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7 编辑

番泻藤
本品为豆科草本状小灌木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片。
产地:狭叶番泻主产印度,又叫印度番泻叶。尖叶番泻主产阿联,由亚历山大港外运,又叫亚历山大番泻叶。过去进口主要为印度番泻叶,现在我国云南已引种成功。
性状鉴别:为完整或破碎的叶,并杂有细梗。叶片长卵形,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钱形,全缘,叶端尖或微凸,基部不对称。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叶脉突出,两面均有毛。质脆易碎。有青草气,味微苦。富粘性。以身干尖叶、色黄绿、完整、无泥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葸甙1%~1.5%,主要为番泻甙A、B、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又含黄酮类衍生物(山奈酚、异鼠李素)等。
功效与作用:泻下,有较强的刺激性,促进肠蠕动,服后3小时泻下数次。
炮制:剔除枝梗,生用。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大肠经。
功能:消积滞、通大便。
主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大便不通。
临床应用:适用于热积便秘,如胃肠积热而致的便秘、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及腹水等症。本品作用近于甘遂、效力和安全度较好。也用于术前清洁肠道。
使用注意:虚弱者、孕妇、经期、产后授乳期均忌用。有痔疮者亦不宜用。又煎服宜后下,久煎则无力。
用量:缓下1.5~3g,攻下用3~9g。
处方举例:番泻叶饮:单用番泻叶的泡出液(每次用番泻叶6~9g),可作为一次泻下用。
注:过去曾进口国一批番泻叶,发现其中多有圆形叶片掺杂。叶片呈卵形成倒卵形,先端钝圆或为微凹或具刺突,基部对称或不对称。表面黄灰绿色至红棕色,披灰白色毛茸。此种叶片的葸醌衍生物含量极微,须注意区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6 编辑

佛手
【中药概述】
佛手,别名:川佛手、广佛手,为芸香科小乔木植物佛手柑的果实。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
1.疏肝理气: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胸腹痞满、消化不良,有舒肝和胃、行气止痛的作用,可配木香,青皮,麦芽等同用。
2.用于食欲不振、嗳气、呕吐,有醒脾和胃的作用,可与白豆蔻,砂仁,藿香,半夏等同用。
此外,用于咳嗽痰多之证,可与半夏,茯苓等同用。
【药物形态】
本品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lOcm,宽3~7cm,厚0.2~0.4cm。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和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后苦。
【药效鉴别】本品善疏肝止痛,又能入脾以行气和胃,入肺以理气化痰。
【药理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并能抑制离体肠管运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柠檬橘内酯及微量洋芫荽甙和橙皮甙等。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注】佛手花(即佛手柑的花)辛,苦,温。有平肝功效。治疗肝胃气痛,可配白芍、乌药等同用;梅核气可配蔷薇花、玫瑰花、绿萼梅等。

番石榴
别名:番捻、鸡屎果。
植物名:番石榴。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或小乔木多生于路旁、河旁或丘陵地带的灌木丛中。
分布:原产美洲。我国南部普遍栽培,山野间也有野生的。
入药部分:叶。
采集期:全年奇叶茎,夏秋采果。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温、味苦、气香。
功能:收敛止泻、健脾胃、消滞、去发污,辟臭味。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食滞:干叶3~5钱,清水煎服;2、泄泻:用法同上;3、去发污秽异味:取嫩叶干用适量。
附录:(茎二层皮)治疗跌打瘀肿:鲜用捣烂,加酒煮热外敷。
(果)治小儿泄泻:未成熟果,晒干3~5钱,清水煎服。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1960.1)顺德县人民医院报告:番石榴叶煎剂治疗非感染性腹泻47例,均获疗效,无不良副作用。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兴隆卫生所介绍治小儿泄泻不止、无腹痛验方:晒干大蕉皮一只,石榴皮4件,清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01:34 | 只看该作者
榧子
榧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原名榧实。
别名:香榧子、木榧子、大榧子。
来源:为红豆杉科常绿乔木香榧除去外种皮的干燥成熟种子。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浙江昌化、临安等地,此外江苏、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榧子呈卵圆形,长2~4厘米,中部直径1.2~2.5厘米,底端钝圆,先端突尖。内种皮土棕色,具不规则凸起的纵棱多条,质坚硬而脆,厚约1毫米,易砸碎。内含种仁一粒,外被棕褐色或乌黑色膜质的外胚乳,皱缩不平滑。内胚乳厚大。质坚硬,断面油浸养黄白色。气微,味香淡微涩。以个大,壳薄,种仁饱满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脂肪油、鞣质、挥发油。
药理作用:驱虫。为中药广谱驱虫药,对驱钩虫、蛲虫、绦虫,都有一定效果。
炮制:生用。
性味:甘、涩、平。
归经:入脾、大肠经。
功能:杀虫,消积。
主治:虫积腹痛,食积胀满,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榧子药性温和、药力可靠,广泛用于驱除多种肠道寄生虫。
治钩虫病,配百部等,方如榧子杀虫丸,疗效较确定(对绦虫也有驱虫作用)。又可配使君子,对蛔虫、钩虫复合感染,有一定疗效,小儿黄瘦而有虫积腹痛者可用。
治蛲虫病,常配萹蓄等,方如萹榧驱蛲汤。
用量:常量每次30~40个或9~15g,单用大量可每日50~100个,或30g左右,炒熟嚼烂吞服较好。
处方举例:榧子杀虫丸:榧子21g,槟榔子21g,红藤21g,百部21g,苦楝皮21g,雄黄3g,大蒜9g(取汁)共研末为丸,每服12g,每日3次,连服2~3日。
注:1、榧子的来源《浙江中药手册》及《中药志》均定为紫杉科植物榧树的成熟种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定为红豆杉科植物香榧。
2、浙江诸暨、枫桥产一种香榧,其果实细长,两端均尖,果肉松脆而香,多作副食品供应,亦可药用。
3、《中药志》附注中记述,贵州,安徽等省曾发现三尖杉的种子充榧子。本品呈纺锤形,长2~2.5厘米,宽1~1.3厘米,外表灰棕色,胚乳具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也有收载,并云:种子含油30%以上,入药有润肺,止咳,消积之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0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7 编辑

浮小麦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小麦项下,名浮麦,即水淘浮起者。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小麦的干品、轻浮、瘪瘦的颖果。均为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颖果长圆形,长约3~6厘米,直径约2~3毫米。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抽皱,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带有黄色柔毛,低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断面白色。有粉性。气无,味淡。以颗粒均匀,轻浮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盒乙种维生素。
功效与作用:止汗。镇静、抗利尿。
炮制:生用。
性味:甘、咸、凉。
归经:入心经。
功能: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骨蒸虚热。
临床应用:1、用于止汗。治疗各种虚汗、盗汗,单用虽有效,但多配麻黄根。牡蛎、黄芪等加强止汗作用,也可配橹豆衣,方如浮小麦橹豆煎剂,据观察,此方治疗肺结核盗汗效果较好。2、用于抗利尿,治疗小儿遗尿,配桑螵蛸、益智仁等,效果较好,方如加味甘麦大枣汤。
用量:15~60g。
处方举例:浮小麦橹豆衣煎剂:浮小麦、橹豆衣各9g,加水200毫升,浓缩至100毫升,每服50毫升,一日二次。
加味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g,浮小麦18g,菟丝子9g,炙桑螵蛸9g,煨益智仁9g,龙骨6g,大枣24g,水煎服。
注:浮小麦,应取用水淘轻浮水面的麦粒,并以冬小麦为佳。但有的地区以充实饱满的小麦作浮小麦药用,按小麦功能养心除烦,适用于妇女脏燥喜怒无常之症(癔病)。

岗菍
别名:山菍
植物名:桃金娘
生长环境:本品为小灌木,生于荒山、山坡、阳光充足的地方,抗旱力强,土层浅箔的地方也能生长。
分布:我国的南部、广州附近各县。
入药部分:根、茎。
自采地点:山岗。    采集期:全年产。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安胎补肾、乌发、明目。
主治、用量和用发:①脚软痛。干用1两至2两,煲鸡脚食;②保产安胎。干用1至2两,煲鸡蛋服。③苦伤。服量同上,加瘦肉2两煎服。
验方:(治脚软无力酸痛方)岗菍根1两,豆豉姜1两,走马箭1两,千斤拔1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岗菍补气血、益肝肾,豆豉羌、走马箭、千斤拔怯风湿而壮筋强骨,用于肝肾两虚而致的痺症患者,有怯邪补正之效
(方歌)脚软山酸痛步履难,豆豉姜与岗菍根。千斤拔出走马箭,益肝强肾力更生。
附录:(子)治妇人血山崩:用于岗菍子1两,炒透,煎茶饮。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验方交流索编》治流鼻血及山崩,岗菍叶或岗菍子(适量),流鼻血用猪碧煎服。若血山崩,用猪小肚煮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02:52 | 只看该作者
伏龙肝
别名:灶心土。
来源: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心土。在拆修柴灶时,取灶心凝结成硬块者,除去四周烧焦部分,以中心红黄色者入药。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红祸色。质坚硬,但较砖为松,指划易碎,并有粉末掉下。断面细腻或微有蜂窝小孔。有烟熏气,味淡,尝之有泥土感。
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细腻,质稍软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二氧化硅、氧化钙、氯化镁等。
药理作用:温中和胃而镇呕,收敛而止泻、止血。
炮制:剁成小块或轧成粉末。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温中和胃,止呕止血。
主治:呕吐恶心、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临床应用:见证虚寒的出血、呕吐、泄泻均可应用。
1、用于止血。住址虚寒性胃肠出血,有较好效果,可配肉桂、艾叶温中、熟地、当归、阿胶滋阴补血,方入黄土汤加减。此方可治疗一般慢性虚寒性出血的代表方,不仅治胃肠出血,也可治虚寒性出血、衄血、尿血、崩漏,用时可随证加减。
2、用于止呕。主治妊娠恶阻(妊娠呕吐),偏于虚寒者,以本品60g,配生姜6g,竹茹9g,陈皮6g,水煎服。
3、用于止泻。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水泻下痢,可配白术、黄芪、灸甘草等。
使用注意:热证的出血,呕吐不宜用。如无伏龙肝,可用赤石脂代。
用量:30~60g。大剂可用至90~120g。宜先煎水,沉淀后去渣,然后用黄土汤液煎其它药。
处方举例: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45g(先煎去渣代水),熟地15g,当归9g,肉桂1.5g(焗服),艾叶3g,阿胶6g(溶化),白术9g,生姜3g,炙甘草3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04:07 | 只看该作者
防己
1、粉防己
别名:汉防己。
来源:为防己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产地: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或半圆柱形,薯状两端渐细,弯曲不直,形似猪大肠。长约5~15厘米,直径1.5~5厘米,未去表皮者褐色或棕褐色。皮较细,有的带有细支根痕及横长突起皮孔。去净外皮的白色或类白色,半圆柱形的纵切面白色或类白色。质坚实,断面显粉性,有淡黄绿色维管束,呈断续放射状。味苦。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多种生物硷,主要为汉防己硷去甲基汉防己硷。
药理作用:利水渗湿止痛,其原理为:
1、镇痛。其煎剂和流浸膏具有一定镇痛作用,但剂量增大后镇痛作用反而减弱。
2、解热。作用较缓弱。
3、消炎。对大白鼠实验性关节炎,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4、肌肉松弛。动物实验证实有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可作为辅助麻醉的肌肉松弛剂用。
5、利尿。作用明显,可使尿量增加47%。
此外,动物实验还观察到有抗过敏性休克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又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有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与广防己基本上相同,但习惯上认为广防己功用以祛风利湿为主,而汉防己以利水渗湿为主,故治风用广防己,治水用汉防己。汉防己已配茯苓、桂枝等可治一般体弱水肿、脚气浮肿,方如防己茯苓汤。治风湿,广防己和汉防己都可以用。
近年来,防己总生物硷还用于手术麻醉时作肌肉松弛剂用。
又汉防己硷(亦称汉防己甲素)已提纯生产,有片剂和针剂供应,用作镇痛消炎药。以治疗关节风湿痛、神经痛等,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也有一定疗效。
附:关于防己的这类药材,我国最常用的广防己和汉防己。但要注意的是,日本把防己科植物青藤也称为汉防己,实际上与我国所称的汉防己(即本条所述者)不同,应加以区别。
用量:6~15g。
处方举例: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汉防己15g、茯苓15g、黄芪15g、桂枝6g、炙甘草3g,水煎服。

2、广防己
别名:木防己,水防己。
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野生。
产地:广东、广西。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或劈为两瓣和四瓣,稍弯曲。多为5~15厘米的节段。直径约3~5厘米。未去表皮者。褐色或棕褐色。皮较粗糙。栓皮稍厚带有不规则的纵棱,纵沟纹或横断裂。去净表皮的显灰褐色,或白色兼有灰褐花斑。半圆柱形的纵切面呈白色或淡黄白色,可见纵长片状淡褐色的维管束。质坚硬。断面显柴性类白色,有多数淡褐色维管束放射状排列,如车轮状。味苦。
以条大,劈成两半,显粉性者为佳。
主要成分:马兜铃酸、木兰咸及尿囊素等。
药理作用:祛风利湿清热,现已证实其作用为镇痛和利尿。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利水清热(汉防己较佳),祛风止痛(木防己较佳)。
主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湿热疮毒。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水肿、脉浮、身重、呼吸迫促或喘息(如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和喘息)。也可治疗胸积液,常配党参、桂枝等同用,方如木防己汤。
2、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取其有镇痛作用。对于表现湿热身痛(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尤为适宜,配蚕沙、威灵仙、秦艽、薏苡仁等加强祛风利湿作用。
如属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既有表虚(汗出、恶风、脉浮),又有里虚(食欲不振、心悸、头昏、易倦、苔淡白)者,须配黄芪、白术等补益药,方如防己黄芪汤。如属热痹(关节红肿痛热较明显,发热、口渴亦较甚),可配知母、黄柏、牛膝。
使用注意:如有阴虚自汗、口苦咽干和盗汗者,慎用防己,因过多服用可能会伤阴。
用量:4.5~15g。
处方举例:1、木防己汤《千金方》:木防己12g、党参12g、桂枝6g、生石膏18g,(先煎)水煎服。
2、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防己12g、黄芪12g、白术6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
注:除上述两种防己使用地区较广外,还有汉中防己,在辽宁、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地习用。
来源:为马兜铃科攀缘性半灌木植物汉中防己的干燥根。野生。
产地: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性状鉴别:1、根呈圆柱形而弯曲。多切成长约8~15厘米,直径2~3厘米的段。通常均已刮去外皮而呈浅棕黄色,较平坦。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淀粉性,皮部较厚,木部可见放射状导管群,导管群在中央方向多联合成一束,向外方二歧或三歧分叉。气微香,味苦涩。
2、防己品种复杂,来源于多种植物。其中防己科粉防己,天津、北京称汉防己;马兜铃科广防己,汉中防己和防己科木防己三者性状相似统称为广防己或木防己。均作防己使用。
3、此外还有个别地区,如河南许昌、鲁山、四川使用防己科青藤的茎及根,称木防己。如甘肃、四川,使用防己科蝙蝠葛的根,称土防己或汉防己。云南使用马兜铃科穆坪马兜铃的根称理防己。
4、按《名医别录》记载的防己生汉中川谷,应为马兜铃科汉中防己。
5、粉防己粉末显微镜下检查无草酸钙簇晶,加浓硫酸颜色不变。广防己粉末在显微镜下检查在石细胞,有草酸片簇晶,加浓硫酸现黄色。汉中防己粉末在显微镜下检查无石细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05:34 | 只看该作者
干姜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干姜,现商品分为鲜姜和干姜两种。
1、鲜姜
别名:生姜。
产地:除东北外,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根茎呈扁平的不规则块状,并有指状分歧,各分歧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具光泽,有浅棕色环节。折断后有汁渗出。气芳香,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老者为佳。
炮制:用时切片。捣汁称鲜姜汁,煨用称煨姜。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解表散寒、止呕、除痰、解毒。
主治:感冒风寒,呕吐,痰多喘咳;解半夏、南星、鱼蟹毒。
2、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
产地:主产于四川犍为,贵州长顺、兴仁,此外浙江、陕西、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均有生产,均为栽培。
性状鉴别:形态同鲜姜,但表皮皱缩,顶端均有下凹的茎痕,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皱纹或粗糙,也有明显的环节,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小油点。质坚的多粉质,有少数纤维;质松的纤维多,粉质少,气味同鲜姜。以质坚体重,断面白色,粉质足,味香浓而辣者为佳。
主要成分:同生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
功效与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即所谓“温中散寒”;2、健胃止呕;3、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上升。辛辣剌激确能使健康人的血压升高。
炮制:切片或切块。片生用;块炒炭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 祛寒温中,回阳。
主治:吐泻腹痛,肢冷脉微,寒饮咳嗽,胃脘冷痛,寒湿痹痛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即脾胃虚寒)。凡有恶心、呕吐或呃逆、口泛清涎,或腹痛、腹泻,舌淡苔白、脉迟缓者(多见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可配党参、白术,方如理中汤。
2、用于温化痰饮。凡寒咳多痰,呼吸短促(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用干姜,并配细辛、五味子等,更可加桂枝,方如温肺化饮汤和苓桂五味姜辛汤,或在理中汤基础上,再加陈皮、茯苓、半夏。
3、用于温经止血,治崩漏、吐血、便血而证属虚寒者。在妇科尤为多用。治妇女虚寒崩漏,子宫出血(病程较长,血出瘀黑成块,脉象沉迟者适用),常配附子和其它补气止血药,方如姜附固冲汤。又可用于经后期血色黑而有小腹痛(由血气虚寒所致),方如姜附四物汤(干姜、附子、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4、用于回阳救逆,治疗亡阳症。辅助附子,加强祛寒作用,方如四逆汤。
使用注意:1、孕妇慎用。阴虚内热咽喉疼痛,或多汗者,均不宜用干姜。
2、干姜与生姜比较:干姜善于温中而祛里寒,生姜长于发汗而散外寒。
3、干姜与附子比较:干姜温中散寒,主要作用于肠胃(但亦能促进全身血循环),其效力较强劲而持久,附子大热回阳,强心作用较显著,作用于全身,其力较迅速而不久留。故前人的经验说: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按:“走”即作用部位广泛的意思,“守”即作用部位较局限但较持久)。干姜、附子配合能加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相得益彰,故前人说:“干姜无附子不热”,而附子得干姜其毒性亦稍减。
4、干姜对胃有刺激性,故入补剂时常须配甘草、大枣以缓合其刺激性。
5、淡干姜是由原药泡淡后切片晒干而成,气味没有那么峻热,散寒力稍弱些,但长于止呕、行气。
用量:3~9g,稍大量可用至12~15g。
处方举例:1、理中汤(《伤寒论》):党参12g,干姜9g,白术12g,炙甘草6g,水煎服。
2、苓桂五味姜辛汤:茯苓15g,桂枝4.5g,五味子9g,干姜3g,细辛1.5g,水煎服。
3、姜附固冲汤:干姜6g,熟附片6g,白术12g,黄芪12g,山萸肉15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茜草9g,陈棕炭9g,水煎服。
注:1、药用干姜以四川犍为主要产区,产量大,质量优。但因姜种和栽培地区不同,好次亦有差异。例如龙华场产的体瘦皮粗多筋,色带黄;建版场的产品块大肥实,皮细,粉质足,内色白。其它各省虽亦有产,但多体瘦纤维多,粉质少,辛辣味较淡,质次。
2、植物学上说姜的原植物仅有一种,实际也有变种,与菊花情况相似(如毫菊、杭菊、滁菊等)。
3、姜是用根茎繁殖的,作种的根茎叫做“种姜”。四川有“黄口”(芽尖齐呈樱桃嘴)“铁白口”(芽尖略弯)和“白口”之分,药用以黄口最好,铁白口次之,白口最次。黄口姜的优点:块大而结实,粉性大,味辣,水分较少,炕制干姜成品率高。它与一般食用鲜姜不同。食用鲜姜的老姜干燥后,体形瘪瘦,纤维多,无粉性。
附:姜皮,来源:与姜同,是将鲜姜浸于水中过夜,用刀剥取外皮晒干而成,多为加工糖姜片的副产品。效用:味辛性晾,功能和中行水,主治皮肤水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06:50 | 只看该作者
甘草
【中药概述】
甘草为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根茎。甘、平,凉。归心、肺、脾、胃经。
1.补中益气:用于气虚倦怠乏力,心悸等,能补多种气虚证,如(四君子汤);用治气血虚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等证,如(<伤寒论>炙甘草汤)。
2.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热毒证,常配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用于咽喉肿痛,如(桔梗汤)。
3.祛痰止咳:用于多种气喘咳嗽,有祛痰止咳之功。如风热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麻黄,紫苏;痰热咳嗽,配瓜蒌,黄芩;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陈皮,茯苓。
4.调和药性:有缓和药性的作用。通行十二经。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药效鉴别】
甘草以味定名,入脾胃心肺经,作用广泛,炙用则补中益气力佳,生用则清热解毒效宏,又能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故为临床常用之品。
【应用与配伍】
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补益心脾之气。治心气虚,常以之为主,配伍人参、阿胶、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汤。治脾气虚,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随证作适宜配伍而应用广泛。如属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肺热咳喘,可配石常、麻黄、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细辛;湿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能缓急止痛。如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挛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药甘草汤;如属脾胃虚寒,营血不能温养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饴糖等,如小建中汤。近年报道,单用甘草粉或配伍乌贼骨、瓦楞子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4.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如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以缓和稍、黄之性,使泻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肠而产生腹痛,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向用,又能在其中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治药物、食物中毒,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以甘草治之,亦可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
【药理作用】
1.对多种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3.有祛痰、镇咳作用;
4.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
5.有降血清转氨酶作用;
6.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7.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甘草甜素,属三萜类皂甙,加水分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用量用法】
5——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1.清热燥湿剂往往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朴汤、泻心汤、四妙丸等均无甘草。甘不利于湿的排泄,若苦寒燥湿药与渗湿利尿药合用的方剂则不在此例,如龙胆泻肝汤;
2.固涩剂中多不用甘草,如敛汗固表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涩精缩尿的固精丸、缩泉丸、桑螵蛸散,涩肠固脱的桃花汤、四神丸等;
3.消剂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枳术丸等。 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战草)。 炙甘草: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化痰止咳,缓急止痛,益阴生阳,补脾缓中之品。
【附】
甘草梢(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细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甘草梢为生用,具有清热通淋之功。用治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烦之心胃有热等症,如(<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专治心经热盛移于小肠所致小便短赤、尿时刺痛之证。5~12g,水煎服,或入剂。
【药效鉴别】
甘草梢偏凉,清火解毒,善走茎去茎中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07:19 | 只看该作者
甘松
甘松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香松。
来源:为败酱草科植物甘松香的根茎。均为野生。商品中以川甘松香气浓者为佳。
产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南坪。此外,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干燥的根茎弯曲如虾,上粗下细,长约5~13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2~4个分体中柱。体轻泡。有特殊的浓郁的香气,味甘而略带苦。
以身干、主根肥壮、气芳香、味浓,条长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根茎含马兜铃烯-1(10)-2——酮、甘松酮、德比酮、缬草酮、甘松新酮、广藿香醇等。
功效与作用:甘松有理气止痛之功。
1、有镇静中枢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剂量则有毒,1.5/k~3.75/kg可致死。
2、甘松并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具有一般较安全的药物。对异位性室性节律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但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无保护作用。
3、甘松对平滑肌有直接作用;在给豚鼠喷射组织的胺前、后,应用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醇提取物在离体平滑肌器官(大肠、小肠、子宫、支气管),具有拮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
炮制:切段、生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诸风脾郁、腹胀痛、风疳、癔病、脚气、痔漏。
临床应用:甘松醒脾畅胃之药,治心腹卒痛,消脘腹胀满,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1、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常与当归、白芍等配伍,有温而不燥,甘而不滞之功,治脾阳虚,可与三柰配伍同用。
2、治霍乱转筋,甘松为必要之药,可与附片、黄连、吴茱萸等配伍,治真寒霍乱,极有捷奏之效。
使用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用量:2~4.5g;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患处。
处方举例:1、香松汤(《普济方》)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
2、治神经性胃痛及各种肠胃疼痛(《四川中药志》):甘松香、木香、香附、沉香。煎水服。
3、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江西(《中草药学》):甘松18g,广皮4.5g,水500毫升,浸于热水中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
注:云南亦产一种甘松,为同属植物大花甘松香,与甘松的区别为:植物较矮,花茎一般高15~20厘米;叶较宽,呈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较大;花萼亦大,子房被毛。生药形状与上种相似,但较粗大,长约13厘米,直径约1.5厘米,基生叶残茎多,多呈纤维状,呈灰棕色;根茎较长,四棱形,常数个连在一条主根上,香气较弱。质量较差,故使用不广。
[发帖际遇]: 白薇子逛庙会的时候钱袋被偷,追贼千里终于抢回,纹银+3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13:06 | 只看该作者
甘遂
甘遂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来源:为大戟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陕西渭南、三原、甘肃天水、河南洛阳等地。此外湖北、山西亦产。
性状鉴别:块根连珠状,纺锤形或不规则棒状,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洁白或黄白色(已撞去外栓皮)。未去净外栓皮处显棕色斑点。陈久则变红黄。质硬,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色白,约占半径的1/2,木质部浅黄色。粉性足者用水浸湿后木质部显黄色。味微甘辛,有持久刺激性。
以肥大饱满、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三萜成分,包括d-大戟醇、r-大戟甾醇等。
功效与作用:1、泻下:甘遂的致泻成分对肠粘膜有强烈刺激,引起炎症性充血和蠕动等,造成峻泻/副作用大,有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心悸、血压下降,有时令病人难以忍受,应慎用。
2、利尿。
炮制:醋制。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入肾、肺、大肠经。
功能:泻水遂肿,消肿散结。
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
附:反甘草。
临床应用:1、主要用于攻遂胸腹积水,见证与应用牵牛子相同,只用于气壮实邪者。
1、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配人参(或党参)、虫笋尖、黑牵牛、沉香、肉桂等遂水药和益气行气药,消肿效果不错。
2、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水,急性期如兼有实热症状:潮热、协痛、便秘、口燥而渴、心烦,属"结胸"证,单用甘遂效力不够,须配大黄、元明粉,方如大陷胸汤。
3、用于治疗肾炎水肿(急、慢性肾炎均可)。甘遂6g,研末,放入雄猪腰(肾)中,其外以竹纸包裹,用水沾湿竹纸,然后以火煨之,煨熟后把猪腰切成7片,每天服1片,旺旺服4~5片后便开始消肿。
使用注意:1、孕妇忌用,一般服后病愈即予停服;2、宜用煨甘遂,或用醋制过者,因煨过后可减少其呕吐等副作用。又经醋酸作用后,可减少甘遂的毒性刺激作用。生甘遂毒性和泻下作用均较强,不宜应用;3、甘遂和芫花、大戟,传统经验忌与甘草配伍,但现代的初步实验结果还很不一致。有些报道指出,据家兔试验,甘遂(或芫花、大戟)配甘草,服后呼吸、心跳、体温、瞳孔反应、胃肠功能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变化,但另一些实验则证明了甘遂与甘草配伍随用量比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
用量多作丸散用,粉剂每次0.3~0.6g,最多0.9~1.5g装入胶囊内吞服,否则易发生恶心、呕吐。也可用水煎(常用量1.5~3g),但效果一般不理想,有时用到4~12g也不一定有泻下作用。现代实验已证实甘遂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前人不以甘遂汤剂是有科学根据的。
处方举例: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9g、元明粉15g、煨甘遂0.9g(研末装入胶囊),先煮大黄,后下元明粉,煮一、二沸后,送服甘遂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1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3 编辑

岗菊
植物名:毛瓣花。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直立草本。生于向阳山坡上或草地上。
分布:印度、澳洲和我国两广。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凉、味甘。
功能:清肺热、除痰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苦伤咳嗽:用干根5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

干漆
【功效与作用】
干漆,别名:续命筒、漆渣、黑漆、漆底、漆脚,为漆树科乔木植物漆树的树脂。辛、苦,温;有毒。归肝、胃经。
1.破血,祛瘀,通经: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经闭症瘕结块,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
2.杀虫:用于虫积、腹痛、蛔虫、蛲虫等,可与杀虫药同用。
【药物形态】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黑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有蜂窝状细小孔洞或呈颗粒状。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具特殊臭气。
【化学成分】含漆酚50%~80%,为数种儿茶酚衍生物的混合物。
【用量用法】2——9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虚无瘀者均忌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1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4 编辑

岗松
别名:山松、扫把仔、白花松。
植物名:岗松。
生长环境:本品为矮小、多分枝灌木。旷野间随处可见。
分布:我国南部,广州附近常见。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温、味辛、气香。
功能:祛风、化气。
主治、用量和用法:1、黄疸:干根5钱至1两半,清水煎服;2、鼓胀:干根5钱至1两半,清水煎服;3、脚痹、脚气,用法同上。
验方:(洗治皮肤痕痒方)岗松、老虎脷、飞扬草、过塘蛇、九里明、六耳苓、毛麝香各等分,煎水外洗患处。
(方解)风热毒聚于皮表,发生痕痒,用疏风散热解毒之药,治无不验。方中六耳苓、毛麝香、岗松,已有此种作用,加上老虎脷、过塘蛇、九里明长于散热毒,飞扬草着重止痕,又能收敛水湿。配成治皮肤风热毒症之通方。症见于痕痒、湿毒、疮疖、红肿等都有效。
(方歌)皮肤痕痒抓不停,岗松老虎六耳苓,过塘九里飞扬草,毛麝香烧水洗灵。

枸杞根
古籍名:枸杞《神农本草》。
别名:土地骨、土古。
植物名:枸杞。
生长环境:本品为有刺灌木。常见的为栽培种,北方为野生的灌木,喜生于钙质土壤上。
分布:我国自北部里至海南皆产。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夏。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甘。
功能:清骨火、退热。
主治、用量和用法:1、湿火骨痛: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2、阴火发热:用法同上。
验方:(治骨火方)枸杞根1两、桑枝1两、茅根5钱、川破石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枸杞头去骨火;桑枝利关节;茅根泻肝肾火;川破石透邪外泄。本方对湿火骨痛,疗效显著。
(方歌)湿火疼痛枸杞。茅根桑枝至堪珍,透邪泻热川破石,止痛全好却病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18:14 | 只看该作者
高良姜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名义别录》列为中频。
别名:良姜,风姜(海南)、小良姜(广西)。
来源:本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干燥的根茎。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产地:主产于广东省湛江,海南地区以及广西的北海、玉林等地区。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弯曲而多分歧,多切成约4~8厘米之段,直径约1~1.5厘米,表皮棕色有细纵皱纹和波状环节纹及须根残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粗糙,具纤维及粉性有芳香气,味辛辣。以红褐色,粗壮,坚实,味香辣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1.8—桉叶素,又含黄酮类,其中主要为高良姜素。
功效与作用:与干姜相似,有祛寒、健胃和镇痛作用,但干姜祛寒力较大,良姜则镇痛作用较强。又体外试验对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抗菌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热。
归经:入脾胃经。
主治:畏寒作痛,呕吐噫气。
临床应用:1、用于胃脘寒痛。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胃炎等有胃部疼痛,口泛清涎、喜温喜按者都可用良姜,常配香附加强镇痛作用,方如良附丸;也可配肉桂、小茴香、延胡索等药。
2、用于胃寒呃逆,配毕澄茄、党参、茯苓等,水煎服。
使用注意:平素体虚者服高良姜时,不宜单用,因防其刺激性太大,宜与党参、白术同用以缓和其刺激性。
用量:1.5~6g。
处方举例:良附丸(《良方集腋》):成药(含高良姜、香附),每服6g,开水送服。又可用散剂:高良姜7.5g,香附7.5g,研末,每服1.5g,每日三次,开水送服。
附1:大良姜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高亮姜的根茎,均为野生。
产地: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性状鉴别:药材的性状略与高良姜相似,但根茎较小良姜粗壮,多被纵切或斜切成两瓣。直径约1.5~3厘米,长约5~10厘米。表皮棕色,断切面淡粉色。亦有香辣味但不及良姜浓厚。功效与小良姜相似,品质稍次。
注:大良姜过去多供食品业作调味香料用。现京津均作药作。
附2:红豆寇
来源:又名红扣,山羌子。是大良姜的干燥果实。果实呈长圆形略如花生,长0.8~1.5厘米,直径0.7~1厘米。中腰略显细瘦,表皮黄棕色,光滑或皱缩,基部果柄痕为黄白色小圆凹,顶端有残留灰黄色或灰白色花柱基,长约3~5毫米。果皮薄易破碎,内面淡黄色。通常有种子六枚,被淡黄色膜质假种皮结连成一体。剥去膜衣可见棕色种子扁三角形,种皮坚硬内含白色种仁。气芳香味辛而刺舌喉。以颗粒饱满,气味辛辣者为佳。
效用:同良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18:42 | 只看该作者
葛根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中分为粉葛根和北葛根两种。
别名:甘葛,粉葛根。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草质藤本植物葛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产地:粉葛根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为栽培品。北葛根主产于湖南、湖北、浙江、河南等地。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粉葛根:块根圆柱形或切成瓣块状,有时可见残存棕色外皮,切面有数条明显的筋脉,断面显筋脉环纹。全体洁白色或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酸苦。
以色白粉性大,纤维细为佳。
北葛根:土黄色,粉性大,纤维性特强。质次。
主要成分:含黄酮类(包括葛根黄酮、葛根素、大豆黄酮等),淀粉等。
作用与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有强力的解热作用。
2、扩张心冠脉。用葛根总黄酮在麻醉狗冠状动脉内注入,有较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静脉注射也有一定作用。又实验证明,葛根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反应有抵抗作用。
3、增加脑血流量。葛根黄酮在实验动物颈动脉内注射,能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又葛根黄酮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脑血流量。
此外,临床观察认为还可能有收敛消炎、缓解肌肉痉挛作用。
炮制:切片或块,生用。
性味:甘、辛、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发表退热,生津止渴。“疗肌解表甘葛先而柴胡次之”,见《药性赋》。
主治:表症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热病口渴,消渴,斑疹不透,脾虚泄泻。
临床应用:1、用于解表。最适宜表症而又有颈、背部挛缩紧张感者(所谓“项背拘急”或“项背强”,如流行性感冒。因葛根能缓解颈、背部肌肉紧张,又有解热作用,常配麻黄、桂枝等,方如葛根汤。
2、用于生津。通过解热作用,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从而达到生津止渴目的,在风热温而引起无汗口渴时,用之最适宜。
3、用于止泻。适宜于治疗热泻(约相当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取其有收敛消炎作用,常配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属于脾虚泄泻,可在补益脾胃的方剂内加入一味煨葛根,对增强止泻作用有一定效果。
4、用于透疹。须与升麻同用。
5、用于治疗高血压。对改善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效果较好,但降压作用不明显,须于降压药配合同用。
6、用于治疗冠心病。取其有扩张心冠脉的作用,用葛根片,对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有一定疗效。
7、用于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由内耳血管痉挛所引起的神经感觉性聋,用葛根片,有一定疗效。
用量:6~4g,葛根总黄酮每日量约100~300毫克,分2~3次服。
处方举例:1、葛根汤(《伤寒论》):葛根6g,麻黄4.5g,白芍9g,桂枝4.5g,生姜9g,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2、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9g,黄芩9g,黄连6g,甘草3g,水煎服。
3、葛根黄酮片(北京冠心病协作组):每片含葛根总黄酮100毫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1~片,疗程4~12周,治心绞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19:21 | 只看该作者
蛤蚧
蛤蚧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因其叫声而命名。
别名:仙蟾、大壁虎。
来源:为脊柱动物爬行纲、有鳞目、守官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躯体。多为野生,亦有养殖。
产地:主产于广西南宁、百色。柳州、玉林等地区,此外广东、云南部分地区也有少量生产;亦有越南进口。
性状鉴别:原形似壁虎而长大。加工后的商品,头尾四足均用竹签撑直,胸腹纵向剖裂,除去内脏后,用竹片撑成扁圆片状。体形大小不一,全长20~30余厘米,腹胸横 宽6~10厘米。全身灰褐色,腹面稍淡,满布圆形或多角形小鳞片,并有黄棕色或棕色花斑。头略呈钝三角形或卵圆形,牙齿无大小之分,均细密如锯齿,生于上下颚骨外缘,上颚前端两侧有 鼻孔一对,头中部有深陷的眼睛一对,后部有裂隙状椭圆形耳窍一对。背部脊椎呈嵴状突起,两旁肋骨微呈线状突起,另有纵列小点状突起十行,年久者突起较高,幼小者不甚显著。四足均 具五趾,除前足第一支趾无勾爪外,其余均具勾爪。趾膨大,底面具单行褶襞皮瓣(有吸附作用,活时可爬行于洞穴悬空的顶面及陡壁之上)。尾长圆锥形,约占体全长的50%左右(活蛤蚧尾 易断落,但再生能力很强。再生尾较短小)。气腥,味微咸,以体形肥大,尾完整不残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功效与作用:补肺肾、止喘嗽,有滋补、强壮作用。
炮制:剁去头足、除去竹片、生用。
性味:咸,温。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补肺肾,益精血,强腰膝,止咳喘。
主治:虚劳咳嗽,气喘,肺痿,咯血,消渴,阳痿,腰膝无力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虚喘。
1、治虚症喘咳,包括肾阳虚和肺阴虚所致的慢性喘咳,例如支气管哮喘、心性喘息、肺气肿,特别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喘咳、痰中带血,蛤蚧更是常用药。或配百部、紫菀、五味子;或配贝母、桑白皮、杏仁等。水煎服,方如蛤蚧汤。也可单用蛤蚧注射液。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喘咳,蛤蚧疗效不显著;咳喘属风寒痰饮者也不宜用。
2、用于治肾阳虚之阳痿、性机能减退、五更泄泻、小便频数,可与朝鲜参、五味子、核桃肉共研末为丸服食,或配马戟、茯苓、白术等。
此外,也用于治久病体弱、神经衰弱。
使用注意:蛤蚧可水煎服、制丸散,或浸酒服。著名的蛤蚧酒就常用于补肾壮阳,但对喘咳者,酒有刺激性,反为不利,最好还是焙干后蜜炙成蜜丸,或研碎,和药冲 服。
用量:浸酒用1~2对,鲜品剖形后去内脏,浸入50度米酒内。干品研末,一般用0.9~1.5g大剂用3~6g,最好取尾(习惯上认为药力在尾),配其他滋补汤药冲服。又可用 蛤蚧一对清炖,或加瘦猪肉、冬虫草炖服。
处方举例:蛤蚧汤:蛤蚧1对,百部12g,紫菀9g,五味子1.5g,杏仁9g,桑白皮9g,水煎服。
注:广东、广西以及华东地区和西藏部分地区,有一种蜥鬣科动物蜡皮蜥(喜山鬣蜥)与蛤蚧类似,当地土名四脚蛇或鸡公蛇,与蛤蚧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品背部鳞片极 细小,有较明显的橙色花斑并常随季节而变换颜色。趾如鸟爪而不褶襞皮瓣,牙齿生于上下颚内缘并有大牙齿,尾特长几达身长的1.5~2.5倍。据在西藏地区工作的药工人员以喜山鬣蜥饲畜进 行试验,有明显的兴阳作用,是否与蛤蚧同功,尚待研究,但不宜称为蛤蚧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19:57 | 只看该作者
钩藤
钩藤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本品的刺曲如钓钩故名,原植物来源较多。商品主要有钩藤和华钩藤两类。
别名:勾藤、勾勾、钓钩藤。
来源:为茜草科木质藤本植物钩藤及华钩藤的干燥带钩的茎枝。均为野生。
产地:1、钩藤。主产于广西、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安徽、广东等地。
2、华钩藤。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性状鉴别:1、钩藤。为带茎的钩,茎呈圆柱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3毫米。表面红棕色至紫棕色,茎上有环状的茎节,微凸起,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勾,形似船锚;亦有仅生单钩的,对面为凸起的疤痕,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宽呈扁圆形,直径2~3毫米,先端狭尖向内弯曲。通体光滑而坚硬。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中问髓部呈黄白色,松软如海绵,外圈坚硬,棕红色。气无,味淡。
以双钩,茎细,钩肥状结实,茎的两端与钩剪平(双平头)光滑,色紫棕者为佳。
2、华钩藤。性状与钩藤基本相似,所不同者,茎呈方柱形,有棱,略粗大。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钩的基部稍阔,习惯认为钩藤的质量比华钩藤为好。
主要成分:含钩藤硷及异钩藤硷,均属吲哚类生物硷。
功效与作用:平肝止痉,其原理为:
1、降血压。作用较明显,尤以混钩(包括单钩、双钩及上下二端相连的枝条)降压作用较强,维持时间也较长,而老枝的降压作用极短暂。一般茎、枝的降压程度与混钩比较相差不显著,但降压维持时间茎、枝较钩为短。
2、镇静。有明显镇静作用,且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钩藤的止痉作用与此有关。
此外,近年来还发现钩藤对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腺病毒、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和仙台病毒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清热镇惊、平肝熄风。
主治:惊痫抽搐,头目眩晕。
临床应用:1、用于热证抽搐。无论小儿或成分的高热抽搐,都常用钩藤。小儿急惊风尤为多用,在小儿高热而有抽搐倾向者,用钩藤有预防作用,对程度较轻的抽搐也有止痉作用。但对抽搐较重者,钩藤的止痉作用较弱。又单用效力不甚显著,须配羚羊角或犀角、天麻、全蝎,以加强清热,止痉作用,方如羚角钩藤汤。
2、用于肝风晕眩,治高血压所致的头晕眩,取其有降血压的镇静作用。对改善肢端麻木感也有一定帮助。常配桑叶、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如肝阳上亢较显著,兼有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苔黄、脉弦数,则更配石膏清热、茯神镇静,方入钩藤散。
此外,近年来有报道试用钩藤配麻黄,五味子水煎服治痰喘型慢性气管炎,有一定效果,可能主要是通过镇静作用而加强麻黄的平喘作用。
使用注意:1、前人经验认为钩藤久煮无力,宜后下,一二沸即起。现代实验证实钩藤煮沸20分钟以上,其降压作用即降低,因此,后下是有科学根据的;
2、过去有认为双钩效力比单钩强,但实际上两者无大差别。只要取钩多枝少者药效就好。治小儿急惊风有时单用钩藤。
3、茎枝降压作用与钩相差不显著,但持续时间较短;老枝降压作用微弱,持续时间短暂。
用量:6~15g,大剂可用至24~30g。
处方举例:钩藤散(《本事方》):钩藤、菊花、防风、党参、茯神、半夏、陈皮、麦冬各13g,生石膏30g,甘草7.3g,共研细末,每服12g,清水煎,去渣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0:25 | 只看该作者
狗肝菜
别名:青蛇仔、九干菜。
植物名:狗肝菜。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广州常见的野草,多生于旷地上,堤岸上较潮湿荫蔽地。
分布:广东各地均有,我国南部地区常见。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有产,夏秋较多。
自采地点:基边,田边,荒地等。
性味:性凉、味甘淡。
功能:清热解暑,清肝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①感暑大热:生用4两至1斤,加清水久煎服。或干用1至1两。清水煎服;②癍痧热症:用法同上;③眼热:用法同上;④出标蛇:用法同上。
验方1(治感冒发热方):狗肝草(干)2两,天香炉1两、淡竹叶1两、海金沙藤1两、山芝麻1两,清水五碗,煎成二碗,分二次服。
(方解)方中山芝麻有清热解表之功,天香炉、九干菜、淡竹叶、海金沙藤有清热之效,在热病初起有效。
(方歌)热不恶寒而口渴,山芝麻煎功效确。竹叶金沙天香炉,狗肝菜力能解索。
验方2(治眼热方):生狗肝菜4两、黄豆2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方中狗肝菜清肝热、黄豆清肺热、二味合用,对肝腑受热而致眼热病者,颇为稳当。
(方歌)生狗肝菜用四两,黄豆加来共六两。清泉五碗煎为一,解除肝肺眼热恙。
参考资料:《广州中医验方第一集》小梅卫生所介绍:以狗肝菜合剂,治湿热下痢,两服三至五天即愈。处方:狗肝菜3两,簕苋菜头1两,火炭母8钱,绿豆4两,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0:55 | 只看该作者
狗脊
狗脊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有狗脊及狗脊片两种。
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狗脊骨。
来源:为蚌壳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状茎。野生于山野。
产地:主产于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狗脊呈不规则的条块状,较大的团块形似金毛狗头。长8~20余厘米,直径3~10厘米。外被金黄色光亮的密集长绒毛,上面的数个或数十个棕红色木质叶柄残基,叶柄基上绒毛多脱落,中下部的叶柄周围有丛生棕色须根残留。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无,味淡微涩。
狗脊片呈不规则的厚片,大小不一,厚1~3厘米。周边凸凹翘卷不平整,常带有未去尽的金黄绒毛,绒毛脱落处棕红色,切面黄白色布满棕色小点,在近外皮处有一条断续的黄棕色环状皮层。质硬脆,易折断,粉性。气味同上。
以体质坚实,表面棕色,内具粉性,切片均匀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绵马酸及淀粉约30%。甲醇提取物水解产生山奈醇。
功效与作用:强筋骨、祛风湿。
炮制:蒸用或砂烫用,均刮去绒毛串砸成小块。
性味:苦、甘、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风寒湿痹,足膝无力,腰背酸痛,老人尿频等症。
临床应用:风湿关节痛而有肝肾不足者较适用。本品补肝肾之力虽较弱,但在祛风湿寒邪之中仍带有一点补性。故对体弱老人的寒湿膝痛、腰痛,尤其腰脊僵硬疼痛、屈伸不便者(例如类风湿性脊椎炎)最适用。常配牛膝、续断、杜仲等,方如狗脊饮。又治病后足肿,可用狗脊配当归;治肾病腰痛,狗脊可与菟丝子配伍,都有一定帮助。
用量:4.5~9g,入煎剂或浸酒服均可。
处方举例:狗脊2饮:狗脊9g,川牛膝9g,海风藤9g,宣木瓜9g,杜仲9g,秦艽6g,桂枝6g,熟地12g,虎骨胶6g(溶化),水煎服。
注:狗脊上的金黄色绒毛,取适量外敷,对外伤性出血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发帖际遇]: 白薇子赏月的时候拿手指月亮,被割掉了耳朵,纹银-3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3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3:42 | 只看该作者
枸杞子
枸杞子为常用中药。始载《农神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杞子、血杞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灌木或经栽培成小乔木状中宁枸杞的半干燥成熟浆果。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宁夏自治区的中宁(宁安堡)、中卫、河北、天津、山东等地。此外甘肃、新疆、青海亦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0.5~2厘米,直径3~5厘米。外皮鲜红色或暗红色,具不规则的皱纹,略有光泽。一端有白色的果柄痕迹,另一端有微凸起的花柱基。肉质,柔润。内有多数黄色种子,扁平似肾形。气微,味甜。嚼之唾液染成红黄色。
以粒大、肉厚、种子少,色红,质柔润者为佳。习惯认为宁夏产品色鲜红,肉厚,子少,称“西枸杞”,质佳;河北,天津产品色血红、肉薄、子多,称“津杞”或“血杞”,质稍差。
主要成分:含甜菜硷,属生物硷。另含维生素A、B1、B2、C、钙、磷、铁等,以及色素玉米黄质。
功效与作用:补肝肾,生精血。其作用为滋养、强壮,与其所含营养物质有关。实验证明,枸杞子其有轻微的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肺、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润肺,明目。
主治:胆肾阳虚,腰膝酸软,虚劳咳嗽,头目眩晕,目赤生翳,消渴等症。
临床应用:为平补肝肾的常用药,不寒不热,阴虚阳虚都可用,但较多用于阴虚。
1、用于治疗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亦而属阴虚者,取其有护肝作用,常配当归、熟地补血,沙参、麦冬滋阴,川楝子疏肝,方如一贯煎。
实验方面已初步找到了治肝病的一些根据,可作为一种中药的护肝药,常服一般无副作用,但患肝病而内火炽盛者,服杞子后有时会热象加重,为免此弊,用时宜酌加清凉药。
2、用于一般体弱肾虚,腰膝酸软,甚至遗精、带下,常配熟地、杜仲、女贞子等药;如属虚劳咳嗽。则配五味子、熟地等。
3、用于眼科,治疗目眩眼花、视力减退(如早期老年性白内障),常配菊花加强明目作用,配六味地黄汤或巴戟、肉苁蓉补肾,方如杞菊地黄汤(此方治阴虚头痛亦好)、菊睛汤。
使用注意:本品补力胜于沙苑子。虽属平补,但有内热者仍应慎用。
用量:6~12g除入汤剂外,还可以浸酒或作炖品料用。
处方举例:1、一贯煎(《柳州医话》):北沙参9g,麦冬9g,当归9g,甘杞子9~18g,生地18~45g,川楝子4.5g,水煎服。
2、杞菊地黄汤(《医级》):见菊花项下。
3、菊睛汤:菊花6g,杞子15g,肉苁蓉9g,巴戟6g,水煎服。
注:枸杞的商品,除正文所述的两种外,还有下列品种。
1、甘枸杞:主产于甘肃张掖(甘州),习称“甘州子”,为土库曼枸杞和包氏枸杞的果实。
其特征:粒小而圆、瘪瘦皱缩、暗红色、味甘微酸。
2、新疆枸杞:主产于新疆奇台等地,为毛蕊枸杞的果实,其形状与西枸杞相似。
3、土枸杞: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实。其形状与栽培枸杞相似,唯瘪瘦、皮薄、子多、无糖质、味酸苦,质次。有些地区作“杜枸杞”或称土枸杞药用。京津两市不习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4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24:29 | 只看该作者
谷精草
谷精草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
别名: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佛顶珠。
来源:为谷精科植物谷精草的带花茎的花序。均为野生,常生于水田或池塘旁。
产地:主产于江苏苏州、宜兴,浙江湖州、桐乡、海宁等地。
性状鉴别:谷精草为带花茎的头花序。花序呈扁圆形,直径4~5毫米,下连一细长莛,莛长约15~18厘米。黄绿色,有光泽。无节,上有扭曲的纵形线棱。质柔,不易折断。莛生一珠,灰白色,层层苞片排列较紧密,上附白色细粉。底部有鳞片状浅黄色的花蒂呈盘状,手捻即碎,可见多数黑色或灰绿色小粒(种子)。无臭,味淡,久嚼成团。
以身干,珠大而紧,色灰白,花莛短,黄绿色,无杂质者益。
功效与作用:谷精草水浸剂(1:6)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脆癣菌等无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00%的水煎剂对绿脓杆菌作用,有效浓度1:320(试管法)。对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较弱。
炮制:拣净杂质,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疏风清热,明目退翳。
主治:目翳、雀盲、头痛、齿痛、喉痹。
临床应用: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胃和足厥阴肝经。凡目中诸病,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
用于风热目疾,肿痛羞明,翳膜遮晴,常与菊花、决明子、夏枯草等配伍,或与龙胆草、赤芍药配伍同用。
使用注意:血虚病者慎用:忌铁。
用量:9~12g,或入丸散。外用:烧存必研末敷。
处方举例:1、谷精草散(《圣济总录》)治闹风疼痛、谷精草(末)。铜绿(研)各3g。滑石粉1.5g。以上三味,调研匀,每用0.5g,吹入鼻内,或偏头痛随病左右吹鼻中。
2、治小儿肝热、手足掌心热:谷精草60~90g,猪肝60g,加开水炖1小时,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3、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圣惠方》)、谷精草细粉、以热面汤调服。
注:谷精草同属植物较多,各地用药不一。河南地区用的谷精草为石竹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带根全草,叶线形,黄绿色,茎细,长约10厘米,呈枯黄色,花小似谷子,膜质,生于茎枝上。由长方形细胞组成,花瓣连合,上端6裂,脉粒而明显,叶肉组织中有多数草酸簇晶,茎上有多数刺状毛茸。该品与正文不同,应注意鉴别。
[发帖际遇]: 白薇子从旧书摊淘得武功秘籍一本,武功大增,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24 21:14 , Processed in 0.476360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