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0:57:52 | 只看该作者
海桐皮
海桐皮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
别名: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
来源: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刺桐的干燥树皮。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浙江宁波、临海、兰溪、云南富民、福建、广西等地。
性状鉴别:干皮呈半筒状或板片状,长约30~60厘米,厚约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纵裂纹及较密的黄色皮孔,边缘不整齐,微突起或平钝,皮上有大形钉刺、刺尖有时被磨去,可以剥落;基部圆形或长圆形而纵向延长;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韧、易纵裂、不易横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富纤维性。气微香、味苦。以皮张大,钉刺多者为佳。
主要成分:树皮含刺桐灵碱,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油含饱和有机酸36.7%与不饱和有机酸(油酸、亚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碱。
功效与作用:海桐皮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癣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亦有谓海桐皮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用清水浸泡,洗净泥屑,切成小块,晒干。
性味:苦、辛、平。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杀虫。
主治:风湿痹病、痢疾、牙痛、疥癣。
临床应用:海桐皮能入肝经血分,为祛风除湿要药。
1、治风湿两腿肿痛:常与薏苡仁、防风、羌活等配伍,具有除湿消肿行水,活血通络之功。常用于关节肿痛、百节拘挛,屈伸不直等症,如海桐皮散。
2、治大风疾:常与知母、金毛狗脊等配伍,具有祛风活血,强筋壮骨之功,常用于腰膝痛不可忍,脚挛不能伸举,全身关节痛等症。
使用注意:1、血虚者不宜服;2、血少火炽者禁用。
用量:6~12g,或浸酒。外用:煎汤洗或研磨调敷。
处方举例:海桐皮散:海桐皮30g,羚羊角粉、薏苡仁各60g,防风、羌活、肉桂(去皮)、赤茯苓、熟地黄各30g、槟榔30g,上药共为散。每服9g,加生姜五片同煎七分服。
注:商品中的海桐皮有很多品种,彼此性状各不相同,但各地均作药用,习惯已久。然而吉林、河南、安徽、山西、四川、陕西、甘肃等地所用的“海桐皮”与正品不同,各有特色,他们之间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02:57 | 只看该作者
旱红莲
【中药概述】
旱红莲为蒲黄科草本植物黄海棠的地上部分。微苦,寒。归肝、胆经。
1.清泄肝火,凉血止血:用于肝火头痛,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等。
2.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用于疮疖肿痛,黄疸,湿疹,黄水疮,水火烫伤,痢疾,跌打伤痛等症。
【化学成分】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等。
【用量用法】
本品8——10g,水煎服,或入剂。
诃子
诃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原名诃黎勒。(译音)
别名:诃子肉(处方用名)。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落叶乔木诃子树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原产印度、缅甸等地,过去多为进口。现我国大量栽培和生产,很少进口。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鉴别:果实呈长圆形或卵形,长约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微带光泽,有不规则的皱纹、抽沟及5~6条突起的纵棱、基部有果柄脱落后的疤痕。果肉质坚实。果核一枚、黄白色、粗糙、极坚硬。内含种子一枚,呈狭长纺锤形,种皮薄,紧包于种仁之外,种仁郛白色。气微,味酸涩。
以黄棕色,坚实,肉厚,有光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质20%~40%、其中成分为主诃子酸、诃子素、原诃子酸等。
药理作用:敛肺、涩肠、其原理为:
1、抗菌。对痢疾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其原理可能为鞣质使菌体蛋白凝固。
2、抗病毒。用鸡胚实验模型以体外直接试验和体内预防作用方法筛选,发现诃子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3、收敛。对菌痢或肠炎所形成的粘膜溃疡有保护作用。
4、解痉。诃子素具有类似罂粟硷的平滑肌解痉作用。
炮制:诃子肉:去核取肉用。诃子:用时捣碎。
性味:酸、苦、平。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敛肺,涩肠,下气。
主治:久泻久痢,脱肛便血,久咳失音,痰咳喘息。
临床应用:为治疗久泻、久咳的常用药。
1、用于久泻、久痢,治慢性痢疾和慢性肠炎,取其有收敛和抗菌作用。煨诃子的效果较好,但极少单用,多配其他固涩药,例如治久痢脓血配五倍子、乌梅、樗根白皮之类;治久泻配白术、芡实。虚寒泄泻严重者配罂粟壳、干姜、橘红等。方如诃子散。
2、用于久咳。治肺结核之干咳、痰血,用生诃子配海浮石、瓜萎皮;治慢性咽喉炎之久咳失音,则配桔梗、甘草等,方如诃子清音汤;口含生诃子有一定帮助,但诃子味甚苦,和蜂蜜一起制丸含服更好。最近报道治慢性气管炎可用诃子3g,五味子9g,煮猪肺一具服食,方如补肺汤。
使用注意:1、外感咳嗽、急性肠炎、痢疾早期不宜用诃子,以免留邪;
2、诃子生用止咳下气开嗓较好,煨用涩肠止泻较好,对胃剌激性亦减轻;
3、前人曾谓诃子“苦能泄气,真气太虚者宜少用之。”现代临床观察,诃子确有降低消化能力的副作用,故脾气虚,表现消化不良者宜少用。
用量:1.5~4.5g。大剂可用至6~9g。
处方举例:诃子散:煨诃子9g,罂粟壳6g,干姜4.5g,橘红6g,共研细末,每次开水送服6~9g。
诃子清音汤:生诃子1个,桔梗30g,甘草30g,其研细末,每次6g,水煎服。
补肺汤(北京中医研究院方):诃子3g,五味子9g,猪肺1具。将猪肺洗净与药同煮极烂,去药,分数次食肺和汤,治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之久咳患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03:26 | 只看该作者
合欢皮
合欢皮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马缨花树皮。
来源:为豆科植物落叶乔木合欢的干燥树皮,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其他各省多有分布。
性状鉴别:合欢皮呈长条细筒状或半筒状,多截断成长30厘米左右的段,厚1~3毫米。表面略粗糙,灰绿色或灰棕色;有纵形裂纹和散在皮孔,均呈红棕色。内表面淡黄色略平滑,有细密的纵丝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亦淡黄色。气微,味微涩,稍有舌感。以皮薄条匀,无栓皮,内面黄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合欢甙、鞣质等。
药理作用:解郁、活血、止痛,有强壮、兴、利尿、镇痛等作用。
炮制:切丝,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心、脾经。
功能:安神、解郁、活血,止痛,续筋骨。
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筋骨损伤,痔漏疼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有失眠,抑郁、胸闷、胃呆的神经衰弱患者。可用合欢皮,配丹参、夜交藤、柏子仁等同服,方如合欢汤,有解郁作用(大致相当于兴奋大脑皮层),但因合欢皮气微力薄,需久服多服才能取效。
此外,也用于骨伤科,治跌打瘀肿作痛,尤适用于关节肌肉的慢性劳损性疼痛,取其有活血消肿止痛作用,配乳香、没药、木瓜、赤芍、红枣等,煎汤服;或以合欢皮研术,配白蔹局部外敷。
用量:9~30g
处方举例:合欢汤:合欢皮30g,丹参15g,夜交藤15g,柏子仁9,水煎服。
附:合欢共(夜合花)为合欢的干燥花。味甘,性平。具芳香气味。解郁宁神的作用较好,治抑郁不眠、兴奋不安,也可治兼有胃脘痛、气滞、胸闷者,常配白芍、柏子仁、龙齿等。用量3~9g。
[发帖际遇]: 白薇子重阳节登高远望,灵感迸发,当即于古寺墙壁上提诗一首,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05:28 | 只看该作者
何首乌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首乌、赤首乌、红内消。
来源: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多为野生,并有栽培。
产地: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苏、四川、贵州、广西等地,除东北外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根呈纺锤形或团块形,一般长5~15厘米,直径4~10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纵沟和皱纹。顶端有根茎残痕,下端有根痕。质坚实。难折断。商品多已横切1~4厘米的块片,切片淡黄棕色或红棕色,显云朵状花纹,由中央一个较大的中心柱外围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所构成,束间均有凹陷环纹相隔,显粉性。年久的野生品,断面棕红色有一明显的木心(贵州产品较多)。气微弱,味苦涩。
主要成分:含蒽醌衍生物,主要为大黄酚和大黄泻素,又含大黄酸、大黄泻素甲醚。此外,还含有磷脂(4%左右)。另其浸出液中可能含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
功效与作用:滋阴、强壮、益精血。现已证实,所谓“滋阴”,其中一部分作用即为:
1、降胆固醇:对实验性家兔血清胆固醇的增高抑制作用,并能减少家兔肠道胆固醇的吸收。其原理为首乌的有效成分能与胆固醇结合。
2、抗动脉硬化: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阻止类脂质在血清留滞透到动轨内膜,可能与其所含磷脂的作用有关。
3、泻下:作用缓和,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能促进肠管蠕动而通便。
4、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此外,在中药对肾上腺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试验中,发现何首乌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
又所含的蒽醌衍生物能降低神经时值,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或切咀用黑豆汁浸透蒸黑用。北京另加黄酒蒸黑用。
性味:苦、甘、涩,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主治:气血亏损,遗精带下,腰膝酸痛,须发早白(制用);久疟,痈疽瘰疠,肠燥便秘(生用)。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血虚体弱,有腰膝酸软、头昏眼花、须发早白、未老先衰,或遗精、带下等,作为滋补药用。尤其适用于虚不受补者,因首乌补而不滞,不易引发肠胃积滞或激动肝火,故凡不耐受其他温补药者,可用首乌,一般配杞子、当归、菟丝子等,方如何首乌丸。如有盗汗、自汗,配黄芪、龙骨、牡蛎、白术、黄精、炙甘草等。
2、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常服有助于减轻和消除症状,改善健康情况,常配银杏叶、钩藤等,长期服用可收到一定的降压与降胆固醇的效果。临床观察,单用首乌对降低血胆固醇有一定作用。
3、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适用于抑制型患者,与安神药同用作用更全面,常配磁石,丹参、五味子、酸枣仁、川芎,有一定效果。
4、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风燥疾患,用生首乌较好。作用原理未明,前人认为能养血熄风,现代分析认为可能通过泻下作用,排出肠内毒素,减少刺激。同时也可能通过首乌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而收到抗过敏的效果,具体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首乌用于百日咳有一定疗效;治肠燥便秘、疮疖也可用。
附:1、①生首乌滑肠泻下消炎的作用较好,制首乌补益肝肾的作用较好;②首乌与熟地黄比较,首乌长于补肝虚,熟地黄长于补肾虚;首乌虽补而无熟地黄之腻滞。根据临床治疗血虚的经验,心血、脑血供应不足用首乌较好,末稍循环差,气血虚弱、手足冰冷者用熟地黄较好。
用量:9~15g.
处方举例:何首乌丸:何首乌15g、菟丝子9g、当归9g、牛膝9g、补骨脂9g,研末炼蜜为丸,每次9g,淡盐汤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0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7 编辑

荷叶
【中药概述】
荷叶为睡莲科水生植物荷的叶。苦、平。归肝、脾、胃经。
1.清热解暑:用于夏感风热,小便短赤等,常与鲜藿香,佩兰,西瓜翠衣等同用。
2.升发清阳:用于脾胃清阳之气不升泄泻痢疾。如(<活法机要>清震汤:荷叶、升麻、苍术)。
3.止血:用于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可配止血药等同用。
【药效鉴别】
荷叶凉血止血,兼能化瘀,与白芍合用,柔肝止血中寓清凉,清凉中兼能化瘀。
【药理作用】
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在动物实验中能直接扩张血管,引起中等度降压。
【化学成分】
含荷莲碱、荷叶碱、原荷叶碱、莲碱等。
【用量用法】
本品9——15g,水煎服,或入剂。
韩信草
别名:耳挖草。
植物名:韩信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较潮湿的草丛或水沟树荫下。
分布:广东各地皆有,我国大部分省份皆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温、味微甘。
功能:散瘀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用量和用法:1、苦伤,配伍用;2、跌打,配伍用;3、蛇伤,配伍用。
验方:(治跌打、苦伤、劳伤方)韩信草、大还魂、小还魂、入地金牛、毛麝香、白毛桑、鸡骨香、血剑愁、凤凰肠,以上每药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方中韩信草、鸡骨香、血见愁、凤凰肠、大小还魂活血止血、散瘀消肿,毛麝香祛风,入地金牛止痛,白毛桑清肺燥,疗苦伤,相辅为用,治跌打及苦伤劳伤疾患有效。
(方歌)跌打多因跌扑伤,韩信毛桑鸡骨香,打消魂射金牛入,血见愁添凤凰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06:29 | 只看该作者
黑老虎
别名:钻地风、透地连珠。
植物名:江南五味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藤本,生于山地疏林中或草地稍隐蔽处,或在山谷、水沟旁或路旁,零星生长,本种与另一种南五味子相似,但后者花的颜色为淡黄色,花梗比较长,结果时较小,果实直径1.5~3.5厘米,果梗可长1.3~1.5厘米,以外茎和根部的气味较淡,两种皆为药用植物。
分布:广东省各地、广西均产,数量虽然不多,但分布普遍。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温、味微苦辛、气香。
功能:祛风、消肿、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风湿痛症,配伍用;2、跌打瘀肿,配伍用;3、风寒腹痛,吐泻:干用5至1两,清水煎服;4、产后积瘀肚痛,配伍用;5、月经前后肚痛,配伍用。
验方1:(养血调经丸方)黑老虎25斤、豆豉羌10斤、鸡血藤5斤、山白芷10斤、独脚球15斤、千斤拔10斤、制益母草15斤、天台乌10斤、共为细末,用老蜜为丸,如白豆大,每日服20碗,为一次或二次服。主治气血不足,月经不调,劳倦。
(方解)方中黑老虎、山白芷、天台乌祛寒散瘀;千斤拔、豆豉羌温经;鸡血藤、独脚球、益母草养血调经,兼能补虚,用于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而致月经不调者,有效。
(方歌)养血调经黑虎君,豆豉羌同鸡血藤,山芷脚球千斤拔,台乌益鸟效如神。
验方2:(治风湿痛症方)黑老虎、枫香寄生、过江龙、入地金牛各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方中枫香寄生益肝;过江龙利湿;黑老虎、入地金牛止痛祛风,风湿为患而致痛,有效。
(方歌)风湿痛症过江龙,黑虎为君地牛逢,枫香寄生为佐药,祛风利湿力无穷。
验方3:(治产后瘀痛,经期前后肚痛方)黑老虎1两、独脚球5钱、益母草、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方中益母草活血;独脚球行血;黑老虎去瘀盛新,对产后血瘀不行与及经期前后肚痛,有活血宣通之效。
(方歌)经期肚痛产后瘀,皆由瘀血积难行,黑虎脚球益母草,宣通血脉效如神。
验方4:(治跌打肿痛方)黑老虎1两、刘寄奴5钱、大还魂5钱、小还魂5钱、血见愁5钱、鸡骨香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冲酒服。
(方解)方中黑老虎、刘寄奴、血见愁散瘀消肿;鸡骨香祛风止痛;大还魂、小还魂散瘀止痛,冲酒服,其效更显。
(方歌)跌打肿疼痛难当,黑虎寄奴骨香帮,大小还魂同入药,血见愁来不用慌。
参考资料:《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多宝卫生所介绍万应跌打丸方:黑老虎4两、寮刁竹2两、大慌两、香付2两,为末,炼蜜为丸,每重三钱,内服外搽均好。
《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跌打验伤经验方:黑老虎一份、白酒三份,同浸。如用药末浸制,则一星期可用。入用原植物浸制,则须经一个月始可应用。将药酒以适度力量往来擦伤处,如是新伤,伤处即现出鲜明之瘀斑,如被拳击、瘀斑呈现拳形;入被掌击,瘀斑则呈现掌形;如是旧伤,伤处则现出暗瘀斑影;无伤则无瘀斑出现。
(方解)此方传自西南老中医,据说有吊瘀外出作用。本品经验上又可用于跌打瘀伤,为内服外敷药;刀伤可作为外治止血药;产后恶露未清用为化瘀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0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30 编辑

红豆蔻
【中药概述】
红豆蔻,别名红豆、良姜子、红扣,为姜科草本植物大高良姜的种子。辛,热。
1.温中散寒:用于脘腹冷痛,胃痛,胃胀气等症。可与温中止痛药同用。
2.醒脾解酒:用于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胃部不适等症。
【药理作用】
1.挥发油对粘膜有刺激作用;
2.有较轻的抗菌和抗原虫作用。
3.有祛痰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和黄酮类、少量皂甙和脂肪酸等。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红颠茄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亚灌木。喜生于空旷荒地,村边地上的一种野生植物。
分布:广布于各热带地区,广东平原地区,大村庄附近常见。
入药部分:果,红色颠茄果可服,青或黄色者有毒,不能服。
采集期:秋、冬季。
自采地点:郊野。
性味:性平、味淡、有小毒。
功能:消积。
主治、用量和用法:治小儿疳积,生用1至2枚,切开加猪肝,蒸熟,去颠茄,取猪肝食。
(方歌)小儿疳积红颠茄,切开加入猪肝菜,煮熟去茄取肝食,食上几回积自清。


黑心姜
别名:蓝姜、血母姜、土三七。
植物名:毛姜黄。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栽培。
分布: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和我国南部。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温、味微辛、气香。
功能:祛风行气、散毒消肿、止痛、止血、消痞。
主治、用量和用法:1、产后风:生用4两、黑醋1斤,煎服,渣可食;2、产后瘀痛;3、跌打瘀患,均如上法。
验方1:(治产后及产后瘀痛方)黑心姜1两、独脚球1两、豆豉姜1两、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用黑心姜祛风散瘀止痛,独脚球行血活血、豆豉姜祛风。对产后瘀血不行而致腹中疼痛,及产后肝血虚损、肝风内煽,用之有效。
(方歌)产后瘀痛黑心姜,独脚球同豆豉姜,等分清水同煎服,祛风散瘀效无双。
验方2:(治跌打瘀患方)黑心姜1两、鸡骨香1两、金牛根5钱、金钮头5钱、五爪龙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黑心姜、金钮头祛风散瘀;鸡骨香、金牛根祛风消肿止痛;五爪龙疏通血脉。因跌扑而内伤脏腑,外伤筋骨致成瘀患者,自收宏效。
(方歌)跌打瘀患不须愁,黑心姜与金钮头,五爪龙根鸡骨香,消肿止痛有金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10:26 | 只看该作者
红花
红花为常用中药。汉书名“红蓝花”,《开宝本草》释名红花。
别名:南红花、草红花、红蓝花、红花毛。
来源: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干燥状花。多为栽培。
植物形态:茎圆柱形,具细浅槽纹,高至30~90厘米,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近无柄并稍抱茎,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稍厚,先端尖锐,边缘有锯齿或带有锐刺。头状花序顶生,总苞卵形或半球形,苞片多列轮生,外面2至3列呈叶状,边缘有刺,内列无剌膜质。花管状,上端红黄色,基部渐细呈黄色,集生于花托上,雄蕊5枚,雌蕊1枚,柱头2裂、亦黄色。瘦果卵形,白色,有突起的肋线4条,无冠毛。
产地:主产于河南,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新疆地区大量种植。
性状鉴别:花皱缩弯曲散乱成团或散在,红黄色,纤细如毛,故产地习称红花毛。单一的花朵长2厘米左右,基部线形黄色或橙色,上端花冠呈管状,长约0.8厘米,直径约1.5毫米先端5裂,红色或橙色,雄蕊及柱头黄色,略有香气,味微甘苦。以花冠长,色红鲜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红花甙,又名红色素;另含红花黄色素。
功效与作用:破瘀活血通经,据初步动物实验,其作用为:
1、兴奋子宫:其煎剂和流浸膏能使子宫发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对已孕子宫更明显,作用较迅速而持久。
2、降压:有降血压作用,并能维持较长时间。
3、扩张血管:红花水浸液有一定的扩张心冠状动脉的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肝红。
功能:破瘀、活血、通经。
主治:经血不调,产后腹痛,徵瘕,外伤瘀血仲痛,痈疽肿痛等症。
临床应用:1、治血瘀经痛、经闭,取其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而活血通经。适应证、用法与桃仁相同。产后恶露未尽、瘀血积滞、小腹胀痛,也可用红花,常配当归、牛膝、肉桂等,方如折冲汤。
2、治冠心病心纹痛。前人已认识到红花配川芎、当归能治“胸腹血气滞痛”。现代实践用红花15g,配川芎15g,水煎,每日一剂(或用片剂),作为治气滞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纹痛的基本方,再随证配伍,确有一定疗效,可能与川芎、红花扩张心冠状动脉的作用有关。据报道,治疗心纹痛的近期有效率较高,但显效率仍不满意。也可再加银杏叶,制成银川红舒血片,对冠心病心纹痛的疗效也较好。
3、治跌打损伤,效力比桃仁强。对挫伤、捩伤的皮下积瘀、青紫肿痛,可用红花油或红花酒(用酒精浸成红花酊或用米酒煎煮)外擦;对内伤瘀血,可配苏木、当归、赤芍等,有助于消仲止痛,方如跌打活血汤。
4、用于调养气血,用量宜小,可在温补剂内加小量红花。例如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甚至出现口噤(牙关紧闭、不易张开),此时宜用八珍汤或炙甘草汤,酌加红花0.9~1.5g,效果更好。
5、红花用于眼科,主要为清热消炎,配生地、赤芍、连翘等治目赤红肿(包括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方如红花散。
使用注意:1、孕妇忌用,因能剌激子宫收缩;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2、红花大量则活血破瘀,小量则养血和血;3、红花与桃仁均能祛瘀,但桃仁在血证中应用比红花更广泛。对于热证血瘀,桃仁较常用;对于心腹瘀痛,红花效果较佳。
用量:一般用3~9g,稍大量用12~15g,和血养血用0.9~15g。
处方举例:1、折冲汤:红花9g,桃仁9g(打),赤芍9g,归尾9g,肉桂4.5g(冲),川芎4.5g,丹皮6g,延胡6g,酒、水各半煎服。
2、冠心片(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15g),每日三次,每次4片,开水送服。
3、跌打活血汤:红花6g,桃仁6g(打),苏木6g,归尾9g,赤芍9g,枳壳6g,木香1.5g,乳香9.5g,没药4.5g,水煎服。
4、红花散:红花4.5g,连翘6g,当归4g,生地9g,紫草6g,赤芍9g,大黄4.5g,甘草3g,水煎服。
附:藏红花(处方名:西红花、藏红花、番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及花柱上部。原产欧洲及中亚、南亚。味甘,性寒,微带潮润。含三种色素成分即a—、b—及r—红花素。作用较川红花强,尤以清热解毒效力较好。主要用于治疗麻疹;当疹透不快,热盛血郁,斑疹颜色暗晦,不够鲜明,或疹出过于浓密,全身反应较强烈,或合并肺炎,久热不退,均宜用西红花,方如麻疹早期用的紫草红花饮(见紫草项下)。又治肚脓疡时,可用西红花配清热解毒、托里排脓药如山慈姑、王不留行、炙山甲、黄芪、黄柏、甘草等。用量比川红花轻,常用1~3g,泡服。
注:红花叶缘和苞片有带剌或不带剌两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6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11:24 | 只看该作者
红李根
别名:红心李根。
植物名:李树根。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小乔木,常栽培于果园。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微苦。
功能: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①咳血、吐血;②苦伤;③内伤;④跌打。上四项均用干根5钱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验方:(治内伤吐血方)红李根1两,红菱根1两,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红李、红菱之根,皆有止血作用,而红李根兼有散瘀之功,红菱根并有清肝肺热、化痰之效,配合使用,以治因于劳伤而吐血者,甚效。《本草纲目》论李根白皮曰:“大寒,无毒。”又谓入药有甘苦三种,民间所用则为红李根或青李根两种。
(方歌)内伤咳血瘀成因,散瘀功推红李根。清肝肺热红菱强,二药组成法可诊。
参考资料:《湖南省中医单方验方第二辑》沅江塞波咀中心联系诊所介绍治早期血吸虫病方:李树根白皮4两,洗净泥沙,煎服。日服三次,连服二日,服满一斤以后,日服二次,每次只用2两,连服4至5天,忌食补。

红丝线
别名:红蓝、青丝线。
植物名:枪刀药。
生长环境:本品为小灌木,生于平原地区,疏灌木丛或路旁,或为盆栽。
分布:广东以广州附近较多,我国南部各地多为栽培的。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甘淡。
功能:止咳、清肺热、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咳嗽: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内伤咳血:用法同上;3、热眼: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蜜枣同煎服。
验方:(治内伤咳血方)红丝线5钱、红菱根5钱、红李根5钱、五爪龙根5钱、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方中红丝线止血,红菱根清金润肺;红李根去瘀生新;五爪龙通血脉,为治疗阴虚、咳血的有效方剂。
(方歌)红丝线治内伤咳,止血清金称第一,加入红李与红菱,五爪三红效确实。
附注:假红丝线与本品形态略似,煎水呈青色,味极苦,功用不同;本品种干时青色,煎水呈红色,味甘淡,可作鉴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1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0 编辑

红菱根
别名:白菱根。
植物名:赪桐。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灌木。通常栽培或生于山地较潮湿灌木丛中。
分布:我国南部,广东以广州栽培较多。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微凉、味甘。
功能:清肝肺热。
主治、用量和用法:1、苦上咳血: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肺燥咳血:用法同上。
验方:(治苦伤咳血方)红菱根1两、五爪龙根1两、红丝线5钱、红李根5钱、苦灯笼根5钱,清水五碗、煎成一碗半服。
(方解)红菱根清肝肺热、散瘀、除痰止咳;五爪龙、苦灯笼行气、散瘀;红丝线清肝肺热、止血;红李根则长于止血。合为清肝肺热、化气活血散瘀之剂。
(方歌)苦伤咳血红菱根,五龙化瘀血生新,苦灯红李红丝线,清肺凉肝血不卷。
红藤
【中药概述】
红藤为木通科攀缘灌木植物大血藤的藤茎。苦、平。归胃、大肠经。
1.清热解毒,消肿:用于肠痈初起腹痛等,常与清热解毒、凉血消痈药同用,如(中医方药手册<红藤煎>)。
2.活血通络: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单用即有效,亦可与威灵仙,五加皮,牛膝等配伍;跌打损伤、痛经,可与当归,香附等同用。
【药效鉴别】
本品能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善入大肠治肠痈。又能活血通络,以散瘀通经止痛。
【临证应用】
治菌痢,属湿热内蕴型,腹痛腹泻,下痢赤白粘稠,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用本品50g、忍冬藤25g,水煎分4~6次服。
【药理作用】
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邓脓杆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鞣质等。
【用量用法】
9——20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1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8 编辑

红铁树
植物名:铁树。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粗状灌木。为庭院普遍栽培。
分布:自喜马拉雅山东部至我国和东印度群岛。广州栽培尚普遍。
入药部分:花。
采集期:春、冬。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凉血、止血。
主治、用量和用法:内伤咳血:干花3至5钱,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附录:(根)治大便下血:干根1至2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
(叶)治红白痢:干叶1至2两,以红叶为佳,清水煎服。

红药子
【中药概述】
红药子为蓼科翼属植物翼蓼的干燥块根。酸、苦、涩,凉。
1.清热解毒,止血止痛。适用于肠炎、痢疾、便血等症,本品8~15g,与大黄、黄芩等清热药配伍应用。
2.治烧伤、狂犬咬伤,鲜用捣烂外敷。
【药效鉴别】
盐制者补肾;醋制者止血;碱制者健胃。
【化学成分】
含大黄素、大黄甙及蒽醌类物质。
【用量用法】
本品8——15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黑芝麻
【中药概述】
黑芝麻为脂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甘、平。入脾、肝、肾经。
1.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须发早白或脱发等证。可用本品为丸服。或与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等配伍。
2.用于津枯血少,大便燥结等症。可与柏子仁,松子仁等配伍。
【药效鉴别】
黑芝麻滋补肝肾,用于肝肾不足的头晕眼花,可配枸杞子,白菊花等,以及肝肾不足头发早白,可配何首乌等。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甘四酸、甘二酸等)60%,甾醇、芝麻素、芝麻酚、维生素E、卵磷脂、蛋白质等。
【用量用法】
10——20g,入剂,或单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2:14:22 | 只看该作者
厚朴
厚朴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紫朴、紫油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落叶乔木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枝皮、干皮、根皮。多为栽培。
产地:川朴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以及广东、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等省。温朴主产于浙江(在温州集散)、福建等省。
性状鉴别:厚朴由于取材部位和加工形状不同,商品分毛根朴、根朴、靴朴、筒朴、枝朴等品种;又根据皮层的薄厚、柴性、肉性以及含油情况等几方面的因素,划分成不同等级,区分品质优务。
1、毛根朴。是从厚朴树较细枝根上剥下的皮层,呈不规则的长条单卷筒状、双卷筒状或破裂长片状。长短不一,约5~50厘米,直径约0.5~2厘米,厚约1~3毫米,弯曲如肠,故又名“鸡肠朴”。外表皮棕色或灰褐色,有较细密的纵皱纹。内表面棕色或紫棕色,略平滑。质韧,断面棕红色,纤维性。气辛香,味微苦辣。嚼之残渣较多。
2、根朴。是从厚朴树主根上剥下的皮层。形太不一,有卷筒状、片块状、羊耳状等形式,皮层略厚,约3~5毫米。外表皮灰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显平滑油润、质稍坚韧。断面紫棕色,颗粒状,少纤维,显油润。气辛香,味辛微苦。嚼之残渣较少。
3、靴朴。是从厚朴树靠近根部主干上剥下的皮层,呈单卷筒状,上细下粗,状如喇叭或长筒靴形故名“靴朴”,又名脑朴或兜朴。长70~80厘米,上端直径约10厘米,下端约15~20厘米,厚约3~8毫米。外表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的刮去表皮则略平滑,露肉部分棕色,带薄皮部分灰白色。内表面紫棕色,略平滑。质坚韧,断面棕色,颗粒状,显油润。气辛香,味辛苦。嚼之残渣较少。
4、筒朴。是从厚朴树主干较粗大的枝干上剥下的皮层。呈单卷筒或双卷筒状,多截成40厘米或80厘米的节段,单卷直径约4~6厘米,皮厚约3~6毫米。外表皮粗糙,灰褐色或灰棕色,常带有明显的节疤痕及灰白或灰绿色花斑。内表面紫棕色。质坚韧,断面颗粒状或显纤维性,棕红色。气香较淡,味苦辣。嚼之残渣稍多。
5、枝朴。是从厚朴树枝上剥下的皮层,形状与筒朴略同,唯皮层较薄,厚约1~2毫米,外表皮灰褐色,内表皮黄棕色。断面纤维性较大,香辣味较小,嚼之多渣。
以肉厚油润,断面紫棕色,颗粒状,少纤维,嚼之少渣,香辣味浓烈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厚朴酚、异厚朴酚、巨箭毒硷;挥发油中含有桢楠醇。
功效与作用:1、抗菌。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比黄连、黄芩更强。
2、解痉。厚朴煎液能使实验动物离体肠管的紧张度下降,对横纹肌的强直收缩有轻度缓解作用,因其对横纹肌的运动神经末稍有一定麻痹作用,与箭毒作用相类似。
3、健胃。刺激消化道粘膜引起反射性兴奋。
此外,前人还观察到厚朴具有镇痛、镇静和平喘的作用。
炮制:姜制后切丝。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温中下气,燥湿化痰,平喘。
主治:脘腹胀闷,腹痛,反胃呕吐,咳喘等症。
临床应用:为除胀和止泻的重要药物。
1、用于治疗腹胀。主要用于实胀(腹胀而有不便黄短、大便干结、脉滑数有力),其中对谷胀(饮食过度而致消化不良)、气胀(因胃肠功能失调,而致肠内物质腐败发酵,气体产量过多而在肠内积聚,常见于肠炎、肝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尤为适宜。如属谷胀,可配山楂、麦芽、神曲等消导药;如属气账,程度轻者可单用存朴2.4~3g(研末)开水送服即能减轻,一般多配半夏、茯苓,如半夏存朴汤;肝炎所致的气胀,常在逍遥散基础上加厚朴、大腹皮以减轻腹胀。
至于虚胀和寒胀,其治疗主要不靠厚朴,并应慎用。治虚胀用党参比用厚朴好;治寒胀也只在温补药中酌加厚朴协助。
2、用于治疗泄泻下痢(急性肠炎)。单用厚朴一味,即能止泻。可用厚朴9g(研末),开水送服。每日三次。
3、用于治疗胃实(腹脘胀满、宿食不消、吞酸嗳腐,或有呕吐,相当于消化不良),取其有健胃作用,能消除胃脘实痞,前人称此作用为“平胃”。一般配苍术、茯苓等,方如平胃散;如偏于热者,则配黄连、栀子,方如连朴饮;偏于寒者则配豆蔻,干姜,方如厚朴温中汤。
4、用于平喘,其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为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常辅助麻黄、杏仁,治疗痰饮喘咳,有痰多、胸满、咳喘、苔白腻,多见于肺气肿合并感染,方如厚朴麻黄汤,此方也可治痉挛性支气管炎。
用量:3~9g健胃宜少量,行气及止泻则用量可稍大。
处方举例:1、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制半夏6g,厚朴6g,茯苓9g,苏叶6g,生姜6g,水煎服。
2、平胃散:(见苍术项下)。
3、连朴饮(《霍乱论》):川连3g,川朴4.5g,石菖蒲3g,制半夏3g,山栀子9g,淡豆豉9g,芦根6g,水煎服 。
4、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辩惑论》):厚朴6g,草豆蔻2.4g,陈皮6g,木香3g(后下)、茯苓9g,干姜6g,甘草3g,水煎服。
5、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6g,麻黄3g,杏仁9g,制半夏3g,五味子1.5g,淡干姜1.5g,细辛1.5g,茯苓12g,甘草3g,水煎服。
注:在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以一种外形和厚朴相似的树皮作厚朴使用。但其内色呈黄棕色,枯燥而不显油润,柴性较大。气异臭(臭肥皂味),味微苦,而不辣。据知是同科植物木莲或辛夷等树木的皮层,因气味与厚朴不同,不应作厚朴使用。注意区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43:55 | 只看该作者
胡黄连
胡黄连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
别名:胡连。
来源: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
产地:过去均为进口,主产于印度,锡金,尼泊尔。现我国西藏日喀则的聂拉木、吉隆、亚东;山南的措那、洛札等地已有生长。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弯曲不直,形似枯树枝,长约2~9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部分皮黑,粗糙,有隆起的疙瘩,上端有横环纹,中、下部有纵皱,顶端处有残留叶基。质轻脆,易折断。
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灰黑色或棕褐色中间有花白点4~7个,排列成环状,气微味苦。
以条粗,断面灰黑,有花白点为佳。
炮制: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胃、大肠径。
功能:清热除湿,消疳。
主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湿热下痢。

胡桃仁
【中药概述】
胡桃仁为胡桃科乔木植物胡鸫的成熟种仁。甘、温。归肺、肾经。
1.强筋壮骨:用于肾阳虚衰的腰痛酸楚,足膝痿弱等,可与补骨脂,益智仁,五味子等配伍,如(<和剂局方>青娥丸:杜仲,补骨脂,胡桃肉,大蒜,青盐)。
2.补益肺肾:用于肺肾虚寒喘咳,或肺虚久咳气喘,能温补肺肾与敛肺纳气平喘,可与补骨脂研末,蜜调如饴服。如(<济生方>人参胡桃汤)。
3.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枯的肠燥便秘,单用嚼服,或与火麻仁,肉苁蓉配伍。
【药效鉴别】
胡桃肉虽属补阳药,但临床少用于补肾阳,主要治疗肺肾两虚之证,善于补肺肾、纳气定喘。
【临证应用】
1.主糖尿病,属阴阳俱虚型,尿浊如脂而量多,消瘦明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取胡桃肉12g、分心木15g,浓煎去硬壳,将药汤及果肉,分5份,于饭前半小时服1份,每日5次;
2.主慢性支气管炎,咳喘吐涎痰。取核桃肉60g、补骨脂10g,水煎服。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蛋白质、糖类、卵磷质等。
【用量用法】
10——30g,研碎服,或入丸散剂。
【注】
胡桃寄生,寄生于胡桃树上。苦、涩。归肺、肝、肾经。化痰散结,消肿解毒,平喘止咳,抗癌抑癌。治咳嗽、气喘、肝炎、鼻咽癌及多种肿瘤。
【附】
分心木(胡桃荚):为胡桃科乔木植物胡鸫的隔仁品。用于噎膈、腰痛,遗精、遗尿等症。10~35g,水煎。
【临证应用】
治乳腺癌,属肝郁痰凝型,情志不遂,胸闷胁胀,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取核桃隔 土贝母 银花 连翘各9g,上药水酒各半煎服,适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44:34 | 只看该作者
胡椒
胡椒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
别名:玉椒、古月。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多为栽培。果实成熟后除去外面黑皮,而呈灰白或黄白者即为商品中的白胡椒;其未成熟,不去黑皮的即为黑胡椒,一般多作食品供调味而不入药。药用白胡椒。
产地:主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海南岛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白胡椒为圆球形的果实,直径3~6毫米。外皮灰白色或淡黄白色。一端有一微小的疙瘩状,凸起,另一端有一微凹陷的细小圆脐,两端间多有9~12条分布均匀的浅色线纹。质坚而脆。破开面微有粉性。外皮很薄,里面分两层,外层为灰棕色或黑色,内层为白色,中间有细小空心。气特异,并有峻烈的辛辣味。
黑胡椒为近圆球形,直径同白胡椒。表面暗棕色或灰黑色,具网状皱纹。余同白胡椒。
两者均以粒圆、个大、气味峻烈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胡椒碱、胡椒脂碱、胡椒新碱,挥发油含向日葵素,二氢葛缕醇、氧化石竹烯、隐品酮。
功效与作用:升压作用和健胃作用:正常人将胡椒0.1g含于口内而不咽下,可以升高血压13.1毫米汞柱,但过10~15分钟后,又复原,对脉博无显著影响。相椒的作用与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较小,内服可以作驱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发散剂,所含胡椒碱曾用解热和驱风剂。并有微弱的抗疟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试管内对感染大鼠的整体试验中证明有杀绦虫的作用,对吸虫及线虫作用不明显。
炮制:拣净杂质,生用,捣碎。
性味:辛、热。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除阴寒、暖肠胃止痛,下气消痰。
主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呕吐反胃,泄痢。并解食物中毒。
临床应用:胡椒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用,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久食气大伤,须以他药佐之为宜。
1、治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白胡椒粉与葡萄糖粉配伍成散剂服。
2、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或吐清水,胡椒粉调服。
3、据报道,胡椒对治疗肾炎,慢性气管炎喘息有效。外用:对治疗牛皮癣,湿疹,座疮过敏性皮炎有效,一般无不良反应。
使用注意:1、阴虚有痰火者忌服。
2、《海药本草》:“不宜多服,损肺。”
处方举例:1、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几粒,乳香3g。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汤下。(《寿域神方》)。
2、治反胃及不欲饮食:制半夏、胡椒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择方》)。
3、治缺钙抽搐:白胡椒20粒,鸡蛋白2个,将上药焙黄研粉,分成十四包,每日1包,每日1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45:15 | 只看该作者
葫芦巴
葫芦巴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嘉祐本草》。
别名:芦巴子。
来源: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芦巴的成熟干燥种子。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等省。其他各省多有栽培。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扁斜方形或矩圆形,略似萝卜子。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2毫米。表面黄棕色或棕红色,平滑,两面各具纵沟一条,为胚根与子叶的分界,两条纵沟的连接处有种脐与珠孔。质坚硬,不易破碎。用水浸泡后体形膨大,皮薄易脱,可见白色半透明肥厚的胚乳,搓之粘滑。子叶及胚根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粉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苦,嚼之有黄豆味。
以种子成熟饱满,个大均匀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大量甘露半乳糖、葫芦巴硷、胆硷、挥发油、蛋白质、少量脂肪油、维生素B1。
功效与作用:温肾阳。逐寒湿,作用可能主要为强壮和镇痛。
炮制:生用或盐水炒。用时捣碎。
性味:苦,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补肾阳,祛寒湿,止疼。
主治:肾虚肾寒,疝气腹痛,阳痿,偏坠,小腹冷痛,寒湿脚气等症。
临床应用:1、主治寒痛而与肾虚有关者。尤常用于治疗虚寒疝痛,表现为小腹和睾丸有牵引痛,甚或囊收缩、局部冰冷,常配小茴香、荔枝核等,方如葫芦巴散。
2、治寒湿脚气之疼痛,表现为两脚酸胀、重坠、冰冷,时有疼痛,遇寒加剧,或有抽搐拘挛、脉沉缓、苔白腻,配补骨脂、木瓜、鸡血藤、牛膝等。
3、肾下垂之绞痛,虚寒较甚者,配熟附子、补骨脂、石菖蒲、生姜、大枣。
4、妇女行经腹痛,小腹冷痛,配小茴香、艾叶。
以上寒痛,中医认为与肾阳虚有关,故在治疗方剂内要适当加入湿补肾阳药。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这些寒痛多与体质虚弱、机体反应性差有关,适当选用有强壮作用的助阳药,改变体质,有助于消除症状。
此外,肾虚所致的滑精、腰酸背痛、性机能衰退(可见于慢性前列腺炎),可用葫芦巴配覆盆子、黄精、炙甘草等,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本品温而不燥,守而不走,治上述沉寒积冷之痛证有其价值,但阴虚阳亢者仍不宜用。
用量:2.4~6g。
处方举例:葫芦巴散:葫芦巴15g,荔枝核15g,黄皮核15g,芒果核15g,龙眼核15g,牛奶树寄生30g,小茴香7.5g,共为粗末,每服15g,包煎。或研为细末,每服1.5~4.5g,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45:59 | 只看该作者
虎杖
虎杖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别名:大虫杖、苦杖。
来源: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其叶亦供药用。野生与栽培均有。
产地:主产于河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有纵皱及根痕,长1~7厘米,直径0.6~2厘米。断面皮部薄,棕褐色与木质部较易分离,木部占大部分,呈放射状,根茎髓中央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弱,味微苦,涩。
主要成分:根茎含游离蒽醌甙,主要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另含鞣质和几种糖。
功效与作用:1、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虎杖煎剂(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虎杖水煎剂液(10%)对流感亚州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孤儿病毒、单纯疮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祛风除湿,破血通经,消炎止痛。
主治:风湿腰腿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经闭、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虎杖的主治,其血之功与天名精相似,其疗风之功与王不留行同。故对治妇科疾病、风湿关节痛、肝炎等有效。治腹内积聚,四肢沉重,月经不调,以及黄疸肝炎等。虎杖一味煎服;治风湿腰腿痛,四肢麻木,常与川牛膝、五加皮等配伍,以增加疗效。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用量:9~30g,或浸酒。外用研末或煎水洗。
处方举例:1、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臀烦疼。虎杖90g、凌霄花30g、没药30g,共捣为细末。不计时间、以热酒冲服3g。(《圣惠方》)。
2、治胆囊结石:虎杖30g,煎水服。如兼黄疸,可配合金钱草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46:33 | 只看该作者
琥珀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义别录》,列为上品。
别名:血珀、云珀、煤珀。
来源:琥珀为松科树木的树脂,埋藏于地层中,经过多年转化而成为化石样物质,故有千年松脂化琥珀之说。多在开山,挖土或采煤时发现。
产地:琥珀主产于云南、广西、河南、福健、贵州等地区,煤珀主产于辽宁抚顺。
性状鉴别:琥珀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碎粒状,色泽不一。
主要成分:含树脂、挥发油、琥珀松香高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香醇等。
功效与作用:镇静安神、利水通淋、活血祛瘀。
炮制:研细末,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心、肝、膀胱经。
功能:安神定惊,散瘀血,利小便。
主治:心神不安、惊悸不寐、多梦,产后瘀血阻滞腹痛,淋病尿血,金疮损伤等症。
临床应用:1、治惊痫、不眠,配合欢花、夜交藤、白芍、酸枣仁等,或单与朱砂合用,即朱珀散,每服0.9~1.2g。
2、治肾结石和血淋、热淋,取其有利尿、理血作用。常配旱莲草、冬葵子、猫须草等,方如琥珀通淋方。如偏于热而有口渴者,配猪苓、萹蓄、木通。
3、治癓瘕之疼痛,尤其血瘀腹痛,取其有活血祛瘀作用。常配三棱、鳖甲等。
4、试用于治角膜翳,用琥珀配枸杞子、菊花、夜明砂等,方如琥珀杞菊汤。
用量:1.3~3g,入丸散剂,或研末冲服,也可后下入汤剂。
处方举例:1、琥珀通淋方:琥珀2.1g(冲),炙山甲12g,旱莲草,冬葵子各18g,木通9g,木香9g,猫须草18g,荠菜24g,大枣30g,水煎服,治肾结石血尿。
2、琥珀杞菊汤:琥珀2.1g(冲),枸杞子12g,菊花9g,女贞子12g,夜明砂9g,密蒙花9g,菖蒲4.5g,水煎服。
[发帖际遇]: 白薇子参加民间吃月饼大赛获得冠军,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48:13 | 只看该作者
花椒
花椒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蜀椒、川椒、巴椒、汉椒。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果皮,种子(椒目)均供药用。商品中分两大类,一是青花椒,原植物主要为香椒子,另一种是红花椒原植物主要是花椒。此外,尚有多种花椒属植物的果实在各地混用,药用以青椒最为普遍。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青椒呈裂开两瓣状,裂口如八字形。直径3~4毫米。表皮灰绿色至黄绿色。外皮不平坦,满布小疙瘩。基部有果柄断痕,壳内面黄白色光滑,偶含有黑色具光泽的圆形种子(椒目)。壳质较脆,易折断。香气浓厚,味麻辣。
红花椒,个较大,直径4~5毫米。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壳内面黄色。其它与青椒相同。
青椒以色青绿、皮厚、香气大、无细梗及椒目者为佳。
花椒以身干,色红,无梗及椒目者佳。
主要成分:花椒果实含挥发油0.7%(贵州产)、2%~4%(甘肃产)、4%~9%(广东产)。挥发油中含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果实尚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
青椒(东北产)的果实含爱草脑、佛手柑内脂及苯甲酸。爱草脑是果实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约占90%。
花椒的功效与作用:1、花椒所含牻牛儿醇,小剂量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对离体兔小肠,低浓度时作用不恒定,大剂量能抑制肠运动。给大鼠口服后,能抑制胃肠运动,对大肠运动则影响不大。接近死量时则有泻下作用。小剂量口服,对大鼠有轻度的利尿作用;但大剂量可抑制尿排泄。
2、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4.8/kg,兔静脉注射则为50mg/kg。动物死亡皆由于呼吸麻痹。此死之原因则由呼吸极度困难所致。
3、牻牛儿醇对豚鼠蛔虫有驱虫作用。另报道,花椒烯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效力较地卡因稍弱;在豚鼠之浸润麻醉中,效力强于普鲁卡因。
炮制:除果皮及椒目,生用或炒用。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脾、胃、肺、肾经。
功能:散寒除湿发汗,通血脉,暖胃消食。
主治:风寒咳嗽,留饮宿食,腹痛虫草疾,呕吐泻痢,蛔虫、蛲虫,疝气,阴痒湿疮。
临床应用:花椒辛温,善祛阴寒之邪,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为治脾虚寒要药,借其辛辣之性,而有驱杀蛔虫之功。
1、用于脘腹冷痛,寒湿泄泻之症,脘腹冷痛,常与党参、干姜等配伍。如大建中汤:寒湿泄泻,可与苍术、陈皮、木香等配伍。外用:治脘腹冷痛、将花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可奏止痛之效。
2、用于虫积腹痛或蛲蛔之症;常与乌梅同用,并可根据症候可相应配伍生姜、榧子等。挟热者可与黄连、黄柏等配伍。
3、用于皮肤湿疹瘙痒,可与地肤子、苦参、白矾等配伍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畏款冬。恶栝楼,防葵。畏雌黄。(《别录》):“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风”。
用量:1.5-4.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水煎洗患处。
处方举例:1、大健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干姜120g,人参60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服。(《金匮要略》)
2、椒茱汤,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用热汤泡洗有不能己者;花椒、吴茱萸、蛇床子各30g,藜芦15g,陈茶1撮,烧盐60g。水煎熏洗。(《医级》)
注:1、江苏所产一种“小花椒”,表面无小疙瘩,而有小凹坑,如陈皮之外皮。体稍小,肉较青花椒为薄。果实由1~3个小果组成。有八角、茴香之香气,麻味淡。
2、贵州贞丰所产“花椒”裂口较小,椒目多为两半圆形组成。味较青椒麻辣。
3、湖北襄阳所产“花椒”形如小梅花骨突,外皮有少数小疙瘩及皱纹。由4-6小果组成,小果常从顶端裂开,内有一卵圆形黑色种子。捏碎则内外皮分开,外皮表面棕黄色,内皮黄色或黄白色光滑。香气较淡,味辣微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7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51:57 | 只看该作者
怀牛膝
【中药概述】
牛膝,别名: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克膝、接骨丹、牛盖膝头,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苦、酸、平。归肝、肾经。
1、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2、生用祛瘀血,引血下行,利关节;熟用补肝肾,强筋骨。
【药物形态】
本品呈细长圆柱形,挺直或稍弯曲,长15~70cm,直径0.4~l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细纵皱纹、排列稀疏的侧根痕和横长皮孔样的突起。质硬脆,易折断,受潮后变软,断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质样丽油润,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药效鉴别】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多用于肝肾不足的闭经、痛经,腰膝酸痛。
【药理作用】怀牛膝浸膏及煎剂对离体家兔子宫不论已孕、未孕均有收缩作用。有短暂的降压作用。
【化学成分】含三萜皂甙,水解后生成齐墩果酸,并含大量钾盐。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处方上只写处方上只写处方上只写处方上只写“牛膝”时,应付怀牛膝应付怀牛膝应付怀牛膝应付怀牛膝。
【注】怀牛膝属四大怀药之一(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因其主产于河南新乡(过去称“怀庆府”)等县故名。呈细长圆柱形,上端较粗。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质硬脆,受潮变柔韧,易折断。中间有木心。断面平坦黄棕色微呈角质状、有筋脉点(维管束)类白色排列成1:8圈、中心维管束较大黄白色。微有酸气味微甜而苦涩。

槐花米
别名:白槐。
植物名:槐。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乔木。生长于山野间或栽培于庭院作观赏树。
分布:我国南北各省,在湖北西部及四川一带极普遍,华南多人栽培。
入药部分:花。
采集期:8、9月间。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凉、味微苦。
功能:凉血。
主治、用量和用法:1、治痔疮下血: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并用适量,煎水熏洗肛门;2、治大肠湿热: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蜜糖冲服。
附录:(槐树叶)治痔疮出血:干用8两,煎水熏洗肛门。
(方歌)性凉味苦槐花米,能医痔疮与下血,大肠湿热更能除,煎水冲糖功效越,槐叶煎水熏肛门,痔疮出血亦能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8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23:53:28 | 只看该作者
黄柏
黄柏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蘖木”。黄蘖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现今通常简写作黄柏。商品有关黄柏和川黄柏二大类。京津地区市售为关黄柏。
别名:黄蘖、黄柏。
来源:关黄柏: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黄蘖树(黄波罗树)除去粗木栓皮的干燥内层树皮。有野生及栽培。
川黄柏: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黄蘖树属,黄皮树及其变种秃叶黄皮树,峨嵋黄皮树,云南黄皮树,镰刀黄皮树等除去栓皮的干燥内层树皮,有野生及栽培。
产地: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内蒙、山西、河北等省亦有分布。
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等省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关黄柏:呈薄板片状,长宽不一,厚约1.5~5毫米,外表面污黄色或淡棕色。有不规则的纵顺细浅沟纹和崩裂。内表面淡棕黄色或稍带淡绿色,略平坦,纵顺丝纹细密。质稍轻松,易折断,断面鲜黄色稍带绿色。呈层片状,显纤维性。气微,味苦。嚼之产生粘滑液。
川黄柏:呈板片或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5毫米,外表面棕褐色较平坦,内表面污黄色或棕黄色。质较坚硬,折断面鲜黄色,显纤维性。余与关黄柏相同。
以上两类黄柏均以皮层厚,呈板片状、无栓皮、外表面皮淡棕黄色、内色鲜黄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小蘖硷、黄柏桐、黄柏内酯、白鲜内酯。
药理作用:
1、抗菌:体外试验对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链球菌也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2、抗真菌:作用类似黄连,但效力较弱。
3、收敛消炎:动物实验证实黄柏可减轻局部充血。
此外,还有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
炮制:切丝。生用盐水炒,酒喷炒、炒炭。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泻肾火,清湿热,解疮毒。
主治:骨蒸劳热,盗汗,遗精,黄疸,尿闭,淋浊,带下。足膝肿痛,痈肿疮疡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而成的足痿(大致相同于感染性周围神经炎、脊髓神经根炎等),下肢瘫痪麻木,有心胸烦热,口燥咽干,大便燥结等症状者,以黄柏配苍术清湿热,即二妙散,再加牛膝名三妙散,效果更好,可以此为基本方,再随症加用适当药物。
2、用于治疗热痢。可单用,或配白头翁、秦皮。
3、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全身发黄、发热,有头汗)。可配栀子,方如栀子柏皮汤,但常要加配其它清热燥湿药。
4、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潮热骨蒸。可配知母以泻肾火,方如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
5、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黄浊白带。可配芡实、白果等,方如易黄汤。
6、用于治疗皮肤湿热(疮疖、湿疹等)。可配苦参、荆芥、苏叶等内服兼外洗,或湿敷。也可用黄柏粉3g,配青黛粉3g、石膏粉30g,用麻油调搽湿疹。
用量:内服3~12g,外用适量。
附:黄柏、黄芩、黄连三者功用大同小异,且常互相配合同用。其区别是:黄芩善泻肺火(治肺热咳嗽),黄连善泻胃火(消痞止呕),黄柏善治下部湿热(治脚气足痿)。
处方举例:
1、三妙散《医学正宗》:黄柏9g、苍术9g、牛膝9g,研末内服,或入汤剂配合其它药。
2、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6g、黄柏6g、甘草3g,水煎服。
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黄柏12g、知母12g、熟地18g、龟板18g,水煎服(如能加用猪脊髓更好)。
4、易黄汤《衷中参西录》:黄柏6g、白果12g(打)、芡实15g、车前子6g(布包),水煎服。
注:1、另有朝鲜进口黄柏,性状与黄柏相同。
2、据《中药志》第三册黄柏项下记述,我国某些地区(如青海、河南、四川、山西等地)以小蘖科小蘖属和十大功劳属多种植物的树皮层,去掉栓皮代黄柏用,习称山黄柏或土黄柏。本品呈较小的薄板片状或卷筒状厚1~2毫米,外表面棕黄色,两面均显纵顺细丝纹。质轻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不呈层片状,放大镜下观察呈规律的长方格状,格内空虚如网眼。气微,味甚苦,嚼之不产生粘滑感。其疗效是否与黄柏相同尚待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24 21:38 , Processed in 0.481749 second(s), 5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