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朝宗|古风·演绎·江湖

 找回密码
 入世江汉(邀请注册)
搜索
楼主: 白薇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传承] 草药大全

[复制链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2:11 | 只看该作者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
别名:虫草、冬虫草。
来源:为真菌类子囊菌纲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虫在鳞翅目蝙蝠科昆虫绿蝙蝠蛾的幼虫体内萌发于头部的子座及其寄主的干燥复合体。均为野生。生长于海拔2000米~30000米以上的高山无树林的向阳草坡,喜生于疏松干燥、腐植质多的土壤中。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此外甘肃、贵州亦产。
性状鉴别:冬虫夏草系虫体和菌座的复合体。虫体形似蚕,长3~5厘米,直径约5毫米。表面金黄色至黄棕色,粗糙,背部有多数横皱纹,腹面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的4对较明显。折断面内心充实,白色或略发黄,周边深黄色。子座呈棒状,略弯曲,基部略粗,中部稍细,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长可达6厘米,直径约3毫米。体虚泡,剥裂时内含白色丝状物。气微香,味淡。以虫体肥壮,条长,外色金黄,内色白,子座完整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虫草酸,为奎尼酸异构物;又含冬虫夏草素。
功效与作用:益肺肾,止喘嗽,其作用为:
1、扩长支气管。其浸剂能显著扩张动物离体的支气管。
2、镇静。对小白鼠有镇静和催眠作用。
3、抗菌。体外试验,冬虫夏草素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炭疽杆菌有抑制作用冬虫夏草酒精浸剂在1:100000浓度下,仍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冬虫夏草治肺结核有效是否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对实验动物的肠管、子宫的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炮制:原品药用。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
主治:虚劳咳嗽,吐血,阳痿,腰膝酸痛,遗精等症。多用于虚弱证,肺结核咳血,老年人虚弱性慢性咳喘,病后盗汗,自汗或贫血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病后调补身体。
1、用于病后体弱、头晕、食欲减退、自汗、贫血,尤其呼吸道抵抗力低,易受风寒感冒者,可用冬虫夏草作为补品服食,加强抵抗力。常配鸭或猪肉或鸡肉纯服,也可以用来炖生鱼、水鱼。临床观察似有加强配伍的补品的作用,促进其吸收作用。
2、用于阳痿、腰酸腿软、遗精等,常配杜仲、淫羊藿、肉苁蓉等,水煎服,也可用炖狗肾、炖鲍鱼食服。
3、用于肺结核之阴虚喘嗽、咳血、胸痛,常配杏仁、川贝、麦冬、阿胶等,方如冬虫草汤;也可配侧柏叶、人参叶、玄参等水煎服。
此外,慢性肾炎患者常服冬虫草,对加强体质也有好处。
使用注意:1、冬虫夏草为平补药品,取效较缓,须长期服食才有效果;
2、肺热咯血患者不宜用。
用量:9~15g,与其他药煎服,或与其他营养品炖服。冬虫夏草可入丸散。
处方举例:冬虫草汤:冬虫草12g,杏仁9g,川贝9g,阿胶珠5g(溶化),白芨9g,百部12g,水煎服。咳喘重者加蛤蚧末3g(冲服),咳血重者加三七末3g(冲服)。
注:1、吉林土门岭产一种“蛹草”,寄主为夜蛾科昆虫的幼虫,常在发育成蛹后,才生出子座,故名蛹草。
2、江西产一种冬虫夏草的类似品,名为“草木王”幼虫体形似蜈蚣。表面灰褐色,常一节深黑一节紫红相间,有大毒。用于解蛇毒(见江西《中草药学》1398页)。
3、冬虫夏草的生成,是绿蝙蝠蛾的幼虫感染了麦角菌科虫草属植物的寄生菌后,菌潜伏在体内,冬季幼虫蛰居土中,使虫体内的蛋白质逐渐凝固僵化而死。至夏季高山积雪溶化,温湿度适宜于菌体生长时,即萌发出子座,伸出土外,基部仍留在土甲与幼虫的头部相连,即冬虫夏草。
[发帖际遇]: 白薇子外出放孔明灯,许愿让自己变得更美,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09 编辑

冬瓜皮
冬瓜皮为冬瓜的外层果实,系食冬瓜时剥下的薄皮层晒干而成。本品为不规则的碎片,大小不等,或卷曲成筒状。外表皮绿色或黄绿色,有的被有白霜(蜡粉)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较粗糙。质薄而脆。气无味淡,以皮薄,绿色,条长者为佳。
炮制: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脾,小肠经。
功能:清热、利水消胀。
主治:四肢浮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
附:冬瓜皮 味甘,性微寒。能清热利尿,但效力较弱,治一般体弱或脚气引起的轻症浮肿、小便不利。
用量:30~60g 两,常配赤小豆,生薏苡仁,红糖等水煎服。

稻芽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原名蘖米。《本草纲目》蘖米项下载“稻蘖—名谷芽”。
别名:稻谷芽。
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陆生或水生草本植物稻的颖果,经水湿生芽后的干燥加工品。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长椭圆形,长7~9毫米,宽3~4毫米。外壳黄色,具短细毛,有脉5条,基部有长0.8~4厘米的须根。稃壳内含种仁一粒(大米)。质坚,粉性。气无,味微甘。以颖果饱满,色黄,生过根芽者为佳。
炮制:同谷芽。
效用:同谷芽。
注:此种稻芽,南方称谷芽。京津二市将谷芽(粟芽)、稻芽分别药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4:04 | 只看该作者
冬瓜子
冬瓜子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瓜子。现市售有单边,双边两种。其原植物相同而是栽培品种的变异。
别名:冬瓜仁。
来源:为葫芦科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冬瓜的成熟干燥种子。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鉴别:为扁平卵圆形,长约1.2~1.4厘米,宽约6~8厘米,厚约2毫米。表面黄白色。一端钝圆,另一端尖,尖端有两个突起,其一较小为种脐,另一突起稍大,上有一明显的珠孔。种子两面的边缘均有一环形边。种皮较粗糙,质较薄而软,剥去种皮厚可见有一层透明无色的膜状胚乳,紧包于两片子叶之外。子叶白色,胚根小形,朝向尖端。气无味略甜。
单边冬瓜子:外形略似双边冬瓜子而较小,长约1~1.2厘米,宽约5~7毫米。边缘光滑无环形边。种皮较厚较硬而脆。气味同上。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葫芦巴硷、腺嘌呤、脂肪油。
药理作用:1、利尿、消炎,故能清热除湿,散热毒痈肿。2、祛痰。
炮制: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脾、小肠经。
功能:清热利尿,消肿、排脓、消痰、止咳。
主治:肠痈、肺痈,水肿胀满,痰热咳嗽,白浊白带等症。
临床应用:作为治疗内痈和痰热咳嗽的辅助药。治内痈用法与薏苡仁同;治痰热咳嗽虽然效力不及栝萎仁,但仍有一定作用,常配前胡,川贝,杏仁,方入前贝杏瓜汤。
用量:6~12g,大剂可用至30g。
处方举例:前贝杏瓜汤:前胡6g,川贝6g,杏仁9g,冬瓜仁9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4:36 | 只看该作者
冬葵子
冬葵子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葵子、葵菜子、茼麻子。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干燥种子。冬葵根、冬葵叶亦供药用。多为野生。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干燥和种子呈肾形,中央凹陷两端凸起。直径约1.5~3毫米。表面灰褐色,一端长而尖,另一端短而略圆。质坚。破开外壳内有黄白色种仁,富有油性。无臭,味淡微甘。
主要成分:种子含脂肪油及蛋白质。花含花青素类。鲜冬葵含单糖6.8%~7.4%,蔗糖4.1~4.6%,麦芽糖4.5%~4.8%,淀粉1.2%。
功效与作用:利尿、滑肠、下乳。
炮制:拣净杂质,生用。
性味:甘、寒。
归经:入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能:利水、润肠、通乳。
主治: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行,乳房肿痛。
临床应用:冬葵子甘淡性寒质润,为滑利通窍之品,既可通利二便,又能下乳消肿,其通乳之功,与木通、通草相似。
1、用于治疗淋病,水肿等症,前者常与车前子,海金沙等配伍,后者可与茯苓配伍。
2、用于大便秘结,可与桃仁,郁李仁等配伍,具有通便润燥、滑肠软坚作用。
3、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等症,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黄芪、猪蹄等配伍,具有活血通下乳作用。
使用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妇慎服。
用量:6~15g,或入丸散。
处方举例:1、治血淋及虚劳尿血。《千金方》:冬葵子100g,水300g,取汁,日三服。
2、治难产、若生未得者。《食疗本草》:冬葵子200g,捣破,以水400毫升,煮取100g,去渣,顿服之。
3、治面上疱疮。陶弘景说道:冬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30g,为末,食后酒服1g,日三服。
附一:冬葵根。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
别名:葵根。
来源:同冬葵子。
性味:甘、辛、寒。
功能:清热解毒、利窍通淋。
主治:消渴、淋病,二便不利、乳汁少。
使用注意:脾阳不振者忌服。
用量:30~60g,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服。
处方举例:治热淋、小肠不利,茎中急痛:《圣惠方》:车前子30g、冬葵根30g,水煎分服。
附二:冬葵叶。
别名:冬葵苗叶。
来源:同冬葵子。
主要成分:叶含粘液质。
性味:甘、寒。
功能:清热、行水、滑肠。
主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
使用注意:脾虚滑肠者忌服,孕妇禁用。
用量:30~60g,或捣汁服,外用:捣敷患处。
处方举例:1、治肺炎,冬葵叶煮稀饭服《重庆草红》。
2、治黄疸,冬葵全草60g、天胡荽90g、紫花地丁60g、车前子30g、精肉90g,水炖服,江西《草药手册》。
3、治咽喉肿痛,冬葵叶、花,阴干,煎水含漱,江西《草药手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5:05 | 只看该作者
豆豉
豆豉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别名:淡豆豉、香豉。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用清瘟解毒汤熬叶煮过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
加工:取以上药料3.75kg碾碎,加适量清水煎煮约1.5小时。滤出药汁入缸,残渣再加清水煎煮2.5小时,煮至前后药汁约75~100kg左右,捞出,压榨取汁,去掉残渣。将前后药汁合并,入锅内加热煮沸,取净黑豆50kg置锅内同煮。至黑豆膨胀到6~7成透,药汁基本吸尽时取出。再用青蒿末2.5kg,一层黑豆,一层青蒿,撒布均匀,堆放,闷至发酵到黑豆外皮生有一层白霉时,晒干,出去青蒿即为成品。
主要成分:酶。
药理作用:1、发汗,但力量很弱,通常须加入其他辛凉解表药中;2、健胃、助消化。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解表、发汗、除烦。
主治:感冒发烧、头疼无汗、心烦胸闷。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轻型感冒,发热无汗,胃脘饱满。配葱白(葱豉汤);治疗阴虚感冒也十分合适,取其有轻度发汗而不伤阴(津液),可配生地、玉竹等。
2、用于治疗热病后虚烦不眠(即因发热和病后新陈代谢变化等因素刺激神经系统,致心情烦乱,不能入睡)。配栀子,方如栀豉汤,此方既用淡豆豉解表,又用栀子清里热,都有解烦作用。
3、治疗血尿。在相应的方剂内加入淡豆豉,有助于血尿。以本品30~45g配伍路路通30g,地骨皮15g,水煎服,效果更好。
使用注意:淡豆豉有退乳作用,哺乳妇女不宜用。
用量:6~12g。
处方举例:栀豉汤(《伤寒论》):栀子9g,淡豆豉9g,水煎服。
注:豆豉亦名”淡豆豉“(以示与食用咸豆豉区别)。淡豆豉据古代文献记载,其中药材仅有桑叶一味。现各地制法互有不同。本文介绍者为京津两市的传统制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5:37 | 只看该作者
豆豉羌
别名:过山香、满山香、毕澄茄子根、山苍根、毕澄茄。
植物名:山鸡椒。
生长环境:本品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于郁林、山谷至山腰荒山,分布极广,而以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并发性的山地灌木丛、草地及郁林为普遍。
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广东及海南各地均产。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温、味辛、气香。
功能: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风肿、水肿: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另用适量煎洗;2、风湿痹痛:干用1至2两,加鸡或猪脚筋煎服;3、筋骨无力;4、湿脚气;5、产后脚软,以上三项均干用1至2两,加鸡脚或猪脚筋煎服;6、产后口渴:干用1两、黑枣4枚,煎作茶服;7、跌打:干用1两,浸酒1斤,浸一月可用,适量内服。
验方:(治风湿软脚痛方)豆豉羌1两、半枫荷5钱、千斤拔5钱、臭屎茉莉头5钱、清水4碗煎成一碗服,或加鸡脚同煎。
(方解)豆豉羌、半枫荷祛风祛湿,为君臣之制,佐以千斤拔行气活血,臭屎茉莉玄入下焦而去风寒湿邪为使,立法精简,攻补兼施,恰到病所。
(方歌)风湿脚软步蹉跎,豆豉羌与半枫荷,臭茉莉头千斤拔,祛风去湿起沉疴。
参考资料:《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治疗浮肿验方:黑老虎2两、豆豉羌2两、红枣1两、清水4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豆豉羌即毕澄茄根,气味辛燥、具有祛风去湿消肿作用、对手足肿痛,痹痛,痰湿脚气,有一定疗效。黑老虎辛燥祛风散瘀,疗风痰湿肿、产后恶露不清,疗效很高。佐以红枣以甘以制辛,调补血分。因此,有补血 燥湿祛风消肿之效。
(方歌)治疗浮肿有验方,祛风祛湿豆豉羌,黑虎力能疗风肿,调入枣儿血自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6:11 | 只看该作者
独角金
别名:疳积草。
植物名:独脚金。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直立草本。是半寄生性草本,在开旷地活坟墓路旁的干旱草地上。
分布:广东各地均有,以荒地较多;南部更多,亚洲热带各地亦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夏、秋。五月当旺。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微凉、味甘、气香。
功能:解积、去肝火。
主治、用量和用法:1、小儿肝火盛:干用2钱,清水煎服,或生用2至3钱,加猪瘦肉同切碎,蒸熟食;2、疳积:用法同上。
(方歌):小儿肝盛积成疳,妙药还推独脚金,瘦肉切同蒸熟食,潜移积患见功深。
参考资料:《广州常用草药验方集解》治疗疳积经验方:葫芦茶3钱、独脚金2钱、布渣叶3钱、威灵仙2钱、水仙子2钱、木通2钱、车前子2钱、六腹皮2钱、蝉蜕1钱、白芍2钱、龙齿3钱,水煎,空腹时服。治肝火炽动,或神疲懒言,愁闷而怒,皮黄骨瘦,腹膨口渴,夜啼潮热,晚上易惊,大便有虫,小便赤黄,欢喜扑地、挖鼻咬唇等疳积症状。
(方解)葫芦茶利尿消滞驱虫;独脚金平肝去积;水仙子入脾胃、泻热疗疳;布渣叶、大腹皮行胃肠之气,以消导积滞;龙齿、白芍敛气守神。合为驱虫、消滞、解疳积敛肝气、宁心神之剂。至于威灵仙、蝉蜕、木通‘车前等品,有祛风利尿作用,如无必要,可以省去。
(方歌)小儿疳积葫芦茶、独脚腹皮及布渣,蝉蜕木通车前子,水仙白芍与龙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6:38 | 只看该作者
独脚乌扣
别名:白粉藤。
植物名:白粉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草质藤本。蔓生于旷野或灌木丛中,山地极少见。
分布:广东中部和南部、广西,此外亚洲热带地区亦有分布。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春季为多,夏、秋亦有。
自采地点:郊外。
性味:性凉、味微苦。
功能:清热散毒止痛(叶、外敷皮肤有刺激性)。
主治、用量和用法:1、红肿痈疮:生用适量,加片糖捣烂,敷患处;2、疮疖:用法同上;3、蛇头缠指:用法同上。
验方:(治皮肤生蛇放)独脚乌扣根5钱、九层塔3钱、七星剑3钱、入地金牛根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方中独脚乌扣根清凉解毒,九层塔疏风止痒,七星剑散湿毒,入地金牛止痛消肿,更能行气血,通经络,以助消散,为皮肤生蛇良方。
(方歌)生蛇痛痒实堪忧,独脚乌扣入地牛,七星剑挥九层塔,清除湿毒病自休。
附录:(叶)1、治痈疮;2、治蛇头缠指;3、治石啃,均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参考资料:独脚乌扣有两种:一种生于大山,别名为“红远乌扣”,又名“穿钱独脚乌扣”,但市面上已少见;另一种即本品,生于湿草地,效力较差,其根茎名“白粉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0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7:10 | 只看该作者
杜仲
杜仲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扯丝皮、丝棉皮、思仙、思仲、木绵、石思仙、丝连皮。
来源: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落叶乔木杜仲的干燥树皮。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地。
性状鉴别:杜仲呈板片状或卷片状,长宽不一,厚2~10毫米。嫩皮薄,外表面灰色,有细纵纹及椭圆形横裂皮孔;老皮厚,外表面粗糙,已剥去粗皮的部分淡棕色,未剥去粗皮的部分褐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断续纵裂槽及横向断裂。内面平滑,暗紫褐色。质脆,易折断,断处有细密的银白色橡胶丝牵连。气微,味微苦。以皮厚、片大,去净粗皮者为佳。
主要成分:杜仲全株含桃叶珊瑚甙及一种硬性橡胶,树皮尚含树脂、鞣脂。此外,叶尚含山柰醇、咖啡酸、绿原酸、酒石酸及还原糖。种子含大量脂肪油、主要为亚油酸脂。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功效与作用: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实验证明其作用为:
1、降压。在动物实验中,有降血压作用,其效力炒杜仲胜于生杜仲,煎剂胜于酊剂。总的来说,降压作用短暂,且易耐受。
2、镇静。大剂杜仲煎剂能使试验动物安静和嗜睡。
此外,杜仲有一定镇痛作用;又似能减少大鼠肠道胆固醇的吸收。
炮制:切丝生用或盐水炒至丝断存性。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肾、肝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筋骨痿软、腰脊四肢酸痛,肾虚尿频,胎漏,胎动不安,高血压病,头晕目眩等症。
临床应用:1、治疗腰痛,尤其肾虚腰痛,杜仲常不可少。
如属肾虚腰痛(腰痛而有体弱、足膝酸软、易眩晕、小便频数、脉细弱或虚数),以杜仲配续断、菟丝子、肉苁蓉等。
如属寒湿腰痛(腰痛而有酸胀感,痛处觉冷,遇阴寒天气加剧,苔白腻,脉沉缓),常配桂枝、独活、秦艽等。
如属外伤腰痛,可在跌打方剂内加杜仲、续断等。
如属女经期腰痛,可在四物汤基础上加杜仲、续断。
2、治肾虚胎动、胎漏、腹痛(先兆流产等),杜仲有安胎作用(可能与其镇静作用有关),常配续断、桑寄生,方如保产汤。此方疗效较好。
3、治高血压病,对肾虚型(兼有腰酸痛、两尺脉弱)较适宜。但总的来说,临床降压效果不够理想,不能作为治高血压病的特效药用。单味应用,有效率不高,常须配其他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芩、夏枯草、桑寄生、牛膝等,杜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为调整机体,矫正阳虚偏向。对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杜仲往往无效。
用量:6~15g;单味治高血压用15~30g。
处方举例:保产汤:杜仲9g,川断9g,菟丝子6g,桑寄生9g,水煎服。
注: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以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及其同属红杜仲藤、毛杜仲藤的根皮作杜仲使用、称土杜仲或红杜仲。商品呈不规则的半卷筒状或小条块状、表皮棕褐色,断面棕红色,亦有软性橡胶丝牵连。气微,味微苦涩。功能祛风活络,强壮筋骨。杜仲有小毒,用量9~15g,过量可出现头晕呕吐等证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47:58 | 只看该作者
太子参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古籍本草书中未见记载,原为江苏省的民间药。
别名:孩儿参、童参。
来源: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干燥块根。现多栽培。
产地: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性状鉴别:块根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平直或弯曲,长约3~7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淡黄白色,半透明,微有纵皱,并有若干横沟纹及须根断面后的痕迹。根头钝圆,多有残留的茎基或茎痕,下端渐细。质坚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加工时沸水焯过)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以肥壮,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果糖等。
功效与作用:益气、生津。补力远不及人参,且侧重于补益阴气、生津止渴、调肺润燥。
炮制:生用。
性味:甘、苦、微温。
归经:入脾、肺经。
功能:补气、生津。
主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久病气虚,气短自汗,精神疲倦,津液不足。
临床应用:体质虚弱而属阴虚者较适宜,尤其适用于肺气不足、伤津口渴、阴虚咳嗽的患者;对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补益脾胃)也有一定的帮助。小儿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用之亦佳。此外,还有报道说用太子参配五味子等治神经衰弱,效果较好,方如参味合剂。
与人参比较:人参补力胜于太子参,强心救脱,或体虚而偏于寒者用人参较好;太子参较柔润,用于阴虚血热则较适宜。但在一般补剂中,也可用太子参代替人参。又血压偏高不宜用人参时,可用太子参替代。
与西洋参比较:两者都能生津,但太子参稍带补气作用。在热病或病后伤津、出现口舌干燥症状时,或热邪未尽而正气已伤者,可用太子参代替西洋参。总之,对太子参的功力不宜估计过高。论滋水制火,太子参不及沙参、玄参;论补益元气,太子参甚至不如党参。但在一定的情况下,替代人参、党参使用,仍有其价值。
使用注意:习惯上不予藜芦配伍。
用量:因药力较缓,故用量宜稍大,相当于人参的2~3倍,常用15~30g,不需另炖。
处方举例:参味合剂:太子参浸膏2毫升,五味子酊1.5毫升,酸枣仁酊3毫升,单糖浆3.5毫升,共制成10毫升,每日2词,每次5毫升,开水冲服。
注:《本草纲目拾遗》有“太子参”一名,系指五加科人参之小者而言,但商品并未用此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1#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0:01 | 只看该作者
鹅不食草
【中药概述】
鹅不食草为菊科草本植物鹅不食草的全草。辛,温。归肺、肝经。
1.祛风通窍:用于风寒表证,感冒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研细末吸入鼻内)及风湿关节炎。
2.祛痰止咳:用于风寒咳嗽或寒痰咳嗽。常配生姜,紫苏,陈皮等,以增强散寒化痰的功效。
3.解毒消肿:用于喉痹等,可与蚤休,紫花地丁等配伍。
【临证应用】
治疗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感冒鼻塞。取本品与辛夷煎浓水滴鼻。
【药理作用】
水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多种三萜成分、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留醇等。
【用量用法】
9——18g,水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性,可引起急性腹痛、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2#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0:36 | 只看该作者
儿茶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商品分儿茶膏及方儿茶两类。
1、儿茶膏。
别名:孩儿茶、黑儿茶。
来源:为豆科植物落叶乔木儿茶树的枝干心材碎片煎液经浓缩而成的干燥膏。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带,以勐龙产量最大。进口品于缅甸及印度。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色或棕褐色,平滑而稍具光泽,有时可见裂纹。质脆、易碎裂,断面不整齐,棕红色,有细孔,亦有光泽。气无、味涩、先苦而后甜。(云南产品:有时较粗糙,无光泽,味涩)。以色黑略带红色、有光泽、不焦糊者为佳。
2、方儿茶
别名:方茶、棕儿茶、甘蜜。
来源:为茜草科常绿藤本植物茶钩藤(干巴儿茶树)的叶及嫩枝水煎浓缩后切成方块的干燥膏。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多经新加坡转香港输入我国。
性状鉴别:呈方块状,直径约2厘米,中央略抽缩凹陷。表面棕色至黑褐色。气无,味涩。火上烧之起泡而有香气。方儿茶因加工方法不同,在商品上又分老儿茶和新儿茶两种。老儿茶黑褐色,常粘连,断面胶质厚。新儿茶棕褐色,不粘连、断面胶质薄,习惯认为老儿茶比新儿茶好。
主要成分:含鞣质(为儿茶精、表儿茶精、儿茶鞣质、儿茶红等)、粘液质、脂肪油、树胶。
药理作用:有收敛、消炎、止血作用(与儿茶鞣质的作用有关)。实验证实还有以下作用:
1、抑制肠蠕动。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肠和小肠的蠕动。
2、抗病毒。有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
3、抗真菌。在试管内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砸碎或轧粉,生用。
性味:苦、涩、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清热生津,化痰。外用生肌止痛、收敛止血。
主治:内服治痰热咳嗽,口渴。外用治湿疮、牙疳,口疮,下疳。痔肿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可用儿茶研末吹鼻。
2、用于治疗口腔炎、咽喉炎。可用儿茶6g,银花9g,连翘9g,煎水含漱。
3、用于治鼻衄和痔疮出血。可用儿茶末外敷,或用儿茶7.5g,研末,桂皮1.5g研末,沸水240g,浸半小时滤净后外洗痔疮,或用棉花浸药水作鼻孔压迫止血。
4、用于治外伤出血。用儿茶末或加三七末外敷,加压包扎,可以止血。对于破溃伤口创面有出血、分泌物增加时,用儿茶煎水外洗或湿敷,有止血止痛作用。褥疮分泌物多,久不收口,用儿茶末外敷或煎水外洗,有收敛生肌作用。
5、用于治白带过多。可用儿茶9g,蛇床子15g,煎水外洗和注药。
6、治疗皮肤湿疹、溃疡、分泌物多时,可用儿茶配轻粉、冰片、龙骨、炉甘石等外敷,方如儿轻散。
用量: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儿轻散:儿茶9g,轻粉6g,冰片0.9g,龙骨9g,研末水调外敷。
注:1、理化鉴别法:取儿茶膏或方儿茶粉末少许,分别加水煮沸、过滤、滤液加三氯化铁溶液一滴,均即刻呈黄绿色(鞣质);取方儿茶粉末少许。溶于酒精中,过滤。滤液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振摇后加石油醚数毫升,石油醚层显绿色荧光。而儿茶膏作同样处理,则不显绿色荧光。
2、成分:儿茶膏主要含儿茶鞣酸约20%~50%,并含表儿茶表及儿茶素等2%~20%,但不含儿茶荧光素;方儿茶主要含儿茶素约30%~50%,儿茶鞣酸约24%。以及檞皮素,儿茶荧光素及棕儿茶碱等。
[发帖际遇]: 白薇子帮助开封府抓获一名盗贼被公示表扬,此项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并参与了年终见义勇为奖评选,纹银+1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3#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1:10 | 只看该作者
莪术
莪术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原名“蓬莪术”。现商品有莪术、温莪术两种。
别名:文术。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植物莪术、毛莪术(莪术)、郁金(温莪术)的干燥根茎。栽培或野生。
产地:莪术主产于广西、云南及四川等地。温莪术主产于浙江。
性状鉴别:莪术:呈类圆球形,纺锤形,直径1.2~3厘米,最大可达5厘米,长2.5~5厘米。外表皮灰黄色,显光洁,有细环节纹和须根残痕及凹入芽眼。质坚重,不易碎裂。断面黄褐色或绿褐色,角质样,有光泽,有不显著毛丝状极细维管束,近皮层处有一黄白色环圈。气微带姜香,味微苦辛。
温莪术:主根呈圆锥形、纺垂形,新生侧根有时呈姜块状,直径1.5~3.5厘米,长3~8厘米。外表皮灰黄色,较粗糙,有明显的环节纹,节上多带有未去尽的残存鳞叶和须根。质坚重,不易碎裂。断面黄褐色或绿褐色,角质样,有光泽或无光泽,丝状维管束较多而明显近皮层处亦有黄白色环圈。姜香气稍重,味辛苦。
习惯认为广西产莪术,个小均匀,表皮光洁,内碴绿褐色,光亮,品质较好。温莪术较差。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酚性成分,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行血破瘀、攻逐积滞。经初卡实验,其中一部分作用为:
1、促吸收:实验证明,其煎剂对家兔腹膜腔内的自体血液和血块,有较好的促吸收作用。前人所谓“破瘀”,其原理可能就在于此。
2、抗肿瘤:其注射液对小鼠肉瘤有抑制作用。临床观察对一些癌瘤有一定治疗作用。
3、健胃:其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
炮制:切片,醋制。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主治:症瘕积聚,气血凝滞,脘腹胀痛,经闭腹痛等症。
临床应用:破血行气,治积聚症瘕的常用药。
1、用于治月经不调。对合并有小腹包块、由气滞血瘀所致的经闭、经痛较适用,患者月经稀少或数月不行,并有小腹作痛、精神郁闷、脉弦,小腹有包块(相当于附件炎等),可用莪术配四物汤,方如莪术散。
2、用于治气滞血瘀所致的症瘕积聚、心腹痛、胁下胀痛。例如肝硬变时如有肝硬肿大、质地较硬、胁下隐隐作痛,甚至出现腹水(但全身一般情况尚好),可用莪术、三棱。配其他逐瘀、软坚、益气药,方如莪棱逐瘀汤。兼有郁热者。配栀子、生地、旱莲草。
3、用于治饮食积滞(消化不良),取其有健胃作用。凡有气胀、肠鸣、胃部满实作痛,可用莪术开胃消食止痛,常配木香、川朴或配谷芽、麦芽、青皮、陈皮、槟榔等,平素胃弱者须加配党参、黄芪、白术。
4、用于治疗癌肿。据最近报道,用莪术注射液治疗子宫颈癌,每日在病灶局部注入药液10~30毫升,疗程3个月左右,疗效较好(但晚期病例无效)。又可配合口服水煎剂,处方:莪术(醋制)9g,三棱(醋制)9g,水三碗煎成一碗,早饭前和晚饭后各服半碗。也可以用莪术挥发油软膏外用局部敷治。
上述疗法对处阴癌和皮肤癌也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1、莪术药性虽不甚峻烈,但仍属破削之品,配合三棱治症瘕积聚时,常须与等量人参或党参,北芪同用,使在破瘀之中,不致损伤元气;
2、孕妇和月经过多者,不宜用莪术。
用量:3~9g。
处方举例:1、莪术散(《证治准绳》):莪术9g、川芎3g、当归12g、熟地18g、白芍9g、小茴香3g、白芷3g、甘草2.4g,水煎服。
2、莪棱逐瘀汤:莪术9g、三棱9g、红花9g、丹参15g、鳖甲18g(先煎)、炮山甲15g、党参9g、黄芪9g、当归9g、陈皮9g,水煎服。
注:浙江地区将郁金的根茎蒸熟或煮熟晒干,称温莪术。生鲜切片晒干称片姜黄,详见姜黄项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4#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1 编辑

枫香树寄生
别名:蟹爪寄生、蜢髀寄生、路路通寄生、风饭寄生。
植物名:节枝檞寄生。
生长环境:本品为绿色、无叶寄生灌木,寄生于树上。
分布:我国两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国外如印度、马拉西亚有分布。
入药部分:全株。
采集期:夏、秋。
采购地点:从药材公司购入。
性味:性平、味微苦。
功能:祛风去湿、舒筋活络。
主治、用量和用法:1、风湿脚气:干用1至2两,加猪脚筋活鸡脚,清水煎服;2、四肢痛软:干用1至2两,清水煎服;3、关节痛:用法同上。
(方歌)风湿脚气步艰难,治络枫香树寄生,猪筋或同鸡脚煎,壮骨祛风力更生。

茯神
【中药概述】
茯神,别名:伏神,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分。甘、平。归心经。
宁心安神: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诸筋挛缩等症。可配伍同类药等同用。
【药效鉴别】
茯神木安养心神,祛风舒筋,与乳香合用,活血舒筋与祛风舒筋并用,更增舒筋定痛之功。
【临证应用】
(<卫生宝鉴>茯神散:茯神炒30g,薄荷焙,蝎梢去毒各60g。为末。每服6g,温酒调下。主中风舌强语涩)。
【药理作用】
镇静作用较茯苓强,其它与茯苓相同。
【用量用法】
10——20g,水煎服,或入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5#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3:41 | 只看该作者
防风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明防风。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均为野生。
别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单一,根头部有纤维状棕黄色粗毛。根生叶有长柄,基部稍抱茎,叶片三角卵状,二回或近三回羽状分裂。茎生叶较小,生于叶鞘上。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双悬果。
产地:1、东防风生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2、西防风生产与内蒙、河北。
3、水防风生产于河南郑州、洛阳汜水等地。
性状鉴别:东防风:圆锥形,长约20~50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钝尖,有密集的细环节如蚯蚓,俗称“蚯蚓头”或“旗杆顶”。细环节上带有部分黄色纤维状毛须,系叶基部残存的维管束。细环节之下多纵皱并有横长皮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中间有黄色圆心(木质部),心外有棕色环(形成层)、最外层淡棕黄色(皮部),有裂隙。微有香气。味甘后微苦。
西防风又名口防风,形态基本与东防风相同,唯顶端环节较小,残存维管束较多(俗称扫帚头),皮色较浅,纵皱较多。断面及气味亦与东防风同。
以上两种均以根条肥大,平直,皮细质鞣糯,断面黄白色,中心色黄,显菊花心者为佳。
水防风:又名汜水防风。细长条形,弯曲不整,长约15~25厘米,直径约0.5厘米。表皮土黄色,顶端有短芦,下多纵皱。少有小歧根及微凸起的须根痕。质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黄色,有黄色圆心,味甘。
以条长均匀,不带芦头,体柔,断面黄白色,中间有黄色花纹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甘露醇。
药理作用:1、发汗解热,动物实验已证实有中等度解热作用。
2、镇痛。
3、利尿。
4、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膀胱、肺、肝、脾经。
功能:发表散风,胜湿解痉。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湿所致的头痛、目眩骨节疼痛、破伤风等症。
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关节和肌肉风湿。主要作用是祛风(即通过解热、发汗、镇痛等作用解除风邪引起的症状)。防风的药性较缓和,发汗力量不如麻黄、桂枝,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
治感冒常与荆芥同用。防风与荆芥作用上的差别是:防风性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即治疗由湿引起的症状),故治疗风湿痹痛用防风而不用荆芥。
如外感寒邪,伤湿感冒,恶寒无汗,则配苍术,方如海藏神术汤。
2、用于治偏头痛。配白芷、川芎,尤其是体质平素虚寒而又有头痛、头晕者,或头痛与风湿有关者更适用。
3、用于止痒。常与荆芥、薄荷配用,其作用仍属祛风范畴(中医学认为痒疹也属“风”症)。
4、用于治疗痛泻(即肠鸣腹痛,泻时有痛)。中医认为这种痛泻由于肠内有“风”邪又有“湿滞”,故治疗上有防风配白术,达到祛风去湿目的,方如痛泻要方。
用量:3~9g。
处方举例:1、神术汤(王海藏):防风6g、苍术6g、灸甘草3g、葱白9g、生姜9g,水煎服。
2、痛泻要方(《景岳全书》):防风9g、白术9g、白芍12g、陈皮6g,水煎服。
注:除以上三种防风外,还有四川、云南、新疆等省产的不同形态的防风。如竹叶防风、竹节防风、细叶防风等,但都属于地产地销。河南的汜水防风主销中南区。东防风与口防风运销全国并出口。京津两市习销东防风和口防风两种。
西防风中常混有伞形科植物沙茴香的根(俗称白马肉),其根上粗下细,不分歧。外皮黄白色,皮质坚硬,折断有木质心,可由上部用手劈成两开。防风则不能劈开,注意鉴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6#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4 编辑

浮萍
浮萍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水萍。
别名:水萍、紫背浮萍、青萍。
来源:为浮萍科浮水细小草本植物紫萍和浮萍干燥的带根全草。野生。
产地:全国各地池沼中均产。
性状鉴别:1、紫萍。叶状体类圆形,直径3~6毫米,多单一或2~3片并在一起。表面灰绿色,背面棕绿至紫棕色,表面偏侧有一小凹陷,背面该处生有3~6条须根,根长1~2厘米(大部分已脱落),质松软易碎。气微味咸。
2、浮萍(绿背浮萍),叶状体,两面绿色,根单一。以背面紫色,无泥土杂质者为佳。但二种经常混在一起。
主要成分:主含荭草素、牡荆素、亚麻酸等。
功效与作用:发汗、祛风、行水。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其煎剂和浸剂有微软的解热作用。
2、利尿:有效成分为醋酸钾和氯化钾。
性味:辛寒。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表透疹,利水退肿。
主治:感冒发烧,斑疹不透,肌肤肿胀,小便不利。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透疹。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发热而无汗,无其他合并症者可用。内服、外洗均可。有汗而体虚者不宜用。亦可用于荨麻疹止痒。
用量:内服:干品3~6g,鲜品9~18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浮萍6g,煎水当茶,一日分数次服。
附注:广东、广西用的浮萍是浮水草本天南星科植物大薸。它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用的浮萍不同,易于同区别。
凤仙花
【功效与作用】
凤仙花,别名:金凤花、洒金花、芰芰草、假桃花、指甲草,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干燥花。甘、温。
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用于经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单方煎服。
【药物形态】
凤仙花茎高40-100厘米,肉质,粗壮,直立。其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红、大红、紫、白黄、洒金等,善变异。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朵。凤仙花多单瓣,重瓣的称凤球花。据古花谱载,凤仙花200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现已失传。根据花型不同,可分为蔷薇型、山茶型、石竹型等。凤仙花的花期为6-8月,结蒴果,状似桃形,成熟时外壳自行爆裂,将种子弹出,自播繁殖,故采种须及时。
凤仙花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凤仙花用种子繁殖。3—9进行播种,以4月播种最为适宜,这样6月上、中旬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两个多月。
凤仙花种子亦名急性子,茎亦名透骨草,全草捣汁,外用治跌打损伤。花瓣加些明矾捣碎后,可染指甲。
【临证应用】防治指甲沟发炎、肿痛以及灰指甲、鹅掌风等。本品60g,冰片5g,白矾30g,米醋300毫升,共捣烂如泥,外搽患处。
【药理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含花色甙、矢车菊素、飞燕草素、槲皮素等。
【用量用法】6——10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注】染指甲:采撷花瓣适量,加明矾捣成泥状,置于指甲上包扎12小时左右,指甲便染成绯红色。因其花是一种红色染料,借明矾媒染剂而着色。
[发帖际遇]: 白薇子帮助开封府抓获一名盗贼被公示表扬,此项被天字捌捌陆录入文兴十一载社会新闻卷,并参与了年终见义勇为奖评选,纹银+2 两 .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7#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4:46 | 只看该作者
附子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天雄、乌头。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加工而成。母根四川省称为川乌。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的江油县、安县。陕西、云南、湖南,也有生产。
采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至7月初(小暑)挖出乌头根部洗净泥土,选取侧生块根称为泥附,再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加工。
1、盐附子。选打个泥附洗净,放入氯化镁(卤水)及食盐混合溶液中,浸泡数日捞出晾晒至半干,再浸入氯化镁溶液中随时添加食盐,使之保持过饱和状态,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附子内外均有食盐结晶附着时晒干。
2、附子瓣。将中小个泥附洗净后,刮去外皮纵切两瓣,放入氯化镁的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后以清水漂洗干净,以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使之染成浓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半干后再晒干。
3、黑附片。将小个泥附洗净,不刮外皮,放入氯化镁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以清水漂洗干净,切成5毫米的纵片,加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亦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干或晒干。
4、白附片。加工方法略同黑附片。但需刮去外皮不加染色。加热煮至透明,晒半干用硫磺熏成白色,晒干。
性状鉴别:盐附子又名天雄。呈圆锥形。长约4~8厘米,直径3~5厘米,表皮褐色或黑褐色,周身附有盐的结晶,上部有数枚乳头状疣突,中部有隆起的支根,顶端有略凹的芽痕。因久受盐渍而质重不干,易切裂,横切面显糊化淀粉状,黄褐色,中心色稍淡呈星状纹理。空隙处亦附有盐的结晶,味咸稍苦辛。
以肥大,坚实,灰黑色者为佳。
炮制:生用,或照附子瓣,片方法再制。
附子瓣:体形略小于盐附子。纵切面边沿突起中心凹陷。内外均淡棕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质坚硬角质状,不易碎断。对光照视呈半透明体。显纵形筋脉线(木质部)外表面亦带有疣突及支根和芽痕凹。味淡平。
以色黄光亮,无霉霜,块均匀者为佳。
炮制:与黑豆同煮至透,无麻辣味后切片。
黑附片:呈不规则的片状,厚约3~4毫米。外皮黑褐色。内色棕黄。质坚硬角质状有光泽。
以片大均匀,色棕黄,坚硬,无白心者为佳。
白附片:其形状气味与黑附片相同。全体呈淡黄白色。
以片大,色白,透明,厚薄均匀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为乌头硷、新乌头硷及次乌头硷等。此外,还含有非生物硷成分。
药理作用:本品历来认为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现已证实,其药理作用为;
1、强心。能增强心力收缩。在厥逆(休克、心功能不全)时,通过附子的强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环功能,从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为非生物碱部分,前煮后一般不破坏,仍保留强心作用。
2、镇痛。实验证明,乌头硷的分解产物有一定镇痛作用。
3、抗炎。对实验性关节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4、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熟附片的煎剂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减少末稍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此外,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
炮制:黑白附片多用产地已制的成品。
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十二经。
功能:回阳补火,逐火寒湿。
主治:用于阴寒内盛,大吐、大泻、大汗,身凉肢冷,阳衰欲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脾阳衰弱的泄泻久泻,形寒畏冷,风寒湿痹。
临床应用:附子只适宜于阴虚阴盛、全身功能衰退之症。使用附子的参考指征是:1、脉沉迟无力或细弱;2、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冷;3、小便清长,大便稀烂,次数增多属于阳虚泄泻者;4、面色苍白、唇淡、多诞、舌白腻而质胖。此外,还可参考下列条件:下肢浮肿、嗜睡、自汗。根据以上基本症状,再结合其它证候,适当配伍。
1、治阴症水肿(阴水)。凡水肿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状者,属于阴水,常见于慢性肾炎和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此时患者有显著的脾肾阳虚症状,单用一般利水剂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加用附子、干姜等药以温肾祛寒,温脾利水,活跃全身功能(主要是血液循环功能)。一般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干姜、附子,或用温阳利水汤。如需加强健脾行气作用,则用干姜、附子配白术、甘草、厚朴、木香等,方如实脾饮(此方为治阴水的代表方剂)。此方对寒湿型的肝硬化腹水也适用,用附子温肾后,不但能够利水,而且能显著增进食欲。
2、治亡阳厥逆,即休克虚脱,表现为肌肤冰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厥逆是冷而不温的意思)、脉微细活沉伏,同由于循环衰竭所致,须用附子、干姜、人参等温阳救逆(强心而抗休克),程度较轻者用附子汤,重者用四你逆,更重者用参附汤,如冷汗淋漓较严重则再加龙骨、牡蛎、五味子。
3、治阳虚休衰,尤其肾阳虚弱(所谓命门火不足),下半身常觉冷,腰膝酸软冷痛,小腹冷而有牵扯痛,小便次数多,脉细弱。常见于久患慢性病者,或老人体弱。此时在补剂中宜加附子,收效可更速。配山萸肉、熟地,如附桂八味丸,或配杜仲、杞子、淮山药等,如右归饮。
4、治风寒湿痹,尤其寒气偏胜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显著,遇寒即发,得温则解,并常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细等证候,可用附子配桂枝,如桂枝加附子汤。
5、治寒症腹痛。由于脾肾虚寒所致的肠鸣腹痛,胃脘痛、口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烂货或泄泻、手足欠温、脉弦细(可见于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等),可用附子配干姜、党参、白术等,方如附子理中汤。
此外,附子还可用于温化寒饮。如痰饮在肺而寒象较严重者,常觉背寒,并有虚寒喘咳(如支气管哮喘、某些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除用麻黄、五味子、半夏外,有时还要加附子温肾。
使用注意:1、阴虚和热症忌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宜用附子:1、脉实数或洪大;2、大便热结;3、发高热;4、内热外寒、真热假寒;以上四种情况属热症,如无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越烧越烈,会出现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应;5、心脏病而见房室传导阻滞,也不宜用附子。至于有一般禁用。
2、附子宜熟用。生附子易中毒不宜用。附子经煮沸一小时以上,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强心作用仍保存。因此,含有附子的汤药最低限度须久煎至一小时以上。
3、附子中毒的症状为四肢麻木(从手指开始)、眩晕和衰弱感、出汗、流涎、恶心,更严重者为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抽搐、昏迷。救治方法轻者作一般处理,如洗胃、保暖等,较重者需注射阿托品。中药用生姜120g,甘草15g,水煎服,或用绿豆90~120g,浓煎服用,对轻症中毒患者,有一定解毒作用。
4、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熟附片同煎煮,可使熟附片的毒性降低。因此,前人在祛寒剂中往往用甘草、干姜配附子,是有其科学根据的,不仅能加强温里作用,且可减少附子毒性。
5、习惯上附子忌与贝母、瓜蒌、白芨、半夏、白蔹等同用。
6、附子药一般以温服较好,也有人主张极度阳虚者宜热服(取其有助阳之意),而下部虚寒、上部假热,有面红、狂躁等症候者宜冷服。
用量:熟附片用量不宜过重,以免中毒。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用1.5~4.5g便可;用作强心、温中散寒止痛,用4.5~9g。救治虚脱休克时,大剂有时用至18~20g,甚至30g,但须由有经验医生用药。又有些地区惯服附子的人,药用30~90g(但务须制透),这可能与个体对附子的耐受性不同有关,不过万万不能作为常规用量。总之,熟附片的常用量为3~9g。
处方举例:1、真武汤《伤寒论》:熟附片9g、白术12g、白芍9g、茯苓12g、生姜9g,水煎服。
2、实脾饮《济生方》:熟附片9g、白术12g、茯苓9g、厚朴6g、大腹子6g、木瓜6g、草豆蔻3g、广木香3g、干姜6g、炙甘草3g,水煎服。
3、四逆汤《伤寒论》:熟附片15g、干姜6g、炙甘草6g,水煎服。
4、附子汤《伤寒论》:熟附片12g、白术9g、党参12g、白芍6g、茯苓9g,水煎服。
5、参附汤《正体类要》:人参15g、熟附片12g,水煎服。
6、附桂八味丸(即肾气汤)《金匮要略》:成药(含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每日9g,一次服或分早晚二次开水送服,也可用其它汤药服送。
7、右归饮《景岳全书》:熟附片4.5g,肉桂3g(煸服)、熟地18g、山萸肉9g、淮山12g、杜仲9g、杞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
8、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9g、熟附子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
9、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熟附片12g、干姜6g、党参15g、白术9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1、附子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但生用过量易中毒。出现心率不齐,最后可引起心肺及呼吸麻痹而死亡,故临床多用炙附子。
2、附子吸收后对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对粘膜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但无局部刺激现象),所以本品有镇痛作用。
3、临床报道磨粉醋调或熬膏外敷疼痛部位上,治坐骨神经痛。
附:乌头(处方名:川乌、草乌)为植物乌头的主根。味辛,性温,有大毒。主要成分为乌头硷,含量比附子多,故其镇痛作用较附子强,但强心和祛寒作用不及附子。附子可以逐寒救急,而乌头则以祛风止痛较胜;又附子可以入补药中,而乌头则不能。乌头常用于治风寒痹痛,用量1.5~6g,代表方为乌头汤。处方:制川乌6g,麻黄6g,白芍6.9g,黄芪9g,甘草4.5g,水煎服。
又乌头分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属卡氏乌头,主要在四川栽培。草乌属北乌头等,在各地野生,川乌和草乌的成分用途大致相同,但草乌的毒性和功能较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8#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5:48 | 只看该作者
茯苓
茯苓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茯灵。
来源:为寄菌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者多寄生于赤松或生真马尾松的根部。大量商品均匀人工栽培,寄生为埋于地下的赤松或马尾松的枝干。地上无菌苗。
产地:主产于云南省的丽江、兰坪、维西、剑川、楚雄。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太湖。湖北省的英山、罗田、麻城。河南省的商城、固始、新县。广西自治区的梧州地区。此外浙江、广东、湖南、江苏、福建、江西均有生产。华北、西北、东北等地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市售商品分个苓(皮苓)、白苓片、白苓块、赤苓块、茯神块、白碎块、赤碎块、茯神木、茯苓皮,分别叙述如下:
个茯苓:(皮苓)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克至数公斤不等。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皱纹或凹沟。体质坚重。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显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有松根通过。断面周边淡棕色,内部白色,个别也有淡棕色者。质细腻,气无淡味,嚼之粘牙。
以云南野生品质最好,又名云苓,体质坚重外皮坚皱,棕黑发亮,断面牙白色,坚结细腻,嚼之粘牙力强。
白苓片:为个苓去净外皮,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成的薄片,厚约一毫米,平面长宽均在三厘米以上,(带赤色者称赤苓片)。
白苓块:为个苓上净外皮,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民的较厚扁平方块,厚约3~4毫米,长宽约3~4厘米,边沿切不成方形的长宽在1.5厘米以上者也包括在内。
赤苓块:形状与白苓块相同唯苓肉颜色带有赤色或黄色。
茯神块:形状与白苓块相同,不分颜色,唯每块上面必须含有细松根一段,松根直径最粗不超过1.5厘米,厚度和苓块相同,木质轻松泡朽。
白碎块:为加工白苓片,白苓块时剩下的边角碎块,呈碎块状,颜色白净。
赤碎苓:形状与白碎苓相同,唯颜色多带赤黄。
茯神木:为外围生过茯苓的较粗的松根,长短不一,一般约在30厘米为下,直径约2.5厘米以下,多弯不直,似朽木,黄棕黄或褐色,质轻松而不显树皮层,外围必须带有天然附生的部分茯苓肉。
茯苓皮:为生产苓片,苓块时剖下的外皮,呈薄片块状,大小不一,表皮棕色,内壁附有赤白色苓肉,质柔软。
主要成分:含茯苓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组胺酸、胆硷、麦角甾醇和钾盐等。
功效与作用:1、利尿。动物实验证实有利尿作用,但不及木通、猪苓。
2、滋养。中医认为茯苓有补性,能健脾补中,可能与其所含营养物质的作用有关。
3、镇静。茯苓的镇静作用虽不及茯神,这仍可用于镇静安神。
炮制: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心、脾、胃、肺、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益脾宁心。
主治:气虚劳伤,水肿,痰饮,呕吐,腹泻,遗精,热淋,惊悸,健忘等症。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取其有利尿作用。治疗一般的水肿胀满,对偏于寒或兼有脾胃虚弱的较适宜,可配泽泻、猪苓加强利尿作用。兼有阳虚表现者,再加配桂枝或肉桂以通阳(即旺盛血液循环功能。凡在利水剂中加入桂枝或肉桂,都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而加强利尿,也就是所谓“行气化水”、“气行水行”的意思),方如五苓散,适宜程度较轻的水肿。实验证明五苓散有较强的种尿作用,能使排出的尿量增加112%
2、用于治疗痰饮。前人的经验是“痰饮必用茯苓”。取其有利尿和补益脾胃作用。一般可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方。痰饮在胃(上腹胀满、胃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水痰涎,如慢性胃炎),则加半夏、生姜,或用茯苓饮;痰饮在肺(咳嗽、痰多沫、呼吸不畅,如慢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则加配陈皮、半夏、川贝。
3、用于健脾化湿,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上腹胀满,食欲减少,以及脾虚泄泻等。其作用一是滋养调中;二是利尿渗湿,肠道水分因而减少,使稀溏的大便变稠。凡胃阳虚(约相当于消化功能不足)者,都可用茯苓,但需配党参,也就是前人经验所说“茯苓能通胃阳”、“胃阳虚者,参茯必进”。总之,平素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食后或吐或泻,都可用茯苓,并配其它健脾理气药,方如参苓白术散。如属急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则配苍术,银花。
4、用于镇静安神。凡有惊悸、失眠,可用茯苓配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如补心丹(成药)。
用量:用于健脾益胃或一般利尿渗湿者,9~18g;如湿重有显著浮肿,用量可加大至30~45g。最大量使用至60~90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处方举例:1、五苓散(《伤寒论》):茯苓18g,猪苓9g,泽泻6g,白术9g,桂枝6g,水煎服。
2、茯苓饮(《外台秘要》):茯苓9g,白术9g,党参6g,生姜4.5g,枳实6g,陈皮4.5g,水煎服。
3、参苓白术散(《局方》):党参12g,茯苓9g,白术9g,陈皮4.5g,莲肉9g,淮山药12g,苡米9g,扁豆9g,春砂仁3g,甘草3g,水煎服。
注:1、茯苓皮。功能不消肿,多用于治疗皮肤水肿。
其性味与茯苓相同,但专于利尿,无补性。常用于治疗较症水肿(如病后体弱所见的面目和四肢肿满),代表方为五皮散(《中藏经》)。处方:茯苓皮15g,大腹皮9g,桑白皮9g,生姜皮6g,陈皮6g,水煎服。注意:如用带皮茯苓,处方上应写“带皮苓”。带皮苓为利水作用为主,健脾作用较次,用于治一般不肿而稍重者。
2、茯神。功能宁心安神,多用于治心宁,惊悸健忘。
其性味与茯苓相同,但长于镇静安神。动物实验已证实茯神有中等程度镇静作用,但不及酸枣仁,临床两者常配伍同用,方如养心汤。处方:茯神9g,茯苓9g,黄芪15g,当归9g,川芎4.5g,法半夏6g,柏子仁6g,远志3g,党参9g,肉桂末3g(冲),炙甘草6g,水煎服。
3、茯神木。治诸筋挛缩,痹痛,中风口眼?斜,心悸健忘。
4、茯苓。茯神拌朱砂使用,称朱茯苓,朱茯神,用以增加镇心安神的功能。但朱砂不溶于水,应改为冲服为宜。
赤茯苓:性味与白茯苓相同,但补性较差,故补剂中一般不用赤茯苓而用白茯苓。赤茯苓主要作用为清利湿热,故五淋汤用之配赤芍、栀子等治热淋、血淋(例如表现有热象和血尿的急性尿道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
处方:赤茯苓12g,栀子9g,萆薢6g,甘草梢6g,当归9g,白芍12g,水煎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19#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25 编辑

风沙藤
植物名:南五味子。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状灌木,生于山谷密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我国东南部;广州近郊亦有。
入药部分:根、茎。
采集期:全年。   
采购地点:丛药材公司购进。
性味:性微温、味微甘、气香。
功能: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用量和用法:①呕吐霍乱: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②风寒腹痛:干用5钱至1两,清水煎服;③跌打积瘀,配伍用。
验方:1(治跌打积瘀方):风沙藤、黑老虎、鸡骨香、入地金牛根、金钮头、五爪龙活血通络。合成行气活血散瘀之剂。
(方歌)跌打积瘀风沙藤,金牛黑虎金钮头,鸡骨香五爪龙蔃,六味同煎立建勋。
验方:2(治风痧肚痛经验方):苦地胆5钱,樟木子5钱,风沙藤5钱,清水煎服。
(方解)风痧病乃因感冒时邪风而致:头痛腰酸,身热出汗,咳嗽肚痛,不可误治。因痧味厉毒之气,宜用开泄之法,本方以风沙藤为主药,其作用类似黑老虎、善治风痧肚痛。配以苦地胆,苦凉泄热,樟木子辛温祛风,行气止痛。全方以温通苦泄为原则,立法精简,功效确切。
(方歌)风痧肚痛风沙藤,苦凉泄热地胆均,行气止痛樟木子,祛风开泄法堪珍。


风栗壳
古籍名:风栗壳《名医别录》。
植物名:栗。
生长环境:本品为落叶乔木。阳性树种,多栽种于山地向阳山坡、土质疏松的山坡。
分布:原产于我国西部,现各省都有,广东以北江和西江一带为较常见的果树。
入药部分:果外壳。
采集期:秋季。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性平、味苦。
功能:除痰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1、痰火核,配伍用;2、鸡咳,配伍用;3、痄腮,配伍用。
验方1(治鸡咳方):风栗壳5钱、粟米须3钱、糖冬瓜5钱、清水二碗,煎成一碗,分三次服。
          (方解):民间用栗壳治咳除痰,配糖冬瓜取其润心肺,粟米须清热利尿,组成为润心肺、清热、止咳、除痰之剂。小儿鸡咳服之有效,为经验良方。
          (方歌)鸡咳频频面发红,风栗壳同粟米须,糖冬瓜和清水煎,清心润肺咳渐松。
验方2(治痰火核痄腮方):风栗壳5钱、夏枯草5钱、千层纸3钱、屈头鸡5钱、清水二碗半,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风栗壳、屈头鸡除痰降火,千层纸除痰,夏枯草散结、消瘰疬、结核、痄腮等有效。
          (方歌)痰火核兼痄腮生,风栗壳同夏草烹,屈头鸡千层纸,软坚化痰莫等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结剧目0
广南路
38 岁
213 两
0 条
32
120#
 楼主| 白薇子 发表于 承平年间 2015-7-8 19:5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一 于 2015-7-8 23:11 编辑

锡叶根
植物名:锡叶藤。
生长环境:本品为藤本。在山野间野生。
分布:我国南部。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收敛、止血、止泻、止痢。
主治、用量和用法:1、久痢: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小肠气痛: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小肚同煎;3、大便下血:用法同上。
验方1(治小肠疝气方):锡叶根1两、黄皮根5钱、苦灯笼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苦灯笼根散结破血而祛湿、锡叶根5导小肠膀胱邪热,黄皮根平肝化气,有宣通作用,湿去热除,共病自愈。
(方歌)小肠疝气湿热因,锡叶苦笼两用根,再加黄皮根煎服,宣通湿热法堪珍。

翻白草
【中药概述】
翻白草为蔷薇科草本植物翻白草的带根全草。甘、微苦。归胃、大肠经。
1.清热解毒:用于痈疽肿毒,肺热咳嗽,疟疾,肺痈,疮癣,白带,瘰疬结核,疥癣等症。
2.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创伤出血等。
此外,用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等。
【临证应用】
治颈淋巴结核。取翻白草50g,用黄酒750毫升浸泡一昼夜,汤炖1小时许,以无酒味为度,加红糖适量,1次或分数次1日服完。隔日1次,连15剂。
【化学成分】
根含鞣质及黄酮类。
【用量用法】
本品9——26g,水煎服,或入剂。外用适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est
welcome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汉朝宗

GMT+8, 2024-6-16 20:03 , Processed in 0.654594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