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8 编辑

白毛夏枯草
【中药概述】
白毛夏枯草为唇形科草本植物筋骨草的带花地上部分。苦,寒。归肺、肝、心经。
1.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疮疡肿痛等,可单用本品30g,煎服,亦可用鲜草捣烂外敷。
2.止咳化痰:用于咳嗽痰多,肺热咳喘,咯痰黄稠等,可与前胡 枇杷叶等配伍。
3.凉血止血,用于咳血、衄血、外伤出血等,可与茅根、侧柏叶等同用。外伤出血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临证应用】
用治白喉,喉炎、扁桃体炎,肺炎,慢性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用白毛夏枯草鲜品用60g,干品30g,加适量糖,分2至3次服用,或配桔梗,天冬,麦冬,白及,花粉,生甘草等。
【药理作用】
1.本品之黄酮甙有止咳、祛痰及平喘作用;
2.对甲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皂甙、黄酮甙、鞣质、有机酸、酚物质,还有糖及杯苋甾酮、蜕皮甾酮、筋骨草甾酮等。
【用量用法】
10——3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白药子
【中药概述】
白药子为防己科藤本植物头花千金藤的块根。苦、寒。归脾、肺、肾经。
1.清热解毒,消痰:用于咽痛肿痛,肺热咳嗽,痰多,热毒疮疡,湿热黄疸,泻痢腹痛,毒蛇咬伤,药物中毒等。
2.凉血散瘀止痛:用于吐血,衄血,金创出血,跌打伤痛等。
【临证应用】
白药子30g 冰片1g,共研末为丸,每服9g,治咽喉肿痛。
【药理作用】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过敏性休克有对抗作用,抗炎作用,镇痛、阻塞热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头花藤碱,小檗胺、可待因、吗啡、异粉防己碱等。
【用量用法】
本品8——12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4:48 | 只看该作者
白茅根
白茅根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毛草根。
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野生。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鉴别:根茎细长圆柱形,通常不分歧。长约50厘米以上,直径约2~4毫米。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节明显,节上有残留的鳞叶,根及芽痕。味微甜。
以色白,条肥壮,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大量钾盐。并有芦竹素、白茅素、木蜜糖、果糖、葡萄糖、柠檬酸、草酸等。
功效与作用:1、利尿。白茅根水浸剂对正常动物有利尿作用,有效成分可能主要为钾盐。
2、止血。茅花止血作用较显著,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
炮制:切咀:(1)鲜用。(2)生用。(3)炒炭。
性味:甘寒。
归经:入心、脾、胃三经。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利尿。
主治:热病烦渴,吐衄,尿血,水肿,黄疸,肺热咳喘等症。鲜用凉血益阴。炒炭去瘀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咳血、鼻衄、尿血而属热证者,但单用效力不大,需配生地、黑山栀、藕节等。
2、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取其有利尿消肿作用,目前常配车前草、玉米须等,据初步观察,有近期治愈效果,方如急性肾炎方。
3、用于治疗温热病烦渴(配芦根)、恶心呕吐(配葛根)。
此外,用茅根水煮猪肉,或以茅根、赤小豆煎汤,对治疗黄疸水肿有一定作用。单用茅根煎汤代茶喝,可清热利尿。
用量:茅根12~30g,茅花3~9g。
处方举例:急性肾炎方:茅根15g,车前草9g,玉米须15g,仙鹤草9g,鹰不泊9g,漳柳头15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5:23 | 只看该作者
白芍
白芍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芍药。
别名:芍药、杭芍、毫芍、川芍。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多为人工栽培。
产地:杭白芍,主产于浙江省东阳、临安、余姚等地。
豪白芍,主产于安徽省豪县、涡阳等地。
川白芍,主产于四川省中江、渠县、垫江等地。
此外湖南、山东、河南、河北、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杭白芍:呈圆柱形长约10~20厘米,直径0.5~2.5厘米。表皮淡棕色,未去尽栓皮的部位棕褐色呈花斑状,较粗糙,有枝须根痕和纵皱,偶显横向皮孔。质坚体重,不不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显菊花孔。气无,味微苦酸。
以条粗壮,无枯芍、芦头、栓皮、霉变者为佳。
商品共分七等。产地习惯以成年人的拇指食指合拢为圆环(习称虎),围径约17厘米为定等衡量标准,以虎中的支数多少确定等级。
一等3~4支,二等5~6支,三等7~8支,四等9~11支,五等12~16支,六等17~21支,七等22支以下无细小稍尾。
毫白芍:圆柱形稍有弯曲,长8~1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皮黄白色或淡粉黄色。不光润略显枝须根痕。质坚体重,断面淡黄色或淡粉色,显菊花纹。气无,味微苦酸。
以支条粗壮均匀,质坚体重,无枯、芦、霉变者为佳。
商品共分六等,以支条粗细长短衡量等级。
一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1.5厘米以上。二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1.2厘米以上。三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0.45厘米以上。五等长在4.5厘米以上,直径在0.3厘米以上。六等长短粗细不分,破碎节段不超过20%。
川白芍:略和毫芍相似,唯表皮粉红色,光滑无纵皱纹,皮孔和须根痕稍显下陷,质坚体重,断面淡粉色或淡黄白色,显菊花纹。气无,味微苦酸。分等情况与毫芍相同。
主要成分:含白芍素,即芍药甙,又含兴奋子宫的成分,此外尚含苯甲酸、β-固甾醇、鞣质、挥发油、脂肪油。
功效与作用:养血、缓急止痛,其作用为:
1、解痉镇痛。对实验家兔的离体肠管和大鼠在体胃子宫的平滑肌,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2、镇静。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显著的抑菌作用。
3、抗真菌。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实验还初步证明,白芍能抑制胃液分泌,预防大鼠应激性溃疡病的发生;临床观察白芍还有止汗、利尿等作用。
炮制:横切三毫米片。分清炒、土炒、炒焦、醋炙、酒炙。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补血敛阴,平肝止痛。
主治: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孪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柔肝止痛,养血补阴。
1、用于治疗腹痛,主要是肝旺脾弱、肝胃不和,肝气郁滞引起的腹痛(如溃疡病、肠胃炎时的肠胃痉孪痛,以及肝炎时的肝区疼痛等),白芍能解痉而缓和肝气之“刚悍,使之“柔和”而不引起疼痛,前人称这一作用为“柔肝”,有热者配柴胡清肝解郁,镇痛效果更好,方如四逆散。
对痢疾引起的腹痛和里急后重,用生白芍配木香、槟榔等以理气解痉,再加黄芩、川连等药加强抑菌作用以清热燥湿,方如芍药汤。
2、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而有小腹不适或疼痛,取其有养血和镇痛作用,配当归、熟地等,对治疗经痛效果更好。临床上在治疗经痛的方剂中,白芍常不可少。
3、用于治疗由血虚引起的四肢肌肉痉孪抽搐,尤其小腿腓肌痉孪,能缓急解痉而镇痛,常配甘草同用,方如芍药甘草汤(实验证明,白芍和甘草的有效成分配合后,有相互增强的协同作用。)
4、用于治疗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等。前人称白芍为“养肝阴之主药”,广泛用于由肝阴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肌肉蠕动、舌质淡、脉弦细或弦劲(多见于慢性肝炎、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常配其他养阴补血药如麦冬、当归、熟地等,方如补肝汤。
5、用于热病后,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白芍有利尿作用,故常用。又阴虚汗多者也可用白芍。
附:1、前人有谓产后忌用白芍(因产后宜温,而白芍味苦酸而微寒),但实际上,只要对证,白芍仍可用。例如产后积热,用张完素之芍药汤(白芍、茯苓、黄芩),产后肝火热盛用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栀子、龙胆草);
2、当归、白芍配伍后,能加强补血养阴,在补气方剂中,如欲兼顾补血养阴,常加配当归、白芍,方如归芍六君汤、归芍异功散等。
用量:9~12g,利尿需重用。大剂可用至30~45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处方举例:1、四逆散《伤寒论》:柴胡4.5g、白芍9g、枳实4.5g、炙甘草3g,水煎服。
2、芍药汤《伤寒论》:白芍18g、黄芩9g、川连4.5g、大黄6g(后下)、木香6g(后下)、槟榔6g、当归9g、肉桂1.5g(焗)、甘草3g,水煎服。
3、芍药甘草汤(张洁古):白芍、甘草各12g,水煎服。
注:除上述三种白芍外,陕西省宝鸡地区在人工栽培白芍供应紧缺时,曾发展过野生白芍的生产,缓和了市场的情况。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大量引种白芍,现野生白芍商品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5:55 | 只看该作者
白术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术”(包括苍术、白术)。陶宏景曾提及术有白术、赤术二种。至寇宗爽谓:有苍术、白术之分。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此外四川、福建、江苏等地均有引种。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条块状,大小均有,长5~10厘米,直径1.5~5厘米。表面黄褐色,或微带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全体多有瘤状突起,瘤突先端有深褐色下陷的盘状芽痕。主根下端稍粗,瘤突较大,向上渐细瘤突较小,顶端常有一段柴质茎基。下部有明显的根痕或须根残留。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散在的小油点,中央多有裂隙,导管群放射排列,形成层环状。气香特异,味甘微苦辛,略带粘液性。以个大整齐,表面黄褐色,断面黄白色,质坚实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另含白术酮、维生素A类物质等。
功效与作用: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其作用为:
1、健胃。助消化,对止呕止泻有一定作用,但常需配消导药或利水渗湿药。
2、利尿。作用较明显而持久,可能是由于抵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加钠的排泄。
3、镇静。动物实验表明,所含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
此外,临床观察白术还有止汗、滋补、安胎等作用;实验证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又白术挥发油对动物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1%~49%[《医学学报》,10(4):199,1963]。
炮制:切片生用,麸炒、土炒、炒焦。
性味:甘、苦、微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止汗,安胎。
主治:中气虚弱,脾运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水肿胀满,呕吐泻痢,胎动不安,体虚自汗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补脾。
1、用于脾虚泄泻,表现大便溏泄、饮食减少、上腹胀满、舌淡苔白、脉沉,多由于胃肠功能差,肠壁吸收功能减退所致。常见于慢性消化不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此时宜以白术配木香、砂仁、枳实等,能健胃消食,止泻除满,增进食欲;一般情况下和参苓白术散亦好;如虎寒较甚,则配党参、干姜等,方如理中汤,此方为治疗脾胃虚寒泄泻的代表方。
2、用于脾虚水肿,有肢体浮肿、面色苍黄、食欲不振、大便稀烂、神倦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症状者(例如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以及妊娠水肿等)。多与利水渗湿药配伍,轻症者可用五苓散,或在五皮饮内加入白术,增强利尿作用,此方对妊娠水肿疗效较好。如脾肾虚寒显著,则需配附子、干姜(或生姜),方如实脾饮和温阳利水汤(旧名直武汤)。
3、用于脾虚自汗,特别是治疗小儿病后食欲不振,体弱自汗,白术常不可少,可与淮山药、糯稻根、芡实等配伍。阳虚自汗,平日易伤风感冒者,可与黄芪、防风配伍,方如玉屏风散,能止自汗,提高肌表抵抗力,预防感冒。
4、用于关节风湿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功用与苍术基本相同,常配威灵仙、防己、桑枝等,取其有健脾去湿和镇压静止痛作用。
5、用于安胎,与黄芩配伍。
使用注意:1、白术性湿而燥,故高温、阴虚火盛、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烦渴、小便短赤、湿热下痢(如菌痢、细菌引起的急性肠炎等)、肺热咳嗽等情况下不宜用。
2、与苍术比较:苍术气味辛烈,燥散之性有余,而补养之力不足;白术微辛,苦而不烈,其力补多于散,用于健脾较好。
用量:3~12g。
处方举例: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18g,防风6g,白术6g,水煎服。
注:白术过去品类众多,规格繁琐,如产浙江者名浙白术,产于潜县的名于术,产湖南平江的名坪术等等。因采收和加工方法不同,有生晒冬术。因品种不同有种术(产安徽)鹤形术、金线于术等。又有家种野生之分,每个品种又分若干规格等级。1964年商业部、卫生部为了促进生产,改善经营,提搞质量,根据各省生产白术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规格标准。将属于白术的烘干品,统称白术,不再冠加地名,共分为四个等级:20以内为一等,40支以内为二等,70支以内为三等,70支以外为四等(每市斤支数)。
生晒冬术、形态与白术相同,唯内碴白色或油黄色,肉结实或油润,无裂隙,余无显著区别,亦按白术情况划分等级。
野生于术早已绝种,现商品于术,实际也是以白术种籽,播种于浙江于潜县山区的栽培品。形态大体与白术相似,外皮较细腻,淡黄褐色,并带有一段3~5厘米的茎芦,全形略似鸡腿,气较白术清香,别无其它区别。
安徽产的种术,过去按其形状不同,经加工后,分为大、小种术,扣子术、金线术等,各地多作于术药用。其主要特征,内碴黄白色,散有多数橙色或棕绝色油室,习称“朱砂点”。香气燥烈,味辛辣。据说系采用苍术种子播种的,因品种尚未澄清,故未列入两部颁发的规格之内,现市场商品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6:28 | 只看该作者
白头翁
白头翁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记述及目前全国各省使用的商品极不统一,原植物来源也较复杂,京津两市习用品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的根。
别名: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猫爪子花。
来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野生。
产地:主产于河北、辽宁、安徽、内蒙、山西、河南、陕西、吉林等省。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较长柔毛。主根圆锥形,外皮黄棕色,基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三山,小叶2~3分裂。花茎由叶丛中抽出,1~3枚,高10~40厘米。花单一顶生,花被6片呈两轮排列,花兰紫色。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每一瘦果的顶端,有羽毛状宿存花柱,长达6厘米,蓬松如白发,故名白头翁。
性状鉴别:呈圆锥形扭曲不直,有的呈扁片状有多数裂隙,形态不一。尖端往往已被折断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粗糙形如枯朽之木柴。表皮税落处显网状花纹。根头部有叶基残留,层层包裹,内部叶基外壁及芽痕生有丝绒样白色柔毛。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以根条均匀,质地坚实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原白头翁素,皂甙等。
功效与作用:止痢解毒,现已证实其作用为:
1、抗阿米巴原虫草。白头翁煎剂能抑制阿米巴原虫草生长,有效成分为皂甙。委陵菜对阿米巴滋养体有杀灭作用。
2、抗滴虫。粉剂在试管内能杀灭阴道滴虫。
此外,还有抗真菌和抗细菌(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热毒血痢,温疟,血衄,痔疮出血等症。治阿米巴痢疾有特效。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即湿热毒痢,大便有脓血或纯血,腹痛,肛门灼热,里急后生,兼有发热。治细菌性痢疾也有效。可单用,更常是配秦皮、黄连、黄柏同用,方如白头翁汤。对产后血虚下痢,可再加甘草、阿胶,即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使用注意:白头翁虽然对急性,慢性阿米巴痢疾者都有良好效果,但如下痢已久,元气已衰,脾胃欠佳者不要用白头翁,必需用时也要在白头翁汤基础上,再加党参、白术。
用量:3~12g。
处方举例: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9g,黄连6g,黄柏3g,秦皮6g,水煎服。
注:据《中药志》第一册白头翁项下记述,各地所售白头翁,据文献及收集到地样品,约20种以上。又据1972年出版的《中药鉴别手册》第一册白头翁项下记述,仍存在混乱现象,摘抄如下:甘肃地区使用地产的毛莨科植物大火草和野棉花根作白头翁。中南、西南、华东及内蒙(锡盟)地区使用蔷薇科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作白头翁。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使用蔷薇科翻白草作白头翁。内蒙(巴盟呼市)河南,陕西(个别地区),江苏(盐城南通淮阴),湖南(零陵衡阳),使用菊科植物漏芦的根作白头翁。云南使用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根或全草作白头翁。
据《药学学报》四卷1期25页,6卷5期265页“中药白头翁的生药学鉴定研究”一文考症,认为“唐本草”所述与目前广大地区使用的毛莨科植物白头翁相符。药用白头翁应以此种为主。又据《中药志》第一册白头翁项下记述,自从发现白头翁对阿米巴痢疾有特效后,各地相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据报告由于植物来源不一,对阿米巴痢疾,有的有效。混同使用难于保证疗效。这种混乱情况应注意纠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7:26 | 只看该作者
白薇

白薇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白尾,龙胆白薇,山烟根子。
来源:为萝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
产地:主产于辽宁、安徽、山东、湖北等省,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植物形态:1、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40~70厘米。常不分枝,披白色柔毛,折断时有白浆。单叶对生,宽卵圆形,全缘或皱波状,叶面疏生柔毛,叶背密生柔毛。花簇生叶腋,暗紫色,花冠5深裂。蓇突果纺锤形,成熟后开裂,内有多数顶有白色束毛的种子。
2、蔓生白薇:茎下部直立,上部蔓生。花初开时黄绿色,后渐变为黑紫色,余与直立白薇相同。
性状鉴别:根茎略呈圆柱形,直径0.5~1.5厘米,长约5~10厘米,弯曲皱缩,呈结节状上面有多数圆形下凹的茎痕及少数残存的茎基。须根丛生如马尾,细长圆柱形长5~20厘米,直径1~2毫米,表面黄棕色,平滑或具细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棕色,中央有一黄色木质心,气微味微苦。
以根条粗壮均匀、色黄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白薇醇、挥发油及强心甙。
功效与作用:解热、利尿。白薇油有强心甙反应。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咸、寒。
归经:入胃、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利尿、除烦益阴。
主治:温邪入营,阴虚发热,产后阴虚,烦热呕逆、肾炎、热淋、血淋等症。
临床应用:妇科应用较多。
1、用于产后体虚发热,汗出过多而致头昏者,常配其它滋阴药。方如白薇汤。
2、用于温热病后期,有潮热,下午为甚,但热度不高,可用于清热方剂内加入白薇以助推热,配生地、青蒿等。
3、用于胎前产后小便失禁,配白芍等分为末,以酒冲服。
用量:3~9g。
处方举例:白薇汤《本事本》:白薇9g、当归15g、党参9g、甘草6g,水煎服。
注:白薇品种复杂,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有用同科植物白前作白薇者,有用白薇全草作白薇者,有用其它不同科植物根或全草作白薇者。京津地区习用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根和根茎。应注意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8:24 | 只看该作者
白鲜皮
白鲜皮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北鲜皮,八股牛(东北产地)。
来源: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去掉木心刮去表皮的干燥根皮。野生。
产地: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陕西、甘肃、内蒙古、湖北等省亦产。
性状鉴别:根皮呈卷筒或双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厚约2~5毫米。未去表皮的表面呈灰白色,并有多数细小的凸点及少数须根痕。去掉表皮的呈淡黄白色或类白色。内表面较平滑类白色,附有多数微小闪亮的结晶体,质略轻松,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显层纹。气香,有羊膻气,味微苦。
以根筒粗状,均匀无粗皮及木质骨心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白鲜硷、白鲜脑内酯、固甾醇、粗皂甙等。
功效与作用:祛风胜湿、清热解毒。现已证实其作用主要为:1、解热,多用于皮肤病有关的发热;2、抗真菌,对多种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脾、胃、膀胱、小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杀虫。
主治:湿热疮毒,风疹疥癣,黄疸,湿热痹痛。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由“风热湿毒”所致的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等。
1、治慢性湿疹、荨麻疹,配防风、白蒺藜、乌梢蛇等加强祛风作用,方如双白祛风汤。右可用白鲜皮配地肤子、蛇床子等煎水洗患处。
2、治风湿痹痛,两足屈伸不利,行走不便(风湿性关节炎等),配银花藤、威灵仙等水煎服。
用量:内服3~9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双白祛风汤:白鲜皮9g、白蒺藜12g、乌梢蛇9g、生地12g、防风9g、当归9g、甘草6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39:31 | 只看该作者
白芷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命白茝(音柴)。
别名:香白芷。
来源:为伞形科多处生草本植物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的干燥根。均为栽培。
植物形态:白芷,多年生草本,高2~3米,根少分歧,直立圆形,中空,表面有沟纹,叶互生,茎下部叶为三出状分裂,叶柄全部成鞘状抱茎,叶片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绿色,背面灰白色至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刚毛。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瓣5片白色,双悬果长椭圆形。
杭白芷和白芷近似,但植枝较矮。茎及叶鞘多万诶黄绿色,根上部近方形,皮孔大而突出。
产地:杭白芷生产于浙江省杭州的笕桥。川白芷,生产于四川省遂宁、温江、崇庆等地。禹白芷生产于河南省禹县,长葛等地。祁白芷生产于河北省安国县(祁州)。
性状鉴别:圆锥形有方楞,头大尾细,长10~15厘米,中部直径2~5厘米,顶端方圆形,有茎痕。皮孔横长多排列成四行(俗称疙瘩丁或瘌蛤蟆皮)。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皮层有棕黄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显棕色环,略方形。气芳香,味微辛苦,质较佳。
以根粗,头部类方形,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川白芷:圆锥形,头端略显方楞,体顺长略似胡萝卜,几无分歧,长10~20厘米,直径2~5厘米,茎痕略下凹,外皮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向的细皱纹,亦有多数横长皮孔,但较杭白芷少,凸起较小。质坚实,断面白色或微黄色,粉性。皮层有棕色油点。形成层显棕色环,呈不规则的圆方形。气芳香,味微辛苦。
以根肥大均匀,就爱你赢,粉质足,香气弄厚者为佳。
禹白芷、祁白芷,形态基本相同。为圆锥形,似胡萝卜,少数有分歧,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茎痕圆形略下凹,外皮土黄色。凸起的皮孔甚小,质略轻泡,断面白色粉性。形成层显灰色环呈圆形。气芳香,味微辛苦。
以根调肥壮均匀,皮细,坚硬,光滑,粉质足,香气浓,不抽皱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又含比克一白芷素、新比克一、白芷醚及白芷毒素等。
药理作用:解表、祛风、止痛。
1、镇痛。
2、兴奋中枢。动物实验证明,少量白芷毒素可兴奋延脑的呼吸中枢,血管舒缩中枢,故可见呼吸增强,血压上升。可作为延脑兴奋药,对毒蛇咬伤后由于蛇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有治疗作用。前人对本品兴奋中枢的作用也有一定认识,认为“其气芳香,能通九窍”;
3、抗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又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且对人形结核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发表散风。消肿止痛。
主治:感冒头痛、鼻塞,鼻渊疼痛(鼻窦炎),眉棱骨疼,痈肿疮疡。
临床应用:
1、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前额部痛用之尤好,配羌活、防风同用,能加强效果。妇女胎前产后的感冒头痛用之亦佳,可配川芎。
2、用于治疗由风热引起的眉棱骨痛和压痛(即眼角和眼眶上的骨痛,常由感冒、上呼吸道炎引起),配黄芩。
3、用于治疗由鼻渊(鼻窦炎)引起的头胀痛,作为辅助药,配辛夷、苍耳子等同用。
4、用于治疗毒蛇(如金环蛇等含神经毒的毒蛇)咬伤,在中草药蛇药方剂内往往加有白芷,可能是取其兴奋中枢作用。
此外,还用于治疗牙痛(由烽火引起的牙痛,配石膏等清热药)。疖痈的肿痛(配蒲公英、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取其有镇痛作用,抑菌方面可能也其作用。头部挫伤或脑震荡后的跌打肿痛,用白芷缓解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一般认为白芷性燥烈,发散较甚,因此,血虚所致的头痛不宜应用。
用量:3~9g。
处方举例:驱风上清散(《审视瑶函》):黄芩6g、白芷4.5g、羌活3g、防风3g、柴胡3g、川芎3.6g、荆芥2.4g、甘草1.5g,共研细末,每服12g,水煎,食后服,治风热所致眉棱骨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2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40:15 | 只看该作者
百部
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别名:百部根、百部草。
来源:为百部科百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蔓生百部(小百部)和对叶百部(大百部)或直立百部(小百部)的干燥块根。
产地:小百部: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西、河南等地亦产。大百部主产于江西、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小百部:块根略呈纺锤形,多干缩弯曲,长约4~18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土黄色或淡黄白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纵皱沟棱,质硬易折断。断面显角质,微有光亮,中心柱木质心多扁缩。气微,味先甜后苦。
大百部:块根较粗长,长约12~25厘米,直径约1~2里厘米,余与下百部相同。以根粗壮均匀,内碴角质光亮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直立百部根含直立硷等。对叶百部根含对叶百部硷等。蔓生百部根含百部硷、百部次硷等。
功效与作用:止咳、杀虫,其原理为:1、抗结核。体外试验对人形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实验结核病有一定疗效。
2、镇咳。临床观察有效,实验方面还未能充分证实。目前已知的事其生物硷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从而可能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
3、杀虫。乙醇浸液和水浸液对头虱、衣虱、阴虱、动物虱等有灭杀作用,乙醇浸液较水浸液作用强。又有毒杀椿象、天牛等多种农业害虫。50%的百部药液能灭杀鼠蛲虫。
4、抗菌。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5、抗病毒。动物实验证实其煎剂能降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对已感染的小鼠有治疗作用。
此外,以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或蜜制。
性味:甘苦、微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止嗽,灭虱杀虫。
主治:肺劳咳嗽,寒热咳嗽,蛔虫蛲虫,外敷皮肤疥癣,浓煎外擦灭诸虱。
临床应用:前人认为本品能治新久各种咳嗽,久咳(慢性咳嗽)者尤其适用,由肺热引起的新咳、痰喘也可用。现代多用于:
1、治肺结核。辅助其他抗结核药,可配白芨、沙参、党参、川贝、栝萎、麦冬、杏仁等为丸,长期服食,对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
2、治百日咳。常配白前、川贝、沙参、紫菀等,水煎服,方如百部煎,又可用百日咳饮(此方在痉咳期疗效较显著)。以上两方可治小儿急性气管炎。
3、治蛲虫病。用灌肠法给药,单用百部煎液,或配苦楝子根皮、乌梅等煎水(用50%煎液),每次约5~6汤匙作保留灌肠(晚上进行)连用2~4天,能加强内服药的驱虫效果。
4、外用灭虱和止痒。用百部粉(酒炒)或其煎液局部外敷。
用量:内服6~18g,治肺结核用量宜较大。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百部煎:百部9g,白前6g,紫菀9g,川贝6g,沙参9g,陈皮4.5g,甘草4.5g,水煎服。
百日咳:百部、沙参、川贝、白前各3g,加水400毫升,浓缩为200毫升,一日分六次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41:31 | 只看该作者
柏子仁
柏子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为柏科植物常绿色乔木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等地。其他各地亦有产。
性状鉴别:种仁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7毫米,直径约1.5~3毫米。一端尖另一端纯。表面单黄白色,久置颜色变深而呈黄棕,并有油渗出。种仁外面有薄膜质的内种皮,光滑,油润。断面黄白色,富油质。气微,味淡而有油腻感。以颗粒充实,黄白色,不泛油,无皮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主要为侧柏油、龙脑脂等。
药理作用:宁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炮制: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心、脾经。
功能:惊悸失眠、健忘,体虚多汗,遗精,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为性质平和的安神药,在镇静的同时又兼有一定补性,对心血虚而致失眠、惊悸、大便燥结、自汗的患者,可作为补阳养药常服。
1、用于治疗失眠,性能和功用与酸枣仁大致相同,且多配合同用入柏子宁心汤、补心丹。两者的区别是:柏子仁专治心血亏损而致的失眠,酸枣仁兼治肝胆虚火引起的失眠。
2、用于治疗便秘,适宜于阴虚、产后和老人的肠燥便秘,性质和缓而无副作用,常与火麻仁同用,方入三仁丸。体虚较甚者则配肉苁蓉、当归等。
3、用于治疗阴虚盗汗,常配牡蛎、五味子、麻黄根和养阴益血之品。
使用注意:大便滑泄者忌用。
用量:6~9g 。
处方举例:柏子宁心汤:柏子仁6g,酸枣仁9g,远志9g,麦冬9g,当归12g,白芍9g,生地12g,黄连1.5g,党参12g,黄芪12g,甘草3g,水煎服。
三仁丸:柏子仁9g,火麻仁9g,甜杏仁9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2:59 编辑

败酱草
中药概述】
败酱草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败酱、白花败酱的全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1.清热解毒: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等,可与红藤,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等配伍,如<肠痈方>、(金匮要略<薏以附子败酱散>)。
2.祛瘀止痛:用于血热瘀滞的腹痛,单用本品水煎服。有清热活血止痛之效。
【药效鉴别】
败酱草与鱼腥草作用相近,相配可增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作用,但败酱草尚有活血行瘀之功。
【临证应用】
败酱草,双花,地丁,公英,大黄,马齿苋各15g,水煎服。治阑尾脓肿。
【药理作用】
现代又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肝脓疡、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等。
【化学成分】
黄花败酱含挥发油,主要为败酱烯、异败酱烯。白花败酱含白花败酱甙、马钱甙等。
【用量用法】
10——3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使用注意】
凡气虚、血虚而无实热瘀滞者忌。
百合
【中药概述】
为百合科植物卷丹或细叶百合的鳞茎。甘、微寒。归肺、心经。
1.润肺止咳:用于阴虚肺燥的咳嗽,肺虚有热、干咳少痰等,如(<医方集解>百合固金丸)。
2.清热宁神: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神思恍惚,烦躁失眠等,如(<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
【药效鉴别】
百合与麦冬功能相似,配伍能增强清心宁神、养阴润肺作用。百合清心宁神作用甚良。
【药理作用】
本品有升高外周白细胞的作用。
【化学成分】
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并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用量用法】
本品10——20g,水煎服。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多痰及中虚便溏者忌。
【附】
炙百合: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多用于阴虚燥咳之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3:40 | 只看该作者
板蓝根
板蓝根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京津地区习用品为十字花科菘蓝的根。中南、华东、西南有些地区习用爵床科马蓝的根。
一、菘蓝
来源: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华东、华北以及陕西、贵州等地。
植物形态:茎圆柱形,直立,高40~90厘米。上部多分枝,通常全体披白粉。主根圆柱形,外表皮灰黄色。基叶丛生。椭圆形,全缘,光滑,有长柄。茎生叶互生,无柄,半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小,黄色,角果翅果状。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长约20厘米。直径约3~8毫米,略弯曲。表面淡灰黄色,有纵皱及支根痕,皮孔明显。根头部稍膨大,有多数叶柄残留,形成紧密的环形皱褶,质略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木质部黄色,皮部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以根长粗壮均匀,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吲哚甙、针状结晶物(即板蓝根结晶甲、乙、丙、丁)、硫酸钾。
药理作用:1、抗菌。抗菌谱较广,对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菌有抗菌作用。
2、抗病毒。对多种病毒性感染疗效良好。体外试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解心胃热毒。
主治:流感、热病发斑、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脑、肠炎、菌痢,但主要用于大头瘟、颜面丹毒和腮腺炎。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传染病。
1、用于治疗乙型脑炎(属轻型或中型者),配大青叶、生石膏、黄芩等,方如板蓝大青汤;或配草药狗肝菜、金盏银盘等,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2、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即“痄腮”),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口渴烦躁,配黄芩、黄连等,方如消毒饮。此方治头面部丹毒(“大头瘟”)也好。
3、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最近多制成注射剂应用(肌注)。也可用板蓝根1两,配茵陈1两、栀子3钱,水煎服,对消除症状有一定帮助。
4、试用于病毒性脊髓炎,初步观察有一定疗效,单味用15~60g,水煎服。
用量:9~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处方举例:1、板蓝大青汤:板蓝根30g、大青叶15g、金银花15g、连翘15g、生地30g、玄参15g、生石膏30g(先煎)、黄芩12g、干地龙9g,水煎服。
2、消毒饮(旧称普剂消毒饮)《医方集解》:板蓝根12g、黄芩9g、黄连6g、连翘9g、升麻3g、柴胡9g、牛蒡子9g、玄参9g、马勃4.5g、僵蚕6g、薄荷4.5g(后下)、桔梗6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
二、马蓝
来源:为爵床科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植物马蓝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省。
性状鉴别:根茎及根全长约20厘米,根茎圆柱形,直径2~6毫米,有稍膨大的节。节上生分根茎及须根,根细长而弯曲,直径1~2毫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皱纹,根茎质坚实,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中央有大型的髓。根稍柔韧。气微、味淡。
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
性味:功能等项与菘蓝相同。
广东部分地区有用马鞭草科大青的根作板蓝根使用,注意区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4: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32 编辑

半边莲
古籍名:半边莲《本草纲目》。
别名:蛇脷草。
植物名:半边莲。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柔弱草本。为一常见的野草。生于田基、落旁或浅水沟或潮湿的旷地上。
分布:本省水稻栽培区处处可见。长江以南各省亦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有产,春夏最盛。
自采地点:家种及野生山坑边。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解疮毒、利水。
主治、用量和用法:1、蛇咬伤:生用,和片糖捣烂敷伤口;2、百足(蜈蚣)咬伤:生用,和片糖捣烂敷伤口;2、白浊:生用1至2两或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
验方:(治蛇咬伤方)半边莲、七星剑、寮刁竹、蛇王草,各5钱、清水三碗半,煎成一碗,冲酒,热服。
(方解)广州谚云:“身有半边莲,不怕共蛇眠。”可知半边莲对蛇咬伤有一定作用。七星剑消肿解毒,寮刁竹、蛇王草搜风通窍,加酒冲服,药力更速。
(方歌)半边莲蛇咬伤,清肿解毒力最长,七星刁竹蛇王草,加酒冲服力更强。
参考资料:《本草纲目》半边莲为清凉解毒药,治毒虫蛇伤,并用于痈疽疔疮、烫火伤,有利尿解毒作用,对各种化脓病、发热、烦闷、血中毒有急救解毒之功。
《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汇编》公开治疗毒蛇特效方:半边莲(火用半枝莲)、过沟龙、黄开口草、七叶一枝花、野韭菜、两箭草、扇子草,以上七种药个等分,榨取其汁,和粘适度,捏成扁圆并和波珠大,阴干,贮备用,不可受潮或沾水。疗效:治疗毒蛇咬伤中毒及其他虫咬伤,且有对蛇类慑服控制作用,入此有此药饼,手持玩弄,蛇虫不咬人。
《广东中医》(1958.9)介绍:半边莲治漆中毒,将汁涂,数次而愈,治发热不退,有退热作用,外用止创伤出血,可治惊风、鹅口疮,取汁涂口或内服。


半枫荷
植物名:翻白叶树。
生长环境:本品为乔木,生于南方山野间。
分布: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部产之。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能:祛风活血、去湿、消肿。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风湿痛:干用1至2两、猪脚或鸡脚适量,清水煎服;2、手脚无力酸痛:用法同上,或加酒服;3、脚气:用法同上,不必加酒。
验方:(治风湿肿痛方)半枫荷1两、千斤拔1两、豆豉羌5钱、山白芷5钱、过江龙1两、清水六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本方山白芷、豆豉姜、半枫荷行气消肿、祛风散寒以胜风湿、千斤拔、过江龙壮筋骨能通肾气。肾气既壮,血行风灭,燥胜湿除,故因于风湿而肿痛者,甚效。
(方歌)风湿脚气半枫荷,白芷豉姜江龙和,强筋壮骨千斤拔,活血祛风治无讹。
参考资料:《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以翻白叶树为正名,产于广东、广西。应用:浸酒可治风湿骨痛。
《临床实用中药》功效:1、善祛风湿,行气活血,凡脚气、脚肿痹痛、各种风湿痛、浸酒饮甚效,水煎内服亦可。
2、强壮筋骨,治跌打损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5:18 | 只看该作者
半夏
半夏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地文,地星,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
来源: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半夏搓去外皮的干燥块茎。栽培或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南,此外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也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茎呈不规则的圆球形、半圆球形。直径约0.8~1.5厘米,高约0.5~1厘米。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未去净外皮的具黄棕色斑点。上端圆平,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呈黄棕色,其周围密布棕色小凹点,下面钝圆,光滑或有多数小凸起。质坚实,断面白色,粉质,细腻。气微,有呛鼻感,味辛辣、麻舌刺喉(生半夏有毒不宜尝试)。
以个粒大,外色白净,质坚实,粉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B-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固甾醇、微量挥发油、植物甾醇、皂甙、辛辣性物质、生物硷等。
功效与作用:和胃止呕、燥湿祛痰、散结消肿。其原理已知者为:
1、镇吐。制半夏丸剂、半夏煎剂对试验动物有镇吐作用。生半夏流浸膏、生半夏粉剂(经高温处理)也有镇吐作用。
2、催吐。生半夏及其未经高温处理的流浸膏有催吐作用,这与前人所有说的“半夏生令人吐”相符。但生半夏粉剂经济高温处理后则可除去催吐成分,而保留镇吐作用。
3、镇静。有效成分为一种生物硷。其水溶性煮沸滤过液对呼吸运动有轻度镇静作用。
4、降眼压。半夏水溶性煮沸过液内服后,能使眼压轻度下降。
此外,临床观察认为还有化痰止咳作用。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湿痰阴塞,痰饮咳嗽,胸部胀满,呕吐恶心,痰饮眩悸,妊娠呕吐。
临床应用:为治疗呕吐、痰饮的常用药。
1、用于止呕,取其有镇吐作用。如治由湿邪引起的呕吐,半夏的疗效更好,前人的经验亦认为“胃冷呕秽,以半夏为量佳”。临床多用于治疗以下各种呕吐:
急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呕吐,往往兼有心下痞满(胃部胀闷)常配茯苓、生姜、加强健胃止呕作用,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慢性胃炎引起的呕吐,往往兼有胃痛、嗳气、食欲不振,常配陈皮、木香、砂仁、益气汤等,方如香砂六君汤(方见砂仁项下)。
神经性呕吐,兼有神经官能症状者,常配旋复花、代赭石、生姜、竹茹等。
妊娠呕吐,常配生姜、川连、党参等,方如生姜泻心肠(方见生姜项下)。用健胃和胃汤也好。
2、用于祛痰,主要用于湿痰,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白粘稠,胸脘作闷(可见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常配陈皮、茯苓等(二陈汤,方见陈皮项下),以此为基础,再随证酌加款冬、前胡、川贝等。
如为痰厥头痛,表现为咳嗽痰多,时吐清涎、头痛、畏寒,或有眩晕,常以半夏配天麻、白术、陈皮等补脾燥湿,化痰祛风,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前人的经验认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在这方面半夏所起的作用可能为祛痰、镇静。
附:对于急性青光眼的头痛、眼痛、恶心,有人建议可用半夏作对症治疗,因实验发现半夏有降眼压作用。
3、外用以生半夏捣烂敷疮疡肿毒,对神经末梢似有麻痹作用,能止痛。又治癣可用生半夏与醋磨汁外用。
使用注意:1、半夏性较辛燥,副作用有咽干、舌麻等。生半夏性更辛烈,刺激咽喉,并易致中毒,发生舌肿、失音声嘶,故半夏一般宜充分制透后入药。实验证明,以白矾、生姜炮炙半夏,白矾可解除半夏引致实验动物失音的作用,生姜可协助半夏止吐。虽然,有人认为半夏制后药力有所削减,不如应用生半夏好,并谓只要将生半夏打碎,以生姜汁泮渍10分钟左右,便可缓解其副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用于内服时,一般仍主张生半夏不宜用或尽量少用。如治寒痰喘逆而需要生半夏时,应多加生姜,一则以制其毒,二则以助去痰饮,降喘逆。
2、姜半夏(法夏)燥湿祛痰止呕之力较好,故治脾湿而痰涎涌盛作呕之寒痰多用姜半夏;清半夏辛燥之性大减,宜于体弱痰多,而寒湿较轻轻者用。另有一种半夏曲,由清半夏和面发酵而成,辛平微甘,能温胃化滞开郁,脾胃虚弱而腹胀作呕者适用。
3、与川贝比较,两者都能化痰,但半夏辛温,长于治湿痰,川贝苦凉,长于清热痰;又半夏(配茯苓)化胃中之痰较好,川贝(配陈皮)化肺中之痰较好。在一般情况下,川贝与半夏合用,化痰之力更全面而加强。
4、凡阴虚、有热、血证、肺燥而咳嗽不爽者,不宜用半夏;咳痰和呕逆不因寒湿而起者,不宜用半夏。孕妇慎用半夏,但如属对症,也可应用,不过以用法夏为宜,又可用紫菀、蒌壳代半夏。
5、服半夏而有毒性反应时,可服蜜饯姜片,或饮用糖姜汤缓解。
6、半夏习惯上忌乌头配伍,但现代的一些实验证明,半夏和乌头混合给药后,实验动物无严重反应。
用量:9~12g。
处方举例: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制半夏9g,茯苓9g,生姜15g,水煎,分两次温服。
半夏白术天麻汤(《李东垣》):制半夏9g,天麻9g,白术9g,麦芽9g,陈皮6g,神曲9g,苍术6g,党参9g,黄芪9g,茯苓9g,泽泻6g,黄柏(或黄芩)4.5g,干姜3g,水煎服。
炮制加工: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四种。
1、清半夏。将择净杂质的半夏,大小分开,放于容器中,用清水浸炮,每日换水两次,浸泡三天,取出,用矾腌,一层半夏,一层白矾,层层铺匀,加清水淹泡三天后撤去白矾水,换清水浸泡一天取出,置沸水中煮2~3小时,至半夏切开内无生心,口尝稍有麻辣感,捞出,晾干,轧成颗粒状即成。(每半夏50kg用白矾面6.25kg)。
2、姜半夏:制法同清半夏。只是在煮时每50kg加入鲜姜12.5kg。
3、法半夏:取净半夏倒入缸内,放入清水浸泡三天,每日换水两次。取白矾面与泡好半夏层层铺匀加水,淹至7天,撤掉矾水,换清水泡2天。取白灰块用水发开,筛去粗渣。取泡好半夏与白灰粉层层铺匀,放入清水泡5天。去掉灰水换清水泡2天。取鲜姜、甘草同入锅内入放清水,加热熬煮4小时后,将浓液取出另放,再放入清水熬煮3小时,取出残渣压榨,榨出液与2次煮液合并,同泡好的半夏倒入缸中淹至5天,捞出呈鲜黄色,晾干即为法半夏。(每半夏50kg用白矾5kg、石灰15kg,甘草7.5kg,鲜姜5kg)。
4、半夏曲。姜半夏面25kg、白面50kg。将赤小豆2.5kg、杏仁2.5kg、青蒿0.75kg、苍耳草0.75kg、红蓼子0.75kg、共捣碎熬粥,合姜半夏、白面,发酵后做成小块即成。
注1:1、清、姜、法半夏三种制法不同。制是为了解去毒性。按照半夏总的效能,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吐、治咳嗽痰稀、寒湿疼痛,但是制半夏各有主症,清半夏偏风痰,姜半夏偏寒痰;法半夏偏湿痰。
2、反乌头。
注2:水半夏,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水半夏的干燥块茎。效用与半夏近似但止呕作用不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5:53 | 只看该作者
半枝莲
【中药概述】
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唇形科草本,属祛风解毒药。
【半枝莲_半枝莲的功效与作用_半枝莲图片】
别名:狭叶韩信草《广州植物志》、牙刷草、田基草《江苏植物药材志》、并头草(南京)、通经草、紫连草(南京民间草药)、向天盏、耳挖草、小向天匙(福建)、半板莲(陕西汉中、城固县)。
入药部分:全草(干燥)。
采集期:夏,秋。
功能:能治妇女病,以代益母草,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民间用以治各种癌病,详见白花蛇舌草说明(未有临床经验),用量5钱至1两。
分布:广东各县、福建、安徽、江苏、陕西汉中、城固县。
福建省《同安药材》第一集65页记载:此药近年来有用以治各种癌症,用全株鲜草12两或干草4两,配以白鲜矛根4两或干2两,红糖2两,用八碗水煎成一碗,一天服一次,入服后有反应呕吐现象可暂停三天再服。(按南洋等地华侨亦有采取此方治癌,多用鲜草。)
近年来亦有采用半枝莲一两、白花蛇舌草2两,用5磅水、慢火煎成一磅作茶喝,一天喝多次,长期喝,用以治癌症。
亦有采取上列福建《同安药材》处方、加铁树叶一两,八月扎一两,以治癌症。
按癌症有多种,症状非常复杂,世界医学上认为极其棘手的恶症,至今还是未有把握防治、或根治,关于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用以治癌,只是民间采用,疗效并不显著,大约鼻咽癌、肠癌,初期症可以抑制作用;如属后期症则难以见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00 编辑

百豆根
【中药概述】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苦,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咽喉肿痛,红赤,发热,肺热咳嗽等症。
【临证应用】
治咽喉红肿赤痛。用本品与金银花,连翘,牛子,射干,玄参,麦冬等同用。
【化学成分】
含蝙蝠葛碱、山豆根碱、青藤碱、粉防己碱等。
【用量用法】
9——2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注】
本品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表面黄棕色。外皮易脱落,内部呈淡黄色。断面纤维性,可见放射状纹理,木部黄色,髓部类白色。
蚌花
别名:红蚌兰花、菱角花。
植物名:紫万年青。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肉质草本。盆栽作欣赏或药用。
分布:广州附近广为栽培,美洲亚洲热带,各地均有分布。
入药部分:花。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甘淡。
功能:止咳、除痰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①痨伤咳血、便血:干用20至30朵,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②衄血:干用20至30朵,猪鼻适量,清水煎服;③痰火核:干用20至30朵,清水煎服;④肺燥咳:干用20至30朵,蜜枣5至6枚,清水煎服;⑤小儿生积,青筋络肚,配伍用。
验方:(治小儿生膀)蚌花10朵、寮刁竹1钱、陈皮5分,清水煎服。
(方解)腹部有肿块,名为生膀(一作蚌),一般认为因气郁瘀结而成。故方中以三种行气药以解郁;寮刁竹并有散瘀去毒作用,合为化气行瘀散结之剂。
附录:(叶)治蚌疮(阴唇疮)用鲜叶,加片糖擂烂敷患处;并用蚌花、猪瘦肉煎服。
(方歌)小儿生膀用蚌花,刁竹陈皮两味加,妇人若患阴唇肿,用叶加糖捣如渣,再用蚌花煲瘦肉,外敷内服效堪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北沙参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终《神农本草经》。古代本草所载均属南北沙参。至清代《本草逢源》,始分为北北沙参和南北沙参两种。习惯认为北北沙参质佳,药用以北沙参为主。
(一)北沙参
别名:珊瑚菜,辽北沙参。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栽培品。
产地:主产于山东莱阳、烟台、文登、海阳、辽宁盖平、复县、河北等地。现其它各省多引种。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35厘米,全体被灰褐色绒毛。根细长,圆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0.5~1.5厘米,罕有支根,茎部分埋于地下,地上部分直立不分枝。叶由基部生出,互生,具长柄,长达12厘米,基部呈阔鞘状,边缘膜质;叶卵圆形,三出分裂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卵圆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边缘具大小不等的锯齿,叶片质厚。复伞形花序顶生,总伞柄长4~10厘米,无总苞,伞幅10~14厘米,长1~2厘米,不等长,小总苞片8~12枚,披针形,花梗15~20枚、长1.5~3毫米;花白色,5瓣。双悬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达1厘米,有棕色粗毛;分果有5个角棱。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烫片刻,取出放凉后,剥去外皮,晒干或烘干。也有不去外皮直接晒干的。
性状鉴别:去皮北沙参细长圆柱形,长15~35厘米,中部直径0.3~1厘米;顶端略细,具断茎残痕,中部稍粗,下端渐细,表面淡黄白色,显粗糙,有细纵皱纹或沟纹及细裂隙,并有棕黄色皮孔和多数突点状须根残留。全体糊化角质样。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显射线状花纹,中部有白色或淡黄色不质心,约占直径1/3,形成层环状,棕黄色,韧皮部淡黄白色,气微,味淡味甘。
带皮生晒北沙参,外皮淡棕色,断面韧皮部白色粉性,其余同上。
以根条细长均匀,内碴淡黄白色或白色,质坚脆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和淀粉。
功效与作用:养阴清肺,除虚热,治燥咳。实验证实有轻度祛痰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主治:肺热阴伤燥咳,胃燥咽干口渴。
临床应用:为润燥常用药。
1、治肺虚燥咳(久咳、干咳、痰少、津液不足),故肺结核、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干咳均宜用北沙参,常配麦冬、玉竹、桑叶,加强清润作用,方如北沙参麦冬饮。又可单用北沙参末6g(或加配甘草末3g),开水送服。可长期服用。
2、治热病后阴虚津少(相当于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恢复期),觉咽喉干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脉弱无力,或有虚热,此时用北沙参配麦冬、生地等,通过清余热而润燥,方如益胃汤。
使用注意:北沙参有滋腻濡润,不利于透发表邪,故咳嗽而有实热、脉实苔腻者不宜用。习惯上北沙参多用于体虚者的慢性咳嗽,而外感初期、急性上呼吸道炎、急性气管炎之咳嗽一般不用。必须使用时,也要配伍葛根、淡豆豉、山栀皮等以助解表清热。
用量:6~15g。用于清补,量可稍大。
处方举例:北沙参麦冬饮《温病条辨》:北沙参9g、麦冬6g、玉竹9g、生扁豆9g、冬桑叶6g、花粉4.5g、生甘草3g,水煎服。久热久咳再加地骨皮3g。
益胃汤:北沙参12g、生地15g、麦冬9g、玉竹9g、冰糖15g(溶化),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8:38 | 只看该作者
贝母
贝母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因来源和产区的不同及其性状的各自特点,商品主要有浙贝、川贝、平贝、生贝四大类。
1、浙贝母
别名:大贝、珠贝、元宝贝、象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干燥的鳞茎。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浙江宁波地区的鄞县、奉化象山等地。
采收加工:立夏(5月上旬)前后采挖。洗去泥土,摘除心芽,分成二片呈元宝状(商品“元宝贝”):个小的,不摘除心芽(商品称“球贝”),分别放入特制的“木闯笼”内,悬空挂起,进行闯动,使贝母相互摩擦约20~30分钟,将
表皮擦净。至贝母有极少的淡黄色液汁外溢滴下时为度。然后每百斤贝母加石灰粉或贝壳粉3~4斤,使灰粉均匀地粘在贝母之上,以吸上擦出的浆液,再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1)元宝贝:均为单一的鳞瓣,半圆形,外凸内凹。高约1.7~2厘米。直径约3~4厘米,厚约0.6~1厘米。外表面黄白相兼,显粗糙如泛碱状或被有白色粉末。内表面凹陷部分黄棕色,质坚实。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气微,味较苦。
(2)珠贝:鳞茎呈不规则的扁球形。高约1~1.5厘米,直径2~3厘米,略如算盘球故称“珠贝”,由于2~4片鳞瓣及芽心组成,外层两片较肥厚,内层鳞片幼,中间带有芽心。白色,气味同元宝贝。
以鳞片肥厚,粉质、坚实、色洁白者为佳。
性味:苦寒。
归经:人心、肺经。
功能:清肺热化痰,止嗽,解毒。
主治:外感及内热咳嗽,肺痈,肺痿,乳痈,发背及一切疮疡肿毒。
2、川贝类
包括松贝、青贝、炉贝三种。
(1)松贝
别名:尖贝、珍珠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贝母干燥的鳞茎。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洼、若儿盖、毛儿盖、黑水,理县、马尔康等地。过去集散于松潘,故称“松贝”。青海的果洛;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等地亦产。
采集加工:6~7月积雪融化后采挖。洗净泥沙,用矾水擦去橡外皮,再用硫黄熏数小时,而后用无烟微火烘干或晒干。也有不经水洗,先薄摊于烈日之下暴晒,待贝母收干起粉,再筛除泥沙,将贝母放入麻布袋内,轻轻闯动,撞去附着物和表皮。然后用硫黄熏数小时。再烘干或晒干。
性状鉴别:
松贝:是川贝中最小的一种,如豆如球,故又有“珍球贝”之称。桃形、苡米形或圆椎形,颗粒均匀、完整。高约0.4~0.8厘米,直径约0.4~0.1厘米,均由两片鳞瓣合抱而成,一瓣特大略呈马蹄形;一瓣特小呈披针形。小瓣被大瓣包裹
并略凸陷于大瓣之中,俗称“怀中抱月”。顶端钝尖,均为闭口而无芽孔或开裂,底部略平坦,能放平坐稳。底部的中心有残留的褐色根蒂,除根蒂外,全体白色或微带黄色。质坚实,光润而显粉性。将两个鳞瓣剥开后,中心仍有更小的鳞瓣。断面白色显粉性颗粒。气微,略微苦。
以粒小,均匀,完整,质坚实、色白而有光泽者为佳。
(2)青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卷叶贝母等种贝母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果洛;西藏昌都、山南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贡山、中甸等地。
加工方法:同松贝。
性状鉴别:鳞茎略呈桃形,大小不一。直径0.6~2厘米,高0.6~1.8厘米。外层两鳞大小几乎相等,相对合抱。顶端钝尖而多偏斜,多为开口呈孔状或微开裂,残茎及幼小的鳞瓣多吐露于孔口。底部略平坦,一般多能放平坐稳,根蒂略凹陷,残留有黄褐色根痕。全体淡黄色,较光洁,显粉性质坚实但不及松贝。剥开两瓣可见幼鳞瓣一二枚及茎芽一枚。断面白色。气微、味苦。
以鳞茎均匀完整,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3)炉贝
别名:知贝。
来源:为梭砂贝。干燥的鳞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区以及那曲的索县、巴青、比如、加黎等地。过云多集散于康定(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这里设炉造箭,故地名为打箭炉)故名炉贝。
加工方法:同松贝。
性状鉴别:鳞茎呈棱形或心脏形。高约1.5~2.5厘米,直径0.8~1.8厘米。外层两瓣几乎相等,单鳞瓣形如马牙或白贝齿。顶端较瘦尖,均呈开裂或开口状。底部偏斜,钝尖或钝圆,根蒂亦向外突出,不能放平坐稳。全体淡黄白色或黄褐
白色相兼,形如虎皮,故又有虎皮贝之称。质亦坚实,剥为两瓣可见幼鳞瓣二三枚及残留的茎芽一枚。断面白色,略显粗糙,亦显粉性。气微,味甘苦不一。
以鳞茎完整。均匀,色白,有粉性者为佳。
3、平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平贝母干燥的鳞茎。野生与栽培。
产地:主是于黑龙江五常、尚志、吉林大华甸、抚松、临江以及辽宁等地。
采集加工:6月上旬,地上部枯萎时,挖取3~4年生的鳞茎,炕干;将炕烧至温热(最高40℃)于炕上薄铺一层柴草灰(为吸收水分),把贝母均匀地排列在炕上,不可重叠,再盖一层柴草灰,约炕一昼夜,即可干燥。干后筛云柴草灰,再炕或晒一日即可。
性状鉴别:鳞茎呈扁圆形。高0.5~0.8厘米,直径1~2厘米。外层两鳞茎较肥厚,大小相似,相对合抱。顶端平坦,中心略凹陷,呈敞口状,可见内层鳞茎一二枚合抱而生。底部根蒂褐色,亦略凹陷。全体白色或黄白色。质颇坚实而显光润。断面白色,粉性。气微酸,味微苦。
以鳞茎均匀,皮细坚实,粉质者为佳。
4、生贝
别名:伊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伊贝母干燥的鳞茎。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水定及博乐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地。
采收加工:在6~7月间挖取,洗净晒干即成;亦有洗净用盐水浸泡后再晒干,色较白。
性状鉴别:鳞茎呈扁圆球形,大小不一。高约0.8~1.5厘米,直径1~2厘米。外层两鳞瓣大小相似,相对合抱。顶端呈开口状、孔形或开裂,孔口多含有残留的茎杆。底部略平坦,根蒂多平凹,亦有微外突者,一般能放平坐稳。表皮粗糙,黄白色或黄褐色。质略疏松。断面白色或黄白色,亦显粉性。剥为两瓣可见幼鳞一二枚及残留的茎杆一枚。气微、味苦。
以鳞片肥厚,色白,坚实,有粉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主要为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另有次要者为贝母新碱、贝母芬、贝母定碱、贝宁替定。此外,还含有贝母醇。
功效与作用:开泄肺气、除热散结。其作用为:
(1)镇咳。贝母素甲、乙对小鼠有较明显镇咳作用。
(2)阿托品样作用。低浓度下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又有使实验动物瞳孔扩大;促进肠蠕动。
(3)升压。有一定降血压作用。
(4)兴奋子宫。贝母素甲对家兔子宫有较强大的兴奋作用,已孕子宫比未孕子宫更敏感。
炮制:磨粉或捣碎,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心、肺经。
功能:润肺化痰,清肺热,除肺燥。
主治:阴虚肺燥的虚症咳嗽,吐血及虚劳咳嗽等症。
临床应用:1、治热咳,急性者较适宜,如风热感冒、急性上呼吸道炎、肺炎之咳嗽,有口于喉痒,痰稠色黄者,可用浙贝配连翘、牛蒡子、山栀皮、蒌皮等,方如蒌贝汤。又可配桑叶、杏仁、菊花、牛蒡子、方如桑杏汤(见杏仁项下)
2、治瘰疬(颈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炎)配玄参、牡蛎,方如玄参牡贝汤(见玄参项下),或配玄参、牡蛎、夏枯草、生地,方如颈淋巴结炎方。前人认为浙贝有散结作用,但其原理尚等进一步研究。
3、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作为乌贼骨的辅助药,处方和治疗原理参考贼骨项下。
4、治痈肿,尤其乳房炎,作辅助药用,配银花、菊花、蒲公英等。
附:1、浙贝与川贝比较:浙贝药性较燥烈,而川贝药性较缓和,气味不浓,小儿用之颇合适。浙贝清热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急性风热咳嗽,川贝润肺化痰作用较好,多用于慢性虚劳咳嗽。2、前人认为贝母反乌头,现代一些实验初步证明贝母和乌头混合给药后,实验动物并无严生反应。
用量:一般9~15g,治瘰疬可用至18~30g。
处方举例:1、蒌贝汤:瓜蒌皮9g,浙贝9g,牛蒡子9g,连翘9g,山栀皮6g,桑叶6g,花粉9g,薄荷5.5g(后下),水煎服。
2、颈淋巴结炎方:浙贝18g,夏枯草15g,生地15g,玄参15g,生牡蛎30g(先煎),水煎服。
注:1、川贝类在商品上习惯认为松贝、青松最好;炉贝较好;平贝亦好;生贝较次。
2、除上述的贝母外,甘肃省产一种岷贝形太与松贝相似,有的小鳞瓣不生于合抱的中心,而生于大鳞瓣的前后,前面呈“怀中抱月”形,后面有一浅纵沟为小鳞瓣脱落的痕迹,亦有的两个鳞瓣基本相等,开口较大合抱而生。还有陕西的太白贝、浙江的东贝、湖北的板贝等多种贝母,但产量较少,多地产地销。
3、贝母因富粉性,在加工烘干时,温度不宜超过40℃,否则容易湖化,堆积过厚会自行发热产生阴碴,晒晾时,翻运过勤及反复揉擦也会使贝母“熟熥”,干后均会形成油子或僵瓣,使贝母品质降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3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7:59:59 | 只看该作者
荜拨
荜拨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宋《开宝本草》,原名荜菝。
来源:为胡椒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荜拨的未成熟果穗。
产地:印尼、越南、我我国云南亦有产。
性状鉴别:果穗呈圆柱状,有时稍弯曲,长约2~5厘米,直径5~8毫米,少数带有1~2厘米长的果柄。外表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由多数细小的瘦果聚集而成,排列紧密整齐形成交错的小突起,小瘦果略呈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质坚脆,断面稍发红或带白点。清香,味辛辣。
以身干肥发色黑味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胡椒碱,另含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祛风、散寒、镇痛、消肿。
性味:辛、大温。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酸水,鼻渊牙痛。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荜拨和姜、厚朴配伍,可治疗胃寒吐涎、吐酸水及心腹冷痛等,与细辛、檀香、延胡索、高良姜、当归配伍,可治疗心绞痛。
用量:1.5~3g。
处方举例:荜拨3g、雄黄1g、冰片1g、共为细粉,用少许敷在痛苦牙上可治疗牙疼。
注:1、含胡椒硷4%~6%,挥发油1%。
2、过去进口荜拨有两种:①泗水荜拨,主产于印尼的泗水。表面棕褐色,条顺直。谷粒状小突起物紧密,香气浓。质佳。
②安南荜拨,主产于越南。表面棕红色,条弯曲,谷粒状小突起物疏松,香味淡,质次。
云南产的荜拨,性状气味与泗水荜拨相似。品质较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4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8:0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01 编辑

荜澄茄
【中药概述】
荜澄茄,别名澄茄、毗陵茄子、毕茄,为樟科小乔木或灌木山鸡椒的成熟果实。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
1.温中下气:用于胃寒疼痛、胃寒引起的呕吐、呃逆等症,有温暖脾胃、散寒止痛之效,常与高良姜等配伍。如(丹溪心法<四神丸>)。
2.散寒止痛:用于寒疝疼痛等症,常配香附,乌药,吴茱萸等同用。
【药效鉴别】
荜澄茄湿中散寒,并能行气止痛利水,入下焦治寒疝疼痛,膀胱寒凝,小便不利。
【药理作用】
荜澄茄对粘膜有局部刺激作用,并能吸收,对泌尿道及呼吸道粘膜也能挥发此种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树脂、荜澄茄酸、荜澄茄素、荜澄酸等。
【用量用法】
2——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崩大碗
别名:老公根、乞兜钵、灯盏菜、崩口碗。
植物名:积雪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匍匐草本,喜生于低湿的、稍明蔽的草地。田基上、堤岸上,为常见之草本。
分布: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荒地。
性味:性寒凉、味甘微苦。
功能:清暑、解热、利水去湿。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大热:生用4至8两,清水煎服;2、中暑发热:用法同上;3、脚肿,配伍用(方见山菩提);4、痔疮:生用8两至1斤,煎水熏洗肛门;5、白浊:生用4两,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冲开水服;6、婴儿肛门红:生用2至4两,煎水洗肛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6 19:28 , Processed in 0.582798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