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5:58 | 只看该作者
谷木
别名:槠实子根。
植物名:构。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乔木。广布于各国温带地区,喜生于村落旁的旷地上。
分布:我国及日本,从南到北都有,广州市郊到处可见。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郊外荒地。
性味:性微凉、味淡。
功能:解毒、利水,为性病常用药。
主治、用量和用法:1、湿火骨痛: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2、花柳入骨:干根1至4两,猪脚1只清水煎服;3、白浊:干根1至4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4、皮肤湿毒: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
验方1:(治湿火骨痛方)谷木根2两、老桑枝1两、枸杞根1两、清水5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谷木根去湿解毒枸杞根长于治骨骼之热,桑枝长于治关节之火,故凡骨骼关节疼痛而因于湿火者,用之均效。
(方歌)湿留化火骨节痛,谷木枸杞两用根,去火还痛桑枝煎,湿火清除效似神。
验方2:(治花柳入骨方)谷木根4两、土茯苓4两、猪手1只、清水8碗,煎成1碗服,治皮肤湿毒可将剂量减半。
(方解)花柳入骨,即梅毒骨痛,谷木根、土茯苓均为利水解毒药,民间用以解梅毒,有长久历史,配猪手或猪脚作引经药使用。
(方歌)花柳入骨谷木根,猪手连同土茯苓,三物煎汤同服食,深入骨层搜毒清。
验方3:(治白浊方)谷木根2两、木棉根1两、黑面神根5钱、车前草1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谷木根长于利水祛湿解毒,用以治白浊,独用有效,加木棉根、黑面神解毒,车前草利水通淋,相佐为用,功力更大。
(方歌)白浊不离谷木根,木棉根住黑面神,三味还加车前草,解毒通淋各逞能。
参考资料:《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荔湾卫生所治花柳毒入骨,全身骨骼疼痛验方:干谷木树根8两、湿谷木树根12两、雄鸡仔1只、去毛后不开肚(连肠脏),以净水30斤在盆煎至四分之一,去渣,用慢火煎至一大碗粉三次服,隔2小时一次,服后骨骼反痛,而趋好转,四剂而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6:55 | 只看该作者
谷芽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原载《本草纲目》,原名粟糵。
别名:粟芽、红谷芽。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粟的颖果,经水湿生芽后的干燥加工品。栽培。
产地:主要产于华北地区。
性状鉴别:本品呈小球形,直径约1毫米。表面有两层稃壳,淡黄色或橙色,光滑,多已开裂,并生长出1~毫米须根,稃壳内含种仁一粒(小米)。质坚,粉性。气无,味微甜。以颗粒匀净,淡黄色或橙色,生过根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淀粉分解酶、蛋白质、脂肪。
功效与作用:开胃、消滞,其原理为健胃、助消化,所含的淀粉为解酶能把淀粉分解为单糖。
炮制:生用、炒用或炒焦。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健脾胃,消食积。
主治:食积胀满不化,食欲不振等症。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食滞胀满,食欲不振,一般多与麦芽同用,也可单用。小儿外感风滞有呕吐、发热者,配解表药和清热化湿药,方如外感风滞方。谷芽和麦芽比较,谷芽消积助消化之力不如麦芽;谷芽助消化,偏于消食下气,对热滞者更适宜;麦芽助消化,稍带健脾作用,对寒滞而食物吸收不全者更适宜。但总的来说,两者的作用大同小异,不一定要拘泥细分。谷芽入煎剂后,其效力大有减损,故以研成细粉直接冲服较好。又谷芽的有效成分,炒焦后其效力降低很多,而微妙则并不影响。
用量:6~15g。
处方举例:外感风滞方:谷芽15g,藿香6g,蝉蜕4.5g,防风0.5g,云苓7g,苏梗15g,薄荷3g(后下),川连2.1g水煎服。
注:1、天津市习用橙色红谷芽。北京市习用黄谷芽,另将红谷及红谷芽作涩肠止泻药,也用于解表透疹。2、此种谷芽华北、东北等地习销,南方地区不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7:23 | 只看该作者
骨碎补
骨碎补为较常用中药。见于《开宝本草》。因能治折伤而补骨碎故名。根状茎密被棕褐色小鳞片,状似姜块,遂有猴姜之称。
别名:猴姜、申姜、毛姜。
来源: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槲蕨及中华槲蕨的新鲜或干燥根状茎。附生于树干及岩石上。均匀野生。
1、槲蕨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浙江、湖北、福建、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呈扁平条形,多弯曲而有分枝,长短不一。长4~1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柔软如毛,黄棕色。经过火燎者鳞片多已脱落,显棕褐色至暗褐色,两侧及上面具突起的圆疤状叶痕。质轻脆,易折断,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的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淡微涩。
以棕色,条肥大者为佳。
2、中华槲蕨
产地:主产于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根状茎较直而细长,分枝少,长5~17厘米,宽0.6~1厘米。外表小鳞片黄棕色,易脱断,脱落后黄色至淡棕色。质硬,断面黄色。余同槲蕨。
功效与作用:补肾镇痛、活血壮筋。
炮制:沙烫、去毛、切咀。
性味:苦,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续筋骨、活血止痛。
主治:腰膝筋骨酸痛,外伤瘀血作痛,肾虚久泻,耳鸣,牙痛。
临床应用:1、治肾虚牙痛、齿龈出血(牙周病等)。骨碎补有增强体质作用,可配牛车肾气丸同服。如齿肿红龈充血、疼痛、可用骨碎补配地骨皮、石斛各12g,甘草3g,水煎服。如有齿槽脓肿形成,甚至溢脓,则配玄参、露蜂房。
2、治跌打损伤,尤其肌肉、韧带扭伤和闭合性骨折,取其有活血镇痛作用,可配其他活血祛瘀药,方如接骨散,此药外敷能加速骨折愈合。此外,也可治肾虚久泻、耳鸣、足膝痿弱。
使用注意:由实火、血虚等所致的牙痛不宜用。
用量:3~9g,补肾大剂可用至30g。
处方举例:接骨散:骨碎补、血竭、硼砂、当归、乳香、没药、续断、自然铜、大黄、土鳖虫,各等分,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敷患部。
注:1、骨碎补: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多鲜用。北京以干燥原药材切成1厘米咀者称申姜,沙烫去毛后,切成3厘米段者称骨碎补。天津则申姜、骨碎补通用。
2、骨碎补的植物来源不一,据《中药鉴别手册》记载,共有2科7种,药材性状基本相似,除正文所述为大多数地区习用外,水龙骨科近邻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及骨碎补科骨碎补,大叶骨碎补在不同地区匀作骨碎骨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7:55 | 只看该作者
瓜蒌
瓜蒌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中有皱皮瓜蒌(仁瓜蒌)光皮瓜蒌(糖瓜蒌)两种。
别名:栝楼、糖瓜蒌、瓜蒌。
来源:为葫芦科草质藤木植物瓜蒌和双边瓜蒌干燥果实,多为栽培也有野生。
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块根肥厚,表面灰黄色。茎攀援,长达10米,多分枝。叶互生,有长柄,叶片近圆形或心脏形,常为5~7掌状裂,裂片矩圆形,先端尖,边缘有疏锯齿或缺刻,幼嫩时两面疏生柔毛,叶腋具细长卷须,前端有分歧作螺旋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萼筒状,先端五裂,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三角楔形。先端深裂呈丝状。瓠果圆形或长圆形,成熟后桔黄色或桔红色,有光泽,内有果瓤丝络状及多数种子。种子扁平卵圆形,灰棕色,边缘多有环形边。花期6~8月,果期9~10月。
产地:皱皮瓜蒌主产于山东肥城、长清等。光皮瓜蒌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等地。
性状鉴别:1、皱皮栝蒌:类球形,两端稍尖,直径约7~9厘米,外果皮桔红色或棕果色,微有光泽。干燥后果皮皱缩,顶端有圆形花柱残存,柄端略尖,具青绿色短柄,短柄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棱沟。果皮质略厚,内含种子多数,与果瓤粘结成团状,多与果皮分离,摇之发响。破开后果皮内壁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果瓤丝络状或胶质状,棕黄色或棕红色。粘结于种子之上。气如焦糖味甜。
2、光皮瓜蒌:类圆球形,直径7~10厘米,外果皮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不皱缩或少皱缩。果皮略薄,内含种子多数,被果瓤粘结,但多不成团状,常粘附于果皮之上,摇之不动不响。果瓤黄棕色,含糖分较多,不易干燥,余与皱皮瓜蒌相同。
以上两种瓜蒌习惯认为皱皮者较好。均以个大不破裂,桔红色或黄棕色,糖分多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瓜蒌酸等。
功效与作用:清热化痰、利气通便,其作用似为消炎、祛痰、通便。又药理实验证实:
1、抗菌。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等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2、抗癌。动物实验对肉瘤和腹水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率不高。
炮制:压扁切块,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朋肠经。
功能:通胸痹,消痈肿,润肺化痰。
主治:痰热咳嗽,胸痹堵闷,消渴,大便燥结,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1、用于清胸内热痰,尤其适用于伴有胸痛之咳嗽痰多、咳痰不爽之证,如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炎等,常配黄连、半夏,加强清热去痰作用,方如小陷胸汤;热甚者再加配柴胡、黄芩等,方如柴陷汤。
2、用于治疗胸痹而属气滞血瘀引起者(如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利气宽中作用,常配薤白、半夏等,方如栝蒌薤白半夏汤。
3、用于治疗便秘,尤其适于热痰内阻、口干烦渴的便秘,取其有滑肠而兼清热的作用。常配火麻仁、桃仁、柏子仁等。栝蒌仁、火麻仁、桃仁都有滑肠通便的作用,其区别是:火麻仁治肠燥气弱之便秘;桃仁治血瘀郁热之便秘,适于热象较甚者。一般燥热便秘不必用栝蒌仁。
4、治热证痈疡。肺痈、乳痈、肠痈属热火者,均可用蒌仁清火,作为辅助药用。肺痈配鱼腥草、桔梗等;乳痈配山甲、银花等;肠痈配蒲公英、丹皮等。
用量:6~18g。
处方举例:1、小陷胸汤(《伤寒论》):川连3g,半夏4.5g,栝蒌仁18g,水煎服。
2、柴陷汤(《通俗伤寒论》):柴胡9g,黄芩6g,川连3g,法半夏4.5g,栝蒌仁15g,枳实4.5g,桔梗6g,生姜4.5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8:54 | 只看该作者
瓜蒌仁
【中药概述】
瓜蒌仁(又名括蒌仁)为葫芦科藤本植物括蒌的成熟种子。甘、寒。归肺、大肠经。
1.润肠通便:用于燥结便秘等。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同用。水煎服。
2.清肺化痰:用于燥痰咳嗽,痈肿等,可与贝母,天花粉,茯苓等药同用。
【药效鉴别】
瓜蒌仁偏于润燥化痰,润肠通便。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皂甙、蛋白质等。
【用量用法】
5——10g,打碎入煎剂。或入剂。
瓜蒌皮
【中药概述】
瓜萎皮,别名:栝楼壳、瓜壳,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栝楼的皮。苦、寒。归肺、胃经。
1.理气除胀:用于胸腹胀满,脘腹胀满等症,常与木香,乌药,橘皮,枳壳等同用。
2.化痰通痹:用于胸痹,结胸等,常与薤白,半夏,桂枝等同用。
3.清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之效,可与贝母,天花粉,桔梗等同用。
【药物形态】
本品常切成2至数瓣,边缘向内卷曲,长6~12cm。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有的有残存果梗;内表面黄白色。质较脆,易折断。具焦糖气,味淡、微酸。
【药效鉴别】
瓜蒌皮以清肺化痰,开胸宽中降气为主,适用于痰热壅阻肺络胸膈,咳嗽胸闷、胸痹胁痛,可配浙贝母,薤白,姜半夏等。
【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有机酸及其盐类、树脂、糖类、色素、多种氨基酸及类生物碱物质等。
【用量用法】
6——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3 编辑

瓜子菜
别名:蚬肉菜、酸味菜。
植物名:马齿苋。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匍匐或披散、肉质,分枝草本。常生于路旁或旷地上,尤以园地更为常见,性喜肥土,阳光充足的地方,稍耐旱。
分布:广东及我国其他各省均有分布。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春、夏、秋。
自采地点:荒地。
性味:性微凉、味酸。
功能:清大肠湿热、消滞。
主治、用量和用法:1、大便下血:生用4两清水煎服;2、痢疾:生用2至4两,清水煎服;3、痔疮:生用1至2斤,煎水熏洗患处;4、痈疮:生用适量,加糖捣烂外敷患处。
验方:(治大便下血方)生瓜子菜8两,猪血1斤,清水8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瓜子菜去大肠湿热,猪血止大肠出血,孙思邈论猪血曰:卒下血不止,清酒和炒食之,古有此验。民间用此方治大便下血之因于湿热者,甚验。
(方歌)大便下血瓜子菜,猪血同煲服宜再,因于湿热用此宜,沉疴既起病免灾。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1961年第二期)介绍佛山中医院采用土药瓜子菜治痔疮,对初期内痔及血栓性外痔,效果很好,有1/4病例不经手术获得全愈,其余亦减轻症状。
处方:瓜子菜4两、鸡蛋花5钱、煎炼成60毫升,炼药为一日量,分早晚二次服,六天为一疗程,可连服二疗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5 编辑

拐枣子
【中药大全】
拐枣子为鼠李科乔木植物拐枣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甘、酸,归心、脾、胃经。
1.清热生津: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呕吐,二便不利等,取本品10~25g,水煎服。
2.解酒毒:用于饮酒过度,有止渴除烦的功能,取本品20g,浓煎后代茶饮。
【药理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果实柄含多量葡萄糖、硝酸钾及苹果酸钾。
【用量用法】
本品9——30g,水煎服,或代茶饮。

挂金灯
【中药概述】
挂金灯为茄科草本植物酸浆带宿萼的成熟果实。酸、苦,寒。归肺经。
1.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可与射干,牛蒡子,黄芩,桔梗,甘草等配伍;疔疮肿毒,肺热咳嗽,可与黄芩,桑白皮,知母,浙贝母等同用;百日咳,肺痈,牙龈肿痛。
2.利水消肿,外伤出血、吐血、衄血。
【药效鉴别】
锦灯笼清咽解毒之功比马勃、射干、山豆根为弱,但本品酸甘生津,对咽痛咽干津伤口渴者较为适用。
【临证应用】
锦灯笼15g,甘草6g,水煎服,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
【药理作用】
酸浆煎剂对宋氏内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枸椽酸、草酸、维生素C及酸浆红素,全草含酸浆苦素,根含三种生物碱及酸浆根素。
【用量用法】
6——20g,水煎服,或入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1:04 | 只看该作者
贯众
【中药概述】
贯众为鳞毛蕨科草本植物粗茎鳞毛蕨、蹄盖蕨科峨眉蕨、乌毛蕨科单芽狗脊的根及叶柄基部。苦、微寒。归肝、脾经。
1.清热解毒:用于时行瘟疫、热毒疮疡、痄腮肿痛常与双花 连翘 板蓝根 蒲公英等同用。
2.杀虫:用于绦虫、蛔虫、钩虫等虫积腹痛之证,如(证治准绳<下虫丸>)。
3.止血:用于崩漏或其它热证出血,有缩宫止血之效。
现代报告,用于预防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肝炎等,取贯众500g,放于水缸中。
【药效鉴别】
贯众具清热解毒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又可用于流感、麻疹,具防治双重作用。入血分而能凉血止血,是以吐衄崩漏可愈。还有杀虫之效。
【药理作用】
1.贯众煎剂对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2.对流感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鞣质、挥发油、树胶、黄酮类、糖类、氨基酸。
【用量用法】
10——3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5 编辑

光棍树
别名:珊瑚枝。
植物名:绿玉树。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无刺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非洲现分布亚热带及温带。广州花圃或园内有栽植之。
入药部分:枝部的液汁。
采集期:去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寒、味苦涩、不作内服。
功能:杀蚊虫、止痒。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癣:将鲜叶枝茎切断,流出奶汁,涂患处;2、痔疮:生用1至2两,煎谁薰洗。
(方歌)光棍杀蚊止痕痒,主创煎水洗兼薰,切开流出奶汁用,涂敷癣疥亦堪珍。
参考资料:本品食之令人发晕,煲鸡蛋能使鸡蛋变黑,有麻醉性

光慈姑
【中药概述】
光慈菇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干燥鳞茎。辛,甘,寒;有小毒。归肺、肝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适用于痈疽疔肿,咽喉肿痛,瘰疬结核,蛇虫咬伤等。
【临证应用】
痈疽疔肿:取光慈菇15~20g,捣敷。咽喉肿痛,取光慈菇15g,水煎服。瘰疬结核,取光慈菇5g煎服。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能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白血病的白细胞有抑制作用;
2.对急性风湿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化学成分】
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淀粉等。
【用量用法】
9——2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注】
此外,尚有豆科的独蒜兰(毛慈菇)的假球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4:46 | 只看该作者
广藿香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嘉佑本草》。
别名:藿香,枝香(广东)。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霍香的地上干燥全株。均为人工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东省。产于广州市市郊名“石牌霍香”产于高要地区的称“高要藿香”,产于海南岛地区万宁县者,称“海藿香”,产于湛江者称“湛江藿香”。
性状鉴别:石牌藿香,全长约30~90厘米。基茎多为单枝,方圆形,直径约1~2厘米,表皮灰棕黄色,多细纵纹,并显四条略下陷的纵沟纹,基茎木质化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上黄色,有白色小髓心约1毫米。在茎基5~9厘米处开始分枝,分枝处稍膨大如节断,分枝较多,对生霍互生,分枝下端亦略方圆形,亦有纵沟纹,并有叶柄脱落的残痕。质渐疏松易折断,断面灰绿色,白色髓心渐大。上端茎渐细,方形,除显纵顺沟纹外,密生灰黄色毛茸,并带有部分皱缩破碎的叶片,茎幼嫩疏松断面髓心约占直径的1/2以上。叶面灰棕色,叶背绿色,两面密生毛茸、气微异香,味微苦淡。
高要藿香:形态基本与石牌藿香相同,单枝条稍稚嫩,略轻泡,自中段起则带有较多的叶片,茎叶上披有较多毛茸、气味略同石牌藿香。
海藿香:形态略同于高要藿香,但枝条较细而分枝较多,更显幼嫩而多叶片、毛茸显著,气味不及石牌藿香浓厚。
湛江藿香:茎较幼细而短,近方形,分枝较多而弯曲,节较疏,表面灰棕色(发红)。嫩茎方形,具稀疏毛茸。断面髓较大。叶片灰绿色,毛茸较粗。气味不及以上藿香纯正。以上四种在商品上统属于广藿香类。
以上四种均以茎坚实,叶少,味香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叶和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另含鞣质、苦味质。
功效与作用:止呕、止泻、健胃、解热及发散风寒。
炮制:主茎切片,分枝切咀,叶生用。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脾、胃经。
功能:发表解暑,化湿开胃,理气止呕。
主治:夏伤暑湿,寒热胸闷,腹痛吐泻。胃呆不肌。
临床应用:为夏季治疗暑湿的常用药。
1、用于治疗夏季感冒而兼有胃肠症(有头痛、腹痛、呕吐、腹泻)常配半夏、苏叶等止呕、厚朴止泻,白芷解表,方如藿香正气丸。
2、用于治疗急性胃炎,适宜于因饮食生冷或不洁食物引起者,表现有上腹胀闷、发热、疲倦、呕吐、腹泻、口臭、舌苔厚腻、脉濡缓。可配陈皮、厚朴、苍术加强理气除湿作用,方如不换金正气散;也可用藿香正气丸。
3、用于治疗中暑而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症状者,用藿香(鲜藿香叶更好)配连翘、半夏以清暑散热止呕,方如藿香连翘饮。
附:1、藿香、苏叶、芦根均能止呕,但藿香偏于健胃止呕。苏叶偏于发汗解表。芦根治胃热呕吐;2、藿香叶发散离较强、藿香梗止呕力较强;3、阴虚火旺和胃热呕吐者不宜用本品。
用量:6~15g。
处方举例:1、藿香正气丸(《局方》)。成药(含藿香、苏叶、半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每次1丸,每日1~2次,姜枣汤送服。
2、不换金正气散(《局方》):藿香6g,苍术9g,厚朴6g,清半夏9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
3、藿香连翘饮:藿香6g,连翘6g,制半夏6g,陈皮3g,水煎服。
[发帖际遇]: 白薇子逛庙会的时候不幸被偷了钱袋,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5:18 | 只看该作者
鬼箭羽
【功效与作用】
鬼箭羽,别名:卫矛、鬼见羽、鬼箭、六月凌、四面锋、篦箕柴、四棱树、山鸡条子、四面戟、见肿消、麻药,为卫矛科灌木植物卫矛枝条的具翅状附属物。苦,寒。归肝经。
破血祛瘀,行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肿痛,风湿痹痛,及虫积腹痛等。
【药物形态】
本品为具翅状物的圆柱形枝条,顶端多分枝,长约40~60cm,枝条直径2~6mm,表面较粗糙,暗灰绿色至灰黄绿色,有纵纹及皮孔,皮孔纵生,灰白色,略突起而微向外反卷。翅状物扁平状,靠近基部处稍厚,向外渐薄,宽4~10mm,厚约2mm,表面深灰棕色至暗棕红色,具细长的纵直纹理或微波状弯曲,翅极易剥落,枝条上常见断痕。枝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另,市售也有用木翅的,木翅为破碎扁平的薄片,长短大小不一,宽约4~10mm,两边不等厚,靠枝条生长的一边厚可至2mm,向外渐薄,表面土棕黄色,微有光泽,两面均有微细密致的纵条纹或微呈波状弯曲,有时可见横向凹陷槽纹,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平整,暗红色,气微,味微涩。用枝者以枝梗嫩、条均匀、翅状物突出而齐全者为佳。用翅状物者,以纯净、色红褐、无枝条、无杂质、干燥者为佳。
【药效鉴别】鬼箭羽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与甲珠合用,直达病所,活血通脉止痹痛功效益增。
【临证应用】治过敏性疾病。取卫矛鲜品60g,水煎外洗;内服,或配土茯苓,地肤子等煎服。
【药理作用】有降血糖、降血压和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化学成分】含表无羁萜醇、无羁萜、槲皮素、卫矛醇、木栓酮等。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6:36 | 只看该作者
桂枝
桂枝为常用中药。
来源:为樟科植物常绿乔木肉桂树的干燥嫩枝。多为栽培品。
产地:主产于广西、广东。
性状鉴别:桂枝细圆柱形,外皮紫红棕色,可见细小圆点状皮孔,质脆易折,断面红黄色,粗枝断面黄白色。有香气,味甜而辣,外皮味较浓。以枝条细嫩,色红棕无枯枝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含桂皮醛、桂皮乙酸酯等而无芳樟醇。
药理作用:1、解热。桂皮醛能解热,能使皮肤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散热和发汗,这种作用也就是所谓温经通络,透发热气。但是,桂枝的解热和发汗作用是很缓和的,所以,中医的经验认为:桂枝要配其它解表药才能发汗,而配收敛药又能止汗。
2、镇痛。作用于大脑感觉中枢,提高疼痛阈而收痛效果。在治疗因头部管痉挛而引起的头痛时,可能使血管舒张而缓解头痛;还能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
3、健胃。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4、抗菌。体外实验桂枝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5、抗病毒菌。体外试验桂枝煎剂对流感病毒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6、抗真菌。体外试验队革兰氏黄色癣菌等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或切咀生用。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心、肺、膀胱经。
功能: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化水湿。
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经闭腹痛,痰饮蓄水,适用于感冒风寒之表虚自汗者。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与麻黄比较,桂枝的发汗作用较和缓,往往要加生姜配伍,并在服药后喝热粥,才能助其发汗,方如桂枝汤。特别适宜于平素体质虚弱而新患感冒的患者。由于桂枝能旺盛血行,属于温热药物,所以,在风温等热性传染病时,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不宜用桂枝,如果错用了,即使只用上0.6~0.9g,也会引起鼻出血。至于原来已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患者,更不宜用桂枝。
2、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肩臂肢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取其有温经止痛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又因对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更为合适,有时单用桂枝汤就能收效;风寒较重的,多余麻黄、附子等配用,方入桂枝附子汤。
3、用于治疗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痰饮(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间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积存)。传统经验认为:桂枝通能阳利水(或化气行水),故能治疗上述的水肿、痰饮、从现代医学观点看,“阳”和“气”都是代表功能的意思。通阳利水货行气化水实际上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加强发汗和利尿的作用,从而减轻局部体液的郁积,桂枝是具有着一作用的。但往往要配合利水、化湿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方入苓桂术甘汤。
除上述三项用途外,桂枝在妇科和其它杂病中应用和广。例如与当归、白芍等合用可活血通经,治疗虚寒性月经不调、闭经等(注意:月经够多者时忌用);配甘草可治心悸;对有腹痛的虚寒下痢(如慢性结肠炎),在止泻方剂内加用桂枝可以止痛;在南方,当夏天觉身体湿因、肢体重坠时,用桂枝煎水洗澡后,可觉轻快。至于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其用途就更广泛了。
用量:常用量3~6g,用于解表的,少者2.4g至4.5g即可,一般用6g较普遍。在治疗风湿关节痛时,有时要用较大剂量,甚至重用至30~45g,但要视具体情况和根据临床经验而定。
处方举例:1、桂枝汤(《伤寒论》)。桂枝6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服。
2、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9g,白芍9g,附子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水煎服。
3、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桂枝9g,茯苓15g,白术12g,炙甘草6g,水煎服。
注:1、肉桂子为着生用桂枝顶端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及宿存花萼,宿萼膨大呈倒圆锥形,常带有短柄形似“公丁香”故又名桂丁香。棕黑色显粗糙,有不规则的纵沟棱数条,顶端有一圆形小凹眼,露出部分未成熟的幼果,黄棕色或棕色。质坚实。气芳香,味甘辛。功能温中止痛,主治寒凉性胃腹疼痛。
2、桂柄为较幼嫩的桂叶短柄,呈半圆柱型或扁圆柱形,长1~2厘米,粗约5毫米。棕黑色或棕红色,质坚实,气味功能与桂枝相同唯含油量较多,甘辛气味较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8:09 | 只看该作者
过江龙
别名:血龙、园龙。
植物名:龙须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木质藤本。生于山坡、溪边、旷地灌木丛中。
分布:越南、印度、爪哇和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南至海南岛。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微凉、味苦。
功能:活血、祛风湿、去湿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风湿脚软,配伍用;2、湿火腰痛、脚痛,配伍用;3、跌打筋络痛,配伍用。
验方1(治风湿脚软):过江龙1两、枫香寄生5钱、半枫荷1两、千斤拔1两、鸡脚4至5对、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半枫荷、过江龙、千斤拔祛风去湿,枫香寄生强筋壮骨,鸡脚以形补形,为扶正祛邪之剂。
           (方歌)风湿脚软过江龙,千斤拔与枫荷从,枫香寄生加鸡脚,煎汤服食自然崧。
验方2(治湿火腰痛、脚痛方)过江龙1两、川破石5钱、千斤拔5钱、清水4碗,煎成一碗服。或加猪脚猪腰同煎。
           (方解)方中用过过江龙、川破石之苦凉,去湿火,泄热邪、千斤拔两肝肾,强腰脚,加猪脚、猪腰同煎,以从其类,作为滋补,可收攻补兼施之效。
            (方歌)湿火腰疼脚有痛,皆由湿热火交攻,江龙破石千斤拔,猪脚同煎病自崧。
验方3(治跌打筋络痛方):过江龙1两、黑老虎5钱、千打锤5钱、鸡骨香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千大捶、鸡骨香、黑老虎均是跌打要药,能止痛,祛瘀生新,祛风消肿,加过江龙以通筋活络,通则不痛。
          (方歌):跌打外伤筋络痛,追风散瘀过江龙,鸡香千捶黑老虎,舒筋消肿立时崧。
附录:(子)治胃痛:干用1至2个,打碎,清水煎服。
参考资料:《临床实用中药》祛风湿、壮筋骨、活血脉、治跌打及腰痛、白浊(用根煲猪肉食)、内伤寒火、消妇人肝郁气痛、肝胃痛(每次用子两个、连壳打烂煎水服,亦可与肉同煎),解毒止痒,可洗内外痔疳疔。
《广东中医》(1916年第三期)新会县罗坑卫生院介绍治疗慢性关节炎风湿方:过江龙、走马胎各3钱、过山风、宽筋藤各5钱、豆豉羌、鹰不泊各1两,桑枝、千斤拔各1两(其中过江龙先煎,豆豉羌后下),水煎,每日一服,连服数日,曾治42例,治愈率74%。但热性风湿病无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1 编辑

过塘蛇
别名:过塘标、蚕茧草。
植物名:水龙。
生长环境:本品为浮水或匍匐状光滑无毛的草本。为生生草本,常生于浅水池中或沟渠中。
分布:我国南方广布,广州附近常见。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最多,全年有产。
自采地点:池塘、水涌。
性味:性凉、味淡。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癍痧发热: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2、生蛇:生干可用,煎水洗患处;3、天泡疮:用法同上;4、热毒大疮:生用适量,加片糖捣烂,外敷患处。
(方歌)清热解毒过塘蛇,热毒泡疮与痈疡,飞蛇缠住人身上,煎水洗熏效更良。

鬼针草
【中药概述】
鬼针草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苦、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1.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痛,肠痈,黄疸,疟疾,毒蛇咬伤,痒疹等。
2.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腰痛,关节疼痛,胃痛,噎膈等。
3.清热止痢:用于腹泻,痢疾等。
【药效鉴别】
鬼针草兼有益气健脾作用,可用于体虚无力,脾虚泄泻。
【临证应用】
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本品与败酱各30g,水煎服,日2次。
【药理作用】
1.水煎剂有抗炎作用,治阑尾炎、前列腺炎;
2.小儿腹泻。
3.钩虫性贫血。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鞣质、皂甙、黄酮甙、挥发油等。
【用量用法】
本品9——16g,水煎服,或入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39:08 | 只看该作者
藁本
藁本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目前商品主要有东北,华北产的北藁本和中南、西南产的藁本两大类。原植物前者为辽藁本,后者为藁本。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藁本或藁本的干燥根及根茎,辽藁本均为野生;藁本多为栽培。
别名:山园荽(《救荒本草》)。
植物形态:辽藁本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生,淡褐色多数细长根。茎中空,表面有纵沟,带紫色、茎生叶二至三回出羽状全裂。复伞形花序,花瓣白色,双悬果椭圆形。
产地:辽藁本(北藁本)主产河北龙关、蔚县、承德、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
性状鉴别:北藁本:呈不规则的柱状或团块状,常分歧,顶端有残留茎基。表面暗棕色,密生细长而弯曲的根,有突起的节及根痕。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或浅棕色,有的外皮易剥落,气特异芳香,味辛麻舌。
以根茎粗壮,香味浓香为佳。
藁本:为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有支根和须根痕,有一至数个残茎基,外表土黄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直沟纹,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以结节块状,大小均匀,香味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3—J基酜内酯、蛇床内酯、甲基丁香粉。
药理作用:镇痛。又实验证明其挥发油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散风寒、祛风湿、止头痛。
主治:感冒风寒、头痛、头顶痛、肢节疼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由外感风寒、寒湿而引起的头痛,即感冒头痛。尤其适用于巅顶头痛(即头顶痛),也可缓解偏头痛和身痛。因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用之也有疗效。常配川芎、白芷、苍耳子等同用。
用量:2.4~9g。
处方举例:羌活芎藁汤加减:羌活、川芎、藁本、白芷、防风各3g,水煎服,治感冒头痛较剧者。
注:藁本由于植物来源复杂,产地众多,有栽培亦有野生,又因气候土壤和加工方法以及使用习惯不同,因而在商品形态色泽、规格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除上述两大类藁本外,如江苏部分地区以伞形科植物骨缘当归的地上全株作藁本用,习称山藁本或土藁本。四川有香藁本、水藁本、和涪陵水藁本的区分,又有光藁本、毛藁本的不同规格。此外还有伞形科植物水芹的根充水藁本使用的地区。应注意区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5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9 编辑

孩兜草
别名:山曱甴草。
植物名:爵床。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草本。喜欢生于旷野草地上、或近河边、屋旁稍微潮湿的环境。
分布:广东省各地可见,广州附近尤多,亚洲热带亦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季。
自采地点:小山岗。
性味:性凉、味甘。
功能:清肝热、明目、消积滞、止痢。
主治、用量和用法:
1、幼儿积滞;2、小儿肝郁;3、肝热;4、下积,以上四项均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蜜枣同煎。
验方1:(治疳积肝郁方)干孩儿草5钱、独脚金3钱、蜜枣3枚、清水二碗,煎成大半碗,分次服。
(方解)本方以孩儿草之甘凉平肝,以健脾胃,配以独脚金解肝郁而消积滞,肝郁得舒,脾运得畅,疳积自去,为平肝健脾之剂,小儿服之最为适合。
(方歌)孩儿单汤是本名,疳积肝郁免其成,再加独脚金同煎,平肝健胃小儿灵。
验方2:(治疗儿童心肝火盛方)竹卷心、孩儿单、独脚金、旱莲草,每味3钱,清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竹卷心清心、旱莲草入肝肾凉血;孩耳草去肝火,独脚金消积健脾。全方药性和平,儿童服之,有益无损。
(方歌)儿童心肝火气旺,恶蛮厌食经不安,竹心孩儿旱莲草,独脚金来煎服康。
按:本品别名为曱甴草,与水曱甴草不同,用宜鉴别。又近人多用人字草代孩儿草,亦有功效。

黑面神
别名:鬼昼符、铁甲将军。
植物名:黑面神。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山岗上,山坡和郊野均常见之。
分布:马拉西亚至我国南部;广州近郊路旁及丘陵地普遍生长。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凉、味微苦。
功能:散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1、花柳白浊: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2、芒果:用法同上。
验方:(治花柳白浊方)黑面神根1两、了哥王根1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方中黑面神根、了哥王能清血毒,去膀胱湿热。初起花柳白浊,应用此方,效果明显,如属久虚白浊,则不相宜。
(方歌)白浊初起黑面神,了哥王来慰问因,为除血毒清浮热,久煎服来可欢欣。
附录:(叶)主治、用量和用法:1、治皮肤痕痒:生或干叶适量,煎水外洗;2、治漆疮:用法同上。
验方1:(治皮肤痕痒方)黑面神叶、六耳苓、毛麝香各等分,煎水外洗患处。
(方解)毛麝香祛风消肿,黑面神清热解毒,六耳苓祛湿止痒,对湿毒为患之皮肤痕痒,煎水外洗有效。
(方歌)皮肤痕痒病因多,毛麝香邀黑面神,加入耳苓煎水洗,杀滋解毒止痒疴。
验方2:(治漆疮方)黑面神叶、七大姑叶各等分,煎水外洗患处。
(方解)人体接触漆器,皮肤发生丘疹红肿而痒者为漆疮。七大姑治疗漆疮历验不爽,其药能疏风热、止痒,配黑面神,更有助于清热解毒,其效更好。
(方歌)解除漆器患漆疮,皮肤肿痒势难当,幸有七姑黑神叶,煎汤浴罢一扫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53:49 | 只看该作者
海风藤
本草上未见记载,原植物主要为风藤。
别名: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
来源:为胡椒科常绿攀缘藤本植物风藤的藤茎。
产地:福建、浙江、湖南。
性状鉴别:藤茎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3~1厘米,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节突起膨大,节间长3~10厘米,节上生有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韧皮部窄,木质部灰黄色,有许多导管孔,射线灰白色与木质部相间放射状排列。木质部与韧皮部交界处裂成小洞成环球状。中央有灰褐色髓,髓部有灰黄色小点,系异形维管束3~5个。气辛香如辣椒,味微苦辛。以条粗均匀,气味辛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鞣质和醣类。
药理作用:1、除湿;2、镇痛,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湿痹痛,关节、腰膝疼痛。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关节痛、脚气浮肿、有腰膝无力而偏于寒者,常配独活、秦艽、桑枝等,方如蠲痹汤。中风后遗的手足不遂,也可在祛风活络剂中加入海风藤。
2、用于治疗胃脘寒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腹痛泄泻(胃肠炎),用海风藤15g,配救必应9g,水煎服。
用量:9~15g。
处方举例:蠲(juan,读圈)痹汤(《医学心司》):海风藤12g,独活3g,羌活3g,桂心1.5g,当归9g,川芎2.4g,桑枝9g,乳香2.4g,木香2.4g,灸甘草1.5g,水煎服。
注:海风藤的品种比较复杂。全国大部地区使用的海风藤,为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区的胡椒科风藤等数种植物的藤茎。福建省产的海风藤,主要为风藤;还有山蒟和石南藤(均为胡椒科)。浙江产的海风藤,原植物主要为山蒟,少数是毛蒟。这四种藤茎,在药材外形上不易区分,均为扁圆柱形。有些地区则以其中3毫米以下者作石南藤使用。京津销售习惯,用直径在3毫米以上者;3毫米以下者不用。
西北,中南、西南部分地区,以松萝科松萝等数种植物作海风藤。本品在上海又作老君须药用。此外,个别地区尚以木通科植物木通,白木通及木兰科异形南五味子的藤茎作海风藤用,均与上列附录中所说的显著不同,易于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54:32 | 只看该作者
海金沙
海金沙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嘉祐本草》。
别名:左转藤灰。
来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其草及根茎亦供药用,系野生植物,多生长山坡及山林内。
产地:主产于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性状鉴别:海金沙为均匀的细微粉末。棕黄色。质极轻,用手捻之有光滑感,置于掌中,可由指缝中滑落;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易着火燃烧而发爆鸣及闪光,不留灰渣。
以干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无泥沙杂质,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
功效与作用:海金沙甘淡利尿,寒可清热,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功专利水,为治淋症要药,对热淋茎中痛尤为有效。善渗利之品。多能伤阴,故肾阴虚者慎用。海金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筛去茎叶,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膀胱、小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临床应用: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之热淋、血淋等,单用有效,或与滑石、甘草等配伍同用。海金沙有消炎退热之功,配大青叶用治感冒发烧,上呼吸道炎症等有较好疗效。
使用注意:1、(《本草逢源》)。“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2、(《本草经硫》)。“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用量:4~9g;或研末服。
处方举例:(《本草图经》):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30g,腊面茶15g。二味捣研令细。每服9g,生姜、甘草汤调下。
附:海金沙草
别名:竹园菜。
来源:同海金沙。药用为其全草。
主要成分:藤含氨基酸、糖类、黄酮甙和酚类。叶含黄酮类。
药理作用:其功效与海金沙同,但更长于清热解毒,除用于小便短赤涩淋痛症外,又可用于痈肿疗毒、腮腺炎、急性肝炎等。
性味:甘寒。
功能: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小便不利,白浊带下,肾炎水肿。湿热黄疸,丹毒等症。
用量:24~30g(鲜品30~90g);或研末服。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处方举例:
1、治热淋急痛(《夷志坚》)。海金沙草研末,生甘草率煎汤,调服6g,或加滑石。
2、治显热黄疸(《广西中药》)。海金沙草、田基黄、鸡骨草各30g,水煎服。
附:海金沙根
别名:铁蜈蚣、铁丝草。
来源:同海金沙。药用其根及根茎。
性味:甘、淡,寒;无毒。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肺炎、乙脑、急性胃肠炎,黄疸型肝火,湿热肿满、淋病。
用量:鲜品30~60g。
处方举例:
1、治肺炎(《江西草药》)。海金沙根,马兰根、金银藤、抱石莲(均鲜品)各15g,水煎服。
2、治乙型脑炎(《江西草药》)。海金沙根30g,瓜子金15g,钩藤根15g,金银藤30g,菊花30g,(上述均鲜品)。水煎,加水牛角适量磨汁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5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56:03 | 只看该作者
海龙
海龙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商品有大海龙和尖海龙两种。
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大海龙)除去内脏的干燥躯体和尖海龙的干燥躯体。海产品。
1、大海龙
产地:主产于广东,此外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带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呈长扁棱方形,背部平直下陷,腹部弧形突出,尾渐细,先端卷曲。长35~50厘米,背部宽约1厘米,腹部高2~2.5厘米。头平伸,嘴长管状,两眼圆大而深陷,鳃盖略突起,具放射状线纹。颈部膨大,颈背棱嵴状具棘2枚,两侧及下方具棘2对。胸鳍位于颈胸连接处。胸腹扁5棱形,两侧中部另有不显著的线形棱。尾前部6棱形,中后部4棱形。背鳍位于尾背前部,无尾鳍。雄性有育儿囊。全体为软骨样物质形成的甲壳状躯体,密被鳞片样圆形花斑。背部两条棱嵴灰黑色,呈花边样带纹,其余部位呈黄白色或黄棕色,放大镜下观察花纹规律美观,有蜡样光泽。体轻,质坚韧,不易碎断。气微腥,味微咸。
2、尖海龙
产地:主产于山东、广东、辽宁等沿海地区。
性状鉴别:体细长棱条形,略扭曲,形似小蛇(故又名海蛇)。全长15~20厘米,高宽几乎相等,约4毫米。嘴细长管状。脊柱隆起,躯干呈7棱形,尾部4棱形,腹尾下方呈凹槽状。尾渐细不卷曲,并有尾鳍。全体棕黄色或淡灰褐色。放大镜下观察,周身有横出直线纹和斜线纹,交错而生。体轻,质稍韧,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
以躯体匀整,无碎断,灰褐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蛋白质。
药理作用:滋阴、补肾、消瘀、散结,其作用似为滋养、强壮,增强全身抵抗力。
炮制:生用。
效用:均与海马相同。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瘰疠(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配冬菇、紫菜、红枣,方如海龙汤。
2、用于滋阴,配鱼鳔胶、阿胶等炖服。
3、用于高血压,配紫菜煮汤。
使用注意:有外感和胃弱者忌用。
用量:4.5~12g
处方举例:海龙汤:海龙9g,冬菇(或香蕈)18g,紫菜9g,红枣30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57:24 | 只看该作者
海马
海马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拾遗》。现商品有海马、叻海马、海蛆三种。
别名:水马、龙落子鱼。
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或斑海马等除去内脏的干燥躯体。海产品,现有人工养殖。
产地:主产于广东沿海各地,此外福建、台湾、山东、江苏、浙江、河北、辽宁等沿海地带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1、海马体呈长棱方形,弯曲,长8~30厘米,宽2~3厘米,厚0.8~1.5厘米。头略似马头,故名海马。具管状长嘴,头上有冠状突和对生的棘突,冠状突先端具5个小棘突。背胸腹扁棱方形,具11个横环节和7条纵棱嵴,尾长方形,弯曲如象鼻,具39~40个横环节和4条纵棱嵴,横环节和棱嵴亦组成长方格状,交会点显粗钝或呈棘状突。胸腹及尾的前端下方交会点呈棘状突起,先端尖。头后第一环节前生有胸鳍一对。背部第九环节之后生有背鳍,腹尾连接处生有短小臀鳍。雄性海马腹后第1~9尾环节处生有育儿囊,雌性则无此器官。全体为软骨样物质,形成硬甲壳状躯体,无鳞。黄白色,灰棕黄色或淡褐色略有光泽。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
2、刺海马形状与海马相似,但定型刺海马小于定型海马,一般长15厘米左右,最大不超过24厘米,全体环棱交会点,除尾端一小段无棘突外,其余均生有较长尖的棘突。体环11节,尾环35~36节。余与海马略同。
3、海蛆为身长在8厘米以下的幼小海马,形状与海马相同,商品不分种属,统称海蛆。同等药用。
海马、刺海马均以躯体长大,无残损,黄白色者为佳。
功效与作用:补肾壮阳,活血去瘀,其作用为强壮、滋补,功能与海龙大致相同。
炮制: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肾经。
功能:补肾壮阳,消癓瘕。
主治:肾虚阳痿,难产,癓瘕,疗疮肿毒等症。
临床应用:1、治肾阳虚弱,夜尿频繁,或妇女因体虚而白带多,可用海马煮汤服,单用,或配鱼膘胶,杞子等,方如海马汤。
2、治疮疖,尤其小儿暑疖、脓疱疮,由抵抗力低而引起者,此时虽能用抗菌素控制,但常复发,应从加强身体抵抗力入手,可用海马4.5~6g,加半肥瘦猪肉煮汤,连汤带渣饮服,往往服2~3次后,即见明显好转。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外感、脾胃虚弱者不宜用。
用量:4.5~12g
处方举例:海马汤:海马12g,杞子12g,鱼膘胶12g(溶化),红枣30g,水煎服。
注:除上述两种海马外,尚有同科动物三斑海马和大海马等种类,形态与克氏海马大同小异。如三斑海马,吻管较短,不及头长的1/2。体环第1、4、7、11节,尾环第1、5、9、13、17节的背方环棱交会点呈隆起状嵴。背侧方棘亦较它种为大,体侧背方第1、4、7环节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故名三斑海马;大海马,吻管恰等于眶后头长。头部及体环与尾环上的棘,均不甚明显。同作海马使用。
原刺海马多进口于新加坡(新加坡简称石叻或叻埠)故又名石叻海马或叻海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24 21:12 , Processed in 1.030478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