消散,方如消疮饮(见银花项下)外用可用炙山甲末或炮山甲末和药调敷疮疡。但痈疽已溃的病例不要使用。
此外,穿山甲也可用于治高血压病,配丹参、代赭石等;治神经衰弱用炙山甲配熟枣仁。生地、磁石、阿胶等,效果较好;治癓瘕积聚用炙山甲配莪术、三棱、当归等。
用量:3~9g,不宜过服。
处方举例:山甲下乳汤:炮山甲4.5g,王不留行9g,宣木瓜9g,黄芪18g,木通8g,水煎服。
注:我国穿山甲的产量少,不能满足药用,尚有一部分进口。一般进口的穿山甲,分大、中、小三种。其中大甲片长、宽约在8厘米左右;中甲片,长、宽约在6厘米以上;中央厚约4~6毫米灰黄褐色,习称“铜甲片”;小甲片,长、宽在6厘米以下,棕褐色,习称“铁甲片”。习惯认为小甲片便于炮制,质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6:48 | 只看该作者
穿心莲
穿心莲为新兴中药。
别名:榄核莲。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一见喜的干燥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一米,茎直立,四棱形。分枝交互对生,节稍膨大。叶对生。卵状椭圆形,基部楔形渐狭成柄状,先端渐尖,全缘。顶生或腋生聚伞花絮,花白色。蒴果长椭圆形,两瓣开裂。
产地:我国江南各省,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野生或栽培。
性状鉴别:茎青绿色,四棱形,显抽沟,有交互对生的分枝。直径2~6毫米。质坚硬,折断面中心有髓。叶表面青绿色,背面灰绿色,多已脱落,皱缩或破碎。气微,味极苦。以茎长,叶多,色绿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穿心莲内酯(又名雄茸交酯)和新穿心莲酯(又名新雄茸交酯)、穿心莲甲素(理化常数与新穿心莲内酯相似)、乙素(理化常数与穿心莲内酯一致)、丙素。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较强,但体外试验抑菌结果不一致,其抗感染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肺经。
功能:清热、消炎、止痛、解蛇毒。
主治:菌痢、肠胃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肺炎、感冒、疮疖、毒蛇咬伤。
临床应用:广泛用于抗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消化道感染(急性肠炎、痢疾)、泌尿系感染(尿道炎、肾盂肾炎)、皮肤化脓性感染(如疮疖等)和钩端螺旋体病。现多用片剂和注射剂,因其味极苦如用粉剂,须状如胶囊吞下,或糖水送服。又用其滴剂可治化脓性中耳炎。
穿心莲入煎剂可代黄连,例如配十大功劳叶治支气管肺炎。
用量:干品9~15g,粉剂0.6~1.2g,片剂每次3~4片,每日三次;注射剂每次2毫升(含生药5克)肌注,每日1~2次。
处方举例:莲劳汤:穿心莲15g、十大功劳叶15g、陈皮6g,水煎,一日分二次服,治支气管肺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6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05 编辑

垂丝柳
别名:三春柳、赤樫柳、西河柳、观音柳。
植物名:樫柳。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栽培于近潮湿的地方,适应性颇强,强蔹性地能生长。
分布:我国北部及西北部,广州园圃内间有栽培。
入药部分:枝、叶。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淡。
功能:清心热、解表。多用于麻疹初期,有宣通透疹之功。
主治、用量和用法:麻疹,配伍用。
验方:(治麻疹方)生垂丝柳5钱、生竹蔗1斤、红萝卜2两、清水七碗,煎成一碗半,分次服。
(方解)樫柳独入阳明,故其功专发麻疹;配竹蔗甘缓而润,既可制樫柳之散,又能补津之不足;红萝卜血解麻疹毒,近谓其含有维生素甲甚丰。如此组成一方,味甘而润,散中有收,凉补俱备。以治发疹期之麻疹不透,及麻疹期肺胃热,热盛伤津者,甚效。
(方歌)出麻不透有验方,生垂丝竹蔗当,入血还加红萝卜,升阳透疹毒难藏。

楮实子
【中药概述】
楮实子为桑科乔木植物构树的成熟果实。甘,寒。归肝、脾、肾经。
1.滋肾,强筋,健骨:用于腰膝酸痛,脚膝无力,头晕眼花,阳痿遗精等。可与杜仲,狗脊,续断,怀牛膝等同用;如偏肾阴虚,骨蒸潮热,两足蒌软,可与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续断等同用。
2.清肝明目,健脾利水:用于目糊,目昏,目翳,可与枸杞子,女贞子,首乌,密蒙花,菟丝子等同用;水气浮肿等。
【药效鉴别】
楮实可补阴并可助阳,可用于肝肾气阴二亏的阳蒌、遗泄、眼目昏花,可配枸杞子,黑豆等。
【化学成分】
含皂甙、维生素B、油脂含非皂化物、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等。
【用量用法】
9——13g,水煎服,或入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27:59 | 只看该作者
刺猬衣
刺猬皮为少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猬皮。
别名:仙人衣(天津)。
来源:为刺猬科哺乳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干燥外皮。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其他各省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刺猬皮呈扁囊状或不规则的片块状。大小不一,长宽约20厘米左右。外面密生硬刺,刺长1.5~3厘米,坚硬如针,白色、灰白色或灰褐色,边缘多生有灰褐色软毛。内面灰白色或污黄褐色,去净油肉的在刺的基部显小疙瘩。气腥臭。
以刺毛整洁,内面无油肉残留者为佳。
功效与作用:疏风散瘀,行血止痛,其作用为收敛。
炮制:剁成小块用滑石粉烫黄。
性味:苦、平。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活血,解毒,止痛。
主治:胃痛,子宫出血,便血,痔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痔漏的常用药,对痔疮出血,为配槐米炭、地榆炭,方如猬皮汤。
又治胃脘痛和反胃,取其有散瘀止痛作用。常配高良姜、延胡索、香附等制散服食。
用量:3~4.5g多煅成末入丸散剂,或和其他汤药冲服。
处方举例:猬皮汤:刺猬皮末(煅)3g(冲),槐米炭9g,地榆炭9g,浓煎服,每天2~3次。槐米炭和地榆炭可复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0:57 | 只看该作者
刺五加
【中药概述】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辛、微苦,温。归脾、心经。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无力、食欲不振、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骨拘挛、失眠多梦等。可单方煎服,也可入剂,或浸酒服用。
【临证应用】
1.用治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冠心病,白细胞减少,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病,并可用于癌症辅助治疗;
2.治白细胞减少症,属气血虚弱型,疲倦乏力,头晕低热,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刺五加120g,研末制成片,每服6g,日3次。
【药理作用】
1.有人参样适应原样作用,可增强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2.有降血糖、镇静、安神作用;
3.有抗氧化作用及抗衰老作用;
4.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其浸剂是一种有特效功能的滋补药。而又不过分刺激神经系统。
【化学成分】
含多糖甙、胡萝卜甙、丁香甙、异秦皮定甙、乙基米乳糖甙、丁香脂素二元葡萄糖甙等。
【用量用法】
10——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1:28 | 只看该作者
蝉蜕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
别名:蝉退、知了皮、虫退、仙人衣(北京)。
来源:蝉科昆虫黑蚱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其他各地亦产。
性状鉴别:全形似蝉无翅而中空。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膜质易碎。气味微淡以完整、黄亮、无泥土者为佳。
主要成分:为甲壳质。含氮7.86%,灰分14.57%。
药理作用:解热、镇静、镇痉。动物实验初步证明了蝉蜕具有神经节阻断作用和镇静作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散风热、退目翳,透气,解痉。
主治:感冒分热、音哑,麻疹不透,风疹作痒,小儿惊痫。
临床应用:一般用于小儿科较多,内科杂病和眼科也经常使用。
1、治疗肺热嘶哑(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配牛蒡子、生甘草等,如单纯外感风热所致的嘶哑,则配胖大海。
2、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夜睡不安,配钩藤、灯芯草。
3、治疗小儿夜啼。用薄荷汤调服蝉蜕的下半截(即去头足)7~9个。
4、眼科方面,主要用于退翳(包括炎症性或外伤性角膜损害遗留的云翳、斑翳、白斑),古方即已用蝉蜕无比散治白翳遮睛,现代实践用蝉蜕无比散加减全蝎或蜈蚣、凤凰衣、犀角等治疗角膜白斑,根据对一些病例的初步观察,确有一定疗效,能提高视力。此外,蝉蜕配木贼、菊花等能清风热,治眼红肿痛(急性结膜炎等)。
5、用于熄风定惊(如治破伤风)。单用效力不大,须配镇痉全蝎、僵蚕等,方如五虎追风汤。
6、最近有人试用蝉蜕于慢性肾炎中去尿蛋白,须配苏叶、益母草等,初步观察有一定疗效。处方:蝉蜕25g、布渣叶30g、苏叶15g、益母草30g、尖槟15g,水煎服。
用量:常用量:3~15g,治慢性肾炎、破伤风,须用大量,甚至达15~30g。
处方举例:1、蝉蜕无比散《银海精微》:蝉蜕(去头足)3g、蛇蜕3g、白蒺藜12g、石决明15g、防风9g、苍术6g、当归6g、川芎3g、赤芍9g、炙甘草3g,水煎服。
2、五虎追风汤:蝉蜕30g、制南星6g、明天麻6g、全蝎(连尾)7个、僵蚕(炒)7个水煎,每日一剂,连服三日。
注:浙江尚产一种金蝉衣,系山蝉羽化后,脱落的皮壳,体较瘦小,长约3厘米。色金黄透红光,尾尖,腹部环节单线。此商品大部分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06 编辑

大飞扬草
别名:飞扬草、天疱草。
植物名:飞扬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直立草本。荒地上常有之。
分布:广布于全球亚热带地区,广州近郊遍野皆产。
入药部分:全草,内服宜干用,外洗宜生用。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荒地。
性味:性微凉、味微苦。
功能:解毒、去脓、干水止痒。
主治、用量和用法:1、痢疾: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飞疡疮:干用适量,煎水外洗;3、天疱疮:用法同上;4、皮肤痕痒:用法同上。
验方:(治苏痨方)生大飞扬5钱、生马齿苋5钱、生羊蹄草5钱、生白勒芫5钱、生井栏茜5钱、生旱莲草5钱,各药擂烂,取汁去渣,加蜜糖,炖一小时服。
(方解)苏劳,民间认为产后恶露未清,性交过早而致,症似痨伤,终成肺病,因肺受肾气使然。方中白簕芫止咳理血,专入肺经,大飞扬、羊蹄草、井栏茜、马齿苋、俱为大肠经药,能解热毒,旱莲清肝,免木旺侮金,并能清肾加龙雷之火,法在祛邪护肺解毒。各药擂烂取汁,其性更长,加蜜滋润,经过炖热,寒而不峻。
(方歌)治苏劳症大飞扬,羊蹄马齿井栏详,旱莲白勒痛捣烂,取汁炖蜜服之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3:07 | 只看该作者
大风艾
别名:大艾、牛耳艾。
植物名:大艾。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状。生于林边,林下或谷地的草地上。
分布: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及台湾均产。
采集期:夏、秋,秋季较多。
自采地点:家种或荒地树丛野生。
性味:性温、味微苦、气芳香。
功能:祛风消肿、活血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产后风肿:生用适量,煎水洗;2、手脚麻痹:用法同上;3、跌打肿痛:生用捣烂,加酒煮,敷肿痛处;4、风湿,脚软无力,配伍用;5、骨节肿痛:配伍用;6、皮肤痕痒:煎水外洗,生干可用;7、风毒肿症:用法同上。
验方1:(治肿胀及风湿关节痛方)生大风艾2两、菎麻叶1两、石菖蒲1两、清水适量,煎洗患处。
(方解)方中大风艾、菎麻叶、石菖蒲均为祛风化湿之品,有消肿利关节作用;煎水外洗患处,使邪气外透,痛肿自消。
(方歌)肿胀风湿关节疼,大风艾叶菎麻群,加入菖蒲煎水洗,祛风消肿效如神。
验方2:(治产后风肿方):大风艾2两、青蒟5钱、豆豉羌1两、石菖蒲1两、毛麝香1两,清水煎洗患处。
(方解)产后气血虚弱,或调理失宜,或腠理不密尔外受风邪,易引起面目四肢浮肿。此方青蒟、豆豉羌、毛麝香均善祛风,石菖蒲、大风艾能使气血流行而祛外袭之风邪,风邪消散,其肿自消。
(方歌)产后风肿体多虚,大风艾与青蒟俱,毛麝菖蒲豉羌合,煎洗风祛肿自除。
验方3:(治风湿脚软无力方)大风艾2两、柚皮1两、千斤拔1两、黑老虎1两、豆豉羌1两、清水适量,煎洗患处。
(方解)本方大风艾、豆豉羌、柚皮祛风化湿,千斤拔强筋壮骨,兼有活血作用,黑老虎通络。对风湿客于下肢经络,血无濡养而致脚软无力者,宜用本方。
(方歌)风湿脚软步难行,大风艾起黑虎藤,豆豉柚皮千斤拔,强筋壮骨洗方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4:03 | 只看该作者
大枫子
大枫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元.宋震亨著《本草衍义补遗》。
别名:大风子、米康茄、尾加木、麻风子、驱虫大风子、海南大风子。
来源:为大枫子科植物常绿乔木大枫子等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泰国、越南,此外印尼、马拉西亚、印度、柬埔寨等地均有生产。我国台湾、广西、云南、海南岛已有栽培。
性状鉴别: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稍有钝棱,长约1.5~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皮厚约1~2毫米。质坚硬,砸破后,种皮内面光滑。浅黄色至黄棕色,种仁与种皮分离,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种仁两瓣,灰白色,陈久变成黄棕色,富油质。气微,味淡。
以个大,子仁饱满,灰白色,油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大枫子油(为大枫子油酸、次大枫子油酸等的甘油酯)、蛋白质。
药理作用:1、抗真菌。实验证明,大枫子对多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2、抗麻风菌。大枫子油治疗麻风,临床有一定疗效。服药前后对比,病理组织片可见细菌减少、菌体变形、破碎。
炮制:除去种皮,压榨取脂肪油用。或取仁制霜(内服)。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治:麻风。外用治毒疮,疥癣,手背皱裂等症。
临床应用:1、治疗麻风。可用大枫子煅末加轻粉,以麻油调制后外涂患处,同时可配合内服扫风丸(以大枫子为首味药),治疗瘤型和结核型麻风,根据短期观察,可使症状减轻,又可采用其制大枫子酸乙酯,作肌肉注射。
2、治神经性皮炎。可用大枫子30g,白藓皮30g,五倍子15g,松香12g,鹤虱草12g,苦参、黄柏、苍术、防风各9g,混合研末,作烟熏,并配合外用止痒药膏和内服溴剂、维生素等,有一定疗效。
3、治疗手癣。可用大枫子油配以核桃仁,猪脂等制成药丸,外搓患部,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大枫子毒性较大,内服易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注射部位有刺激症状。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量参考扫风丸。
处方举例:扫风丸:大枫子1500g,苍术、白附子、桂枝、当归、西秦艽、白芷、钩藤、木瓜、川芎、肉桂、菟丝子、天麻、礞石、川牛膝、首乌、千年健、知母、栀子、川乌、草乌、威灵仙、钻地风各60g,苦参、蒺藜、小胡麻、苍耳子、防风各120g,玉米、荆芥各240g,白花蛇30g,共为末,水调为丸,成人初用0.6g,一日二次,三天后如无恶心、呕吐等反应,可每次加1.5g,至8天后,日服三次。
注:1、种子有毒。内服可致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者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性变。见《广西本草选编》。
2、除正文所述,尚有印度大枫子、缅甸大枫子、海南大枫子等,同等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4:47 | 只看该作者
大腹皮
【中药概述】
大腹皮,别名:槟榔皮、槟榔壳、大腹毛、茯毛、槟榔衣、大腹绒,为棕榈科乔木植物槟榔的果皮。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1.行气宽中:用于脘腹胀痛,宽中除胀而止痛,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冬瓜皮等同用;脚气浮肿,可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大腹皮散>)。
【药物形态】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 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大腹毛 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气微,味淡。
【药效鉴别】大腹皮行气消肿,主要用于气滞湿阻以致脘腹胀满,或水气外溢,皮肤水肿。
【化学成分】含槟榔碱及副槟榔碱。
【用量用法】5——15g,水煎服,或入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5:20 | 只看该作者
大还魂
别名:大驳骨丹。
植物名:黑叶爵床。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常绿灌木。为一种栽培植物,多见于村中或园圃内。
分布:广东以广州较多。
入药部分:枝、叶。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散瘀、消肿。
主治、用量和用法:跌打: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冲酒服,或为末酒煮外敷患处。
验方:(治跌打肿痛方)大还魂5钱、小还魂5钱、透骨消5钱、泽兰叶5钱、血见愁5钱、入地金牛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冲酒服。为末调酒加热外敷。孕妇忌服。
(方解)本方为六味散瘀消肿药合成。入地金牛、泽兰兼能行气止痛、头骨消入骨骼消瘀积,血见愁兼凉血散瘀,组成行气止痛,凉血消肿之剂。治跌打受伤瘀肿甚验。
(方歌)跌打瘀肿大小魂,血见愁入金牛根,透骨泽兰冲酒服,为末酒敷法亦珍。
参开资料:《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荔湾区人民医院治疗跌打经验方:大还魂20斤、田基黄20斤、薄荷10斤、威灵仙10斤、石菖蒲10斤、无名异20斤、土黄柏10斤、金牛皮20斤、千打捶10斤、樟木皮30斤、泽兰20斤、旱莲草10斤、荆芥10斤、宽筋藤20斤、鹅不食10斤、鸡骨香20斤、六耳苓10斤、紫荆皮20斤、骨碎补10斤、刘寄奴20斤,共为细末,用水或酒煮成膏状,热敷伤处。
(方解)本方刘寄奴行气活血,泽兰、千打捶、鸡骨香、金牛、鹅不食去瘀生新,千打捶止痛,菖蒲、薄荷、荆芥、灵仙祛风通窍,樟木皮、六耳茯、旱莲消肿止血、且入肾经,乌须固齿,可推想其对骨伤有一定作用,加以无名异治金疮拼伤,大还魂、田基黄消肿散瘀,合成治疗跌打挫伤之有效方剂。在1961年元旦,该区中医工作展览会上,某医生总结有1764个病例,证明本方治疗跌打挫伤,有散瘀止痛作用。曾经广州市敬修堂制药厂重新将此方制为成药,经该区人民医院使用,疗效甚佳。
(方歌)跌打挫伤痛难当,大还魂共田基黄,薄荷灵仙无名异,黄柏打捶樟木藏,泽兰旱莲荆芥入,六耳宽筋碎补匡,鸡骨香含菖蒲草、紫荆金牛刘寄奴,鹅不食同为细末,热敷水煎痛即安。
《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内载:治正骨方:大还魂、小还魂、大幌伞、上山虎、落山虎、金不换、千斤拔、满天星、牛不食、大刀王、过骨力、丁桂草、透骨消,各等分,将上药叶为末可治血,共头根可驳骨,九断骨要用生鸡仔一只,去头足内脏,取肉捶烂,连药加酒用锅炒过敷伤处,24小时即把药除去,第二次用药时,不用生鸡仔,以面粉和药敷患处,消肿后,以追风膏贴之,九断手加桂枝,断脚加牛七、较骨加松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5:50 | 只看该作者
大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此其个大色黄故名。
别名:川军、锦纹、生君。
来源: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
概述:大黄分布地区很广,以青海、甘肃、四川为主产区,此外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由于产区、品种、野生与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品种规格繁多。过去甘肃所产的大黄,均冠以地名,如武都蛋吉,文县中吉,清水瓣子等,又各分若干等级。青海、甘肃多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四川、云南多为药用大黄。但原植物的分布地区,不能截然分开,四川也有掌叶大黄分布。为了简化繁锁名称,根据商品大黄的各种特点,并且照顾到历史用药习惯,商业部于1965年颁发了“三类药材100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把大黄归纳为六个品种。
性状鉴别:1、西大黄。系指青海、甘肃、甘南自治州,岷县等地所产野生品种,俗称“西宁大黄”,有蛋吉(个匀、整,形如鸭蛋者);片吉(根头部,纵切瓣呈片状者);中吉(根茎叶部的横切段);苏吉(指尾根部、稍加闯光,并具原性状的楔状形),等。表面黄褐色,每块上有一阴干前穿绳的小孔。体重质坚实,断面槟榔碴,呈现红肉白筋、纹理清晰不乱(绵纹)。气清香,牙咬有砂砾感,味甘微苦。是大黄中的优良品。
西宁大黄箱黄与包黄两个规格,箱黄直径不得小于0.3厘米(中节和粗大的块根内碴不好的不做箱黄)去净粗皮和细皮闯光。包黄中兼有中节或药块,取净栓皮,表面黄褐色兼有暗棕色,体重质较松。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或黄色,纹理红白,气味同箱黄,长短大小不等,但直径不得小于0.15厘米。兼有糖心糠心不超过15%。
2、凉黄。系指甘肃武威(凉州),张掖及河西地区所产的野生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似狗头俗称狗头大黄),或纵切成瓣,不去栓皮。表面黑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体重质坚。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红肉白筋,纹理混乱。气清香,味甘苦。牙咬砂砾感更强,并有粘牙感,品质优,是大黄中的珍品。
3、铨水大黄。系治甘肃礼县、岷县、宕昌、武都等地(栽培品)酚蛋吉、片吉、中吉、苏吉四等。去净栓皮,表面黄褐色,质坚体重。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射线纹理清晰,涡形射线小点多数,呈不规则的环形排列,气清香,味道微苦涩,亦属大黄中优品。因其红度好,出口为主。
4、文大黄。系指甘肃武都地区及州、杆毗邻地带,包括清水。系根茎的纵切瓣段块。去净栓皮。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体重。断面红白相间(槟榔碴)或黄色,气香,味苦涩,品质略次。
5、雅黄。系指川西,德格及云南地区野生产品。商品呈马蹄形的块状,分为四等。1、2等去净栓皮。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或内外均呈黄绿色。质坚体重或质较轻松。断面无红肉白筋的纹理。3、4等不去栓皮。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质较轻松或轻泡,断面黄褐色或绿褐色。4等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分,兼有根黄。(气微、味苦,习惯认为品质较次。)
6、南大黄。系指川东与湖北,贵州与陕西毗邻地区的雅黄栽种产品。根茎横切段,去净栓皮。表面黄褐色。质坚体重。断面黄色或黄绿色。气微香味涩而苦。
此外尚有:
① 水根大黄:系大黄的较细支根及主根尾段加工而成。直径在二厘米左右,长约5~10厘米。栓皮未去净。表面黄褐色,多纵皱。断面显绵纹。兼有部分闷碴黑褐色。是甘肃大黄的次品。
② 西藏大黄:昌都地区的产品,一部分与雅黄类似。但近年发展的地区如那曲、林芝的产品。规格尚未定型。多为长条瓣状,长6~15厘米,直径约3~6厘米,带皮或刮去栓皮不等。表面棕黄或棕褐色,多属用绳索穿挂,阴干或晒干,内碴多显绵纹。由于采挖时间恐怖不严,故内碴色泽深浅不一,质坚泡不等。加上原植物的种属杂乱,混进了部分非药用大黄,有待今后改进。
各种药用大黄均以体质量坚实,切瓣均匀,断面槟榔碴,气香、味甘、苦而不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1、蒽醌(enkun 读恩昆)衍生物,含量2%~4%,包括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大黄酸(C15H8O6)、芦荟大黄素(C15H10O5)等;2、大黄鞣甙类,主要为葡萄没食子鞣甙(C13H16O10)。此外还含有游离没食子酸。(注:化学数字在右下角)
功效与作用:1、泻下。大黄酸为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作用较缓和,服后6小时左右排除软泥状粪便或粥状稀便,缓下一次后即止。排便前后可无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与行气药(如厚朴)配用,能加强卸下和减少腹痛的副作用。
2、抗菌。有效成分为蒽醌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较强。体外试验最敏感的细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抑菌的原理是:这些蒽醌衍生物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明显抑制作用。
3、收敛。由于鞣酸所致,故大黄致泻后常出现便秘倾向。
4、健胃。取其苦味健胃,服小量粉剂(0.6g~0.9g)即起作用。
5、利胆。实验证明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适用于治疗胆石。
6、抗肿瘤。动物实验证明,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素对小鼠乳腺癌,大黄酸对艾氏癌(腹水型)也有抑制作用。但临床尚未应用单味大黄作为抗癌药(某些抗癌的中药复方有用大黄)。
炮制:切片,生用。酒炒、醋炒、炒炭。切1厘米块,加酒蒸熟(熟军)。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泻下通肠,行瘀破积、外敷清火消肿。
主治:肠胃实热积滞,血分实热证,黄疸,水肿, 瘀血积聚。外服痈肿疮毒,水火烫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通便、泻热、消炎。1、用于热积便秘。在许多热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的中期或极期,出现便秘、胸腹满闷、高热、谵(zhan 读占)语、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证候时,可用大黄荡涤积热,常配枳实、厚朴同用,如小承气汤,或与其他清热药通用,如凉嗝散。如果失水严重,须配养阴药生地、麦冬等。方如增液承气汤。
患者服上述泻下剂通便后,往往收到退热和全身情况好转的效果,其原理可能由于:①大黄本身和其他清热药有抗菌消炎作用;②便秘时,由于肠内腐败物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液,加重全身不适,通便后可免除这一不良作用;③通便后,能接触腹满胀闷等症状,使患者感到轻快。
2、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如患急性传染性肝炎,甚至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有黄疸、腹胀、便秘时,可用大黄、配栀子、茵陈、厚朴、枳实等,有消炎清热作用。
3、用于热泻(如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早期。此时患者虽有腹泻,但泻而不清,便可不畅,肠内迭积存有腐败物质和有炎性病变,可用大黄把肠内有形的腐败积存物排出。有利于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控制炎症。大黄的这种用法叫做“通因通用”,以泻止泻。例如治热痢早期的芍药汤就有大黄。但药注意在热泻的后期,只有炎性分泌物时,则不宜用大黄。
4、用于寒积便秘。治疗便秘而有腹痛和全身虚寒证候,可用大黄,配温里祛寒药附子、细辛等,以散寒、通便、止痛,方如大黄附子汤。
5、用于治疗急性眼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等所谓“血热在上”的证候。此时有发热、头胀目赤、咽肿等症状,通过用大黄泻下,使腹腔充血,反射性地减轻头面部的充血,因而有助于减轻上述炎症。每与黄芩、黄连等清热药同用,较重者用凉膈散。
6、用于凉血止血,治疗热性出血。如痔疮出血等由大便热结、肠有热滞而引起者,单用大黄12~15g炒黑后水煎服;鼻出血兼有便秘者,可用生地9g煎服,冲服大黄(研末)4.5~9g。
7、用于治疗胆管结石。配金钱草、栀子、枳壳等。
8、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取其有活血行瘀(调整血液分布)作用。例如腹部挫伤后,瘀血停滞、大便干结时,可在跌打方剂内加入大黄3~4.5g,或单用大黄研末用酒调服。又用大黄、甘黄(10:2)的极细粉末,可治下肢溃疡。
使用注意:1、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泻实热;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较好;体虚或用制大黄也比较适宜。
2、胎前慎用(因有促进子宫收缩的所用);产后和月经期间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哺乳妇忌用(因大黄在肠道吸收后随血流分布到乳汁,影响胎儿。哺乳妇如多服大黄,乳汁也会变黄)。
3、用于泻下,大黄不宜久煎,故须后下;用于清湿热,则煎煮时间可稍长些。
4、习惯性便秘一般不宜用大黄,可用润下药。
用量:常用量3~12g。泻下往往要用9~12g,如果配有行气药,有时也额可只用6g,如为加强其他攻下药作用,甚至药用到12g以上。请湿热和消炎用量宜少,成人6g,小孩3g,幼婴0.9~1.5g。
处方举例:1、小承诺气汤(《伤寒论》)。生大黄12g(后下),厚朴6g,枳实9g,水煎服。
2、凉膈散(《局方》)。生大黄9g(后下),芒硝9g,栀子9g,连翘9g,黄芩6g,薄荷3g(后下),竹叶6g,甘草6g,水煎服。
3、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玄参30g,生地24g,麦冬24g,生大黄9g(后下),芒硝4.5g(冲),水煎服。
4、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9g(后下),附子9g,细辛3g,水煎服。
注:土大黄:别名羊蹄,牛西西。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大黄的干燥根部。全国皆产,天津、北京有分布,野生。主根圆锥形有分歧。表面棕褐色,有顺纹,质坚硬,断面淡黄白色,显放射状纹理。味苦。有清热、止血、杀虫、治癣效用。
根据《天津中草药》记载。本品适用于各种出血疾病患,如对肺、胃、肠、子宫、泌尿系统出血及外伤等,水煎服或制针剂注射,均有较好止血疗效。
附:非药用大黄,本品为蓼科波叶大黄及同属植物的根和根茎。多供出口外销,野生或栽培,如山西、河北的野生籽黄;栽培的台黄、祁黄。陕西、内蒙古野生的峪黄及甘肃的庄浪大黄。这些产品的性状,多数为节段,已刮去栓皮。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紫棕红色或淡黄棕色,显锦纹,呈放射状纹理,并显数层同心环纹,而无涡状星点。气特异、腥香、味苦。出口作为工业染料的原料。
据经验认为本品力猛,有横劲,服后使人肠腹胀痛,故不药用。但有少数地区作兽用泻五药,以上数种非药用大黄,其原植物科属是否同一,化学成分是否一样,有待今后研究。据《中药志》记载,本品在萤光灯下显蓝紫色萤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7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6:30 | 只看该作者
大茴香
【中药概述】
大茴香,别名舶上茴香、八角茴香、舶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八角大茴、八角、原油茴、八月珠、大料、五香八角,为木兰科常绿小乔木八角茴香树的果实。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1.暧肝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腰痛,睾丸肿痛等症。可与同类药等同用。
2.温中和胃:用于胃寒呕吐,食欲不振等。
【临证应用】
寒湿腰痛,本品炒研,每服6g,饭前盐汤送下。外以糯米炒热,盛袋,敷于痛处。
【化学成分】
茴香主含挥发油约(主要成分茴香醚、胡椒酚、茴香酮蒎烯)5%,脂肪油22%,蛋白质、树脂等。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本草纲目》记载:“大茴香性热,多食伤目发疮,食料不宜过用”。不良反应见头晕、呕吐、面色苍白。
【附】
莽草子(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种子)。辛,温;有毒。祛风消肿。用于治疗头风久痛,痛肿,乳痈,皮肤麻痹,瘰疬,癣疥,风虫牙痛等。
【化学成分】
含莽草毒素、莽草酸、莽草亭和挥发油等。
【用法用量】
外用,不可内服。
【注】
莽草子易与大茴香混淆,商品常作伪品大茴香出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8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37:31 | 只看该作者
大戟
大戟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大戟来源有数种,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广的品种,为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其次是豆科植物草大戟。这两种京津地区习用。此外还有部分地区习用大戟科植物京大戟。
①红芽大戟
别名:红大戟、大吉。
来源: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省。
性状鉴别:大戟呈纺锤形,多弯曲不直。长约3~8厘米,直径约4~8毫米,表面棕褐色,粗糙,具多数不规则的纵皱,质较坚硬。断面红褐色不平坦,显放射状纹理。气无、味甘、微辛。
以根条肥壮色棕红、质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游离蒽醌类0.56%及结合性蒽醌类0.25%。
药理作用:与芫花相同,有峻泻和利尿作用,但效力比芫花弱,毒性也比芫略小。
炮制:醋制、切片。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脾、肾经。
功能:攻积逐水、解毒。
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胸、腹积水。适应症和用法与芫花相同。常与甘遂、芫花同用,如控涎丹,用于胸积水较轻者,有胁肋部隐痛,舌苔粘腻,呼吸迫促。用大戟时同样须注意:1、体虚者不要用,前人的经验是“弱者服之,或至吐血”;2、孕妇忌用;3、要照顾脾胃,用红枣和蜜糖缓和其对肠胃的刺激性。
2、外用治疮毒,要配山慈姑等清热解毒药,如紫金锭(成药)。
用量:多人丸散,每次0.9~1.2g,煎剂1.5~3g。
处方举例:控诞丹(三因方):大戟、甘遂、白芥子等分,研末,装入胶囊,第一天服1.5g,以后每天加0.3g,渐加至3g,用大枣5~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共用5~6天,治胸腔积液。
②草大戟
来源:为豆科植物胡枝子属多年生灌木美丽胡枝子和大叶胡枝子的干燥根皮,野生。
产地:主产于江南各省。秦岭以南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根皮长形,两边多向内卷,呈筒状或劈裂的半筒状。长约10~50厘米,宽约0.5~1.5厘米,厚约1~3毫米。栓皮棕黑色,显粗糙,内皮层棕红色,质柔韧,纤维性极强。气无味、淡微涩。
以条长、色棕红、质柔韧为佳。
炮制:醋制、切咀。
功能:大戟只供外用作洗药。
主治:关节肿痛。
③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的干燥根,野生。
别名:将军草、膨胀草、腹水草、龙虎草(江苏)、草大戟(山西)。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约15~20厘米,直径约1.5~3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顶端多膨大,其上有许多凹窝(茎痕)。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
以根条均匀,质嫩无须根者为佳。
炮制:同红芽大戟。
效用:同红芽大戟。
注:1、按京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与历代本草所载之品相符。但不知始于何时被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所取代。据《中药志》第一册第41页大戟成分项下记载京大戟甙及橡胶样物质。红芽大戟含有游离蒽醌类0.56%;含结合性蒽醌类0.25%。经尝试京戟苦涩。红芽大戟甘而微辛。两者在成分和性味上均有显著的不同。但一般医药书籍对两者的性味功能主治均作相同的记载。但京大戟长于逐水,红芽大戟长于治疮,应根据其成分、性味,分别使用,不应混淆。京大戟有毒,茜草科植物一般不含有毒成分,红芽大戟是否有毒?外用草大戟是否有毒?应否醋制?应予研究,以便在使用时及饮片加工炮制过程中改进。
2、除上述情况外,还有少数地区习用的大戟,如新疆地产地销的准噶尔大戟。江苏省徐州地区产地销的芫花根。以及主产于内蒙古、河北、云南、贵州等地,而在陕西(安康)、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习用的瑞香科狼毒、药品名棉大戟。以上数种大戟的疗效不同,尤其是瑞香科狼毒,李时珍云:“其根皮柔韧如绵,甚竣峻利,弱者服之至吐血,不可不知。故使用时宜注意。”
3、本药反甘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6 17:11 , Processed in 0.524765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